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初政学精英边政认识的演变——基于西南边疆史事的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Elite's Understanding of Frontier Polic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 analysis based on historical events at the southwest frontier
  • 作者:段金生
  • 英文作者:DUAN Jinsheng;
  • 关键词:主权 ; 滇缅界务 ; 援藏 ; 边疆民族
  • 英文关键词:sovereignty;;boundary affairs between Yunnan and Burma;;assisting Tibet;;frontier nationalities
  • 中文刊名:SXZX
  • 英文刊名:Thinking
  • 机构: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思想战线
  • 年:2019
  • 期:v.45;No.271
  • 语种:中文;
  • 页:SXZX201901009
  • 页数:12
  • CN:01
  • ISSN:53-1002/C
  • 分类号:72-83
摘要
传统帝制时代的"天下观念"在晚清时期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国人的主权观念及对边疆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都有了新的发展。清末姚文栋关于滇缅界务问题的认知,反映出经过长期与欧美异型文化的接触,加以晚清以来对边疆民族地区事务的实践,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已逐渐清晰,对边疆族群与近代国家建设互动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入。但此时,传统帝制时代的"天下观念"并未完全破除,对近代主权国家疆域理念的认识尚在逐步形成中。民初川军援藏过程中地方实力派、北洋政府中央等各派政治人物对西藏问题相关认知的表述,表现出与清末相较,社会各界对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显著变化。但是,"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及"蛮夷"等词汇的普遍性交互使用及表述,说明仍未完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主义取向的边疆民族认识理路,近代与传统认知的融合尚未完成。各派政治人物对西藏问题所持态度的差别与变化,不仅是各自利益或政治目标诉求的不同,也是北洋时期政治统一性缺失场景的突出表现。这些都说明,边疆民族问题不仅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事务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隐喻。晚清、北洋时期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认知与实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边疆民族问题讨论热潮的重要基石。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ianxia"or world in ancient imperial China undergoing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Chinese people gradually developed their concept of sovereignty and deepen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issues at the borders.Yao Wendong's understanding of Yunnan-Myanmar boundary affairs based on his fieldwork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ows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long-term contact wit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actice of frontier ethnic affairs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modern concept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was gradually clarified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ontier ethnic groups and modern national construction wa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But,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 tianxia" in the imperial era did not completely dissolved and the concept of modern sovereign state territory was still being form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when Sichuan army was "assisting Tibet",politicians from the local power groups and Beiyang Government all voiced their views on Tibe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ibet issues shows that,compared with peop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people from all sectors of the society had greatly chang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issues in the border areas. However,the popular use of such expressions as"five races under one union","national equality"and"barbarian"indicates that the old thinking about frontier ethnic people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d not completely changed and that the fus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cognition was yet to be completed. The fact that politicians from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ha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ibet issues not only reflects their different interests or political goals but also points up the lack of political unity in the period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It suggests that frontier ethnic issues are not only routine problems with the frontier ethnic areas but also indispensable political metaphors for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to some extent. In a word,the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frontier ethnic issu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Beiyang period was a cornerstone of the upsurge in discussion on frontier ethnic issue in the 1930 s and 1940 s.
引文
(1)例如,最近由张宪文与张玉法主编、两岸四地学者合著的18部《中华民国史专题》中,专门有《边疆与少数民族》专题,充分表现了近年学术界对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重视。参见王川等《中华民国史专题》之第13卷《边疆与少数民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为行文方便,对文中提及的先贤前辈均免称先生而直呼其名,非为不敬,特此说明。
    (2)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修订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第18页。
    (1)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6月),载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第2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10页、第711页。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507页、第663页。
    (3)石介:《中国论》,载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4)许纪霖:《多元脉络中的“中国”》,载葛兆光,徐文堪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30~31页。
    (1)杨联陞:《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载[美]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8~19页。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666页。
    (3)李大龙的研究就认为:虽然鸦片战争之后,“近现代主权国家和民族国家理论严重影响到清王朝的内政和外交,”但“清王朝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型并非始于这个时候,而是早在清军入关后不久即开始,开始于康熙皇帝时期的一系列边界条约的签订及其划界行动即是显著证据”。(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6~137页。)姚大力则认为:一方面,“中国”实际上并不可能把自身的边界真正延展到整个“天下”;但另一方面,“每个王朝又总是力图将本朝看作是更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的一个历时性共同体的延续。这个历时性共同体就叫做‘中国’”,“中国古代甚至已经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具体的王朝实体而带有抽象品格的国家观念”。(姚大力:《变化中的国家认同---读〈中国寻求民族国家的认同〉札记》,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0~141页。)
    (4)[日]川岛真:《从天朝到中国---清末外交文书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沈中琦译,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70页、第273页。
    (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666页。
    (6)“海防”“塞防”之争,其实是一种观察问题视角与关注重心不同之论。关于此点,中华民国时期李寰就言:“清李合肥与左文襄曾有海防陆防之争。以当时情形论,老成谋国,各有卓见。迨甲午一役,海防失险,而国家大本,不致遽及摇扤者,说者以文襄经营新疆有备,陆防足恃之力多焉。今者倭寇掠华,沿海尽失。实现文忠筹海政策有待,似宜先继湘阴遗志,巩固陆防,以为重建海防之基础。”参见李寰《新疆研究》,中国边政学会发行,1944年,第1页。
    (1)金冲及:《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199~205页。
    (3)郑观应著,辛俊玲评注:《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422页、第451页。
    (4)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等《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页。
    (5)[日]茂木敏夫:《清末近代中国的形成与日本》,孙江译,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60页。
    (6)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士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载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1~32页。
    (1)王文韶:《云贵总督片》,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1页。以下所引《云南勘界筹边记》中相关内容,均引自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
    (2)参见朱昭华《中缅边界问题研究---以近代中英边界谈判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9~27页。
    (3)朱昭华:《中缅边界问题研究---以近代中英边界谈判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1页。
    (4)《使英曾纪泽致总署英俟印督到缅始决存灭办法电》(附旨),载王彦威、王亮辑编,李育民、刘利民等点校整理《清季外交史料》,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76页。
    (5)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4~25页。
    (1)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2~23页。
    (2)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7~28页。
    (3)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5~39页、第43页。
    (4)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5~39页。
    (1)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0页、第42页。
    (2)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1页。
    (3)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6~58页。
    (4)姚文栋:《云南勘界筹边记》,载马玉华《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四)》,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1页。
    (5)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1912年1月1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1)此次川军援藏,导致了四川都督的更迭,使初步稳定的四川政局再次动荡,此后川局日加复杂。川军西征,也使西藏局势面临变化,袁世凯中央政府、西藏、英国诸方就川军西征进行了复杂博弈。
    (2)尹扶一:《西藏纪要》,蒙藏委员会编译室印,1930年,第220页。
    (3)华企云:《西藏问题》,上海:大东书局,1930年,第133页。
    (4)尹扶一:《西藏纪要》,蒙藏委员会编译室印,1930年,第193~194页。
    (5)《致袁世凯及国务院电》(1912年5月11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9页。
    (6)《致袁世凯电》(1912年5月12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0~131页。
    (7)《国务院复尹昌衡电》(1912年5月18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1)《致袁世凯电》(1912年5月11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
    (2)《董修武等致袁世凯电》(1912年6月9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9页。
    (3)赖建侯:《胡景伊投靠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载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军阀史料》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9~40页。
    (4)《杨隽等控告尹昌衡之原呈》,《国民公报》1914年2月19日。
    (5)《邹稷光等具呈告发尹昌衡文》(1914年1月20日前后),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1页。
    (6)《国务院电蔡锷请派兵会同蜀军进藏镇抚》(1912年5月18日),载吴丰培《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页。
    (7)《致蔡锷电》(1912年7月3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1页。
    (8)《蔡锷复尹昌衡张培爵电》(1912年7月123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1页。
    (9)《国务院复蔡锷电》(1912年9月20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6~217页。
    (10)《国务院复蔡锷电》(1912年9月20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7页。
    (1)《国务院电尹昌衡勿令川军轻进藏境》(1912年10月1日),载吴丰培《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2)《在全体军官会议上的讲话》(1912年6月8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1页。
    (3)《西征军令》(1912年6月上旬),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4)《在武侯祠成都各界欢送西征军先锋队出发会上的讲话》(1912年6月16日),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9~160页。
    (5)《告边藏番人文》(1912年6月上旬),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1)《安民告示》(1912年6月中旬),载曾业英,周斌《尹昌衡集》第1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2页。
    (2)参见段金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及其发展趋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1期;《学术与时势:1930年代中国西部边疆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4期;《民国边疆研究的嬗变、学科构建与启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3期。
    (3)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年),载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第1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5页。
    (4)王尔敏:《清季知识分子的自觉》,载氏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