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后日本对华“政经分离”原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概括当今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或评价其发展状态时,无论是中国学术界还是媒界用之最频繁的无疑是“政冷经热”这一概念,这种主流表述显然意味着已建交近40年的中日两国关系还未真正实现正常和友好。为厘清造成这种不良状态的历史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中日关系,尤其是对战后日本对华关系进行严格地实证研究。
     从1952年《日台条约》的签订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这2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呼吁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希望尽早建立中日国家间关系。但日本历届内阁对中国一直遵从“政经分离”原则,即搁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政治关系,而只发展民间经贸关系。战后日本对华“政经分离”原则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在吉田内阁时期形成、在鸠山内阁时期展开、在岸信介内阁时期陷入困境、在池田内阁时期再展开、在佐藤内阁时期再次陷入困境、在田中内阁时期终结。
     无论哪届内阁都承认中国大陆贸易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也都积极表示发展对华民间经济贸易是必要的。但是没有哪届内阁真正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个“政”的目的而推动中日民间经贸交往,也没有哪届内阁在中日政治关系上越美台雷池一步。即使是鸠山内阁和池田内阁对中日关系的改善,充其量也只是在“政经分离”原则下的民间经济层面上的有限狭行,且背后还隐藏着实现“两个中国”的政治阴谋;即使是田中内阁实现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也只是迫于时机已成熟而做出的追随美国之举,其结果也并未真正实现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对于“政经分离”原则,中国政府从未真正接受和认可过。中国政府在对日政策上坚持“政经不可分”原则,但同时本着与日本人民友好的愿望,采取为最终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政府挂钩”的“渐进积累”的对日政策。佐藤内阁后期,中国政府严格地将“政治三原则”、“政经不可分”等原则作为两国交往的政治基础和谈判前提。从新中国成立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对日的态度是克制还是强硬是由日本对“政经分离”原则的执行尺度、中国国内政治环境以及国际局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决定的。
     虽然“政经分离”原则形成于吉田执政时期,但这一原则并非吉田或某一个政治家的个人主观设计,而是战后冷战体制作用于对华关系的自然结果,而且,其执行尺度也会直接受这种环境因素、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这一原则的实施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当中美关系缓和时,美国会在要求日本不影响“日美台体制”的前提下给其对这一原则以极其有限的解释余地和运作空间,中日关系会因此得以改善;当中美关系紧张时,美国会严格要求和限制日本必须遵守这一原则,中日关系也就会因此受到阻碍。“政经分离”原则随着美国遏制中国的东亚冷战战略的需要而形成,也随着国际及东亚冷战局势缓和、中美关系改善而终结。
     “政经分离”原则之所以维系了20年之久,除了受“日美台体制”束缚所致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政经分离”原则在日本国内具有一定的民间基础。日本对华民间交往的主体是主张对华民间友好的人士及其团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民间的对发展中国大陆市场抱有强烈期待的人士及为开展对华经贸活动而自发组织的团体,他们大都以发展对华贸易为最主要目标,并不太看重两国的政治关系。中国提出重开中日贸易的前提“贸易三原则”后,其进行的对华贸易活动虽然具有“友好贸易”性质,但直至中美和解等国际局势改变,其友好的动机和目的仍出于经济利益;另一类是来自国会的或与日本内阁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亲华”人士及以其为首的对华友好团体,战后中日民间的四次协定以及“LT贸易协定”都是在他们的主导和参与下完成的,从历次协定签订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来看,这些“亲华”人士都没有突破“政经分离”原则,反而遵照和认可这一原则,所谓“亲华”是在不违背日本对华政策前提下的亲华。这样,本来就存在“政经分离”对华认识特点的日本国民,很难自下而上去推动政府改变这一原则。
     “政经分离”原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权宜之计可以维系日本与美、台、中三国四方的平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历届内阁与主张对华发展贸易的民间人士及团体不发生冲突,但历史证明:在“政经分离”原则下,民间交往的可行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且会因制约其的政治因素的变化或是受阻或是中断,在国家间关系不建立和不正常的情况下,民间交往难以正常进行,更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政经分离”原则不能作为国家间关系的原则。
     田中内阁时期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意味着战后日本对华长期遵从的“政经分离”原则的终结,两国关系被“政经一体”的正常的政治经济关系所取代。然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并没有在政治上彻底解决存在于两国之间的所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成为邦交正常化后直至今天中日两国政治关系上不时变“冷”的“政冷”现象的直接原因。
“Cold politics, hot economics”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catchphrasefor both the Chinese researchers and media to characterize the basic featuresan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hina‐Japan relations. The mainstream definitionobviously indicates the China‐Japan relations are yet to get truly normalizedor friendly nearly 40 years after the two countries established formaldiplomatic relations. To sort out the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at abnormalscenario, the writer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strict empiricalstudy of the China‐Japan relations before the two countries announced tonormalize their relations in 1972, especially since the World War II.
     Since 1952, when Japanese and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s signed aformal peace treaty, to 1972, when China and Japan announced to normalizerela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d never ceased to advocate friendlyrelations between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people and expressed its hope forestablishment of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ssoon as possible. The Japanese cabinet, however, had stuck to the principle of“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in dealing with China, whichrefers to its stance of developing privat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China while shelving political exchanges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Japanese principle of“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since theWorld War II had largely experienced such a development trajectory: It cameinto being during the Shigeru Yoshida government, developed during theHatoyama Ichiro government, was bogged down in predicament during theKishi Nobusuke government, was restored during the Ikeda Hayato government, was at a low ebb again during the SatōEisaku government andcame to an end during the Tanaka Kakuei government.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s all acknowledged the importance ofChina‐Japan trade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and expressed their hope that itis necessary to develop privat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However, no administrations had pushed private economic and tradeexchanges with 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normalizing bilateral“political”relations or dared to go one step beyond the bounds prescribed by the UnitedStates and Taiwan. Even the improvement in bilateral relations as a result ofefforts made by Hatoyama Ichiro and Ikeda Hayato is at best a limited stepforward in private economic exchanges under the shadow of the“separation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principle, let alone the country’s politicalconspiracy of achieving“two Chinas”. Even if the Tanaka Kakuei governmentrealized normalization of bilateral relations, it is but a follow‐up step after theUnited States and it is not normalization of bilateral relations in the real sens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never serious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such principle of“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 It insists thatthe two cannot be separated in its Japan policies. Meanwhile, hoping that the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 could get friendly, it has adopted a series ofgradualist policies to promote ultimate normalization of bilateral relations,such as“private exchanges go first”,“private exchanges promoting officialexchanges”and“government support”. I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SatōEisakuadminist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trictly taken“Three PoliticalPrinciples”and“Inseparable Politics and Economics”as the political basis forbilateral exchanges and precondition for any negotiations. From the foundingof the new republic to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China‐Japan relations, China’sattitude towards Japan had been determin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implementation of Japan’s“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 principle, China’s domes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situation.
     Although it was formed during the Shigeru Yoshida administration, the“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principle was not purposefullydesigned by Shigeru Yoshida or any other politician, but a natural outcome ofthe cold war regime in the post‐war era, which influenced Japan’s Chinapolicies. More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is also directly subjectto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China‐USrelations. Therefore, when the China‐US relations ease, the United Stateswould require Japan to give limited maneuvering space to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 so long as it would affect theJapan‐US‐Taiwan alliance; when the China‐US relations sour, the UnitedStates would strictly require the Japan to abide by the principle and theChina‐Japan relations would encounter difficulties. The principle had comeinto being as a result of the emergence of the US’East Asia cold‐war strategyto contain China, eased following the thawing of international and East Asiacold‐war situation and finally come to an end as China‐US relations eased.
     The principle, which goes against basic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icsand sacrifices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has continued for as long as 20 years,because, apart from constraint of the Japan‐US‐Taiwan alliance, it issupported domestically in Japan. Those Japanese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that support friendly exchanges wi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ne includes those non‐political figures who have strong expectationstowards developing the Chinese market and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beenformed for the purpose of doing business with China. They aim to developtrade with China and do not care much about bilateral political relations.After China put forward the three principles as preconditions for China‐Japantrade, although their trade activities may promote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ir motives remained targeted at economicbenefits until the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thawing ofChina‐US relations. The other group includes those from the Japanese cabinetor those who are friendly to China and have direct or indirect relationship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s well as organizations under their leadership.Their effort and leadership have led to the signing of the fournon‐government agreements in the post‐war er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and the Memorandum on Comprehensive Trade between Japan and China.Seen from the background, process and outcome of the signing of thoseagreements, those China‐friendly people all failed to break the principle of“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 instead, they had abided by theprinciple. Their friendliness has a precondition: Not going against Japan’sChina policies. Therefore, it is hard for the Japanese people, who have alreadyhad a sense of the principle, to push the government to change that principle.
     Although the principle as a temporary strategy can in a period of timehelp maintain balance between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Taiwan and theChinese mainland and to an extent ensur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 wouldnot conflict with those private figur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advocated tradewith China, the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with that principle in place, the spacefor non‐offici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very limited and suchexchanges are su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changing political factors. Withoutestablishment of sound and smooth bilateral state‐level relations, it is hard forprivate exchanges to fare well or even achieve substantial results. Theprinciple of“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 economy”cannot serve as abasis for state‐to‐stat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normalization of China‐Japan relations during the Tanaka Kakueigovernment puts an end to the principle of“separation between politics sndeconomy”, which had been adopted since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and bilateral relations have since featured norm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owever,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is yet to solve all thepolitical problem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ose problems are the directcause of the“cold politics”scenario of China‐Japan political relations sincenormalization of bilateral relations until today.
引文
①田中明彦:《中日关系1945-1990》,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4页。
    ②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31页。关于美国企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伙同日本出兵西伯利亚的具体论述,可参考细谷千博著的《西伯利亚出兵》一书。
    ①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②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46页。
    ③凯南(Kennan):《凯南回忆录》(Memoirs:1925-1950),第547-559页。
    
    ①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②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53页。
    ①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②《反法西斯战争文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第34-36页。
    ③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407页。
    ④[日]大江志乃夫:《日本史10现代》,东京:有斐阁,1978年,第26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②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40-41页。
    ③[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81-91页。
    ④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3-35页。
    ①[日]杉原泰雄:《宪法读本(第3版)》,东京:岩波书店,2004年,第277页。
    ②[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81页。
    
    ①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41-42页。
    ②方连庆等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③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99页。
    
    ①[日]藤井松一、大江志乃夫:《战后日本历史》(上)青木书店,1972年版,第103页。
    ②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
    ③[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5]现代》,东京:岩波书店,1997年,第215-217页。
    ①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71-72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5页。
    
    ①[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420-423页。
    ②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74年,第72页。
    
    ①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58-59页。
    ②《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604页。
    ③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56-562页。
    ④《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179页。
    ①《杜鲁门总统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15日)》,《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628-629页。
    ②《杜鲁门总统致总统驻华特使(马歇尔)》,《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626页。
    ③[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264-265页。
    ①《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个人声明》,《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698页。
    ②[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49页。
    ③《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324页。
    ④《魏迈德中将致杜鲁门总统的报告》、《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775页。
    ①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444-454页。
    ②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71-72页。
    ③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6-99页。
    
    ①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②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
    ③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29-130、131页。
    ①《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470页。
    ①国务院台湾办公室研究局:《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6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8-1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4-2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2-23页。
    
    ①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4页。
    ②1952年12月12日改称日中贸易促进议员联盟。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6页。
    ④1954年9月发展成为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③《每日新闻》1949年5月27日。
    ④[日]增田弘、波多野澄雄编:《亚洲中的日本和中国》,东京:山川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①《朝日新闻》1949年12月1日。
    ②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7-39页。
    
    ①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6-187页。
    ②[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27页。
    ③[日]添谷芳秀:《日本外交和中国》,东京:庆应通信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④郑毅:《吉田政治思想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第78页。
    
    ①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②《朝日新闻》,1950年3月28日。
    ③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④宋成有、李寒梅等著:《战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①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1-272页。
    ②[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469页。
    ①《杜勒斯就和约问题同日本总理吉田会谈记录》,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编印:《战后国际关系史料(第1辑)》,1983年版,第200-201页。
    ②[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0页。
    
    ①[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4-9页。
    ②[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04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7页。
    ①[日]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第一卷,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303页。
    ②田中明彦:《中日关系1945-1990》,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36页。
    ③田中明彦:《中日关系1945-1990》,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37页。
    ④[日]朝日新闻社:《资料·日本与中国(1945—1971)》,东京:朝日新闻社,1972年,第3页。
    ⑤张龙吟:《中日和平条约签订过程回顾》,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第37页。
    ⑥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55页。
    ①[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468-469页。
    ②详细参照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一章。
    ③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三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43页。
    ①[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468-469页。
    ②《第13次国会参议院议事录(第7号)》,1952年1月26日,第59页,转引于: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③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①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译,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99页。
    ②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7页。
    ③[日]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1941—1960》,东京:原书房,1983年,第469页。
    ④[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三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46页。
    
    ①[日]朝日新闻社:《资料·日本与中国(1945—1971)》,东京:朝日新闻社,1972年,第20-21页。
    ②[日]五百旗头真:《战后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③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④[美]尼克松:《领导者》,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①《日本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第34页。
    ②《日本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第41页。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④世界知识社编辑:《日本问题文件汇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第46页。
    ①《周恩来外长关于美国宣布非法的单独对日和约生效的声明》,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3-104页。
    ②《周恩来外长关于美国宣布非法的单独对日和约生效的声明》,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4-125页。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7-58页。
    ④[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27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2页。
    ②《日本中国通商考察议员团团长池田正之辅的声明(1953年9月28日)》,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1页。
    ③《周恩来总理会见大山郁夫谈中日关系(1953年9月28日)》,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50-151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有关方面就在中国的日本侨民的各项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1952年12月1日),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9-140页。
    ②《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首席代表廖承志在协助日侨归国问题第一次正式会谈上的发言》(1952年2月18日),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2-143页。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④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6页。
    ②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9-293页。
    ③[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04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30-131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952、1953年部分。
    ②[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57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953、1954年部分。
    ②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81-184页。
    ①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4-215页。
    ②[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第107页。
    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南汉宸就再次延长中日贸易协定期限问题对新华社记者发表的讲话(1953年6月30日)》,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148页。
    ④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55页。
    
    ①[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69页。
    ②[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16、117页。
    ③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11页。
    ④[日]《朝日新闻》,1954年7月28日。
    ①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11页。
    
    ①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13页。
    ②[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74-175页。
    ③[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73页。
    
    ①张耀武:《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②郑毅:《吉田政治思想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库,第79页。
    ③[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83页。
    ④[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183-200页。
    ⑤[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74-175页。
    ①[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75-178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16页。
    ②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22页。
    ①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17页。
    ②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24页。
    ③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23页。
    ④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24-125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32-134页。
    ②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71-72页。
    ③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④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
    ⑤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20页。
    ①中美两国的接触可以说也是吉田急于在中日关系上打开局面的原因之一。如吉田出访前的8月10日,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池田勇人就曾表示说:“美国的外交是失败的,美国应该推行英国外交模式。”参见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22页。
    ②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21页。
    ③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22页。
    ④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24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33页。
    ②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33-134页。
    
    ①[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52-153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
    ③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14、115、116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1-182页。
    ②[日]朝日新闻社:《资料·日本和中国1945-1971》,东京:朝日新闻社,昭和47年,第90页。
    ①[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76页。
    ②[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74页。
    ③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④《朝日新闻》,1954年12月15日。
    ⑤《朝日新闻》,1954年12月18日。
    ⑥《朝日新闻》,1954年12月20日。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4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8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03-504页。
    ①罗平汉:《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1949-1972年中国对日政策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第37-40页。
    ②罗平汉:《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1949-1972年中国对日政策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第34-35页。
    ③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5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269页。
    ②[日]朝日新闻社:《资料·日本和中国1945-1971》,东京:朝日新闻社,昭和47年,第25-26页。
    ①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第8、218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47页。
    ②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50页。
    ①在本次国会上,众议院贸易振兴调查特别委员会还通过了《关于缓和对共产党国家出口限制的决议》,希望政府大幅度缓和除军事物资外的民用物资的出口限制。参见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9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1、53、55页。
    ①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7页。
    ②[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118页。
    ③张正光、张暄编著:《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1949-1989》,北京:时事出版社,1993年,第49-53页。
    ①添谷芳秀:《日本外交和中国1945-1972》,庆应通信株式会社,1995年版,第74页。
    ①翟新:《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8-39页。
    ②详见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68-18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92页。
    ④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68页。
    
    ①张香山:《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日本学刊》,1997年第5期。
    ②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227页。
    ①[日]原彬久:《岸信介》,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第125-130页。
    
    ①[日]原彬久:《岸信介》,东京:岩波书店,1995年,第151页。
    ②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97页。
    ③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189-201页。
    ④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1-192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02-203页。
    ②[日]鹿岛平和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941-1960)》原书房,东京,第789-790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02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07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1-53页。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6页。
    ②[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137页。
    ③《评说岸信介内阁的对华政策》,《人民日报》,1957年7月30日。
    ④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5页。
    ⑤[日]鹿岛和平研究所:《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原书房1983年版,第1卷,第813页。
    ⑥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3页。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5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③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4-58页。
    ④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62-63页。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56页。
    
    ①张正光、张暄编著,《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北京:时事出版社,1993年,第109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187-191页。
    ①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2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1页。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3页。
    ④[日]中国交恢复促进议员联盟编:《恢复日中邦交有关资料(1945-1972)》,日中国交资料委员会,东京,1972年版,第188页。
    ⑤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2-223页。
    ①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②据旅日学者陈肇斌根据新的史料分析:池田之所以转而决定签署协定,除一般认为的是池田出于希望据此使协定成功签署这种作为一名政治家的“功名心”使然外,池田“在一两天前从岸信介那里得到了签署协定的指示”,因此也是岸信介首相本人的指示使然。而岸信介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大选的考虑。但在随后不久对美国的解释中岸信介及其政府却又将签署协定的责任推到了池田的身上。详见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63-264、269页。
    ③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④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63-264页。
    ⑤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94页。
    
    ①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37-243页。
    ②[日]鹿岛和平研究所:《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原书房1983年版,第1卷,第813页。
    ③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60页。
    ④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60页。
    ⑤[台湾]林金茎:《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第152-153页。
    ⑥[台湾]林金茎:《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第159页。
    
    ①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②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71页。
    ③[台湾]林金茎:《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第160页。
    ④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81页。
    ⑤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86页。
    ⑥[台湾]林金茎:《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台北: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第160页。
    
    ①中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5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271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209页。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51页。
    ④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57-358、360页。
    ④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61-362页。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82-83页。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85-86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③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214-215页。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88-89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25、141、169页。
    
    ①详见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213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2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第88页。
    ①张正光主编、张暄编著,《当代中日关系四十年》,北京:时事出版社,1993年,第122页。
    ②对岸信介及其内阁“两个中国”政策立场的论述可详见:陈肇斌:《战后日本的中国政策:1950年代东亚国际政治的文脉》,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第201-215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95-496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0-191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0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页。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73、175页。
    ④[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204页。
    ①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79页。
    ①[日]池田直隆:《日美关系和“两个中国”——池田·佐藤·田中内阁时期》,东京:(有)木铎社,2004年,第67-69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3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54-356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8-579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9页。
    
    ①鹿岛和平研究所编、吉泽清次郎监修:《日本外交史》(第28卷),鹿岛和平研究所出版会,1973年,第317页。
    ②[日]石川忠雄、中岛岭雄、池井优编:《战后资料日中国关系》,东京:日本评论社,1970年,第298页。
    
    ①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7-168页。
    ②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8页。
    
    ①[日]田中明彦:《日中关系1945-1990》,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第58页。
    ②[日]朝日新闻社:《资料·日本与中国(1945—1971)》,东京:朝日新闻社,1972年,第58页。
    ③吴学文主编:《日本外交轨迹》,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年,第104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11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66、767、772、773页。
    
    ①蒋立峰:《中日关系三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8页。
    ②[日]石川忠雄、中岛岭雄、池井优编:《战后资料日中国关系》,东京:日本评论社,1970年,第337页。
    ③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78页。
    
    ①[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240-241页。
    ②[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241页。
    
    ①[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东京:原书房,1988年,第241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79-780页。
    ③[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笔记》,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245页。
    ①[日]池田直隆:《日美关系和“两个中国”——池田·佐藤·田中内阁时期》,东京:(有)木铎社,2004年,第195-201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78-879页。
    ①[日]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正统)中央本部编:《日中友好运动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07页。
    ①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3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第357页。
    ②[日]鹿岛平和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1941-1960)》,东京:原书房,第1041-1042页。
    ③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④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年表(1945-199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9、161页。
    ①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②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8页。
    ③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4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94-95页。
    
    ①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271页。
    ②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276页。
    
    ①翟新:《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②翟新:《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①[日]田中诚一:《日中交涉秘录》,东京:每日新闻社,1973年版,第40页。
    ②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日本问题文件汇编》第4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第1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1集(1962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157-158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48页。
    
    ①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80-82页。
    ②[日]添谷芳秀:《日本外交和中国(1945-1972)》,东京:庆应通信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③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8-309页。
    ④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页。
    
    ①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64页。
    ②[日]原荣吉:《日本战后外交史潮》,东京:庆应通信株式会社,1984年版,第81页。
    ①[日]古川万太郎:《日中战后关系史笔记》,东京:三省堂,1983年,第245页。
    ②根据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0页图表改制。
    ①下文将直接采用中国中日关系学者翟新对松村谦三等对华友好人士的称谓,即“松村集团”,详细可参见其专著《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
    ②翟新:《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00页。
    
    ①翟新:《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03页。
    ②罗平汉:《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1949-1972年中国对日政策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第187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95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91、902页。
    ①《朝日新闻》,1971年1月17日。
    ②《人民日报》,1972年2月2日。
    ③“双王旋风”、“孙旋风”——具体参见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90页。
    ④陈景彦:《正确评价民间交往对邦交正常化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4月。
    
    ①[日]岸信介、矢次一夫、伊藤隆:《政界官场六十年——岸信介回忆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8页。
    ②《人民日报》,1958年5月11日社论,《再斥岸信介》。
    ①[日]朝日新闻社:《资料·日本与中国(1945—1971)》,东京:朝日新闻社,1972年,第207页。
    ①廉徳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1949-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215、219页。
    ②1972年1月7日,日美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定于5月5日返还冲绳的共同声明。详见[日]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年表(第四版)》,东京:岩波书店,2001年,第324页。
    ①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585-592页。
    
    ①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9页。
    ②徐之先:《中日关系三十年》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详见:黄大慧:《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203-212页。
    
    ①[日]大平正芳:《我的履历书》,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83页。
    ②《人民日报》1972年9月22日。
    
    ①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1-592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①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②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0-113页。
    [1]人民出版社编辑:《对日和约问题史料》,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2]《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
    [3]世界知识社编辑:《日本问题文件汇编》(1-5),1955-196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5]“中日”合作策进委员会编:《张群秘书长访日纪要》,“中日”合作策进委员会发行,1963年版。
    [6]中央日报译:《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十四册)》,日本产经闻连载,1978年版。
    [7]赵力群译:《复合力量的时代大平正芳——田中洋之助对谈》,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
    [8]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9]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当代中国外交》,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1]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五、九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12]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4]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
    [15]林代昭:《战后中日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吴学文、林连德、徐之先:《中日关系》,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
    [18]宋成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19]李德安:《大平正芳的政治遗产》,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0]蒋立峰:《中日关系三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1]冯瑞云:《当代中日关系发展要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9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71-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李恩民:《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8]张香山:《中日关系管窥与见证》,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
    [29]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日本外交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关捷等:《中日关系全书》,辽海出版社, 1999年版。
    [31]刘德有:《时光之旅》,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2]王俊彦:《战后日台关系秘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孙立祥:《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罗汉平:《中国对日政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36]徐思伟:《吉田外交思想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37]徐之先:《中日关系三十年(1972-2002)》,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38]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张耀武:《中日关系的台湾问题》,新闻出版社,2004年版。
    [41]陈奉林:《战后日台关系史》,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版。
    [42]李广民:《与强者为伍:日本结盟外交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廉德瑰:《美国与中日关系的演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44]翟新:《松村谦三集团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5]五百旗头真编,吴万虹译:《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200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46]刘建平:《战后中日关系:“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9月。
    [1] [日]日中友好协会(正统)中央本部:《中日友好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
    [3] [日]吉田茂:《十年回忆》(1-4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1965年版。
    [4]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74年。
    [5] [日]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6] [美]劳伦斯·奥尔森:《战后日本在亚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 [日]冈本文夫:《佐藤政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8] [台湾]司马桑敦:《中日关系二十五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版。
    [9]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10] [台湾]张群:《我与日本七十年》,中日关系研究会,1980年版。
    [11] [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12] [美]沃尔特·拉弗尔:《美苏冷战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 [台湾]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
    [14] [日]稻叶正夫编:《冈村宁次回忆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 [日]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16]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我们的果断措施和奇迹般的转变》,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17] [日]永野信利:《日中建交谈判记实》,时事出版社,1983年版。
    [18] [日]猪木正道:《吉田传》,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9] [日]大平正芳回想录刊行会编:《大平正芳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0] [台湾]林金茎:《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中日关系研究会,1984年版。
    [21] [日]猪木正道著、江培柱等译:《吉田的执政生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版。
    [22] [日]远藤和子:《松村谦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年版。
    [23] [台湾]张龙吟:《中日和平条约签订过程回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版。
    [24] [日]NHK采访组著肖红译:《周恩来的决断——日中邦交的来龙去脉》,中国青年出版,1994年版。
    [25] [台湾]黄天才:《中日外交的人与事》,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版。
    [26] [日]古井喜实:《日中关系十八年——古井喜实回忆录》,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1]王新生:《吉田执政时期对华政策的政治过程》,载《日本学刊》,1996年第1期。
    [2]张茜红:《论日台条约》,载《日本学刊》,1997年第3期。
    [3]张香山:《通往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日本学刊》,1997年第5期。
    [4]刘建平:《从中日关系正常化看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转折》,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5]林晓光:《吉田书简、“日台条约”与中日关系(1950-1952)》,《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1期。
    [6]余子道:《旧金山和约和日蒋和约与美日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载《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
    [7]陈景彦:《正确评价民间交往对邦交正常化的作用》,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8]袁成毅:《战后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政策的几个问题》,载《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
    [9]李秀石:《论中日复交前日本的“两个中国”政策》,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
    [10]张耀武:《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的“政经分离”与“政经不可分”之争》,载《日本学论坛》2007年第5期。
    [11] [日]井上正也《第二次吉田书简与日台关系——台湾当局的对日战略与自民党政治(1963-1964)》,载《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
    [12]徐行:《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实践》,载《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3期。
    [13]翟新:《战后日本的政经分离对华的政策——以岸信介内阁为例》,载2《史学集刊》2008年第3期
    [14]胡盟:《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竹入义胜身份与作用的考辨》,载《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5期。
    [1]日中輸出入組合:《日中貿易白書-貿易中断際して》、大同書院出版株式会社、1958年版。
    [2]岩村三千夫等:《日中白書-安盠逯葡陇稳諉栴}》、日中国交回復国民会議、1959年版。
    [3]衛藤瀋吉:《中華民国をめぐる国際関係(1945-1965)》、アジア政経学会、1967年版。
    [4]高坂正堯:《宰相吉田》、中央公論社、1968年版。
    [5]石川忠雄、中嶋嶺雄、池井優編:《戦後資料日中関係》、日本評論社、1970年版。
    [6]神川彦松:《日本外交の再出発》、有斐閣、1970年版。
    [7]毎日新聞社:《日本と中国正常化への道》、毎日新聞社、1971年版。
    [8]朝日新聞社:《資料·日本と中国1945-1971》、朝日新聞社、1972年版。
    [9]日中国交回復促進議員連盟編:《日中国交回復関係資料集》、日中国交資料委員会、1972年版。
    [10]田川誠一:《松村謙三と中国》、読売新聞社、1972年版。
    [11]岡田晃:《水鳥外交秘話》、中央公論社、1973年版。
    [12]田川誠一:《日中交渉秘録》、毎日新聞社、1973年版。
    [13]石川忠雄:《日中問題私見》、酒井書店刊、1974年版。
    [14]武者小路公秀:《国際政治と日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版。
    [15]《日中覚書の11年》、日中経済協会、1975年版。
    [16]保利茂:《戦後政治の覚書》、毎日新聞社、1975年版。
    [17]中部達味:《中国の対日政策》、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版。
    [18]松村正直:《花好月圓-松村謙三遺文抄-》、青林書院新社、1977年版。
    [19]中嶋嶺雄:《日本外交の選択》、東洋経済新報社、1978年版。
    [20]細谷千博:《日本外交の座標》、中央公論社、1979年版。
    [21]法眼晋作:《日本の外交戦略》、原書房、1981年版。
    [22]中岡三益:《戦後日本の対アジア経済政策史》、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81年版。
    [23]永野信利:《日本外交バンドブック》、サイマル出版会、1981年版。
    [24]ジョン?ダワー著、大窪愿二訳:《吉田とその時代》、TBSブリタニカ、1981年版。
    [25]古川万太郎:《日中戦後関係史ノート》、三省堂、1983年版。
    [26]鹿島平和研究所:《日本外交主要文書·年表》、原書房、1983年版。
    [27]田川誠一:《日中交流と自民党の領袖たち》、読売新聞社、1983年版。
    [28]岸信介:《岸信介回顧録》、廣済堂出版、1983年版。
    [29]下田武三、永野信利:《下田武三戦後日本外交の証言》、行政問題研究所、1984年版。
    [30]細谷千博:《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への道》、中央公論社、1984年版。
    [31]川勝傅:《友好一路わたしの日中回想記》、毎日新聞社、1985年版。
    [32]渡辺昭夫:《戦後日本の対外政策》、有斐閣、1985年版。
    [33]吉村克己:《池田政権·一五七五日》、行政問題研究所、1985年版。
    [34]渡辺昭夫、宮里政玄編:《サンフランシスコ講和》、東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版。
    [35]三木睦子:《信なくてば立たず》、株式会社講談社、1988年版。
    [36]古川万太郎:《日中戦後関係史》、原書房、1988年版。
    [37]佐藤英夫:《対外政策》、東京大学出版会、1989年版。
    [38]岡部達味:《中国をめぐる国際環境》、岩波書店、1990年版。
    [39]田中明彦:《日中関係 1945-1990》、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版。
    [40]緒方貞子:《戦後日中·米中関係》、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版。
    [41]外務省アジア局中国課監修:《日中関係基本資料集(1970-1992)》、霞山会、1993年版。
    [42]佐藤栄作:《佐藤栄作日記》(下巻)、《中国を知るテキスト[3]》、蒼蒼社、1993年版。
    [43]後藤基夫、内田健三、石川真澄:《戦後盝卣韦诬壖!贰⒀也〞辍?994年版。
    [44]小島朋之:《アジア時代の日中関係》、サイマル出版会、1995年版
    [45]添谷芳秀:《日本外交と中国》、慶應通信、1995年版。
    [46]增田弘:《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と中国》、山川出版社、1995年版。
    [47]増田弘、波多野澄雄:《アジアの中の日本と中国》、山川出版社、1995年版。
    [48]島田政雄:《戦後日中関係五十年》、東方書店、1997年版。
    [49]細谷千博:《対外政策決定過程の日米比較》、東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版。
    [50]竹内実;《日中国交基本文献集》、毎日新聞社、1997年版。
    [51]趙全勝:《日中関係と日本の政治》、岩波書店、1999年版。
    [52]社団法人日中友好協会:《日中友好運動五十年》、株式会社東方書店、2000年版。
    [53]陳肇斌:《戦後日本の中国政策》、東京大学出版会、2000年版。
    [54]波多野勝:《日中友好議員連盟関係資料帆足計?中尾和夫文書―資料編》、現代史料出版、2002年版。
    [55]高良とみ:《高良とみの生と著作》第6巻、《和解への道(1951-1954)》、株式会社ドメス出版、2002年。
    [56]石井明:《記録と考証日中国交正常化·日中平和友好条約締結交渉》、岩波書店、2003年版。
    [57]池田直隆:《日米関係と“二つの中国”》、(有)木鐸社、2004年版。
    [1]帆足計:《中共貿易は可能か》、《世界》、第81号、1952年9月。
    [2]大内兵衛:《周恩来と会って》、《世界》、第112号、1955年4月。
    [3]村田省蔵:《日中関係の現状を憂う》、《世界》、第119号、1955年11月。
    [4]鈴木一雄:《難関に立つ日中貿易》、《世界》、第151号、1958年7月。
    [5]内田健三:《松村?高崎訪中の成果とは背景》、《世界》、第205号、1961年1月。
    [6]宿谷栄一:《日中貿易をどう発展させるか》、《世界》、第189号、1961年9月。
    [7]大原總一郎:《対中国プラント輸出について》、《世界》、第213号、1963年9月。
    [8]松村謙三:《日中関係への提言―「第四次松村訪中」をめぐって》、《世界》、第249号、1966年8月。
    [9]前沢清:《中国の対日姿勢の変遷》、《前衛》、1972年10月。
    [10]藤山愛一郎:《北京交渉の基礎》、《中央公論》1972年10月。
    [11]竹内好:《日中国交回復とは何か》、《中央公論》1972年10月。
    [12]古井喜実:《日中国交正常化の秘話》、《中央公論》1972年12月。
    [13]有賀貞:《日米関係における中国》、《中央公論》1972年12月。
    [14]林高之:《日台関係と自民党?財界》、《前衛》、1972年12月。
    [15]吉岡吉典:《本質を露呈する田中外交》、《前衛》、1972年12月。
    [16]西原正:《国家間交渉における「非正式接触者」の機能》、《国際政治》1974年2月。
    [17]池井優:《日華協力委員会―戦後に日台関係の一考察》、《法学研究》第53巻、1980年第2号。
    [18]別枝行夫:《日中国交正常化の政治過程》、《国際政治》1980年3月。
    [19]草野厚:《第四次日中貿易協定と日華紛争》、《国際政治》第66号、1980年10月。
    [20]武見敬三:《自由民主党と日中国交正常化》、《法学研究》、第54巻、1981年第7号。
    [21]添谷芳秀:《一九七O年代の米中関係と日本外交》、《法学研究》60巻2号、1982年2月。
    [22]別枝行夫:《戦後日中関係と非正式接触者》、《国際政治》1983年10月
    [23]西原正:《日本外交と非正式接触者》、《国際政治》第75号、1983年10月。
    [24]添谷芳秀:《日中国交正常化と日中貿易》、《法学研究》62巻10号、1989年10月。
    [25]清水さゆり:《日中民間貿易と日米外交、一九五二-一九五五》、《一橋論叢》、第114号、1995年7月。
    [26]添谷芳秀:《戦後日本外交の構図》、《法学研究》65巻2号、1992年2月。
    [27]添谷芳秀:《国際政治のなかの日中関係》、《日本問題》1998年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