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存在与生成:以“事”观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eing and Beco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i(Affairs)
  • 作者:杨国荣
  • 英文作者:Yang Guorong;
  • 关键词:存在 ; 生成 ; “事”
  • 中文刊名:ZXYJ
  • 英文刊名:Philosophical Research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4-25
  • 出版单位:哲学研究
  • 年:2019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事与物:古今中西之争视域下中国现代形而上学的转换”(编号16JJD720007);;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基于事的世界:从形上的视域考察”(编号17GZGX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冯契哲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编号15ZDB012);; 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XYJ201904006
  • 页数:10
  • CN:04
  • ISSN:11-1140/B
  • 分类号:43-52
摘要
形上之域关乎存在和生成及其相互关系。与现实世界不同,本然世界的存在、生成过程既没有人的参与,也非基于人所作之"事",然而,其意义的显现,却离不开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由本然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事"与存在和生成的联系展开于更为内在和深沉的层面。在现实的世界中,事物既呈现为实际的存在,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两者的这种关联,乃是通过"事"而建立起来。现实世界以人为主体,"事"则以人为承担者。作为现实世界的主体和"事"的承担者,人本身也涉及存在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与其他对象一样,人既表现为具体的存在形态,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两者的彼此关联,同样离不开人自身所作之"事"。以成己与成物为具体指向,人所作之"事"展开于不同的领域,"事"的多样性既伴随着多重生成过程,也引向了多样的存在形态,世界之"在"与世界的生成、人的存在与人的生成交汇于人所作的具体之"事"。
        
引文
古籍:《汉书》《论语》《孟子》《周易》《庄子》等。
    《安乐哲比较哲学著作选》,2018年,孔学堂书局。
    柏格森,2015年:《思想与运动》,邓刚、李成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古希腊罗马哲学》,1961年,商务印书馆。
    海德格尔,2006年:《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三联书店。
    2013年:《哲学论稿》,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1980年:《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1999年:《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黄宗羲,1985年:《明儒学案》,中华书局。
    计成,2013年:《园冶》,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马克思,2000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2001年,费迪耶等辑录,丁耘摘译,载《哲学译丛》第3期。
    Freeman,K.,1983,Ancilla to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Fragments in Diels,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Heidegger,M.,1996,Being and Time,translated by J.Stambaugh,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hitehead,A.N.,1978,Process and Reality,The Free Press.
    (1)译文据英译本作了改动。(cf.Freeman,p.43)
    (2)引文中若干术语的翻译略有改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