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双重转换—网络社会的中国建筑与城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以来,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同时,中国快速兴建的建筑与城市却日渐陷入“千城一面”。正在以如此巨大规模发生的“千城一面”是怎样的一种趋同?其中是否也隐含着网络社会中国建筑的某种发展趋势?
     在由农业或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转换的背景下,由于中国社会的既有体制与网络体制交错并行;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不同地区及城市不同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与形式上日益分化;由于连接全球网络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形式不是抗拒就是诠释了全球网络的流动,而在全球网络的频繁交流中,人们的民族认同发生了重构,一方面,掌握国际网络流动的支配性功能和利益的人们,日渐脱离其原有的民族认同,另一方面,被排斥于国际网络流动的支配性功能和利益之外的人们,其民族认同却被激发或强化了,从而在建筑与城市空间形式上分化成诠释与抗拒全球网络流动的两条道路;由于网络社会建筑风格与城市文化日益超越地域在全球传播,导致建筑与城市由原先有地域文脉特征的相对统一空间模式,转向建筑风格多样杂糅而城市整体特色丧失的空间模式,而从整个文化层面来看,正是基于建筑与城市民族传统转换的表达,才成为应对和平衡趋同的必要手段。
     上述原因决定了网络社会中国建筑与城市的双重转换:其一,建筑与城市的“民族传统转换”,是指网络社会条件下建筑与城市民族传统的转换,从以往主要沿时间线性推进的“与时俱进”的转换,转向网络社会杂糅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下“因境而变”的转换。“因境而变”的转换包括在本土对于民族传统的快速演进,和在异乡对于民族传统的矫情标榜,但都是以根源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语言,不断重新诠释重构中的民族认同。这种转换是一个从本民族传统中延续活性因子,和从西方乃至世界吸取精华的过程。丧失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并没有消失或被同化,在网络社会人类超越地理气候等物质条件制约而获得更多自主性的趋势下,以民族习俗观念等形式表现的民族认同在设计中所占的权重日益增加。“民族传统转换”的方式策略有:
     1.大格局的民族文化再生策略,通过软性的文化视野及硬性的操作尺度的统摄控制,在杂糅的建筑与城市空间中最大限度避免混乱,做到城市局部有序变化。
     2.中国文人营构的建筑设计方式,区别于流水线作业而亲自动手直抒胸臆的设计工作方式及其理念生成和素养形成,对于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素养的建筑师,形成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建筑及建筑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育对中国文人营构的建筑设计方式的普及,有助于克服城市面貌的混乱无序,取得基于民族文化艺术素养的协调。
     3.民间自发的住宅营造方式,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老百姓在原有宅基地上的自建房往往是自觉的、无组织的,并且其中往往还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而且它完全是一种类型化的形成过程,这种建筑类型的形成,对于克服城市面貌的混乱无序是有显著作用的,应当合理地予以利用;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目前可以先从建筑内装修的民间自发营造做起,未来可在土地的公共与私有及城市管理制度的宏观层面,兼顾城市公共的空间大结构与私人的民间自发营造。
     4.基于建筑与城市民族传统的批判转换,是一种双向批判的演进,它包括当代对于既往民族传统的批判转换,和以民族传统的活性因子批判时代局限及社会缺陷的转换,例如对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的运用。杂乱只是网络社会多样杂糅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初期状态,随着时间推进,杂糅的各种建筑与城市文化自然会相互影响产生制约,逐步使网络社会杂糅的建筑与城市空间趋向杂而不乱。
     上述方式策略落实到建筑设计的途径手段上有:“壶中范式”的当代转换、“坡屋顶、园林空间、民族符号”的形式转换、近期经验转换等。
     其二,建筑与城市的“轻匀流趋势”,是指建筑与城市从当前沉重固定的混乱面貌,转向网络社会轻盈流动的匀质状态。这是网络社会不可阻挡的流动性及匀质化和人类轻松快乐的自主性导向的一种建筑与城市发展趋势,是在建筑与城市的整体趋同中最大限度避免负熵流丢失并伸张主体意志的道路。它在价值观念上倾向于轻松好玩、平等自由、流动变化,体现在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尺度功能、形式特征和设计方式上。“轻匀流趋势”有利于打造城市的公共空间大结构,通过在城市中央商务区和主干道沿线主要建筑、机场车站等交通枢纽呈现其流动特征,以其匀质化的空间界面塑造完整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因结构碎片化所导致“千城一面”的混乱,并日益普遍地在城市公共空间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化和体验化的轻松人性的互动空间。
     经由轻匀流趋势我们的建筑与城市或许最终走向趋同,而民族传统转换是对这种趋同的一种缓冲,目的是使建筑与城市在人类社会可承受范围内有序演变。
The double conversion of China’s Architecture and city in network society,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theory related to network society, from the point of meaning--identity, to analyze the conversion interacts 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Architecturecity design entering the network society in the practice of China's30years of reformand opening up,especially the na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ity design transformation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On this basis using the principle of entropy increase of the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make a point of double conversion of nationaltrad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light equal flow in the trend of China's Architecture andcity development in network society. Then further discusses the logic and connotation,background conditions, mode and strategies, ways and means of national traditionconversion. As well as the light equal flow of the double conversion from the conceptof value, function and scale, form and possibility, and the way of design. Strived toestablish effectively explain framework and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Architecture and city design, which based on China's reality and future oriented tonetwork society.
引文
1《潘公凯——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自序、方振宁主编、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13年3月版、第四卷第19页。
    2“熵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定量化度量。”“在1872年波尔兹曼提到了熵是一个系统失去了的‘信息’的度量。熵的获得意味着信息的丢失。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信息的‘质’也越高;反之,系统的无序混乱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大,信息的‘质’和‘量’就越小。信息和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负熵”。引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932d272b647d27284b7351ac.html
    3参考“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时代的中国建筑和政治经济学:1978-2008,朱涛;-《时代建筑》-2009-01-18
    4引自《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总导言第3页。
    5引自《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总导言第3页。
    6《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01版、第3页。
    7《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435页。
    8《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26页。
    9千年之交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评介、杨雁斌、《国外社会科学》、2001-11-15。
    10千年之交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评介、杨雁斌、《国外社会科学》、2001-11-15。
    11网络空间的社会哲学分析、崔子修(导师:王伟光)、《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05-01。
    12技术的社会选择、郝凤霞(导师:陈其荣)、《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05-01。
    13《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27-28页。
    14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理论研究、赫曦滢(导师:赵海月)、《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12-01
    15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83页至第384页。
    16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83页。
    17曼纽尔·卡斯特与密斯的流动空间比较试析、杨卫丽;童乔慧;杨洪福、《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12-30。
    18《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5页。
    19《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5页。
    20《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6页。
    21关于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规划性认同参考《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6至10页。
    22《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10页。
    23《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10页.
    24参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25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 Review of Research. Phinney.《PsycholoyBulletin》.1990,108(3).
    26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王亚鹏,万明钢.《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
    27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高永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
    28《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张海洋.民族出版社,2006.
    29《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63-64页。
    30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总导言第3页。曼纽尔·卡斯特在其信息时代三部曲总导言中指出,“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认同被根植于网络社会的结构之中的无法控制的连接性所震撼,信息技术对西方传统里分离、独立之主体概念的颠覆引发了意义的危机,而需重构共享的认同;与此同时,东方也在追寻新认同与自新的精神,有一种建立新的集体自我认同的极度渴望”。“在这样一个没有控制、令人困惑的、财富、权力与意象全球流动的变迁世界里,对于集体或个人、认定或建构之认同的追寻,变成社会意义的基本来源”。“这是抽象普遍的工具主义与有历史根源的排他性认同之间根本分裂的结果”。
    31《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4页。
    32《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页。
    33参见《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11至35页。
    34见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第13页。“中
    华民族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
    道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高层次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是低层次认同,不同层次的认同可以并行不悖。”
    可见民族认同具有多层次性,中华民族的56个兄弟民族的认同也是如此,有对作为国族(nation)的集体
    认同,也有对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其中一分子的族群自我认同。
    35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94页。
    36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94页。
    37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78页。
    38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87页。
    39《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71页。
    40《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4页。
    41“场所就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其与人的关系不仅包括现象、结构和精神等方面,而且还包括意义、特征和历史的方面。〔挪威〕诺伯特·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尚林出版社,台北,中华民国七十五年版,第4页。
    42赖德霖,“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建筑师》2008年02期,总第132期
    (2008年4月出版),建筑师编辑部。
    43参考《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439页。
    44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是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的相对于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的具有历史根源的人们共同经验的空间组织。“地方乃是一个其形式、功能与意义都自我包容于物理临近性之界线内的地域(locale)。”引自《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9-01版、第394页。
    45引自http://www.cafa.com.cn/c/?t=834587,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深度栏目,潘公凯,《弥散与生成》自序。
    46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5页。
    47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秦佑国,《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48参阅《现代艺术的边界》、潘公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3-01版、第13至14页。
    51冯纪忠:不辞修远守志求真,王明贤,《新建筑》,2009-12-10。
    52《生成与营构》潘公凯《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画册,今日美术馆,第24页。
    53《生成与营构》潘公凯《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画册,今日美术馆,第24页。
    54朱青生,艺术史中的水墨空间,2010年,《水墨炼金术——谷文达的实验水墨》,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编,岭南美术出版社,第7页。
    55邱振中著,2005年,《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5页。
    56薛永年,深思远瞩的学者画诉求——在潘公凯作品前的沉思,《美术研究》2007年第1期。
    57邱振中著,2005年,《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页。
    58邱振中著,2005年,《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4页。
    59刘曦林,公凯的画,设计·中国,2009-09-17,http://old.design.cn/yszh/2009-09-17/11807.html
    60建筑师王辉先生2013年3月20日“弥散与生成”潘公凯建筑研讨会发言。
    61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中国建筑师王澍,落红悠然,新浪博客,2013-04-25
    62http://kan.weibo.com/con/3515912486189680?_from=image
    63剖面的视野——宁波滕头案例馆,王澍,《建筑学报》,2010-05-20。
    64剖面的视野——宁波滕头案例馆,王澍,《建筑学报》,2010-05-20。
    65参阅潘公凯主编,《“四大主义”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009至010页。
    66《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画册,今日美术馆,第24页。
    67《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画册,今日美术馆,第24页。
    68王澍,那一天,新浪博客,乐瓦景观,2013-03-21。
    69《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01版、第4页。
    70《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01版、第5页。
    71《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1-01版、第5页。
    72“错构”这一概念指“与常态逻辑背景的不协调和悖谬称之为非逻辑结构。非逻辑结构有三种主要形态:一是作为独立对象的存在物具有内部结构上的非逻辑性,可以称之为‘错构’;二是作为独立存在物的对象与周围环境具有外部结构上的非逻辑性,可以称为‘错置’;三是由主体、客体以及情景环境组成的事件出现历时性的非逻辑演示,可以称为‘错序’。这三种非逻辑形态又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也可将三者统称之为‘错构’,即错误的时空结构”。引自《现代艺术的边界》、潘公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3-01版、第13至14页。
    73参阅《现代艺术的边界》、潘公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3-01版、第51至56页。
    74艺术家“过去注重的是形式处理的技巧,现在注重的是意义处理的技巧”。参考《现代艺术的边界》、潘公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03-01版、第60至69页。
    75参阅本文2.231节。
    76广普城市,雷姆·库哈斯,王群,《世界建筑》,2003-02-28
    78标新何以立意?——网络社会认同的建筑空间创新流向,刘向华,《美术观察》,2013-03-15。
    79标新何以立意?——网络社会认同的建筑空间创新流向,刘向华,《美术观察》,2013-03-15。
    80Weibo.com/zhanlinxu
    81http://t.cn/zYc6C2f
    82http://t.cn/zYyOfqn
    83http://t.cn/zYlVGM8
    84http://www.dezeen.com/2013/01/31/foster-partners-to-3d-print-buildings-on-the-moon/
    85http://t.cn/zYOEBmz
    [1]《网络社会的崛起》,[美]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黄慧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四大主义”与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潘公凯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
    [3]《现代艺术的边界》,潘公凯著,人民出版社,2013
    [4]《潘公凯——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自序,方振宁主编,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13
    [5]《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1996
    [6]《网络社会学》,戚攻,邓新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7]《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迈克尔·海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透明性》,科林·罗著,金秋野、王又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威廉·米切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0]《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邱振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艺术史中的水墨空间,朱青生,《水墨炼金术——谷文达的实验水墨》,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12]《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3]《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4]《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5]《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希腊]亚历山大·楚尼斯著,王丙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陈志华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7]《城市形态》,[美]凯文·林奇,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华夏出版社,2001
    [18]《住屋形式与文化》,[美]拉普普特,张玫玫译,境与象出版社,1987
    [19]《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0]《族群·聚落·民族建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论文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1]《与古为新——方塔园规划》,冯纪忠著,东方出版社,2010
    [22]《中国建筑·形式变迁》,王又佳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3]《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美]彼得·罗、关晟著,成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4]《中国建筑现代转型》,李海清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基于转型期价值观转变的中国建筑创作研究》,郑少鹏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26]《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朱剑飞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7]《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邹德侬著,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8]《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评论卷》,《建筑创作》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9]《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薛求理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0]《西方近代心理学史》,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1]《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诺伯特·舒尔茨著,施植明译,尚林出版社,1986年
    [32]《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杨大禹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33]《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4]《论集体记忆》,[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5]《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著,陈永国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6]《自组织的宇宙观》,[美]埃里克·詹奇著,曾国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7]《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山水城市与建筑科学》,鲍世行,顾孟潮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8]《世界城市史》,[意]L·贝纳沃罗著,薛钟灵,余靖芝,葛明义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
    [39]《一般系统论》,[奥]L·贝塔兰菲著,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40]《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1750~1950》,[英]彼得·柯林斯著,英若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1]《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美]P·K·博克著,余兴安,彭振云,童奇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2]《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陈伯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3]《城市空间发展论》,段进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4]《关肇邺选集1956-2001》,关肇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5]《北京宪章·分题报告·部分论文》,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界世界建筑师大会编,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1999
    [46]《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7]《现代建筑理论》,刘先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8]《2004一2008中国当代建筑》,支文军等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9]《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美)孙隆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0]《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拿大)简.雅各布著,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51]《限制与拓展一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潘公凯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2]《建成环境的意义》,(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3]《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54]《拼贴城市》,(美)柯林·罗等著,童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5]《超媒介当代艺术与建筑》,费著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6]《风水与城市》,亢亮等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7]《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刘沛林著,上海三联书店,1995
    [58]《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9]《城记》,王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60]《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美)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1]《西方现代艺术史》,(美)H·H,阿纳森著,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62]《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
    [63]《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吉尔·德勒兹,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64]《What Is a City?》,Munford, Lewis. Architectural Record,1937
    [65]《The Image of the City》,Lynch Kevin. MIT Press,1960
    [66]《Globalization and the City》,Short, John R.&Kim, Yeong H. Longman,1999
    [1]《辞海增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2]《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XIII,1989
    [1]药品包装设计对患者潜意识消费心理的诉求,徐燕,《装饰》2010年06期。
    [2]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秦佑国,《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3]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赖德霖,《建筑师》2008年02期。
    [4]“科学性”与“民族性”——近代中国的建筑价值观(上),赖徳霖,建筑师,1995年06期。
    [5]“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郑中玉,何明升,《社会学研究》,2004年1期。
    [6]梁献超、李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冯纪忠,何陋轩答客问,《时代建筑》1998年03期。
    [8]朱涛,“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时代的中国建筑和政治经济学:1978-2008,《时代建筑》2009年1期。
    [9]史建,纠结的空间:新唐山博物馆设计评析,《建筑学报》2011年第7期。
    [10]顾孟潮,城市特色的研究与创造,《建筑学报》1993年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