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工智能时代的刑法问题与应对思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concerning Criminal Law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作者:王燕玲
  • 英文作者:Wang Yanling;
  • 关键词:人工智能 ; 智能犯罪主体 ; 刑事责任类型 ; 立法前瞻
  • 英文关键词: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telligent Criminal Subject;;Criminal Liability Type;;Legislative Prospect
  • 中文刊名:ZHEN
  • 英文刊名: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政治与法律
  • 年:2019
  • 期:No.284
  • 语种:中文;
  • 页:ZHEN201901004
  • 页数:13
  • CN:01
  • ISSN:31-1106/D
  • 分类号:24-36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徐徐到来,正在深刻动摇传统刑法体系及其基础。智能主体的出现及其对"人"的刑法地位的冲击首当其冲,应当从智能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与判断这一角度出发,审慎地研判智能主体的刑法地位及其权利保护问题。面对智能时代下的新型犯罪及其归责问题,应当区分利用智能主体作为犯罪工具、针对智能主体实施犯罪、智能主体独立实施犯罪等情形,充分利用现有刑法原理与刑法解释学等资源,激活传统罪名的扩张适用潜能,妥善解决刑事责任归属问题。社会形势更替与发展决定了刑法立法的变革及其必然性,应当高度重视适应人工智能的刑法立法完善课题,并根据实践需要,逐步通过增设新的罪名与新的刑罚措施等方式,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新型社会需求。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I technology and the gentle arrival of the AI era are profoundly shaking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system and its foundation. 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subject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status of "person" take the lead, so it is necessary to prudently study and judge the status of intelligent subjects in criminal law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r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lligent subjects' capability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Faced with new types of crime and issues concerning their imputation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we should distinguish among utilizing intelligent subjects as criminal tools, committing crimes against intelligent subjects, and the intelligent subjects independently committing a crime, and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criminal law principles and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resources to activate the potential of expande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rimes for properly resolving the issue of criminal imputation.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determines the reform of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and its inevitability.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in response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eet the growing new demands by gradually criminalizing new offences and adding new penalties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needs.
引文
(1)参见孙道萃:《人工智能对传统刑法的挑战》,《检察日报》2017年10月22日。
    (2)参见高奇琦、张鹏:《论人工智能对未来法律的多方位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3)参见郭少飞:《“电子人”法律主体论》,《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
    (4)参见陈吉栋:《论机器人的法律人格基于法释义学的讨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5)参见孙占利:《智能机器人法律人格问题论析》,《东方法学》2018年第3期。
    (6)参见袁曾:《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东方法学》2017年第5期。
    (7)参见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刑事责任与刑罚体系的重构》,《政治与法律》2018年第3期。
    (8)参见马治国、田小楚:《论人工智能体刑法适用之可能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9)参见张建文:《格里申法案的贡献与局限》,www.iolaw.org.cn,2018年8月7日访问。
    (10)参见上注,张建文文。
    (11)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85页。
    (12)参见刘宪权、朱彦:《人工智能时代对传统刑法理论的挑战》,《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13)参见詹可:《人工智能法律人格问题研究》,《信息安全研究》2018年第4期。
    (14)参见刘宪权、胡荷佳:《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法学》2018年第1期。
    (15)参见谢望原:《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
    (16)参见孙道萃:《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适用疑难与教义学表述》,《浙江工商大学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7)参见赵秉志:《中国刑法的最新修正》,《法治研究》2015年第6期。
    (18)参见刘宪权:《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风险与刑法应对》,《法商研究》2018年第1期。
    (19)参见前注(7),刘宪权文。
    (20)参见刘明祥:《区分制理论解释共同过失犯罪之弊端及应然选择》,《中国法学》2017年第3期。
    (21)参见孙道萃:《网络财产性利益的刑法保护:司法动向与理论协同》,《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9期。
    (22)参见黄太云:《〈刑法修正案(七)〉解读》,《人民检察》2009年第6期。
    (23)参见前注(18),刘宪权文。
    (24)参见前注(14),刘宪权、胡荷佳文。
    (25)参见陈兴良:《犯罪主体的消解——一个学术史的考察》,《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第1期。
    (26)参见孙道萃:《网络安全刑事保障的体系完善与机制构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27)参见王肃之:《人工智能犯罪的理论与立法问题初探》,《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28)参见郑戈:《如何为人工智能立法》,《检察风云》2018年第7期。
    (29)参见前注(18),刘宪权文。
    (30)参见孙道萃:《罪责刑关系论》,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1-23页。
    (31)参见前注(7),刘宪权文。
    (32)参见前注(7),刘宪权文。
    (33)参见蔡婷婷:《人工智能环境下刑法的完善及适用——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为切入点》,《犯罪研究》201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