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波兰亡国史书写的演变系谱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olution of the Account of the Polish Declin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作者:邹振环
  • 英文作者:Zou Zhenhuan;
  • 关键词:波兰 ; 亡国史 ; 晚清 ; 梁启超 ; 涩江保
  • 中文刊名:LZZ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 机构:复旦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6-07-30
  • 出版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年:2016
  • 期:v.32;No.188
  • 语种:中文;
  • 页:LZZB201604015
  • 页数:12
  • CN:04
  • ISSN:32-1002/D
  • 分类号:85-95+145
摘要
关于波兰的历史书写,最早出现在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中,19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玛吉士的《外国地理备考》中也已透露出波兰衰亡的信息,但魏源《海国图志》所转述的这些西人汉文文献中并未显示民族主义感情色彩的文字。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刊载的梁启超所编《波兰灭亡记》一文,是晚清波兰史书写系谱中最早从亡国史鉴的角度描述波兰的,之后康有为也撰有《波兰分灭记》,两位维新派思想家首先借助"波兰亡国史"作为戊戌变法维新派政治动员的重要思想资源。1901年庚子变乱与《辛丑条约》签订,亡国危机日益深重,在"亡国史鉴"高潮中,日本学者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进入中国,在1901至1904年间先后出现了三种译本:一为1901年译书汇编社所译出的第一册本;二为1902年江西官报社推出的陈澹然译述《波兰遗史》;三为1904年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印刷、上海镜今书局发行的薛公侠译述的《波兰衰亡史》。在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波兰"再次作为民族衰亡的政治符号,这一符号还被有意识地提升为一种唤起民众族群意识、抗击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
        The earliest account of Polish history was noted in 1623 in the World History by the Italian missionary Aleni and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Geography by Portuguese Ma Jishi in the mid-19 th century which revealed Polish decline. The Chinese scholar Wei Yua's The World Ocean Countries quoted these literature by Westerners with no apparent nationalistic emotions. Liang Qichao's article of The Perish of Poland carried in the newspaper Current Affairs on August 29, 1896 gave the earliest description of the Polish decline from historical reference perspective, followed by Kang Youwei who was the author of The Polish Subjugation. The two reform thinkers treated the Polish subjugation history as the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 the reformists'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the Reform Movement. The 1901 Boxer turmoil and the"Boxer Protocol"intensified the crisis when the Japanese scholar Paul Shibuya's Polish Decline History appeared in China. There were three translations from1901 to 1904: the one-volume translation compiled in 1901 by the Translation Society; the 1902 Chen Danra's translation of The Polish History published by Jiangxi Official Newspaper Agency; the 1904 Xue Gongxia's translation of The Fall of Poland published by the East China Book Bureau and issued by the Shanghai Mirror Bookstore. In the appeal of strong nationalistic spirit,"Poland"became a political symbol of national decline and national ideological resources, which were consciously used to awaken the ethnic awareness to fight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and imperialism and to overthrow the Manchu domination.
引文
[1]冯克学.波兰亡国史与晚清民族主义书写[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2.
    [2]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意]艾儒略.职方外纪校释[M].谢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5]康有为.波兰分灭记·卷三[M]//康有为全集:第四集.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康有为.波兰分灭记·卷七[M]//康有为全集:第四集.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康有为.波兰分灭记·序[M]//康有为全集:第四集.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杨玉良.未刊行的康有为两部著作--《波兰分灭记》、《列国政要比较表》简介[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4).
    [9]王晓秋.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0]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M]//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四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邹振环.晚清留日学生与日文西书的汉译活动[M]//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
    [12]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上[M].上海:三联书店,1978.
    [13]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下[M].上海:三联书店,1978.
    [14]佚名.波兰志士[J].东方杂志,1904(4).
    [15]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16]郑观应《读〈波兰衰亡战史〉书感》[M]//夏东元.郑观应集: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7]张枏,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二):上[M].上海;三联书店,1978.
    [18]虑俄篇[N].申报,1903-08-22.
    [19]上海求志书院辛丑春季课题[N].申报,1901-04-17.
    [20]大学试题[N].申报,1902-11-07.
    [21]甬试三志[N].申报,1902-12-02.
    (1)全文载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5-355页。此外,杨玉良的《行的康有为两部著作--〈波兰分灭记〉、〈列国政要比较表〉简介》(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第62-67页)、孔祥吉《从〈波兰分灭记〉看康有为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主张》(载《人文杂志》1982年第5期)、刘雅军《“衰亡史鉴”与晚清社会变革》(载《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等,都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角度介绍和讨论过波兰亡国史。
    (1)参见陈华等点校本《海国图志》中册,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320-1322页。
    (2)玛吉士(JoséMartinho Marques,又译若瑟·马丁诺·马葵士,1810年3月2日-1867年7月4日),或将他题为“大西洋玛吉士”。直到1987年7月,一批广州学者来澳门,在澳门学者的帮助下查出他就是久居澳门的马葵士(Marques)家族成员之一。(《澳门日报》1987年7月13日,八版、九版;参见谭志强:《澳门与中国近代国际关系知识之引进》,载吴志良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澳门基金会1994年版,第190页)他1810年3月2日生于澳门风顺堂区,1867年7月4日死于该堂区。自幼求学于圣若瑟修院,是江沙维的学生。他的粤语和官话都十分娴熟,中文造诣颇高,毕业后在澳门政府当翻译官,许多中葡来往的文件是由他翻译的。1847年,他应聘赴北京任法国驻华公使馆翻译,晚年回到澳门潜心研究汉语。在双语方面有极高的造诣。他曾编刊有《音乐要素》(或称《音乐基础读本》)和《中葡字典》(或称《汉葡词典》)。参见李长森:《对华语学校创建有影响的人物及建校初期的校长--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百年史研究之八》,《澳门理工学报》2011年第1期;刘羡冰:《双语精英与文化交流》,澳门基金会1994年出版,第42-43页;赵利峰、吴震:《澳门土生葡人汉学家玛吉士与〈新释地理备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参见[葡]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海山仙馆丛书1849年(道光己酉年)版,卷一。
    (2)参见[葡]玛吉士:《新释地理备考》,海山仙馆丛书1849年(道光己酉年)版,第45-46页。
    (3)上述一段,《海国图志》的删节文为:“耶苏一千八百十四载,有波罗尼亚国者,统归峨罗斯国。东至峨罗斯,西北皆连布鲁西亚国,南接加拉哥维国。长约一千二百五十里,宽约八百里,地面积方约六万三千七百里。烟户三兆九亿二万五千口。土地平坦,多湖河,饶谷果。产银、铜、铁、锡、煤、白玉、纹石、硫磺、磁器等物。地气温和。一望平阳,无山障蔽,北风甚烈。(奉)所[奉]罗马天主公教或奉别教,概不禁止。技艺稍庸,匠肆鲜少。通国分为八部:一名马索维亚,乃会城也,每年由厄罗斯国王钦派总管官一员驻扎节制;一名加拉哥维亚;一名三多迷尔,一名加利斯;一名鲁伯林;一名波罗谷;一名波达拉给亚;一名亚鸟乌斯多窝。”参见陈华等点校本《海国图志》中册,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321页。
    (4)参见陈华等点校本《海国图志》中册,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320-1321页。
    (1)参见梁启超:《波兰灭亡记》,载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廿一日(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第三册,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期刊汇刊”,1991年版,第138-139页。
    (2)参见梁启超:《波兰灭亡记》,载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廿一日(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第三册,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期刊汇刊”,1991年版,第139-140页。
    (3)参见梁启超:《波兰灭亡记》,载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廿一日(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第三册,中华书局“中国近代期刊汇刊”,1991年版,第141页。
    (4)关于梁启超亡国史研究,参见邹振环:《清末亡国史“编译热”与梁启超的朝鲜亡国史研究》,载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355页。
    (1)参见李冬木:《涩江保译〈支那人气质〉与鲁迅--鲁迅与日本书之一(上)》,载《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论集》第67号(1998年2月);李冬木:《鲁迅与明治时代的日本书》,载“书籍之路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近现代分科会论文集”,2006年9月。另参见[日]大村喜吉等编集《英语教育史资料》第五卷“英语教育事典·年表”,东京法令出版株式会社1980年版,第109页。
    (2)博文馆至今国内尚无研究,《鲁迅全集》仅有一条注释:“博文馆:东京的一家印刷局”。(载《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页。)
    (1)参见李冬木:《涩江保译〈支那人气质〉与鲁迅--鲁迅与日本书之一(上)》,载《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论集》第67号(1998年2月);李冬木:《鲁迅与明治时代的日本书》,载“书籍之路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近现代分科会论文集”,2006年9月。引文中有关博文馆出版的相关书目是笔者在日本若干图书馆查检的结果。
    (2)参见李冬木《涩江保译〈支那人气质〉与鲁迅--鲁迅与日本书之一》上,载《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论集》第67号(1998年2月)。
    (3)参见李冬木:《涩江保译〈支那人气质〉与鲁迅--鲁迅与日本书之一(上)》,载《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论集》第67号(1998年2月)。博文馆推出的不少战史著作还流传到韩国,如《普鲁士国厚礼斗益大王七年战史》一书,1908年曾由俞吉濬译出,由广学书铺出版。博文馆的“战史丛书”甚至还有韩国译本,如明治二十七年(1894)博文馆出版有野野村金五郎的《拿破仑战史》一册本,1908年8月汉城义进社出版了刘文相译本。参见[韩]金秉哲编著《西洋文学移入史研究第三卷·西洋文学翻译论著年表(1895-1949)》,乙酉文化社1978年版,第937-939页。
    (1)顾燮光《译书经眼录》卷一,转引自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2)顾燮光《译书经眼录》卷一,转引自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1)参见《波兰衰亡史》,镜今书局1904年版,柳人权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