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冯契构建的智慧说,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于一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篇章中留下了精彩的一页。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冯契的哲学思想,全面、客观、系统地探讨冯契如何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为理论指导,在吸取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智慧的基础上,构建起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冯契的哲学之路,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20世纪30年代,冯契遇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这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是当时“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哲学领域的体现,它构成了冯契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入口。冯契深受清华学派特别是金岳霖的学术熏陶,但他在毛泽东哲学的巨大影响下,选择了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自己解决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理论工具,终生一以贯之。冯契站在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整体的反思,为其提出智慧说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20世纪90年代初,冯契终于构建起了智慧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由三篇构成:《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是主干,《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是两翼。这个体系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
     冯契的智慧说由三篇构成。第一篇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阐述了广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冯契把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理论思维能否把握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理想人格如何培养?冯契认为,实践经验能够给予人以对象的实在感,“所与是客观的呈现”,由此可以说,感性经验是整个知识和智慧大厦的基础。理论思维是以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这就是接受总则,再加上形式逻辑的原则,共同构成了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在“一致而百虑”的思维运动中,逻辑思维通过具体概念能够把握具体真理。逻辑思维对天道的把握就是从本然界演化为事实界、可能界、价值界的过程,对人道的把握就是认识人的心灵和人性问题。而智慧就是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它与自由是内在地联系着。人们通过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德性的自证,可以实现转识成智的飞跃。第二篇是《逻辑思维的辩证法》,阐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如何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理。冯契认为,辩证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人类认识史和现代科学知识来进行研究,具体方法就是“辨合”与“符验”。在冯契看来,意见以及观点的矛盾运动构成了辩证逻辑的开端,在科学、哲学的演进过程中,辩证逻辑从自发发展到自觉——这就是逻辑思维过程的辩证法。形式逻辑有其客观基础,辩证逻辑把握具体真理的思维形式是具体概念,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思维的根本规律,逻辑思维的主要范畴是“类”、“故”、“理”;一般的逻辑方法主要包含观察的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分析与综合的结合、归纳和演绎以及类比、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假设和证明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等五个环节——这就是逻辑思维形式的辩证法。第三篇是《人的自由和真善美》,阐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如何贯彻于价值领域,转化为人的自由人格的德性。冯契认为,人的自由就是“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人的自由是“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人的自由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总之,要求自由是人的本质。人要求自由的本质必然具体表现于价值领域。价值是评价的对象,是评价意义的客观化,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真善美以及功利等价值构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作为价值范畴,真与人生理想相联系,善与道德理想相联系,美与审美理想相联系。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理想的自由人格。今天应该提倡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通过实践和教育相结合、世界观的培养和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以及集体帮助和个人主观努力相结合等三种途径来培养。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独特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冯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对如何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作了系统反思。他从认识论、逻辑学、天道观、人道观、方法论等多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积极成果,批判清理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价值观、方法论、逻辑学等方面存在的消极因素,提出了新的哲学史定义和比较法、通变法、扬弃法等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其次,冯契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为理论指导,在构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体系方面作了新的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李达、艾思奇、张岱年、毛泽东等都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作了种种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冯契在此基础上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作了又一次成功的尝试。今天要继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应该像冯契那样沿着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前进,强化自觉的民族意识,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再次,冯契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时代内容和民族特色。在认识论方面,冯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领域,夯实了唯物主义的实践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充实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范畴体系;在逻辑学方面,强调辩证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作了科学区分,提出了富于民族特色的“类”、“故”、“理”的逻辑范畴体系;在文化哲学方面,对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在文化的“古今”层面上提出了首先要继承中国“近代传统”的观点,在文化的“中西”层面上提出了中西文化会通的机制;在自由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自由理论作了深入阐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由理论进行了系统考察,就自由的本质、过程和境界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在理想学说方面,提出了广义的理想概念,对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审美理想作了深入探讨;在人的本质理论方面,从事实界的视域提出人的类本质就是“要求自由”,从可能界的视域阐发了人的社会本质,将人的本质与人的德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人格理论方面,从历史与现实的教训中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新理念,以及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有效途径。最后,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关问题作了专门的探讨: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的多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专业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为世界哲学的开端。这些都为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进一步反思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Feng Qi's Wisdom Theory, which has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 a system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with its own character, and leaves a brilliant page in the chapter of the histor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How to evaluate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the study on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main aim of my paper is to accomplish this task with best efforts.
     Feng Qi's philosophical road, in his own words, is "to advance along the road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s".Feng Qi met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issue which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in1930s. This question was th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f times theme of "Whither China", and it constituted the theoretical entrance in which Feng Qi advanc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Feng Qi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singhua School especially by Jin Yuelin, but he was influenced by Mao Zedong more deeply, so he chose Pract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 as his theoretical tool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wisdom through his consistent life. Conduc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the overall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cluding ancient philosophy and modern philosophy) on the height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Feng Qi made a full preparation for his Wisdom Theory. Feng Qi constructed his theoretical system of Wisdom Theory in the early1990s.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three components:"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Understand Their Own" is the trunk,"Dialectics of Logical Thinking" and "Human Freedom and "Truth, Goodness, Beauty" is wings. This system has its own strict internal logic, and it is with distinct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Feng Qi's Wisdom Theory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Understand Their Own", which explains the basic issues of his broad-sense epistemology. Feng Qi summed up the main problems of epistemology in four aspects:whether feeling can give objective reality? Whether theoretical thinking can grasp the laws of universally valid knowledge? Whether logical thinking can grasp specific truth? How to train ideal personality? In Feng Qi's opinion, Practical experience can give us a sense of reality about the object, and "Given is the show of objectiveness". It can be said that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the basis of knowledge and wisdom. Theoretical thinking is to facsimile and specified the experience, and it is to treat the reality with what the reality give us. This is called accepted general principle, which constitutes the condition of universally valid knowledge together with formal logic. In the thinking movement of "consistence and different consideration", logical thinking grasps the truth through specific concrete concept. Logical thinking grasps the Heaven is a process in which primordial world evolves to facts world, possibility world and value world, and touches upon the problem of mind and humanity when it grasps the Human. Wisdom is about Heaven and Human, and is inherently linked with freedom. People can realize the leap from knowledge to wisdom through rational intuition, dialectical synthesis, virtue's self-evidence. The second chapter is "Dialectics of Logical Thinking", which explains how the dialectics of thinking process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ethodology. In Feng Qi's opinion, dialectical logic is the growing poi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from studying Marxism and learning the knowledge of human knowing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with the specific means of "co-identified" and "character tes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views and perspectives constitutes the beginning of dialectical logic. Dialectical logic advances itself from spontaneity to self-consciou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his is the dialectics of the logical thinking process. Formal logic has its objective basis. Dialectical logic grasps the specific truth with specific concept. Unity of opposites is the fundamental law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Logical thinking'main areas are "class","reason","truth". General logic method mainly includes five links such as the observation of objectivity (from reality), the combination of analysis and synthesis,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d analogy, logical method and historical method, assumption and demonstr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assumption and evidence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is the dialectics of logic thinking form.The third chapter is "Human Freedom and Truth, Goodness, Beauty", which explains how the dialectics of thinking process runs through the value area and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virtue of human free personality. In Feng Qi's opinion, human freedom is "to treat the reality with what the reality give us", and is "to transform the thing in itself into a thing for me", and is to go from the realm of necessity into the realm of freedom. In short, for freedom is the essence of man. This essence is inevitably reflected in the value area. Value is the subject to evaluation. The core issue of culture philosophy is value. Truth, Goodness, Beauty and utilitarian value constitute a unified value system, and as the value category, Truth is associated with life idea, Goodness is linked to moral idea, Beauty is associated with aesthetic idea. Man not only creates culture but also develops ideal freedom personality. Today we should promote a kind of personality which is called plebeian-oriented free personality, and train i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e and education, of culture of world view and intellectual, moral, aesthetic education, of collective help and individual effort. The whole history of mankind is the history to the realm of freedom.
     Feng Qi has mad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which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Firstly, Feng Qi applies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makes a systematic reflection of how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He has not only summed up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from the view of epistemology, logic, concept of Heaven, concept of humanitarian, methodology and other aspects,but also critically cleaned up the negative factors from the point of values, methodology, logic and other aspects, and proposed a new definition of philosophy history and som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such as comparison, reformation, keeping-abandoning. Secondly, Feng Qi has made a new attempt on the logical system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philosophy, some philosophers,such as Lee Da, Ai Siqi, Zhang Dainian, Mao Zedong and so on,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It is on the base of these achievements that Feng Qi has made a new successful essay. Today, to continue to innovate on Marxist philosophy, we should advance along the road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s with a consciou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a forever free mind as Feng Qi. Thirdly, Feng Qi ha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many ways, giving times and national identity to Marxist philosophy.On Marxist epistemology, Feng Qi has not only expanded the field of study, but also reinforced the practical basis of materialism, and enriched the Marxist truth theory, and enriched the scope of category system. On Marxist logic, Feng Qi has not only stressed that dialectical logic is the growing point of Marxist philosophy,but also made a scientific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al logic and dialectical logic, and presented system of logical categories including "class","reason","truth" with ric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n Marxist culture philosophy, Feng Qi has not only made a deep Marxism interpretation on the meaning of culture and the core of culture philosophy,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that we should first of all carry on Chinese "modern traditional" at the level of "ancient and modern", and proposed a perforating mechanis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at the level of "Chinese and western". On Marxist freedom theory, Feng Qi has not only made a deep exposition on the thought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freedom theories, but also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freedom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forward innovative ideas on freedom's nature, process, and the realm. On Marxism ideal theory, Feng Qi has not only proposed a broad concept of idea but also made a deep investigation on life idea, moral ideal and aesthetic idea.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Feng Qi has not only raised that human class nature is " for freedom" from the point of facts world, but also illustrated human social nature from the view of possibility world, and combined human nature and human virtue. On Marxist personality theory, Feng Qi has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plebeian-oriented free personality and the effective way to train it. Finally, Feng Qi makes a deep reflection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Feng Qi consider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s a concrete and historical process, and he summarizes not only Mao Zedong's contribution but also some professional philosophers' contribution to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he regard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s the beginning of world philosophy. All these have provided us with useful insights to further reflect and advanc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oday's era of globalization.
引文
① 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① 《老子·二十五章》
    ② 《老子·三十二章》
    ③ 《老子·四十八章》
    ④ 《庄子·秋水》
    ⑤ 《孟子·告子》
    ⑥ 《孟子·尽心》
    ⑦ 《张载集》第24页。
    ⑧ 《二程语录》
    ① 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76页。
    ①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165页。
    ② 《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页。
    ① 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第11-12页。
    ① 《金岳霖学术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0页。
    ②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页。
    ③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2页。
    ④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9页。
    ⑤ 《张岱年文集》第三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150页。
    ① 《张岱年文集》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271页。
    ② 霍尔特等著:《新实在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页。
    ③ 西南联大期间,为躲避敌机的轰炸,许多教授到郊区安家。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① 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17页。
    ② 郁振华:《冯契和清华学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第3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① 于光远在校时,名叫郁钟正,当时是物理系四年级学生。冯契去世后,于光远写过两篇回忆文章。
    ② 诗集后由艾思奇介绍给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因不久上海沦陷,未能出版。抗战胜利后,读书生活出版社和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合并成立三联书店,迁往北京,诗稿交还给作者。“文革”中被抄走,下落不明。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5页。
    ① 萧萐父:《深思慧境两嵚崎——读<智慧的探索>,缅怀冯契同志》,《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第2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① 《冯契文集》第十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③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8页。
    ④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2页。
    ①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③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页。
    ④ 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圆圈说,是冯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到80年代末期,冯契又提出中国近代哲学还完成了一个圆圈。分别见《冯契文集》第四卷和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①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③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①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页。
    ①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页。
    ③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页。
    ①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
    ②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2页。
    ③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2-37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⑥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① 李景源主编:《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②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8--349页。
    ③ 肖萐父:《神思慧境两嵌崎》,《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第25页。
    ④ 丁祯彦:《“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略评冯契先生“智慧说”》,《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第87页。
    ①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页。
    ①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① 冯契认为,西方近现代的哲学家特别是实证论者把认识论理解为研究实证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哲学理论,这种观点把智慧、价值这些问题排除在外,因而是一种狭义认识论的观点。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页。
    ③ 《墨子·明鬼下》
    ①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①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0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③ 《苟子·正名》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④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8页。
    ① 《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0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⑥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② 《老子·一章》
    ③ 《庄子·齐物论》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
    ③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59年新1版,第29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5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0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34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5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9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2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9页。
    ⑥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9页。
    ② 《吴越春秋》卷九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2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0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2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1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页。
    ⑥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94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② 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贝。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6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9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⑤ 《荀子·性恶》
    ⑥ 《荀子·解蔽》
    ① 《荀子·解蔽》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贝。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9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② 《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五章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④ 《墨经·小取》
    ⑤ 《荀子·正名》
    ① 《尚书引义·洪范一》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49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⑤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① 《冯契文集》第②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5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222页。
    ⑤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贝。
    ⑤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253_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书1996年版,第263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④ 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538页。
    ⑤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⑥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9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282页。
    ⑤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④ 在冯契看来,中国哲学史的类、故、理概念,与康德四组范畴中的三组是对应的,即关于个别与一般的范畴、因果性联系的范畴和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范畴。把逻辑范畴分成三组,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共同的观点。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页。
    ③ 作者生前在修改稿中于此处加了“系统”二字。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6页。
    ④ 苗力出、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1页
    ⑤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5页。
    ④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7页。
    ⑤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页。
    ⑥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9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39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2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2页。
    ④ 详见第一章之“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⑤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44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9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④ 《孟子·告子上》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0-81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② 第二章已述,冯契所说的价值界经由本然界、事实界、可能界转化而来。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10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13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色号1996年版,第14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大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21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21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9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28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1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7-33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页。
    ① 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0页。
    ② 方松华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纲》,学林出版社2011年6月版,第215页。
    ③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49页。
    ①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390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391页。
    ①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382页。
    ①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384页。
    ②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38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7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版,第693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②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387页。
    ① 《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8页。
    ② 汪子嵩:《谈怎样研究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12页。
    ③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 李景源主编:《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3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2页。
    ④ 尹大贻:《智慧说——世纪之交的哲学体系》,载《理论方法德性》,学林出版社996年版,第106-10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0页。
    ② 洪晓楠:《冯契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贡献》,《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9页。
    ③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5页。
    ④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5页。
    ⑤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2页。
    ⑥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4页。
    ⑦ 臧宏:《谈冯契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认识》,《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⑧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5页。
    ⑨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2页。
    ⑩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34页。
    ①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46页。
    ② 《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③ 王向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括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两个层面。判别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标准包括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话语方式标准三个方面。详见王向清:铲智慧”说与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④ 王向清:《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学习论坛》2008年第1期,第34页。
    ① 《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② 《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3页。
    ③ 《李达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页。
    ① 陶德麟:《<社会学大纲>冉版前言》,载李达著《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 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2007年10月版,第203页。作者李维武认为这种创造性阐释体现在三个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论”;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目前中国的出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认识史的综合”。
    ③ 黄楠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1961年体系的一些看法》,李景源、孙伟平主编《怀念与思考——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④ “天人五论”即《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和《天人简论》。陈来将其合起来称“天人五论”,得到张岱年的首肯。最先收入《真与善的探索》,齐鲁书社1988年出版。后收入《张岱年文集》第3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最新收入《张岱年全集》第3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 《张岱年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 《张岱年全集》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③ 1988年才公开发表。
    ④ 陈卫平:《理论创新·评价公正·知识普及》,载《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2卷(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⑤ 程宜山:《综合创造自成一家——论张岱年先生的早期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7期,第29页。
    ⑥ 程宜山:《现代哲学民族与传统哲学现代化——张岱年<事理论>的评价》,《哲学动态》1989年第7期。
    ⑦ 王向清:《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学习论坛》2008年第1期,第35页。
    ①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49页。
    ①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本)第六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56-357页。
    ② 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本)第六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07页。
    ①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分》,《理论前沿》2003年第18期。
    ②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分》,《理论前沿》2003年第18期。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① 杨国荣主编:《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②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48页。
    ③ 何萍、李维武;《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可贵探索——冯契<智慧说三篇>导论初探》,《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第29页。
    ① 陈来:《冯契德性思想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39页。
    ②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48页。
    ① 汪信砚:《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①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①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4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7页。
    ① 方旭东:《“前现代”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以冯契为例》,《(哲学研究》1999年第7期,第2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③ 何萍、李维武;《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可贵探索——冯契<智慧说三篇>导论初探》,《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第30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③ 王向清:《疑问:冯契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12页。
    ④ 王向清:《意见:冯契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③ 彭涟漪:《冯契与逻辑科学——简论作为逻辑学家的冯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29页。
    ①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1页。
    ③ 《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
    ① 彭涟漪:《对智慧探索历程的逻辑概括——论冯契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1页。
    ② 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再版前言》,《古今中西之争》,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1页。
    ③ 早在1947年,冯契就发表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汇合》一文,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哲学思考。80年代末在给博士生讨论班开设的题为“人的自由与真善美”的讲座中以“文化与价值”为题系统地表达了他对文化哲学的观点和看法,1990年写了《智慧的民族特征》一文阐明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90年初期,他开始亲自修订自己的文集,在智慧说第一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中“价值界与人化的自然”部分集中探讨了文化问题,还有在为其他作者的著作写序时也专门谈到文化问题,等等。
    ④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5页。
    ⑤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8页。
    ① 洪晓楠:《论冯契的文化哲学思想》,《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第60页。
    ①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④ 出于篇幅考虑,这里未录入。详见《冯契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1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① 详见第四章所述。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④ 王向清:《冯契的自由学说及其理论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6页。
    ⑤ 详见第四章。
    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② 陈泽环《转识成智和万物一体——论冯契、张世英的道德哲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61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
    ① 冯契对人的本质的考察,在20世纪80年代倾向于认为是人的essence,是一种从天性中培养的德性,亦即从人的nature中形成的virtue,并从人的自然属性、劳动、社会关系、理性几个方面作了阐述。但在90年代的表述中则侧重于从“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角度来表述。虽然内容上没有实质上的变动,但阐述方式却是不同的。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6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9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6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① 吴根友:《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申论》,《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② 成云雷:《冯契理想人格学说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继承及其方法论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③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2-313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2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3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5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0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3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4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5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5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8-659页。
    ⑥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2页。
    ⑦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5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4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6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7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9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7页。
    ④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1页。
    ⑤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3页。
    ⑥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4页。
    ①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5-506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2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页。
    ④ 《冯契文集》第十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⑤ 《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51页。
    ① 《冯契文集》第九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0页。
    ②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9页。
    ③ 《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6.《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4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7.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8.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19.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0.悌利:《西方哲学史》,(美)伍德增补,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冯契文集》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冯契文集》第二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冯契文集》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冯契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冯契文集》第五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冯契文集》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文集》第七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冯契:《智慧的探索》(《冯契文集》第八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冯契:《智慧的探索·补编》(《冯契文集》第九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冯契:《哲学讲演录·哲学通信》(《冯契文集》第十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冯契著,陈卫平等整理:《冯契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2.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3.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4.陶德麟主编:《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汪信砚:《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8.汪信砚:《汪信砚论文选》,中华书局2009年版。
    39.汪信砚:《科学:真善美的统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
    40.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2.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丰子义:《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韩庆祥:《韩庆祥论文选》,中华书局2011年版。
    45.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黄楠森、庄福龄、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47.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建构》,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8.陈宴清、阎孟伟:《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9.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0.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陈立新:《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马克思历史观哲学境域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俞吾金:《实践论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李景源主编:《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李景源、孙伟平主编:《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55.庄福龄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孙正聿:《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哲学观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郭建宁主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9.雍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安启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杨谦:《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郭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3.林默彪:《诠释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4.高文武:《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王东主编:《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6.刘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刍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67.赵敦华、孙熙国主编:《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2011年版。
    68.黄力之、张春美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69.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0.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71.李连科:《中国哲学百年争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2.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3.洪晓楠:《哲学的文化转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4.陈哲夫、江荣海、吴丕:《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75.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6.郭齐勇:《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毕国明,许鲁洲:《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8.边家珍:《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9.王月清等:《中国哲学关键词》,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0.李存山:《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高清海《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2.高清海:《哲学的创新》,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3.郑万耕:《传统与超越: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8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6.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7.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88.尚智丛,高海云:《西方科学哲学简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9.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编:《理论·方法·德性一一纪念冯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91.杨国荣编:《追寻智慧——冯契哲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2.彭涟漪:《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对冯契一个哲学命题的思考与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3.王向清:《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4.胡伟希:《转识成智——清华学派与20世纪中国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5.曾国屏:《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6.丁祯彦:《哲学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7.汤姆·洛克曼著,杨学功、徐素华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98. Norman Levine. Dialogue Within the Dialectic.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84.
    99. FogeL.Ai Su-c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Harvard University.1987.
    100.陶德麟:《人学研究应当坚持的两个原则》,《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1期。
    101.汪信砚:《视角的转换与认识论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02.汪信砚:《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03.汪信砚:《人学与哲学的关系辨正》,《哲学动态》2002年第6期。
    104.汪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105.汪信砚:《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误区》,《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06.汪信砚:《在微观层次上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7.汪信砚:《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致思方向》,《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
    108.汪信砚:《倡导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109.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10.萧萐父、郭齐勇:《通观全过程,揭示规律性——读冯契新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
    111.萧萐父:《深思慧境两嵌崎——读<智慧的探索>,缅怀冯契同志》,《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
    112.何萍、李维武;《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可贵探索——冯契<智慧说三篇>导论初探》,《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113.李维武:《冯契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4.丁祯彦:《在几个哲学问题上冯契对金岳霖的继承、引申和发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15.丁祯彦:《儒家的理想人格与现代新人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16.丁祯彦:《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略评冯契的“智慧说”》,唐都学刊》1998年第2期。
    117.丁祯彦、晋荣东:《略论冯契对“转识成智”问题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18.汤一介:《读冯契同志的<智慧说三篇>导论》,《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
    119.汤一介:《中国现代哲学的三个“接着讲”》,载《解放日报》,2006年5月15日第13版。
    120.许全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读冯契的“智慧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21.陈来:《冯契德性思想简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22.朱德生:《读冯契<智慧说三篇>有感》,《哲学研究》1997年第5期。
    123.柴文华:《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哲学研究》1997年第2期。
    124.高瑞泉:《“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冯契“智慧说”初论》,《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125.成中英:《冯契的智慧学说与本体思考:知识与价值的逻辑辩证统一》,《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
    126.成中英等:《冯契:一个“唐玄奘式”的爱智者》,《社会科学报》2005年10月27日第6版。
    127.陈卫平:《从书中汲取智慧——冯契与读书》,《学术界》(双月刊)2001年第3期。
    128.陈卫平:《智慧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论冯契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129.张天飞:《冯契的智慧学说》,《学术月刊》1995年第9期。
    130.张天飞:《冯契的哲学研究路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31.藏宏:《谈冯契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认识》,《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132.藏宏:《论冯契的世界哲学思想》,《学术界》(双月刊)2006年第6期。
    133.宋志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选择——兼论冯契的人格理念》,《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134.陈新汉:《冯契的评价论思想探析》,《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135.杨国荣:《冯契的哲学沉思——以广义认识论为视域》,《文汇报》2005年11月13日第8版。
    136.杨国荣:《论冯契的广义认识论》,《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137.杨国荣:《知识与智慧——冯契的哲学沉思》,《哲学研究》1995年第12期。
    138.郁振华:《冯契与清华学派》,《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39.彭涟漪:《冯契与逻辑科学——简论作为逻辑学家的冯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40.彭涟漪:《论“原始的基本关系”——冯契关于辩证分析逻辑起点的一个重要思想》,《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41.彭涟漪:《论概念的理想形态——冯契辩证逻辑思想探索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42.彭涟漪:《对智慧探索历程的逻辑概括——论冯契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43.彭漪涟:《冯契“化理论为方法”基本思想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44.方旭东:《“前现代”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以冯契为例》,《哲学研究》1999年第7期。
    145.张培炎:《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次转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论》,《桂海论丛》2000年第2期。
    146.徐汝庄、童世骏:《智慧的探索——冯契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1期。
    147.洪晓楠:《冯契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贡献》,《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48.洪晓楠:《论冯契的文化哲学思想》,《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
    148.洪晓楠、张增娇:《论冯契的哲学观》,《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150.吴根友:《一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自由人格”说浅绎》,《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151.吴根友:《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申论》,《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152.童世骏:《冯契和西方哲学》,《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153.童世骏:《感觉经验能否给予客观实在——从洛克到金岳霖和冯契》,《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154.郁振华:《冯契与<学术月刊>》,《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155.李振纲:《化理论为德性———论冯契的自由价值观》,《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56.闵仕君:《试论冯契的“终极关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57.陈晓龙:《转识成智——冯契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沉思》,《哲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58.陈晓龙:《从广义认识论到智慧说——兼谈冯契哲学的基本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59.王向清、李伏清:《超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峙——冯契的“智慧说”解读》,《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60.王向清:《冯契的具体真理学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61.王向清:《冯契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创见》,《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62.王向清:《论冯契的理想学说》,《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163.王向清:《“智慧”说与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64.王向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哲学——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之二》,《求索》2007年第1期。
    165.王向清:《冯契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性解读》,《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66.王向清、李伏清:《冯契对人的本质的新见解》,《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
    167.王向清:《疑问:冯契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68.王向清:《意见:冯契认识论的重要范畴》,《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69.丰子义:《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哲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70.陈先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的实践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171.阎孟伟:《马克思与欧洲自由主义运动》,《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72.俞吾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期。
    173.陈立新:《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科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74.孙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意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175.晋荣东:《“概念的双重作用”与逻辑理论的证成——对冯契理论的一点引申与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76.梁庆寅:《冯契对辩证逻辑研究中两个疑难问题的解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
    177.宁昌新:《从自由个性的本体论看冯契对传统文化的承传》,《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178.张志军:《冯契的实践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79.贺善侃:《论冯契对辩证逻辑的重要贡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80.成云雷:《冯契理想人格学说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继承及其方法论特征》,《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181.张小燕、刘贵欣:《冯契论辩证思维方法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82.李朝东:《化理论为方法——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183.陈泽环:《追求自由与善——冯契伦理思想初探》,《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84.陈泽环:《转识成智和万物一体——论冯契、张世英的道德哲学》,‘《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85.刘海:《冯友兰“境界说”和冯契“智慧说”的比较研究》,《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
    186.李伏清:《论冯契对人的本质的构造》,《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4期。
    187.陆顺良:《重提冯契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必要性》,《船山学刊》2004年第2期。
    188.陆顺良:《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7期。
    189.荆世群:《冯契对毛泽东真理学说的阐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90.宋赛花:《类、故、理——冯契逻辑范畴体系述评》,《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
    191.林孝嘹:《论冯契哲学中的自我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92.林孝嘹:《从政治自由到哲学自由——冯契自由理论的历史发展》,《现代哲学》2008年第,4期。
    193.林孝嘹:《冯契对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的推进》,《求索》2008年第6期。
    194.马德邻:《艺术:作为理想的现实——论冯契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95.顾红亮:《智慧化的人格关怀——论冯契的终极关怀思想》,《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96.李丕显:《冯契美学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品格——兼与实践美学的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97.赵修义、朱贻庭:《作为犀利的历史批评家的冯契》,《社会科学报》2007年10月18日第8版。
    198.赵亚静:《冯契的智慧学说新探》,《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8期。
    199.胡伟希:《哲学究竟是什么——<智慧的探索>读后,兼对冯契的怀念》,《学术月刊》1995年第6期。
    200.王家良:《中西会通及世界未来哲学之瞻望》,《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01.李义祥,张志雄:《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视野下的人性——从“冯契对人本质的新见解”谈起》,《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02.康宇:《20世纪中国哲学史学科建构历程及其现代进路》,《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203.张汝伦:《重思智慧》,《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