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中融入劳模文化的创新实践探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Model Workers' Culture Integrated into the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Master Programs
  • 作者:李丹 ; 郑世良
  • 英文作者:LI Dan;ZHENG Shiliang;
  • 关键词:工程伦理 ; 研究生教育 ; 劳模文化
  • 中文刊名:XWYY
  • 英文刊名:Academic Degrees & Graduate Education
  • 机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年:2019
  • 期:No.317
  • 基金:2019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工程伦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编号:2019-D-135)
  • 语种:中文;
  • 页:XWYY201904010
  • 页数:6
  • CN:04
  • ISSN:11-1736/G4
  • 分类号:44-49
摘要
认为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培养符合工程决策伦理、工程政策伦理和工程过程实践伦理要求的高级工程人才。指出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文化在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中可以发挥政治导向、文化传承和道德实践三大功能的作用。在理论层面探讨了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中融入劳模文化的创新价值,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在实践层面探索了提升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成效的创新路径,展示了融入劳模文化的工程伦理教育取得的初步效果。
        
引文
[1]杨斌,张满,沈岩.推动面向未来发展的中国工程伦理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 38(4):1-8.
    [2]陈勇.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其价值趋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5, 19(3):23-26.
    [3]刘文,张以哲.劳模精神培育与价值引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 2017(5):110-11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马丁,辛津格.工程伦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哈里斯,普里查德,雷宾斯.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7]李伯聪.工程哲学和工程研究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8]丛杭青.工程伦理学的现状和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4):76-81.
    [9]肖平.工程伦理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7-23.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11]王永玺,张晓明.简述中国劳模的历史发展[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5(3):7-9.
    [12]高国希.雷锋精神:德性伦理与榜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 2013(13):44-47.
    [1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4]段新明.工程伦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3):71-75.
    [15]李正风,丛杭青,王前.工程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16]易然,沈岩,杨斌,等.深化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5-7.
    [17]何菁,丛杭青.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创新探析[J].江苏高教, 2017(6):29-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