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黔西滇东地区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南夷地区土著与汉移民考古遗存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较深入地论述了南夷社会文化内涵、变迁和文明化进程,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1.各区域土著社会文化在特定共性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特定共性表现为:墓葬都为土坑竖穴式,小区域内相对集中分布,规模小,随葬品普遍贫乏;基本经济生活为“耕田,有邑聚”;青铜器以求生防身的戈、剑、刀、削、矛作为主要武器,都重视扣饰、手镯、环、发钗、铃等装饰品,以铜釜作为炊煮器;青铜器在发展中形成了比较相近的形态与风格;各土著社会处在大致相同的发展层次,经历了相似的演变阶段,即战国中晚期、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西汉中晚期和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四个连续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共性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即建立在相似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质和社会组织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各区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立性,统一的社会政治组织结构尚未出现。中水类型、可乐类型、八塔台文化类型、铜鼓山类型并列发展,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独立性很强的区域性文化。造成这种文化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原因,一方面是自然地理区隔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各自文化内部的发展缓慢,交流不足,无力也不太需要超越自然地理的局限。由于周边的石寨山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相对先进和强大,其文化因素往往在南夷各文化类型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石寨山文化对整个南夷地区都有影响,距离越近影响越明显,而巴蜀文化主要影响到横江流域的可乐类型和中水类型。南夷地区与周边土著性文化的这种关系的实质,是相似背景下的同质文化之间长期平等的接触与融合。
     2.土著社会在缓慢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文明化进程模式,即基于生存的开放——融合模式。
     民间社会生活的艰辛和物质财富的贫薄,不得不使技术改进以满足基本生存为前提。青铜技术精细化发展的方向是改进社会民众的生存方式,没有在战争武器和制度性礼器方向上取得进展。土著社会不断吸收巴蜀文化和石寨山文化的剑、戈、锄以及中原文化的漆器、铁器,改进各种用具的形态和装饰风格,采用铜铁合制技术等,正是民间社会自觉探求改进生存状况的种种努力。在社会结构和风习信仰方面,民间社会中没有规范强制性力量存在。“俗好鬼巫,多禁忌”之风尚、“少威棱,多懦怯”之性格、生死相依之血缘纽带关系、“皆椎髻”及好穿戴(发钗、手镯、扣饰、耳环)之服饰等,这些都没有权力、制度和上层文化的导化,而是民间自然认同的结果。上层社会主要通过个人才武的发挥、造神运动(“竹王崇拜”或民间巫鬼崇拜)和获得外来文化的特异物品(如特大型带钩、丝织品、铜鼓、汉印等)来取得民间社会的认可。南夷社会虽已是“小邦”林立,“大邦”初现,但大小邦之间“莫能相雄长”,没有形成强制性的政治等级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管理制度。各社会内部成员分化一直不突出,成员之间比较平等自由,血缘关系仍很浓厚。在这种背景下,土著社会各区域之间并列缓慢发展,并伴随着周边强势文化的驱动。
     这就是南夷社会基于生存的开放——融合的文明化路径,这种区域社会发展的态势对当地历史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3.汉武帝开拓南夷以后,汉移民和汉文化在推动南夷社会文化变迁和文明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南夷社会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基于汉移民及其文化的夷汉政治、文化、族体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变迁。
     从汉武帝开拓西南夷以来至东汉晚期,汉移民一般从四川盆地分别从西边顺着横江流域,从东边沿着赤水河南下。汉移民的墓葬和居址一般都沿东西两边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呈南北纵向线性分布,但又成片地集中在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并与土著和平共处,毗邻而居而葬。由于汉王朝的政治设置((?)郡及其十七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各区域土著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难以超越自然地理环境局限的局面,加强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较快地推进了南夷社会格局的变迁。汉人在南夷地区建立了一个不同于母体,更能够适应地方的新社会,表明汉移民社会内部的协调机制比较完善。它满足了汉文化与土著文化近距离接触,长期和平交流互动的需要,更具有生命力和新内涵。因此,除了与整个汉文化保持统一性外,还形成了新的地方传统,如东汉时期在各个区域广泛存在的动物祭奠方式、复杂的合葬方式、汉文字使用方式和受土著影响的居住方式等。
     南夷土著社会的开放性落与后性兼具,注定汉文化要发挥促进其进步的主导作用。汉人进入后,夷汉之间不断磨合,发展形成了一种基于汉移民及其文化的政治、文化、族体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变迁模式。即汉人迁入并直接输入汉式经济、政治、文化,土著以开放心态吸收外来文化,吸留外来人口常驻,同时汉人也吸收一定土著文化。汉文化刺激、滋养、提升土著文化,同时整合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夷汉之间的这种文化关系实质上是强弱悬殊的开放的互动的,但又不是对等的文化关系。汉人在土著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依赖并借助于土著,通过郡县制对南夷社会的结构重建是成功的,在政治和民族关系上由“郡国并治”向“郡姓一统”不断推进。双方通过互动整合,重新构筑出适合夷汉双方朝需要的更大范围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空间和复杂社会结构。但汉人没有建立起真正让南夷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主要依赖寄生于四川盆地经济和文化的输入,所以这时期南夷社会仍是畸形发展的社会。
     4.南夷社会所经历的两个前后连贯的发展阶段,各有特点又有共通性。
     第一阶段为土著主导的基于生存的开放——融合式发展阶段,体现为土著社会各区域文化内部的浅层次发展、各区域之间的并列发展和周边强势文化驱动发展。第二阶段为以汉移民为主导土著参与的基于汉移民文化的新的融合式发展,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夷汉政治、文化、族体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总体而言,这两个阶段是连续性发展,但一直都存在对外界社会文化的某种依赖。早期依赖周边的滇池区域、四川盆地的青铜技术和器物,晚期主要依赖寄生于四川盆地的汉文化。可以认为,没有外来文化和移民的参与和刺激,南夷社会很难有真正的发展。所以南夷文明是一种依赖寄生型文明。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relic of Nanyi aborigines and Han immigrants along with the documents, this article shows us a more in-depth exposi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changes and civilizing process of Nanyi society.
     1. The aboriginal society and culture of every region in Nanyi had formed their own diversity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basis of specific commonality.
     All tombs were shaft pit-type, which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small areas. The tombs were in small scale and always with poor funerary objects. The basic economic life was "ploughing, living together in cities". The technology systems of bronze smelting and production were same. The types of bronzes were convergence, such as taking dagger-axes, swords, knives, xiaos and spears as the major weapons in survive self-defense; appreciating the buckle ornaments, bracelets, ring, hairpin, bell and other decorations; using copper kettle as the cooking device. These artifacts developed into quite consistent styles. Nanyi society already had many "small states" and some new "big states", but there were no mandatory political hierarchy relation or stable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between them. All members of the society did not have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they were equal. Blood tie was still close. This kind of cultural tradition was essentially a kind of cultural pattern, namely,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s, ways of thinking, psychological trait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e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simila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ll of the above made the aboriginal communities be roughly in the same level of development. They experienced similar stages of evolution, that was, four consecut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But more importantly, in each small region, the aboriginal cultures had their own diversity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ater type, cola type, eight-tower cultural type, Tonggu mountain type were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and independent regional cultures thereinto. These cultural types had their own evolutions and features on the structures of tombs, funeral-types and funerary objects, no universal consistency was formed. The regional cultural diversity was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geographical segments as well as the slow development status of culture in shallow level. It was unable and un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Therefore, the cultural links between those regions were very weak 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preading were very scarce and slow. Since the surrounding Shizhaishan culture and Bashu culture were comparatively advanced and powerful, their cultural factors were existed in various cultural types of Nanyi more or less. The essence of this cultural relation was long-term equal contact fusion-style development between homogeneous cultures under similar background.
     2. The aboriginal society formed specific mode of civilizing process through its own slow development, which was, opening for survival—the integration mode.
     The refinement of Bronze technology was for the sake of improving survival mode rather than developing the weapons or the ritual vessels. The hardship of civilian's life and the poor material wealth forced people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to meet the basic survival requirement.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represented in economy and technology, the constantly absorption from Bashu culture and Shizhaishan culture in swords, dagger-axes and hoes as well as the lacquerware and ironware of Han cultu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hape and decoration style of all kinds of appliances, the adoption of co-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copper and iron and so on, were efforts made by the civil society consciously to improv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aspect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customs and beliefs, there was no coercive power in civil society. The customs of "worshiping the wizards and having many taboos", the characters of "less valiancy and more cowardice", the blood ties of "birth and death tightly interdependent", "hair were worn in a bun", in fond of wear (such as hairpins, bracelets, decorative buckles, earrings), none of which was leading by power, system or the upper culture, were resulted by civilian's own communication and agreement. The upper class met the approbation of civil society mainly by means of showing their individual talents and abilities, fabricating gods ("worshipping Zhuwang" or worshipping wizards and ghosts) and obtaining peculiar things from alien culture (such as oversize belt hooks, silk fabrics, timbals, seals of Han, etc.). Under this background, every small region of the aboriginal society communicated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in a shallow level constantly. All regions developed jointly, accompanied with the driving of the strong cultures surrounded. This was the opening for survival of Nanyi civil society—the integration mode. However, neither the route pursued by the civilian or that did by the upper class of Nanyi society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 Civil society did not find a suitable survival mode. Poverty, hardship and powerlessness were in anytime and in anywhere. Living space was cramped and life was monotonous. The environment was atrocious.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was weak and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intained in a very low level. Though the route pursued by the upper class had made some progress, it was suppressed because the upper class did not lead civilian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lifestyle,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y was weak, and the wealth was deficient. Such a regional development trend affected the local historical process in many aspects.
     3. Han immigrants and Han culture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hanges and civilizing process of Nanyi society.
     In the period from Emperor Han Wu explored Xinanyi until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Han immigrants generally migrated from Sichuan Basin to the south along with Hengjiang River in the west and Chishui River in the east. So the tombs had a vertically north-south line distribution along with the rivers and the tributar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east and west, but they concentrated in several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gions.
     The political settings of the Han Dynasty, in a certain extent, change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original aboriginal politics and culture could hardly overcome the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ed the bond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promoted the change of Nanyi social pattern. It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e high degree of uniformity of cultural features and connotation and the synchronization of changes of the Han immigrant culture. Besides maintaining the unity with the Han culture, the Han immigrants formed new local traditions, such as the way of offering animals as sacrifices in memorial ceremonies, the very complex ways of burying the dead together, the way of using words and ways of living impacted by the aborigines which were wide spreading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ecause of the openness and backwardness of aboriginal society, the Han culture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Nanyi society. After the immigration of Han people, by accommodating with each other, a fusion-style mode of trinity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ethnic group based on Han immigrant culture was formed between Yi and Han. Han people moved into Nanyi and inputted the Han-style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directly. The aborigines, with their open minds, absorbed the alien culture and adopted the aliens to live permanen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Han people absorbed the aboriginal culture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alien culture stimulated, nourished and promoted the aboriginal culture while integrated social structure and behavior patterns. The Han immigrants and aborigines, by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found a mechanism to adap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original social traditions. In the aborigin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sis, Han people, depending on the aborigines, re-built a broader range of social, political, military activity space and complex social structure which was needed by Han Dynasty. Han people were successful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class of the aborigines by the county system and established a long-term effectual mechanism in dealing with political and ethnic relations, but they did not find a truly effective means to stride over the economic technology of Nanyi society. Largely, they relied on the cultural input from Sichuan Basin, so, in this period, Nanyi society was a society in abnormal development.
     4. The development in the two stages of Nanyi society had their own features and commonality.
     The first stage was a stage when openness was based on survival leading by the aborigines-a fusion-style development stage. The basic feature of this stage could be summarized as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shallow level contact fusion-sty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e development among small regions of aboriginal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drove by the stronger culture surrounded. The second stage was a stage when the development was leading by Han immigrants and participating by aborigines in the basis of Han immigrant culture. This stage could be concluded as "immigration" and "absorption" fusion-styl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trinity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culture,and ethnic group. It was reflected in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thnic interaction and complement between the upper class of aborigines and the Han dynasty and between the aborigines and Han immigrants. The social order of Nanyi, which was led by Han people (officials, the common surname and immigrants) and participated by aborigines, was perfected constantly. The upper class of Yi and Han (officials and the common surname of counties) cooperated. The political centrifugal force was strengthened. They maintained a semi-independent status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fferent social members or group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mon Han-style cultural psychology, values and interests, cohered into a new close community.
     Overall, however, Nanyi society was always dependent and parasitical. In its early stage, the aborigines relied on the bronze technology and artifacts of the surrounding Dianchi region and Sichuan Basin. In its late period, they largely relied on the Han immigrants and Han culture in Sichuan Basin. It could be supposed that Nanyi society could hardly self-sustain, and it could not truly developed without the participation and stimulation of alien culture and immigrants. In conclusion, Nanyi civilization was dependent and parasitical.
引文
[10]学术界对族群这个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参见中央民族大学潘蛟的博士论文《民族的舶来及相关的争论》2000年,第五、六章)这里指战国秦汉时期分布在南夷这个稳定的区域内,有特定社会关联和认同建构的人口规模人小不等的社会联结体,相当于文献中大小不同的“邑”或“国”。
    [11]侯绍庄、史继忠:《贵州通史》(第一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10-118页。
    [12]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二),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2次印刷,31-32、55-56页。
    [13]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14]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方国瑜文集》第一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该墓地已经过五次发掘,一、三、四、五次发掘分别见《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考古》1959年第9期、1963年第9期、《文物》1998年第6期;第二次发掘材料见《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另《文物》1964年第12期有关于这次发掘出土物的铜铁器的补遗。
    [16]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17]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3集。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第三次发掘简报》,《云南文物》1994年总第39期。
    [18]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群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第3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1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20]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大团山石寨山文化墓葬》,《考古》1983年第9期。
    [21]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群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9期。第二次发掘41座,未发表,参见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51-52页。
    [2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嵩明凤凰窝古墓葬发掘报告》,《云南文物》,2003年总第57期。
    [23]相关的资料在本人硕士论文《金沙江中游石构墓葬研究》中已经有全面的搜集。
    [24]张增祺在《滇国与滇文化》(云南艺术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系统分析。2002年蒋志龙结合新的考古资料,在汪宁生提出的“石寨山文化”基础上,着重讨论了石寨山文化的分期、断代和构成因素等问题,见《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1]叶成勇:《贵州西部青铜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格局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32]“中原文化因素”是指广义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这里具体指战国秦汉时期土著性质的遗存中包含的从中原地区进入的各种形式的文化因素,包括直接的输入品和土著吸收改造形成的带有中原文化的某种元素或风格的器物或遗迹现象。进入汉代以后,这种“中原文化因素”可以径称为汉文化因素。汉移民进入后带来的属于汉移民的文化则称为“汉移民文化”。下同此义。
    [33]宋世坤:《贵州两汉魏晋南北朝墓葬形制的演变》,《贵州省博物馆馆刊》1986年第3期。又见《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4]宋世坤:《贵州两汉魏晋南北朝随葬器物的演变》,《贵州省博物馆馆刊》1986年第4期。又见《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宋世坤:《贵州汉墓的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又见其《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49-54、98-120页。
    [37]宋世坤:《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初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又《关于“夜郎考古”的几个问题》,《贵州省博物馆馆刊--贵州省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专集》,第5期,1988年;又《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再论》,《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李衍垣:《从考古学上探索“夜郎文化”》,《夜郎考》之一,贵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李衍垣:《夜郎青铜时代的文物》,《夜郎考》之二,贵州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
    [39]席克定:《从考古资料探寻夜郎》,《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
    [40]梁太鹤:《夜郎考古思辨与评述》,《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41]梁太鹤:《贵州夜郎考古观察》,《贵州文物工作》2004年第2期。
    [42]刘恩元:《贵州夜郎文化综论》,《贵州文物工作》2001年第1期。
    [43]孙华:《黔西滇东青铜文化初论》,《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又《西南考古的现状与问题》,《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44]宋先世:《“夜郎文化”与夜郎考古》,《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45]宋世坤:《试论夜郎与巴蜀的关系》,《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1期。
    [46]宋世坤:《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初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47]宋世坤:《试论夜郎与汉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
    [48]张合荣:《从考古资料论贵州汉代的交通与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49]叶成勇:《贵州西部青铜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格局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50]宋世坤:《贵州赫章可乐“西南夷”墓族属试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51]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县文化局:《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2期;李衍垣、何凤桐、万光云:《贵州威宁中水汉墓第二次发掘》,《文物资料丛刊》第10集。
    [52]王正贤、王子尧:《贵州威宁出土古代刻画陶文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4期。
    [53]刘恩元:《贵州威宁中水汉墓出土陶器刻划符号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席克定:《威宁中水汉墓类型、族属质疑》,《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赵小帆:《威宁中水刻符之探讨》,《贵州文博》1992年第2期;梁太鹤:《考古三报告补正与讨论》,《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1期。
    [54]江应樑、史继忠:《夜郎是“百越”族属》,《夜郎考》之三,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
    [55]尤中:《夜郎民族源流考》,《夜郎考》之三。
    [56]侯绍庄:《从赫章古墓群看古越人在南夷地区的分布及其变化》,《贵州文物》1983年第2期。
    [57]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251-255页。
    [58]杨帆:《试论云南及周边地区相关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云南文物》2002年总第55期。
    [59]宋治民:《巴蜀文化与周边文化关系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宋治民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40页。
    [59]宋世坤:《贵州青铜戈、剑的分类和断代》,《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60]宋世坤:《赫章可乐铁剑刍论》,《贵州省博物馆馆刊》,1985年创刊号;宋世坤:《贵州早期铁器研究》,《考古》1992年第3期。
    [61]张元:《贵州秦汉时期的铜铃》,《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5期;又《贵州发现的汉代铜铃》,《考古》2006年第3期。
    [62]孙太初:《朱提堂狼铜洗考》,《云南青铜器论丛》,云南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0-110页。
    [63]张合荣:《夜郎“套头葬”试探》,《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梁太鹤:《可乐套头葬研究四题》,《可乐考古与夜郎文化》,贵州省毕节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席克定:《赫章可乐“套头葬”俗试释--对“套头葬”是“沟通人与神灵世界”说的商榷》,《贵州文物工作》2005年第1期;余宏模:《可乐套头葬俗与南夷原始信仰试析》,《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64]宋先世:《贵州兴仁汉墓出土“巨王千万”与“巴郡守臣”印》,《四川文物》1991年第6期。
    [65]李飞:《贵州汉代砖墓管窥》,《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4期。
    [66]李飞:《贵州夜郎时期青铜兵器综论》,《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2期。
    [67]赵小帆:《试论贵州出土的铜带钩》,《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2期。
    [68]叶茂林:《小议贵州出土的水塘稻田模型》,《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4期:赵小帆:《贵州出土的汉代陂塘水田模型》,《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
    [69]张合荣:《贵州古代墓葬出土的买地券》,《贵州文物工作》2001年第4期。
    [70]汪宁生:《云南考古》,110-11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汪氏介绍了孟孝琚残碑的全文内容和相关的研究状况。另外,鲁刚:《云南昭通东汉〈孟孝琚碑〉史料价值举偶》,《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71]张合荣:《贵州汉墓出土百戏陶俑介评》,《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3期。
    [72]侯绍庄:《清镇汉墓出土漆耳杯考释补遗》,《贵州省博物馆馆刊》1985年创刊号。
    [73]张合荣:《贵州汉代的画像艺术》,《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6期。
    [74]罗二虎:《略论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早期佛像》,《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
    [75]本部分内容主要根据宋世坤先生的归纳和总结。参见宋世坤:《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再论》,《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61-171页。
    [76]宋世坤:《关于“夜郎考古”的几个问题》,《贵州省博物馆馆刊--贵州省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纪念专集》,1988年;又《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再论》,《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宋氏把夜郎国的国都定在黔西南的北盘江流域一带,是在侯绍庄基础上的补充。
    [77]席克定:《汉代夜郎方位探索》、《汉代夜郎方位的再探索》,分别见《夜郎考》之一、二;又《威宁、赫章汉墓为古夜郎墓》,《考古》1992年4期;又《从考古资料探寻夜郎》,《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
    [78]孙华:《西南考古的现状与问题》,《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79]周维衍:《古夜郎三题》,《夜郎考》之二;王燕玉:《论古夜郎与古牂牁》,《夜郎考》之二。此说以王燕玉的论述最具代表,周春元《略论夜郎》、侯哲安《夜郎初步研究》也持此论,均见《夜郎考》之一;刘琳也持类似的看法,见《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389-390页。
    [80]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朱俊明执笔):《古夜郎研究的由来及认识》,《夜郎考》之三。
    [81]朱俊明:《古夜郎是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共同体》,《夜郎考》之二。
    [82]侯绍庄:《“牂牁”考辨》,《夜郎考》之二。
    [83]候绍庄:《夜郎方位考略》,《夜郎考》之一。
    [84]候绍庄:《夜郎研究述评》第二章,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85]以上诸说见宋世坤:《贵州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再论》,《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候绍庄:《夜郎研究述评》,第二章,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86]详见候绍庄:《夜郎研究述评》,第二章有精彩评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8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88]《方国瑜文集》,第一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89]丁长芬:《昭通青铜文化概述》,《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90]潘先林:《朱提文化论》,《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91]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文物出版社,2008年,399-402页。
    [92]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258-295页。
    [1]孙华:《黔西滇东青铜文化初论》,《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2]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文物出版社,2008年。该书还附录修订过的1986年的报告材料。
    [3]殷其昌:《辅处墓群》、《大山古代炼铜遗址》,见《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4]这里的墓葬形制指埋葬方式及其有关习俗,包括墓坑、葬具、葬式、随葬品组合等内容。
    [5]张合荣:《夜郎“套头葬”试探》,《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
    [17]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文物出版社,2008年,165页。
    [41]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概论》,《思想战线》1979年第4期。
    [42]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与古墓葬》,《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4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考古》2001年第12期。
    [4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6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第2版。
    [66]李保伦:《云南宣威市发现青铜器等文物》,《考古》1996年第5期。
    [67]刘恩元、熊水富:《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梁太鹤:《考古三报告补正与讨论》,《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1期;张元等:《贵州普安发掘战国秦汉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19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普安铜鼓山遗址》,《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3年;张元:《望谟出土的夜郎青铜器》,《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1期。
    [38]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39]黄泗亭:《贵州习水县发现的蜀汉岩墓和摩崖题记及岩画》,《四川文物》1986年第1期。
    [42]唐文元、谭用中、张以容:《贵州黔两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赵小帆、胡昌国:《黔西绿化乡汉墓发掘简报》,《贵州文物工作》2004年第1期。
    [43]张合荣:《贵州金沙县汉画像石墓清理》,《文物》1998年第10期;李复华:《郫县出土东汉画像石棺略说》,《文物》1975年第8期。
    [44]唐文元、谭用中、张以容:《贵州黔西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唐文元:《黔西甘棠汉墓群》,《贵州文物》1982年第1期;贵州省考古研究所、黔西县文管所:《贵州黔西县汉墓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8期。
    [51]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52]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53]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54]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13]张增祺:《云南大关、昭通东汉崖墓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3期。
    [1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水富县文化馆:《昭通水富县楼坝崖墓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15]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赤水市文物管理所:《贵州赤水市复兴马鞍山崖墓》,《考古》2005年第9期。
    [16]曹韵葵:《云南昭通专区的东汉墓清理》,《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
    [17]葛季芳:《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5期。
    [18]曹吟葵:《云南昭通县白泥井发现东汉墓》,《考古》1965年第2期。
    [19]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20]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赤水市文物管理所:《贵州赤水市复兴马鞍山崖墓》,《考古》2005年第9期。
    [21]唐文元、谭用中、张以容:《贵州黔西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
    [22]熊水富:《贵州兴仁兴义汉墓》,《文物》1979年第5期。
    [23]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24]刘志远:《成都昭觉寺汉画像砖墓》,《考古》1984年第1期。
    [2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绵阳双包山汉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
    [26]王大道:《云南昭通象鼻岭崖墓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3期。
    [27]张新宁:《昭通小湾子崖墓发掘简报》,《云南文物》1992年第33期。
    [28]葛季芳:《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5期。
    [29]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8期。
    [30]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文物出版社2008年。该书还载入修订过的1986年的报告材料。
    [3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32]曹吟葵:《云南昭通县白泥井发现东汉墓》,《考古》1965年第2期。
    [33]赵小帆、胡昌国:《黔西绿化乡汉墓发掘简报》,《贵州文物工作》2004年第1期。
    [34]熊水富:《贵州平坝金家大坪古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1期。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35]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36]刘恩元:《安顺宁谷古墓》,《贵州文物》1983年,第3、4合期。
    [37]熊水富:《贵州兴仁兴义汉墓》,《文物》1979年第5期。
    [38]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39]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艺术出版社,1997年,152页。张氏认为这种大铜釜就是汉文献中所说的鍑或镬。《周礼》郑玄注说:“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
    [41]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3、9期。
    [42]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759-764、790-794页。
    [43]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化馆:《大理市一号汉墓清理简报》,《云南文物》1984年总第15期;大理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大展屯二号汉墓》,《考古》1988年第5期;大理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市下关城北东汉纪年墓》,《考古》1997年第4期。
    [44]重庆相国寺一刀形砖室墓出土三组器物,一组在棺内,主要为钱币,一组紧靠西墙下,有陶屋、案、耳杯、盘、灯、熏炉、锺、罐、瓢和铜洗、铁釜等。陶案2件,其上各有一盘和8件耳杯,有一盘下有6件铅箸。还有一组在墓道附近,有陶井、水田、俑、猪、狗、马、大小罐、甑和铁釜等。这座墓的时代有不同意见,原报告定为东汉晚期,罗二虎定为东汉早期,相差很大。参见罗二虎:《四川汉代砖石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又,时代属于西汉武帝前后的成都附近的绵阳双包山二号墓中也有木漆案、耳杯、盘,没有勺和箸。但是,几十上百件耳杯和盘分别置于墓室南北端的上下层的贮物架上,层叠堆放,与木漆案并不是成套配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绵阳双包山汉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97-114页。
    [45]新都县新繁清白乡画像墓的中后室后壁外,放着一个小陶罐,罐内装有鸡骨和云母片等。见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新繁清白乡东汉画像砖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罗二虎:《四川汉代砖石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
    [4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47]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
    [48]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49]周钟岳等编著《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一》,图见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90页。
    [50]周钟岳等编著:《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一》。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1页。此碑今存昭通第三中学。
    [51]孙太初:《两年来云南古遗址及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6期;云南省昭通县文化馆:《云南昭通发现东汉“孟琴”铜印》,《文物》1975年第5期。
    [52]云南省昭通县文化馆:《云南昭通发现东汉“孟琴”铜印》,《文物》1975年第5期。
    [53]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县文化局:《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54]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55]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文物出版社2008年。
    [5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水富县文化馆:《昭通水富县楼坝崖墓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57]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58]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7页。
    [59]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60]孙太初:《朱提堂狼铜洗考》,《云南青铜器论丛》,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0-110页。
    [61]1954年在鲁甸大坪子砖室墓中出土一件“日千万”铭文的铜洗,洗底有鹭鸟一只。见孙太初:《两年来云南古遗址及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6期。
    [62]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安顺宁谷发现东汉墓》,《考古》1972年第2期。
    [63]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安顺市宁谷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6期。
    [64]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65]陈本明:《云南昭通茨泥巴出土两面汉镜》,《考古》1982年第3期。
    [66]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8期: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94页。
    [67]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68]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县文化局:《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唐文元:《贵州威宁县发现一件西汉铜带钩》,《考古》2000年第3期;
    宋世坤:《贵州考古论文集》,图版四之2,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69]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7-108页
    [70]周钟岳等编著:《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二》。李家瑞《两汉时代云南的铁器》,《文物》1962年3期。
    [71]李家瑞:《两汉时代云南的铁器》,《文物》1962年3期。
    [72]夏廷安:《永善码头龙泉东汉文物出士情况调查》,《云南文物》1994年总第37期。
    [73]张增祺:《云南的早期铁器》注5,《云南铁器时代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74]李衍垣:《汉代武阳传舍铁炉》,《文物》1979年4期。
    [75]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8期。
    [76]葛季芳、陈本明:《云南昭通东汉墓出土牛头人物出行铜扣饰》《文物》1981年第6期。
    [77]谢崇岷:《云南昭通出土汉代文字砖》,《考古》1992年第12期。
    [78]张元:《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的西汉纪年铭文瓦当》,《文物》2008年第8期。
    [79]四川省f尊物馆编:《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0年,6l页,插图60。
    [80]汪宁生指出朱提堂狼地区的冶铸业主要操纵在大姓手中,其中的冶银业则直接为朝廷服 务。参见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06-110页。
    [8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105页,图九0。科学出版社,2003年。
    [8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83]黄泗亭:《贵州习水县发现的蜀汉岩墓和摩崖题记及岩画》,《四川文物》1986年第1期;
    席克定:《黔北岩葬调查记要》,《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84]张合荣:《贵州金沙县汉画像石墓清理》,《文物》1998年第10期。
    [85]唐文元、谭用中、张以容:《贵州黔西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
    [86]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
    [87]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88]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89]M13、15、17见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M56见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
    [90]侯绍庄:《贵州文史论丛》,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249-251页。
    [91]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安顺宁谷发现东汉墓》,《考古》1972年第2期。
    [92]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安顺市宁谷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6期。
    [93]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94]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
    [95]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安顺宁谷发现东汉墓》,《考古》1972年第2期。
    [96]严平:《贵州安顺宁谷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第四集。
    [97]熊水富:《贵州平坝金家大坪古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期。
    [98]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安顺市宁谷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6期。图七,2、4和图八,3。
    [99]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0]熊水富:《贵州兴仁兴义汉墓》,《文物》1979年第5期。
    [101]熊水富:《贵州兴仁兴义汉墓》,《文物》1979年第5期。
    [102]以上三件见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3]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十九号汉墓》,《考古》2004年第3期。
    [104]《贵州日报》2008年7月18日第7版。
    [3](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217页。
    [4](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378页。
    [6]关于大姓形成发展,方国瑜在1957至1962年已从文献方面作了深入全面考察,参见《方国瑜文集》,第一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303-389页。
    [7]同上注,369-370页。
    [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水富县文化馆:《昭通水富县楼坝崖墓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9]陈本明:《云南昭通的一块汉画砖》,《文物》1979年第7期。
    [10]葛季芳、陈本明:《云南昭通东汉墓出土牛头人物出行铜扣饰》,《文物》1981年第6期。
    [11]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又见《童恩正文集·人类与文化》,重庆出版社,1998年。
    [12]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文物出版社2008年,399-402页。
    [14](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陈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433页。
    [15]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6](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陈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391页。
    [17](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陈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394页。
    1、(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本。
    2、(东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传、地理志上,中华书局本。
    3、(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4、(东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南朝)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郡国志五,中华书局本。
    6、(唐)樊绰撰,向达校注,《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此书后经云南方国瑜先生考证宜名为《云南志》,见《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威宁县文化局:《威宁中水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
    2、游有山等:《昭通文家老包古墓群调查简报》,《云南文物》1984年总第15期。
    3、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4、李衍垣、何凤桐、万光云:《贵州威宁中水汉墓第二次发掘》,《文物资料丛刊》1987年第10集。
    5、席克定、宋先世:《贵州毕节瓦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4期。
    6、徐杭川:《云南省东川发现青铜剑》,《中国文物报》1988年9月23日。
    7、钟大凯:《彝良县角奎出土战国时代文物》,《云南文物》1993年总第35期。
    8、刘恩元、熊水富:《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9、殷其昌:《辅处墓群》、《大山古代炼铜遗址》,《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10、张合荣、刘恩元、万光云:《普安发现夜郎时期聚落遗址》,《中国文物报》1994年6月5日。
    11、李善耘:《绥江回头湾出土巴蜀文物》,《云南文物》1994年总第37期。
    12、丁长芬:《从昭通巴蜀土坑墓看巴人南迁》,《四川文物》1996年第3期。
    13、李保伦:《云南宣威市发现青铜器等文物》,《考古》1996年第5期。
    14、王涵:《云南昭通营盘古墓群发掘简报》,《云南考古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5、熊正益:《云南东川普车河古墓葬》,《云南考古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宋世坤:《普安铜鼓山夜郎考古重要发现》,《贵州文物工作》2003年第3、4合期。
    18、张元等:《贵州普安发掘战国秦汉遗址》,《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19日。
    19、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普安铜鼓山遗址》,《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3年。
    2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21、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贵州威宁县鸡公山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8期。
    22、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威宁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贵州威宁县红营盘东周墓地》,《考古》2007年第2期。
    23、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文物出版社2008年。
    1、石寨山墓地已经过五次发掘,一、三、四、五次发掘分别见《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考古》1959年第9期、第3期,1963年第9期、《文物》1998年第6期,第二次发掘材料见《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另《文物》1964年第12期有关于这次发掘出土物的铜铁器的补遗。
    2、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3、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江川团山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第8期。
    4、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3集;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第三次发掘简报》,《云南文物》1994年总第39期。
    5、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群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第3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6、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群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9期。
    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8、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大团山石寨山文化墓葬》,《考古》1983年第9期。
    9、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1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嵩明凤凰窝古墓葬发掘报告》,《云南文物》2003年总第57期。
    11、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个旧市群众艺术馆:《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92年第2期。
    12、尹天钰:《云南蒙自县鸣鹫出土一面铜鼓》,《文物》1992年第5期。
    1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文物》1978年第9期。
    14、蒋廷瑜:《西林铜鼓墓与汉代句町国》,《考古》1982年第2期。
    15、杨德聪、杨帆、高峰执笔:《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 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1、张希鲁:《云南昭通考古小记》,《考古社刊》1934年第2期。
    2、孙太初:《两年来云南古遗址及墓葬的发现与清理》,《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6期。
    3、曹吟葵:《云南昭通专区的东汉墓清理》,《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
    4、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5、葛季芳:《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5期。
    6、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4期。
    7、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8期。
    8、居单朗阔、金仁:《贵州赫章县发现的汉砖》,《考古》1964年第8期。
    9、曹吟葵:《云南昭通县白泥井发现东汉墓》,《考古》1965年第2期。
    10、张增祺:《云南大关、昭通东汉崖墓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3期。
    11、贵州省博物馆:《贵州赫章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66年第1期。
    12、浦恩立:《云南呈贡归化东汉墓清理》,《考古》1966年第3期。
    13、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安顺宁谷发现东汉墓》,《考古》1972年第2期。
    14、唐文元、谭用中、张以容:《贵州黔西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
    15、云南省昭通县文化馆:《云南昭通发现东汉“孟琴”铜印》,《文物》1975年第5期。
    16、熊水富:《贵州兴仁兴义汉墓》,《文物》1979年第5期。
    17、陈本明:《云南昭通的一块汉画砖》,《文物》1979年第7期。
    18、王大道:《云南昭通象鼻岭崖墓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3期。
    19、葛季芳、陈本明:《云南昭通东汉墓出土牛头人物出行铜扣饰》,《文物》1981年第6期。
    20、唐文元:《黔西甘棠汉墓群》,《贵州文物》1982年第1期。
    21、王涵:《云南呈贡七步场东汉墓》,《考古》1982年第1期。
    22、陈本明:《云南昭通茨泥巴出土两面汉镜》,《考古》1982年第3期。
    23、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墓葬清理》,《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3集。M18为东汉砖室墓。
    24、严平:《贵州安顺宁谷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第四集。
    25、程学忠:《贵州平坝天龙汉墓》,《文物资料丛刊》1983年第四集。
    26、王涵:《呈贡小松山竖穴土坑墓的清理》,《云南文物》1984年总第15期。
    27、田怀清:《大理市一号汉墓清理简报》,《云南文物》1984年总第15期。
    28、程学忠:《修文发现汉代文物》,《贵州省博物馆馆刊》1985年第1期。
    29、黄泗亭:《贵州习水县发现的蜀汉岩墓和摩崖题记及岩画》,《四川文物》1986年第1期。
    30、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31、谢崇琨:《云南昭通出土汉代“人鹿铜座”》,《考古》1986年第3期。
    32、游有山、谢崇昆:《云南昭通市鸡窝院子汉墓》,《考古》1986年第11期。
    33、杨德文:《云南大理大展屯大二号汉墓》,《考古》1988年总第5期。
    34、尹建华:《云南嵩明梨花村东汉墓》,《云南文物》1989年总第26期。
    35、王桂蓉:《禄丰汉代砖室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九集。
    36、任宁云:《曲靖出土一件东汉青铜洗》,《云南文物》1991年总第29期。
    37、张新宁:《昭通小湾子崖墓发掘简报》,《云南文物》1992年第33期。
    38、谢崇琨:《云南昭通出土汉代文字砖》,《考古》1992年第12期。
    39、顾新民、汤鲁彬、蔡永德:《仁怀合马东汉砖室墓清理简报》,《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40、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汉墓发掘报告》,《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41、王燕子:《交乐汉墓出土铜器补》,《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42、张合荣:《兴义万屯九号墓清理》,《贵州田野考古工作四十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周必素:《仁怀发现汉代遗址》,《中国文物报》1993年7月18日。
    44、汤鲁彬:《黔北的东汉砖石墓》,《中国文物报》1994年4月10日。
    45、李保伦:《会泽水城村汉墓出土青铜器》,《云南文物》1994年总第39期。
    46、游有琨:《彝良县夏家堡堡汉墓出土青铜器》,《云南文物》1994年总第39期。
    47、王舒:《者相古城遗址钻探简报》,《贵州文物工作》1996年第1期。
    48、杨德文:《云南大理市下关城北东汉纪年墓》,《考古》1997年第4期。
    49、丁长芬:《试论昭通崖墓》,《云南文物》1998年第1期。
    50、张合荣:《贵州金沙县汉画像石墓清理》,《文物》1998年第10期。
    51、张元:《望谟出土的夜郎青铜器》,《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1期。
    5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靖麒麟区罗汉山11号“梁堆”墓发掘报告》,《云南文物》2001年第1期。
    53、张合荣:《贵州习水县东汉崖墓》,《考古》2002年第7期。
    54、丁长芬:《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征集的一批汉砖》,《云南文物》2003年总第59期。
    55、周必素:《习水县陶罐乡小沟汉墓清理情况》,《贵州文物工作》2003年第2期。
    56、赵小凡、胡昌国:《黔西绿化乡汉墓发掘简报》,《贵州文物工作》2004年第1期。
    57、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兴仁交乐十九号汉墓》,《考古》2004年第5期。
    58、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贵州安顺市宁谷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6期。
    59、贵州省考古研究所、赤水市文物管理所:《贵州赤水市复兴马鞍山崖墓》,《考古》2005年第9期。
    60、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科学出版社,2005年。有29座汉移民墓。
    61、贵州省考古研究所、黔西县文管所:《贵州黔西县汉墓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8期。
    6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水富县文化馆:《昭通水富县楼坝崖墓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6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个旧市博物馆:《个旧黑马井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64、张元:《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的西汉纪年铭文瓦当》,《文物》2008年第8期。
    1、贵州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夜郎考》(三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1981、1983年。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二),地图出版社,1990年版。
    3、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铁器时代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5、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艺术出版社,1997年。
    6、童恩正:《童恩正文集·人类与文化》,重庆出版社,1998年。
    7、宋世坤:《贵州考古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8、方国瑜:《方国瑜文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
    11、侯绍庄、史继忠主编:《贵州通史》第1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12、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侯绍庄:《夜郎研究述评》,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
    15、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出版社,2003年。
    16、宋治民:《宋治民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17、侯绍庄:《黔史论丛》,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
    18、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19、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本书编委会:《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1、李家瑞:《两汉时代云南的铁器》,《文物》1962年第3期。
    2、林声:《谈云南开始制造铁器的年代问题》,《考古》1963年第4期;
    3、李家瑞:《关于云南开始制造铁器年代的说明》,《考古》1964年第4期。
    4、童恩正:《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1964年第4期。
    5、周维衍:《古夜郎三题》,《夜郎考》之三。
    6、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概论》,《思想战线》1979年第4期。
    7、孙太初:《云南“梁堆”墓之研究》,《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8、孙太初:《朱提堂狼铜沈考》,《云南青铜器论丛》,云南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
    9、张增祺:《云南开始用铁器的时代及其来源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
    10、赵殿增:《巴蜀文化的考古学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侯绍庄:《清镇汉墓出土漆耳杯考释补遗》,《贵州省博物馆馆刊》1985年创 刊号。
    12、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13、叶茂林:《小议贵州出土的水塘稻田模型》,《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第4期。
    14、宋治民:《四川战国墓葬试析》,《四川文物》,1990年第5期。
    15、李复华、王家佑:《巴蜀文化的分期和内涵试说》,《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巴蜀书社,1991年。
    16、宋先世:《贵州兴仁汉墓出土“巨王千万”与“巴郡守臣”印》,《四川文物》1991年第6期。
    17、张增祺:《古代云南的“梁堆”墓及其族属新探》,《云南铁器时代文化论》,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8、席克定:《从考古资料探寻夜郎》,《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
    19、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20、张合荣:《夜郎“套头葬”试探》,《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4期。
    21、张合荣:《贵州汉墓出土百戏陶俑介评》,《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第3期。
    22、张合荣:《贵州汉代的画像艺术》,《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6期。
    23、张合荣:《从考古资料论贵州汉代的交通与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24、潘先林:《朱提文化论》,《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25、梁太鹤:《夜郎考古思辨与评述》,《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26、张元:《贵州秦汉时期的铜铃》,《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5期。
    27、李飞:《贵州夜郎时期青铜兵器综论》,《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2期。
    28、赵小帆:《试论贵州出土的铜带钩》,《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2期。
    29、李飞:《贵州汉代砖墓管窥》,《贵州文物工作》2000年第4期。
    30、刘恩元:《贵州夜郎文化综论》,《贵州文物工作》2001年第1期。
    31、罗二虎:《略论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早期佛像》,《四川文物》2001年第2期。
    32、张合荣:《贵州古代墓葬出土的买地券》,《贵州文物工作》2001年第4期。
    33、罗二虎:《四川汉代砖石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
    34、丁长芬:《昭通青铜文化概述》,《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4期。
    35、杨帆:《试论云南及周边地区相关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云南文物》2002年总第55期。
    36、曹玮:《东周时期的賵赙制度》,《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37、曹玮:《试论西周时期的賵赙制度》,《商承祚先生百年纪年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以上文章俱载入其《周原遗址与西周青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38、赵小帆:《贵州出土的汉代陂塘水田模型》,《农业考古》2003年第3期。
    39、梁太鹤:《可乐套头葬研究四题》,《可乐考古与夜郎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贵阳,2003年。
    40、梁太鹤:《贵州夜郎考古观察》,《贵州文物工作》2004年第2期。
    41、叶成勇:《金沙江中游石构墓葬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2、吴春明:《没有帝国的东南--闽中地区国家文明起源发展的初步研究》,载《东方考古》第2集,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
    43、张元:《贵州发现的汉代铜铃》,《考古》2006年第3期。
    44、孙华:《西南考古的现状与问题》,《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45、宋先世:《“夜郎文化”与夜郎考古》,《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5期。
    46、彭长林:《关于“夜郎文化”的思考》,《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4期。
    47、张合荣、罗二虎:《试论鸡公山文化》,《考古》2006年第8期。
    48、孙华:《滇东黔西青铜文化初论》,《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49、李安民:《巴蜀文化结构初论》,《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50、叶成勇:《贵州西部青铜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1、叶成勇:《贵州赫章可乐汉代土著墓葬试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2、叶成勇:《贵州西部青铜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格局变迁》,《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53、叶成勇:《“中水类型”文化墓葬试探》,《贵阳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4、叶成勇:《浅论南夷与南夷文化》,《贵阳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