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35—1937年对日问题上蒋汪权力之争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ower Struggle Between Chiang Kai-shek and Wang Ching-wei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Policy toward Japan from 1935 to 1937
  • 作者:张皓
  • 英文作者:Zhang Hao;
  • 关键词:蒋汪权力之争 ; 行政院长 ; 中政会主席 ; 国民党“党主席”
  • 英文关键词:power struggle between Chiang Kai-shek and Wang Ching-wei;;premier of the Executive Yuan;;chairman of the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Party Chairman"of Kuomintang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02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9
  • 期:No.462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之研究”(17JHQ039)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904006
  • 页数:15
  • CN:04
  • ISSN:41-1016/K
  • 分类号:67-81
摘要
1935年8月至1937年12月,是蒋汪权力之争的重要时期。这场权力斗争,随着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而进行。在国民党五全大会确立"最后关头"的对日政策下,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并"躬负"党政重责于一身是必然的,汪精卫的离开也是必然的。出国"疗养"的汪精卫并不甘心,竭力寻找有利时机回国争权;汪精卫集团依据国内政局和对日关系的变化调整其回国时间。汪精卫虽然利用西安事变发生之机回国,但是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已对"最后关头"作了解释的情况下不可能重任行政院长,只能"回任"中政会主席。他还企图出任国民党"党主席",并在七七事变发生后通过竭力主"和"夺取行政院长职位。蒋介石改组行政院并出任海陆空军大元帅,表面上推举汪精卫担任"党主席",实际上利用国民党元老对汪精卫的反对而先后成立国防委员会、国防最高会议,规定中政会暂停开会,以此剥夺汪精卫中政会主席之职。这样,这场蒋汪权力之争以汪精卫靠边站、蒋介石基本上实现独裁而画上了句号。
        It was from August 1935 to December 1937 that a power struggle evolved between Chiang Kai-shek and Wang Ching-wei.Generally speaking,this struggle develop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policy toward Japan.When the fifth national congress of Kuomintang took the policy of"the Last Chance"toward Japan,it was necessary for Chiang Kai-shek to be premier to take the major responsibility upon himself,and for Wang Ching-wei to leave.Although Wang Ching-wei had to go abroad to"recuperate",he was unwilling to be left behind.He tried his best to go back to seize power and Wang Ching-wei faction arranged his return tim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as well as China's relations with Japan.Although Wang Ching-wei made use of the Xi'an Incident to go back to China,he could not return to the premiership in the context that th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Fifth Central Committee of Kuomintang had already explained the policy of"the Last Chance",but to serve again as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He also tried to be"Party Chairman"of Kuomintang.When the July 7 th Incident happened,he said China could do nothing but make"peace"with Japan.In this way,he did his utmost to seize the post of premier.As for Chiang Kai-shek,he reformed the Executive Yuan and took up the post of Army,Navy and Air Force Marshal.Ostensibly he recommended Wang Ching-wei to be"Party Chairman"of Kuomintang,but actually he used Kuomintang's senior statesmen's rejection of Wang Ching-wei and established successively the National Defense Commission and the Supreme Defense Council.At the same time,the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 was asked to adjourn and Wang Ching-wei was by this means deprived of the post of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In a word,Wang Ching-wei stepped aside and Chiang Kai-shek established his dictatorship in this power struggle.
引文
(1)有学者分析1925年至1939年蒋汪之间五次分合的原因与性质,认为“蒋、汪矛盾除了权力之争外,还有联共与分共、抗日与降日诸因素促成”(王关兴:《蒋介石、汪精卫五次离合的缘由和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第91页)。有学者探讨全面抗战爆发后蒋汪之间的关系演变,认为“‘联共抗日’与‘反共降日’的政见分歧,伴随着权力之争,加上日本诱降、扶汪弃蒋的催化作用,导致蒋、汪间貌合神离的关系彻底破裂”(王树荫:《试论抗战开始后蒋、汪矛盾激化分道扬镳的原因》,《民国档案》1992年第2期,第105页)。还有学者认为1935年8月汪精卫辞职事件对蒋介石接任行政院长产生了影响,“‘蒋主军、汪主政’的权力分配格局就此终结”[段智峰:《1935年汪精卫辞职事件与蒋介石善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第4期,第19页]。
    (2)张皓:《论汪精卫1932-1933年的“政治病”与国民党派系权力斗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70~73页。
    (3)《蒋廷黻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54页。
    (1)(6)(8)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24-193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05、1305、1307页。
    (2)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版,第5页。
    (3)(7)(9)(13)(15)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上册,台北:“国史馆”2011年版,第462、463、477、473、475页。
    (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8月3日、8月14日、8月10日。
    (5)(11)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4册,台北:“国史馆”、“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财团法人中正文教基金会2014年版,第670、677页。
    (10)刘健群:《银河忆往》,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6页。
    (12)《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0月22日。
    (14)(16)(19)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6、593,595,619、607页。
    (17)王正华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版,第94、95页。
    (18)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5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510页。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48页。
    (1)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省克记》,台北:“国史馆”2011年版,第103页。
    (2)雷鸣:《汪精卫先生传》,上海:政治月刊出版社1943年版,第271页。
    (3)(12)(16)王正华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第477、96、195页。
    (4)(7)陈红民辑注:《胡汉民未刊往来函电稿》第8册,第623、605页。
    (5)《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1月26、12月2日、11月26日。
    (6)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第179页。
    (8)(10)(13)(15)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上册,第465、464、477~478、479页。
    (9)周美华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2册,台北:“国史馆”2008年版,第370页。
    (11)《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9月1日、10月31日、11月2日。
    (14)(17)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24-1936)》,第1334页。
    (18)《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1月18日、11月30日。
    (1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4册,第650页。
    (1)《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2月5日、12月31日、12月7日。
    (2)(20)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上册,第484页。
    (3)《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1月30日。
    (4)《陈布雷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5)(7)(1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4册,第673、651、659页。
    (6)(11)(13)王正华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第267~268、695、660页。
    (8)《蒋廷黻回忆录》,第181页。
    (9)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7卷,第158页。
    (10)(19)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6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43、552页。
    (12)(15)(21)《王子壮日记》第4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编印,第45、45、14页。
    (14)蔡盛琦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版,第75、411页。
    (16)(18)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24-1936)》,第1343、1348~1349页。
    (22)雷鸣:《汪精卫先生传》,第271页。
    (1)《陈布雷回忆录》,第153页。
    (2)《蒋廷黻回忆录》,第180页。
    (3)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页。
    (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5年12月29日。
    (5)王正华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4册,第630页。
    (6)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4册,第731页。
    (7)蔡盛琦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5册,第411页。
    (8)雷鸣:《汪精卫先生传》,第271、272页。
    (9)《汪精卫为疗养抵欧》(Wang Ching-Wei Gains Health Reaching Europe),(The China Weekly Review,Volume76),《密勒氏评论报》第76卷第3号,1936年3月21日,第89页。
    (10)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5册,第7页。
    (11)《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6年3月14日。
    (12)蔡德金辑:《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与陈璧君等来往电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60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6页。
    (13)《李宗仁回忆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4页。
    (1)(3)(8)蔡德金辑:《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与陈璧君等来往电函》,《近代史资料》总60号,第119、116、117、121~122,123、116,117~118页。
    (2)高素兰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8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版,第149页。
    (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6年6月7日。
    (5)(7)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4卷,第381页。
    (6)《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9)《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6年5月31日。
    (10)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第56、71页。
    (11)叶健青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7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版,第249~250、252、332页。
    (1)(3)蔡德金辑:《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与陈璧君等来往电函》,《近代史资料》总60号,第123、124,124、125、126页。
    (2)《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6年9月6日。
    (1)(3)(9)(11)蔡德金辑:《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与陈璧君等来往电函》,《近代史资料》总60号,第125~126、127、128、126、127、127、129、130~131,133、135,134,136页。
    (2)《陈布雷回忆录》,第177页。
    (4)(12)雷鸣:《汪精卫先生传》,第279、280页。
    (5)《何廉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6)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第105、106页。
    (7)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册,第539页。
    (8)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第7页。
    (10)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5册,第217页。
    (13)上海市档案馆译:《颜惠庆日记》第3卷,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4)郭恒钰主编:《德国外交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80~81页。
    (1)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第114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5册,第27、20、45页。
    (3)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第7页。
    (4)(8)《王子壮日记》第4册,第115,45页。
    (5)(11)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册,第539、541页。
    (6)(10)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爱记》,台北:“国史馆”2011年版,第151、152页。
    (7)《陈布雷回忆录》,第177页。
    (9)(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5册,第27,62、72、89页。
    (12)《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月14日。
    (13)(17)《陈布雷先生从政日记稿样(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一日起至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东南印务出版社承印,出版地与日期不详,第198、202页。
    (1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2月12日。
    (16)《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4月3日。
    (18)《何廉回忆录》,第123、124页。
    (19)蔡德金辑:《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与陈璧君等来往电函》,《近代史资料》总60号,第133页。
    (1)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上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9、48、51页。
    (2)(5)(13)《王子壮日记》第4册,第145、115、67~68页。
    (3)温乐群整理:《陈果夫日记摘录(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31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6页。
    (4)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第7页。
    (6)《陈布雷回忆录》,第177页。
    (7)陈公博:《苦笑录(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六年)》,现代史料编刊社1981年版,出版地不详,第255页。
    (8)叶健青编注:《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37册,台北:“国史馆”2009年版,第326页。
    (9)《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1月25日、2月11日、2月14日、2月16日。
    (10)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爱记》,第153页。
    (11)《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2月19日。
    (12)《陈布雷先生从政日记稿样(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一日起至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第198页。
    (14)《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2月20日。
    (1)《蒋辞本兼各职,大会议决慰留》,天津《大公报》,1937年2月20日,第3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5册,第58、56、55、54、56、57、57页。
    (3)《王子壮日记》第4册,第67~68页。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5册,第77页。
    (5)《关于中国局势1937年的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1937),肯尼恩·博恩、D·卡梅隆主编:《英国对外关系文件:英国外交部外交事务秘密档案的报告与文件》第2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E辑·亚洲(1914-1939)”,第21卷(中国,1932年7月-1939年)(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tt: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Ⅱ,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World War,Series E,Asia,1914-1939,Volume21,China,July 1932-1939.),纽约:美国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页。
    (6)(11)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上册,第73,86、87页。
    (7)《容忍日最低限度要求,蒋下野充实国力,何程对蒋重大谏言》,《盛京时报》,1937年8月1日,第1版。
    (8)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8卷,第93页。
    (9)(12)《汪精卫先生抗战言论集》,武汉:独立出版社1938年版,第11、14页。
    (10)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第217页。
    (1)(3)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册,第586、591页。
    (2)(11)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第194,191、200、205页。
    (4)《容忍日最低限度要求,蒋下野充实国力,何程对蒋重大谏言》,《盛京时报》,1937年8月1日,第1版。
    (5)《国府首脑会议,采择三项决议》,《盛京时报》,1937年8月2日,第1版。
    (6)《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7月31日。
    (7)《蒋介石专任军务》,《盛京时报》,1937年8月2日,第1版。
    (8)《国府部内希望改组行政院,推汪兆铭任为院长》,《盛京时报》,1937年8月7日,第1版。
    (9)李景铭:《卢沟桥事变后北平闻见录》,《近代史资料》总65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10)(12)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上册,第124、129页。
    (13)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第20页。
    (14)《王子壮日记》第4册,第109页。
    (1)《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7年8月5日。
    (2)(4)(7)(11)(12)(14)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第30~31,31、37~38,38,62,31、36~37,62页。
    (3)(6)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83页。
    (5)(13)《陈布雷回忆录》,第179页。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冯玉祥日记》第5册,第180页。
    (9)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册,第557页。
    (10)《中政会今日例会停开》,《中央日报》,1937年7月14日,第4版。
    (15)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翁文灏日记》上,第196页。
    (1)(4)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册,第601、605页。
    (2)(7)(9)《陈布雷回忆录》,第188页。
    (3)郭恒钰主编:《德国外交档案》,第96页。
    (5)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上册,第198页。
    (6)(8)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第87、10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