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思想史视野下的新闻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the News Conce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 作者:姜红 ; 开薪悦
  • 英文作者:JIANG Hong;KAI Xinyue;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Anhui University;Center for Studies of Media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College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 关键词:观念史 ; 思想史 ; 新闻观念 ; 方法论
  • 英文关键词:History of ideas;;History of thought;;News concept;;Methodology
  • 中文刊名:GJXW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机构: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3
  • 出版单位:国际新闻界
  • 年:2019
  • 期:v.41;No.291
  • 基金:姜红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研究》(13BXW001)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JXW201901007
  • 页数:16
  • CN:01
  • ISSN:11-1523/G2
  • 分类号:101-116
摘要
与"纯粹"的历史研究相比,思想史或观念史的研究更容易发现问题。西方形成了以"内在的或固有的观念史"观、"情(语)境论的研究"(contextualist approach)的思想史观,以及试图综合内在与外在的"人与观念"(men and ideas)的史观三种主流研究范式,而国内学者对新闻思想中的现代观念和报刊观念的研究也已取得重要开掘和成果。对于中国新闻观念的书写来说,具备跨学科意识、情境化理解、当代视野和本土立场,同时开展多元对话,避免观念先行,或是方法论上的新突破。
        Compared with the"pure"historical researches,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or thought are easier to find problems.Western scholars have explored three mainstream research paradigms:"the internal or inherent concept of history","the contextualist approach concept of history"and"the men and ideas integrat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cept of history".Domestic scholars have also made great explo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on the study of modern concepts and News concepts in journalism thought.As for the writing of Chinese News concept,it should be a new breakthroughs in methodology to have interdisciplinary consciousness,contextualized interpretation,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and local standpoint,while developing multiple dialogues and avoiding concept beforehand.
引文
阿瑟O.洛夫乔伊(1936/2002)。《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阿瑟O.洛夫乔伊(1940)。反思观念史(余伟译)。载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第一卷)》(第17-3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卞冬磊(2015)。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晚清报刊到阅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贝奈戴托·克罗齐(1915/1997)。《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操瑞青(2015)。建构报刊合法性:“有闻必录”兴起的另一种认识--从《申报》“杨乃武案”报道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22(03),99-116+128。
    陈新(2005)。历史学的归途: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写作。载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第一卷)》(第161-17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建华(2000)。《“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建华(2009)。《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邓绍根(2015)。从新名词到关键词:民国“电视”概念史。《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7),41-45。
    邓绍根(2016)。跨语际旅行:“记者”一词在中国演变历史再考察。《现代传播》(7),41-45。
    杜赞奇(1995/2009)。《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高瑞泉(2005)。《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葛兆光(1998)。《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葛兆光(2005a)。《中国思想史》(三卷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葛兆光(2005b)。《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上海:三联书店。
    郭恩强(2016)。作为关系的新闻纸:《申报》与晚清义赈。《新闻与传播研究》,23(06),62-77+127。
    郭颖颐(1989)。《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沟口雄三(1997)。《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沟口雄三(2011)。《作为方法的中国》。上海:三联书店。
    黄克武(2006)。《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之墨子刻先生序。北京:新星出版社。
    李金铨(主编)(2008)。《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旦(2012)。耳目喉舌:旧知识与新交往--基于戊戌变法前后报刊的考察。《学术月刊》,44(11),127-145。
    黄旦(2015)。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新闻与传播研究》,22(12),5-19+126。
    黄旦(2016)。报纸革命:1903年的苏报--媒介化政治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3(6),22-45+126-127。
    黄旦(2008)。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载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第250-27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观涛,刘青峰(2009)。《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
    蒋建国(2015)。晚清时期的报刊阅读与思想世界。《深圳特区报》,06-23(B10)。
    昆廷·斯金纳(1969)。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任军峰译)。载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第一卷)》(第39-7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柯文(1984/2002)。《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
    柯文(1997/2000)。《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李泽厚(2004)。《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李宏图(2018)。观念史研究的回归--观念史研究范式演进的考察。《史学集刊》,(01),29-39。
    刘海龙(2013)。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刘禾(1995/2008)。《跨语际实践》(宋伟杰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路鹏程(2015)。1920-30年代的上海报人与帮会。《国际新闻界》,(04),157-172。
    列文森(1965/2000)。《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勒文森(1953/1986)。《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孙藜(2015)。再造“中心”:电报网络与晚清政治的空间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22(12),37-61+126-127。
    桑兵(2005)。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解说。载赵立彬(主编),《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序》(第1-22页)。上海:三联书店。
    沈松侨(1997)。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8),1-77。
    沈松侨(2000)。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33),77-158。
    沈松侨(2002)。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73(4),685-734。
    涂凌波(2016)。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王怡红(2014)。宣传研究的概念考察--兼评刘海龙的宣传研究。《新闻界》,(20),27-35,46。
    汪晖(2004)。《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四册)》。上海:三联书店。
    许纪霖(主编)(2000)。《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许纪霖(2004)。《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自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2006)。《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上海:学林出版社。
    徐基中(2015)。《出版法》的修正:国家与报界关系之递嬗(1928-1937)。《国际新闻界》,(08),67-85。袁光锋(2015)。“人民”概念与政治现代性。《党史研究与教学》,(2),100-107.
    俞凡(2016)。新记《大公报》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约翰·伯瑞(1920/2005)。《进步的观念》之《引言》(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
    周叶飞(2016)。报刊与政府关系的重组:报律风波中的“共和”想象。《新闻与传播研究》,23(06),46-61+127。
    张汝伦(2001)。《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詹佳如(2015)。十八世纪中国的新闻与民间传播网络--作为媒介的孙嘉淦伪奏稿。《新闻与传播研究》,22(12),20-36+126。
    张灏(1993)。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二十一世纪》,8(18),11-18。
    Darrin M.McMahon and Samuel Moyn eds.(2014).Rethinking Modern 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dward w Said(1983).The World,The Test,and the Critic.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G.Collingwood(1993).The Idea of History.J.Dussen(Ed.).Oxford:Oxford Paperbacks Press.
    1.三种范式说来自Dominick LaCapra,“Rethinking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Reading Texts”,Rethinking Intellectual History:Texts, Contexts, Language, Ithaca, 1983, pp. 23-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