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满蒙汉三体《王公表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王公表传》,全称《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功绩表传》,通常简称《蒙古王公表传》,或称《王公表传》。《王公表传》主要记述了清代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王公们的源流、升迁调补、恩赏予夺、功过事迹、承袭次数等。该书是利用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官员上报清廷的奏折、抄送的“旗册”、内阁大库所藏“红本”、“实录”以及理藩院所藏的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王公们的“世谱”撰成。清朝祈韵士等著,是18世纪后期成书的清代官修的蒙古史重要文献。也是蒙古史、清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史料之一。但这部重要文献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国内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本文首次对乾隆六十(1795)年成书的(满蒙汉三种文字的武英殿刻本)《王公表传》中的《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即卷六十一至六十八)这一部分的文本进行注释并从语文学的角度校勘研究满蒙汉三种原文,寻找满蒙文文本的翻译特点、重点分析蒙古文《王公表传》的语法特点,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工作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内容和新意、本文利用的基本史料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其次,利用档案文书、家谱对《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即卷六十一至六十八)这一部分文本中出现的人名(包括称号、爵位)、地名、主要历史事件及时间等进行注释。第三,从语言学角度对满蒙汉三种文字的《王公表传》——《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即卷六十一至六十八)这一部分文本进行对比校勘研究,并分析《王公表传》满蒙译文和汉语原文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涵两个方面:满蒙翻译参照汉译原文音写;《王公表传》具有浓厚的清代官方语言特点。在分析以上两种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王公表传》——《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即卷六十一至六十八)最初是由汉文撰写而成的结论。第四部分,分析蒙文《王公表传》的语法特点,了解当时的蒙古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对应关系。第五部分,蒙古文《王公表传》——《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即卷六十一至六十八)文本进行拉丁文音写。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which full name is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Mongolian and Hui Kings and Ducks of the Imperial Outlying Prefectures, usually referred to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Mongolian Kings and Ducks, or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mainly talks about the origins, promotion and turn up, rewordings,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inherited times of the outlying Mongolian, Hui and Tibetan nat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book uses the reported memorials to the Qing government of the outlying official of Mongolian, Hui and Tibetan tribes copied "Banner Album", cabinet library Tibet "Red Book" and "Record" as well as the outlying Mongolian, Hui and Tibetan "Genealogy" stored in the Council for Tribal Affairs. It is written by Qi Yunshi and other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document of the late18th century about Mongolian history compil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t is also one of the basic indispensable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Mongolian and Qing history. But this important document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a, and it is only the start for domestic studies. This paper first makes notes and collate and research the three language originals of the finished book in Qianlong60years (1795)(block-pained edition in Wuying Palace in Manchu, Mongolian and Han languages)"Zhasaketuhanbu"(from the61th to the68th Chapter) in the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and search the Manchu, Mongolian originals translation features, key points, as well as analysis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in Mongolian, which is a new and original academic work.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oosing the topic, the research overview, paper contents, new ideas as well as basic historical data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next part uses file documents and genealogy to note the people (including title and noble title) place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and time appeared in "Zhasaketuhanbu'''(from the61th to the68th Chapter). The third part is a compared collated research from linguistic point for the "Zhasaketuhanbu"(from the61th to the68th Chapter) in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in Manchu, Mongolian and Han languages, and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chu and Mongolian translations and Han originals of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This relationship consists two points: Manchu and Mongolian translations is written according to the oral originals, and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has strong official language features of Qing dynasty. By analysis the two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language that "Zhasaketuhanbu"(from the61th to the68th Chapter) in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is firstly written. The fourth part analysis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in Mongolian, understand the correspo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golian written and verbal language. The fifth part is to verbal translated "Zhasaketuhanbu"(from the61th to the68th Chapter) in the "The Praise Biography of the Kings and Ducks" into Latin.
引文
1《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卷一○八八,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壬了条:“我国家开基定鼎,统台寰区。蒙古四十九旗及外扎萨克、喀尔喀诸部。咸备藩卫,世笃忠贞;中外一家,远迈前古。在太祖太宗时,其抒诚效顺、建立丰功者固小乏人,而皇祖皇考、及朕御极以来,蒙古王公等之宣猷奏绩、著有崇勋者亦指不胜屈。因念伊等各有军功事实,若布为之追阐成劳、裒辑传示,非奖勋猷而昭来许之道。著交国史馆、会同理藩院,将各蒙古扎萨克事迹谱系详悉采订,以一部落为一表传,其有事实显著之王公等,即于部落表传后,每人立一专传。则凡建功之端委、传派之亲疎、皆可按籍而稽昭垂奕世。该总裁大臣等,即选派纂修各员详慎编辑,以清汉蒙古字、三体合缮成帙。
    2《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卷四○八五,《祁韵士传》:“时创立蒙古王公表传,计内札萨克四十九旗,外札萨克喀尔喀等二百馀旗,以至西藏及回部纠纷杂乱,皆无文献可征据。乃悉发库贮红本,寻其端绪,每于灰尘坌积中忽有所得,如获异闻。各按部落立传,要以见诸实录、红本者为准;又取皇舆全图以定地界方向。其王公支脉源流,则核以理藩院所存世谱,八年而后成书:又别撰藩部要略,以年月编次。盖传仿史记,而要略仿通鉴。
    1米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包文汉《蒙古王公表传纂修考》,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2包文汉《<蒙古王公表传>纂修再考—第一部<表传>由何种文字写成》,载于《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
    3宝音图《关于<公表传>成书年代及其版本》,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4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1998年。
    5包文汉、陶继波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2008年。
    6包文汉、宝音图著《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王公传记索引》,内蒙古大学出版,1999年。
    7包银海校注《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8庄吉发《传统与创新—清朝国史馆及民初清史馆纂修列传初探》,载于《故宫学术季刊》,台北,2008年第3期。
    1朴士铉《<蒙古工公表传>到<清史稿>藩部世系表、列传—故宫典藏<史馆档>藩部表传之史科价值介绍并兼论满文本之价值》,载于《清史论集》(下册),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吕文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与<皇朝藩部要略>之关系考述》,戟于《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第1期。期。
    3包文汉《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4佟佳江《<蒙古游牧记>正误》,载于《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
    5佟佳江《<蒙古游牧记>正误补》,载于《北方文物》,1999年第1期。
    6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乱》,载于《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2页。
    2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载于《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
    3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亚细节历史研究入门》卷4,株式会社同朋舍出版社,1984年。
    2蒙古科学院历史所著《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1966年,198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由新蒙古文转写出版。
    3舍·毕喇著《蒙古史学史》,陈弘法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8年。
    4[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著《蒙古社会制度》,刘荣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5[法]伯希和著《卡尔梅克史评注》,耿昇译,中华书局,1994年代。
    6[法]伯希和著《卡尔梅克史评注》,第50页。
    1[德]Veronika Veit.《Die vier Qane von Qalqa, Ein Beitrag zur Kenntnis der politischen Bedeutung der nordmongolischen Aristokraten in den Regierungsperioden Kang-his bis Chien-lung(1661-1796) anhand des biographischen Handbuches Ilidkel sastiraus dem Jahre 1795》.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1990弗洛尼卡·法伊特《喀尔喀四汗—根据1795年<王公表传>论康熙至乾隆年间(1661—-1796)喀尔喀贵族的政治地位》.奥托哈拉索维茨出版社,威斯巴登,1990年。
    2宫胁淳子《祁韵上纂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考》,载于《东方学》,平成三年(1991)。
    4[蒙古]诺尔斯德:《<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文献学研究—土谢图汗部历史》,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位论文,2011年。
    1[清]祈韵士等著《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以下简称《王公表传》),乾隆六十年武英殿刻本 卷之四十五,传第二十九,《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总传》。
    1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第112页。
    2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载于《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3页。
    3《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五,癸四条:“理藩院题,喀尔喀既与四十九旗同列请照四十九旗例,给与印信,将土谢图汗、车臣汗、亲王策妄扎卜三部落分为三路十谢图汁为北路喀尔喀,车臣汗为东路喀尔喀,亲王策妄扎卜为西路喀尔喀,以土谢图汗管北路中军事,……,以车臣汗管东路中军事……,以亲策旺扎布管西路中军事。……,……”。
    4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理藩院,典属清吏司,封爵,卷一百四十二:“雍正元年议准喀尔喀设蒙古副将军三人,统辖各部蒙古兵丁,均给印。雍正三年,定以十谢图汀部、车臣汗部为东路,定扎萨克图汁部和赛因诺颜部为西路,统听定边左副将军裁决。”:《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中说:“雍正二年五月,给与统辖喀尔喀蒙古西路兵丁副将军救印.是为满蒙汉合璧三体字青铜制的。”(《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29页。)统辖喀尔喀蒙古西路兵丁首任副将军为扎萨克多罗贝勒博贝。
    5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兵制,检阅,卷九百八十一。
    6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兵制,检阅,卷九百八十一。
    1张廷玉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乾隆内府刻本,卷一百四十二,理藩院,典属清吏司,“疆里”:“西路扎萨克图汗-旗及所辖十有五旗,驻扎杭爱山阳.东至翁克西尔哈儿朱忒,西至喀喇乌苏俄落克诺儿,南至阿尔察喀喇托辉,北至推河,至京四千余里。”
    2即发源于今蒙古国杭爱山脉南麓,流经前杭爱、中戈壁、南戈壁省,在北纬44°30’,东纤103°40’注入乌兰湖(清代称瑚尔哈鄂伦泊)。该河长为435公里,是蒙古国最东部的河。(《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格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乌兰巴托,2006年,第287页。)
    3即位于今蒙古国巴彦洪戈省两部的沙尔嘎勒珠特河,在北纬46°01’,东经100°50’会与推河。(《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89页。)
    4[清]张穆《蒙古游牧记》(以下简称《游牧记》),清同治六年祁氏重刊本;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从书》(影印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卷之十,《外蒙古扎克必拉色钦毕都里雅诺尔盟游牧所在—扎萨克图汗部》,第1页。
    5[蒙古]阿·奥其尔、哲·格尔勒巴达喇呼着《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乌兰巴托,2003年影印本,第36页。
    6该河发源于今蒙古国布勒奈山脉,流经库苏古尔、扎布汗省,然后流经俄罗斯境内,最后又流经蒙古国乌布苏省境内,在北纬50°28’,东经93°04’注入乌布苏湖。(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 乌兰巴托,2008年;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332页。)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
    2即位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北部的哈尔乌苏湖,在北纬48°54’,东经93°2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389页。)
    3即位于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东南部的埃拉克湖,在北纬48°00’,东经92°1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7页。)
    4《蒙古汗统大黄史》(以下简称《大黄史》A本),[苏联](沙斯契娜:《<沙刺图济>—十七世纪的编年史》抄本,莫斯科—列宁格勒,1957年,第222—224页;Byamba-yin Asarayci neretii[-yin]teiike善巴着:《阿萨喇克其史》沙克德尔苏隆整理并影印出版,蒙古文,乌兰巴托,2002年,第47页下。
    5《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72页,注释①。
    6[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商务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7《大黄史》A本,第228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上。
    1《大黄史》A本,第229—230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上。
    2宝音德力根《15世纪中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第112页。
    3《王公表传》,卷之四十五,传之二十九,“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总传”
    4《大黄史》,A本,第232页。
    5《阿萨喇克其史》,第52页上
    6《大黄册》A本,第228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上。
    1韩儒林《穹庐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3-58页。
    2《大黄史》,A本,第230页。
    3[蒙古]阿·奥其尔、哲·格尔勒巴达喇呼着《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万史》,第383页。
    4姑茹玛《入清以前(1691)的喀尔喀车臣汗部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9-20页。
    5《大黄史》,A本,第228页。
    6《大黄史》,A本,第231页。
    1姑茹玛《入清以前(1691)的喀尔喀车臣汗部研究》,第20页。
    2《大黄史》,A本,第228页。
    3《大黄史》,A本,第228页。
    4《大黄史》,A本,第231页。
    5[蒙古]策·巴特玛哈坦等着,放特根等转写《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学》(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6页。
    1《大黄史》,A本,第235—236页。
    2《大黄史》,A本,第228页。
    3姑茹玛《入清以前(1691)的喀尔喀车臣汗部研究》,第21-22页。
    4《蒙古游牧记》卷之十《外喀尔喀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游牧所在—札萨克图汗部》,第1页。
    5《大黄史》,A本,第230—231页。
    6《大黄史》,A本,第236—237页。
    7别力古台十七世孙巴雅斯瑚布尔古特,子二,长诺密特墨克图汗(阿巴哈纳尔部始祖),其子巴巴海。(《大黄史》,A本,第182页。)巴布赛即巴巴海之误写。
    8《大黄史》,A本,第237—238页。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Dayicing giiriin-ii dotuyadu yamun-u monggol bicig-un ger-un dangsa(《清内阁蒙古堂档》,以下简称《堂档》,共二十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6年,第六卷,第50页。
    1《大黄史》,A本,第163页。
    2《清内阁堂档》,第六卷,第18页。
    3参见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和俺答汗的关系看喀尔喀早起历史的几个问题》(蒙古文),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载于《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第28页。
    1《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
    2《大黄史》,A本,第163-164页。
    3[蒙古]策·潮洛蒙:Qotoyoid-un altan qan nar-un namtar-yin jarim medege-yi surbulji-ber musgiku-ni《从文献角度探究和托辉特部族诸阿勒坦汗传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载于《蒙古历史文献研究》,乌兰巴托,2004年,第55页。
    4详见[蒙古]策·潮洛蒙:Qotoyoid-un altan qan nar-un namtar-yin jarim medege-yi surbulji-ber musgiku-ni《从文献角度探究和托辉特部族诸阿勒坦汁传所涉及的一出问题》,第55页。
    5齐米特道尔吉耶夫着,范丽君译《蒙古诸部与俄罗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25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Dayicing guriin-u dotuyadu yamun-u monggol bicig-iin ger-un dangsa(《清内阁蒙古堂档》,以下简称《堂档》,共二十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6年,第六卷,第18页。
    1[日]宫胁淳子着,云慧译:《十七世纪卫拉特与喀尔喀的角逐》,载《蒙古学信息与情报》,1987年第2期,第24—29页。
    2[日]宫胁淳子着,晓克译《最后的游牧帝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3《大黄史》A本,第162页。
    41956年,当时的蒙古国社会科学院考查队在戈壁阿尔泰省希尔苏木作田野调查时,发现本苏木第六巴巴克(嘎查)牧民潮纳克图家藏有题目为“有这一本书”字样的历史文献书籍。此书主要记载了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主要(?)公的世系。写作时间为1883年。2003年,阿·奥其尔、哲·格尔勒巴达喇呼等人在乌兰巴托出版的《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一书中,将“有这一本书”的原文文本附于书后影印出版。2006年,哲·格尔勒巴达喇呼等人根据蒙古国立师范大学蒙古历史学会决议,按原文文本题目,定书名为ene nigen debter amoi(《有这一本书》),并在乌兰巴托影印出版。
    5[蒙古]哲·格尔勒巴达喇呼等影印出版:ene nigen debter amoi(《有这一本书》),第30页。
    6《大黄史》A本,第162页。
    71970年,原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呼·普尔赉(kh.perlai)和原苏联学者莎待库诺夫(E.B.Shavkunov)率领领的蒙—苏考查队在今蒙古国布刺干省南部的达新齐林苏木所在地附近哈刺布罕·巴刺嘠孙古城遗址的一座塔墟中发现了以蒙古文和藏文写成的桦树皮文书。其中有较完整的律令文本,就被称为《桦树皮律令》。
    1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9页。原文如下:om suwsdi siddam.qoyar unen-i oluysan dorben simnus-i daruysan ilaju tegus nbgcigsen sagimuni burqan-dur murgumu. arban jug-un yurban cay-un burqan-u qutuy yuyuqu boltuyai.qan kiimun-u bey-e-yin yurban cinar tegiiskii boltuyai.ugdugmiye nere kemen oru-sibai. kundugetei nere kemen orusibai. ayildutai nere kemen orusibai. degere tegri burqan-u jayayan-bar torogsen tenggerlig torol-tu tegus erden bilig-iin jalyamji boluysan altan-u u(-r-)uy Qan aqai jasay bariysan Qadan bayatur noyan jasay bariysan Darqan tusiye-tu noyan Dayicing bayatur noyan Kondelen cogukur noyan jurqul noyan Qosiyuci noyan joriy-tu noyan coytu noyan Qolang abai noyan Yeldeng noyan Qosiyuci noyan Bing-tii noyan ubandai noyan olje(-yi-tu) noyan Mergen tayiji secen tayiji Qung tayiji Dayicing tayiji coy-tu tayiji Raquli tayiji yeke baya noyad-aca terigulen yeke cayaja ekilen bicibe. ene cayakUja-yi Mecin jil-un Qabur-un segul sara Taran(-a) yol degere cayajala-ba.
    2[蒙古]呼·丕尔烈:《monggol ba tob asiy-a-yin orun-nuyud-un soyol ba teiiken-dii qolboydaqu qoyar qobur sorbulji bicing》(《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蒙古文),乌兰巴托,1974年,第135页。
    3张蒙等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308页。
    4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41—48页。
    1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59页。原文如下:qamuy burqad-un adistid-iyar qamuy tenggeri nar-un ciyuluysan-iyar qamuy kiimiin amitan-i dotura ayimay-iyan qamuy-aca jiryayulun sakiyci Qadan bayatur noyan terigiilen Tusiyetii qung ta(-yiji)kondelen cogiikiir noyan kediin acinar keiiked tayiji nar-i abaqai tabunang-ud edeger bogode modun luu jilun namurun aday yisiin sara-yin arban yisiin-e cayaja ekilen bicibe......
    2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41、56页。
    3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60页。原文如下:sayin qayan-i siim-e-yin emiine Qan aqai Qadan bayatur Dayi bayatur kondelen cogiikiir yeke baya tayijinar moyai jil-dii siimecini tula cayaja tarqaba.
    4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41页。
    5《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168,手抄家谱编号827;《有这一本书》,第9页上
    1《大黄史》A本,第231、238页
    2《大黄史》A本,第135页。
    3《堂档》,第六卷,第54页。
    4《大黄史》A本,第238页。
    5《堂档》,第六卷,第21页。
    6《大黄史》A本,第235、248页。
    7《大黄史》A本,第234—235页。
    8《大黄史》A本,第248—249页。
    9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41页。
    10《大黄史》A本,第160、236页。
    11《大黄史》A本,第236页。
    1《大黄史》A本,第130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
    2《有这一本书》第10页下、第11页上。
    3《游牧记》卷之十。《外蒙古扎克必拉色钦毕都里雅诺尔盟游牧所在—扎萨克图汁部》。
    4乌云毕力格:《喀齐尔喀三汗的登场》,第29页注释[1]。
    5《大黄史》A本,第250页。
    6《堂档》,第六卷,第47、60页。
    7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第30页。
    8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第30页。
    9戈拉登着,阿尔达扎布注释《宝贝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0页。
    10《大黄史》A本,第136—138页
    11戈拉登着着,阿尔达扎布注释《宝贝念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0页
    12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56页。
    1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72、77、84、86页。
    2《堂档》,第六卷,第19页。
    3[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4《大黄史》A本,第155页
    5《大黄史》A本,第248页。
    6姑茹玛:《入清前(1691)喀尔喀车臣汗部研究》,第28页。
    1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和俺答汗的关系看喀尔喀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第90页;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第31页。
    2姑茹玛:《入清前(1691)的喀尔喀车臣汗部研究》,第110页。
    3[清:会典馆编,赵云田等点校,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4《旧满洲档》卷十,台湾故宫博物院印行,1969年。
    5《旧满洲档》卷十,第4291-4292页
    1关于这份文书的斛读请参考齐木德道尔吉:《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第4期,1994年,第8页。
    2关于这份文书的解读清参考齐木德道尔吉:《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第4期,1994年,第1页。
    3《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三 传三十七《喀尔喀车臣汗部总传》。
    4[清]祈韵士编《皇朝藩部要略》卷三,光绪十年浙江书局刻本,第1页。
    1《旧满洲档》,蒙古文原文在4556页,译文参考汉译《内国史院档》,第211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Cing ulus-un dotuγadu narin bicig-iin yamun-u mongyol dangsa ebkemel-un emkidkel(《清内秘书院蒙古文堂档汇编》,以下简称《内秘书院档》,共七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6年,第一辑,第190—192页。
    3《清太宗实录》卷三八,辛丑条:“蒙古喀尔喀部落马哈撒嘛谛塞臣汗遣使麻尼塞浑津、毕力克图山津朝贡。……,表行礼。其表文曰,马哈撒嘛谛塞臣汗奉表敬候皇上起居万安。闻延致达赉喇嘛,诚是。此地喀尔喀七固山及厄鲁特四部落亦欲请之,乞遣使者过我国,同往甚喜,……。”;庚戌条:“……,喀尔喀土谢图汗朝贡使用臣上表行礼。表曰,土谢图汗敬奉表于宽温仁圣皇帝陛下,久失问安,今特遣使恭候。今闻延致达赖喇嘛,思之,诚是。喀尔喀七固山及厄鲁特部落皆言欲请。若遣使延致,乞同往何如。……。”
    4《王公表传》卷之四十五,传第二十九《土谢图汗部总传》。
    5乌云毕力格:《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兼谈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的形成》,载于《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第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以下简称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268页:《清太宗实录》卷四○,崇德三年正月庚辰条。
    2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279贝。
    3《内秘书院档》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6年,第75页。
    4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288页。
    5《清太宗实录》卷四一,崇德三年三月庚午条。
    1[清]祈韵上《皇朝藩部要略》卷三,第2页。
    2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325-326页。
    3《清太宗实录》卷四二,丁卯条。
    1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374页。《内国史院档》将达尔汗囊苏喇嘛误写为卫征囊苏喇嘛。据《内国史院档》》第363页、373页记载,卫征囊苏喇嘛当是喀尔喀左翼车臣汗下使臣
    1《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一辑,第255-257页。汉译直接引自乌云毕力格《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一文中的译文,载于《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第3页。
    1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会编》第一辑,第269-275页。汉译直接引自乌云毕力格《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一文中的译文,第4-5页。
    2乌云毕力格《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索班第的文书往来》第6页。
    1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一辑,第279-282页。汉译直接引自乌云毕力格《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一文中的译文,第6页。
    2乌云毕力格:《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第6—7页
    3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430页;《清太宗实录》,卷四九,崇德四年十月庚寅条。
    1《清太宗实录》,卷五○,崇德五年正月辛未条;卷五二,祟德五年九月甲午条。
    2《清太宗实录》,卷五八,崇德六年二月壬申条。
    3关于腾机思事件始末,参见齐木德道尔吉《腾机思事件》载于《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106页。
    4据《清世祖实录》(卷三一,顺治四年四月丙子条)和《皇朝藩部要略》(卷之三,第三页),二楚琥尔皆足与衮布和丹津喇嘛同族,其中的一位叫做额尔克楚琥尔,额尔克当是该人的美称,楚琥尔是称号。又据《阿萨喇克其史》(第55页上叶),丹津喇嘛家族中只有一个人与这个额尔克楚琥尔对上号,即诺诺和伟征诺颜的第四个儿子图蒙肯昆都楞楚琥尔,其第四子为罗雅克额尔克楚琥尔。所以《表传》所谓额尔克楚琥尔就是罗雅克额尔克楚琥尔。罗雅克即其名字。《表传》中另一个楚琥尔既没有名字又没有美称,据《阿萨喇克其史》(第55页),衮布家族中也只有一个人称楚琥尔号,即诺诺和伟征诺颜的次子阿布琥墨尔根诺颜,其子巴特玛什墨尔根楚琥尔。以此推测出,另一个楚琥尔当是巴特玛什墨尔根楚琥尔。
    5蒙古和满洲均自称“红缨人”。满蒙人均戴红色缨帽,故称。(乌云毕力格《清太宗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素班第的文书往来》第5页注释1)
    1《清世祖实录》卷三一,顺治四年四月丙子条。
    2《皇朝藩部要略》卷之三,第3页。
    3《阿萨喇克其史》作硕垒赛音乌巴什珲太吉,第49页上。
    4《大黄史》,A本,第129、133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上,49页上。
    5详见[日]若松宽:《阿拉坦汗传考证》,乌云毕力格译,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1994年,第174页。
    6[俄]齐米特道尔吉耶夫着《蒙古诸部与俄罗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贝。
    7[俄]齐米特道尔吉耶夫着《蒙古诸部与俄罗斯》第28页。
    8[苏]约·弗·巴德利着,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校《俄罗斯·蒙古·中国》(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104页。
    9[蒙古]策·朝鲁蒙《用档案文献探究和托辉特部诸阿拉坦汗传的一些信息》,第55页。
    10《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四四辑,第51页。
    11《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四辑,第109页。
    1《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四辑,第178页。
    2《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五辑,第202页。
    3《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四辑,第181页。
    5《清世祖实录》卷八八,顺治十年一月甲寅条:“喀尔喀弼什哷勒图汗、额木布额尔德尼并于呼图克图等,上表引抢掠巴林部落罪,来请和好,进献驼马”。《表传》作者在《清世祖实录》原稿上增加了“各遣子”三个字的同时,又删掉了“呼图克图等”、“进献驼马”两个句子。
    5《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五辑,第202页;《清世祖实录》卷一○七,顺治十四年二月辛卯条。
    6《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五辑,第202页
    7《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第五辑,第257页。
    8(德)海西希《蒙古地名》,第二卷,威斯巴登,1978年,第134页。
    1《堂档》卷六,“喀尔喀土谢图汗奏文”,第112页。
    2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74页。
    3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87页。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
    1《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噶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293页
    2《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噶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201页。
    3《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张蒙等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42页。
    4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524页。
    5(蒙古)舍·沙噶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200页。
    1[蒙古]舍·沙噶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561页。
    2[蒙古]舍·沙噶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464页。
    3[蒙古]舍·沙噶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500页。
    4光绪朝《大清会典》,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5[蒙古]舍·沙噶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573页。
    6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171页。
    1雍正朝《大清会典》,卷二二一,理藩院,录勋清吏司,会集,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2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八十三,理藩院,会盟,商务印书馆,光绪二十五年右印本。
    3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四十二,理藩院,典属清吏司,会盟,《四库全书》本。
    4《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乌兰巴托,2002年,第29页。
    5嘉庆朝《大清会典》,爵级:光绪朝《大清会典》,爵级,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转引自《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92页。
    6嘉庆朝《大清会典》,爵级:光绪朝《大清会典》,爵级,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转引自《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40页。
    7嘉庆朝《大清会典》爵级:光绪朝《大清会典》,爵级,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转引自《蒙古学百科科全书》(古代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494页。
    1《大清会典》卷六四,理藩院,录勋清吏司,封爵,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转引自《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33页。
    1《大黄史》A本,第131—132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
    2《大黄史》A本,第132页
    1《堂档》,第三卷,第371—372页。
    2(?)
    1《清圣祖实录》,卷一○七,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壬戊:“赐喀尔喀噶尔口台吉貂帽、貂裘各一,行幕一架、骆驼三只、散马十五。”
    2《堂档》,第四卷,第349页。
    3《堂档》,第四卷,第350页。
    1《堂档》,第四卷,第344—345页。
    2指扎萨克图汗成衮。
    3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1页注释1。
    4详见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讧》,载于《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54—57页。
    1[日]宫胁淳了:《17世纪卫拉特与喀尔喀的争逐》,载于《蒙古学消息与情报》,1987年第2期,第25页。
    2[苏]沙斯季娜着.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教帅译《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88页—-94页。
    3《表传》,卷六十七,传第五十一,扎萨克一等台吉纳玛磷臧布列传。
    4《皇朝藩部要略》卷之三,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一,第六叶上。
    5《皇朝藩部要略》卷之三,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一,第七叶下。
    1详见宝音得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讧》,第54—55页。
    2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3。
    3《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
    4《朔漠方略》第四集(上),卷之二,康熙二十年八月辛丑条。
    5详见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讧》,第54-55页
    6《朔漠方略》(上),卷之二,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巳卯条。
    1《堂档》,第三卷,第115—116页。
    2(清)温达等撰《亲征评定朔漠方略》(以下简称《朔漠方略》)卷之三,第13页。
    3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2—27页。
    1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524页。
    2齐木德道尔吉:《昭莫多之战以后的噶尔丹》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1993年,第113—114页。(据德国W. Fuchs的考证,阿察阿木塔台应位于厄黑阿喇儿—又称喀喇乌素—和科布多之间,即东经91°55’,北纬48。。W. Fuchs, GALDANICA, monumentaserica,9,1944, s,193。)
    3《朔漠方略》(上),卷之二,康熙二十年八月辛丑条。
    4《朔漠方略》(上),卷之二,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巳卯条。
    5乌日图:《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政治活动》,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38页
    1[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9—172页。
    2《堂档》,第四卷,第243页。
    3[清]罗卜藏嘎啦藏嘉木措喇嘛着,索南嘉措译,《锡哷图活佛洛桑丹毕尼玛传》,清中期北京木刻板,1746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4《雪屐寻碑录》,“纳穆泰碑文”,转引自乌云毕力格《(金轮千幅>所载扎鲁特蒙古—简论(金轮千幅)的核心史料价值》,2009年。
    5《堂档》,第六卷,第99页:第八卷,第260页。
    6《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十九,第28页上。
    7《蒙古游牧记》卷之八,外蒙古喀尔喀齐齐尔里克盟游牧所在,右翼中末旗,第20页
    1《蒙古国行政地图》,乌兰巴托,2007年
    2《阿萨喇克其史》,第57页
    3《堂档》.第五卷,第132—135页
    1《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
    2转引自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9页。
    3《玉蝶》28号112页;《仁录》卷二一三。转引自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第620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下册,黄山出版社,1998年,第2076页。
    2《皇朝藩部要略》卷之四,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二,第12页—13页。
    3《游牧记》卷之十,外喀尔喀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游牧所在,扎萨克图汗部,第2页上。
    4《表传》卷之六十一,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第5页下—6页上。
    5《表传》卷之六十一,传第四十五,原封扎萨克图和硕亲王策旺扎布列传,第14页上。
    6《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康熙四十年十一月壬辰条:“壬辰,大阅于南苑西红门外,列八旗为三阵,设两翼殿后军。上躬披擐甲冑,遍阅军容,御黄幄。军中鸣锣击鼓,诸队并进,金鸣众止。如是者九,第十次枪炮齐发,既毕。收军归阵,队伍整肃,旌旗夺目。来朝之喀尔喀扎萨克图汗、王、贝勒等,皆相顾惊慑,奏曰,天朝之兵,整齐精锐如足,诚换古未也。阅毕,上擐甲骑射。又命树侯,亲射,二次皆中。又命十五善射及硬弓侍卫等射,射毕。上回行宫”
    7《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0页。
    8《清圣祖柑实录》,卷二二一,康熙四十四年七月戊寅条:“乙亥,上驻跸喀喇河屯。戊寅,喀尔喀和硕亲王额驸策旺扎布、克色克等来朝。
    9《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十八《古迹与州城》“大宁城条”;袁森坡、张建军:《康熙十六年玄烨北巡喀喇河屯地望考辨》,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9页。
    10清太祖之子礼烈亲王岱山,其三子颖毅亲王萨哈磷,其次了顺承恭慧君王勒克德浑,其子勒尔锦,孙锡保。(赵尔巽等主编《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传三,诸王二中华书局,1977年,第8965页
    1《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传三,诸王二,第8992—8992页。
    2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3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着:《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二)上册,第1087页。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乌里雅苏台部分,第55—56页。
    5赵尔巽等主编《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七,列传八十四,第10389—10393页。
    6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着:《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二)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87页;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604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0页。
    2《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3《堂档》,第六卷,第54页。
    4《堂档》,第六卷,第55页;(清)阿旺洛桑嘉措着,陈庆英等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社,1997年,第119页。
    5《大黄史》A本,第135页;《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6《堂档》,第二卷,第151页。
    7《大黄史》A本,第135页;《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1《五世达赖喇嘛传》,第119贝;《堂档》,第六卷,《喀尔喀墨尔根济农奏文》,第54页。
    2《有这一本书》,第9贝下:蒙古国立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丁抄家谱编号827。
    3《大黄史》A本,第135页:《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
    4《堂档》,第六卷,第21页。
    5《堂档》,第六卷,第55页。
    6《堂档》,第六卷,第55页。
    7《堂档》,第二卷,第41贝。
    8《大黄史》A本,第135页:《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9《堂档》,第三卷,《喀尔喀扎萨克图汗为朋素克阿拉布坦上的奏文》,第425—-426页
    10《堂档》,第四卷,《喀尔喀朋素克额尔德尼济农奏文》,第40—41页。
    1《清圣祖实录》卷一○七,康熙二十二年一月乙丑条:“喀尔喀厄尔德尼,(额尔德尼)济农遣使进九白年页。宴赉如例。”
    2《堂档》,第八卷,《朋索克额尔德尼济农奏文》,第433—434页。
    3《堂档》,第九卷,《喀尔喀扎萨克朋素克额尔德尼济农奏文》,第75—76页。
    4《堂档》,第八卷,第457页:第九卷,第126页。
    1《有这一本书》,第36页上。
    2《表传》卷六十二,传四十六,扎萨克多罗郡王朋素克阿拉布坦列传。
    3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262页。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张蒙等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411页。
    6《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八,第10413—10414页。
    7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九,疆域二,安西北路一,新疆人民民出版社,2002年,第188页注释[54]。
    1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一,天山北路地名,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印,1984年。
    2乾降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九,疆域二,安西北路一,第188页注释[55]。
    3[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241页。
    4(蒙古)德·贡格尔着:《科布多简史》,第二版,乌兰巴托,2006年,第14—17页。
    5《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八,第10405—10406页。
    6[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616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1990年,第475页。
    1[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典》,第117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113页。
    2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339页。
    3《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三,乾隆康熙十年九月辛丑条:“喀尔喀扎萨克图汀副将军策旺扎布缘事革爵,以其族弟多罗郡王格埒克延不勒袭替。”
    4乾降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一,天山北路地名。
    5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十一,疆域四.安西北路一,第206贝注释[28]。
    6(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566页;张蒙上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484页。
    7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171页。
    8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169页。
    9佚名《乌里雅索台志略》,嘉庆年间抄本。
    1乌云毕力格等主编《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2嘉庆朝《大清会典》,卷五三,典属清吏司,中华书局影印印本,1991年。
    3(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518页。
    4(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230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206页。
    5[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278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260页。
    6[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291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262页。
    7[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479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404页。
    8蒙古游牧记》卷之七外蒙古喀尔喀齐奇尔里克盟游牧所在喀尔喀赛因诺颜部,第11页。
    9《蒙古游牧记》卷之七外蒙古喀尔喀齐奇尔里克盟游牧所在喀尔喀赛因诺颜部,第11页。
    1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乌里雅苏台部分,第55—56页。
    1《表传》卷之六十一传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
    2《蒙古游牧记》卷之七,外蒙古喀尔喀齐奇尔里克盟游牧所在喀尔喀赛因诺颜部,第11页。
    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285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258页。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389贝;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329页。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356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304页。
    6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行政地图》,2007年,乌兰巴托: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332页。
    7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弟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81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79页。
    8《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564页;张
    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482页。
    1《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347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299页。
    2[德]海西希《蒙古地名》,第二卷,第134页。
    3(德)海西希《蒙古地名》,第二卷,第134页。
    4(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355页。
    5(德)海西希《蒙古地名》,第二卷,第134页。
    6(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569页。
    7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
    8[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286页。
    9[德]海西希《蒙古地名》,第二卷,第14页。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326贝: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284贝。
    2《游牧记》,卷之十,外蒙古喀尔喀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游牧所在—札萨克图汗部—右翼右末札萨克辅国公游牧。
    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蒙古)舍·沙克德尔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180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159页。
    4《理藩院则例》,卷十六,“朝觐”;卷二十一,“扈从事例中”;卷二十二,“扈从事例下
    5《理藩院则例》,卷十六,“朝觐”;卷二十一,“扈从事例中”
    1《皇朝藩部要略》卷之三,外蒙古喀尔喀要略一。
    2《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三,康熙三十年十一月戊午条。
    3《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1卷,第297页。
    4《皇朝藩部要略》卷之三,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一。
    5《清内阁蒙古堂档》第11卷,第298页。
    6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179—180页。
    7详见《表传》卷之七十二,传第五十六,扎萨克多罗郡王车布登扎布列传。
    1详见《表传》卷之七十一,传第五十五,扎萨克镇国公托多额尔德尼列传。
    2乾隆朝官纂《西域图志》卷之九,疆域二,安西北路一,第217页注释[1]。
    3详见《表传》卷之七十,传第五十四,扎萨克和硕亲王策凌列传。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1页。
    2也足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08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卒于1923年。(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93页。)
    3转引自《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第154—155页。
    4宝音德力根《17世纪喀尔喀内乱》载于《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页注释[26]。
    5阿巴泰汗之子乌勒吉图珲台吉,其子穆禅乌巴什珲台吉,穆禅乌巴什珲台吉之了锡布推哈坦巴图尔。(《大黄史》,A本,第136—137页。)
    1《表传》卷之五十,传第三十四,扎萨克国山贝了锡布腿哈坦巴图尔列传。
    2《蒙古国地形图》,2008年,乌兰巴托;(蒙古]舍·沙格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439页。
    3《蒙古国地形图》,2008年,乌兰巴托:(蒙古]舍·沙格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384页。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即集》(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71页。
    5《清史稿》卷二百五.将臣年表九,第7974—7975、7976—7977、7995页。
    6《表传》卷之七十六,传第六十,扎萨克一等台吉济纳弥达列传。
    1《表传》卷之七十四,传第五十八,扎萨克一等台吉阿哩雅列传。
    2《表传》卷之五十八,传第四十二,扎萨克辅国公车凌达什列传。
    3《表传》卷之就、六十,传第四十四,扎萨克一等台吉罗卜藏列传。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新疆),第52—53页。
    5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十二,疆域五,天山北路二,第218页注释[18]。
    6张建《清征西将军祈半德生平钩沉》载于《历史档案》,2011年,第一期,第107页
    7《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第8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7页。
    8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著《蒙古秘史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7页注释[5]。
    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蒙古)舍·沙格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615页。
    2《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七,康熙五十五年二月乙丑条;《清世宗实录》,卷一四,雍正元年十二月己酉条。
    3《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第200节,第531页。
    4[蒙古)舍·沙格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第355页。
    5《表传》卷之七十匕,传第六十一,厄鲁特扎萨克多罗郡王阿喇布坦列传。
    1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293页。
    2薄音湖主编《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第34页。
    3清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西藏学汉文文献汇刻第二辑,正编卷之6、14、20、23。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
    5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二十二,山三,天山北路,第337页注释[2]。
    1《表传》卷之七十一,传第五十五,扎萨克多罗郡王衮布列传。
    2《表传》卷之九十五,传第七十九,厄鲁特扎萨克多郡王王阿喇布坦列传。
    3中央民族学院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编印《钦定西域同文志》卷之一,天山北路地名,1984年。
    4《清史稿》卷二百十四,第10966—10967页。
    1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284页。
    2[蒙古]策·朝鲁蒙着《和托辉特部历史》,乌兰巴托,2006年,第69—72页。
    1[蒙古]策·朝鲁蒙着《和托辉特部历史》,第58—59页。
    2《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第162—163页。
    3《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第163页。
    4[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一卷,第一分册,第300页;第一卷,第二分册,第29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第164—165页。
    2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二十八,水五,天山南路二,第405页注释[11]。
    3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汁:《<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九,疆域二,安西北路一,第187页注释[31]。
    4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十二,疆域五,天山北路二,第217页注释[14]。
    5《有这一本书》,第17页上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3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01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卒于1923年。(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62页。)
    3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4《大黄史》A本,第132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
    5《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49页上。
    6《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49页上。
    7《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M—168—827。
    8《大黄史》A本,第132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49页上。
    9《有这一本书》,第19页上。
    10《大黄史》A本,第132页;《阿萨喇克其史》第49页上。
    1《堂档》第九辑,第150页。
    2指准喀战争中喀尔喀右翼遭到破坏。
    3指噶尔丹。
    4指卓特巴达尔玛西哩诺颜。
    5指阿海岱青四了罗卜藏车凌,泰朋为其称号(《堂档》第九辑,第517页。
    6《堂档》第九辑,第551页。
    7《有这一本书》,第19页上
    8《有这一本书》,第19页下。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5页
    2也足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898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1923年病故。(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3,第161页。)
    1《大黄史》,A本,第135页;《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有这一本书》,第5页下。
    2《有这一本书》,第5页下。
    3《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4《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有这一本书》,第5页下。
    5《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6《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7《堂档》第九辑,第313—314页。
    8(?)
    1乌拉特部扎萨克辅国公达尔玛长了,康熙二十五(1686)年,袭扎萨克辅国公,康熙四十二(1703)年,卒。
    2乌拉特部扎萨克镇国公诺扪长了,康熙二十三(1684)年,袭扎萨克镇国公,康熙二十八(1689)年,卒。
    1《堂档》,第八卷,第423页:汉译参考《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辛未条。
    1《堂档》第十一卷,第237—238页。
    2《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五,康熙二十九年三月庚申条:“理藩院题,喀尔喀察罕巴尔台吉已授扎萨克,请照蒙古页勒给赏。其子噶尔旦台吉等,照例四十九旗台吉例给赏。上曰,察罕巴尔台吉,当喀尔喀朱败之先,来奏喀尔喀基业未定,必至于败,彼时m必来归。后果践其言,率属来归,可嘉。今照郡王例给赏,余如议。”
    1《有这一本书》,第20页上。
    1《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2《有这一本书》,第6页上。
    3《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4页。
    4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于1910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31页。)
    5格哷森札三子诺诺和,号伟征诺颜,为喀尔喀左翼之长,阿巴泰即其长子。(《阿萨喇克其史》,第52页上)
    6珠荣嘎校注《阿拉坦汗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6页。
    7《阿萨喇克其史》,第53页上。
    1《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1《堂档》,第六卷,第21—22页。
    2扎萨克图汗直辖的最大鄂托克之名。
    3这里指的足喀尔喀左翼十谢图汗、墨尔根诺颜、伊思丹津喇嘛、车臣汗等人的四个鄂托克。
    4当足达赖喇嘛派来的使者昂布秦布绰尔济。
    5喀尔喀左翼十谢图汗察珲多尔济、车臣汗巴布。因当时右翼扎萨克图汗浩塔拉被杀,不可能出席此次会盟。十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可能说错了。
    6即崆车车臣济农长了策磷楚琥尔之长了多尔济卓哩克图。
    7指第二代扎萨克图汗诺尔布弼什嚼勒图汗之长子,号墨尔根台吉。
    8萨玛第济农之了朋素克阿拉布坦。
    1《堂档》,第二卷,第150—152页。
    1《堂档》,第六卷,第54—56页。
    2指康熙皇帝。
    3为格嚼森扎次子诺颜泰哈坦巴图尔之了。
    4绰克图台吉为诺诺和卫征之子巴喀赖和硕齐的独生了,在鄂尔浑、土拉河流域拥有大兀鲁思,是17世纪纪前期喀尔喀左翼的重要首领之一。1614年成为左翼三个珲台吉之一。17世纪30年代,因为察哈尔的战乱,有很多漠南蒙古难民逃到喀尔喀,为了争夺他们,绰克图珲台吉在喀尔喀掀起了内战。据当时蒙古法律,绅克图珲台吉面临了被科以流放和被没收兀鲁思的刑罚。因此,绰克图利用同西藏的噶举派首领沙玛尔兰占巴的关系,逃出喀尔喀,奔西藏。在途中,打败了青海的十默特蒙古人,征服了青海,统治青海地面,被奉为“绅克图汗”。此后,和后西藏的藏巴汗、安多的白利土司结为联盟,从事破害格鲁派和打击格鲁派靠山的活动,派儿了阿尔斯兰入藏,前后消灭了入藏保护达赖喇嘛的喀尔喀贵族阿海岱青、入藏支援格鲁派的永邵卜四子王,最后杀死了与格鲁派结盟的亲生儿子阿尔斯兰。1637年,顾实汗为首的卫拉特—喀尔喀联军为了支持格鲁派而来到青海,一举消灭了绰克图。(乌云毕力格:《绰克图台吉的历史和历史记忆》,载QMD,第一辑,2005年,东京,第207页。)
    5即崆奎车臣济农的次子。蒙古文文献作“策哩斯奇布阿海岱青”或“策哩斯奇布赛因阿海岱青”。(《大黄史》,A本,第134页:《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6(?)
    1《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1《堂档》,第九卷,第340—341页。
    2指康熙皇帝。
    31689年。
    4和啰哩(?—1707),卫拉特蒙古和硕特台吉,博尔济吉忒氏。固始汗第四子巴彦阿布该阿下什长了。1696年授扎萨克,封多罗郡王。为阿拉善旗第一任扎萨克。
    5《清史稿》卷二百八十一,第10152—-10154贝。
    6《有这壹本书》,第6页上
    7《有这一本书》,第21页上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2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09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1923年卒。(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7页。)
    3《五世达赖喇嘛传》,第1144页。
    4《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二,康熙三十年七月壬午条。
    5《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一二,康熙三十年七月壬午条。
    6《五世达赖喇嘛传》,第1144页。
    1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2《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内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察哈尔部分,第57—58页;《内蒙古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86—87页。
    3《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600页、608页;《蒙古国行政地图》,2008年,乌兰巴托。
    1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第11-12页。
    2《有这一本书》,第20页下。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以下简称《理藩院满蒙文题本》),卷十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34—535页
    1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有这一本书》,第8页下。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02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蒙古国国立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40页。)
    3《大黄史》A本,第160—161页:《阿萨喇克其史》,第63页上。
    4《大黄史》A本,第235—236页。
    5《大黄史》A本,第160—161页;《阿萨喇克其史》,第63页上;《有这一本书》,第8页下。
    6《阿萨喇克其史》,第64页下。
    1《阿萨喇克其史》,第65页上。
    2《阿萨喇克其史》,第65页上
    32005年8月18—25日之间,蒙古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策·朝鲁蒙和库苏古尔省地方史研究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库房时,发现了有一份记为喀尔喀四四部扎萨克及非扎萨克诺颜家谱的环形家谱图,与作时间为1897—1899年之间。策·朝鲁蒙对原环形家谱图进行注释的同时附于原环形家谱图的照片,并为该作品取名sine-ber oldaysan qalq-a-yin dorben ayimay-un noyad-un kiirdiin jiruy《最新发现的喀尔喀四部诸诺颜环形家谱图》,2011年,在乌兰巴托出版。
    4《有这一本书》,第8页下;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四十二,第13页,理藩院,封爵,四库全书本。
    5《阿萨喇克其史》,第65页上。
    1《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乌里雅苏台部分。第55—56页;星球地图出版社编《中国分省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190页。
    2《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七,第10387—10389页。
    3《有这一本书》,第5页下。
    1清前期理藩院满蒙古文题本》,第十四册,第578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4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15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34页。)
    3《有这一本书》,第21页下。
    4《有这一本书》,第6页下。
    1《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第十册,第136—137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2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879年至1920年之间任扎萨克。1920年卒。(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5,第22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3页。
    2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88页
    3《有这一本书》,第18页下。
    4《有这一本书》,第18页下。
    5《有这一本书》,第19页上。
    6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88页。
    1[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62、267页。
    2韩儒林主编,陈德芝、邱树森、丁国范、施一揆着《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上册,第30—31页。
    3[蒙古]巴特玛哈坦等着,敖特根等转写《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学》(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0—61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7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889年至1923之间任扎萨克。1923年卒。(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72页。)
    1《大黄史》,A奉,第130、132页。
    2《阿萨喇克其史》,第48页下—49页上。
    3阿海岱青之了扎萨克遵义台吉朋素克。
    4《堂档》,第二卷,第338页。
    5指西藏。
    6指诺木齐泰朋珲台吉。
    7《阿萨喇克其史》,第49页上。
    8《大黄史》,A奉,第132页。
    9《堂档》第九卷,第212、502页。
    10《堂档》第一卷,第542—543页。
    11《表传》卷之六十一,传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
    1《清圣祖实录》卷三六,康熙十年五月己巳条:“喀尔喀阿海岱青台吉等遣使进九白年贡,宴赉如例。
    2《掌档》第四卷,第58—59页。
    3卓特巴达尔玛西哩。
    4当是甲寅年即(1674)年。
    5乌班第达尔玛西哩次子诺木齐泰朋环台吉,其次子阿海岱青。(《表传》卷之六十六,传第五十,扎萨克—等台吉额尔德尼衮布列传)
    6诺木齐泰朋珲台吉的辈分高于卓特巴达尔玛西哩的孩了们。
    7当是壬亥年即(1683)年。
    1指阿海岱青。
    2这句话的意思足卓特巴达尔玛西哩虽为大扎萨克,但他的排位却被排在了扎萨克阿海岱青之后。
    3指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4指素班第扎萨克图汗。
    5《堂档》第一卷,第542—543页。
    6《堂档》第一卷,第556—557页。
    1《清圣祖实录》卷九八,康熙二十年十月丁酉条:“喀尔喀朋楚克(朋素克)台吉遣使进九白年贡,宴赉如例。”
    2《有这一本书》,第8页下。
    3《有这一本书》,第8页下。
    4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扎萨克图汗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5《有这一本书》,第24页下。
    6《有这一本书》,第8页下:25页上。
    7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扎萨克图汗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有这一本书》,第8页下。
    1《大黄史》A本,第135页;《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下。
    2《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8页。
    3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12年至1923年任扎萨克。(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36页。)
    4《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136页;《蒙古地名译名手册》,第129页。
    1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扎萨克图汗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有这一本书》,第9页上。
    2《有这一本书》,第24页上。
    3《有这一本书》,第9页上。
    1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12年至1923年任扎萨克。(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42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8页。
    1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52页。
    2《阿萨喇克其史》第51页上。
    3《有这一本书》,第9页下。
    4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手抄奉,第5页,M—168。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乌里雅苏台,第55—56页。
    6乾隆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一,天山北路地名。
    7乾隆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一,天山北路地名。
    8乾隆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一,水二,天山北路地名。
    9乾隆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五,天山北路地名。
    1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新疆),第52—-53页;星球地图出版社编《世纪分国地图集》(哈萨克斯坦),第66—67页。
    1《有这一本书》,第27页上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6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895年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蒙古国、)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84页。)
    3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5。
    4《阿萨喇克其史》第49页下。
    1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5。
    2《堂档》,第二十卷,第509页。
    1《有这一本书》,第18页下。
    2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5。
    3“监管理藩院事务大学士傅恒等题喀尔喀扎萨克头等台吉班第病故准其次子承袭本,乾降一十一年七月十九日”,载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第六卷,第31—32页。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9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879至1923年之间任扎萨克(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81页。)
    1蒙古国立档案馆藏《扎萨克图汗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有这一奉书》,第9页上。
    2《有这一本书》,第9页上。
    3乾隆朝官纂:《西域图志》,卷之十,疆域三,安西北路二,第197页,注释[28]。
    4《蒙古国地名简明字典》,第616页。
    5《扎萨克图汁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M—168—827:《有这一本书》,第9页下。
    6《有这一本书》,第9页下。
    7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西藏),第59—60页。
    8《有这一本书》,第9页下。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7页。
    2也是该旗最后一任扎萨克,1905年至1923年任扎萨克。(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5,第26页。)
    3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1蒙古国立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册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55页。
    1《有这一本书》,第27页上。
    2《有这一本书》,第27页上。
    3《有这一本书》,第27页下。
    1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2《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5页。
    3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55页。
    4《大黄史》A奉,第159页。
    5《阿萨喇克其史》第61页下。
    6《阿萨喇克其史》第62页下。
    7乌云毕力格《<阿萨喇克其史>研究》,第141页。
    8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1《阿萨喇克其史》第62页下。
    2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3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4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5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案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
    6《有这一本书》,第24页上。
    7《有这一本书》,第24页上。
    8《有这一本书》,第24页下。
    1《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第39页。
    2蒙古国立中央档案馆藏,档案库编号1,档册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267,第121页。
    1《有这么一本书》第10页上。
    2齐木德道尔吉《昭莫多之战后的噶尔丹》,载于《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
    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青海部分,第59—60页。
    4乾隆朝官纂:《西域图志》,卷之八,疆域一,安西南路,第174页。
    5《有这一本书》第10页上。
    6《有这一本书》第10页上。
    1《有这一本书》第10页上
    2《有这一本书》第10页上
    3乾隆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一,天山北路地名。
    4乾隆朝官纂:《西域图志》,卷之一,安西北路图一,第65页。
    5乾隆朝官纂:《西域图志》,卷之九,疆域二,女西北路一,第185页注释[44]。
    6乾隆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一,天山北路地名。
    7乾隆朝官篡,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九,疆域二,安西北路一,第185页注释[43]。
    8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九,疆域二,安西北路一,第185页注释[43]。
    9道·孟和著《西域历代蒙古语地名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5页。
    10乾隆朝官纂,钟兴麟、王豪、韩慧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之九,疆域二,安西北路一,第188页注释[54]。
    11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甘肃,第28—29页
    1《内蒙古自治区地图册》,阿拉善盟,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甘肃,第28—29页。
    3乾隆朝官纂;《西域同文志》,卷之五,天山北路水名。
    1满蒙文《表传》卷之九表第九记载与之同。策旺扎布袭扎萨克图汗号时间当是康熙四十年(1701)。详见《表传》卷之六十一传第四十五 原封扎萨克图汗和硕亲王策旺扎布列传注释[30]
    2该记载有误,是雕版时的错误。当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授多岳特三等台吉。满蒙文《表传》卷之九表第九记载正确。
    3满蒙文《表传》卷之九表第九记载与之同。该记载有误。当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封根敦为扎萨克多罗贝勒。(《堂档》,第十八卷,第39页。)
    4满蒙文《表传》卷之九表第九记载与之同。扎木扬卒于雍正元年(1723)。详见《表传》卷之六十七传第五十一扎萨克一等台吉纳玛磷臧布列传注释[9]。
    1《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之二九:“噶尔丹收取百余人,原欲往库冷白儿齐尔”。
    1《表传》(满、汉)卷之六十八,传第五十二,第7页;《表传》(蒙)卷之六十八,传第五十二,第8页。
    2《表传》(满、汉)卷之六十八,传第五十二,第12页;《表传》(蒙)卷之六十八,传第五十二,第1页。
    3《表传》(满、汉)卷之六十六,传第五十,第15-16页:《表传》(蒙)卷之六十六,传第五十,第15-17
    1《表传》(满、汉)卷之六十三,传第四十七,第29页;《表传》(蒙)卷之六十三,传第四十七,第36页。
    1齐木德道尔吉《关于蒙古文<复立皇太子诏>的文本格式及特点》,第20—21页。未刊载。
    1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第6页。
    2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二 传第四十六 附辅国公格色克列传,第26页。
    3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第9页。
    4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第19页。
    5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原封扎萨克图汗策旺扎布列传,第33页。
    6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原封扎萨克图汗策旺扎布列传,第33页。
    7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二 传第四十六 扎萨克多罗郡王朋素克喇布坦列传,第7页。
    8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二 传第四十六 扎萨克多罗郡王朋素克喇布坦列传,第14页。
    9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二 传第四十六 扎萨克多罗郡王朋索克喇布坦列传,第12页。
    10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二 传第四十六 扎萨克多罗郡王朋素克喇布坦列传,第16页。
    11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4页。
    12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5页。
    13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12页。
    14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19页。
    1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31页。
    2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39页。
    3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呗勒根敦列传,第45页。
    4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五 传第四十九 扎萨克辅国公通谟克列传,第4页。
    5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五 传第四十九 公品级扎萨克一等台吉喇布坦列传,第27页
    6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八 传第五十二 扎萨克一等台吉诺尔布列传,第5页。
    7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 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19页。
    8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第15页。
    9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第15页。
    10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总传,第15页。
    11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喀尔喀扎萨克图汀部总传,第16页。
    12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都四十五原封扎萨克图汗策旺扎布列传,第29页。
    13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二 传第四十六 附辅国公格色克列传,第24页
    14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三,传第四十七 扎萨克多罗贝勒根敦列传,第31页。
    1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四 传第四十八 扎萨克辅国公(?)占列传,第21页。
    2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四 传第四十八 扎萨克辅国公(?)占列传,第23页。
    3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六 传第五十 扎萨克一等台吉额尔德尼(?)布列传,第1页。
    4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四 传第五十一 扎萨克一等台吉伊达木扎布列传,第10页。
    5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八 传第五十二 厄鲁特一等台吉噶勒丹达尔扎列传,第15页。
    6蒙古文《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一 传第四十五原封扎萨克图汗策旺扎布列传,第28页。
    1、台湾故宫博物院:《旧满洲档》(满文),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69年。
    2、李包文整理:《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蒙古文),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中、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编:Cing ulus-un dotuyadu narin bicig-un yamun-u mongyol dangsa ebkemel-un emkidkel(《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1—7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3、2005年。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Dayicing gurun-u dotuyadu yamun-u mongyol bicig-un dangsa(《清内阁蒙古堂档》1—22卷),影印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5年。
    6、[德]Walther Heissig:Monglische ortsnamen TeilⅡ(海西希:《蒙古地名》,又译《盟旗地图》,第二卷),Wisbaden,1978年。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古藏学研究中心合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古藏学出版社,1998年。
    8、李保文整理:《17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出版社,1998年。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编:Dayicing gurun-u ekin uy-e-yin Gadayadu mongyol-un turu-yi jasaqu yabudal-un yamun-u manju mongyol ayiladqal-un debter-ud《清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1—23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蒙古国立档案馆编:Jasaytu qan ayimay-un ciqula kereg-un dangsa(《扎萨克图汗部要事档案》),影印本,乌兰巴托,2002年。
    13、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厦门大学外语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1、蒙古国立档案馆藏:jasaytu qan ayimay-un ulus-tur tusalayci gung Lobsangdondob-ba olan tayijinar-un gerun uy-e-yin bicimel(《扎萨克图汗部辅国公罗布藏端都布及其诸台吉家谱》),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册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3。
    2、蒙古国立档案馆藏:jasaytu qan ayimay-un tusiy-e giing-un jerge Jasay Damdingabisa-yin qosiyun-u tayijinar-un uy eki(《扎萨克图汗部镇国公爵位扎萨克达木丁阿必沙旗诸台吉世系谱》),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 册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5。
    3、蒙古国立档案馆藏:jasaytu qan ayimay-un wang gung narun uy eki uy iiy-e des-yin jiruy qoyar qobi anu(《扎萨克图汗部诸王公世系表两份》),满清统治时期档案,档册编号1,保管单位编号168,手抄家谱编号827。ene nigen debter amui (《有这一本书》)(也作《扎萨克图汗部诸扎萨克历史》),影印本,哲·格尔勒巴达喇呼拉丁撰写,乌兰巴托,2006年。
    4、sin-e-ber oldaysan qalq-a-yin dorben ayimay-un noyad-un kurdun jiruy(《最新发发现的喀尔喀四部诸诺颜环形家谱图》),影印本,策·朝鲁蒙注释并拉丁文转写,乌兰巴托,2011年。
    1、亦邻真:《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复原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
    2、[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余大均、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4、《大清会典》,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5、《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7、《清朝通典》,浙江占籍出版社,2000年版。
    8、《清朝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蒋良骐《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年。
    10、《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二辑),包文汉、陶继波整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乾隆六十年,武英殿木刻本,(蒙文版)。
    13、《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乾隆六十年,武英殿木刻本,(满文版)。
    14、祈韵士:《清朝藩部要略》,筠渌山房本。
    15、祈韵士:《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包文汉整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16、张穆:《蒙古游牧记》,清同治祈氏刊本(1867);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影印本,台湾,1965年。
    17、张穆:《蒙古游牧记》,张证明、宋举成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清)温达等撰:《钦征平定朔漠方略》,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19、(清)傅恒等撰:《平定准噶尔方略》,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印刷,1990年。
    20、吴丰培整理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印:《西域同文志》,中央民族学院印刷厂出版,1984年。
    21、《清代蒙古史料合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1992年。
    22、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民族研究所、《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合编:《卫拉特历史译文汇集》,1—4册,2007年。
    23、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五集),中华书局,1984年。
    24、《清史稿》,中华书局校点本,1977年。
    26、Sara Tuyuji(《大黄史》),乌力吉图校注,巴·巴根校订,民族出版社,1983年
    27、Erten-u mongyol-un undusun-u yeke sira tuyuji orusiba(《古蒙古汗统大黄史》),蒙古文献丛书(7),乌兰巴托,2006年
    28、Erdeni tunumal neretu sulur orusiba(《俺达汗传》),珠荣嘎译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29、Saγang Secen, Erdeni-yin tobci(萨冈彻辰著:《蒙古源流》),库伦本,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所附拉丁文转写,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30、朱风、贾敬颜《汉译黄金史纲》,(附蒙古原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31、佚名《黄金史纲》,宝力高校注,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32、戈拉登著:《宝贝念珠》,阿尔达扎布注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33、《蒙古密史还原注释》(蒙古文),额尔登泰、阿尔达扎布还原注释,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6年。
    34、《蒙古秘史》,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35、Byamba-yin Asarayci neretu[-yin] teuke(善巴著:《阿萨刺克齐史》),沙格德尔苏隆整理并影印出版,乌兰巴托,2002年
    36、Asaraγci neretu-yin teuke (善巴著:《阿萨喇克其史》),巴·巴根校注,民族出版社,1984年。
    37、乌云毕力格著:《<阿萨喇克其史>研究》所附拉丁文转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8、达里麻著:《金轮千辐》,乔吉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39、金巴道尔吉著:《水晶鉴》,留金锁校注,民族出版社,1984年。
    40、拉西彭斯克著:《水晶珠》,胡和温都尔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41、衮布扎布著:《恒河之流》,乔吉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42、戈拉登著:《宝贝念珠》,阿尔达扎布注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43、罗密著:《蒙古世系谱》,纳古单夫、阿尔达扎布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
    44、Radnabadara, zaya bandida(喇达那巴达喇著:《咱雅班第达传》),西·诺尔布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45、Radnabadara, zaya bandida-yin tuyuji saran-u gerel kemeku orusibai(喇达那巴达喇著:《咱雅班第达传》),[蒙]那·苏克巴特尔拉丁文转写并影印,乌兰巴托,2009年。
    46、Dorben oyirad-un teuke orusibai(巴图尔乌巴什著:《四卫拉特史》),[蒙)那·苏克巴特尔拉丁文转写并影印,乌兰巴托,2009年。
    47、梅日根葛根著:《黄金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9年。
    48、阿旺罗桑嘉措著:《达赖三世、四世传》,陈庆英、马连龙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
    49、阿旺罗桑嘉措著:《五十达赖喇嘛传·云裳》,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50、五十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著:《五世达赖喇嘛传》(上、中、下),陈庆英、 马连龙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51、《西域图志校注》,钟兴麒、王豪、韩慧校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52、(清)罗布藏嘎啦藏嘉措著:《锡哹图活佛洛桑丹毕尼玛传》,索南嘉措译,清中期木刻版,1746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1、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萨拉图著:《<蒙古秘史>词汇选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2、清格尔泰著:《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清格尔泰著:《语言文字论集》(1946——1996),内蒙古大学出版,1997年。
    4、贾拉森、巴达玛敖德斯尔编:《论文与纪念文》(19461996),1997年。
    5、乌·满达夫著:《蒙古语言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6、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蒙古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7、达力扎布著:《明代漠南蒙占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8、乌云毕力格等编:《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出版社,1993年。
    9、杜家骥著:《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宝音图、包文汉编著:《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王公传记索引》,内蒙古大学出版,1999年。
    11、高文德、蔡志纯著:《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12、珠荣嘎校注:《阿拉坦汗传》(蒙古文),民族出版社,1984年。
    13、包银海校注:《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15、道润梯步编著:《喀尔喀律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
    16、马汝珩著:《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张永江著:《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18、李秀梅著:《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
    19、赵云田著:《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
    20、(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
    21、[苏]弗拉基米尔左夫著,刘荣焌译:《蒙古社会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2、(苏]沙斯季娜著,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教师译:《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
    23、(苏)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张梦玲、卢龙译:《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24、(韩)金成修著:《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5、[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校:《俄国·蒙古·中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
    26、[日]同洋榭著:《清代蒙古蒙旗制度研究》,株式会社平河工业社,2007年。
    27、[日]田山茂著,藩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
    28、[日]宫脇淳子著、晓克译:《最后的游牧帝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蒙古]共果尔著:《喀尔喀史纲》,民族出版社,1991年。
    30、[蒙古]那楚克道尔吉著:《喀尔喀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
    31、[蒙古)共果尔著,包金钢、胡日勒巴特尔等转写,嘎瓦校:《喀尔喀简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32、(蒙古]共果尔著:《科布多简史》,乌兰巴托,2006年。
    33、[蒙古)阿·奥其尔、哲·格尔勒巴达喇呼著:《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乌兰巴托,2003年。
    34、(蒙]策·朝鲁蒙著:《和托辉特部历史——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乌兰巴托,2006年。
    35、(蒙古)那·苏克巴特尔主编:《蒙古史托忒文文献》(1),乌兰巴托2006年。
    36、(蒙古]额·吉格木德道尔吉主编:《喀尔喀与满洲政治关系——十七世纪后半叶》,乌兰巴托,2008年。
    37、(蒙古]Mongrol ulus-un uysaγatan Jui(巴德玛哈吨等编:《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志》,第一卷),敖特根、贵荣、毕力贡等转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38、胡日查、长命著:《科尔沁蒙古史略》(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1年。
    39、张蒙主编:《蒙古地名译名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40、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91年。
    41、冯承钧原编、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2年。
    42、王雄著:《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况》,内蒙古大学出版,2008年。
    43、佟佳江著:《清史稿订误》,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44、宝音德力跟:《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学论文,1997年。
    45、图雅:《喀尔喀绰克图洪太吉生平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6、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7、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48、那顺达来:《喀尔喀历史地理研究》,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49、贾敬颜:《阿鲁蒙古考》,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1997年。
    50、吕宽庆《清代立嗣继承研究》,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级。
    51、宝音朝克图:《清朝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级。
    52、刘文鹏:《清代驿传体系研究》,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级。
    53、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论文,2005年。
    1、齐木德道尔吉:《1696年九月噶尔丹致达赖喇嘛、第巴及青海诸太吉的信件》(哲学社会科学)(蒙文版),1992年第二期。
    2、齐木德道尔吉:《昭莫多之战以后的噶尔丹》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1993年。
    3、齐木德道尔吉、金启综:《清军入关前的国内政治形势及其演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5年第二期。
    4、齐木德道尔吉:《远征噶尔丹中的康熙皇帝》,载《硕果—纪念扎奇斯钦教授80寿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5、齐木德道尔吉:《林丹汗之后的外喀尔喀马哈撒嘛谛车臣汗》,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1998年第二期。
    6、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四期。
    7、齐木德道尔吉:《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四期。
    8、齐木德道尔吉:《康熙之路—纪康熙皇帝首次亲征噶尔丹》,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2000年。
    9、齐木德道尔吉:《腾机思事件》,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宝音德力根:《“四十万蒙古”之称的由来及其相关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6年第四期。
    11、宝音德力根:《好陈察哈儿·察哈儿五大营·八鄂托克察哈儿》,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8年第三期。
    12、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四期。
    13、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与俺达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1999年第一期。
    14、宝音德力根:《兀良哈万户牧地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五期。
    15、宝音德力根:《17世纪中后期喀尔喀内乱》,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宝音德力根《“喀尔喀巴儿虎”的起源》,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宝音德力根:《答延汗诸子分封》,载日本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会刊,第二辑,东京,2006年。
    18、乌云毕力格:《关于朝克图台吉》,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三期。
    19、乌云毕力格:《关于尹咱库图克图》,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一期。
    20、乌云毕力格:《康熙皇帝的一份密折及其有关问题》,载《硕果—纪念扎奇斯钦教授80寿辰》,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年。
    21、乌云毕力格:《从十七世纪初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若干问题、(一)“赵之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1999年第三期。
    22、乌云毕力格:《从十七世纪初蒙古文和满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若干问题、(二)“敖木林之战与后金—喀喇沁联盟”》,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1999年第四期。
    23、乌云毕力格:《评<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载内蒙古大学报,1999年第六期。
    24、云毕力格《17世纪20—30年代喀喇沁部太吉和塔布囊》,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2000年。
    25、乌云毕力格:《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义—以所谓的赵之战为例》,载《清史研究》,2002年第一期。
    26、乌云毕力格《喀尔喀蒙占右翼额尔克卫征诺颜的奏折及相关事宜》,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3年第一期。
    27、乌云毕力格:《绰可图太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QMD,第一辑,东京,2005年。
    28、图雅、乌云毕力格:《关于猴年大律令的几个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版),2007年第一期。
    29、乌云毕力格:《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从(蒙古堂档>满蒙文档案史料看喀尔喀政治史的一个侧面》,载沈卫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集刊》(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
    30、乌云毕力格:《皇太极致苏班第的三封信》,QMD,第三辑,东京,2007年。
    31、乌云毕力格:《喀尔喀三汗的登场》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三期。
    32、乌云毕力格:《清太宗与喀尔喀右翼扎萨克图汗苏班第的文书往来—兼谈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的形成》载《西域研究》,2008年,第二期。
    33、姑茹玛、乌云毕力格:《硕垒称汗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34、乌云毕力格:《1705年西藏事变的真相》,载《中国藏学》,2008年第三期。
    35、乌云毕力格:《关于蒙古阿苏特部》,载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36、达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考》,载《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37、达力扎布:《北元汗斡耳朵游牧地考》,载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编:《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38、达力扎布:《(喀尔喀法规>制定原因及实施范围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
    39、达力扎布:《清太宗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史实考略》,载《中国藏学》2008年第三期。
    40、达力扎布:《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会盟的召集人及地点》,载《民族研究》,2008年第四期。
    41、胡日查:《关于“阿鲁蒙占”的几个部落》(蒙古文),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四期。
    42、胡日查:《论阿巴噶部历史有关的若干问题》(蒙古文),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一期。81、包文汉:《蒙古王公表传纂修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87年第三期。
    43、包文汉:《(蒙古王公表传>纂修再考—第一部<表传)由何种文字写成》,载《清史研究》,1997年第一期。
    44、包文汉:《清朝<藩部要略>稿本探究》,载《中国边境史地研究》,1996年第二期。
    45、包文汉、陶继波:《<蒙古王公表传>续纂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报),2006年第六期。
    46、宝音图:《关于<表传>写作年代及其版本》,载《内蒙古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87年第六期。
    47、宝日吉根、宝音图:《(皇朝藩部要略>张穆改定稿本评介》,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1993年。
    48、宝日吉根:《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载《民族研究》,1981年第四期。
    49、乔吉:《(清朝藩部要略稿本>评价》,载《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一期。
    50、蒙林:《评价<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载《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一期。
    51、吕文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与<皇朝藩部要略>之关系考述》,载《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第一期。
    52、[日]岡洋树:《清朝在喀尔喀蒙古建立盟旗制度的过程》,云辉群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9年第三期。
    53、[日]同洋树:《定边左副将军的权力收回问题》,载《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一期。
    54、[日]同洋榭:《乾隆帝对喀尔喀的政策及喀尔喀的反应》,载《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一期。
    55、(日]同洋榭:《关于“库伦办事大臣”的考查》,载《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二期。
    56、[日)宫胁淳子:《17世纪归属清朝时的喀尔喀蒙古》,杨绍猷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3年第三期。
    57、[日]宫胁淳子:《17世纪卫拉特与喀尔喀的争逐》,样绍猷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3年第三期。
    58、(日)宫胁淳子:《17世纪卫拉特与喀尔喀的争逐》,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二期。
    59、(日)宫胁淳子:《准噶尔与清朝的冲突》,载《蒙古学信息》,1997年第四期。
    60、[日]刘泽明:《1688年噶尔丹入侵后的喀尔喀诸台吉与俄国》,载《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一期。
    61、[日]刘泽明:《恰克图条约以前的外蒙古—俄国边界地区》,完泽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第一期。
    62、[日]冈田英弘:《大延汗六万户的起源》,薄音湖译,载《蒙古学信息》,1985年第二期。
    63、(日)冈田英弘:《兀良哈蒙古族的灭亡》,载《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四期。
    64、(日]森川哲雄:《喀尔喀万户的建立》,载《东洋学报》,第52卷,第2号。
    65、[日)森川哲雄:《外蒙古的归属俄罗斯运动与第二代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陈一鸣、张永江等译,载《东洋学报》,1995年2—-3期。
    66、[日]萩原守:《18世纪喀尔喀的法律变迁》,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1年第四期。
    67、(韩]金成修:《16、17世纪格鲁派载喀尔喀蒙古传教新探—以哲布尊丹 巴呼图克图的前身问题为中心》,载《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1—2期。
    68、[美]戈尔曼、斯列萨尔丘克:《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蒙古与俄国相互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概述》,李佩娟译,载《卫拉特蒙古史译文汇集》,(第一册),2007年。
    69、(美]亨利·赛瑞斯:《16世纪初的蒙古部落与氏族名称》,忽剌安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四期。
    70、(蒙古)Sh.比拉:《蒙占佛教历史概要》,载《蒙古学信息》,2001年第一期。
    70、佟佳江:《清代蒙古贵族爵职琐议》,载《民族研究》,1987年第一期。
    71、佟佳江:《(蒙古游牧记)正误》,载《北方文物》,1994年第一期。
    72、佟佳江:《(蒙古游牧记>正误补》,载《北方文物》,1999年第一期。
    73、项勇:《1688年喀尔喀蒙古内附述略》,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社科版),2008年第二期。
    74、晏子有:《清朝外藩封爵制度》,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三期。
    75、李帝:《试论盟旗制度在喀尔喀蒙古顺利推行的原因》,载《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
    76、刘存宽:《17世纪清俄与喀尔喀蒙古关系述略》,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三期。
    77、袁森坡、张建军:《康熙十六年玄烨北巡喀喇河屯地望考辩》,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6年第五期。
    78、赵相壁:《简述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四期。
    79、哈斯达赖:《关于青衮杂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1990年第一期。
    80、潘梅花:《图蒙肯家族及赛音诺颜部的设立》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占文版),1999年第二期。
    81、王希龙:《分部之前赛因诺颜贵族的活动及其清朝关系述论—兼论清朝对北方民族的政策》,载《民族研究》,2007年第一期。
    82、穆崟臣:《赛因诺颜部与清朝关系述略》载《东北史地》,2007年第一期。
    83、徐实:《论赛音诺颜部与清朝的关系》,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三期。
    84、徐实:《超勇郡王车布登扎布史事述论》,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三期。
    85、攀明方:《三音诺颜部厄鲁特贝子旗乌梁海事略》,载《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四期。
    86、攀明方:《清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管辖》,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二期。
    87、N·哈斯巴根:《清代伊克昭的会盟》,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6年第六期。
    88、朝克图、额尔敦巴特尔:《康熙皇帝在鄂尔多斯的狩猎活动》,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1994年第三期。
    89、图雅:《喀尔喀<桦树皮律令>及其研究评述》,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6年第六期。
    90、张力均:《清代八旗蒙占汉化初探》,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6年第五期。
    91、黑龙、成崇德:《论清政府对西套蒙古问题的解决》,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五期。
    92、黑龙:《噶尔丹兵进喀尔喀对东北疆域的影响》,载《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
    93、黑龙、海纯良:《喀尔喀蒙古附清考述》,载《满族研究》,2008年第三期。
    94、成崇德:《简论赛音诺颜部的设立》,载《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一期。
    95、成崇德:《略论青滚杂卜“撤驿之变”》,载《纪念商鸿奎论文集》。
    96、韩光辉:<清史稿诸王表>正误一则》,载《清史研究》,1998年第一期。
    97、都兴智:《巴尔虎蒙古源流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三期。
    98、王雄:《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
    99、袁森坡:《察哈尔初探—兼论察哈尔与明朝的关系》,载《中国民族史研究》,1987年第一期。
    100、贾敬颜:《阿鲁蒙占考》,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1、李保文、南快:《写于17世纪初叶的43份蒙文书信》,载《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6年第1—2期。
    102、李保文:《大清国与蒙古喀尔喀汗国—1655年》,载东京外国语大学《史料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2004年3月31日。
    103、张永江:《从顺治五年蒙古文档案看明末清初翁牛特、喀喇车里克部的若干问题》,QMD,第一辑,东京,2005年。
    104、阎崇年:《论满洲老档》,载《满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105、崇德、高翔:《简论赛音诺颜部的设立》,载《清史研究通讯》,1998年第一期。
    106、戴鸿义:《林丹汗的败亡》,载《社会科学季刊》,载1992年第五期。
    107、卢明辉:《略析清代前期治理蒙古的几项重要政策》,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四期。
    108、赵云田:《哲布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载《清史论丛》(第七辑),1986年。
    109、那木斯来:《十七世纪前半叶卫拉特历史活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三期。
    110、袁森坡:《喀尔喀蒙古扎萨克的设置与演变》,载《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第二期。
    111、王思治:《康熙对乌兰布通之战的检讨与多伦会盟》,载《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三期。
    1、《五体清文鉴》,民族出版社,1957年。
    2、内蒙古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整理:《二十一卷本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
    3、斯钦朝格图编:《蒙古语词根词典》,仁亲戈瓦、苏跃拉图校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4、《三合便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5、锡林、哈斯毕力格主编:《现代蒙古语》,内蒙古大学出版,1964年。
    6、(蒙古)R·策布勒编《简明蒙古语词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7、格吐肯、扎鲁阿编:《满汉大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8、赵胜利、裴立扬、马兵编著:《汉满词典》,民族出版社,2005年
    9、民族出版社等编纂:《汉藏对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
    10、张怡荪主编:《藏汉词典》,民族出版社,1993年。
    11、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辞典》
    12、宝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
    13、舍·沙格德尔主编:《蒙古国地名简明词典》,乌兰巴托,2007年。
    14、格·罗布藏扎布、格·沙喇呼主编:《满蒙词典》,乌兰巴托,1968年。
    15、安双成主编:《满汉大辞典》,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
    1、《蒙古国地形图》,乌兰巴托,2008年。
    2、《蒙古国行政地图》,乌兰巴托,2007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1983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第八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4、《内蒙古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