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刘秀娟;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
  • 单位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单位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1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悬浮颗粒有机物;稳定氮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长江口
  • 起始页:11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408210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08和KZCX3-SW-232);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2008AA09Z107)
  • 刊名:海洋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编:侯一筠
  • 地址:青岛南海路7号
  • 邮编:266071
  • 电子信箱:pxzhang@ms.qdio.ac.cn
  • 网址:http://159.226.158.205
  • 卷:34
  • 期:1
  • 期刊索取号:P226.06 449-22
摘要
对2006年2,5,8,11月份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SPM)进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内其815N值的变化研究水体中氮的迁移、转化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揭示其环境行为,从而对该海域的氮循环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该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组成(δ15Np)分布范围较宽,在0.6‰~8.2‰之间,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陆源输入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口门内,表层水体中δ15Np的变化主要受长江径流的陆源输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影响较弱;最大浑浊带,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氮受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影响明显,各季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外海区,陆源输入减弱,悬浮颗粒物的δ15Np值主要受微藻的同化吸收作用以及一定程度的颗粒物分解作用影响。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