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社区警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民社会的兴起,政府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公共事务治理环境。这种快速发展与多元化的环境,导致了权力分散、组织边界模糊等现象,产生了各种横跨不同领域的网络。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网络”,传统的等级制政府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复杂而快速变革的时代需求,靠命令与控制程序、刻板的工作限制以及内向的组织文化联系起来的严格的官僚制度,尤其不适宜处理那些常常要超越组织界限的复杂问题。相较于官僚制而言,网络治理理论对各级政府间、各机构间、公私部门间的合作网络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作为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的新形态,网络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网络绩效。但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网络产生的绩效并不相同。网络绩效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结构不同。因此,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网络结构如何影响网络绩效?作为对问题的回答,本文的核心假设是:在网络治理过程中,关键要素构成不同的网络结构,在运行中对网络绩效产生影响。网络结构包括信任、网络参与者数量、目标认同及网络核心能力等四个关键要素。这四个要素的分布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网络结构。由于网络结构是静态存在的,只有网络运行起来才能够观察到网络结构中的行动者、关系模式及支持要素,因此,通过引入中介变量——网络运行,形成的网络治理关系式为:网络结构通过影响网络运行来最终影响网络绩效。
     本文以社区警务为分析对象,以重庆市为样本,通过实证方法对上述网络治理的分析框架予以检验。研究发现:社区警务网络存在官方行动者与非官方行动者两种类型。由于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不同,产生合作型模式与行政主导型模式两种主要的关系模式。这两种关系模式都有自身独特的结构要素,即信任、参与者数量、目标认同及网络核心能力。资源、信息、工作制度与价值观则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支持要素。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两种模式在网络启动、网络维护及网络监控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导致了两种模式的网络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证明“网络结构-网络运行-网络绩效”的假设关系式成立。
     本文共分为五章,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侧重于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分析对象进行阐释;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
     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部分。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描述了网络治理的兴起的缘由,并析出社会网络分析、资源依赖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的合理内核作为网络治理的理论支撑。同时,在分析借鉴西方网络治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本文建构的网络治理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
     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案例研究部分。第三章对社区警务网络结构进行了剖析,分别研究了社区警务网络中网络行动者的构成与作用、网络结构的构成要素、关系特点以及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的支持要素。第四章则论述了动态情景下的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社区警务网络的运行。网络结构通过影响网络运行,来影响网络绩效。网络运行包括启动、整合与控制。网络的启动涉及到建立规范与构建网络。通过目标的认同、资源的整合、行为的协调来对网络进行整合以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于网络也存在责任及效率问题,因此,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对于网络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必要。对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贯穿在案例研究之中。
     第五章对选定样本的社区警务网络绩效进行定量分析。本章在对合作型模式与行政主导型模式比较的基础上,考察网络、组织及个体三个层面的绩效。根据社区警务网络结构中的信任、网络参与者数量、目标认同及网络核心能力四个关键要素在运行中的不同,对影响两种模式绩效差异的要素进行了剖析。
     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分析思路及假设验证,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Due to the impact from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citizen society, the government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governing environment which resulted in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unclear border between each organization. As a result, various networks span many different areas. Therefore traditional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can't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age. Neither can it deal with network problems exclusively depend upon commands, stereotyped work limitation as well as inside-oriented culture and manage mode. In contrast with bureaucracy network governance theory is more persuasive to explain the collaborating network between each government, each organ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sections.
     As an innovated governing mode in Information Time, network governance aims to gain network effectiveness which performed differently in practical work because of different network structure. So the key point we will discuss in the paper is about how the network structure influence its effectiveness. The core hypothesis is network is composed of different key factors influence network effectiveness in the network governance process. Network structure includes four key elements, say, confidence degree, of network participator numbers, network target acceptance and core capacity. Arbitrary combination of these points will compose various network structures. An intervening variable, network operation, was introduced, because actors, relationship model and supporting components in the network structure can be observed on condition that the network is in working process. Then the final formula of the paper is network structure finally influenced network effectiveness through network 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community policing in Chongqing by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in order to certify the network governance framework.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policing had governmental actors and non-governmental actors. Because these two kinds of actors were in different position in network, they generated two main relationship model, collaborated model and government-leading model. The two models each had its unique structure components, namely, confidence, participator scale, target agreement and enough core capacity. And they also had resources, information, policy, values as their supporting components. However, they were different in network activating, maintaining and supervising in the working process which caused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network effectiveness between them.
     The paper fell into five chapters, the logic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presenting the research problem, and listed the relating documents, explained the target and the research design.
     Chapter two is the theory basis, including a description rising network governanc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Chapter three and four are case research parts. Chapter three analyzed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community network structure on actors'composition and their usage, network compon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supporting components. From the research, it stated two models of the policing-collaborated mode and government-leading mode. Chapter four stated the dynamic community policing network structure-community policing in operation that influence network structure as a result to effect the network effectiveness. Network operations include activ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trol. It set up a norm and network first to activate, then integrate network to perform its best through target agree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action coordination. For the network involved responsibility and efficiency, it is essential to supervise and control it to reach the goal.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models ran through the whole paper.
     Chapter five used 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a chosen sample of community policing network effectivenes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llaborated model and government-leading model, this chapter examined three performance's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network,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
     The conclusion concluded the thought of analysis and the verification of hypothesis. And it pointed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at the end it stated the problems cornered in future network governance research.
引文
①[西]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第二版,556页.
    ②林水波:《跨域治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第一版,2页.
    ③重庆成都获准设立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http://news.sina.com.cn/c/2007-06-09/201413191781.shtml.
    ④卡特里娜飓风重创美国经济:http://finance.sina.com.cn/j/20050909/18291956833.shtml
    ⑤卡特琳娜飓风效应导致欧元区9月份通胀年率下降:http://hk.jrj.com.cn/2006/10/17191993200.shtml
    ⑥Wise,CharlesR. (2002). Organizing for Homeland Secur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2, No.2, pp. 131-144.
    ①美国救援机构主管交出飓风救灾指挥:http://news.chinesewings.com/cgi-bin/site/i.cgi?id=20050910183867095
    ②[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227页.
    ③史美强、蔡武轩:《网络社会与治理概念初讨》.载《中国行政评论》,2000(1):37.
    ①Berry, Frances S, Brower, Ralph S., Choi, Sang Ok, Goa,Wendy Xinfang, Jang, HeeSoun, Kwon, Myungjung & Word, Jessica (2004).Three Traditions of Network Research:What th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genda Can Learn from Other Research Communit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4, No.5, pp543.
    ②O'Toole, Laurence J.(1997). Treating Networks Seriously:Practical and Research-Based Agenda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57, No.l,pp45.
    ①Powell.W(1990).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In Barry M. Staw & L. 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reenwich,CT:JAI Press. pp295-336.
    ②美国“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会议”(8th PublicManagement Research Conference)上,过半数的文献探讨了网络(network)、府际关系(intergovernment)、组织间(interorganization)、跨组织(interlocal)、地方间(intersector)、跨部门(intraorganization)、跨机构(interagency)等议题。详见网址:http://pmranet.org/conferences/USC2005/USC2005papers/index.htm.
    ③欧几里德式距离分析:最简单的意义即是两个价值在数学上的差异。常用于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
    ①[美]奥利弗·A·威廉姆森:《治理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44页.
    ②转引自张紧跟:《组织间网络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480.
    ①P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2001). Do Networks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61, No.4.p422.
    ②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1991). Institutional-Level Norms and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in a Service-Implementation Network.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l, No.4.p392.
    ①Agranoff, Robert & Mcguire, Michael(2001). Big Questions in Public Network Management Research. Journal of public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11,No.3, p297.
    ②Meier, Kenneth J. & O'Toole, Laurence J. (2005). Managerial Networking:Issues of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Design.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37,No.5, p524.
    ③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二版,150页.
    ①[英]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3页.
    ②Kratcoski,P. (1995).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COP and POP. In W.G. Bailey(ed.)the encyclopedia of police science.2nd ed. New York:pp.94-98
    ①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61页.
    ②Yilixu、Fiedler & Flaming (2005):Discovering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policing:the broken windows thesis,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citizens'kudg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Vol.42. no.2. ppl47-186.
    ③“多中心”意味着存在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各中心之间通过订约实现互动中的合作。见[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一版,中文版序言,6页.
    ①[英]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中文版前言,5页.
    ①[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三版,17页.
    ①Goldstein H.(1977):Policing a Free Society. Cambridge,Mass Ballinger Pub. Co.p41.
    ①麻宝斌、王洪军:《社区警务:公共部门治理变革的典型案例》.载《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2).49页.
    ②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69页.
    ③[美]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Ⅲ:《什么是警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23页.
    ①王均平:《社区治安群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2):84.
    ①[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月第一版,82页.
    ②曾忠恕:《美国警务热点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2月第一版,217页.
    ③[美]斯蒂芬·戈德斯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19页.
    ①Keast Robyn, Mandell P. Myrna, Brown Kerry, Woolock Geoffrey(2004). Network structures:Working Differently and Changing Expect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4,No.3,p364.
    ②Keast Robyn, Mandell P. Myrna, Brown Kerry, Woolock Geoffrey(2004). Network structures:Working Differently and Changing Expect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4,No.3,p367.
    ①[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三版,16页.
    ②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257页.
    ③Meier & O'Toole (2005). Managerial Networking:Issues of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Design.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37,No.5, p526.
    ④[澳]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9页.
    ①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165页.
    ②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176页.
    ①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29页.
    ②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载《心理科学》,2007(4):936.
    ③[美]肯尼斯·S.博登斯、布鲁斯·B.阿博特著:《研究设计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32页.
    ①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25页.
    ①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187页.
    ①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192页.
    ①Keast Robyn, Mandell P. Myrna, Brown Kerry, Woolock Geoffrey(2004):Network structures:Working Differently and Changing Expect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4,No.3,p364.
    ②[美]斯蒂芬·戈德斯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8页.
    ①[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55页.
    ②[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18页.
    ③[英]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6页.
    ④[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53页.
    ①[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171页.
    ②[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159页.
    ③[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160页.
    ①Powell.W(1990).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In Barry M. Staw and L. 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reenwich,CT:JAI Press. p295.
    ②[美]斯蒂芬·戈德斯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6页.
    ③[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60-65页.
    ①[美]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网络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喻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22页
    ②[美]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网络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喻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125页.
    ③[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394页.
    ④关于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国内学者视角各异。如李传军(2000)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方法、行政公文、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管理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顾丽梅(2003)认为,信息技术对政府与公民关系、行政民主化进程、行政参与及行政效率方面有重要影响。教军章(2003)认为,政府信息化影响行政组织功能多元化、行政组织结构形态扁平化、行政组织运行程序开放化、行政组织运作方式智能化和民主化、行政组织运作结果高效化。李鹏(2005)认为,信息技术对政府决策、政府流程再造、行政监督、组织重构等有相应影响等等。
    ①[美]斯蒂芬·戈德斯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16页.
    ②梁莹:《信息化时代政府的治理与善治》.载《探索》,2003(1):53页.
    ①丁煌、定明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805页.
    ②李鹏:《论信息技术和新公共管理的关系》.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6):90-91页.
    ③何增科:《公民社会和第三部门研究引论》.载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83页.
    ④[美]托马斯·亚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32页.
    ⑤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载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196页.
    ①[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161页.
    ②何增科:《治理、善治和中国政治发展》.载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169页.
    ③[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165页.
    ①Sylvia Horton & David Farnham (1999):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in. Great Britain Macmillan Press LTD, p251.
    ②Kettl, Donald F.(2006). Managing Boundaries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on:TheCollaboration Impe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special issue),10-19.
    ③在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看来,范式是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把它当作模型和范例,可以取代明确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中其他谜题的基础。而科学的历史发展就是范式转换的过程,也即从“前科学或前范式→形成范式→常规科学→出现反常事例→危机→科学革命→形成新范式→新常规科学”一系列的反复循环过程。(见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0页、165页.)
    ④如尼古拉斯·亨利认为存在五种范式,即:“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公共行政原则(1927-1937)”、“作为政治学的公共行政(1950-1970)”、“作为管理学的公共行政(1956-1970)”、“作为公共行政的公共行政(1970-)”。简·莱恩将公共管理发展概括为四种范式:传统公共行政学派、管理学派、政策学派和新公共管理学派。查尔斯·J.福克斯和休T米勒提出了四范式论,即传统治理范式、新制度主义(或宪政主义)范式、社群主义(或公民主义)范式、后现代公共行政范式——话语理论。戴维·H·罗森布鲁姆和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认为,公共管理存在着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径。管理的途径包括传统管理和新公共管理的途径。欧文·休斯提出了两范式论,即传统范式和现代范式——公共管理等等。
    ①Osborne,S(2006). "editorial: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Vol8,No.3:pp377-387.
    ②[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59页.
    ①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50页.
    ①[美]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5-15.
    ②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20-31.
    ③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7页.
    ①郭静:《汤姆·克瑞延森教授对“新公共管理”的评述及其他》.载《政治学研究》,2003(3):113-117.
    ②钱平凡:《组织转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50页.
    ①[美]奥利弗·A·威廉姆森:《治理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10页.
    ①林闽钢:《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载《社会学研究》,2004(3):40-50.
    ②转引自芮鸿程:《网络组织的形成与运作机理研究》.载《学术界》,2001(3):205-206.
    ③ Kilduf,f M; Tsa,i W.&Hanke, R(2006). A Paradigm too Far? A Dynamic Stability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Research Program. A 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31,No.4, pp.1031-1048.
    ④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292页.
    ⑤李维安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99页.
    ①Provan, Keith G, Fish,Amy & Sydow,Joerg (2007).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t the Network Level: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Whole Network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33,No.3,:p480.
    ②刘军:《社会网络研究模型论析》.载《社会学研究》,2004(1):1.
    ③转引自[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445-432页.
    ①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5):109-110.
    ①Wellman, B. (1983). Network analysis:Some basic principles. Sociological Theory. Vol.1, pp155-200.
    ②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结构》.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17页.
    ③[美]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7页.
    ④Borgatti, S. P.& Foster, P. C.(2003). 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review and typ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29, No.6, pp991-1013.
    ①个体中心网络的研究主要运用大型社会统计软件包如SPSS、SAS中的线性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检验等来确定影响个人社会网特征的因素。(参见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的若干进展》.载《社会学研究》,1999(3):6-7.)
    ②转引自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载《社会》,2004(7):33.
    ③转引自[美]理查德·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295页.
    ①Kotter., John P(1979). Managing External Depend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4, No.l,pp87-92.
    ②Cook, Karen S., Coye Cheshire & Alexandra Gerbasi.(2006)."Power Dependence and Social Exchange" in 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edited by Peter Burke, pp 194-216.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①[美]菲佛、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51-56页.
    ②[美]菲佛、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47页.
    ①孙国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47页.
    ②转引自[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54-268页.
    ①转引自[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91页.
    ②Cook, Karen S(1977). Exchange and Power in Network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18, No.1, p68.
    ③[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180页.
    ④转引自[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91页.
    ①转引自[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291页.
    ②Cook, Karen S(1977). Exchange and Power in Network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18, No.1, p68.
    ③[美]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167页.
    ④[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155页.
    ⑤[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147页.
    ①Provan, Keith G.& Kenis Patrick(2008).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l 8,No.2, p234.
    ①Provan, Keith G.& Kenis Patrick(2008).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l 8,No.2, p237.
    ①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1995). A Preliminary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Effectivenes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40, No.1, ppl-33.
    ①Agranoff, Robert & McGuire, Michael (1999):Managing in Network Settings. Policy Studies Review. Vol16,No.1,p39.
    ②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2001):Do Networks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61,No.4, p421.
    ①McGuire, Michael(2006).Managing Networks:Propositions on What Managers Do and Why They Do I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6,(special issue),p35.
    ②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24页.
    ③[美]小威廉·T·格姆雷、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130页.
    ①[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麦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34页.
    ②作者遵循严格抽样的方法,对研究所涉及的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网络设定了研究标准:首先,人口范围在369000-667000;其次,所选城市至少有一个很新的精神医疗机构,其目的在于能清晰的辨析出所提供服务与协作;第三,最相似/差异研究设计。在数据采集方面,对体系领导人(包括精神医疗机构、关键的精神医疗供给者、基金提供者及支持团体)等进行深度访谈。(参见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1995).A Preliminary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Effectivenes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40,No.1,p.4.)
    ③Human, Sherrie E. & Provan, Keith G (2000). Legitimacy Building in the Evolution of Small-Firm Multilateral Networks: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ccess and Demis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45.No2.pp. 327-365.
    ①Provan, Keith G.& Kenis Patrick(2008).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18,No.2.pp.229-252.
    ②[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23页.
    ③[美]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76页.
    ①[美]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76页.
    ②这两种类型是基于我国社区发展现状总结出来的,与普鲁凡等学者提出的网络治理模式有所不同,其特点将在第三章描述。
    ①Keast Robyn, Mandell P. Myrna, Brown Kerry, Woolock Geoffrey:Network structures:Working Differently and Changing Expect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ay/June 2004,Vol.64.No..3.364.
    ①张兆端:《社区警务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52页.
    ②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294页.
    ①中央综治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http://cpc.people.com.cn/GB/64114/64136/index.html
    ①《重庆市S区TX街道综治办工作制度》.内部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站:“警民携手,共建和谐”全国公安机关大走访系列在线访谈之一http://www.mps.gov.cn/n16/n1312/n4588/n4723/n1878285/1878585.html.
    ②重庆市公安局公众信息网:全市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工作会议.http://www.cqga.gov.cn/xwfb/1482.htm.
    ③夏菲主编:《治安管理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221页.
    ①彭勃:《路径依赖与治理选择: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115页.
    ①PL区JF社区座谈会资料,资料获取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①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暂时保留重庆市治安联防费和铁路运输物资安全费的批复的通知(财综[2001]51号).资料来源:http://www.cqpn.gov.cn/gb/xzsyxsf/show.asp?tp=2&id=10464.
    ①B区LF街道综治委李主任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08年12月27日.
    ②重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重庆市志·公安志》.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97页.
    ①东方网:中国公安面临警力不足挑战形象不佳需扭转局面.http://test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37955/node37957/node37982/node53411/userobjectlai961382.htm.
    ②LZ街道综合治理座谈会纪要,资料获取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③LZ街道某饭店杨老板访谈纪要,访谈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①LZ街道综合治理座谈会纪要,资料获取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②Provan, Keith G. & Kenis Patrick (2008).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l 8,No.2,p234.
    ①我国学者王均平认为,传统治安管理方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官僚模式与动员模式,官僚模式强调警察的严密统一准确性等,但失去了灵活性。而动员模式由于其政策依赖过强、治理方式的不稳定,导致绩效并不
    理想。官僚模式是常态治安管理模式,动员模式是非常态治安管理模式。(参见王均平:《社区治安群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2):84.)
    ①东方网:中国公安面临警力不足挑战形象不佳需扭转局面.http://test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37955/node37957/node37982/node53411/userobjectlai961382.html
    ②详见:重庆警界干部全部“就地免职”将重新竞聘上岗,http://news.sohu.com/20100316/n270848191_1.shtml.
    ①S区TX派出所姜所长访谈纪要,访谈时间:2008年7月10日.
    ②S区TX派出所姜所长访谈纪要,访谈时间:2008年7月10日.
    ③《WS区政协社会法制专委会关于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与建议》,内部资料.
    ①《B区LF街道综治办2007年度第四季度经费预算表》,内部资料.
    ①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6页.
    ②《LF街道办事处关于调整理顺社区巡逻队员的通知》,内部资料.
    ①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6页.
    ②《TX街道2007年综治工作年度总结》,内部资料.
    ①[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41页.
    ②[美]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43页.
    ①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65页.
    ②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5页.
    ①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Ⅲ:《什么是警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99-201页.
    ②《Tx街道2007年度综治宣传月宣传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内部资料.
    ①《B区LF街道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月总结报告》,内部资料.
    ①[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96-97页.
    ②田凯(2005)利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信任关系的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具有权力的不可限制性,政府强制力的推行与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质相互依赖,使得不同性质的组织间合作有实现的可能。参见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一期,90-96页.
    ①[美]罗德里克·克雷默等:《组织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11页.
    ②李宗勋:《网络社会与安全治理》.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3月第一版.156页.
    ③[美]林南: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二版.32页.
    ④宫志刚: 《治安秩序结构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42.
    ⑤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281页.
    ①在谢泼德和塔钦斯基看来,信任有三种,即以防范为基础的信任、以了解为基础的信任及以认同为基础的信任。防范的信任有理性计算的意蕴,而了解的信任意味着有能力预测其他组织的行为,也即会预测到对方合作或者不合作,而认同的基础则意味着网络内的各个主体存在着共同的目标、战略;有共同合作与成长的历史等等。从社区警务网络内的各个主体来看,各个主体虽然有各自的利益所在,但在维护社区安全与社会发展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各个主体在传统科层体制下就有合作的历史,因此,本文以认同基础上的信任来设计问卷。(有关组织间信任的类型,参见[美]布莱尔·谢泼德、马拉·塔钦斯基:《微观组织行为与网络组织》.//载[美]罗德里克·克雷默、汤姆·泰勒:《组织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190页.)
    ①《LF街道2008年度综治创平工作总结》,内部资料.
    ②LF街道LY社区居委会曹主任访谈纪要,访谈时间:2009年1月15日.
    ①徐勇、陈伟东等著:《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36页.
    ②LZ街道居民陈某访谈纪要.访谈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编:《中外社区警务》.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48页.
    ①《LZ街道关于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与建议》,内部资料.
    ①LZ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刘副书记访谈.访谈时间:2008年7月17日.
    ②“街道一些干警认为在社区巡逻是浪费人力、物力,没有侦查破案来的直接。”LZ街道派出所董所长访谈资料,访谈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③“除此而外,有限的警力还被投入许多非警事务。既要完成上级公安机关下达的各种任务,还要完成地方政府布置的名目繁多的各项工作。派出所的工作可能有一半不属于公安业务。”LZ街道派出所董所长访谈资料,访谈时间:2008年7月15日.
    ④《LZ街道关于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调查与建议》,内部资料
    ①建设平安重庆,3年达到5大目标: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09-04/13/content_761639.htm.
    ②经济参考报:2009年重庆市的GDP增速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2%.http://www.jjckb.xinhua.org/www/pages/jjckb/html/2009-03/23/content_8902.htm
    ①[美]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Ⅲ: 《什么是警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193页.
    ①《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平安重庆的决定》http://www.cq.xinhuanet.com/2009/2009-04/14/content_16247117.htm
    ②重庆市财政计划投入155亿余元打造“平安重庆”:http://www.gov.cn/jrzg/2009-03/31/content_1273612.htm
    ①谁先接警谁出警重庆多警种合作整治治安秩序:http://cqtoday. cqnews.net/system/2007/01/01/000720808. shtml.
    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社区治安志愿者在行动: http://www.cqyz.gov.cn/web 1/info/view.asp?NewsID=32235
    ①渝中区打造治安防控“六张网”:http://rsj. cqyz.gov. cn/web1/info/view.asp?newsid=11966
    ①《B区LF街道2007年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工作方案》,内部资料.
    ①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载《长安》.北京:长安出版社,2002:9-10页.
    ②《LZ街道办事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稳定保平安责任书》,内部资料.
    ①《2007年度LF街道“创建平安LF”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稳定保平安责任书》,内部资料.
    ①秦立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中国犯罪预警与社会治安评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67-74页.
    ①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1995). A Preliminary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Effectivenes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40,No.1,1-33.
    ②谢俊义:《公共网络管理:台北市政府户政业务跨机关服务传递协力合作网络实证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博士论文,55页.
    ①[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87页.
    1. [美]斯蒂芬·戈德斯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2. [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麦克尔·麦克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3. [美]菲力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4.[美]小威廉·T·格姆雷, 斯蒂芬·J·巴拉:《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5.[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一版.
    6. [美]罗伯特·A·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7.[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和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8. [美]多丽斯·A·格拉伯:《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信息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9.[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10.[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11.[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12.[美]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13.[美]奥利弗·A·威廉姆森:《治理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4.[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15.[美]斯各特:《组织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16.[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17.[美]菲佛、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18.[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19.[美]理查德·H·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20.[法]米歇尔·克罗齐埃、埃哈尔·菲埃德博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21.[法]埃哈尔·菲埃德博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22.[西]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3.[美]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网络时代公共知识领域的警世喻言》。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24.[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5.[英]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6.[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7.[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二版.
    2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29.[德]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一版.
    30.[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一版.
    31.[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泰勒·T.R:《组织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32.[美]托马斯·亚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3.[美]罗伯特·兰沃西、劳伦斯·特拉维斯Ⅲ:《什么是警察》.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34.[英]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35.[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36.[美]肯尼斯·J·迈耶、杰弗里·L·布鲁德尼:《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37.[美]苏珊·韦尔奇、约翰·科默:《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方法:技术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38.[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87页
    39.[美]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40.[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三版.
    41.[澳]戴维·德沃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42.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二版.
    45.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46.李维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47.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48.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与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49.孙国强:《网络组织治理机制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50.钱平凡:《组织转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51.敬乂嘉主编:《知识增长与治理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52.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53.史美强:《制度、网络与府际管理》.台北: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2月第一版.
    54.林水波:《跨域治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第一版.
    55.林竟君:《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56.徐勇、陈伟东:《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57.顾建键:《现代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58.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59.彭勃:《路径依赖与治理选择: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60.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61.张璋:《理性与制度——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
    62.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63.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6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65。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66.于燕杰:《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67.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68.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
    69.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70.张兆端:《社区警务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71.王大伟:《英美警察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72.王智军:《警察的政治属性》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73.曾忠恕:《美国警务热点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74.赵可主编:《国外警学研究集粹》.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75.尹伟中、张满生:《和谐社会理论视野下的社区警务》.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76.马永定:《21世纪基层警务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熊一新:《治安管理学(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78.金诚:《转型期中国警务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79.冯文光、张菠:《社区警务实用教程》.北京:中国监察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80.夏菲主编:《治安管理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81.赵国玲、张晓秦:《当代中国的犯罪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2.中央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编:《长治久安之策》.长安出版社,2002年版.
    83.曹凤:《第五次高峰-当代中国的犯罪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84.秦立强:《社会稳定的安全阀:中国犯罪预警与社会治安评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85.贾征、刘化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86.陈鸿彝:《中国治安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公安部社会治安管理局:《中外社区警务》.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88.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89.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三版.
    90.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91.吴建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9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93.薛薇编著:《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94.重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重庆市志·公安志》.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95.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二)中文论文
    1.匡霞、陈敬良:《公共政策网络管理:机制、模式与绩效测度》,载《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六期.
    2.张紧跟:《网络间组织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四期.
    3. 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一期.
    4.芮国强、郭风旗:《区域公共管理模式:理论基础与结构要素》.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五期.
    5.诸大建、李中政:《网络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整合初探》.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八期.
    6. 刘伟、张益哲:《网络治理:网络社会视阈下治理范式跃迁的新愿景》.载《晋阳学刊》,2008年第四期.
    7.杨蓓蕾、孙荣:《城市社区网络治理:内涵、建构与实证》,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九期.
    8.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五期.
    9.刘伟、杨益哲:《网络治理:网络社会视阈下治理范式跃迁的新愿景》,载《晋阳学刊》,2008年第四期.
    10.刘霞、向良云:《网络治理结构:我国公共危机决策系统的现实选择》.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四期.
    11.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载《东南学术》,2006第三期.
    12.李瑞昌: 《城市治理网络的嵌入机制》.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
    13.诸大建、李中政: 《网络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整合初探》.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八期.
    14.宋德星:《基于国家安全的我国国际海运网络治理模式探讨》.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八期.
    15.郭莉:《网络治理:生态城市管理的路径选择》.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四期.
    16.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二期.
    17.李宗勋:《从全球化观点看政府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载《中国行政评论》,2004年第四十一期.
    18.史美强、蔡武轩:《网络社会与治理概念初讨》.载《中国行政评论》,2000年第一期.
    19.刘宜君:《公共管理网络的管理与绩效评估之探讨》.载《行政暨政策学报》,2006年第四十二期.
    20.刘宜君:《全球化趋势下公共网络管理发展之探讨》.2003年台湾政治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
    21.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一期.
    22.林闽钢:《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二期.
    23.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三期.
    24.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一期.
    25.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载《社会》,2004年第七期.
    26.孙国强:《西方网络组织治理研究评介》.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八期.
    27.孙国强:《关系、互动与协同:网络组织的治理逻辑》.载《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十一期.
    28.孙国强: 《网络组织前沿领域研究脉络梳理》.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一期.
    29.肖冬平:《组织间网络运作模式研究综述》.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一期.
    30.彭正银: 《网络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效用》.载《经济管理》,2002年第八期.
    31.穆瑞杰、朱春奎: 《复杂性网络治理理论研究》.载《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三期.
    32.全裕吉:《从科层治理到网络治理:治理理论完整框架探寻》.载《现代财经》,2004年第八期.
    33.芮鸿程:《网络组织的形成与运作机理研究》.载《学术界》,2001年第三期.
    34.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载《经济研究》,2002年
    35.金高波、李新春:《网络组织中的信任与控制及其在中国转型期的表现》.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十二期.
    36.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
    37.麻宝斌、王洪军:《社区警务:公共部门治理变革的典型案例》.载《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年第二期.
    38.杨永年:《警察与消防组织间合作之研究》.载《知识增长与治理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9.宋践:《对我国社区警务的理性思考》.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九期.
    40.牛惊雷:《社区警务:现代警务制度变革分析》.载《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三期.
    41.王苏醒:《治理视角下的社区警务战略》.载《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五期.
    42.王苏醒:《农村社区警务的探索-以拆迁安置社区为例》.载《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四期.
    43.王世卿:《社区警务室建设实证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四期
    44.徐志林:《中国的社区与社区警务》.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五期.
    45.朱旭东、孔繁燕:《社区警务建设新进展及其理论解读》.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六期.
    46.刘振华:《建立科学的社区警务机制》,载《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一期.
    47.王庆峰:《城市公安派出所责任区民警绩效管理探析》.载《北京人民警察学 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
    48.张扬:《县域公安机关警力下沉中的问题与对策》.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九期.
    49.陈本兰:《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六期.
    50.张子荣:《对警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思考》.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十二期.
    51.朱建伟:《对社区警务室功能定位的思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第五期.
    52.陈健:《屯警路面的实践与思考》.载《公安学刊》,2004第三期.
    53.徐广彤、陈龙:《警务绩效评估框架与“绩效雷达”方法——当代英国警务绩效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54.赵月增:《公安工作绩效评价研究》.载《公安研究》,1998年第三期.
    55.范柏乃、马焉军:《我国公安警务绩效评价实践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四期.
    56.袁晓鹏:《浅谈公安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一期.
    57.王庆峰:《试论警察绩效示标的基本内涵和相互联系》.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58.姜理军:《论我国公安机关的绩效评估机制》.载《公安学刊》,2002年第六期.
    59.刘兴华:《社区民警绩效考核与评价研究》.载《辽宁警专学报》,2007年第一期.
    60.丁煌、定明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案例分析与博弈启示》.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六期.
    61.郭静:《汤姆·克瑞延森教授对“新公共管理”的评述及其他》.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三期.
    62.李鹏:《论信息技术和新公共管理的关系》.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六期.
    63.李传军:《电子政务十大理念》.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
    64.梁莹:《信息化时代政府的治理与善治》.载《探索》,2003年第一期.
    65.教军章:《政府信息化对行政变革的六大影响》.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三期.
    66.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一期.
    67.卢谢峰、韩立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与协变量——概念、统计检验及其比较》.载《心理科学》,2007年第四期.
    1.谢俊义:《公共网络管理:台北市政府户政业务跨机关服务传递协力合作网络实证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2.戴坚:《网络化公共治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唐皇风:《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4.张闯:《渠道依赖、权力结构与策略:社会网络视角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5.陈淑伟:《网络治理途径的政府应急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6.张薇:《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汕头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7.谭莉莉:《网络治理的特征与机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8.梁艳霞:《网络治理理论下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汕头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向良云:《公共危机决策的网络治理结构分析》.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0.郭风旗:《区域性公用资源治理模式研究——以泥炭河水资源治理为个案》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 Anderson, James C., Hakan Hakansson & Jan Johanson (1994). Dyadic Business Relationships within a Business Network Context.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58(4),1-15.
    2. Agranoff, Robert (2003).Understanding Network:a Guide for Public Managers. http:/www.cpmra.muohio.edu/sceig/sceig.htm.
    3. Agranoff, Robert(2005). Managing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 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29(1),18-45.
    4. Agranoff, Robert(2006). Inside Collaborative Networks:Ten Lessons for Public Manager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special issue),56-65.
    5. Agranoff, Robert & Lindsay, Valerie (1983).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Perspective from Human Services Problem Solving at the Local Lev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43(3),227-237.
    6. Agranoff, Robert & McGuire(1998). Multinetwork Management:Collaboration and the Hollow State in Local Economic Polic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8(1),67-91.
    7. Agranoff, Robert & McGuire, Michael (1999). Managing in Network Settings. Policy Studies Review.16(1),18-41.
    8. Agranoff, Robert & McGuire, Michael (2001). Big Questions in Public NetworkManagement Research.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1(3),295-326.
    9. Bardach, E. (2001). Developmental Dynamics:Interagency Collaboration as an Emergent Phenomen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2),,149-164.
    10. Berry, Frances S, Brower, Ralph S., Choi, Sang Ok, Goa,Wendy Xinfang, Jang, HeeSoun, Kwon, Myungjung & Word, Jessica (2004).Three Traditions of Network Research:What the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genda Can Learn from OtherResearch Communit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4(5),539-552.
    11. Barry, Staw M. & Cummings, L. L. (1990).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reenwich,CT:JAI Press.
    12. Borgatti, S. & P. Foster (2003). 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A Review and Typ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9(6):991-1013.
    13. Burke,P.(2006).Contemporary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Chappell, Allison T. & Gibson, Sarah A. (2009). Community Policing and Homeland Security Policing:Friend or Foe?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Review. 20(3),326-343.
    15. Connell, Nadine M., Miggans, Kristen & McGloin, Marie J. (2008). Can a Community Policing Initiative Reduce Serious Crime?:A Local valuation. Police Quarterly.11 (2),127-150.
    16. Cook, Karen S.(1977). Exchange and Power in Network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18(1),62-82.
    17. Cook, K.S. & J.M. Whitmeyer(1992).Two Approaches to Social Structure: Exchange Theory and Network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1):109-127.
    18. Davenport, Douglas R.(1999).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Modeling Communities of Municipal Police Departments. Police Quarterly.2(2),174-200.
    19. Goldstein H.(1977):Policing a Free Society. Cambridge,Mass Ballinger Pub. Co.
    20. Human, Sherrie E. & Provan, Keith G.(2000).Legitimacy Buiiding in Legitimacy Buiiding inthe Evolution of Smaii-Flrm MuitiiateralNetworks: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ccess and Demis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5(3),327-365.
    21. Huxham,Chris & Vangcn Siv(2005). Managing to collaborat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Advantage.London:Routledge.
    22. Jones, Candace, William S. Hesterly, & Stephen P. Borgatti(1997). 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2(9),11-45.
    23. Kam C.Wong(2001).The Philosophy of Community Policing in China.Police Quarterly.4(2),186-214.
    24. Keast Robyn, Mandell P. Myrna, Brown Kerry, Woolock Geoffrey(2004). Network structures:Working Differently and Changing Expectatio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4(3),363-371.
    25. Kettl, Donald F.(2006). Managing Boundaries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on: TheCollaboration Impera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special issue), 10-19.
    26. Kickert, Walter J.M., Klijn, Eric-Hans & Koppenjan, Joop F.M.(1997).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7. Kilduff, M; Tsai, W. & Hanke, R.(2006). A Paradigm too Far? A Dynamic Stability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ocialNet-work Research Program. 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31 (4),1031-1048.
    28. Klinger, David A. (2004).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Reviving a Perspective on the Polic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593(1),119-136.
    29. Koppenjan, Joop F.M. & Klijn, Eric-Hans(2004). Managing Uncertainties in networks:A Network approach to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London:Routledge.
    30. Kotter, John P.(1979). Managing External Depend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4(1),87-92.
    31. Kratcoski, P. (1995).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COP and POP. In W.G. Bailey(ed.)the encyclopedia of police science.2nd ed.
    32. Lipsky, Michael B. (1980). Street-Level Bureaucracy.New York, NY:Russell Sage Foundation.
    33. MacDonald, M. (2002).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Policing in Reducing Urban Violence. Crime & Delinquency.48 (4),592-618.
    34. Mandell, Myrna P.(2001). Getting results through collaboration.London:Quorum books.
    35. McGuire, Michael (2006).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A View from the Bottom.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5),677-679.
    36. McGuire, Michael(2006).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Assessing What We Know and How We Know I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special issue), 33-43.
    37. Meier, Kenneth J. & O'Toole, Laurence J.(2001). Managerial Strategies and Behavior in Networks:A Model with Evidence from U.S. Public Educ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1(3),271-293.
    38. Meier, Kenneth J.& O'Toole, Laurence J. (2002). Public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Quality.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12(5),629-643.
    39. Meier, Kenneth J. & O'Toole, Laurence J. (2003). Publ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Networ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0. Meier, Kenneth J. & O'Toole, Laurence J. (2005). Managerial Networking:Issues of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Design. Administration & Society.37(5),523-541.
    41. Milward,Brinton H. & Provan, Keith G(2001). Principle for Controlling Agent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twork Structur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8(2),203-221.
    42. Morabito,Melissa Schaefer(2008).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Policing as an Innovation:Patterns of Adoption. Crime & Delinquency. doi:10.1177/0011128707311643.
    43. Ni (Phil) He, Jihong (Solomon) Zhao & Nicholas P. Lovrich(2005).Community Policing: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With Panel Data on Programlmplementation in U.S. Cities. Crime & Delinquency.51(3),295-317.
    44. Oliver, Willard M. (2000).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ommunity Policing:Moving Through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Police Quarterly.3(4), 367-388.
    45. Osborne,S(2006). "editorial: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public management review.8(3):377-387.
    46. O'shea C.(2000).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Community Policing:Belief Congruence Between Police and Citizens.Police Quarterly.3(4),389-412.
    47. O'Toole, Laurence J.(1997). Treating Networks Seriously:Practical and Research-Based Agenda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7(1),45-52.
    48. O'Toole, Laurence J. & Meier, Kenneth J. (1999). Modeling the Impact of PublicManagement:Implications of Structural Context.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Research and Theory.9(4),505-526.
    49. 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1991). Institutional-Level Norms and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in a Service-Implementation Network.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4),391-417.
    50. 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1995a).A Preliminary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Effectivenes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0(1), 1-33.
    51. 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1995b). Do Networks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1(4),414-423.
    52. Provan, Keith G., & Milward, H. Brinton (2001). Do Networks Really Work?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1(4),414-422.
    53. Provan, Keith G. & Sebastian, Juliann G.(1998). Network Within Networks: Service Link Overlap, Organizational Cliques, and Network Effec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1(4),453-463.
    54. Provan, Keith G., Veazie, Mark A., Staten, Lisa K. & Teufel-Shone, Nicolette I. (2005).The Use of Network Analysis to Strengthen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5(5),603-613.
    55. Provan, Keith G. & Kenis Patrick(2008).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18(2),229-252.
    56. Reisig, Michael D. and Parks, Roger B. (2004). Can Community Policing Help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Crime & Delinquency.50(2),139-167.
    57. Sylvia Horton & David Farnham (1999).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Britain. Great Britain Macmillan Press LTD.
    58. Wellman, B.(1983).Network analysis:Some basic principles. Sociological Theory. Vol.1,155-200.
    59. Wise,Charles R. (2002).Organizing for Homeland Secur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2(2),131-144.
    60. Vito, Gennaro F., Walsh William F. & Kunselman, Julie (2005).Community Policing:The Middle Manager's Perspective. Police Quarterly.8(4),490-511.
    61. Yili Xu, Mora L. Fiedler & Karl H. Flaming(2005). Discovering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Policing: The Broken Windows Thesis,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Citizens'Judg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42(2),147-1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