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再认识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胡晓兰;樊太亮;王宏语;侯伟;王建平;邹拓
  • 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 单位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5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层序地层学;古地貌;坡折带;油源控制
  • 起始页:996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05CB422103);全球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区域优选项目(编号:GT-YQ-QQ-2008-5-16)联合资助.
  • 刊名:天然气地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0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 主编:戴金星
  • 地址: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 邮编:730000
  • 电子信箱:geogas@lzb.ac.cn
  • 网址:http://www.nggs.ac.cn
  • 卷:21
  • 期:6
  • 期刊索取号:P454.06 125-1
  • 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油气工业的不断发展,隐蔽油气藏已经逐渐成为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类型,其勘探理论及勘探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系统分析表明,截至目前层序地层学、古地貌、坡折带和油源控制4大理论有效地指导了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三级层序不整合面上、下空间和低位体系域为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不整合面自身的疏导能力和封闭机理是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低位体系域中丰富的储集体和良好的空间配置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条件。古地貌与坡折带制约着储集体的空间展布及汇聚沉积特征,指导了隐蔽储集体的横向追踪。优质烃源岩与储集层的位置关系可以为精确预测隐蔽油气藏发育范围提供思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