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土家族民族特色饮食产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俗话说:“民以吃为天、国以民为本”。饮食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性基础,一方面肩负着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增强全民身体素质的重任;另一方面扮演着繁荣城乡商贸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角色。在众多饮食产品中,少数民族饮食又显现出独特的韵味。在少数民族饮食中,恩施土家族饮食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基础、独特的文化、巨大的潜力,给了我们更多研究的理由。本文试图探讨构建以饮食文化为发展根基,以民族风情为发展特色的发展模式,通过对恩施土家族饮食产业的swot分析,得出较为可行的方案,更好的推动少数民族饮食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关联产业合理配置和跨越发展,形成一条立足民族地区、特色鲜明的民族饮食产业链,为加快民族地区建设,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As a saying goes:”Food is human’s must whereas people are a country’s masters.”As the most basically physical fundament for human beings, on one hand, die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satisfying the basic necessity of huma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t plays the role of making downtown commercial market prospe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ountry. Among the numerous dietetic prodects,the ethnic minorities’cooking has its unique lasting charm, of which the diet of Enshi Tujia Nationality has its abundant resources, good fundation, special culture and enormous potentiality which provides us more reasons to study it. This essay attempts to make such kind of developing model which considers the cooking culture as its foundation, regards the ethnic folklore as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t tries to analyse the cooking industry of Enshi Tujia Nationality through SWOT to provide feasible scheme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cooking, to satisfy the cultural necessity of human,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to create more jobs, to bring along the rational deployment and the leap-over development of revelant industry. Then it will form an ethnic catering industrial chain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which bases itself on the territory of nationality. In consequence,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peeding up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district,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driv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引文
1长乐县志,清李涣春原本,郭敦祐续修,光绪元年增刻本。
    2来凤县志,清李勗修,同治五年刻本。
    3咸丰县志,陈纪勋修,同治四年刻本。
    4巴东县志,清廖思树修,光绪六年刻本。
    5茶经,陆羽,中华书局2010年版
    6来凤县志,清李勗修,同治五年刻本。
    7宣恩县志,清张金澜修,同治二年刻本。
    8来凤县志,清李勗修,同治五年刻本。
    1、蔡宇安:《西安回族清真餐饮业现状调查与发展探索》,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乔志华:《我国老字号餐饮企业的体验营销策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鄢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韩肃:《马兰拉面连锁经营之路》,哈尔滨工程大学MBA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韦家瑜:《桂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6、马继刚:《云南民族旅游餐饮开发初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李相五:《中国餐饮业老字号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王慧玲:《延边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李莉:《济南地区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及发展前景探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娜日松:《关于蒙餐业市场化发展的构想》,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王瑜:《长江上游饮食文化的旅游区位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2、刘慧悦:《长江三角洲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谢科:《论民俗文化的经济价值》,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4、朱存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杨柳:《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努尔古丽.卡地尔:《新疆民族式快餐业发展研究——以维吾尔族快餐为例》,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7、谭志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家族饮食文化研究与开发》,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8、何志文:《中国餐饮的创新与品牌》,中国商贸2009年第10期。
    19、仇学琴,姜若愚:《云南民族旅游餐饮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4期。
    20、王崇赫:《用SWOT分析中式餐饮第一店_小肥羊》,北方经济2007年第2期。
    21、孙志坚:《挖掘乡村特色餐饮资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区经济2008年第7期。
    22、陈云川;袁新宇;陈国林:《四川餐饮业SWOT分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3、姚伟钧;刘朴兵;:《试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4、高小岩:《清真民族餐饮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_以兰州牛肉拉面为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5、宋冬雯:《浅析餐饮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期。
    26、梁有才;:《浅论餐饮业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商业时代2008年第22期。
    27、鲁临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_以青海海东地区穆斯林群众拉面经济为例》,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8、陈云川;袁新宇;陈国林;:《四川餐饮业SWOT分析》,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5期。
    29、于军华;:《内蒙古特色饮食文化与地区经济发展——以“小肥羊”为例透析地区餐饮业发展前景》,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12期。
    30、彭娟:《广东餐饮零售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09年第7期。
    31、姚伟钧:《鄂西土家族原生态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2、施卫;:《四川餐饮业SWOT分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33、林丕:《关于我国文化产业_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新视野2009年第5期。
    34、罗永常:《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35、郑亚章:《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与开发——以三峡地区为例》,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5期。
    36、谭丽林;吴笛霜:《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三江县高友侗寨为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7、罗永常:《原生态民俗旅游开发的理念、目标与对策——以黔东南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