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形势下河北省县(市)发展路径探索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河北省所辖132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展背景,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典型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科学评价地区综合竞争力。以此为基础,提出实施分类指导的发展路径,将河北省所辖县(市)划分为提升型、协调型、培育型三种发展类型。综合竞争力位列前20强,且区位优势突出的8个县(市),确定为提升型;与北京协调发展的环首都县(市)和与中心城市构筑1+X的都市区格局县(市),共41个县(市),确定为协调型;综合竞争力偏弱,但具有自身特色的83个县(市),确定为培育型。最后,根据不同的发展类型县(市)分别制定发展策略,以期实现综合竞争力提升,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目的,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镇群奠定坚实"底座"。
引文
[1]陈文胜.中国县域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历史演进[J].中国发展观察,2014,06:30-31.
    [2]田莉,梁印龙.半城市化地区的工业化与土地利用:基于我国三大区域三个百强县/区的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05:30-37.
    [3]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N].人民日报,2016-03-10007.
    [5]陈宝生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新发展理念[N].人民日报,2016-03-11007.
    [6]高智.抓住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N].河北日报,2015-11-18007.
    [7]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02:179-185.
    [8]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02:16-22.
    [9]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07:47-52.
    [10]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01:87-94.
    [11]戚伟,刘盛和,赵美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J].地理学报,2015,04:551-566.
    [12]陈明星,李扬,龚颖华,陆大道,张华.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J].地理学报,2016,02:179-193.
    [13]徐志宏.江浙两省经济强县的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1995,04:35-37.
    [14]刘小鹏,苏晓芳,王亚娟,赵莹,黄越.空间贫困研究及其对我国贫困地理研究的启示[J].干旱区地理,2014,01:144-152.
    [15]郑生权.河北省贫困地区的基本现状及其特征[J].河北学刊,1993,04:16-20.
    [16]简海云,林晓蓉,果桂梅,何凌.承接与均衡:县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探索——以宜良县城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5,S1:230-235.
    [17]叶琪.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91-96.
    [18]申群意,陈湘满,霍徐强.湖南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实证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48-52.
    [19]佘开勇.新疆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
    [20]黄源湘,魏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47-152.
    [21]刘晓峰.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03:3-5.
    [22]闫恩虎.构建县域经济科学的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探论[J].经济前沿,2007,07:26-31.
    [23]陈烈,魏成,等.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科技出版社,2011,62-68.
    [24]张波.坚持分类指导谋划县城发展路径[N].河北日报,2015-11-13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