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与漏洞治理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移动互联网作为融合互联网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的新兴产业,为广大移动终端用户提供更为便捷、时尚、全面的移动网络业务服务,引领着当今社会网络发展潮流。伴随着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和多样化发展,移动网络应用平台的不断创新特别是云平台技术的不断开发,以及移动互联网网络运营模式的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各层面的安全问题也不断突显。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整体构架模式,介绍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从移动终端、应用平台、移动网络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移动互联网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和漏洞,并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特点阐述了如何更好的对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引文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北京.2016年.
    [2]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R].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2016年.
    [3]工信部.2013年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R].工信部.北京.2013年.
    [4]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R].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2011年.
    [5]吴大鹏欧阳春迟蕾等.《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2015年1月.
    [6]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6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6)》[R].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北京.2016年.
    [7]网络安全公司趋势科技(Trend Micro).2016年《恐怖分子通讯方式的研究报告》[R].网络安全公司趋势科技(Trend Micro).2016年.
    [8]TRAYNOR P,LIN M,ONGTANG M,et al.On Cellular Botnets:Measuring the Impact of Malicious Devices on a Cellular Network Core[C].2009
    [9]杨哲Zer One无线安全团队.《无线网络黑客攻防》[M].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14年.
    [10]杨波.《Kali Linux渗透测试技术详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1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