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与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考试权问题是公务员考试的根本性问题。公务员考试权的规范运行,既是公务员考试活动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现实需求。受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把公务员考试的决定、实施和监督三权集于一身,严重制约了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然而,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过多的集中在录用制度层面,对考试权这个中心问题关注不够。鉴于此,本文以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为研究对象,遵承着眼宏观、切入微观的研究原则,在对公务员考试权运行失范的因素进行深刻制度剖析和社会环境梳理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体制重构和控制路径做了探寻努力。
     考试权是考试主体依法拥有的实施国家考试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在考试权运行过程中,考试的决定权由公务员考试权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使,在考试权中处于核心地位;考试执行权由相应的业务承担组织行使,考试监督权一般由纪检监察、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方面的代表行使。建构在公平公正基础之上的公务员考试权,具有强化国家意志、促进社会公正,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控制用人质量、严防徇私腐败,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和功能。从公务员考试权的历史考察发现,伴随着科举考试合理内核的西渐与东传,我国公务员考试权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演绎,其确立既有科举考试制度历史养分的滋养,又有对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还有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合理成分的借鉴与创新,更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选拔制度变迁的强基与固本。《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经过了萌芽与探索期的中国当代公务员考试权得以完全确立并进入发展、完善的新时期。
     政府既是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行使的主体,又是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提供者。因此,对公务员考试权运行失范的制度分析,必须从政府的行为开始:首先是政府职能二重性的内在紧张。政府负有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在现代宪政体制下,任何一个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秩序的合法性基础,总是极力把既有的统治秩序说成是公众意志的体现或公共利益,实现两种职能的统一。但是,受阶级性的制约,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以不损害统治集团的利益、不破坏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前提。政府职能二重性的内在紧张,使公务员考试程序公平性的现实诉求要超过考试内容科学性的内在追求,致使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模式单一,笔试和面试的试题质量无人监控,考试权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其次是政府的内部性和行为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冲突。地方政府作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追求政府内部效用最大化和本级政府利益最大化的努力,导致其行为偏离整个国家的公共效用最大化轨道。政府作为公务员考试权力主体,其行为的自利性主要体现为报考条件和资格设置随意,主考、办考主体权责不清,以考试保密为名剥夺考生知情权、侵犯考生合法权益,滥收考试费用、考试费用使用去向不明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主考单位舞弊的丑闻。第三是政府的委托代理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委托与代理双方信息严重失衡造成权力失控和角色与地位的双重倒置。在公务员考试中,考试的内容选择、科目设置、笔试和面试的质量状况、考试程序的设定等考试权力的行使状况,都与委托—代理问题有关。四是政府主考能力的缺位。受全能型思维的影响,政府垄断了公务员考试从设计、执行到监督的所有权力,相对于公务员考试的专业化、技术化、现代化的现实需求而言,行政办考的模式难以满足;同时又扼杀了市场机制下考试服务机构的成长,造成公务员考试水平的提高缺乏外部动力。
     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而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又给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以制约。经济环境对公务员考试权的影响,首先是造成了市场经济与考试关系的嬗变。政府作为考试主体与考生之间原本是管理与服务关系,却悄然变成了经济利益关系,考试成了人们追求经济效益的国家手段,直接导致公务员考试权终极目标的异化,也导致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精神的异化。在此种状况下,公务员职位成了商品,职位选择在供求机制的作用下,既影响了公务员考试权的规范运行,对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个体效标作为更可能引发方向性偏误。在政治环境中,传统政治思想的灰色影响、二元制体制下的家族主义、血缘关系,为公务员考试录用中的腐败行为提供有利借口,导致在公务员考录中“走后门,找关系”、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风在某些地区不断蔓延。在文化领域,“学而优则仕”思想所孕育的公务员考试冲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造成的就业压力,考试文化市场的非健康发展等因素,掀起了高校毕业生猛烈的公务员考试狂潮,这与社会上公务员考试盲流大潮的叠加,使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终极价值退居高等教育就业“蓄水池”之后,考生个人的“理性选择”与国家举办公务员考试的“理想选择”发生了强烈冲突。在法治环境中,公务员考试的立法缺位、执法缺位和管理主义支配下的立法积弊,在我国熟人社会的消解中,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不仅得不到法制保障,而且考试权也成了权力寻租的崭新载体。
     上述问题的解决,既要求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体制变革,更要求对考试权的运行予以科学制控。根植于中国本土特色,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考试经验,覆盖转型期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制度缺陷的路径,在于重构我国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体制,控制公务员考试的设计权、实施权和评分权,并对考生的权利进行有效救济。在体制重构上,要使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转换职能,实现“掌舵”与“划桨”职能的体制性脱钩,正确处理公务员考试主管部门与所属考试中心的关系,实现主考权和办考权的分离。从组织建构上讲,两权分离的实现必须引入第三部门理论,按照“多中心主义”的思想培育社会性考试业务组织,形成充分、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推动考试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这一体制变革的实现和对考试权运行的分权控制,必须建立在有限、法治、民主、责任的政治逻辑之上,并依循人本、控制、差异、责任四大原理推进。
Examination authority i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observing the "openness, equality, preference" principles during the examinations, but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electing the talents objectively and justly. It can also practice the standard of selecting officials who have both a good character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so that to improve the state governing efficiency.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government centralized the policy-making authority, performance authority and supervision authority of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which restricted the performance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However,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researches on this problem over-focused on the level of hiring system instead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Due to this, present paper takes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of modern China and makes a deep system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why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operated abnormally in China and makes an effort to seek the way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both macroscopy and microscopy.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can be termed as a qualification and power which the examination subjects own according to the law during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when this authority operates, the decision-making authority is exercised by the governmental charging department which deals with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and has central position in examination authority. The execution authority is exercised by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while the superintendence is usually practiced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discipline investigation, governmental competent department or related department.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impartiality,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has such values and function as enforcing state will, improving social justice, optimizing official structure, promoting government efficiency, controlling official quality, avoiding favoritism and corruption, promoting social mobilit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Form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we can find that together with the reasonable cor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is spreading to east and west, China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has experiences a rather long historical progression, among which there are not only the spiri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the criticism and succession of Sun Ya-sen's thoughts about the independency of examination authority, but also the borrow and creation of western civilian examination system, especially the strong base of modern China official hiring system aft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promulg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Civil Servant Law marked that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has established after germination and exploration periods and stepped into a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period.
     Government is the subject of enacting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and the provider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abnormal oper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must 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governmental behavior. The first one is the internal intensity of duality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Government has the double function: political governing and social management and service. Under modern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every governing group which aims at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basis of dominance order always tries its best to make people that the present order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public will or public interest and unified the two functions. However, restricted by the class nature, the enforcement of governmental public function and the offer of public service must be based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governing group's interest is not harmed and the present governing order is not changed. The internal intensity of government function duality makes the real requirement of justice is superior to the internal pursuit of content scientific, so that the model of China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is very single, the questions' quality of written examination and interview is out of control and the func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cannot play. Secondly is the crash between government behavior's self-profitability and publicity. As an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body, local government makes an effort to pursuit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ternal effect and the interest, which caused its behavior departur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As the subject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the self-profit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behavior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the random setup of the signing qualification, the confusion of examiner and the examination organizer, deprivation of the candidates' privities in name of confidentiality, the violation of the legal examinational rights, charging recklessly, the disappearance of examination expense and even the appearance of the fraud scandals about the exminationer. The third one is the government commission and deputization problem. 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this problem is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commissioner and the agent. Their roles and position are inverted. In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ll of the enforcing condition of examination authority such as the choice of the examining content, the setup of the subjects, the quality of the written examination and interview and the setup of examination procedure and so on is related with commission-deputization problem. The fourth one is the omission of government examiner competence. Influenced by all-around type thinking, the government monopolizes all the authorities in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from design to execute to supervise. To the real requirement of the specialization, technic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the administration-organize- civil-service-examination-model has problems. And it kills the development of examination service mechanism under market mechanism system, which leads to the promo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lack of external motivation.
     The oper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certain social circumstances, but over-dependent on social circumstances will restrict its operation. Economical conditions' influence on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first reflected on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economics and examin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s the examinationer and the candidates should be governor and service, but now it is changed into economic interest relation. Examination becomes an national means for people to pursuit economic interest, which directly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the final aim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and also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the equality spirit.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civilian position becomes a kind of commodity which is influenced by supply-demand relation. It can not only affect the normality of the oper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but more seriously, may cause directional error to some individual criterion in the civilian group. Under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s, familism and kinship in duality system offer favourable excuses for the corruption behavior in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which causes the unhealthy tendency such as "black case work" spread in some areas. In cultural field,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impulse aroused by the thought like "a good scholar can become an official",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resulted from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caused a very strong impulse of college graduates to take part in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The two impulses gathered make the final value of the oper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retreat to the high education employment "reservoir". The individual "rational choice" of the candidates and the "ideal choice" of the state holding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cashed strongly.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ruling by the law,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omission of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and managerialism related to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is worsening in the "acquaintance society". In this way, the oper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can be guaranteed legally and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has become a new carrier for power.
     The solution of the above problems needs not only the transform of the operat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but also the scientific control of it. Rooting in China n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borrowing the experience from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way to cover the flaw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operation system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is to reconstruct its operation system, control the designing authority, performance authority and marking authority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and remedy the candidates' rights effectively. In system reconstruction,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should transfer its function to separate "steerage" and "oarage" systematically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center properly. In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paration must introduce a third department theory. We should cultivate social examination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polycentrism" thoughts, and form sufficient, benign competition pattern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examination continually.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ower division of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 authority operation must constructed on the political logic such as limitation, legality, democracy and responsibility and progressed according to the four principles, that is, humanism, controlling, difference and responsibility.
引文
[1]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319页。
    [2]汪进元、冯家亮:《<国家教育考试法>:落实考试权的宪法保护》,《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12月下半月号,第9页。
    [3]尚武:《考试权的法律解读》,中国考试,2007(3),第25页。
    [1]王强,周建国:《论我国录用公务员考试体系》,《理论学刊》,2005.4。
    [2]吴宏:《考试法:是“管理法”还是“控权法”》,检察日报,2007-11-30。
    [1]如多元统计与SPSS软件等。
    [1]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理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载《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9页。
    [4]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第255页。
    [5]Walker G de Q.The Rule of Law: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M].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98.P 154.
    [1]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三国时期魏人王昶指出“考试犹准绳也”,西晋傅玄提出了“考试乃量才之衡石”的观点。盛奇秀据此在所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史》中,将考试界定为“是测定人的学识的准绳和衡石”,而“准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衡石是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参见刘肃毅:《面试教程》,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教育大辞典》也指出考试“是教育测量的工具之一”。参见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5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考试释义为“学校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页。辞海也将考试定义为“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转引自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3页。徐玖平认为“考试是一种严格而又庄严的科学鉴别方法”。转引自徐玖平:《考试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4]《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认为考试是“通过书面答卷或口头询问等形式鉴别人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能力高低的一种手段”。转引自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19页。日本学者梶田睿一在《现代教育评价论》中持此观点。
    [5]美国学者MaxA.Eckstein等对考试的界定是“由认识考生的成人所主持及评分之非竞争性的知识或技能测试”。转引自[美]MaxA.Eckstein等:《迈向大学之路——各国考试政策与实务》,(台)心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于信风在其《考试学引论》中认为考试“是对被测人的知识、智力和技能的一种测量”。转引自于信风:《考试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2]廖平胜:《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3]所谓成文法规考试,是指以体现国家意志的成文规章为考试行为规范准则,由国家规定的部门主持实施的考试。参见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1]考试设计是考试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考试学上考试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考试设计是指绘制考试活动运行蓝图和创设考试活动交互中介,包括制定考试计划、规定考试目标、确定考试内容和考试标准、选择考试方法和考试类型及考试命题等方面的工作。狭义的考试设计就是指试卷编制,也叫测评工具的制作。参见粱其健、葛为民等著:《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本论文中的“考试设计”使用的是狭义考试设计的概念。
    [2]考试实施是考试活动的主体工程和中心环节,是指一次考试的实际运作过程,从确立考试日的到处理考试结果统称为考试实施。但由于在考试命题环节、考试施测环节和考试结果处理即评卷环节,考试实施的主体未必相同,因而考试实施可以分为考试设计阶段、考试施测阶段和考试结果处理阶段。本论文中的考试实施的概念,特指“考试施测”,即考试主被试彼此交互的施测环节。
    [1]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2]喻中:《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3]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4-595页。
    [4]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5]国家教育权是社会教育权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权能分解,是社会教育权的分解物。参见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二条,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2]迈克儿·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1页。
    [1]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权力的分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1]资料来源参见:《中央、国家机关2006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实施方案》,见人民网—教育,http;//gov.people.com.cn/GB/46729/46841/3759070.html
    [1]梁其健、葛为民:《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条,1993年3月15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二条,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工作的意见》,1995年2月23日。
    [1]李华民:《中国考铨制度》(第二版),台湾省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86年版,第91页。
    [2]许崇德:《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页。
    [3]谭鑫田等:《西方哲学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4]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第5页。
    [1]滕长宏:《试论大学生就业协议的违约金条款的缺陷、根源及对策》,民商法网刊,2008年第6期,http://www.civillaw.com.cn/wangkan/content.asp?id=39461&types=理论分析&title=2008年第6期总第30期。
    [2]吴忠民:《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转引自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56588/56589/3949611.html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2]张华夏:《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的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25页。
    [1]JohnRawls,ATheoryof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136-137.
    [1](台)考试院:《中华民国考选制度》,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2页。
    [2]廖平胜:《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功能》,载《职业技能鉴定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1]《中组部出拳发出整顿吏治强大信号》,人民网2008年08月27日。
    [2]Max A.Eckstein,Harold J.Noah:Secondary school exminations——international perspestives on policies and practice,Yale University,1993,P14-15.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
    [1]西方学术界有大量关于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论述。比如:美国学者罗纳德.S.苏(Leonard S.Hsu)所著的《孙逸仙——他的政治和和会理想》,美学者唐纳德.F.莱茨(Donald F.Lach)所著的《亚洲对欧洲的影响》一书,美籍华人学者邓嗣禺发表的文章《中国对西方官员考试制度的影响》,美籍华人Y.Z.常(Y.Z.chang)所写的《中国与英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文章等都说明了西方国家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的事实。
    [2]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3]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4]王汉昌:《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5]黄季陆:《中国考试制度史·序三》,(台)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6页。
    [1]《唐摭言》卷1。
    [2]《大唐诏令集》卷102。
    [3]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5页。
    [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页。
    [5]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9页。
    [1]杨学为:《废科举百年祭》,《中国考试》,2003年第10期,第9页。
    [1]徐有守:《中外考试制度之比较》,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284页。
    [2]刘海峰:《科举考试是否有借鉴之处》,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年第3期。
    [3]《墨子·尚贤》。
    [4]《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社1972年,第501页。
    [5]《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42页。
    [6]苏廷林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务员制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第102页。
    [7]黄达强等:《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页。
    [8]苏廷林等:《社会义义市场经济与公务员制度》,中国物资也版社1993年,第102页。
    [1]胡邦炜:《科举制与现代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国西部知青论坛,http://www.ynzb.com/bbs/dispbbs.asp?boardid=76&id=14357
    [2]黄强:《领导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3]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1卷,(台)幼狮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5版,第196页。
    [4]诺斯科特、屈维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35年)。
    [5]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台)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页。
    [1]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台)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页。
    [2]转引自吴翰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1]陈旭麓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1]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卷),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2]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卷),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3]孔宪铿著:《五院政府研究集》,上海华通书局,1930年版,第182页。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1页。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81页。
    [1]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卷),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481页。
    [2]孙中山:《孙中山文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205页。
    [3]陈旭麓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4]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1026页。转引自王祖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新见》,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132页。
    [5]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载于《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7页。
    [1]孙中山:《五权宪法》,载于《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7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载于《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页
    [3]孙中山:《在广州对国民党党员的演说》,载于《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2-573页。
    [4]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5]王祖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新见》,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133页。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载于《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0页。
    [2]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载于《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页。
    [3]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152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丁新霞:《制度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载《江海纵横》2007年第3期,第49页。
    [1]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参见《人事部:作弊可能受终身不得参加公务员考试处罚》,中国新闻网2004年11月25日。
    [2]中外研究者对政府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学术界,从广义上讲,政府泛指所有公共权力机关;在狭义上,政府仅指公共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参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5-296页)国内一些学者鉴于中国执政党与政府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将执政党同行政机构一并视为政府的研究对象。(参见王敬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小版社1995年版)也有的学者进一步把人大、政协、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也纳入政府研究的范围,(参见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还有的甚至把政府的概念扩大到国有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 社1997年版)。本文中政府的研究对象基本限定在执政党和行政机关的范围,同时也包括被组织人事部门授权承担考试业务的“考试中心”或“考试院”等事业单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1]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国家、政府有两大效用目标:一是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使统治者的租金(收入)最大化,二是降低交易费用,以期社会产出最大,从而增加国家的税收。这两个目标往往构成内在矛盾,第二个目标包含一套能使社会产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但第一个目标是企图建立一套基本规则以保证统治者自己收入的最大化,而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率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参见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社、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5页。)租金最大化的内在冲动,驱使国家权力干预市场,尽量限制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从而使市场价格长期高于成本,但同时导致社会总产出降低。反过来,统治者追求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则必须建立一套最有效率的产权制度,这要求统治者放弃对生产要素供给量的限制,放弃对租金的追求,是市场尽可能成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总之,统治者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往往导致社会产出的下降,出于统治者自身利益的考虑,经济上低效率的考虑则是合理的。
    [2]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幼稚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社、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页。
    [1]本案例材料来源于《新京报》2006年3月9日的《人大代表建议全国统考公务员》和张鸣在北方网2007年7月12日的评论《实行全国统一的官员选任考试制度》、杨支柱2007年07月25日发布于东方早报的《公务员全国统一考试不可行》。
    [2]徐春柳:《人大代表建议全国统考公务员》,《新京报》2006年3月9日。
    [1]张鸣:《实行全国统一的官员选任考试制度》,北方网http://www.enonh.com.cn,2007年7月12日。
    [1]杨支柱:《公务员全国统一考试不可行》,东方早报,2007年07月25日。
    [1]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页。
    [2]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3]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1]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4-1175页。
    [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3页。
    [3]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47页。
    [4]Niskanen William,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Chicago:Aldine-Atherton,1971.
    [1]本案例材料来自《国家连线》2004年10月18日戎连金的报道《公务员招考:还有多少歧视可以消除?》。
    [1]资料来源:“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平性调研”项目组:公务员考试录用公平性问题调查报告,载《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第5期。
    [1]本案例资料源自:《面试名单备注“领导亲戚”公务员考试被指有黑幕》,《山东人大工作》2008年第7期,第61页。
    [1]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1]罗伯特·达尔:《谁管谁》,《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07页。
    [1]关于中央国家机关统—招录公务员考试不考《公共基础知识》的在对考生素质与能力考查上是否完整,在此暂不作讨论。
    [2]参见新浪教育:《公务员备考:科学调整心态冷静面对考试》,http://www.sina.com.cn 2006/11/06 13:25
    [3]本实证资料来自廖平胜主持:2002年××省公共科目考试结果的实证分析报告(部分),笔者足该报告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本文分享了其中的数据和
    [1]参见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1]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2]海峡导报记者 林芹:《福州工商局招公务员要求乐器演奏须10级》,台海网2007年8月18日。
    [1]加布里埃尔·A.《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33页。
    [2]兰德公司:《国家绩效的衡量》,《中国国情分析报告》2002年第77期。
    [1]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2]金太军:《政府能力引论》,《宁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第页。
    [3]本案例资料来源自重庆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cq.gov.cn/PublicMail/Citizen/ViewReleaseMail.aspx?intReleaseID=96785
    [1]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1]全能政府的“父爱主义”是指:在全能政府体制下,政府就像一个大家长,通过单位组织关怀着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在形形色色的组织关怀下,单位人逐步丧失了自主选择、自我实现的主体性特征,沦为等待寻求组织关怀的客体。面试中规定考生必须持有单位的有效手续方可参加面试,就是“父爱主义”思维的体现。
    [2]资料来源:中国人事考试网:http://www.cpta.com.cn/Desktop.aspx?PATH=rsksw/sy/ksig_ym
    [3]资料来源:河南人事考试网:http://www.hnrsks.com
    [4]资抖来源:大中华四川人才网:http://www.sciob110.com/AspxPub/InfoSingle.aspx?Key=14113。
    [1]资料来源:益阳人事人才网:http://www.yyrs.net.cn/ReadNews.asp?NewsID=29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2]“社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指一定地域内人类生活共同体的总称,包括这个地域范围内人类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赖以存续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狭义的“社会”则仅仅指一个地域范围内人类共同体生活中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相对分立的那一个部分。本章中对公务员考试权的社会环境分析中的“社会”,显然指广义的“社会”。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1]参见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2]廖平胜等:《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3]廖平胜等:《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
    [1]本部分参见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2、324页。
    [1]参见财经网:《“公务员热”愈演愈烈》,http://www.caijing.com.cn/viewer/edge/2006-11-28/13608.shtml。
    [2]参见搜狐网:《08年公务员报考合格人数达80万职位竞争排行》,http://learning.sohu.com/20071105/n253065550.shtml
    [3]参见新华网:《山东再现公务员报考热考录比为53:1》,http://www.xinhuanet.com,2008年3月19日。
    [4]参见中国网:《公务员考试报名费过高考生状告湖北人事考试院》,2006年12月8日,http://www.china.com.cn/law/txt/2006-12/08/content_7476360.htm
    [1]张仲华:《“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需要层次变化分析》,载《职业圈》2007年第6期。
    [1]沈传亮、王伟:《公务员群体的职业地位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毕式明、黄丽颖、杨亚军:《公务员报考热的“冷思考''》,南方日报2004年11月11日。
    [3]孙秀岭:《公务员考试,考生为何“挑肥拣瘦”?》,大众日报2007年11月08日。
    [1]陶建群:《公务员报考缘何冷热不均》,载《时代潮》,2004年第23期。
    [2]参见人民网:《河南公务员考试5月开考建议围绕考纲准备》,http://www.people.com.cn,2007年03月28日。
    [1]此处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社会”是从狭义上理解的概念,即“社会”仅仅指一个地域范围内人类共同体生活中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相对分立的那一个部分。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1]转型前的中困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亦叫“熟悉的社会”。这一原创性的概念,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和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一样的概念“陌生人社会”。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2]土新红:《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新疆经济报,2007年8月6日。
    [1]案例资料源自:《公务员可以当作奖品吗》,法制日报,2003-3-30
    [1]案例资料源自:南方都市报,2003年11月6日
    [1]案例资料源自:《山东:今招聘大学生当村官享受公务员考试加分》,济南时报,2008年3月26日。
    [2]案例资料源自:《河南三级法院招录公务员大学生村干部加分》,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9日。
    [3]标准差是考试统计学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组数据内的每个量数与算术平均数的代表差的平方的均数之平方根。”(参见廖平胜:《考试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页。)在考试分数的整理中,主要用于各考生之成绩差异的描述。在考试统计学上,一般认为考生的成绩差异量数在一个标准差之内,可视为考生的能力素质状况处于同一水平。
    [1]毕洪海:《“依法治考”与教育考试立法》,载《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4年第12期下半月号。
    [1]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社1998年版,第59页。
    [1]《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6页。
    [1]《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2]所谓“无赖假定”是指:在设计政府制度和确定该制度中的若干制约和监控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假定是一无赖,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的。参见《休谟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7页。
    [3]阿克顿认为,“一切权力都使人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参见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1]梁治平:《在边缘处思考》,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2]案例资料源自南方网讯:《广东公务员考卷设计出问题 上百考生看错页码》,http://www.southcn.com/edu/zhuanti/gongwuyuan/kuaixun/200403310780.htm,2004-03-29 14:25.
    [1]案例资料资料源自南方网讯:《广东省人事厅表示公务员试卷填错页码不碍成绩》,http://www.southcn.com/edu/zhuanti/gongwuyuan/kuaixun,2004-03-31 09:40.
    [1]叶雷:《期待公务员“阳光面试”》,载《秘书》2008年第2期,第21页。
    [2]案例资料源自:《滕州查出9名公务员考试舞弊者》,山东广播网http://www.sdgb.cn/23857.aspx.
    [1]案例资料源自蔚晓贤等:《山东潍坊公务员面试首次邀请普通市民旁听》,齐鲁晚报2008年4月8日。
    [1]案例资料源自:《命题首次实行专家负责制江苏今年公务员考试侧重信息筛选能力》,2008年3月第10期,第15页。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2]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1]这里的“身心素质”是狭义概念,仅指阅卷评分人员在评分活动中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身体适应状况和评卷心理。
    [2]参见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1]除了第三部门外,还有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第三种类型组织、公民社会部门等。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8
    [2]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下),《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6期。
    [3]资料来源: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08页。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二条,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
    [3]覃红霞:《高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8页。
    [1]转引自林侠:《科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网:http://www.cass.net.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四条,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刘芃:《论试题的合理性》,《中国考试》2002年第6期,第9页。
    [1]《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58年版,第764页。
    [2]案例资料来源陈国刚:《“乙肝歧视案”能成为宪法司法化第二案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网http://www.cass.net.cn/file/2005102650459.html.
    [1]廖平胜著:考试学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秀林等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廖平胜著:考试是一门科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廖平胜等著:考试管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梁其健等著: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杨学为等著: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刘嘉林编: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
    [8]邱霈恩著:现代领导测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9][美]罗德等著,叶佩华等译:心理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戴海崎等著:心理与教育测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高力,陈宿建,武经伟等:《公共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杨志明等著:测评的概化理论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漆书青著: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郭志刚著: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凌云著:考试统计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周三多等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杨学为著:中国考试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杨学为编: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初尊贤:公务员管理入门,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20]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1](台)邓嗣禹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于五年版。
    [22]张红梅主编:考试学硕士学位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印制。
    [23]廖平胜主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笔试研究》成果汇编,中组部特别委托科研项目,2005。
    [24]朱起儒: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概述,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5]研讨会筹委会:两岸四地考试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印制。
    [26]高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7]朱庆芳:公务员考试录用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8]人事部公务员录用司: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一面试考官入门,商业出版社1998年。
    [29]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全国指定用书,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
    [30]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钱再见、陈辉、许开轶: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徐振寰、王晓初: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33]仝志敏:国家公务员管理一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4]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5]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田炎培: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李德志: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徐颂陶:中国人才战略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39]陈新民主编:新人力资源管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40]苏祖勤、徐军华:行政法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4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杨柏华、仝志敏:外国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99年版。
    [43]李如海、赵长红等:中国公务员管理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44]徐银华、杨勇萍、石佑启:公务员法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美]Robert L.Lin&Norman E.Gronlund著,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项目组译: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6]迈克尔·罗伯茨:关于招聘与人才选拔方法的评论,哈佛商学院案例评论,1993年版。
    [47]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8]许崇德: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
    [4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0]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51]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2]喻中:《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3]迈克儿·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谭鑫田等:《西方哲学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5]徐有守:《中外考试制度之比较》,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
    [56]苏廷林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务员制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
    [57]黄达强等:《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58]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
    [59]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0]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1]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二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62]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3页。
    [63]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社1998年版。
    [64]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65]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6]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7]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9]《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70]《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2]《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3]Walker G de Q.The Rule of Law:Foundation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M].Melboume University Press,1998.
    [74]Max Weber.The Theory of Social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ranslated by A.M.I lendersonand Taleott ParsonS,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7.
    [75]Sehults,DavidA,and Robert Maranto;The Polities of Civil Serviee Reform,NewYork;PeterLang Publishingine.,1998.
    [76]Eugene Mekenna Nie Beeeh:Human Resouree Management.Prentice Halllne.,1997.
    [77]R.R.Nelsonedited,National Lrmovation System..AComParative Analysis,Oxford Vnl versityPress.1993.
    [78]Ewan Ferlie:The New Public Managerment InAetion,Oxford Vniversity Press,1996.
    [79]David Farnhanete:New Publie Managerin EuroPe,Maemillan PressLtd.,1996.
    [80]Garry Dessler:Human Resoure Management,Prentiee HallLutemational,Ine,1997
    [1]程又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互动的由来和历史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6)
    [2]徐勇:现代国家建构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05)
    [3]唐鸣:政治学的对象:国家、权力抑或政策,政治学,2000(3)
    [4]董泽芳,王彦斌:社会流动与教育选择,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1)
    [5]江畅:论教育考试公正的内涵与实质,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7(20)
    [6]陈社育:公选考试应重视开发领导实务题,领导科学,2002.(15)
    [7]谭功荣,伍俊臣: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价值分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3)
    [8]陈社育:江苏省录用国家公务员部分面试结果研究报告,南京师大学报,1998(4)
    [9]徐中奇:浅议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中存在的问题,天津行政学院学报,1999(3)。
    [10]刘润璞:中英公务员考录制度比较,社会科学战线,1998(1)
    [11]黄石卫: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评分者信度的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3)
    [12]陈社育: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2(1)
    [13]何颖:科学化: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关键,学术交流,2001(1)
    [14]程又中、陈伟东:国家与农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新华文摘,2006(12)
    [15]王文成:中国古代成文法规考试制度的形成与文化科技发展的关系,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16]王文成:试论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对考试活动的必然选择,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
    [17]王文成:笔试主观性试题评分误差及其控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8]刘昕:考试误差与考试公平,中国考试,2004(1)
    [19]魏登云:主观评分误差的非参数处理方法,中国体育科技,2001(3)
    [20]刘艽:论试题的合理性.中国考试,2002(6)
    [21]张厚粲、刘远我:概化理论在作文评分中的应用研究,心理学报,1998(4)
    [22]张厚粲、刘远我:面试评分中的误差分析研究,心理科学,1999(5)
    [23]何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结构化面试的测评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4]王保礼,刘德牛:对一起因“查卷”引发的行政诉讼案的评析,法学,1999(5)
    [25]徐建和,刘中元:公民受教育权的法津保障及实现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第24卷
    [26]张海泉:关于“依法治考”的思考,中国考试,2005(4)
    [27]毕洪海:“依法治考”与教育考试立法,湖北招生考试,2004(12)
    [28]樊小杰:科举制度的兴衰对我国公务员考试的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7(3)
    [29]汪进元、冯家亮:《国家教育考试法》:落实考试权的宪法保护,湖北招生考试,2004(12下)
    [30]尚武:考试权的法律解读,中国考试,2007(3)
    [31]王强,周建国:论我国录用公务员考试体系,理论学刊,2005(4)
    [32]吴宏:考试法:是“管理法”还是“控权法”,检察日报,2007-11-30
    [33]闫建,黄登攀:西方各国公务员录用制度之比较,行政论坛,2004(3)
    [34]张生:晚清以来中国文官考试制度述略——从科举制到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35]蒋纯焦:制度公平与社会公平——科举考试的伦理学分析,考试研究(天津),2004年,第二辑.
    [36]费业泰:误差理论的研究与进展,计量技术,1998(8)
    [37]费业泰:现代误差理论及基本问题,宇航计测技术,1996(4)
    [38]伍林等:测量误差及相关问题,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4)
    [39]刘湘玉:我国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探析,南都学坛,1998(2)
    [40]金太军:政府能力引论,宁夏社会科学,1998(6)
    [41]王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下),中国行政管理,2001(6)
    [42]沈传亮、王伟:公务员群体的职业地位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1)
    [43]丁新霞:制度与人的存在和发展,江海纵横,2007年(3)
    [44]John Critchlow& Robert Coe:Serious Flaw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the Median in Calulating Vale-Added Measures For UK School Performance Tables.
    [45]John Critchlow& Robert Coe:Serious Flaws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the Median in Calulating Vale-Added Measures For UK School Performance Tables.
    [46]Joint Committee on Testing Practices:Code of Fair Testing Practices in Education(2004)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4年颁布。
    [2]中组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颁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颁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5]中组部、人事部:2006—2009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
    [6]中央办公厅: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颁布。
    [7]中央办公厅: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2004年颁布。
    [8]中央办公厅:地方党委全委会对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2004年颁布。
    [9]中央办公厅: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颁布。
    [10]人事部: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2007年颁布。
    [11]人事部: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暂行办法,2001年颁布。
    [12]人事部:国务院工作部门面试考官资格管理暂行细则,2001年颁布。
    [13]广东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编:《与时俱进创新干部选拔制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广东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编:《跨世纪公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探索——北京市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资料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
    [16]中共深圳市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编:2000年深圳市公开选拔局级领导干部和处级干部竞争上岗材料汇编。
    [17]河南省人事厅编:河南省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2007年编印。
    [18]中共漯河市委组织部编:2007年漯河市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材料汇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