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齐社会与士人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分别有两个齐国:一个是公元479年由萧道成在建康建立的齐国,史称“南齐”;一个是公元550年由高洋在邺城建立的齐国,史称“北齐”。北齐国家存在了仅仅27年,公元577年北齐灭于北周,此时距隋朝建立仅差4年。北齐是北朝末期一个短命的国家,也是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向隋唐时代过渡的国家之一,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从南北朝到隋唐的社会进程有着一定的意义。
     士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学界所说的“士人”,大体说来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说的知识分子,不过由于古今学术重心不同,古代士人是以社会知识为主的群体。至于涉及天文历法、医学、宗教等方面专门知识的知识分子,通常另有专称。故本文所说的古代士人或知识分子,主要指具备社会知识的群体,是狭义的、约定俗成意义上的传统知识分子。
     士人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历史的进程,既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人们的思想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化的动力。在中国社会中,士人思想是社会各阶层思想的主体,无论是上层社会贵族阶层的思想,还是下层民众的生活观念,都可以在士人思想中寻觅出踪迹。因而,把握一个时代士人思想是认识一个时代的重要途径。
     北齐时代士人的思想至少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魏收为代表的官方喉舌型思想。这种类型的思想具有两重特征:一方面,秉承传统的官方意识形态,宣扬儒教纲常和政治神秘主义,主张天下一统和皇权至上;另一方面,关注个人、家庭生活和生死问题,思考国家与个人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种是以刘昼为代表的亦儒亦杂型思想。这种类型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为补充既关注公共秩序,也思考个人生活和终极命运。第三种类型是以颜之推为代表的以治家为特色的思想。这种类型的思想虽不排斥官方的意识形态,但其关注的重心则在家庭,在家庭生活中的个人,注重人格的培养和性情的陶冶,尤其重视个人的生死问题,并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化倾向。
     上述三种类型的士人思想具有明显的共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它们都秉承传统的官方意识形态,遵循儒教的原则,但又在不同程度上疏离儒家传统,走向道家思想甚至宗教,第一种类型较为正统,第二种类型居中,第三种类型走得最远。导致这种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彼此政治立足点不同,对个人生命关注的程度不同。导致当时知识分子关心生命问题和宗教问题的深层原因,既与个人性格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There are two QI states separately in China's south and north during the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one was established by Daocheng Xiao inJiankang in AD479, historically called “Southern Qi Dynasty”; the other wasestablished by Yang Gao in Yecheng in AD550, historically called “Northern QiDynasty”. Northern Qi Dynasty was destroyed by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in AD577and only existed for27years. Northern Qi Dynasty was a short-lived state in thelat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was also one of the transition countries from the Wei, Jin,and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t played an importanthistorical status and had a certain significance on studying the social process from the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cholars have a special statu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at academiccircles said "the scholar" is roughly equivalent to what today’s people say“intellectuals”. But due to different academic center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ancient scholars refer to the social knowledge-based groups. As for the intellectualswho studied astronomical calendar, medicine, relig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specialized knowledge usually have a special term. So the ancient scholars andintellectuals in this paper mainly refers to the group who owns social knowledge, andare narrow and sanctified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scholars’ thought is very important for academia. In theChinese history, not only does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develop, but also the mentalcivilization develops. In the all, the people’s thought is motive force to the changeof society. In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scholars’ thought is centrum of the people’sthought. we can fi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cholars’ thought between the upper-classdignitary and the lower-class poor people. So if you want to study a era, you mustlearn the scholars’ thought in the era.
     In Northern Qi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types in the scholars’ thought. The firsttype mainly talked by WeiShou——a government officer. This type has main two characters:on the one hand,it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official ideology, advertises theprincipal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political mysticism. meanwhile, pronouncing thesovereign descends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takes more attention to thepersonal and family life. The second type is mainly talked by Liuzhou, the maincontent of this type is Confucianism supplementing Taoism, Yin-Yang School andlegalism.the third type is mainly talked by Yanzhitui. Although this type doesn’tfight against the official ideology.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and theindividual.
     With three types,the intellectuals’ thought have the common characters:particularly speaking, they all obey the traditional offical ideology,following theprinciple of the Confucianism. But they don’t belong to the pure Confucians, they areinfluenced by the Taoism and other folk religion. the first type is more orthodox;the second is middle; the third is beyond the orthodox. The main cause making somany differences is the different foothold and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about people’ s life.
引文
①瞿林东:《说〈魏书〉非“秽史”》,《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屈超耘:《为魏收的“秽史”辩诬》,《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张莉:《〈魏书〉“秽史”说必须推翻》,《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②向燕南:《〈魏书·释老志〉的史学价值》,《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③张莉:《〈魏书〉在民族史撰述上的成就》,《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④王志刚:《北朝民族史撰述的发展》,《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⑤李红艳:《魏收民族史观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⑥庞天佑:《论魏收的门阀士族思想》,《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⑦缪钺:《魏收年谱》,《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
    ⑧程天祜:《〈刘子〉作者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付亚庶:《刘子作者辨正》,载付亚庶:《刘子校释》附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李政林:《〈刘子〉作者为刘勰之说商榷》,《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杨明照:《〈增订刘子校注〉前言》,《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陈应鸾:《〈刘子〉作者补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⑨李山:《介绍刘勰著〈刘子〉的集大成校本》,《文献》1986年第2期;朱文民:《再论〈刘子〉的作者为刘勰》,《鲁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⑩曹道衡:《关于〈刘子〉的作者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1陈志平:《〈刘子〉作者和创作时间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
    12皮朝纲、詹杭伦:《试论刘昼的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阳晓儒:《刘昼美学思想述评》,《广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3[祁志祥:《试论刘昼的美学思想》,《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①付亚庶:《〈刘子〉的思想及史料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6期。
    ②衣尚飞、王成:《试论〈刘子〉的人才思想》,《理论学刊》1991年第6期。
    ③燕国材:《刘昼的教育心理思想》,《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④李军:《刘昼的教育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唐群:《刘昼与〈刘子〉的教育模式试探》,《北朝研究》1998年第1期。
    ⑤张辰、曹俊英:《刘昼文艺观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⑥这方面的论文很多,不胜枚举,如周国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庾国琼:《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四川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郝彦飞:《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评述》,《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⑦张小西:《颜之推的幼儿教育观》,《教育评论》1985年第3期;李春芳、丁海东:《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⑧李交发:《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浅析》,《湘潭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杨震:《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解读》,《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庾光蓉:《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⑨王素、谢惠蓉:《颜之推不附时流的养生观》,《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沈经宇:《颜之推谈养生》,《医古文知识》1996年第3期。
    ⑩王国炎:《魏晋南北朝的儒佛融合思潮和颜之推的儒佛一体论》,《江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陈启智:《颜之推“归心”佛教析》,《东岳论丛》1985年第6期;陈金鑫:《颜之推〈冤魂志〉及其佛学思想》,《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吴娟:《论〈冤魂志〉与儒释之关系》,《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11陶启君:《〈颜氏家训·文学〉篇文学思想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12杨仁立:《苟全性命于乱世的立身之道》,《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李宗长:《由〈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心态》,《东岳论丛》1999年第1期;陈东霞:《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思想矛盾》,《松辽学刊》1999年第3期。
    ①参见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1—622页。
    ②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第49页;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3—184页;黄永年:《论北齐的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曹道衡:《西魏北周时代的关陇学术与文化》,《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③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3—4页。
    ④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21—622页。
    ⑤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读史存稿》,香港:三联书店,1978年,第78页。
    ①参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②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8—15页。
    ③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2页。
    ④参见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5页。
    ①参见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86—288页。
    ②《通典》卷二百《边防·十六》。
    ①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读史存稿》,香港:三联书店,1978年,第82页。
    ②《颜氏家训·教子》,第21页。
    ③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读史存稿》,香港:三联书店,1978年,第84页。
    ①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628页。
    ①缪钺:《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读史存稿》,香港:三联书店,1978年,第92—93页。
    ①参见陈熙晋:《春秋左氏传述义拾遗叙》,《丛书集成续编》本,经编第13册第2页。
    ②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53页。
    ①参见曹道衡:《西魏北周时代的关陇学术与文化》,《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
    ①参见黄永年:《论北齐的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①《北齐书》卷四《文宣纪》。
    ②《北齐书》卷一六《段韶传》。
    ③《北齐书》卷一六《段孝言传》。
    ④《北齐书》卷三八《辛术传》。
    ⑥《北齐书》卷五〇《陈德信传》。
    ①《洛阳伽蓝记》。
    ②《北齐书》卷二四《陈元康传》。
    ③《北齐书》卷二四《杜弼传》。
    ④《通典》卷二《田制》。
    ①《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秦太上君寺条。
    ②《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①《洛阳伽蓝记》
    ②《北齐书》卷十五《韩晋明传》。
    ③《北齐书》卷二八《元晖业传》。
    ④《太原市北齐徐显绣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3年第10期。
    ①《隋书》卷九《礼仪志四》。
    ②《北齐书》卷四三《封述传》。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4页。
    ②《北齐书》卷二八《元孝友传》。
    ①《北齐书》卷二七《高昂传》。
    ③《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协会编,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①《北齐书》卷八《后主纪》。
    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6月。
    ③《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②《北史》卷三一《高昂传》。
    ③《北齐书》卷三十五《裴让之传》。
    ①《北史》卷三四《江式传》。
    ②《北史》卷五三《元景安传》。
    ①《北齐书》卷三八《赵彦深传》。
    ③《九品官人法》第331页。
    ①《魏晋思想论》,台湾“中华书局”编辑部,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2月版。
    ②《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87页。
    ③《北齐书》,第495页。
    ①《北齐书》,第491—492页。
    ②《北齐书》,第495页。
    ③《北齐书》,第495页。
    ④《北齐书》,第486页。
    ⑤《北齐书》,第492页。
    ⑥《北齐书》,第485页。
    ①《北齐书》,第490页。
    ②《北齐书》,第488页。
    ③《魏书》,第1656—1657页。
    ④《北齐书》,第488—489页。
    ⑤《北齐书》第495页。
    ⑥《北齐书》,第492页。
    ①《北齐书》,第490页。
    ②《北齐书》,第490页。
    ③《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063页。
    ①《魏书》,第3063页。
    ②“孝武尝大发士卒,狩于嵩少之南,旬有六日。时天寒,朝野嗟怨。帝与从官及诸妃主,奇伎异饰,多非礼度。收欲言则惧,欲嘿不能已,乃上《南狩赋》以讽焉,时年二十七。虽富言淫丽,而终归雅正。帝手诏报焉,甚见褒美。”(《北齐书》,第484页)
    ③“除帝兄子广平王赞开府从事中郎,收不敢辞,乃为《庭竹赋》以致己意。”(《北齐书》,第484页)
    ④“在途作《聘游赋》,辞甚美盛。”(《北齐书》,第485页)
    ⑤“八年(557)夏……三台成,文宣曰:‘台成须有赋。’愔先以告收,收上《皇居新殿台赋》,其文甚壮丽。时所作者,自邢邵已下咸不逮焉。”(《北齐书》,第489—490页)
    ⑥“后病甚,恐身后嫡媵不平,乃放二姬。及疾瘳追忆,作《怀离赋》以申意。”(《北齐书》第490页)
    ⑦“又敕兼主客郎,接梁使谢珽、徐陵。侯景既陷梁,梁鄱阳王范时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书喻之。”(《北齐书》,第487页)
    ⑧“帝曾游东山,敕收作诏,宣扬威德,譬喻关西,俄顷而讫,词理宏壮。帝对百僚大嗟赏之。”(《北齐书》,第490页)
    ⑨《北齐书》,第487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45页。
    ②《魏书》,第1841页。
    ①《魏书》,第187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93页。
    ③《魏书》,第827—828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53页。
    ⑤《魏书》,第64页。
    ①《魏书》,第585—586页。
    ②《魏书》,第1094页。
    ③《魏书》,第409页。
    ④《魏书》,第1677页。
    ⑤《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2页。
    ①《魏书》,第2733页。
    ②《北齐书》,第484页。
    ③《魏收集笺校全译》,第50页。
    ①《魏书》,第2825—2826页。
    ①《魏书》,第2826—2827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40页。
    ③《魏书》,第1977—78页。
    ①《魏书》,第1979—1980页。
    ③《北齐书》,第486—487页。
    ④《北齐书》,第487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55页。
    ①《魏书》,第16—17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53页。
    ③《魏收集笺校全译》,第8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05页。
    ①《魏书》,第16页。
    ②《魏书》,第341页。
    ③《魏书》,第19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45页。
    ⑤《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2页。
    ⑥《魏书》,第2893页。
    ①《魏书》,第2896页。
    ②《魏书》,第2897页。
    ③《魏书》,第2897页。
    ④《魏书》,第2927页。
    ⑤《魏书》,第2928页。
    ①《魏书》,第2333页。
    ②《魏书》,第2334页。
    ③《魏书》,第2348页。
    ④《魏书》,第2349页。
    ①《魏书》,第2041页。
    ②《魏书》,第2041页。
    ③《魏书》,第2849页。
    ④《魏书》,第2733页。
    ⑤《魏书》第1页。
    ①《魏书》,第2873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53页。
    ③《魏书》,第44—45页。
    ④《魏书》,第2110页。
    ⑤《魏书》,第2113页。
    ⑥《魏书》,第2188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53页。
    ②《魏书》,第2087页。
    ③《魏书》,第2210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32页。
    ⑤《魏书》,第2224页。
    ⑥《魏书》,第2041—2042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05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2页。
    ③《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2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7页。
    ⑤《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7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8—9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7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05页。
    ③《魏收集笺校全译》,第40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27页。
    ⑤《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05页。
    ①《魏书》,第2849页。
    ②《魏书》,第2971页。
    ①《魏书》,第2871页。
    ②《魏书》,第2872页。
    ③《魏书》,第2872页。
    ④《魏书》,第1043—1044页。
    ①《魏书》,第2872页。
    ②《魏书》,第2871页。
    ③《魏收集》第1页。
    ④《魏书》,第132页。
    ⑤《魏书》,第215页。
    ⑥《魏书》,第249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40页。
    ②《魏书》,第268—269页。
    ③《魏书》,第341页。
    ④《魏书》,第2011—2012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19页。
    ③《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25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21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93页。
    ②《论语·季氏》记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①《魏书》,第3026—3028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09页。
    ①《魏书》,第3048—3049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12—113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16页。
    ③《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18页。
    ④《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27页。
    ⑤《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33页。
    ⑥《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17页。
    ⑦《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31页。
    ①《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23页。
    ②《魏收集笺校全译》,第129页。
    ③《魏收集笺校全译》,第96—97页。
    ①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85页,第182页。
    ①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第186页。
    ②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子部五杂家类一。
    ③杨明照:《〈刘子〉理惑》,燕京大学《文学年报》第三期。转引自傅亚庶:《刘子校释》,第597—602页。
    ④程天祜:《〈刘子〉作者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
    ⑤傅亚庶:《〈刘子〉作者辨证》,见《刘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14—628页。
    ①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五杂家类一“《刘子》十卷”条。
    ①这里采用的是傅亚庶《刘子校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②《刘子·履信》。
    ③《刘子·履信》。
    ①《刘子·履信》。
    ②《刘子·履信》。
    ③《刘子·慎独》。
    ④《刘子·言苑》。
    ⑤《刘子·明权》。
    ①《刘子·思顺》。
    ②《刘子·慎独》。
    ①《刘子·辨乐》。
    ②《刘子·辨乐》。
    ①《刘子·和性》。
    ②《刘子·殊好》。
    ①《刘子·爱民》。
    ②《刘子·爱民》。
    ③《刘子·从化》。
    ④《刘子·从化》。
    ①《刘子·贵农》。
    ②《刘子·爱民》。
    ①《刘子·荐贤》。
    ②《刘子·知人》。
    ③《刘子·荐贤》。
    ①《刘子·因显》。
    ②《刘子·知人》。
    ③《刘子·知人》。
    ④《刘子·因显》。
    ⑤《刘子·因显》。
    ⑥《刘子·心隐》
    ①《刘子·心隐》。
    ②《刘子·妄瑕》。
    ③《刘子·妄瑕》。
    ①《刘子·适才》。
    ②《刘子·文武》。
    ①《刘子·均任》。
    ②《刘子·正赏》。
    ③《刘子·审名》。
    ①《刘子·法术》。
    ②《刘子·法术》。
    ①《刘子·法术》。
    ②《刘子·赏罚章》。
    ①《刘子·爱民》。
    ②《刘子·赏罚章》。
    ③《刘子·兵术》。
    ④《刘子·兵术》。
    ①《刘子·兵术》。
    ②《刘子·兵术》。
    ③《刘子·阅武》。
    ①《刘子·兵术》。
    ②《刘子·阅武》。
    ③《刘子·阅武》。
    ①《刘子·崇学》。
    ①《刘子·专务》。
    ②《刘子·崇学》。
    ③《刘子·惜时》。
    ①《刘子·惜时》。
    ②《刘子·贵言》。
    ③《刘子·观量》。
    ①《刘子·大质》。
    ②《刘子·鄙名》。
    ③《刘子·审名》。
    ①《刘子·慎言》。
    ②《刘子·慎隙》。
    ③《刘子·伤谗》。
    ①《刘子·明谦》。
    ②《刘子·诫盈》。
    ③《刘子·贪吝》。
    ①《刘子·命相》。
    ②《刘子·通塞》。
    ③《刘子·托附》。
    ④《刘子·通塞》。
    ①《刘子·遇不遇》。
    ②《刘子·通塞》。
    ③《刘子·激通》。
    ④《刘子·清神》。
    ①《刘子·清神》。
    ②《刘子·清神》。
    ①《刘子·防欲》。
    ②《刘子·去情》。
    ①《刘子·言苑》。
    ②《刘子·清神》。
    ③《刘子·言苑》。
    ④《刘子·韬光》。
    ①程天祜指出:“《隋志》与《刘子·九流》中的诸子分类都是袭用汉书。”(程天祜:《刘子作者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
    ①《刘子·九流》。
    ①《刘子·利害》。
    ②《刘子·祸福》。
    ①《刘子·明权》。
    ②《刘子·明权》。
    ①《刘子·随时》。
    ②《刘子·风俗》。
    ③《刘子·贵速》。
    ①《刘子·类感》。
    ①洪亮吉《晓读书斋四录·下》:“《南史》颜协在《文学传》,其子颜之推在《北史·文苑传》,皆云‘琅邪临沂人’。按:琅邪系东晋成帝时侨郡,临沂亦侨县,属琅邪。今琅邪故侨郡,在今句容县有琅邪乡,即其地;临沂故侨县,在今上元县东北三十里。”
    ②《颜氏家训·序致第一》。这里采用的是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③《金薤琳琅》卷二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580页。
    ②《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①《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②《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③《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④《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⑤《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⑥《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①《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②《颜氏家训·兄弟第三》。
    ③《颜氏家训·后娶第四》。
    ④《颜氏家训·后娶第四》。
    ⑤《颜氏家训·后娶第四》。
    ①《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②《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③《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④《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⑤《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①《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②《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③《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①《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②《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③《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④《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⑤《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①《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②《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③《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①《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②《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③《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④《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①《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②《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③《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④《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⑤《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①《颜氏家训·序致第一》。
    ②《颜氏家训·序致第一》。
    ①《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②《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③《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④《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⑤《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⑥《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①《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②《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③《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④《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⑤《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①《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②《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③《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④《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①《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①《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③《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④《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⑤《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①《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①《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颜氏家训·终制第二十》。
    ①《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①《颜氏家训·慕贤第七》。
    ②《颜氏家训·慕贤第七》。
    ③《颜氏家训·序致第一》。
    ④《颜氏家训·慕贤第七》。
    ⑤《颜氏家训·慕贤第七》。
    ①《颜氏家训·文章第九》。
    ②《文心雕龙·宗经》:“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
    ③《颜氏家训·文章第九》。
    ①《颜氏家训·文章第九》。
    ①《颜氏家训·文章第九》。
    ②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375页,注一。
    ①《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颜氏家训·书证第十七》。
    ③《颜氏家训·书证第十七》。
    ④《颜氏家训·音辞第十八》。
    ①《颜氏家训·音辞第十八》。
    ②《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戴逵,字安道,东晋隐士,著名音乐家和绘画家。太宰、武陵王司马晞闻听戴逵擅长鼓琴,于是派人请他前去演奏。在当时,演奏音乐属于伎人的职业,戴逵深感耻辱,于是掷于地上,生气地对使者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戴逵》)
    ③《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①《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②《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④《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①《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②《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③《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①《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
    ②《颜氏家训·名实第十》。
    ①《颜氏家训·名实第十》。
    ②《颜氏家训·名实第十》。
    ③《颜氏家训·名实第十》。
    ①《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
    ②《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
    ①《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
    ②《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
    ③《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
    ①《颜氏家训·止足第十三》。
    ②《颜氏家训·诫兵第十四》。
    ①《颜氏家训·止足第十三》。
    ②《颜氏家训·文章第九》。
    ③《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
    ④《颜氏家训·省事第十二》。
    ①《颜氏家训·诫兵第十四》。
    ③《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④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⑤《颜氏家训·文章第九》。
    ①《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②《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③《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④《文苑英华》卷二百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颜氏家训·养生第十五》。
    ②《颜氏家训·养生第十五》。
    ③《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
    ①以上五个问题的内容及引文均见《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
    ②《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
    ③《颜氏家训·终制第二十》。
    ④《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
    ①《颜氏家训·治家第五》。
    ②《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
    ③《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
    ①《颜氏家训·养生第十五》。
    ②《颜氏家训·终制第二十》。
    [1]郑玄: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6.
    [2]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公羊寿:春秋公羊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5]杨伯峻译注,孟子: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6]杨伯峻编注,左丘明: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
    [8]颜师古注,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9]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14]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15]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17]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8]颜之推,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
    [2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1]吴兢:贞观政要.长沙:岳麓书社,1996.
    [22]李世民,安书主编:帝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4]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25]王谠:唐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6]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杜佑,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28]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29]李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
    [30]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
    [3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2]顾炎武,谭其骧等点校: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3]董浩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34]毕沅,张沛点校:关中胜迹图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洞泾草堂刊本,乾隆52年).
    [36]楊衒之:洛阳伽蓝记.台北:明文书局,1980.
    [37]颜之推:冤魂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
    [38]刘昼:刘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
    [39]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
    [40]道宣:续高僧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
    [41]卢思道,祝尚书注:卢思道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1.
    [42]杨家骆主编:隋唐子书十种,台北:世界書局,1962.
    [43]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5.
    [44]王祯:东鲁王氏农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5]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
    [46]欧阳修: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7]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历代石刻史料搜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内含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八琼室金石补正)
    [48]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77.
    [49]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第四辑)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2006.
    [50]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2001.
    [1]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版。
    [2]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版。
    [3]李正宇: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3月版。
    [4]赵和平撰著:敦煌写本书仪研究.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版。
    [5]荣新江: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探讨.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版。
    [6]郑阿财:敦煌文献与文学.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版。
    [7]蒋冀骋:敦煌文书校读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8]张鸿勋:敦煌说唱文学概论.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版。
    [9]白化文: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版
    [10]陈祚龙:敦煌文物散论.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11]陈祚龙:敦煌学津杂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12]张锡厚:敦煌本唐集研究.台北:新文丰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版。
    [13]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北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孟列夫编著:俄藏敦煌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莫斯科: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1992年12月版。
    [15]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1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纂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藏敦煌文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
    [17]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8]甘肃藏敦煌编委会等编,段文杰主编:甘肃藏敦煌文献.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9]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1]瞿林东:《说〈魏书〉非“秽史”》,《江汉论坛》1985年第5期。
    [2]屈超耘:《为魏收的“秽史”辩诬》,《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
    [3]张莉:《〈魏书〉“秽史”说必须推翻》,《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向燕南:《〈魏书释老志〉的史学价值》,《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5]张莉:《〈魏书〉在民族史撰述上的成就》,《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王志刚:《北朝民族史撰述的发展》,《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李红艳:《魏收民族史观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8]庞天佑:《论魏收的门阀士族思想》,《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9]缪钺:《魏收年谱》,《四川大学学报》1957年第3期。
    [10]程天祜:《〈刘子〉作者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
    [11]付亚庶:《刘子作者辨正》,载付亚庶:《刘子校释》附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12]李政林:《〈刘子〉作者为刘勰之说商榷》,《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3]杨明照:《〈增订刘子校注〉前言》,《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4]陈应鸾:《〈刘子〉作者补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15]李山:《介绍刘勰著〈刘子〉的集大成校本》,《文献》1986年第2期。
    [16]朱文民:《再论〈刘子〉的作者为刘勰》,《鲁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7]曹道衡:《关于〈刘子〉的作者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8]陈志平:《〈刘子〉作者和创作时间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
    [19]皮朝纲、詹杭伦:《试论刘昼的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20]阳晓儒:《刘昼美学思想述评》,《广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1]祁志祥:《试论刘昼的美学思想》,《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22]付亚庶:《〈刘子〉的思想及史料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6期。
    [23]衣尚飞、王成:《试论〈刘子〉的人才思想》,《理论学刊》1991年第6期。
    [24]燕国材:《刘昼的教育心理思想》,《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5]李军:《刘昼的教育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26]唐群:《刘昼与〈刘子〉的教育模式试探》,《北朝研究》1998年第1期。
    [27]张辰、曹俊英:《刘昼文艺观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28]周国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29]庾国琼:《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四川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30]郝彦飞:《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评述》,《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31]张小西:《颜之推的幼儿教育观》,《教育评论》1985年第3期。
    [32]李春芳、丁海东:《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3]李交发:《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浅析》,《湘潭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34]杨震:《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解读》,《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35]庾光蓉:《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36]王素、谢惠蓉:《颜之推不附时流的养生观》,《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37]沈经宇:《颜之推谈养生》,《医古文知识》1996年第3期。
    [38]王国炎:《魏晋南北朝的儒佛融合思潮和颜之推的儒佛一体论》,《江西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39]陈启智:《颜之推“归心”佛教析》,《东岳论丛》1985年第6期。
    [40]陈金鑫:《颜之推〈冤魂志〉及其佛学思想》,《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1]吴娟:《论〈冤魂志〉与儒释之关系》,《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42]陶启君:《〈颜氏家训文学〉篇文学思想述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43]杨仁立:《苟全性命于乱世的立身之道》,《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44]李宗长:《由〈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心态》,《东岳论丛》1999年第1期。
    [45]陈东霞:《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思想矛盾》,《松辽学刊》1999年第3期。
    [46]王振芳:〈论太原在东魏北齐时期的战略地位〉,《山西大学学报》第十四卷,1991。
    [47]牛润珍:〈北齐史馆考辨〉收入《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
    [48]孔毅:〈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收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9]甘怀真:〈中国中古士族与国家关系〉,《新史学》,1991。
    [50]江中柱:〈高欢、高澄父子与东魏的汉化〉,《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51]谷川道雄着、张金龙译:〈两魏齐周时代的霸府与王都〉,收入《北朝研究》1996年第4期。
    [52]朱和平:〈隋朝邺城「难治」试析〉收入《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
    [53]朱雷:〈《北齐书》斛律羡传中所见北齐「私兵制」〉收入《武汉大学学报》1995第5期。
    [54]牟发松:〈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数据》第十四辑,1996。
    [55]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九辑,1988。
    [56]谷霁光:〈安史乱前之河北道〉,收入《谷霁光史学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57]何德章:〈北朝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一〉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四辑,1996。
    [58]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收入《历史研究》第三辑,1992。
    [59]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八辑,2001。
    [60]何德章:〈高干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六辑,1998。
    [61]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六辑,1998。
    [62]杜呈辉、刘润兰:〈北齐和北周时的朔州地区〉收入《北朝研究》第一期,1996。
    [63]周双林:〈从京畿都督府看东魏北齐的民族关系〉收入《史学月刊》第六期,1987。
    [64]周双林:〈北齐并省官考略〉收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第三期,2001。
    [65]周双林:〈从北齐废立皇后的冲突看北朝皇后的政治作用〉收入《北朝研究》第二辑,2000。
    [66]张国安:〈试论六镇鲜卑的民族融合〉,收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一期,1990。
    [67]张焯:〈东魏北齐京畿大都督府补考—兼向周双林先生请教〉收入《史学月刊》第二期,1989。
    [68]张金龙:〈东魏、北齐京畿大都督考〉收入《文史哲》第一期,2001。
    [69]许福谦、刘勇:〈北齐诸帝诸王生卒年考〉收入《山西大学学报》第二期,1999。
    [70]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收入《文史哲》第三期,1993。
    [71]陈群,〈渤海高氏与东魏政治〉,《中国史研究》,第二期,1997。
    [72]费海玑:〈北齐文林馆〉收入《大陆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十二期,1963。
    [73]渡边武着,王维范译:〈关于《北齐书》颜之推传中《观我生赋》之研究〉收入《北朝研究》第五期,1991。
    [74]苏庆彬:〈元魏北齐北周政治下汉人势力的推移〉收入《新亚学报》第六卷第二期,1964。
    [75]严耀中:〈北齐政治与尚书并省〉收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1990。
    [76]庞骏:〈北齐储君制度探论〉收入《许昌师专学报》第一期,2001。
    [1]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
    [4]何兆武等:中国思想发展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11.
    [5]葛承雍:中国古代等级社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
    [7]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5.
    [8]张立文主编,向世陵著: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
    [9]曹伯言,张哲永:中国古代思想家列传编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7.
    [10]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
    [11]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2.12.
    [12]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6.
    [13]郭美华,陈卫平:中国哲学十二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
    [14]钟泰:中国哲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
    [15]方旭东,朱承:中国思想史讲稿.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12.
    [16]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5.4.
    [17]李学勤、朱大渭主编,景蜀慧著:中国古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6.10.
    [1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9]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0]钱穆:中国思想史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
    [21]李申:中国儒教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
    [22]阎歩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
    [23]白寿彝主编,黎虎分册主编:中国通史(第5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
    [24]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
    [25]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26]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7]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9]陈寅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
    [30]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32]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3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4]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5]刘九洲注释:新译洛阳伽蓝记.台北:三民书局,1994.3.
    [36]赵辉著:六朝社会文化心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37]魏晋处世思想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2.
    [38]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1.
    [39]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11.
    [40]钱穆:中国思想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9.
    [41]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8.
    [42]吴怡: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6.
    [43]何启民:魏晋思想与谈风.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1.
    [44]台湾“中华书局”编辑部:魏晋思想论.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2.
    [45]陈登原撰,杨家骆主编:中国文化史.台北:世界書局,1971.7.
    [46]陈顾远:中国婚姻史.长沙:岳麓书社,1998.
    [47]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8]韩国磬:隋唐五代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9]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12.
    [50]东方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2.
    [51]郑家栋:断裂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
    [52]周谷城主编:民国丛书(第一编)——侯外庐著,新哲学教程.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53]艾思奇:大众哲学——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54]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55]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56]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57]林同济,雷海宗:文化形态史观——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58]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59]周谷城:中国社会之结构——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60]王伯祥:中国学术思想演进史——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1]刘大杰:魏晋思想论——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2]容肇祖:晚明思想史——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3]钱亦石:中国政治史讲话——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4]陈中民:官僚政治批判——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5]柳诒征:中国文化史(第42册)——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6]吴虞:吴虞文录——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7]王造时:荒谬集——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8]沈钧儒:中鱼集——民国丛书(第二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12.
    [69]新中华杂志社:中国传统思想之检讨——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12.
    [70]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12.
    [71]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12.
    [72]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12.
    [73]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12.
    [74]陆懋德:史学方法大纲——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12.
    [75]张孝若:张季子九录——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91.12.
    [76]曾资生:中国政治制度史——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77]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78]罗香林:唐代文化史研究——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79]吴世昌: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80]张含英:历代治河方略述要——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81]林纾:畏庐文集——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82]朱义胄:春觉斋著述记——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92.12.
    [83]曾繁康:中国政治制度史.台北:华岗出版有限公司,1979.7。
    [84]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
    [85]韦庆远,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86]张金礛:中国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9.
    [87]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9.
    [88]王寿南:政治史.台北:汉苑出版社,1988.
    [89]张仁青: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12.
    [90]周建江: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
    [91]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0.
    [92]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北京:中华书局,1997.1
    [93]胡绳:理性与自由——民国丛书(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10.
    [94](英)罗素:《西方的智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5]李树桐:隋唐史别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96]林天蔚:隋唐史新论.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89.
    [97]李树桐:唐史索隐.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98]马良怀:士人·皇帝·宦官.长沙:岳麓书社,2003.
    [99](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邹劲风,梁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00]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1]王镜轮:做一个皇帝的读书郎.北京:花艺出版社,2004.
    [102]王寿南:唐代人物与政治.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
    [103]王吉林:唐代宰相与政治.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
    [104]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105]章群:唐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8.
    [106]王水照主编:传世藏书·集部全唐文.海口: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996.
    [107]魏汝磷,刘仲平合著:中国军事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
    [108]刘昶: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4.
    [109]郑永挺主编:人际关系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1.
    [110]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111]汤一介:魏晋玄学论讲义.厦门:鹭江出版社,2006.12.
    [112]何善蒙:魏晋情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
    [113]傅佩荣:傅佩荣《庄子》心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2.
    [114]易中天:中国智慧.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
    [115]许纪霖: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9.
    [116]傅佩荣:傅佩荣细说孔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4.
    [117]戴燕:玄意幽远——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118]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
    [119]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12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
    [121](美)比尔·波特;明洁译:空谷幽兰.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0.
    [122](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金寿富译: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123]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1卷-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124]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12.
    [125]苏渊雷、高振农选辑:佛藏要籍选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
    [126]净空法师主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3.
    [127]傅正有限公司编辑部编:乾隆大藏经.台北:宝印流通处,傅正有限公司,1999.1.
    [128]胡道静,陈莲笙、陈耀庭选辑:道藏要籍选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
    [129]杨一凡、田涛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1.
    [130]许明主编: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9.
    [131]文清阁编委会编:历代禹贡文献集成.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1.
    [132]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主编:全元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133]郭磬,廖东主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济南:齐鲁书社,2002.6.
    [134]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
    [135]卢辅圣主编,崔尔平,江宏: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上海书画出版有限公司,1993.10.
    [136]刘托,孟白主编:清殿版画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8.
    [137]曹炳章编: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
    [138]国家图书馆分馆编:古籍珍本游记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3.5.
    [139]许翔主编,胡维革:四库全书会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
    [140]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41]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2.
    [142]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
    [143]贾贵荣辑: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6
    [144]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搜刊.北京:中国书店,1999.
    [145]殷梦霞选编: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8
    [146]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6
    [147]中华书局编辑部: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5
    [148]吴平、张智主编:中国祠墓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4.9
    [149]国家图书馆编:汉晋名人年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
    [150]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谢稚柳等主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51]吴元真主编:北京图书馆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本全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152]北京大学善本部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7.
    [15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编: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54]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丛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
    [1]谷川道雄:中国士大夫階級と地域社会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総合的研究.京都:京都大学,1983.3.
    [2]谷川道雄:北魏官界における門閥主義と賢才主義.名古屋:名古屋大学文学部,1959.3.
    [3]谷川道雄著:中国史とは私たちにとって何か:歴史との対話の記録.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3.7.
    [4]加藤節著:政治と知識人:同時代史的考察.東京:岩波書店,1999.8.
    [5]棚橋光男著:古代と中世のはざまで:時代を撃つ王朝知識人.金沢:北國新聞社,1997.12.
    [6]田中忠夫著:支那の士大夫階級.東京:東亞研究會,1929.12.
    [7]吾妻重二著:朱子学の新研究:近世士大夫の思想史的地平.東京:創文社,2004.9.
    [8]川胜义雄:《魏晋南北朝》,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2003.
    [9]川本芳昭:《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东京,汲古书院,1998.
    [10]内田吟风:《北アジア史研究鲜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舍,1988.
    [11]内田吟风:《北アジア史研究匈奴篇》,京都,同朋舍,1988.
    [12]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4.
    [13]宇都宫清吉:《中国古代中世史研究》,东京,创文社,1986.
    [14]西村元佑:《中国经济史研究》,京都市,京都大学文学部内东洋史研究会,1968.
    [15]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东京,筑摩书房,1971.
    [16]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の研究》,东京,中央公论社,1997.
    [17]气贺泽保规:《府兵制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99.
    [18]宫川尚志:《六朝史研究》,京都市,平乐寺书店,1956。
    [19]福岛繁次郎:《中国南北朝史研究》,东京,株式会社名著出版,1962.
    [20]洼添庆文:《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3.
    [21]滨口重国:《秦汉隋唐史の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66.
    [1]黃旨彥:《魏晉南北朝的公主政治》[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李贞德,台湾:台湾大学,2010.
    [2]苑全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官制度》[硕士学位论文],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09.
    [3]陈珂:《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政权的胡汉政策》[硕士学位论文],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09.
    [4]王春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泰山羊氏》[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5]韩涛:《中古世家大族范阳卢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6]王琛:《北朝晚期的社会与法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7]李璐:《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9.
    [8]郭妍:《墓室画像与北朝社会》[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008.
    [9]周升华:《北朝杂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南昌大学,2007.
    [10]张方:《关中北朝造像碑图像专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1]宋洁:《魏晋南北朝法律的儒家化》[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2]冯帆:《山东士人与北朝汉化》[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13]蔡乐:《中古悲情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4]来琳玲:《南北朝流寓士人探微》[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5]冉晓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太原:山西大学,2006.
    [16]任荣:《东魏北齐文人心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5.
    [17]姜望来:《魏周隋唐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18]陈未鹏:《北朝文学南北观念的嬗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19]王春红:《士族在北魏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0]李亮茹:《魏晋南北朝妇女社会地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1]陈迪宇:《北魏时期北归士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2]郭宏珍:《北方士族的身份特征和政治文化功能》[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1]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博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陈弱水,台北:台湾大学,2010年。
    [2]佟艳光:《北朝文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09年。
    [3]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年。
    [5]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9年。
    [6]江中柱:《北朝文人心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饰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年。
    [9]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9年。
    [10]杨龙:《北魏政权中的士族士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0年。
    [11]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10年。
    [1]翦伯赞,齐思和,刘启戈,聂崇岐:中外历史年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版。
    [2]王力,蒋绍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9月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叶绍钧:《十三经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篇名目录及作者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6]方克立: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