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痕迹化石在识别东濮凹陷古近纪河口湾环境和下切谷中的作用
详细信息   
摘要
河口湾砂岩储层,在下切谷型油气勘探类型中极具潜在经济价值,因而引起众多沉积环境研究者的关注。河口湾是河水、海水相互作用的场所,具明显的三重沉积结构,即在河口湾内侧,河流淡水沉积具主导;在河口湾外侧,则以潮汐或波浪等海水水流沉积占优;而河口湾的中央地带,是海水和淡水汇合区,表现出咸水水体和低能环境的沉积特征。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低位期形成的下切谷和高位期转变成河口湾的过程,由沉积柱子中的海水生物痕迹、咸水生物痕迹及淡水生物痕迹记录下来,这些适应于不同水体的造迹生物所留下的痕迹,弥补了这一地区缺乏标志性实体化石带来的认识障碍,为识别其沉积环境真面目找到了新途径。由Cylindricum‐Scoyenia为代表的淡水痕迹化石组合,以Tigillites和喜盐植物根迹为代表的咸水生物痕迹和以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为代表的海水生物痕迹,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四段钻取的岩芯中多次出现,证实了那里河口湾沉积的三重结构和下切谷的存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