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途径的探索———以中国动画电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许思悦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活态保护 ; 动画电影
  • 中文刊名:DYLC
  • 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01
  • 出版单位:东岳论丛
  • 年:2019
  • 期:v.40;No.296
  • 语种:中文;
  • 页:DYLC201902014
  • 页数:10
  • CN:02
  • ISSN:37-1062/C
  • 分类号:116-125
摘要
随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从"静态留存"转向"活态保护"。在这一过程中,现代视觉媒体的参与可以弥补传统保护方式的不足。本文以三部动画电影《女娲补天》、《擒魔传》《画的歌》为例,探讨了口头传统类、表演艺术类以及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中的新途径。
        
引文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版,第2页。
    (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王家乾,苏大为:《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非遗”纪录片的建构》,《电视研究》,2013年第4期。
    (1)金柏松:《美术电影民族化探索的历史回顾》,《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
    (2)(4)上海美影厂电影志编写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大事记》,见于《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上海电影史料》编辑组编,上海:上海电影志办公室,1995年版,第330页,第330页。
    (3)郑土有:《民俗场: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核心问题》,《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5)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6)范昕:《神话研究呼唤创造性转化》,《文汇报》,2017年12月23日,第2版。
    (1)文中关于影片的具体拍摄过程的描述,部分基于本文作者2017年10月20日对影片导演钱运达的采访。
    (2)王六一:《征途---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卷三中国动画史(3)》,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2年版,第176页。
    (3)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与图腾》,《杨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497-516页。
    (4)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5)闻一多:《伏羲考》,见于《神话与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6)杨利慧:《伏羲女娲与兄妹婚神话的粘连与复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7)《西蒙佤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8)罗之基:《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西盟县佤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9)王克荣:《广西左江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10)(清)黎申产:《宁明州志(卷上)》,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21页。
    (11)王克荣:《广西左江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页。
    (12)黄槐武,唐剑玲,郭宏:《广西左江岩画及其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13)李富强:《对左江流域岩画的新认识》,《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ttp://whc.unesco.org/en/list/1508。
    (2)孙楷弟:《傀儡戏考原》,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年版,第3-4页。
    (3)《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595页。
    (4)曹迪:《秒手偶得---中国定格动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64页。
    (1)《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596页。
    (2)王六一:《征途---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卷二中国动画史(2)》,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页。
    (3)文中关于影片的具体拍摄过程的描述,部分基于本文作者2017年10月26日对影片执行导演、剪辑肖淮海的采访。
    (4)高舒:《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190页。
    (1)高舒:《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页。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http://www.ihchina.cn/3/10323.html。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http://www.ihchina.cn/6/6_1.html。
    (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http://www.ihchina.cn/5/10853.html。
    (5)高舒:《南腔北调---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执着与嬗变》,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
    (1)陈勤建,尹笑非:《试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美术观察》,2007年第11期。
    (2)文中关于影片的具体拍摄过程的描述,部分基于本文作者2017年9月28日对影片导演徐景达(阿达)之子徐畅的采访、2017年10月26日对影片剪辑肖淮海的采访、2018年1月22日对金山农民画院首任院长吴彤章的采访、2018年3月29日对影片摄影蒋友毅的采访。
    (3)吴彤章,唐葆祥:《吴彤章口述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页。
    (4)郎绍君:《论中国农民画》,《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5)何玉门:《农民画对动画片的启发》,《美术》,1960年第4期。
    (6)郑土有:《金山农民画的审美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吴彤章,唐葆祥:《吴彤章口述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162页。
    (1)参见胡依红:《从画的歌看动画电影语言的突破》,《电影艺术》,1984年第6期。《画的歌》拷贝现存于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台本由私人(空藏动漫博物馆)收藏。
    (2)吴彤章:《金山农民画风格形成的因果》,见于《金山农民画开拓者》,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3)钱运达,马克宣:《〈画的歌〉与动画电影观念---与胡依红同志商榷》,《电影艺术》,1985年第6期。
    (4)吴彤章,唐葆祥:《吴彤章口述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版,第133页。
    (5)上海市政府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0800/nw11407/nw16795/u26aw11124.html。
    (1)苑利:《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光明日报》,2014年2月8日,第9版。
    (2)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4期。
    (3)戴云武,邱昌员:《从〈大圣归来〉谈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当代电视》,2015年第10期。
    (4)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票房人次统计》,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1603/395715.html。
    (5)杨晓云:《一部现象级电影:纯正中国创造的新篇章---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5年第9期。
    (6)刘佳:《动画的视觉魅力---与张春谈〈大鱼海棠〉的美术创作》,《电影艺术》,2016年第6期。
    (7)京华时报:《〈大鱼海棠〉票房超5亿未达预期》,http://money.163.com/16/0724/03/BSN81TL100253B0H.html。
    (8)黄文山:《背负的抉择---“非遗”题材电影的表述研究》,《当代电影》,2015年第7期。
    (9)杨晓林,张静:《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综论》,《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第2期。
    (1)聂欣如:《动画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2)靳夕:《美术片的艺术虚构》,《电影艺术》,1962年第4期。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版,第5页。
    (4)张青仁:《社会动员、民族志方法及全球社会的重建---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3期。
    (5)马立新,李攀:《论数字艺术生产义务的量变与质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6)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