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成仿吾与鲁迅《野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ENG Fangwu and LU Xun's Wild Grass
  • 作者:秋吉收 ; 李慧
  • 英文作者:AKIYOSHI Shu;LI Hui;
  • 关键词:鲁迅 ; 《野草》 ; 成仿吾
  • 中文刊名:JILI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九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日语系;
  • 出版日期:2018-05-15
  • 出版单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28;No.150
  • 语种:中文;
  • 页:JILI201803012
  • 页数:9
  • CN:03
  • ISSN:37-1377/C
  • 分类号:121-128+162
摘要
成仿吾与鲁迅的关系也颇受学者关注。据鲁迅的学生之一荆有麟有这样一段回忆:"先生的第一集小说《呐喊》出版后,(中略)成仿吾一次不很客气的批评,使先生耿耿于心者,达至十数年。无论谈话里,文章里,一提起创造社人,总有些严厉指摘或讽刺。"《〈呐喊〉的评论》引发的鲁迅与成仿吾的论争,以及以1927-28年鲁迅与后期创造社之间的激烈的革命文学争论,是历来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然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是以往研究中所忽略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成仿吾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NG Fangwu and LU Xun is the focus of scholars.According to LU Xun’s student JING Youlin’s memory,LU Xun was annoyed about CHENG Fangwu’s criticism to Call to Arms.When he talked about or wrote into essays,he always criticized or satirized members of the Creation Society.The argument between CHENG Fangwu and LU Xun caused by Criticism on Call to Arms,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rgument between LU Xun and the Creation Society from 1927 to 1928 always catch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However,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ld Grass and CHENG Fangwu,which has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引文
(1)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原载于1925年5月《语丝》31期。
    (2)成仿吾:《〈呐喊〉的评论》,1924年2月《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
    (1)《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2)荆有麟:《鲁迅的对事与对人》,收于《鲁迅回忆断片》,上海杂志公司1943年初版(未见),使用同公司1947年版,第20-21页。
    (1)近现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卷》(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中,将成仿吾的三首诗(《静夜》《诗人的恋歌》《序诗(一)》,均1923年作)收录其中,可见他作为诗人也得到一定认可。
    (2)关于成仿吾的文学艺术探究的更多细节,请参考中井政喜《一九二〇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论》(2005年汲古书院);阿部干雄《成仿吾的“文学观”的变迁》(2008年3月《言语社会(一桥大学)》第2号),以及其他在中国发表的论文,如袁红涛《青春的激情与入世的冲动---论成仿吾的文学批评》(2004年8月《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卷4期)等。对成仿吾用的“野草”一词,中井先生曾给予了笔者宝贵意见,并促使本文的形成,在此表示感谢。
    (1)针对余家菊以英语为底本重译的《人生之意义与价值》(原著是德国的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倭铿)的误译问题,郁达夫在《创造季刊》1卷2号(1922.8)上批判的同时,胡适在《努力周报》(9.17第20期)[编辑余谈]栏写了《骂人》并对郁达夫给予了批判。与此同时,成仿吾在《创造季刊》1卷3号(1922.12)上以《学者的态度-胡适之先生的“骂人”批评》为题,近一万字的文章进行了彻底地讽刺和反击。原本仅是误译问题,于胡适方面不利。详情请参考胡翠娥《“翻译的政治”-余家菊译〈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笔战的背后》(《新文学史料》2011年4期)等。
    (2)胡适:《致郭沫若、郁达夫》(1923.5.15)《胡适全集》(第23卷)(书信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胡适在鲁迅和陈源争论时劝说二人和解而发出的信---《致鲁迅、周作人、陈源》(1926.5.24),前出《胡适全集》(第23卷),第485页。
    (3)茅盾:《复杂而紧张的生活、学习与斗争---回忆录(五)》,《新文学史料》第5辑,1979年11月。
    (4)《支那文坛闲话》开头[(记者栏)]中有这样的注明:“北斗生是支那文学界殊有名的人,对日本文学也深有研究。支那文坛闲话是其自身书写的日文。是了解最近支那文学界的必读书目,绝不是闲话。”这位记者便是当时与鲁迅和周作人有过直接交流的丸山昏迷。
    (1)伊藤德也:《<新文学的二大潮流>是如何写成如何刊行的》(2014年12月《周作人研究通信》第2号)中写道:“《支那文坛闲话》是对特定的文学者批判或讽刺的文章,如若以中文写就发表在《晨报副刊》等杂志上,以当时周作人的影响来看,势必会成为文坛一个大事件吧。用日文写并发表在对众多中国读者来说不容易获取的日本杂志,因此才公开了具体批判的人名了吧。”同时请参考该氏《周作人的日语佚文<中国文坛闲话>》(《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2期)。
    (2)周作人(署名:知堂):《论骂人文章》,原载于1936年12月16日《论语》第102期,收于《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页。
    (3)郭沫若:《创造十年》(十二),原载于1932年上海现代书局,收于《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4)虽然创刊号第一页刊载的郭沫若的诗作处于《发刊词》的位置,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卷头论文应该是成仿吾的《诗之防御战》。
    (1)郑伯奇:《二十年代的一面-郭沫若先生与前期创造社》,重庆《文坛》半月刊第1~5期、第2卷第1期,1942年3~6月、1943年4月。《创造社研究资料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59页。
    (2)伊藤虎丸:《创造社小史(解题)》《创造社研究创造社资料别卷》,亚洲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3)《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成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原载于1927年1月《洪水》3卷25期,后收于《成仿吾文集》,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211页)中有“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2)《<三闲集>序言》1932年4月24日笔。引用部分是鲁迅搬到上海后与论敌斗争的最后一文,可见对成仿吾成见之深。《鲁迅全集》(第4卷),第6页。围绕《三闲集》的出版,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之间的细节,请参考竹内实《鲁迅与柔石(一)》(1969年11月河出书房新社《文艺》第8卷第11号)等。
    (3)王吉鹏,林雪飞:《“野草”具名的长久心理蕴含》,《沈阳大学学报》,1999年3期。
    (4)请参考拙稿《鲁迅和与谢野晶子-以“草”为媒介-》,《高知女子大学纪要人文·社会科学编》(第45卷),1996年3月。
    (1)事实上,成仿吾和鲁迅同样对“草”有着特殊的感情,比如在他的题为《海上吟》(1922年3月《创造季刊》1卷1期)的诗中,有这样一节:“汝神秘之象徴,/汝無窮之創造,/汝宇宙之一毛,/吾又汝千山之一草,/草!可憐的草!”。成仿吾的诗作中不乏孤独哀愁的色彩,把那样的自己比作“草”也是颇有意味的。而在《当我复归到了自我的时候》这首诗中,光明与黑暗的对比,着实与鲁迅以影自比彷徨于无地的意境相似。“當我復歸到了自我的時候,/我只覺得我生太幸福了,/世界是這般闊大而光明,/全不是往時那般暗,那般小。//當我復歸到了自我的時候,/然而我又未免油然慘傷,/想起了我生如一個孤影,/悽切地在荒原之上徬徨。/march 17,1924”成仿吾这首诗写于1924年5月17日,也就是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执笔后4个月。在上海的成仿吾因《创造周报》停刊(5月19日),即作为批评家的自我意识处在消沉低迷的状态。此时的鲁迅,处在军阀混战的北京,在看不到曙光的政治暗黑中。在文学上反目的二人,与绝望拼死斗争抵抗的生存方式竟然有着一致性。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