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民工进城,也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社会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带来其个体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本文在以往文献的梳理中提出了农民工个体中心网络的演变问题,对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演变作出了探讨。在马汀.奇达夫和蔡文彬“目标引导”和“偶得”概念与林南“情感性行动”和“工具性行动”概念的启发下,通过关注农民工个体间关系模式来研究农民工个体行为怎样受到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提出使用“情感驱动”与“理性驱动”两个概念来探讨农民工个体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过程。
     笔者认为在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的演变过程中,首先发生的是情感驱动的同质性社会关系网的延续与再建构,接下来便是理性驱动的异质性社会关系网的建构,并且两类过程是相互渗透、交错并存,甚至相互转化的。情感驱动的网络化过程中包含了理性,理性驱动的网络化过程中吸收了情感。
     然而,社会制度性因素(缺乏组织支持、遭受就业压力、没有制度保障)和资本性因素(社会资本、财富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局限)加上农民工关系网确立的困境解决通道缺乏,这些都组成了农民工城市社会关系网确立的主要障碍。
The entrance to city of peasant workers i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change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network evolu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previous documents, presented individual center network evolution of peasant workers, discussing social network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 the city. Inspired by " Odd target guide" and" my" concept and forest south" affective action"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concept of Martin Duff and Cai Wenbin, the author pays attention to peasant worker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odel to study the individual behavior of peasant workers under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effect. The author has also proposed the use of emotion" and" reason drive", two concepts of peasant workers in the city of individual social network evolution.
     The author thinks peasant workers'social network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occurred in the first place is the emotion-motivated social network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next is reason-motivated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the two process is a mutual penetration, crisscross coexist, and even mutual transformation. Emotion-motivated network process contains a reason-motivated network in the process of absorbing the emotion.
     However,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lack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suffered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shortage of an institution to protect) and capital factors (social capital, wealth and Human Capital Limited) were the main obstacles for the peasant workers to establish social network.
引文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1_402706119.htm
    2此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2亿收入五年增长近一倍.人民日报.2011-02-14。另据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5月发布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再加上在本地乡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数量大约2亿人。
    3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院长李培林指出,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历史上首次超过50%。
    2张鸿雁.市民社会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论——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因素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3)
    3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10-19
    4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10-19
    5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王干.城市批评(南京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4041
    1徐琦.“社会网”理论述评.海:社会,2000(8)
    2马芒.构建独生子女风险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甘肃:发展,2011(6)
    3 Barnes,J. A. (1954).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p39-58
    4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北京:城市问题,2007(4):59-63
    5 Emirbayer, Mustafa,and Jeff Goodwin.1994.Network Analysis,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99) No.6
    6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1(1)
    1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在下文的理论综述中将会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4华金阿郎戈,黄为葳.移民研究评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18(3):35-46
    5笔者在翻阅了大量农民工社会网络研究的文献资料后发现:马汀·奇达夫、蔡文彬(2007)的《社会网络与组织》;周雪光(2003)的《组织社会学十讲》;马克·格兰诺维特(2007)的《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2005)的《社会网分析讲义》;林南(2005)的《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这几本书几乎是这一领域研究中所不可缺少的参考书目。这几本书的引用率也相当高。
    1转引自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0
    2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1
    .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
    1李培林.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北京:社会学研究.2001(6)
    2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7
    3这一点源于笔者“我”的读书心得,我发觉,其实“嵌入性”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看待或理解一些问题。这方面的文献也已经存在不少,如:尉建文2005年在”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上发表的文章:《关系强度与企业家行为:嵌入性的视角——基于北京市私营企业家的经验研究》等等。
    4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124
    1曹子玮.职业获得与关系结构——关于农民工社会网的几个问题.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络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1林南.社会资源和社会流动:一种地位获得的结构理论.载南开大学编《社会学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络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3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10
    1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论信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3)
    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1(!)
    1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52
    2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53
    3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10
    4“道德经济”的代表人是詹姆斯·斯哥特,他在《农民的道德经济》一书中提出:在农民社会中,存在一种道德规范的架构,它产生十农民的生态、技术和社会坏境。由于环境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成为一种生计经济,农民成为对外部危机和社区安全至为关注的人群。由于农业资源的限制,农民社区不得已过于注重社区利益。而作为“理性农民”的代表,波普金在其《理性农民》一书中提出,乡民社会并非真的建立在斯哥特所讲的再分配和福利保障体系基础之上。农民所关心的也并不是社区的共同生计与共同利益,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个人或家户的私人福利之上。农民的行为,基本的考虑在于能否为家庭和个人获得最大 可能的利益。
    1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71-75
    2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96
    3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257
    2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曹子玮.职业获得与关系结构——关于农民工社会网的几个问题.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陆绯云.同乡关系网络与中国大陆的‘民工潮’”.世纪中国,2001(3)
    1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论信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3)
    1黄光国,胡先缙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5
    1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络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1单菁菁.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现代乡镇.2006(10)
    1单菁菁.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现代乡镇.2006(10)
    2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络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1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络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2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译本.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4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络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1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4)
    2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4)
    1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0
    1张鸿雁.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民族研究.2002(1)
    2 2011年12月28日,网络上出现的一篇热帖报道显示;一农民工小伙在公交车上给携带着小孩的妇女让座,结果该妇女以农民工身上脏为由拒绝就座,并且还呵斥正要就座的小孩,说农民工坐过的位置很脏。
    1. 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
    2. 安德门附近7元旅馆天天爆满.南京日报.2012-3-12.http://njrb.njnews.cn/html/2012-03/12/content_1185479.htm
    3. 安德门民工市场三到位三提升助推非公企业党建创先争优.2011.http://www.njyh.cn/s/1113/t/246/eb/96/info60310.htm
    4. 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国外社会学.1999(4)
    5. 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络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3)
    6. 曹子玮.职业获得与关系结构——关于农民工社会网的几个问题.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 单菁菁.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现代乡镇.2006(10)
    8. 单菁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变迁.北京:城市问题,2007
    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http://news.9ask.cn/Article/sf/201003/360763.html
    11.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1(1)
    12.华金·阿郎戈,黄为葳.移民研究评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18(3)
    13.黄光国,胡先缙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10-19
    1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译本.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6.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7.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李培林.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北京:社会学研究.2001(6)
    19.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0.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1.林南.社会资源和社会流动:一种地位获得的结构理论.载南开大学编《社会学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2.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3.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4.陆绯云.同乡关系网络与中国大陆的‘民工潮’”.世纪中国,2001(3)
    2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7.马芒.构建独生子女风险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甘肃:发展,2011(6)
    28.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9.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0.汝信,陆学艺等.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1.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1-402706119.htm
    32.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3.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
    34.王干.城市批评(南京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35.王华.空间的底边与底边的空间——对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的研究.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6.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7.尉建文.关系强度与企业家行为:嵌入性的视角——基于北京市私营企业家的经验研究.”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2005
    38.徐琦.“社会网”理论述评.上海:社会,2000(8)
    39.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论信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3)
    40.张鸿雁.农村人口都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新论.民族研究.2002(1)
    41.张鸿雁.市民社会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论——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因素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3)
    42.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4.中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2亿收入五年增长近一倍.人民日报.2011-02-14
    45.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6.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7. Barnes,J. A.1954.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
    48. Emirbayer,Mustafa,and Jeff Goodwin.1994.Network Analysis,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9) No.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