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学作品中“物性”书写的艺术价值——从刘亮程、李娟的散文谈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Artistic Value of “Physicality” Writing in Literary Works ——On Liu Liangcheng’s and Li Juan’s Prose
  • 作者:唐小祥
  • 英文作者:TANG Xiao-xiang;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物性 ; 人性 ; 20世纪中国文学 ; 山水基因
  • 英文关键词:physicality;;humanity;;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20~(th) century;;landscape gene
  • 中文刊名:HLS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2;No.189
  •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LSY201903006
  • 页数:9
  • CN:03
  • ISSN:46-1076/C
  • 分类号:46-54
摘要
"物性"是文学抒写的一个重要维度,对文学的人性描写具有平衡和矫正的功能。由于受到"新民"、"立人"、反帝反封建等启蒙与革命目标的规约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表现出重人性轻物性、重写人性之恶轻写人性之善的特征,导致整体上缺乏和谐的美感与灵魂的深度。现代以来的郁达夫、沈从文、汪曾祺以及新世纪的刘亮程、李娟等作家,在文学写作如何臻至"人性"与"物性"的辩证这一艺术难题上的实验,为检讨和解释新文学百年历史中那些反复纠缠的现象、思潮、话题和论争,透视当下文学写作现场的病相,激活"古代文学""人物不分"的写作传统,乃至"超克"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均提供了有意味的参照。
        "Physicality"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literary expression,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balancing and correcting the description of human nature in literature. Affected by the regulations of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ary goals such as "new persons", "training persons of a new type",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feudalism" and Western modernist literatur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is characterized by emphasizing human nature over material nature, rewriting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over the good of human nature, thus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shortage of harmonious beauty and soul depth. Since the modern times, Yu Dafu, Shen Congwen, Wang Zengqi and such writers of the new century as Liu Liangcheng and Li Juan have experimented on the artistic issue of how to reach the dialectics of "human nature" and "physical nature" in literary writing, thus having provided some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reviewing and explaining the entangled phenomena, trends of thought, topics and debates in the hundred-year history of new literature, for exploring the symptoms of the current literary writing scene, activating the writing tradition of "indiscriminate characters" i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even "transcending"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capitalist modernity.
引文
①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主要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风中的院门》,长篇小说《虚土》《凿空》,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百花文学奖。
    ②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1999年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
    ③徐兆寿:《“接地气”和“接天气”——兼谈对“人学”的超越》,《小说评论》2012年第4期。
    ④刘志荣:《大地与天空的辽阔与隐秘:李娟散文漫谈》,《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
    (1)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书屋》2000年第3期。
    (2)刘亮程:《狗这一辈子》,《一个人的村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刘亮程:《逃跑的马》,《一个人的村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4)刘亮程:《剩下的事情》,《一个人的村庄》,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5)李娟:《乡村的舞会》,《我的阿勒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1页。
    (6)李娟:《我们的家》,《我的阿勒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5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65页。
    (8)余华在80年代后期的先锋写作里,就把“欲望”视为关键词之一。与“只能关心人的外表而并非内心”的“性格”相比,他“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因为“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参见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第49页。
    (9)尼采针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下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发出过“人性的,太人性的”慨叹。参见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杨恒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格非在90年代初期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第一部写当代题材的小说《欲望的旗帜》中,就把人心比喻为一个“欲望的加油站”,人之生存活动中“欲望的旗帜”,犹如航船桅杆上被风吹胀了的帆,高高地升起在人性海洋的上空。90年代末张承志有部散文集,取名“以笔为旗”,某种程度上,当下的文学写作正是“以欲望为旗”。参见格非:《欲望的旗帜》,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张承志:《以笔为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英语小说对“恶”的描写,主要表现为“性”和“社会”之恶。参见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第185页。
    (12)高尔泰:《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328页。
    (1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97页。
    (14)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生命是非人性的,人物形象也是阴暗的,甚至“整个二十世纪诗歌都充满了阴郁、末日式的音调”。([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诗的见证》,黄灿然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94页。)
    (15)[法]阿兰·巴迪欧:《世纪》,蓝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95页。
    (16)[俄]列夫·托尔斯泰:《谈作家的责任》,《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513页。
    (17)唐诗人:《恶的审美伦理——理解现代叙述中的“恶”》,《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4期。
    (18)海德格尔讨论过“物性”的三种理解方式,即“特征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的质料”,并把它们看作是对物之存在的扰乱。参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修订本),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19)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在其哲理长诗《物性论》中讨论的“物性”即为此义。
    (20)余舜德主编:《体物入微:物与身体感的研究》,新竹: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1页。
    (21)汪涌豪:《郭敬明的才能与文学无关》,《文汇报》2010年6月25日。
    (22)韩启群:《物转向》,《外国文学》2017年第6期。
    (23)[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
    (24)[匈]卢卡奇:《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远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9页。
    (2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26)[美]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张晓剑、沈语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159页。
    (27)另外,朱自清、废名、卞之琳、何立伟、莫言、李敬泽等作家在物性抒写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28)刘继业:《郁达夫〈迟桂花〉给予〈边城〉的启迪》,《浙江社会科学》2006第1期。
    (29)汪曾祺:《〈晚饭花集〉自序》,《汪曾祺文集》卷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
    (30)[元]倪瓒:《清閟阁全集》,《元代珍本文集汇刊》,台北:台湾图书馆,1970年,第451页。
    (31)汪曾祺:《受戒》,《汪曾祺文集》卷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3页。
    (32)王兆胜:《中国新文学研究增殖及其路径选择》,《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