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黑矿矿床生成的地史学意义—“黑矿—石油同源说”—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89
  • 作者:程原良道
  • 译者:徐广源、周济群
  • 语种:中文
  • 起始页:66
  • 总页数:4
  • 刊名:华东地质科技情报
  • 是否内版:是
  • 地址:地质矿产情报网华东分网
  • 期:1
  • 期刊索取号:P251.4693-389/1
摘要
本文根据大量有关日本海测新第三纪古生物、古环境、沉积学和有机化学特征的调查资料,揭示了黑矿和石油成因研究方面的一些基本地质条件和地史条件。着重指出了在秋田地区西黑泽阶—女川阶(在新泻地区七谷阶—寺泊阶)的过渡时期(即目前所推测的黑矿生成期),所有上述地质因素或事件均无一例外地发生突然剧变。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亲潮流入黑潮所占据的弧后海(原始日本海)造成的。日本地质学家梶原指出,为许多矿物学家长时期所接受的黑矿火山水化学成因说是大有疑问的。他认为黑矿矿床的形成是亲潮流入弧后海的一种必然结果。
     榍原提出了一种新的黑矿矿床生成模式,其内容简述如下:从亲潮流入宽100~200km的狭长弧后海槽(该海槽与绿色凝灰岩区的黑矿和油矿双带相对应)开始,流入的亲潮与已有的黑潮在这狭长的海槽内组成一个半封闭的楔形分层水系。这一事件导致产生区域性的“缺氧或滞海”沉积环境。因此,海洋有机物在整个海槽内以特殊的方式沉积下来。这种特殊产物称之为“原始未分异含金属有机物质”(PUMOS)。本模式的实质是:PUMOS为绿色凝灰岩区黑矿矿床和油矿的共同来源。在PUMOS分异为黑矿和石油的过程中,埋没速度最为重要。在高埋没速度的盆地(即含油带)上,快速埋没到碎屑沉积物中的PUMOS未被分解,并最终在深处生成石油和天然气,而在低埋没速度的盆地上或在沉积“间断”期间,即为黑矿成矿带或火山前沿带。PUMOS在缺氧或在滞海海底上发生成岩分解作用(有机质的硫酸盐水氧化分解与有机质的硫酸盐水还原相等),产生一些含水硫化物类。这些由生物(或细菌)形成的含水硫化物类同与生物粘结的金属发生反应,形成原始黑矿矿床、而后来在深处发生的火成活动和水化学活动使原始黑矿矿床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其中一些黑矿矿床重新形成为较年轻的矿脉型矿床。
     该模式对为什么所有黑矿矿床在时间上局限在西黑泽—女川期界线内,为什么“黑矿矿床带”和“含油带”在空间上呈对应分布这两个问题作了解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