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倪谦与朝鲜的文化交流及贡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朝与朝鲜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往来两国的使臣担任了重要角色。目前国内外关于朝鲜派往明朝的使臣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就明朝派往朝鲜的使臣研究还很不够。对明朝使臣文化交流活动的研究,是两国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倪谦是众多明朝使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本文论述了倪谦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他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以两国现存史料《明实录》、《朝鲜王朝实录》,倪谦及相关朝鲜文人的文集资料,为主要参考文献,采用原始文献互证的方法,重现了倪谦出使朝鲜期间及回国后的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对后世两国文献关于倪谦记载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他与朝鲜相关文化交流活动给两国外交、文化、文学交流等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肯定了其在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为在历史背景中更为深入的了解使臣倪谦,首先对明朝使臣的派遣及倪谦个人生平、出使情况重新作了细致的梳理。并按照频繁度及成果多少,将倪谦与朝鲜相关的文化交流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出使朝鲜期间。这也是倪谦与朝鲜交流最活跃、内容最丰富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向朝鲜传播了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树立了明朝使臣的正统儒士形象;为馆伴讲习汉韵、纠正律法解释上的错误,并为朝鲜拼音文字的创制与律文的完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倪谦还对朝鲜的人才、文化、民风等作了深入的了解,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与馆伴申叔舟、成三问、郑麟趾、安平、李季甸等文人进行了唱和、赠诗等深入的文学交流。他们谈经论史、酬唱不辍,谱写了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辉煌篇章。从两国友谊及文化交流的角度讲,这些诗文是两国友好交流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意义。倪谦与朝鲜文人结下的深厚友谊也为后来他们的继续交往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时期是倪谦完成出使任务回京后的十余年间。此阶段的交流是零散的,内容相对较少。倪谦回国后与出使时结识的文人申叔舟、安平互通书信,向其弟子及周围人讲述他在朝鲜发生的故事。而且,他与朝鲜文人的诗文被广泛传阅。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为明朝人了解朝鲜提供了机会。倪谦还为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李承召、朴元亨、韩明浍或作送别诗,或作记文。从文化交流的延续角度讲,此时期的交流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还给朝鲜文坛带来了一些影响。
     倪谦的出使开创了明朝与朝鲜的“唱和外交”,将两国的政治外交与文化交流结合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文化在朝鲜的传播,也为明朝了解朝鲜社会、文化提供了机会,尤其如《辽海编》、《皇华集》的刊印,推动了两国文化的双向交流:倪谦与馆伴申叔舟、成三问、郑麟趾等朝鲜文人的“神交”及深厚友谊,为后世明朝使臣与朝鲜文人的交往树立了榜样,为世人代代传颂;倪谦为朝鲜文人安平、韩明浍所作诗文,直接或问接的引发了朝鲜文坛的题诗、赠诗之风,为朝鲜文坛注入了活力。
     总之,倪谦的文化交流活动奠定了他在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明朝与朝鲜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Ambassado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requen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Joseon. Researches in and abroad on the ambassadors sent to Ming Dynasty by Joseon have won fruitful results, yet those on the ambassadors of Ming Dynasty sent to Joseon are not enough.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plays an vital part and it is meaningful and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That is why the author take this subject.
     Ni Qian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ambassadors of M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reappeare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during Ni Qian's visit to Joseon and afterwards, based on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Annals of the Joseon Dynasty and related Joseon literati materials. This article also demonstrated the contributions Ni Qian made to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Joseon.
     To get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ambassador Ni Qian, under such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firstly the article makes a new and careful comb to Ming Dynasty's ambassador detached to Joseon and Ni's personal mission.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and results, the article divides Ni Qian's relat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with Joseon into two periods.
     The first is during his visit to Joseon, which is also the most active and fruitful period between Ni Qian and Joseon. That is mainly perform as follow:He spread the Confucian ritu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as well as "Hundred good filial first" to Joseon building the the orthodox Confucian scholar of Ming ambassador. He taught Han rhymes, corrected the errors in the explanations of laws, which mad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birth of Korea alphabetic writing and the competition of law.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made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Joseon culture, civil customs and spoke highly of them. In addition, he made deep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y writing poems, presenting poems with Korean literati like Shen Shuzhou, Chen Sanwen, Zhen Linzhi, An Ping, Li Jidian, etc. They talked about histories and poems, composing glorious passages in the history of Ming-Jose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From the point of the mutual friendship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he poems and passages are the treasures in the mutual friendly communi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Ni Qian and Joseon literati la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rther contact.
     The next period is ten years or more after he finished his visit and went back to Beijing. The communication then was scattered and not rich in content Ni Qian wrote to Shen Shuzhou and An Ping, who he got to know during his visit. Besides he told his students and people around about his stones in Joseon. And his poems with Joseon literati were widely spread and read. Ni Qian also wrote poems or passages to the ambassadors of Joseon, like Li Chengzhao, Piao Yuanheng, Han MingHui etc.
     Ni Qian's visit created responsory diplomacy between Ming and Joseon, whic h combined political diplomacy and cultural diplomac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 es and promoted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in Joseon and also offered opp ortunity for people of Ming Dynasty to know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in Joseon, such as Liao Hai Bian, Huang Hua Ji, impulsing the mutual communications in culture. Ni Qian's close friendship with Joseon literati like Shen Shuzhou, C heng Sanwen set good examples for ambassadors of Ming and Joseon literati a nd was sung by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he poems and articles written by Ni Qian to An Ping, Han Minghui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stilled energy into Joseon literary circles.
     To sum up, Ni Qian takes an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hich is laid foundation by his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引文
①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第15页。
    ②见参考文献。
    ①见参考文献。
    ②詹杭伦、杜慧月:“<辽海编>与倪谦出使朝鲜考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③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与<皇华集>》,博士学位论文,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④姜阳:“明朝初期倪谦出使朝鲜的表现和贡献”,《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⑤[韩]金翰圭:“<辽海编>的史料价值”。《西江人文论从》,2010年。
    [韩]金翰圭:《<使朝鲜录>研究》,首尔:西江大学出版部,2011年。
    ⑥[韩]申承云:“倪谦的<奉使朝鲜唱和诗卷>的研究”,《书志学研究》,2004年。
    ⑦殷雪征:“明景泰年间的中朝诗赋外交”。《中国文学》,2010年。
    ①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八九,《外夷》“朝鲜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3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75页。
    ②胡士鄂点校、朱元璋:《明太祖集》,卷二,《谕高丽国王诏》,安徽:黄山书社,1991年,第23页。“朕观上古之君,自甸侯绥服之外,不治其令,土人主之。大概圣人之心,体天道以行仁,惟欲民安耳,未尝夸侈,所以不宝远物,不劳夷民。圣人之心弘哉!”
    ③朱元璋:《皇明祖训》,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167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乙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第15页。
    ②本文主要阐述明朝派往朝鲜的使臣。
    ③火者指宦官,亦泛指受阉的仆役。
    ④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第15页。
    ⑤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①《朝鲜太宗实录》,一册,卷一,太宗元年(明建文三年),二月辛丑,太白山史库本,第15页A面。
    ②《朝鲜太宗实录》,一册,卷一,太宗元年(明建文三年),二月癸卯,太白山史库本,第15页B面。
    ③《朝鲜太宗实录》,一册,卷一,太宗元年(明建文三年),二月己未,太白山史库本,第16页A面。
    ④《明宪宗实录》,卷六一,成化四年,十二月辛亥,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第15页。
    ①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第2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第721页。
    ②姜阳:“明朝初期倪谦出使朝鲜的表现和贡献”,《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3期。
    ③[清]张廷玉:《明史》,《倪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倪岳,字舜咨,上元人。父谦,奉命祀北岳,母梦绯衣神入室,生岳,遂以为名。谦终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僖。”
    ④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三六,台湾:明文书局,1984。
    ⑤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与皇华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第282页。
    ③詹杭伦、杜慧月:“<辽海编>与倪谦出使朝鲜考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④殷雪征:“明景泰年间的中朝诗赋外交”,《中国文学》,2010年。
    ②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15页。
    ③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23页。
    ④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32页。
    ⑤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20页。
    ⑥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26页。
    ①[韩]金韩奎:“倪谦的<辽海编>与朝明唱和外交”,《<使朝鲜录>研究》,首尔:西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丙午,太白山史库本,第16页B面。
    ③《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丙午,太白山史库本,第16页B面。
    ③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3页。
    ①郑麟趾:《复奉坐上口号二篇谨赓以呈伏希教诲》,《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7页。
    ②《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午,太白山史库本,第28页A面。
    ③姜阳:“明朝初期倪谦出使朝鲜的表现和贡献”,《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④姜阳:“明朝初期倪谦出使朝鲜的表现和贡献”,《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①倪谦:《朝鲜纪事》,影印本。
    ②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36-638页。
    ③姜阳:“明朝初期倪谦出使朝鲜的表现和贡献”,《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①姜阳:“明朝初期倪谦出使朝鲜的表现和贡献”,《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双冀,五代后周武胜军节度巡官,随册封使至高丽,因病留而未返”
    ②《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申,太白山史库本,第22页A面。
    ③[韩]申叔舟:《洪武正韵译训序》,首尔:高丽大学校出版部,1974年,第349-350页。
    ④[韩]柳希春:《眉岩先生集》,卷十六,《经筵日记癸酉》。关于成三问询问律文的对话。a_034_458c。
    ⑤《朝鲜宣祖实录》,四册,卷七,宣祖六年(万历1一),四月二十己巳,太白山史库本,第19页B面。
    ①[韩]柳希春:《眉岩先生集》,卷十六,《经筵日记癸酉》。“《律学解颐》释之云。刁卽刁斗之义。以音乐眩惑女之心目而奸之。”a_034_458c。
    ②倪谦:《工曹再和即席复用韵答》,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5页。
    ③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8页。
    ④[韩]权近:《阳村集》,明太祖高皇帝所作御制诗,《题鸭绿江》、《高丽古京》、《使经辽左》,《韩国文集丛刊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第14页。
    ①[韩]李穑(1328-1396),高丽末期文臣、学者。字,颖叔,谥号,文靖。高丽末期‘三隐’之一,门下有权近、卞季良等,对朝鲜性理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著书有《牧隐诗藁》,《牧隐文藁》。
    ②[韩]权应仁:《松溪漫录》,上。凡诏使之来平安馆驿,东人诗板一切拔去,只留大同江船亭。郑知常“雨歇长堤草色多”之诗,湖阴相公云,牧隐公之浮碧楼诗,“昨过永明寺,今登浮碧楼。城空月一片,石老云千秋”云云。妙绝动人。倪天使顿足称赏:“此不及郑诗乎,亦留而不去。”
    ③[韩]徐居正:《笔苑杂记》,卷一
    ④[韩]徐居正:《笔苑杂记》,卷一
    ⑤[韩]安平(1418—1435),朝鲜世宗的第三子,字清之,号匪懈堂、琅跏居士、梅竹轩。是当时朝鲜境内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⑥[韩]郭说:《西浦先生集》,卷六,《西浦日录诗话》,b_006_149c。
    ⑦《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丙辰,太白山史库本,第28页A面。
    ⑧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3页。
    ⑨《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癸丑,太白山史库本,第25页B面。
    ②《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壬子,太白山史库本,第25页B面。
    ③《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申,太白山史库本,第21页B面。
    ①《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申,太白山史库本,第21页B面。
    ②《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申,太白山史库本,第22页A面。
    ③太平馆,首尔西小门附近,朝鲜接待明使的地方,壬辰倭乱时被摧毁。
    ④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9页。
    ⑤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31页。
    ⑥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9页。
    ⑦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54-555页。
    ①倪谦:“汉江游记”,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9页。
    ②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56-557页。
    ③倪谦:“汉江游记”,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9页。
    ④[韩]李海应:《蓟山纪程》,卷之一,《湾渡○癸亥十一月二十五日 丙辰 大雪 金石山三十六里午餐 葱秀三十二里露宿》。“夕到葱秀。其壁立泉环之状,盖如平山所经。皇明倪文僖谦,尝奉勑东来,见平山葱秀之水石,与此相类,仍借引为名。而盖秀丽则不如。”
    ⑤[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六十六,《入燕记[上]》,《正祖二年四月》。“十三日癸卯,天气清和。葱秀三十二里午餐,栅门外二十八里宿。(中略)从汤站行二里许,路南长川活活,川边小山陡起,石壁嶙峋,有树倩,故名曰葱秀。葱者,青也。我国葱秀,亦类此。故倪文僖谦过瑞兴而名之。但此则踈妍,而我国所有,则浓耳。”a_259_200c。
    ①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58页。
    ①[韩]成三问:《成谨甫先生集》,卷一,诗。“景泰初。侍讲倪谦,给事中司马恂到国。谦能诗。馆什郑麟趾不能敌。世宗命申叔舟及先生与之游。仍质汉韵。(《慵斋从话》)。”a_010_187c。
    ②《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申,太白山史库本,第22页A面。
    ③[韩]中叔舟:《保闲斋集》,第十二,《辽海编》,《小诗一章 呈郑工曹 倪谦(作))),a_010_097a。
    ④[韩]申叔舟:《保闲斋集》,第十二,《辽海编》,《次韵奉呈内翰大人文几》, a_010_097a。
    ⑤《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申,太白山史库本,第21页B面。
    ⑥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38页。
    ⑦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39页。
    ①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2页。
    ①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2页。
    ②[韩]成三问:《成谨甫先生集》卷之三,附录,实纪。“景泰初年。侍讲倪谦,给事中司马恂到国。恂不喜作诗。谦虽能诗。初于马上。不留意于题咏。至谒圣之日。谦有诗云云。是时集贤儒士全盛。见诗哂之曰。真迂腐教官所作。可袒一肩而制之。
    ③[韩]成倪(1439—1504),《慵斋丛话》,卷一。
    ①由此看来,现在流传下来的倪谦这首诗中的‘济济衣冠忻在坐,青青衿佩喜成行。’一句,可能是后来倪谦修改后的诗句。
    ②[韩]成倪:《慵斋丛话》,卷一。“景泰初年。侍讲倪谦给事中司马询到国。询不喜作诗。谦虽能诗。初于路上不留意于题咏。至谒圣之日。谦有诗云:“济济青襟分左右。森森翠柏列成行。”是时集贤儒士全盛。见诗哂之曰。真迂腐教官所作。可袒一肩而制之。(中略)仍质汉韵。侍讲爱二士。约为兄弟。相与酬唱不辍。竣事还也。技泪而别。’
    ③倪谦:郑工曹见和即席用韵以答》,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④倪谦:《辽海编》,《郑工曹见和即席用韵以答》,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⑤[韩]郑麟趾:《伏奉座上走赋一篇复庚前韵以呈一哂》,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⑥[韩]郑麟趾:《伏奉座上走赋一篇复庚前韵以呈一哂》,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⑦[韩]郑麟趾:《复次聊冀破寂》,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4页。
    ①倪谦:《工曹再和即席复用韵答》,殷梦霞、于浩 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5页。
    ②[韩]申叔舟:《次韵奉呈内翰大人文儿》,《辽海编》,殷梦霞、于浩 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8页。
    ③[韩]申叔舟:《次韵奉呈内翰大人文儿》,《辽海编》,殷梦霞、于浩 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8页。
    ④[韩]成三问:《奉次高韵敢希一晒》,《辽海编》,殷梦霞、于浩 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8页。
    ⑤[韩]申叔舟:《次韵奉呈内翰大人文几》,《辽海编》,殷梦霞、于浩 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8页。
    ⑥[韩]成倪:《慵斋从话》,卷一。
    ⑦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3页。
    ⑧[韩]申叔舟:《次韵奉诏使两位大人几下》,殷梦霞、于浩 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65页。
    ①虚,使空出。如:虚左(虚尊位以待贤能的人。古代车位以左为尊,故虚以待之);虚宁(帝位空悬)。
    ②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74页。
    ③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史记》,31。
    ④由余,一作繇余,罕之第三十七世孙。(轩辕黄帝之五世孙夏禹的三子少康氏,又名罕,封于无余:为无余王,余氏即由此始),春秋时天水人。由余的祖先原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后来,由余奉命出使秦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国,秦穆公元年(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十二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以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
    ⑤鲤鱼,盛放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出自《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⑥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74页。
    ⑦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74页。
    ①申叔舟文集《保闲斋集》中,此字为“茫。”。本文取倪谦《辽海编》中“江”字。
    ②[韩]申叔舟:《保闲斋集》,卷十二,《辽海编》,a_010_097a。
    ③[韩]成倪:《慵斋丛话》。
    ④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5页。
    ⑤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25页。
    ①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67页。“萨水轻舟拂晓登,海东遥见日轮升。青铜镜里人如玉,绿蚁杯中酒似渑。别处只愁临远岓,来时犹记蹋层冰。匆匆暂会伤离索,却欢搏沙思不胜。”
    ②《国风·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将人比作玉,是因为玉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代表了君子不事张扬、豁达潇洒的风度。
    ③绿蚁,新酿制的酒面泛起的泡沫称为“绿蚁”:后用来代指新出的酒。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④酒似渑,语出《左传》“有酒如渑”,指酒极多。
    ⑤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68页。“龙门今日幸同登,山斗巍峨不可升。尊酒自多元似海,傍人何必问如渑。高才便是秉秋鹘,英气还如出壑冰。倾盖海东为旧识.离亭愁思正难胜。”倾盖,指初次相逢或订交。唐储光羲《贻袁三拾遗谪作》诗:“倾盖洛之滨,依然心事亲。”离亭,指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饯别宴。南朝陈阴铿《江津送刘光录不及》诗:“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⑥[韩]郭说:《西浦先生集》,卷六,《西浦日录诗话》,b_006_149c。
    ⑦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3页。
    ⑧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3页。《谢安 平君惠字书》全诗为:“梅轩运腕扫霜毫。妙夺锺王笔法高。起凤腾蛟翻翠墨,落花飞絮点春涛。应夸郑老兼三绝,肯效平原擅四豪。海外归装尽珠玉,却嗤博望得葡萄。”
    ①葡萄,在明朝是一种很珍贵的水果。据《汉书》记载,张鸯出使西域后始将艾萄种子带回中原。后来葡萄的主要产地有西域、平阳、太原等地。明朝前期。西域不在其统辖范围内,故葡萄产地较少,甚为稀缺。有很多文人作诗咏吟葡萄及葡萄酒。如,(唐)刘禹锡《葡萄歌》,苏东坡《谢张太原送蒲桃(葡萄)》等。
    ②安平大君成婚后从景福宫搬出,府邸建于仁王山。1442年6月,安平大君进宫,世宗问其堂号,见其不能回答,于是咏吟《诗经·大雅·蒸民篇》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之诗句,并曰,匾额为“匪懈”其好。意在叮嘱安平大君日夜匪懈,尽好君主之职。资料出处:《朝鲜后期新知识人汉阳的中人们(7)——安平大君的家和别墅》,《首尔报》,2007年02月13日,第26页。
    ③[韩]崔恒(1409-1474):《太虚亭文集》,卷之一,序類,《匪懈堂祷轴序》,a_009-192a。
    ④倪谦:《匪懈堂记》,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7页。
    ⑤《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戊申,太白山史库本,第16页A面。“命左议政皇甫仁、礼曹判书许诩、左副承旨李季甸,往迎使臣于碧蹄驿。”
    ⑥倪谦:《汉江游记》,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50页。
    ⑦《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己未,太白山史库本,第28页B面。
    ⑧倪谦:《辽海编》,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4页。《存养斋铭》“维人有身从心所为,若有恒性是曰,秉彝。或拘于气,或汩于欲,匪存则亡,匪养曷熟。存之伊, 何必慎厥操。养之伊,何佛为物挠。当其未发哀乐喜怒,戒谨恐惧不闻不睹。尸居龙见静.以事天动,斯中节本真,皎然推至其极,位育天地。念兹在兹,勿暴勿弃。”
    ①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4页。
    ②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49-650页。“圣皇御宇朝百灵,干维坤轴咸清宁。大开名堂扇仁风,德音四驰如犇霆。(中略)陪游谬获一咲惠,别恨遽尔缠归軿。怅望前途不可挽,长天杏杳云冥冥。”
    ③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50页。《汉江游记》。“酒乍行,予即席赋诗三章,酒半汉城起曰,‘有小舟系楼下,盍一登以游乎?’即命撤席步登舟中。舟联三舰为之中建小轩,覆之以茅,下可坐六七人。(中略)阅二日工曹汉城复告予曰,去城西南十五里而远有渡曰杨花渡。”
    ④倪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73页。“义顺征骖且暂停,长途离思正冥冥。交情缱绻应南别,进酒留连未易醒。柳色乍回今日绿,山容还露旧时青。忽闻江上骊歌发,一曲惊心不忍听。”
    ⑤[韩]李垲(1417-1456),字,清甫、伯高,号,白玉轩、义烈。谥号,义烈,后改谥号为忠简。朝鲜前期文臣。善诗文和书法。1436年(世宗18)文科及第,1441年以著作郎参与《明皇戒鉴》的编纂,并参与训民正音的创制。1456年,因主张端宗复位,同成三问、朴彭年一同被世祖处以死刑,朝鲜死六臣之一。
    ⑥《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 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乙卯,太白山史库本,第27页A面。“使臣求赠行诗,命文臣制之,为二轴,各赠之。”。
    ①[韩]成三问:《成谨甫先生集》,卷三,附录,《实纪》,a 010_207b。
    ②[韩]成侃:《真逸遗稿》,卷一,诗,《送倪天使还京》,a_012_178b。
    ③[韩]李石亨:《樗轩集》,卷上,诗,a_009_391a。
    ④[韩]成侃:《真逸遗稿》,卷一,诗,《送倪天使还京》,a_012_178b。
    ①[韩]李石亨:《樗轩集》,卷上,诗,a_009_391a。
    ②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55页。
    ③[韩]郑陟(1390-1475),字,明之,号,整庵·畅斋,谥号,恭戴。朝鲜前期文臣。擅长楷书和篆书,曾刻玉玺和官印。1449年以圣节使身份出使明朝。资料出处,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
    ④倪谦:《辽海编》,卷四,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41页。
    ①代作诗文之事,在接待使臣时比较常见。如权鳖《海东杂录》中记载,成侃替人代作诗文,倪谦览后称赞不已。
    ①《朝鲜文宗实录》,卷三,文宗即位年(明景泰元年,1450),八月甲戌。
    ②[韩]崔恒:《太虚亭文集》,卷之一,序類,《匪懈堂诗轴序》。“景泰初元三月。翰林侍讲倪谦,黄门给事司马恂。奉使而至。皆博雅士也。见大君尝所戏书数字。不觉惊服。遂请挥翰。于是立书数百纸以示。(中略)二公之还也。献所得书于帝。帝览而嘉之。卽诏绣梓。俾传于世。凤言其事甚详。又自以缣素请书。盖将应中朝人士之需也。主上殿下闻之亦喜。呜呼。此壹非所谓邦家之光也耶。”a 009 192a。
    ③[韩]金安老:《龙泉谈寂记》。
    ①[韩]郭悦:《西浦先生集》卷六,《西浦日录 诗话》,b_006_149c。
    ②[韩]吴光运:《药山漫稿》,卷之十五,“张天使宁。闻东国有成三问诸人。力求为东使。及其来。谨甫等已死。张公不乐。顾傧相曰。吾闻之倪先生。尔国多人才。尔国人才。何寥寥眼中耶。倪先生。卽倪天使谦。张公之师也。张公大失意而归。其性灵气类之感。抑春秋所未闻者。”
    ③死六臣:朝鲜王朝世祖时期死于大义的六位大臣,他们是成三问(1418-1456)、朴彭年(1417-1456)、河纬地(1387-1456)、李垲(1417-1456)、俞应孚(?-1456)和柳诚源(?-1456)。
    ①[韩]吴光运:《药山漫稿》,卷之十五,“张天使宁。闻东国有成三问诸人。力求为东使。及其来。谨甫等已死。张公不乐。顾傧相曰。吾闻之倪先生。尔国多人才。尔国人才。何寥寥眼中耶。倪先生。即倪天使谦。张公之师也。张公大失意而归。其性灵气类之感。抑春秋所未闻者。”
    ②[韩]申叔舟:《保闲斋集》,附录,《文忠公行状》,“庚午朝奉春。翰林待讲倪谦,司马询赍诏到国。上选儒士之能文者从游。公首与选陪侍。有扣辄应。词源逸发。翰林大加叹赏。遂定神交。翰林作雪霁登楼赋。公步韵和之。翰林还朝寄诗曰。词赋曾升屈宋坛。为传声誉满朝端。其见敬重如此。”a_010_156b。
    ③[韩]权鳖:《海东杂录[四]》,本朝[四],《申叔舟》。“景泰初,翰林学士倪谦奉使东来。登太平楼赋诗,叔舟步其韵和之。学士叹服,既还寄诗云:‘词赋曾乘屈宋坛,为传声誉满朝端。’称为‘东方巨擘’
    ④[韩]申叔舟:《保闲斋集》,卷十六,《韩国的思想大全集(八)》,同和出版公社出版,1977年,第399页。
    ①此亭初为世宗之子安平大君之亭,名为“淡淡亭”。根据《东国舆地备考》记载,淡淡亭位于麻浦北侧山脚下。安平大君所建。后为申叔舟的别墅。首阳大君(后朝鲜世祖)经过癸酉靖难取得政权,登上王位后,将安平大君处刑,并将此亭赐给了申叔舟。资料出处:《朝鲜后期新知识人汉阳的中人们(7)----安平大君的家和别墅》,第26页,《首尔报》,2007.02.13。
    ②[韩]崔恒(1409-1474),《太虚亭文集》,卷之一,序類,《匪懈堂诗轴序》。“及是岁秋。太监尹凤奉使而来。二公皆书问安否。月.馈文房宝物。其钦慕可知已。二公之还也。献所得书于帝。帝览而嘉之。卽诏绣梓。俾传于世。凤言其事甚详。又自以缣素请书。盖将应中朝人十之需也。主上殿下闻之亦喜。呜呼。此豈非所谓邦家之光也耶。”a_009_192a。
    ③[韩]李承召:《三滩先生集》,卷一,a_011_381d。
    ①[韩]李承召:《三滩先生集》,卷一,a_011_381d。
    ②倪谦:《辽海编》中收录的李承召给倪谦的送别诗原文为:《送倪内翰谦诗》圣主龙飞抚四方。恩从雷雨布春阳。使星忽降金銮殿。衫袖犹熏玉案香。余事文章光万丈。平生学识备三长。物华渐近清明节。回首难禁忆帝乡。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657页。
    ③[韩]李承召:《三滩先生集》,卷十四,《领议政朴文宪公行状》。“己卯,朝庭以我国授野人官爵,遣给事中陈嘉献来诘之。上虑应对之际一失其辞,则生衅上国,事机至重,故复以公为远接使。七月,以奏闻兼谢恩使如京师。礼部郎中孙武见公于朝曰:“陈翰林鉴欲见公。可诣礼部相待。”鉴果至。引公入主客司厅馈茶,劳慰甚勤。学士倪谦及鉴润屡使人问寒暄。将还,皆作诗颂美,书于簇以为赆。”a_011_518b。
    ④倪谦:《倪文僖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第124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45-304页。
    ⑤[韩]徐居正:《四佳文集》,卷四,序,《朴判书编集奉使诸贤诗序》。a_011_235a。
    ①倪谦:《倪文僖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第124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45-354页。
    ②魏国韩忠献公,北宋的名臣韩琦,封号,魏国公,谥号,忠献。
    ①朴钟锦:“中国‘诗赋外交’的起源及近代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1期。
    ①[韩]何纬地:《丹溪先生遗稿》,附录,《事实》。a_008_554d。
    ②[韩]成三问:《成谨甫先生集》,卷之三,附录,实纪,a_010_207b。
    ③[韩]鱼叔权:《稗官杂记》,[三]。“景泰庚午以来。以文士使本国者。倪谦、司马恂、陈鉴、高闰、张宁、陈嘉献、金湜、张珹、祈顺、张瑾、董越、王敞、艾璞、徐穆、唐(?)、史道、龚用卿、吴希孟、华察、薛廷宠、张承宪、王鹤等二十二人,皆有皇华集摠若干卷。”
    ④[韩]鱼叔权:《稗官杂记》,[三]。“因朝京使臣之回,屡求皇华集,盖欲览彼唱酬之作。(中略)议者仄其求索,至以贪财目之。”
    ①[韩]吴光运:《药山漫稿》,卷十五,序,《皇华集序》。“张天使宁。闻东国有成三问诸人。力求为东使。及其来。谨甫等已死。张公不乐。顾傧相曰。吾闻之倪先生。尔国多人才。尔国人才。何寥寥眼中耶。倪先生。卽倪天使谦。张公之师也。张公大失意而归。其性灵气类之感。抑春秋所未闻者。”a 211060c。
    ②[韩]鱼叔权:《稗官杂记》,[三]。
    ③[韩]郭说:《西浦先生集》卷六,《西浦日录诗话》。“诏使董越来颁诏。见居正。甚尊礼之曰。曾见倪学士辽海编。祁户部皇华集。钦慕高风久矣。今何幸得相见也。”b_006_149c。
    ④[韩]李廷馨:《知退堂集》,卷八,《东阁杂记干○本朝璇源宝录成宗》。“董学士越来颁诏本国。见居正甚尊礼之曰。曾见倪学士辽海编。又见祁户部皇华集。钦慕高风。久矣。今何幸得相见也。倪学士。倪谦也。景泰庚午。奉使东来。祁户部。祁顺也。成化丙申。奉使东来。”a_058_112a。
    ①[韩]权鳖:《海东杂录[四]》,本朝[四],《徐居正》。
    ②1476年祁顺、张瑾出来时,徐居正为远接使兼馆伴与两使臣多有酬唱,诗文编入《皇华集》。
    ③[韩]成海应:《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四,杂记类.名坞志。“狎鸥亭在豆毛浦南岸。江光如练。分歧为屿。明沙绿芜。闲旷平远。乃汉江之最胜处。上党府院君韩明浍构亭于此。奉使朝正京师。请名于翰林学十倪谦。谦命之曰狎鸥而为之记。其后明浍又奉使朝正。求诗于搢绅。武靖侯赵辅等以谓狎鸥亭主人也。竞赠诗。亭名遂闻于中国。”a_278_178a。
    ④[韩]徐居正:《四佳文集》,卷三,记类,《狎鸥亭题名记》,a_011_227d。
    ①《朝鲜世宗实录》,三十九册,卷一二七,世宗三十二年(明景泰一年),闰一月癸丑,太白山史库本,第25页B面。
    ②韩]徐居正:《笔苑杂记》,卷一。
    ③吾: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
    ④玉汝,字君璋,郓人。少习吏事。金末迁民南渡,玉汝奉其亲从间道还。行台严实入据郓,署玉汝为掾史,稍迁,补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过东平,奇之,版授东平路奏差官。以事至京师,游楚材门,待之若家人父子然。戊戌,以东平地分封诸勋贵,裂而为十,各私其入,与有司无相关。玉汝曰:“若是,则严公事业存者无几矣。”夜静,哭于楚材帐后。明日,召问其故,曰:“玉汝为严公之使,今严公之地分裂,而不能救止,无面目还报,将死此荒寒之野,是以哭耳。”楚才恻然良久,使诣帝前陈诉。玉汝进言曰:“严实以三十万户归朝廷,崎岖兵间,三弃其家室,卒无异志,岂与他降者同。今裂其土地,析其人民,非所以旌有功也。”帝嘉玉汝忠款,且以其言为直,由是得不分。资料来源:百科全书。
    ⑤[韩]權鼈:《海东杂录》,卷六。“倪谦东来。麟趾为接伴。一日公辞出。侍讲曰。奈如夜深何。公曰可怕李金吾。侍讲曰莫逢王玉汝。相与笑日。天下未尝无对。信哉。”
    ⑥[韩]申叔舟:《保闲斋集》,附录,墓志,门人吏曹参判李坡撰,a_010_162c;碑铭,阳城李承召撰,a_010_166a。
    ⑦谦:《辽海编》,卷二,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80页。“二月初三别鸭江,更逾六日到辽阳。沿途鞍马俱无恙,此际相将又趣装。泪痕双落马头前,别后相思倍黯然。燕柳莺花千里道,此情何虑不相牵。”
    ①《朝鲜成宗实录》,二十五册,卷一六八,成宗十五年(明成化二十年),七月已丑,太白山史库本,第4页A面。
    ②笔者查阅的关于倪谦记载的最后一本朝鲜文人文集为李昭应(1861—1928)的《习斋集》。
    ③[韩]何纬地:《丹溪先生遗稿》,附录,《事实》,a_008_554d。
    ④[韩]成倪:《慵斋从话》,卷一。
    ⑤[韩]成三问:《成谨甫先生集》,卷二,附录,实纪。a_010_207b。
    ⑥[韩]申叔舟:《保闲斋集》,附录,文忠公行状,晋山姜希孟撰,a_010_156b:墓志,门人吏曹参判李坡撰,a_010_162c;碑铭,阳城李承召撰,a_010_166a。
    ①[韩]李陆:《青坡剧谈》。
    ②[韩]成三问:《成谨甫先生集》,卷之三,附录,《实纪》。“翰林侍讲钱塘倪谦与刑科给事中司马恂奉诏来宣。一国臣民。无小大罔不瞻望庆忭。浃锂而星轺言旋。内翰公天资粹美。饰以诗书。搢绅之士。咸惜其去。”a_010_207b。
    ③[韩]李陆:《青坡剧谈》。
    ④[韩]崔恒:《太虚亭文集》,卷之一,序类,《匪懈堂诗轴序》。“倪、司马二公。并于戏笔数字之中。而知其为神妙,其亦具眼者欤。是年冬十有一月下澣。谨叙。”a_009_192a。
    ⑤‘只眼’,比喻独特的见解。宋·陆游《书志》诗:“读书虽复具只眼,贮酒其如无别肠。”
    ⑥[韩]张维:《溪谷先生集》,卷三,杂著,《书匪懈堂墨妙神赏卷后》,a 092 071a。
    ⑦[韩]徐居正:《笔苑杂记》,卷二。“中朝使臣前后来者,皆文章节义之士。自陆顒、端木孝思、祝孟献以下,皆可数。自居正所及见,世宗末年倪侍讲谦司马给事恂偕来。倪通而和,马简而正,才名马不及倪,操行倪不及马。陈吏部纯李司正宽继来,陈之节行,仰若山斗。李则风仪隽朗,处事在陈范围之内,不露圭角,亦可人也。后有陈侍讲鉴高太常闰,陈之文章亚于倪,而操行则同。”
    ⑧[韩]徐居正:《笔苑杂记》,卷二
    ⑨[韩]金时让:《涪溪记闻》。
    ①[韩]赵缵韩(1572-1631):《玄洲集》,卷二,七言古诗,《次倪天使韵》,a_079_233a,卷六,七言律诗,《次倪天使汉江韵》,a_079_273d。“徐达城《笔苑杂记》,历举中朝使臣之优劣,而并称倪谦司马询之贤曰:操行则倪不及司马。(中略)及观《皇明通纪》,及吾学诸篇,倪谦负一时重望,位至宗伯,人皆以不入阁为歉。而司马询蔑乎无闻。(中略)知人之不易而尚矣。使臣在我国者,不过往还数十日,其得于观听者,亦不过言语文字之间。而欲断其平生,斯亦末矣。夫已多乎道。
    ②[韩]李荇(1478-1534):《容斋先生集》,卷八,a_020_490b-c,a_020_482d。
    ③[韩]崔演(1503-1546):《艮斋先生文集》,卷三,a_032_062b。
    ④[韩]兪泓(1524-1594):《松塘集》,卷三,b_003_412d。
    ⑤[韩]李昭应(1861-1928):《习斋集》,卷二,诗,a_038_040e。
    ⑥[韩]韩世能,1572年(隆庆六年),明穆宗崩,其子明神宗即位。韩世能、陈三谟出使朝鲜颁布新皇帝登基诏书。
    ①[韩]丁若鏞:《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五、七、八卷,《大东水经》,a_286_327a至a_286_392a。
    ②[韩]李睟光:《芝峯类说》,卷二,地理部,海。“舆地胜览称京都为左控关岭。右环渤海。董越朝鲜赋。称海西曰北接慈悲。南临渤海。倪谦太平馆赋曰汉江荡潏。渤海攸归。按博物志。东海共称渤海。南海之别有涨海。西海之中有青海。北海之别有瀚海。盖我国之西海。卽中国之东海。故通称渤海。”
    ③[韩]丁若铺:《与犹堂全书》,第六集地理集,第五、七、八卷,《大东水经》,a_286_327a至a_286_392a。
    ④[韩]赵缵韩:《房氏书贴遗失记》,《玄洲集》,卷之十五(上),记,a_079_411a。
    ⑤[韩]赵缵韩:字,善述。号,玄洲。朝鲜中期文臣。著述《玄洲集》。
    ①[韩]许筠:《惺所覆瓿稿》,卷二十四,说部三,《惺翁识小录 下》。“[中国奉使我国者多不得入阁,故翰林当使者辄避之,而许国请行克竣使,事以得入阁]中国奉使于我者,自倪文僖陈缉熙董圭峯,唐紫阳。俱以一代名人,不得入阁,故翰林当使者辄避之。(中略)而许公以乙本年入阁,官至小传,吏部尚书,年七十而卒。岂真宰嫌丁范二公之故避耶。”a_074_353b。
    ②[韩]许筠:《惺所覆瓶稿》,卷十三,文部十,题跋,《使东力录跋》。“梁黄门有年。丙午春。奉诞生皇孙诏。来颁我国。为人温雅端详。(中略)并载和章倪文佗谦龚祭酒 用卿 黄蔡阳 洪宪 倪有《辽海》。龚有《朝鲜绿》,黄有《輶轩录》。而此独创为之,爱之深也。黄门其得采诗之旨而说知我恭顺之意。其亲爱之,岂偶然哉。是岂特为不佞荣也耶。”a_074_248d。
    ③倪谦:《匪懈堂记》,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547页。
    ①[韩]李选:《芝湖集》,卷十三,传,《英陵六大君传》。“景泰元年庚午。华使倪谦司马恂之在馆也。偶见公戏书泛翁策三字。大惊异。更请笔迹。公一夜挥洒累百纸以与之。两使极加叹赏曰。(中略)是年秋。太监尹奉诏而来。为言两使既还朝。献以公书。帝亦览而奇之。印命入石传布。又自以缣素受书而去。于是。公之艺能。闻于海内矣。金节斋,朴平阳,申高灵作诗文以侈之。”a_143_573a。
    ②[韩]徐居正:《四佳诗集》,卷三,诗類,《贵公子真草帖》,a 010 272c。
    ③[韩]李垲(1417-1456):朝鲜前期文臣。字,清甫·伯高,号,白玉轩。谥号,义烈。后改谥号为忠简。参与《明皇戒鉴》的编纂和《训民正音》的创制。精通诗书.与成三问、朴彭年同为死六臣。
    ④[韩]李垲:《白玉轩遗稿》,“筋骨精神迥不群,飒然飞动走风云。会心岂待缺公剑,应手还同郢匠斤。天下声名雌孟俯,书中评品婢羊欣。古来才妙皆寒索,贵富多能罕见闻。千载锺王妙不传,区区模样是蹄荃。何绿默契能如许,直透神机却自然。隐隐光应辉日月,飘飘势欲起云烟。临池涅帛徒为尔,才分从来亦有天。”
    ⑤[韩]徐居正:《四佳诗集》,卷三,诗类,《贵公子真草帖》,a_01a_272c。
    ⑥[韩]张维:《溪谷先生集》,卷三,杂著,《书匪懈堂墨妙神赏卷后》,a_092_071a。
    ①[韩]徐居正:《四佳文集》,卷三,记类,《狎鸥亭题名记》,a_011_227d。
    ②[韩]徐居正:《四佳文集》,卷三,记类,《狎鸥亭题名记》,a_011_227d。
    ③[韩]金宗直:《古毕斋集》,卷五,a_012_249c-d;卷六,a_012_259b-c。
    ④[韩]金宗直:《古毕斋集》,卷六,诗,《狎欧亭 上党府院君请赋代作》,a_012_259c。
    ⑤[韩]徐居正:《四佳诗集》,卷之一,赋类,《狎鹇亭赋》,“贲饰天朝之大手,妆点一代之巨笔,此所以声名满于天地,而仰若山斗者也。然狎鸥者,海翁之闲事,而独揭此名亭,何取耶?猗韩魏公,是宋贤相,元勋硕辅,宿德伟量,名亭狎鸥,足见雅尚。繋 鼻祖之懿范,宜耳孙之取则前韩后韩,同符合辙。(中略)公与忠献,孰仲孰伯?皆能我忘鸥而鸥忘我,是以能相熟而相狎也。”a_010_234a。
    1.[韩]《朝鲜太宗实录》、《朝鲜世宗实录》、《朝鲜宣祖实录》、《朝鲜成宗实录》、《朝鲜中宗实录》,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太白山史库本。
    2.[明]陈文:《明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3.[明]姚广孝:《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4.[明]刘吉:《明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5.[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3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6.[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7.[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明]胡士鄂点校、朱元璋:《明太祖集》,安徽:黄山书社,1991年。
    9.[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
    10.[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台湾:明文书局,1984年。
    11.[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2.[明]倪谦:《朝鲜纪事》,影印本。
    13.[韩]申叔舟:《洪武正韵译训序》,首尔:高丽大学校出版部,1974年。
    14.[韩]柳希春:《眉岩先生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
    15.[韩]权近:《阳村集》,《韩国文集丛刊7》,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90年。
    16.[韩]权鳖;《海东杂录》,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
    17.[韩]权应仁:《松溪漫录》,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18.[韩]徐居正:《笔苑杂记》,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19.[韩]郭悦:《西浦先生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0.[韩]李海应:《蓟山纪程》,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1.[韩]李德懋:《青庄馆全书》,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2.[韩]成三问:《成谨甫先生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3.[韩]申叔舟:《保闲斋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4.[韩]成倪:《慵斋丛话》,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5.[韩]崔恒:《太虚亭文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6.[韩]成侃:《贞逸遗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7.[韩]李石亨:《樗轩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8.[韩]李选:《芝湖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29.[韩]金安老:《龙泉谈寂记》,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0.[韩]李承召:《三滩先生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1.[明]倪谦:《倪文僖集》,《钦定四库全书》,集部第124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2.[韩]徐居正:《四佳文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3.[韩]鱼叔权:《稗官杂记》,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4.[韩]何纬地:《丹溪先生遗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5.[韩]吴光运:《药山漫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6.[韩]李廷馨:《知退堂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7.[韩]成海应:《研经斋全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8.[韩]金时让:《涪溪记闻》,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39.[韩]徐居正:《笔苑杂记》,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0.[韩]赵缵韩:《玄洲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1.[韩]李荇:《容斋先生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2.[韩]崔演:《艮斋先生文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3.[韩]俞泓:《松塘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4.[韩]李昭应:《习斋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5.[韩]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记》,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6.[韩]丁若镛:《与犹堂全书》,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7.[韩]李眸光:《芝峯类说》,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8.[韩]许筠:《惺所覆瓿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49.[韩]李垲:《白玉轩遗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0.[韩]张维:《溪谷先生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1.[韩]金宗直:《占毕斋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2.[韩]李陆:《青坡剧谈》,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3.[韩]朴泰辅:《定斋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4.[韩]金迈淳:《台山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5.[韩]朴彭年:《朴先生遗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6.[韩]徐居正等:《东文选》,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7.[韩]李荇:《新增东国舆地勝览》,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8.[韩]崔演:《艮斋先生文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59.[韩]李混:《退溪先生文集攷证》,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0.[韩]洪暹:《忍斋先生文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1.[韩]柳希春:《眉嚴先生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2.[韩]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3.[韩]李廷馨:《知退堂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4.[韩]榷應仁:《松溪漫缘》,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5.[韩]李裕元:《林下筆記》,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6.[韩]趙慶男:《歷代要覽》,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7.[韩]金楺:《儉齋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8.[韩]朴泰輔:《定齋集》,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69.[韩]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70.[韩]吴光運:《藥山漫稿》,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71.[韩]李肯翊:《燃藜室記述》,首尔:韩国古典翻译院,古典综合DB。
    1.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第2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
    2.殷梦霞、于浩编:《使朝鲜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韩]金翰奎:《韩中关系史》,首尔:韩国大宇学术从书,第422号,1999年。
    4.[韩]金翰奎:《<使朝鲜录>研究》,首尔:西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1.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年。
    2.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与皇华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3.孟宪尧:《<皇华集>与明代中朝友好交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12年。
    4.张圣苏:《明代文化宦官初探》,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李鸣鸣:《明代外交使臣出访制度考》,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刘春丽:《明代朝鲜使臣与中国辽东》,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
    7.高攀攀:《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林琳:《龚用卿及其<使朝鲜录>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10年。
    9.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年。
    10.腾淋:《明朝外交使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1.卢获:《明诗在朝鲜的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10年。
    12.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3.王克平:《朝鲜与明外交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9年。
    14.崔竹山:《试论世宗时期朝鲜与巾国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7年。
    1.姜阳:“明朝初期倪谦出使朝鲜的表现和贡献”。《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詹杭伦、杜慧月:“<辽海编>与倪谦出使朝鲜考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殷雪征:“明景泰年问的中朝诗赋外交”,《中国文学》, 2010年。
    4.李善洪:“明清时期朝鲜埘华外交使节初探”,《历史档案》,2008年,第2期。
    5.[韩]申承云:“倪谦的<奉使朝鲜唱和诗卷>的研究”,《书志学研究》,2004年。
    6.[韩]金翰圭:“<辽海编>的史料价值”,《两江人文论丛》,2010年。
    7.王裕明:“明代遣使朝鲜述论”,《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
    8.黄有福:“<朝鲜诗选>编辑出版背景研究”,《当代韩国》,2002年秋季号。
    9.王克平:“<皇华集>的文学价值”,《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第13卷第2期。
    10.杜慧月、詹杭伦:“明代金湜、张珹出使朝鲜与<甲申皇华集>述论”,《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11.曹春茹:“明代使臣在朝鲜的政治、文化活动”,《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7月,第25卷第4期。
    12.董明:“明代朝鲜人的汉语学习”,《北京帅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3.王克平:“诗赋外交在明朝与朝鲜关系史上的作用”,《延边大学学报》,2011年2月,第44卷第1期。
    14.孟宪尧、孟小泸:“明代中朝使臣经行路线考”,《北华大学学报》,2012年6月,第13卷第3期。
    15.孟宪尧、孟小沪:“明代出使朝鲜使臣类型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4月,第31卷第4期。
    16.李新峰:“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明清论从(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17.吴莲姬:“明清时中朝文化交流概况”,《当代韩国》,2002年秋季号。
    18.朴钟锦:“中国‘诗赋外交’的起源及近代发展”,《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1期。
    19.朴莲顺、杨昕:“从<朝天录>看朝鲜时节与域外文人的文化交流”,《延边大学学报》,2008年12月,第41卷第6期。
    20.权赫子:“从<皇华集>‘箕子题咏’看辞赋的外交功能”,《东疆学刊》,2011年7月,第28卷第3期。
    21.姜维东:“刘鸿训、杨道寅与<辛酉皇华集>”,《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5月,第30卷第3期。
    22.杜慧月:“历史镜像中的<皇华集>诗歌”,《东疆学刊》,2010年4月,第27卷第2期。
    23.马志兴:“浅析明朝遣往朝鲜文官使者的出身”,《吉林大学》,2010年10月,第26卷第5期。
    24.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南开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