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技规划,作为从国家层次促进和引导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20世纪20年代首次在前苏联成功实施以来,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过去长期采取的对科技发展不干预政策,纷纷制定科技规划或科技计划,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支出,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了八次重大科技规划。从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看,这些相继制定的“科技规划”虽反映着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战略选择,但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相差很大,相比之下,1956年和1986年颁布的科技规划较为成功。但是,关于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包括政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而对科技规划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尝试突破科技史的研究范围,采用“线上串珠”方式,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四个系统的框架下,对建国以来五个时期的科技规划递嬗和个案进行历史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资益于我国当代。
     科技发展规划是以科技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勾画未来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蓝图,并通过规划的实施来推动这一蓝图的实现。科技规划的目标、期限、涉及范围、组织实施的机构和方法、评估与调整是构成科技规划的五大要素。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科技规划体制基本上是因循前苏联的科技规划模式。但是由于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干扰,我国科技规划体系从未达到与前苏联同等周密完善的程度。“一五”计划顺利完成以后,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和“双百”方针,制定了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推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56年科技规划成功实施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化的科学建制、高效的动员机制、留学生的作用、前苏联的援助、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和艰苦奋斗精神。这次科技规划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有突出国防重工业、轻视基础研究、农业付出沉重代价等局限性。自1957年夏起,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运动波及到科技规划的实施。一是来自国内。反右扩大化,使被错划为右派的科技人员受到压抑,“双百”方针受到损害;“大跃进”运动中大闹技术革命使科技事业元气大伤。二是来自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中央在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科技战线也随即进行调整,颁布“科技宪法”,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十年规划》(1963-1972)确定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的观点。规划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切实可行,执行措施有力,对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国防科技规划特别是“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功。“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规划的执行基本陷入停顿,但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和为实现《十年科学规划》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其发生作用的时间并不局限在执行规划的那三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十年科学规划》一直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规划由“冒进”与调整逐步转变为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1978年,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冲击,邓小平成为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拔乱反正,唤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反映出的浮躁和不切实际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人对于现实认识的深入,1982年对于“八年规划”的全面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回溯“八年规划”的制定及其调整。从八年规划的制定情况来看,科技和经济互相脱节,没有很好倾听经济专家的意见,没有真正吸收经济专家来参与科技规划制定,也就难以搞好科技规划。只有经济和科技部门共同努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规划,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确立了“依靠”、“面向”和攀高峰的科技发展方针。90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战略。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浪潮,我国科技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与完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时期制定实施了多个科学规划,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工作部署为四个层次,真正形成了全面而趋于完善的科技规划体系,即远景规划(15年)→5年滚动计划→专项科技计划→年度计划。其中,《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影响深远,较为成功。这一规划摒弃“赶超”战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突出特点:一是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二是技术政策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三是相继出台了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保证了规划的实施,为国家管理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和技术R&D活动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加快。加入WTO后,中国的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需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从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特点包括:第一,明确国家目标,即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学和技术支持。第二,突出战略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第三,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四,强化制度创新。第五,体现区域特色。第六,注重开放环境,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找到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位置。同时,规划制定的过程面向国际开放。第七,鼓励公众参与,使得规划制定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本文最后从共性与变化、时间维度、偏误现象等几个角度对建国以来重大科技规划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规划制定、实施、评估等方面的几点建议:重视技术预见在科技规划中的作用,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要服务国家目标,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科技规划专家咨询系统,加强科技规划法制化和程序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等。
A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promoting and lea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development from state-level, S&T long-term plan has attracted many governments' attention, since it was first successfully applied by ex-Russian in1920s. Specially in the1990s, was following the worldwide scale S&T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id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made S&T project and plan to increase R&D cost, and took it as emphasis of country strategy, instead of no-intervene policy.
     Since P.R.C was founded, nine important S&T long-term plans have been made, which are very different on function and influence, although they met the requirement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ese society, economy and defendant in various phrase. The S&T long-term plans made in1956and1986were more successful. But the study of Chinese S&T emphasized on its history (including policy history and thinking history), scarcely on the S&T long-term plans. So the paper attempts to historically analyze the five phases'S&T long-term plans, under the frame of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T systems. The paper takes the thread-string-pearl method to study the cases and its evoluti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takes the S&T system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based on the research mutual function relations of S&T system, the economical system and the social system. It outlines blueprint about the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how the S&T promote economy growth and the social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and eventually puts this blueprint into the realization through the plan implementation. The long-term plan goal, the deadline, the scope, the organization involved, the method and the appraisal and the adjustment constitute five factors of the S&T plan.
     Befor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hinese S&T plan system basically followed former Soviet Union's technical plan pattern. But as a result of the unceasing political activity disturbance, Chinese S&T plan system never came to the same thorough consummation degree as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 After First Five-year plan was completed smoothl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proposed "march to science" summons and "Double Hundred" policy, made the first long-term plan (1956~1967) and promoted the S&T development. So first "gold time" appeared in new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y. The primary reasons of the S&T pla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1956, including that nationalized science organization, highly effective mobilization mechanism, abroad student's function, former Soviet Union's ai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worker patriotic zeal and arduous spirit. This plan has also many shortcomings and limitations such as the prominent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the policy belittling basic research, more cost paid by the agriculture pays and so on. Since the summer in1957, politics ideology movement had affected the S&T plan. On the one hand, it came from the domestic. The counter-right magnification caused the technical personnel who had been incorrectly divided into the right wing to receive constrains. The "Double Hundred" policy was disturbed; the S&T development was severely destroyed by the excessiv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came from the worse Sino-Soviet relations when Soviet Union tears the aid contract unilaterally.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winter of1960, proposed the "adjustment, consolidation, substantiality, enhancement" policy,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so immediately carried on the adjustment, promulgated "the S&T constitution","took off the hat and gave coronation" for intellectual."Ten-Year S&T Plan"(1963~1972) determined to "rely on our own effort to revive, to try to catch up" policy, proposed a viewpoint that the S&T modernization was ke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the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rnization. The direction of plan was clear, the goal and duty was reasonable, and it was also practical and feasible, powerfully carried out. It played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role to instruc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defense-related S&T plan obtained the huge success, special the projec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The plan's execution fell basically into the stop by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but the measures which "Ten-Year Science Plans" formulated,such as relying on our own effort, striving for the foreign aid as the auxiliary, were always affecting the Chinese S&T development pattern in a long time, instead of three years when the plan was executed.
     After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hinese S&T plan enormously promot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when the quite perfect plan system i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n1978, faced with peace and development time and the new world S&T revolution impact, Deng Xiaoping became the leader of Chinese S&T enterprises,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congress was held, and the science spring was came."1978~1985National S&T Development Plan Summary" obviously reflected impetuous and impractical spirits. Along with economic policy adjustment and reality being understood thoroughly, it wa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e comprehensive adjustment to "eight years plan" in1982. To recollect "eight years plan" formulation and adjustment, it had not been carried out because the S&T and the economy came apart mutually, the economical expert opinion was not adopted, and even the economist was not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lan formulation. Only when the economy and the technical department make efforts together to formulate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plan, it can achieve the S&T, the economy and sociality to develop harmoniously. In1980s, the guidelines of "to depend on the S&T","market Oriented" and to climb the peak of the S&T were established. In1990s, the strategy of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was proposed, which integrate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the economical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carry out this strategy.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acing the tide of the economy based on knowledge,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has carried on the new adjust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to construct state innovation system. In this period, several S&T long-term plans we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the refor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began and eventually formed a comprehensive, perfect plan system,which deployed the S&T into four levels, formed truly tended to the consummation technical, namely long-term plan (15years)→5year trundle plan→spe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annual plan. Among them,"1986-2000Year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lan Summary" affects profoundly, more successful. This plan rejected the "surpasses" strategy, developed Chinese-sty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ccording to actual situation. Its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is:First, emphasize technical and the economical union, impel the refor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Second, promulgate and implement the technical policy which promoted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ayoffs to be applied widely and rapidly in the economical field; Third, a serial S&T plans are stipulated,such as high-tech research plan (863), impel the high-tech industrialization plan, the star-and-fire plan(countryside oriente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s fund (to support basic research). They had guaranteed the plan to be implemented, and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state to manage S&T activity and collocate S&T resources.
     With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deepening, the proces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ical R&D globalization is also speeding up. After joining WTO, Chinese open speed become faster, it need to absorb and profit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eeks own innov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and in this foundation, thus is solving Chinese development problem."2006-2020State Medium and Long-term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lan Summary"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Firstly, make clear of the state objective, namely, to provide the formidable S&T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ing well-off society's grand goal in2020. Secondly, give prominence to strategic priority and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Focus on something whilst leave alone something else.' Thirdly, make a point of interacting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Fourth, strengthen systematic innovation. Fifth, manifest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Sixth, pay attention to open environment and locate Chinese S&T in the global S&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formulating plan is exposed abroad. Seventh, encourage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the plan-formulated and reach the consensus in the entire society.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ses Chinese S&T plans as a whole from several angles such as general character and diversification, time dimension, deflection and misplay.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plan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valuing technology foresight in technical plan function; taking the function of technology foresight in plan formulation, the domain field and the key direction which must serve the national objective; constructing the expert consult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Web Services; enhanc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legalization and the sequencing construct; establishing and consummating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so on.
引文
1贺桂梅.区域科技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2中金升.科技规划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第9页
    1萨特米尔.科研与革命[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2科技规划的次数有不同说法,本文采用八次之说。参见本论文第六章第一节,第178页。
    1张利华,徐晓新: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8期
    2中金升:科技规划方法论研究[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年,第6页
    3薛军,杨耀武:论技术预见及其在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的作用[J].软科学,2005年第1期53-56页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642
    2[美]高沃龙,刘戟锋等.译对手与盟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33
    3[美]高沃龙,刘戟锋等.译对手与盟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333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59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92-1493
    3师哲.我的一生:师哲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辑.周恩来选集下[M].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104-117.
    1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2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战士出版社,1983年,第801页
    3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战十出版社,1983年,第819页
    1张柏春.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02页
    2张柏春.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03页
    1服务与求索:武衡科技工作文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21,34
    2《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4-8
    1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科技史[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11月,第729页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1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四个学部。学部的建立,是中国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步骤,对于推进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3名学部委员组成中国科学院学部,这标志着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进入了学术领导的行列,使得中国科学院可以对全国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与规划。
    2萨特米尔,袁南生等译.科学与革命[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230-233
    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发展史(预印本)内部资料.1989年10月,第82页
    1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56-57
    2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4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
    2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3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07-508页
    1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A],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第180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510页,
    1张劲夫、杜润生、于光远等访谈录[J].百年潮,1999年第6期。
    2何祚庥.钱学森教授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十二年规划,http://chinsci.bokee.com/cat.10348572.html
    1张劲夫、杜润生、于光远等访谈录[J].百年潮,1999年第6期。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上卷)[M].第51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39页
    1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1中国科学院史料汇编(1956年),内部资料,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8月1日、20日
    1又称为6项,其中包括当时未公开的两项国防任务,即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
    1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70
    1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101页
    2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
    1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全国政协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建国初留学生归国记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4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59-60页
    1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2何作庥.回忆三强同志在原子能科学技术中的重大贡献[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8)
    1[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1987)[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
    2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166页
    1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编.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年)[A].1956年6月,第175-176页
    2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第56页
    3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185页
    4[美]杰里·加斯顿,顾昕译.科学的社会运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第17页
    1中国科学院联络局.中国科学院关于贯彻院长顾问柯夫达的“关于规划和组织中国人民共和国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些办法”草案呈报国务院的文函(1955年)[A].中国科学院档案处档案,案卷55-2-99.7-13.转引自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6页。
    2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406.
    3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6页
    1武衡.科技战线5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第167-173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第510-511页.黎功德先生对薄一波《回顾》中的说法做了专门解释:“关于‘近百名苏联专家’,当时是集中了几百名中国专家,但并没有集中苏联专家。在近百名苏联专家,可能是各部委分别制订规划时请了他们参加。这样写,易引起误解,会夸大苏联专家的作用。在编制规划时,苏联专家是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科学院苏联顾问拉扎连柯,二是后来请的16名苏联科学家代表团。”(参见:黎功德.对两本回忆录中有关“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问题的几点订正.院史资料与研究,1994,(4):74-76.)关于当时在华苏联专家的数量,有不同的统计数字。《李越然回忆录:中苏外交亲历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第53页引用的数字是1230名左右。鲍里索夫、科洛斯科夫的《苏中关系(1945-1980)》第209-210页称:1960年8月有1600多人在中国工作。扎捷尔斯卡娅在《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见:栾景河.《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评介.中共党史资料,2003,(1),总第85辑:174-194.)中提供的情况是:1960年7月1日在中国34个部委系统与其他机构中,共有1929名苏联专家工作在44个城市。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第512页.
    4郭沫若.加强中苏科学合作为促进科学事业的大跃进而战斗[A].
    1刘振坤.杜润生访谈录,1998年5月29日和1999年1月6日[J].院史资料与研究,1999,(3).1-33.
    2关于苏联援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情况,参见张久春、张柏春.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规划措施与苏联援助[J].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3期,第189-215页
    1金立肇.赵九章不支持为《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中请列宁科学奖金.院史资料与研究,1991,(2),第45-54页
    2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战十出版社,1983年,第801页
    1萨特米尔,袁南生等译.科学与革命[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第230-233页
    1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1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100页
    2所谓相当于硕士水平以上的人员,目前阶段可包括:(甲)科学院的研究员,高等学校的教授及产业部门的二等以上工程师,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乙)科学院的副研究员:高等学校的副教授,产业部门的三等工程师,获得科学或技术硕十学位的留学生。(丙)有特殊技术经审查批准的,如中医及农艺师。
    1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6页
    1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第二版
    2李真真.195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制模式的定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6):35-44
    1张劲夫、杜润生、于光远等访谈录[J].百年潮,1999年第6期
    1[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页
    2马惠娣.关于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理论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第6期,第10-16页
    1科技史专家李佩珊在((1949年以后归国留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提到上世纪50年代反右斗争中,钱伟长、曾昭抡、雷天觉、袁翰青、孟昭英等9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划为右派分子,撤销学部委员称号。《北京志·科学技术志》也是记载1957年9名学部委员被撤销称号。http://www.bestinfo.net.cn/ztrd/kjsz/kjz/dyp/dypdez/t20060401_21585.htm,2008-1-18检索。王扬宗在《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一文中,认为在反右和大跃进之后,知识分子政策趋于极端,经过批判资产阶级科学路线和“拔白旗、插红旗”等运动,11位被打成右派的科技专家被剥夺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见《科学文化评论》第2卷第6期(2005年12月):5-22页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第29-35页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第158页
    1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2页
    2[澳大利亚]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内部影印资料
    1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1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王寿椿,许煜主编.中国对外经济关系[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7.
    3鲍里索夫·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M].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16页.
    4鲍里索夫·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M].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51页.
    1曾昭伦等.对于有关中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N].光明日报,1957年6月10日。
    2毛泽东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38页
    1人民日报,1957年7月6日.
    2人民日报,1958年10月9日.
    3《科学通报》1958年第15期.第449页.
    1张劲夫.杜润生、于光远等访谈录[J].百年潮,1999年第6期.
    1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1961年6月)[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6页
    2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1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98页。
    1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107-111页
    1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2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32-35页
    1张应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大事记1949-1988[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第9页
    1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版社,1983年,第755页
    2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第98页
    1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第35页
    2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第37-38页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849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M]1986年版,第819页.
    1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第二版,第8-9页
    2周恩来.在聂荣臻《关于立足国内发展科技等问题向中央并毛泽东的报告》上的几段批语[J],党的文献(京),1966,(1)第10页
    3毛泽东.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J],党的文献(京),1966,(1)第10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科学小组、国家科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第1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90-515
    2科技投资的资本化[A],《国际科技规划与战略选编(十九)》[R],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内部资料
    1社论: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N],人民日报,1958-12-06,转引自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研究室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技术政策言论选编(一九五○——一九八五),1986年版,内部资料
    1路甬祥.WTO背景下中国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软科学,2002(1)
    2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第32页
    1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第27页
    2王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第57页
    3刘戟锋.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第73-74页
    1辛向阳.世纪之梦——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百年追求[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34
    2王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64
    3[苏]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科学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14页
    4[英]格雷厄姆,叶式辉,黄一勤译.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赵红洲.略论大科学文化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06期
    2李国秀.科学的社会视角[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第61-64页
    3[美]希拉·贾撒诺夫等编,盛晓明等译.科学技术论手册[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408页
    1赵红洲.大科学观[M].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
    2李国秀.科学的社会视角[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1刘振坤.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张劲夫访谈录[J],百年潮,1999(6)
    2马来平.科技与社会引论[M],人民出版社,2001,第306页
    1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科技史[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11月,第728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0页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2严博非编.中国当代科学思潮(1949—1991).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2中国统计年鉴(1983)[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第354页
    1[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
    2中国统计年鉴(1983)[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第25、323、354页。
    3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编.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第一卷下册[M].第325页
    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发展史(预印本),内部资料,1989年10月,第86页
    2郑新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M]第4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5
    3张黎群.胡耀邦传,第1卷,1915-1976[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430-434
    4注:1975年,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组集中火力批判《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简称《汇报提纲》)、《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简称《工业二十条》)和《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简称《论总纲》),称之为“三棵大毒草”。
    1这次会议是指1977年6月22日至7月7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工作会议,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局及在京科研机构负责人250多人参加,其中科学家50多人,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方毅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文革十年给科技工作带来的严重破坏。会议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认真整顿被打乱了秩序和搅混了思想的中国科学院,并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撤销了“革委会”。会上还讨论并制定了中国科学院19781985年长远规划。代表们对中国科学院的业务方向、任务,远期和近期的奋斗目标,以及如何缩短各学科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等问题,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措施。对这个规划的内容后来也成为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2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N].人民日报,1977-07-0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2。
    4新华社1977年9月22日讯[N].人民日报,1977-09-23。
    1张应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大事记1949-1988[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9,第326页
    2苑广增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第33页
    1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报告(摘要)[N].新华月报,1978,(3)第87-98页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169页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169页
    2[美]利奥·奥连斯.科学、专家路线和经济调整[A].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郭忠言等译.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第1卷·下册[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86年版,第263-280页
    1林蕴晖等.强国的方略:中国五十年社会主义战略的演变[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编.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第一卷下册)[M].第325页
    2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编.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第一卷下册)[M].第327页
    1科技战线也要清除“左”的错误影响[N].上海《解放日报》,1981年6月2日
    2科技战线也要清除“左”的错误影响[N].上海《解放日报》,1981年6月2日
    3科技战线也要清除“左”的错误影响[N].上海《解放日报》,1981年6月2日
    1方毅.当前科学技术工作的几个问题[J].红旗,1980,(2):2-7
    2社论: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N].人民日报,1981-04-07
    1赵紫阳.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R].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1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第280-290页
    1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报告(摘要)[J].新华月报,1978,(3),第87-98页
    1[美]利奥·奥连斯.科学、专家路线和经济调整[A].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郭忠言等译.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第1卷·下册[M].北京: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86,第263-280页
    2张应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大事记1949-1988[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9
    1秋凉.法国科研评价与预测机构简介[J],科技计划译丛,1992,(2)第32-56页
    1萨特米尔,袁南生等译.科学与革命[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30-233页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2003年
    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第158页
    1陈建新等.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1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编.中国农业问题研究[M].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
    1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18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9、275、313页
    1王思明.新农村建设:背景、成效、问题和启示——中日韩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史,2007(2)
    1本文统计的科技计划数量限于1982年至2003年颁布实施一系列计划。
    2李国强.精英决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A].见: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C].中信出版社,2004.第85-94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第24页
    2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解说词[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第191页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第25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第77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第85-86页
    6[美]罗伯特·库特.创新、信息与国家贫困[J].新华文摘,2006(2),第140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69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J].新华文摘,2004(5)50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J].新华文摘,2004(5)47页
    1张树德.中苏围绕评价斯大林问题展开大论争[J].新华文摘,2006(2)第103页
    2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M].东方出版社,1995,第562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6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1扎列斯基著,张恩光译.苏联的科学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第388页,
    2“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句话是对毛泽东一次谈话的概括。邓小平副总理肯定了这一论点,但当他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时,毛泽东说他不记得自己说过这样的话。查对出席这次会议人的笔记和原始记录都没有找到这句话。尚未来得及修改和公布,就开始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龚育之,一段历史公安和几点理论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第7卷(1991),第11期,1-3页
    3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第17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0年
    4董光璧.中国的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55页
    5美国首先注意到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的问题,1970年代以来,组织百名专家,专门研究如何实现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的问题,以推动一个军用与民用的良好循环关系。“星球大战”计划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美国在尖端技术领域已初步形成军民共享的研发体制,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高技术通讯器材,计算机软件等高新技术设备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硅谷,硅谷六十家公司获得美军方二百五十亿美元的订单,因此被称为美军的军火库。前苏联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把国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推广和转移,作为长期科技发展的战略。
    1赵红光.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4(2)第19-20页
    2樊春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初论[J].科学学研究,1998,16(3)第35-43页.
    1陈建新等.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70页
    1朱丽兰.迎接21世纪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年第8期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61-674页
    1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指南1998》上所载的说明,技术政策是将技术、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地综合考虑,既包括研究开发的内容,又包括生产建设的内容,成为技术工作与经济建设应当共同遵循的发展政策。
    1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1号[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苑广增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第47-63页
    1苑广增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67、68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苑广增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89
    2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130-132
    11998年10月28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讨论此项议程时决定不再发布“九五”科技规划(因为已到“九五”后期),转而着手制定“十五”科技规划。在此之前,据科技部主管人士介绍,规划中的一些内容已反映在日常的科技工作中。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九五”科技规划不存在实施之说。见:邓心安、王世杰.现代科技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4
    2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1949-2005年),内部资料
    3苑广增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87
    1本节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编写的内部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1949-2005)》“第三部分国家科技计划”的部分内容。特此致谢。
    1宋健.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报告[J].求是,1989(5),第2-4页
    1邓楠.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三)[J].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通讯,2003年第4期
    2秦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改革概况[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8),第1-3页
    1周志田.美国科技计划决策模式及其对我国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5(6)
    1邱华盛.日本著名人士谈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的制定[J].科学新闻,2003(21)
    1张国良、陈宏民.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评估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第57-61页
    1徐冠华等.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1徐治立.论政府对科技活动干涉的作用与限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25卷第11期
    1杨多贵等.典型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计划)案例分析研究[R].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内部资料
    1杨多贵等:典型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计划)案例分析研究[R].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内部资料
    1 http://www.stcsm.gov.cn/kjguihua/literature/main.asp,2008年9月12日检索
    2[美]巴伯著,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3[美]威廉·J·克林顿,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M].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1999
    1美国国家纳米计划2006年新部署[J].新材料产业,2006(1),第68—71页
    1《科学时报》2004年2月25日(星期三)“纵横”版
    2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外典型科技发展规划资料汇编[R].2003年8月.
    1胡智慧.日本2001-200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概述[J].中外科技信息.2002(10)
    1[韩]权五甲.韩国的高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R].走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国际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际论坛.2003
    1韩国科技部官方报告"VISION 2025:Korea's Long-term Plan for S&T Development",王玲,盖红波,秦涛,程如烟,姜桂兴,黄军英编译.2025年构想——韩国长期科技发展规划[R].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外中长期科技规划翻译资料》总第11期,2004年
    1刘蔚然.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剖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3)第8-11页
    1喻剑庚.浅论邓小平跨世纪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思想[J].党史文苑,2007年22期
    2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5/content_6883219.htm,2008年9月20日检索
    2徐冠华.历史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求是杂志,2002年第13期.
    1综合要素生产率(TFP):随着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研究生产函数时感到仅将资本和劳动作为主要的要素投入量是有局限的,还应该在生产函数的应用中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于1957年首创“综合要素生产论”概念,即把综合要素定义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2)给定投入量的产出量增加;(3)其他包括诸如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的改进等。这样,综合要素生产率(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就应为总产出中扣除要素投入(资本和劳动)影响的部分。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经济学涵义就是在经济增长中,综合要素的增长所占的份额。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曾掀起一股研究热潮,几乎所有政府规划都有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指标。从中国众多专家学者发表的论著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称作技术进步速度或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居多,但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称作TFP贡献率的已占压倒优势。
    1侯若石、傅梦孜.信息高速公路—世界经济的新里程[M].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2胡志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3曾国屏,谭文华.国际研发和基础研究强度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3(2)第154—156页
    1曾国屏,谭文华.国际研发和基础研究强度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3(2),第154—156页
    2曾国屏,谭文华.国际研发和基础研究强度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3(2),第154—156页
    1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EB].南方网首页>理论频道http: //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kxfzgll/kxfzgqmjd/200404220369.htm
    2徐冠华.历史新阶段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求是杂志,2002年第13期.
    1中国竞争力显现GDP属性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低[N].市场报,2004年10月15日
    2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强化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N].科技日报2005年2月22日1版
    1徐冠华.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6期
    1孙中震、田今朝.中国等40个国家(或地区)创新指数的测算、比较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01),第104-107页
    2与美国竞争委员会不同的是,欧盟2006年全球创新指标使用12项指标,包括高新技术出口、自然科学和技术学科的研究人员及毕业生人数等,对欧盟国家和欧盟以外的重要经济体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之前也曾使用过25项不同的指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对中国创新指数进行了研究,2007年7月对外发布了2006中国31省市区创新指数,以及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的国际比较,中国49,印度48,俄罗斯39,巴西29,南非27。中国列金砖国家创新指数第一,优势在于创新资源能力,创新攻关能力,创新技术实现能力以及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和激发攻关能力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
    1中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1-11
    2吴伟仁.解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军转民,2006年第3期
    1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1949-2005年),内部资料
    12006-202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OL].http://gh.most.gov.cn/zcq/kjgh_default.jsp(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专用网)
    1 http://plan.chinainfo.gov.cn/bbs,该论坛在规划公布以后已经关闭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2008-3-18检索.
    1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1李正风.走向科学技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92页
    1这几篇引起热议的文章2004年11月18日发表于《自然》“中国之声Ⅱ”特辑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经济学家,2004年02期,第66-74页
    2关于经济学界和科技界一场争论的思考[J].发明与创新,2004年第9期
    1G·多西等合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C],钟学义,沈利生,陈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2李斌.中国的发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J].党建,2005(10)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曾国屏,李正风主编.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路甬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J].光明日报,1998年2月6日
    2武卫政.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访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组副组长王元[J].人民日报,2006年1月5日
    1徐冠华.历史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求是杂志,2002年第13期.
    1周光召.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原始创新[J].中国科协学会月刊,2003年第9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OE/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2008-3-18检索.
    13600亿:201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N].第一财经日报,2006-2-10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OE/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2008-3-18检索.
    1覃爱玲.中央部署建创新型国家,专家称核心在钱关键在人[J].瞭望东方周刊,2006-01-17
    2[美]理查德·P·萨特米尔,刘戟锋译.科研与革命[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第47页
    1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http://www.most.gov.cn/tztg/200610/t20061031_37721.htm
    1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分析与研究[R].2005.
    1冯瑄、吕永波、汪兆军.科技规划SROFA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8.(1),第70—73页
    1刘瑞、武少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实践,案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刘瑞、武少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实践,案例[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1[英]格雷厄姆,叶式辉,黄一勤译.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高筱苏、苑广增.发展·科技·政府[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年1月
    1苑广增等.中国科技发展规划与计划[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2方新主编: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6卷)[M].科学出版社,2007年02月版
    1李正风,邱惠丽.若干典型国家科技规划共性特征分析[M].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3期
    2高筱苏、苑广增.发展·科技·政府[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年1月版
    1肖前、李淮春、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2页
    2李国秀:科学的社会视角[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1页
    3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M].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1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1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第152页.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高筱苏、苑广增.发展·科技·政府[J].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胡维佳.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M].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22卷增刊
    1胡维佳.中国科技规划的历史重任[J].北京:民主与科学,2004年3期
    1[美]萨特米尔.科学研究与革命[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39页。
    1贝尔纳,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M].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37页。
    2巴伯,顾昕等译.科学与社会的秩序[M].三联书店,1991年,第279页。
    3饶毅.海外科学家献策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N].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1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从预见到选择—技术预测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1.
    2穆荣平.北京技术预见:实践与思考[J].世界科学,2003,(3).
    1杨耀武.技术预见:科技管理新的战略工具[J].新华文摘,2003,(9).
    2徐冠华等.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1 Java BluePrints Solutions Catalog: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AJAX) [EB], http://bpcatalog.dev.java.net/nonav/ajax/index.html html(Accessed Sept.21,2007)
    2 Ajax: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EB], http://www.Adaptivepath.com/publications/essays/archives/000385.php(Accessed Sept.21,2007)
    1徐冠华.历史新阶段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求是杂志,2002年第13期.
    1陈贵兰.中国科技评估进入黄金发展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8),第11-16页
    2胡维佳.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22)增刊,第6-11页
    1方秀文.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1,(5),第51-53页
    1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2),第79页
    2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14(2),第80—88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上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1.
    2.当代中国编写组.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5.方毅.当前科学技术工作的几个问题[J].红旗,1980,(2)
    6.方毅.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报告(摘要)[N].新华月报,1978,(3)
    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Z].海南出版社,1997
    8.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9.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研究室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技术政策言论选编(一九五○——一九八五),1986年版,内部资料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9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1.金立肇.赵九章.不支持为《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中请列宁科学奖金[J].院史资料与研究,1991,(2)
    12.国际科技规划与战略选编(十九)[M].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1995
    13.刘振坤.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张劲夫访谈录[J].百年潮,1999(6)
    14.李越然回忆录:中苏外交亲历记[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15.刘振坤.杜润生访谈录,1998年5月29日和1999年1月6日[J].院史资料与研究,1999,(3)
    16.留学生丛书编委会.中国留学史萃[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
    17.黎功德.对两本回忆录中有关“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问题的几点订正[J].院史资料与研究,1994,(4)
    18.栾景河.《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评介.中共党史资料,2003
    19.毛泽东选集第四、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0.毛泽东.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J].党的文献(京),1966,(1)
    21.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
    23.毛泽东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4.聂荣臻回忆录[M].战士出版社,1983
    25.聂荣臻回忆录第二版[M].解放军出版社,1986
    26.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27.全国政协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建国初留学生归国记事[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28.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
    30.师哲.我的一生:师哲自述[M].人民出版社,2001
    31.武衡.科技战线50年[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32.张劲夫、杜润生、于光远等访谈录[J].百年潮,1999(6)
    33.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编.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年),1956年6月
    34.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史料汇编(1956年),内部资料
    35.张久春、张柏春.20世纪50年代中国计算技术的规划措施与苏联援助[J].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3期
    36.曾昭伦、华罗庚、钱伟长、千家驹、陶孟和、童第周.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N].光明日报,1957年6月10日
    37.周恩来.在聂荣臻《关于立足国内发展科技等问题向中央并毛泽东的报告》上的几段批语[J].党的文献(京),1966,(1)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科学小组、国家科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74.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报告[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第1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9.中国统计年鉴(1983)[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40.张应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大事记1949-1988[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2.赵紫阳.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A].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第1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M].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
    1.[美]巴伯著,顾听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
    2.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3.[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M].商务印书馆,1995
    4.[苏]鲍里索夫·科洛斯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M].三联书店,1982.12
    5.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7.陈建新等.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8.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第二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9.中国科学院编.邓小平论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0.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1.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2.董光璧.中国的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
    14.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解说词[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5.邓正来.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邓心安、王世杰.现代科技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7.[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刘云德,王戈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8.樊春良.全球化时代的科技政策[M].北京理王大学出版社,2005
    19.方新主编.中国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6卷)[M].科学出版社,2007
    20.服务与求索—武衡科技工作文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21.高筱苏、苑广增.发展·科技·政府[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22.胡显章,曾国屏主编.科学技术概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侯若石、傅梦孜.信息高速公路—世界经济的新里程[M].时事出版社,1999
    24.[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华夏出版社,1987
    25.[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6.林蕴晖等著,强国的方略—中国五十年社会主义战略的演变[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7.李滔.中华留学教育史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国秀.科学的社会视角[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9.[英]格雷厄姆,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M].叶式辉,黄一勤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0.[美]高沃龙,刘戟锋等译.对手与盟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1.贺桂梅.区域科技规划研究[M].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2002)[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3.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4.[美]理查德·P·萨特米尔,刘戟锋等译.科研与革命[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
    35.刘瑞,武少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实践,案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6.李正风.走向科学技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7.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8.刘戟锋,两弹一星工程与大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9.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0.卢现祥.西方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1.马来平.科技与社会引论[M].人民出版社,2001
    42.钱学森.处理开放的系统不能简单化[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3.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编.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中国,第一卷下册[M].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81
    44.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编.《中国农业问题研究》[M].农业出版社,1991
    45.宁骚.公共政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6.[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47.[美]杰里·加斯顿著,顾昕译.科学的社会运行[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48.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1卷[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9.[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1987)[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
    50.[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1987)[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
    51.中金升.科技规划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52.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科技史[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53.[美]萨特米尔著,袁南生等译.科学与革命[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
    54.[美]乔治·萨顿著,刘兵译.科学的历史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5.[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M].华夏出版社,2004
    56.王寿椿,许煜主编.中国对外经济关系[M].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
    57.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58.王鸿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与技术[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59.王连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0.武衡.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61.[韩]伍权甲,韩国高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际论坛,2003.
    62.[美]威廉·J·克林顿,(美)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M].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1999
    63.谢光.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64.辛向阳.世纪之梦——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百年追求[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65.[美]希拉·贾撒诺夫等编,盛晓明等译.科学技术论手册[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6.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67.肖前,李淮春,杨耕.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8.[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2003
    69.严博非编.中国当代科学思潮(1949—1991),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
    70.杨多贵,王艳等,典型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计划)案例分析研究(R),国家科技部发展计划司,2003
    71.苑广增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计划[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72.曾国屏,李正风主编.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3.[苏]扎列斯基著,张恩光译.苏联的科学政策[M].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74.张柏春.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5.赵红洲.大科学观[M].人民出版社,1988
    76.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发展史(预印本)[M].1989,内部资料
    77.郑新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M]第4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78.张黎群.胡耀邦传(第1卷)1915-1976[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史[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8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起步[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8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82.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分析与研究[R].2005.
    83.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R].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8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8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十年改革:中国科技政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6.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国外典型科技发展规划资料汇编(R),2003.
    1.陈贵兰.我国科技评估进入黄金发展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8)
    2.冯瑄、吕永波等.科技规划SROFA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价研究[J].中国软件科学,1998(1)
    3.樊春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初论[J].科学学研究,1998,16(3).
    4.方秀文.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01,(5)
    5.龚育之.一段历史公安和几点理论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第7卷
    6.关于经济学界和科技界一场争论的思考[J].发明与创新,2004年第9期
    7.胡志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8.胡维佳.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22)增刊
    9.何作庥.回忆三强同志在原子能科学技术中的重大贡献[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8)
    10.胡智慧.日本2001-200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概述[J].中外科技信息.2002(10)
    11.[韩]权五甲.韩国的高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R].走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国际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际论坛.2003
    12.韩国科技部官方报告:"VISION 2025:Korea's Long-term Plan for S&T Development",王玲, 盖红波,秦涛,程如烟,姜桂兴,黄军英编译:2025年构想——韩国长期科技发展规划[R].国外中长期科技规划翻译资料,2004年第11期
    13.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2)
    14.刘蔚然.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剖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3)
    15.李佩珊.1949年以后归国留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16.[美]罗伯特·库特.创新、信息与国家贫困[J].新华文摘,2006(2)
    17.李真真:195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制模式的定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6)
    18.刘振坤:在科学院辉煌的背后:张劲夫访谈录[J].《百年潮》1999(6)
    19.李斌.中国的发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J].党建,2005(10)
    20.李正风,邱惠丽.若干典型国家科技规划共性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3期
    21.路甬祥.WTO背景下中国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软科学,2002(1)
    22.穆荣平.北京技术预见:实践与思考[J].世界科学,2003,(3).
    23.美国国家纳米计划2006年新部署[J].新材料产业,2006(1)
    24.马惠娣.关于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理论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第6期
    25.秦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改革概况[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6(8)
    26.秋凉.法国科研评价与预测机构简介[J].科技计划译丛,1992,(2)
    27.邱华盛.日本著名人十谈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的制定[J].科学新闻,2003(21)
    28.孙中震、田今朝.中国等40个国家(或地区)创新指数的测算、比较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01)
    29.宋健.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报告[J].求是,1989(5)
    30.谭爱玲.中央部署建创新型国家、专家称核心在钱关键在人[J].瞭望东方周刊,2006-01-17
    31.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2)
    32.王思明.新农村建设:背景、成效、问题和启示——中日韩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史,2007(2)
    33.吴伟仁.解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军转民,2006年第3期
    34.徐治立.论政府对科技活动干涉的作用与限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25卷第11期
    35.徐冠华.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6期
    36.徐冠华.历史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求是杂志,2002年第13期
    37.徐冠华等.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一)[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38.徐冠华等,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二)[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5期
    39.徐冠华等,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三)[J].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6期
    41.薛军,杨耀武,论技术预见及其在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的作用[J].软科学,2005(1)
    42.杨耀武.技术预见:科技管理新的战略工具[J].新华文摘,2003,(9).
    43.喻剑庚.浅论邓小平跨世纪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思想[J].党史文苑,2007年22期
    44.姚蜀平.留学教育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6)
    45.张建华、刘仁军,保罗·罗默对新增长理论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04(2)
    46.张树德.中苏围绕评价斯大林问题展开大论争[J].新华文摘,2006(2)
    47.张利华,徐晓新.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8)
    48.张利华.区域科技发展规划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
    49.张柏春、张久春、姚芳.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55年第2期第76页
    50.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2)
    51.张国良、陈宏民.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评估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
    52.曾国屏、谭文华.国际研发和基础研究强度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3(2)
    5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及其本质[J]新华文摘,2004(5)
    54.“中国之声Ⅱ”特辑[J]《自然》,2004年11月18日
    55.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J].经济学家,2004年2期
    56.赵红洲.略论大科学文化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6期
    57.赵红光.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4(2)
    58.周志田.美国科技计划决策模式及其对我国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
    59.周光召.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原始创新[J].中国科协学会月刊,2003年(9)
    60.朱丽兰.迎接21世纪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8)
    1.饶毅.海外科学家献策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N].南方周末.2004年5月27日
    2.中国竞争力显现GDP属性、科技对经济贡献率低[N].市场报,2004年10月15日
    3.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推动自主创新——强化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N].科技日报2005年2月22日1版
    4.我国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1-11
    5.武卫政.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访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研究组副组长王元[N].人民日报,2006年1月5日
    6.社论《这是为什么?》[N].人民日报,1957年7月6日.
    7.聂荣臻.全党抓科学技术工作,实现技术革命[N].人民日报,1958年10月9日.
    8.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N]人民日报.1977-07-08
    9.新华社1977年9月22日讯[N].人民日报,1977-09-23
    10.路甬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N].光明日报,1998年2月6日
    11.3600亿:201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N].第一财经日报,2006-2-10
    12.科技战线也要清除“左”的错误影响[N].解放日报,1981年6月2日
    13.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N].人民日报,1981-04-0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 183787.htm 2008-3-18检索.
    15.何祚庥.钱学森教授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十二年规划[OL]http://chinsci.bokee.com/ cat.10348572.html
    16.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N].南方网首页>理论频道http: //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kxfzgll/kxfzgqmjd/200404220369.htm
    17.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OL].http//www.most.gov.cn/tztg/200610/t20061031_37721.htm
    18. Java BluePrints Solutions Catalog: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AJAX) [EB], http: //bpcatalog.dev.java.net/nonav/ajax/index.html html(Accessed Sept.21,2007)
    19. Ajax: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EB], http://www.Adaptivepath.com/publications/ essays/archives/000385.php(Accessed Sept.21,2007)
    20. http://gh.most.gov.cn/zcq/kjgh_default.jsp(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专用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