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的墓葬。文章总结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根据墓葬的构筑特点和存在方式不同,将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墓葬划分为洞穴墓、积石墓、石棚墓、石棺墓、大石盖墓、封石墓、土坑墓、瓮棺墓等八大类别,对各类墓葬的分布范围、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墓葬分类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形制作了进一步划分,从中归纳总结出各类墓葬的细部特征。根据墓葬中随葬品的文化面貌和器物组合将该地区青铜时代墓葬划分为六群,依共性和差异将各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进行类型学排比,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新资料,分别对各群墓葬进行分期和年代讨论,并总结出各群墓葬之间的谱系关系。最后,对各类墓葬的群特征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梳理与分析,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墓葬的型制特点、分布规律、年代序列及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青铜时代墓葬的动态分布及演变过程。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长白山地及其延伸地带的青铜时代,从墓葬遗存的角度来看,人群构成的规模、墓葬形态的稳定或器物群的固定应该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固定的中心墓葬区形成以后,其周边出现的内涵复杂的边缘墓葬区对中心墓葬区形成包围之势,二者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是新的文化类型产生的重要因素。
During about 2000 years from the early Xia dynasty to the entering of Yan culture, a culture circle which was relatively isolated but often keeping in touch with outside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tombs of Bronze Age found in Chang-bai mountains and their stretches as the study object, analyzes systematically the archaeological tomb materials of this spatio-temporal coverage, probes into the dynamic distribution and the evolving rules of these tombs of bronze age in Chang-bai mountains and their stretche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grouping and staging of these materials, aims for promoting further researches on correlative archaeology issue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defines the spatio-temporal scope of this paper. The spatial dimension is limited to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 of Chang-bai mountain chain and its stretch-Qian mountain system in the east of northeastern China. The time range is from Xia dynasty to middle and late warring state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lso has given some explanations and statements to the significance of subject selection, wri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ideas of this paper.
     Chapter two is the brief history of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e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shortly deduces and summarizes the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es on the tombs of Bronze Age in Chang-bai mountains and their stretch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ivides the excavation and study process of tombs under the above space and time scope into four development stage, and sums up the phased objectiv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ield archaeology and study of each stage.
     Chapter three is the tomb classifications. The author divides the tombs of Bronze Age in Chang-bai mountains and their stretches into eight kinds according to the burial environment and features of burial equipments. The kinds are as follows: catacombs, sarcophagus tombs, dolmen tombs, stone mound tombs, big stone cover tombs, stone seal tombs, earth pit and burial urn tombs. Besides, the author separately analyses and concludes the distribution and features of each kind of tombs, then divides further each kind into different types, sub-types or patterns.
     Chapter four is grouping and staging tombs.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configuration and articles combination of burial accessories of these tombs, there are six groups( A, B, C, D, E, F) tombs of Bronze Age in this area. The author divides earthenware pots from these groups into different types and patterns by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screpancies, and takes the typolog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puts the staging and era of each group tombs into separate discussion in terms of variation of potte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establishes the age frame of the tombs of Bronze Age in Chang-bai mountains and their stretches, moreover, concludes with thre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se tombs within this spatio-temporal scope: First, Xia and Shang period; Second, period from Western Zhou to Spring &Autumn; Third,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apter five is about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tomb groups and phase. In this part,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kind of tombs are respectivel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author here further discusses dynamic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tombs of Bronze Age in Chang-bai mountains and their stretches. After the group B and D of the central cemetery which had single connotation and was relatively isolated had formed, the marginal cemetery group C and F which had complicated connotation and was relatively developed appeared nearby and encircled the central cemetery. Inosculated Group B and C became the source of the early Koguryo culture, and inosculated Group D and F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uyo culture.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ree conclusion in this paper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y and some problems requiring in-depth study in the future.
引文
[日]滨田耕作:《旅顺积石墓发现陶器种类》,《人类学杂志》44卷6期,1929年。
    [日]滨田耕作:《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一册,1929年。
    [日]原田淑人、驹井和爱:《牧羊城》,《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二册,1931年,43-63页。
    #12
    #12
    [日]江上波夫等:《旅顺双台子山新石器时代遗迹》,《人类学杂志》,49卷1号,1934年。
    [日]藤田亮策:《延吉小营子遗迹调查报告》,《满洲国古迹古物调查报告》(第五编)满洲国文教部,康德十年,(1942年)。
    [日]水野清一:《羊头洼》,《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三册,昭和十七年(1942年)。
    #12
    [日]岛田贞彦:《满洲のドルメニ》,《鸡冠壶》,1944年。
    [日]梅元末治:《关东州史前文化所见》,《东亚考古论考》,星野书店,1944年。
    李文信:《吉林市附近之史迹和遗物》,《历史与考古》第一号,24-25页,1946年。
    [日]三上次男:《满洲国吉林团山子の遗迹》,《人类学杂志》54卷6号。
    杨公骥:《西团山史前文化遗址初步发掘报告》,《东北日报》1949年2月11日。
    李文信:《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考古学报》1954年7期,61-75页。
    康家兴:《吉林江北土城子附近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考古通讯》1955年创刊号,34-38页。
    康家兴:《吉林两半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通讯》1955年4期,60页。
    康家兴:《吉林省桦甸二道甸子发现石棺墓》,《考古通讯》1956年5期,44-45页。
    李莲:《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附近发现石圹墓》,《考古通讯》1956年6期,58-61页。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江北土城子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考古学报》1957年1月,43-52页。
    佟柱臣:《吉林新石器文化的三种类型》,《考古学报》1957年3期。
    陈大为:《桓仁县考古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1期,5-10页。
    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陈列室:《吉林西团山子石棺墓发掘记》,《考古》1960年4期,35-37页。
    刘法祥:《吉林省永吉旺起屯新石器时代石棺墓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7期,27-30页。
    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省通化市江口村和东江村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7期,23-26。
    旅顺博物馆:《旅顺口区后牧城驿战国墓清理》,《考古》1960年8期,12-17页。
    吉林省博物馆:《吉林大安东山头古墓葬清理》,《考古》1961年8期,407-410页。
    王亚洲:《吉林汪清县百草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8期,411-422页。
    孙守道:《本溪谢家崴子洞穴及其附近发现古代文化遗址》,《辽宁日报》1961年11月19日。
    张忠培:《吉林两半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4年1期,6-12页。
    匡瑜:《吉林蛟河县石棺墓清理》,《考古》1964年2期,73-75页。
    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1期,29-48页。
    孙守道、徐秉琨:《辽宁寺儿堡等地青铜短剑与大伙房石棺墓》,《考古》1964年6期277-285页。
    沈阳故宫博物馆等:《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1期,141-155页。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考古》1977年5期,302-305页。
    旅大市文物管理组:《旅顺老铁山积石墓》,《考古》1978年2期,80-85,118页。
    吉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永吉星星哨水库石棺墓及遗址调查》,《考古》1978年3期,145-157页。
    [日]澄田正一:《辽东半岛の先史遗迹--老铁山と四平山》,《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论集》1979年。
    李恭笃、刘兴林:《关于庙后山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研究》,《庙后山人》1979年9月。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长蛇山遗址的发掘》,《考古》1980年2期,123-131页。
    吉林地区考古短训班:《吉林猴石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2期,135-141页。
    辽宁省博物馆等:《长海县广鹿岛大长山岛贝丘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1期。
    旅顺博物馆等:《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曾昭藏、齐俊:《桓仁大甸子发现青铜短剑墓》,《辽宁文物》1981年2期。
    辽宁铁岭地区文物组:《辽北地区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1年2期,106-110页。
    清原县文化局:《辽宁清原县门脸石棺墓》,《考古》1981年2期,189页。
    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1年5期,467-470页。
    刘景文:《双阳考古调查记》,《博物馆研究》1982年创刊号,83-84页。
    清源县文化局等:《辽宁清原县近年发现一批石棺墓》,《考古》1982年2期,211-212页。
    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民县高台山遗址》,《考古》1982年2期,121-129页。
    旅顺博物馆等:《辽宁长海县上马石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82年6期,591-596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延吉德新金谷古墓葬清理简报》,《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191-198页。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桦甸西荒山屯青铜短剑墓》,《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141-152页。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市接官厅石棺墓群》,《考古》1983年1期,72-74页。
    许明纲、许玉林:《辽宁新金县双房石盖石棺墓》,《考古》1983年4期,293-295页。
    徐家国:《辽宁抚顺市甲帮发现石棺墓》,《文物》1983年5期,44页。
    旅顺博物馆等:《大连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文物》1983年9期,39-50页。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口前蓝旗小团山、红旗东梁岗石棺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9期,51-55页。
    抚顺市博物馆考古队:《抚顺地区早晚两类遗存》,《文物》1983年9期,58-65页。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磐石吉昌小西山石棺墓》,《考古》1984年1期,51-58页。
    魏海波:《本溪梁家出土青铜短剑和双钮铜镜》,《辽宁文物》1984年2期,25-26页。
    许玉林、王连春:《丹东地区出土的青铜短剑》,《考古》1984年8期。
    许彦文:《吉林双阳万宝山石棺墓》,《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3期,48-50页。
    旅顺博物馆:《辽宁大连新金县碧流河大石盖墓》,《考古》1984年8期,709-714、708页。
    孙杰:《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调查记》,《辽宁文物》1984年6期,8-13页。
    吉张波:《新宾县永陵公社色家发现石棺墓》,《辽宁文物》1984年6期,24页。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舒兰黄鱼圈珠山遗址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4期,336-348页。
    辽宁省博物馆等:《辽宁本溪县庙后山洞穴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6期,485-507页。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和墓葬》,《考古》1985年6期,497-506页。
    段一平、李莲、徐光辉:《吉林市骚达沟石棺墓整理报告》,《考古》1985年10期,885-900页。
    林省博物馆等:《吉林市骚达沟山顶大棺整理报告》,《考古》1985年10期,901-907页。
    刘红宇:《吉林省德惠王家坨子北岭发现的古代遗存》,《北方文物》1985年1期,39-41页。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汪清金城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2期,125-131 页。
    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省饮马河沿岸古文化遗存调查报告》,《考古》1986年9期,782-791页。
    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新民东高台山第二次发掘》,《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1期,16-29页。
    裴跃军:《西丰和隆的两座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1期,30-31页。
    魏海波:《辽宁本溪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87年2期,181-182页。
    洪峰:《吉林东丰县南部古遗迹调查》,《考古》1987年6期,519-524,532页。
    崔玉宽:《凤城县南山头古墓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1月,26-29页。
    沈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新民县公主屯后山遗址试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2期,34-38页。
    高美璇:《本溪县单洞洞穴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124页。
    齐俊:《本溪地区太子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期遗址》,《北方文物》1987年3期,6-14页。
    李洵:《1948、1949年西团山发掘记录整理》,录于佟柱臣编《西团山考古报告集》,11-21页,《江城文博丛刊》(第一辑),1987年。
    佟柱臣:《一九五○年西团山发掘报告资料摘录》,《西团山考古报告集》46-95页。《江城文博丛刊》(第一辑),1987年。
    高美璇:《本溪县近边寺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136页。
    吉林省考古研究所等:《1985年吉林东丰县考古调查》,《考古》1988年7期,584-591页。
    刘俊勇、戴廷德:《辽宁新金县王屯石棺墓》,《北方文物》1988年3期。
    齐俊、刘兴林:《本溪水洞遗址及附近的遗迹和遗物》,《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1期,20-26页。
    辛占山:《康平顺山屯青铜时代遗址试掘报告》,《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1期,27-40页。
    佟达、张正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石棺墓》,《考古》1989年2期,139-148页。
    裴耀军:《辽宁昌图县发现战国、汉代青铜器及铁器》,《考古》1989年4期,375-376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东北考古队:《沈阳肇工街和郑家洼子遗址的发掘》,《考古》1989年10期,885-892页。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郊二道水库狼头山石棺墓地发掘简报》,《北方文物》1989年4期,3-7页。
    武保中:《吉林公主岭猴石古墓》,《北方文物》1989年4期,8-23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2期,99-109页。
    于海民:《东辽黎明石棺墓清理》,《博物馆研究》1989年2期,67-68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五道河子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2期,52- 61页。
    《汪清县文物志》,1983年10月,26-33页。
    张少青:《康平县胜利村遗址及其附近的遗物》,《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1期,25-30页。
    徐玉林、崔玉宽:《凤城东山大石盖墓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2期,1-11页。
    邵春华:《永吉发现一座青铜时代石棺墓》,《博物馆研究》1990年2期,74-75页。
    《东辽县高丽坟青铜时代石棺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161页,据《中国文物报》1990年8月30日。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九台市石砬山、关马山西团山文化墓地》,《考古》1991年4期。
    魏海波:《本溪连山关和下马塘发现的两座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2期,10-11页。
    金旭东:《1987年吉林东丰南部盖石墓调查与清理》,《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2期,12-22页。
    徐玉林、任鸿魁:《辽宁凤城胡家堡、孟家积石墓发掘简报》,《博物馆研究》1991年2期,74-81页。
    张少青、许志国:《辽宁康平县赵家店村古遗址及墓地调查》,《考古》1992年1期,1-9页。
    梁志龙:《辽宁本溪刘家哨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1992年4期,315-317页。
    金旭东:《东辽河流域的若干种古文化遗存》,《考古》1992年4期,347-356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考古》1992年5期,399-417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4期,437-472页。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珲春新兴洞墓地发掘报告》,《北方文物》1992年1期,3-9页。
    吉林大学考古系等:《金州庙山青铜时代遗址》,《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2期,7-24页。
    吉林市博物馆等:《吉林永吉星星哨石棺墓第三次发掘》,录于王铁侠等编《西团山文化考古报告集》,72-88页,《江城文博丛刊》(第二辑),1992年。或《考古学集刊》(三),1983年,109-125页。
    张志立、王洪峰:《磐石县汶水后山石棺墓清理简报》,《西团山文化考古报告集》,70-71页,《江城文博丛刊》(第二辑),1992年。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辽源市高古村石棺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6期,518-523页。
    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遗址的调查》,《考古》1993年6期。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德惠县北岭墓地调查与发掘》,《考古》1993年7期,598-601页。
    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考古》1993年8期,701-708页。
    吉林省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迎花南山遗址、墓葬发掘》,《考古》1993年8期,701-708页。
    许玉林:《辽宁盖县伙家窝堡石棚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9期,800-804页。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市猴石山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93年3期,311--348页。
    许志国、庄艳杰、魏春光:《法库石砬子遗址及石棺墓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1期。
    李矛利:《昌图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1期,16-18页。
    李继群、王维臣、赵维和:《新宾老城石棺墓发掘报告》,《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
    唐洪源:《辽源地区发现两处青铜时代石棺墓》,《北方文物》1993年2期,31-33页。
    张永平、于岚:《磐石县梨树上屯西山发现一座青铜时代墓葬》,《博物馆研究》1993年2期,64-65页。
    高美璇:《本溪老虎洞青铜时代洞穴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121页。
    梁志龙、王俊辉:《辽宁桓仁出土青铜遗物墓葬及相关问题》,《博物馆研究》1994年2期,72-78页。
    高美璇:《本溪县后沟村狐狸洞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年,158页。
    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3期。
    图珲铁路考古发掘队:《吉林珲春市河西北山墓地发掘》,《考古》1994年5期,405-412页。
    侯莉闽:《吉林延边新龙青铜墓葬及对该遗存的认识》,《北方文物》1994年3期,2-14页。
    齐俊:《本溪地区发现青铜短剑墓》,《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2期,99-100页。
    武家昌:《本溪望海楼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年,160页。
    武家昌:《本溪小孤家子青铜时代积石墓、石棺墓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年,150页。
    辽宁省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辽宁西丰县新发现的几座石棺墓》,《考古》1995年2期,118-123页。
    侯莉闽、朴润武:《吉林省图们石岘原始社会墓地的调查与清理》,《博物馆研究》1995年2期,54-65页。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大连市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2期,17-35页。
    王冰、万庆:《辽宁大连市王宝山积石墓试掘简报》,《考古》1996年3期,1-3页。
    华玉冰等:《辽宁大连市土龙积石墓地1号积石冢》,《考古》1996年3期,4-7页。
    梁振晶:《辽阳杏花村青铜时代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6页。
    [日]澄田正一、秋山进午、冈村秀典:《1941年四平山积石墓的调查》,《考古学文化论集》(四),38-48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胡健、李立新:《阜新市公墓遗址调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6-7页。
    武家昌:《抚顺山龙石棚与积石墓》,《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1期,13-18页。
    崔玉宽:《凤城东山、西山大石盖墓1992年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2期,30-35页。
    辛岩:《阜新勿欢池遗址发掘简报》,《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2期,20-29页。
    魏海波、梁志龙:《辽宁本溪县上堡青铜短剑墓》,《文物》1998年6期,18-30页。
    松原市博物馆:《吉林省松原市后土木墓葬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98年2期,8-9页。
    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河北丰宁土城镇石棺墓调查》,《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九台西营城镇杨家岗子石棺墓清理简报》,《长春文物》第十期,1998年,32-33页。
    刘展、周实:《黑龙江省五常市砂河子镇西山石棺墓的考古调查》,《北方文物》1999年1期,1-5页。
    唐洪源:《吉林省东丰县狼洞山石棺墓调查与清理》,《北方文物》1999年1期。
    唐洪源:《辽源龙首山再次考古调查与清理》,《博物馆研究》2000年2期,44-55页。
    许志国:《辽宁开原建材村石棺墓群》,《博物馆研究》2000年3期,64-70页。
    大连市考古研究所:《普兰店市核桃沟石盖石棺墓清理简报》,《大连文物》,2000年,48页。
    王奇:《辽宁铁岭市清河区九登山发现两座石棺墓》,《博物馆研究》2001年2期,63-66页。
    [日]澄田正一、冈村秀典:《文家屯--辽东先史遗迹发掘调查报告书》,京都,2002年。
    抚顺市博物馆等:《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东升洞穴古文化遗存发掘整理报告》,《北方文物》2002年1期,1-8页。
    武家昌:萧景全《新宾县龙湾洞穴青铜时代积石墓》,《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年,169页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通化市万发拨子遗址二十一号墓的发掘》,《考古》2003年8期,32-43页。
    万欣、梁志龙、马毅:《本溪南芬西山石棺墓》,《辽宁考古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44-54页。
    梁志龙:《辽宁本溪多年发现的石棺墓及其遗物》,《北方文物》2003年1期,6-14页。
    铁岭市博物馆、西丰县文物管理所:《西丰钓鱼乡小育英屯石棺墓清理报告》,《博物馆研究》2004年2期,72-75页。
    梁志龙、魏海波:《本溪县朴堡发现青铜短剑墓》,《考古》2005年10期,88-89页。
    刘焕珉、周阳生:《沈阳老虎冲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博物馆研究》2005年,2期。
    肖景全、李荣发:《新宾旺清门镇龙头山大石盖墓》,辽宁省第五届考古学会论文,2005年10月。
    熊增珑:《抚顺河夹心石棚与石板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2006年),文物出版社。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赵家坟石棚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07年2期,20-22页。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安图县仲坪遗址发掘》,《北方文物》2007年4期,13-23页。
    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考古》2008年9期,3-10页。
    吴青云:《大连土龙积石冢》,《大连文物》总第二十八期,2008年,39-45页。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通化市东山石棚墓调查清理简报》,王志敏执笔,未发表。
    [日]三上次男:《满洲国吉林团山子遗址》,《人类学杂志》54卷,6号。
    #12
    [日]鸟居龙藏:《中国石棚之研究》,《燕京学报》31卷,1946年。
    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關的遗物》,《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77-86页。
    乌恩:《关于我国北方的青铜短剑》,《考古》1978年5期,324-337页。
    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2期,163-184页。
    曲瑞琦:《沈阳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年,沈阳。
    陈大为:《试论桓仁高句丽积石墓的类型、年代及演变》,《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1981年。或载《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第一辑),辽宁省博物馆,1985年,沈阳,243-248页。
    王承礼、张忠培、林沄、方启东:《东北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1-7页。
    佟柱臣:《东北历史和考古中的几个问题》,《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8-22页。
    刘振华:《试论吉林西团山文化晚期遗存》,《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80-84页。
    刘景文:《西团山文化经济形态初探》,《文物考古汇编》1982年1月,1-7、29页,吉林省文物工作队。
    董学增:《试论吉林地区西团山文化》,《考古学报》1983年4期,407-426页。
    刘景文:《西团山文化墓葬类型及发展序列》,《博物馆研究》1983年1期,57-64页。
    [日]驹井和爱著、田耘摘译:《日本的巨石文化》(续),《辽宁文物》1984年6期,47-51页。
    李恭笃:《辽宁东部地区青铜文化初探》,《考古》1985年6期,550-558页。
    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报》1985年4期。
    刘景文、张志立:《西团山文化及其族属》,《北方文物》1985年2期,22-27页。
    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之研究》,《北方文物》1985年3期,16-21页。
    张锡英:《东北地区镜形器之管见》,《博物馆研究》1985年3期,76-79页。
    许玉林、许明纲、高美璇:《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概述》,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辽宁省博物馆出版,1985年,162--182页(原载于《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1期)。
    许玉林、许明纲:《辽东半岛石棚综述》,辽宁省博物馆学术论文集,辽宁省博物馆出版,1985年,183--190页(原载于《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张立明:《吉林泡子沿遗址及其相关问题》,《北方文物》1986年2期,21-23、76页。
    王锡平、李步青:《试论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史前文化的交流》,《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集》,89-95页,1987年,中国考古学会编辑,文物出版社。
    张志立、陈国庆:《东北地区石质葬具综述》,《中国考古学会第六次年会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83-88页。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1987年,17-43页。
    田耘:《顺山屯类型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2期,68-78页。
    佟伟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原始文化的交流》,《考古学文化论集》(二)78-95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陈光:《羊头洼类型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二)113-151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许明纲:《大连古代石筑墓葬研究》,《博物馆研究》1990年2期,62-73、14页。
    李恭笃:《本溪地区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及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102-110页。
    朱永刚:《论高台山文化及其与辽西青铜文化的关系》,《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139-156页,1991年。
    李晓钟、蔺新建:《下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谱系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47-60页。
    王成生:《概述近年辽宁新见青铜短剑》,《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74-81、139页。
    陈大为:《试论辽宁“石棚”的性质及其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82-89页。
    朱永刚:《西团山文化墓葬分期研究》,《北方文物》1991年第3期,3-11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中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年。
    翟德芳:《关于东北地区石棺墓遗存的几个问题》,《东北亚历史与文化》,115-131,辽沈书 社,1991年。
    许光辉:《辽东石构墓葬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2年,205-210页。
    徐光辉:《辽东石构墓葬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5-210页,知识出版社,1992年。
    王巍:《夏商周时期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西北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及其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论丛》,196-223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郑绍宗:《中国长城地带石棺墓之研究》,《文物春秋》1993年2期,《北方考古文集》(三)转载,121-134页。
    许明纲:《大连市近年来发现青铜短剑及相关的新资料》,《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1期,8-12、18页。
    蔡凤书:《关于<貔子窝>的陶器》,《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59-63页。
    安志敏:《中国辽东半岛的史前文化》,《东台学报》65册,1993年,78-88页。
    王洪峰:《吉林南部石棚及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1-8页。
    乔梁:《吉长地区西团山文化之后的几种古代遗存》,《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64-70页。
    王巍:《商周时期辽东半岛与朝鲜大同江流域考古学文化的相互关系》,《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233-244页。
    王洪峰:《石棚墓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245-255页。
    陈国庆、华玉冰:《大连地区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256-261页。
    蔺新建、李晓钟;《辽宁地区商周时期陶壶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262-272页。
    赵宾福:《关于高台山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273-284页。
    金旭东:《西团山文化辨析》,《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285-293页。
    陈雍;《西团山文化陶器的类型学与年代学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294-308页。
    [日]郑汉德著、姚义田译:《论美松里型陶器》,《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1期,145-158页。
    [日]高滨侑子 著,韩钊 译:《中国古代洞室墓》,《文博》1994年1期,17-23页。
    [日]田村晃一 著 白云翔 译:《东北亚地区的支石墓》,《博物馆研究》1995年4期,62- 79页。
    胡方平:《中国封土墓的产生和流行》,《考古》1994年6期,556-558页。
    徐建华:《大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时代文化断代划分》,《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1期,49-57页。
    朱永刚:《西团山文化源探索》,《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1期,63-70。
    金岳:《东北貊族源流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2期,51-66页。
    蔺新建:《东北地区战国秦汉时期陶壶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2期,113-125页。
    武家昌:《辽东半岛石棚初探》,《北方文物》1994年4期,13-17页。
    李恭笃、高美璇:《辽东地区石筑墓与弦纹壶有关问题研究》,《北方文物》1995年1期,54-63页。
    武家昌:《山戎族地望考略》,《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1期,64-68页。
    蔺新建:《东北地区陶鬲谱系研究》,《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1期,69-78页。
    陈光:《燕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文博》1995年1期,35-39、23页。
    许明纲:《大连地区石棚研究》,《博物馆研究》1995年1期,51-57页。
    王嗣洲:《试论辽东半岛石棚墓与大石盖墓的关系》,《考古》1996年2期,73-77、51页。
    董新林:《高台山文化研究》,《考古》1996年第6期,52-66页。
    徐光辉:《旅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分期》,《考古学文化论集》(四),188-210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郭大顺:《辽东地区青铜文化的新认识》,《东北亚考古学研究》238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瑜琼:《东北地区夏商至战国时期横桥耳陶罐刍议》,《北方文物》1997年4期,23-29页。
    中日考古合作研究测量组:《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王山头积石冢考古测量调查》,《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68-83页。
    中日考古合作研究测量组:《辽宁省凤城县东山大石盖墓墓地考古勘测》,《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84-104页。
    郭大顺:《辽东地区青铜文化的新认识》,《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237-246页。
    秋山进午(孙允花译):《辽宁东部地区青铜器再论》,《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247-276页。
    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与大石盖墓概要》,《东北亚考古学研究--中日合作研究报告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277-287页。
    [日]宫本一夫:《上马石上层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四),43-48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日]三宅俊彦:《对吉林省骚达沟山顶大棺的认识--兼论支石墓的产生》,《考古学文化论 集》(四),49-50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美]李松来:《朝鲜青铜时代文化及起源的考察》,《考古学文化论集》(四),56-70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
    #12
    [日]宫本一夫:《古式遼寧式銅劍の地域性とその社会》,九州大学文学部「史渊」第一三五輯,一九九八年三月刊行。
    [韩]李亨求 著 姚义田 译:《东北亚的石墓文化--以渤海沿岸北部、东部及朝鲜半岛为中心》,《北方文物》1998年2期,107-112页。
    陈光:《东周燕文化分期论》,《北京文博》,(1)出自1997年4期,5-29页;(2)出自1998年1期,18-30页;(3)出自1998年2期,19-31页。
    王嗣洲:《论中国东北地区大石盖墓》,《考古》1998年第2期,53-63页。
    朱永刚:《东北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文化区系》,《考古学报》1998年2期,133-152页。
    杨楠:《中国东北与东南地区古代石构墓葬的比较分析》,《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60-67、31页。
    李恭笃、高美璇:《试论偏堡文化》,《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11-15页。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壹 综论篇),《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1-13页,科学出版社,1998年。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初论》,《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311-334页(原载于《考古学报》1980年2期)。
    林沄:《中国东北系铜剑再论》,《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335-351页(原载于《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韩]河文植 著 李勇军 译:《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支石墓的比较研究》,《北方文物》1999年3期,98-103页。
    [日]大坪志子:《西团山文化の墓制について》,「先史学·考古学論究」Ⅲ白木原和美先生古稀記念献呈論文集拔刷,377-412页,龍田考古会,1999年4月。
    卜工:《辽宁东部地区商周时期的陶壶谱系及相关问题》,《北方文物》1999年4期,13-21页。
    [日]千叶基次著 陈光 译:《辽东青铜器时代的初期--关外青铜器文化综合考察之一》,《北方文物》2000年第2期,107-112页。
    [日]东潮 著,赵天 译:《高句丽之前的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0年2期,29-38页。
    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1期,1-29页。
    杨荣昌:《辽东地区青铜时代石构墓葬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4月。
    孙仁杰:《高句麗石室墓的起源》,《高句麗研究》(12輯),2001年12月。
    [日]三宅俊彦:《关于初期曲柄短剑的用途》,《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91-102页。
    [日]宫本一夫:《东北亚地区触角式铜剑的变迁》,《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91-102页。
    宋玉彬:《图们江流域青铜时代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2年4期,1-10页。
    徐光辉:《论中国东北系铜剑的起源问题--以辽东地区的考古学资料为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67-75页。
    朱永刚:《吉林省及相邻地区出土铜剑的聚类分析--兼论东北系铜剑的区系与流变》,《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91-102页。
    郭大顺:《东北文化区的提出及意义》,《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70-180页。
    [韩]河文植著、李勇军译:《支石墓出土的弦纹壶研究》,《北方文物》2003年2期,108-112页。
    [日]田村晃一 著,蔡凤书 译:《辽东石棚考》,《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3年2期,18-34页。
    [日]田村晃一 著,蔡凤书 译:《辽东石棚考》,《历史与考古信息·东北亚》2003年2期,18-34页。
    陈元甫:《浙江石棚墓研究》,《东南文化》2003年第11期,31-38页。
    吴世恩:《关于双房文化的两个问题》,《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19-28页。
    王巍:《双房遗存研究》,《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402-411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徐光辉:《关于星星哨墓地陶器编年的几个问题》,《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402-411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
    李光日:《从东梁岗墓葬看西团山文化墓葬的分期与断代》,硕士论文,2005年。
    栾丰实:《论辽西和辽东南部史前时期的积石冢》,《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6月。
    王嗣洲:《辽东半岛积石冢研究》,《旅顺博物馆馆刊》2006年创刊号,23-35页。
    赵宾福:《马城子文化新论--辽东北部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的整合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43-164页。
    杨荣昌:《辽东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葬及相关问题研究》,《北方文物》2007年第1期,11-21页。
    段天璟:《马城子诸洞穴墓葬遗存的分期与相关问题》,《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64-78页。
    唐淼、段天璟:《夏时期下辽河平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刍议--以高台山文化为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79-91页。
    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89-97页。
    唐淼:《关于马城子文化内涵认知的述评》,《东北史地》2008年6期,72-74页。
    朱永刚:《辽东地区双房式陶壶研究》,《华夏考古》2008年2期,89-97页。
    华玉冰:《马城子文化墓葬分期及相关问题》,《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261-273页。
    吕军:《东北系青铜短剑辽西起源新论》,《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311-322页。
    李新全:《辽东地区积石墓的演变》,《东北史地》2009年1期,3-9页。
    高芳、华阳、霍东峰:《老铁山·将军山积石墓浅析》,《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1期,69-75页。
    张翠敏:《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再认识》,《东北史地》2009年1期,42-48页。
    高芳、华阳、霍东峰:《文家屯积石墓浅析》,《博物馆研究》2009年3期,50-53页。
    华阳、霍东峰、付珺:《四平山积石墓再认识》,《赤峰师院学报》2009年3期。
    [日]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1910年。
    [日]八木奘三郎:《满洲旧迹志》上,1924年。
    [日]三宅俊成:《满洲考古学概说》。
    [日]八木奘三郎:《满洲旧迹志》上,1924年。
    [日]鸟居龙藏:《满蒙古迹考》,陈念本译,1933年。
    [日]鸟居龙藏:《满蒙古迹考》,陈念本 译,1933年。
    [日]东亚考古学会:《赤峰红山后》,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六册,1938年。[日]岛田贞彦:《满洲の ド ル メ ニ》,《鸡冠壶》,1944年。
    [日]三上次男:《满鲜原始墳墓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61年。
    [朝]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李云铎译:《朝鲜考古学概要》,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1983年,哈尔滨。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青铜时代”条、“石棚”条,397-398页、471-47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许玉林:《辽东半岛石棚》,辽宁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马城子--太子河上游洞穴遗存》,文物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双砣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 1996年。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和龙兴城--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韩]郑大宁:《东北地区青铜时代石棺墓遗存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2年。
    [韩]李钟洙:《夫余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4月。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0月。
    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青铜时期》,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华玉冰:《中国东北地区石棚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编著:《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