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扶贫项目的效益与青海土族农村社区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现代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人类课题。在国家政策和扶贫项目向西部农村民族地区倾斜的今天,少数民族社区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图景?国家相关扶贫政策和项目对他们的帮助有多大?产生的效果又如何?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社区的发展?这些思考与研究对于农村民族社区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本论文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多士代社区为研究对象,采取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社区扶贫开发项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扶贫项目的效益进行了评估,并认为项目给社区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但是部分项目的规划与实施脱离了实际的社会、文化情境,造成了项目关注点在民族社区的“弱化”与“缺失”。其次在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充分保证村民的“话语权”,让村民思索自己与社区发展仍面临的困扰,进而探讨扶贫开发项目在推动民族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促使从民族社区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构建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道路。最终笔者认为在扶贫项目等外源推动力作用下,必须注重内源动力的激活,才能实现社区的良性发展,首先要做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次要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将村民自觉与项目驱动有效结合,最后要实现村民发展与社区发展的高度统一。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Nowadays, with national policie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leaning to the western regions, what does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ommunities like then? How much ha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helped? What about the effects? How do they judge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ese 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 will be very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inority communities in the future.
     In this thesis, we'll take the community of Duoshidai as the main study object and analyze the proj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methods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interview with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basis of this, by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we think the community has some great changes in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ety, but there are also some'blind spots'because of divorcing from reality. In the investigation, we let people tell their own issues and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to figure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proj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e'll discuss the way to build the road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To make the community going on the track of sound progress, we should combine internal force with external force an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rrect the attitude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integrate consciousness of the villagers with effectiveness of project-driven and achieve the unity of Villagers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引文
1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452页。
    1世界银行: 《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26页。
    2国务院扶贫办:http://www.cpad.gov.cn/data/2006/0303/article_231.htm。
    3林闽钢:《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调适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
    4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5罗遐: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学术界》,2007年6月总第127期。
    6刘家强、唐代盛等:《中国新贫困人口及其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1康晓光: 《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页。
    2童星、林闽钢: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3郭庆方: 《中国相对贫困农户脱贫机制及其政策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佟新: 《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5李强: 《中国扶贫之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13页。
    1姜德华等: 《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1-24页。
    2罗必良: 《从贫困走向富饶》,重庆出版社,1991年,第55-56页。
    1李小云: 《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周大鸣、秦红增等: 《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杨小柳: 《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4周大鸣、刘志扬等: 《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1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页。
    2丁元竹: 《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1页。
    1吴应香: 《少数民族参与旅游扶贫研究》,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年5月。
    1钟富国、江波等: 《移民的故事与民族社区的成长——甘肃七墩回族东乡族乡汇源村移民项目评估报告》, 《中国民族学(第六辑)》,甘肃民族出版社,第45页。
    1费孝通: 《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1万俊毅等: 《扶贫攻坚、非营利组织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吴仕民: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3杨东萱: 《边境民族地区扶贫与和谐社会建设探微——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6月第6期。
    1蔡宏进: 《社区原理》,三民书局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三版,第228页。
    1刘敏: 《山村社会——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动力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王琳: 《社区参与:影响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1王晓毅等主编: 《中国12村贫困调查(理论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1于同申: 《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4页。
    1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9-160页。
    1赵曦: 《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46页。
    1林聚任等主编: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2凯蒂·加德纳等著: 《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2页。
    3王雅林、张汝立: 《延伸地带——昌五社区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33-178页。
    4高永久、朱军: 《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7页。
    1翁乃群:《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人类学应用研究为例》,《民族学研究》,2007年第6期。
    1林耀华: 《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02页。
    2何中华等主编: 《当代社会发展研究(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1林耀华: 《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77页。
    1张金鹏: 《多民族社区乡村民族社区发展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徐新: 《发展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1杨建新: 《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2罗康隆、黄贻修: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1“迷信”:在村民的语境中,迷信是一个与“宗教”、“寺庙”相关概念紧密结合的事项,甚至有时候是等同于二者的一个概念。
    2杨建新: 《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78-280页。
    1麻国庆: 《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2周大鸣等著: 《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1陈刚: 《发展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以云南泸沽湖为例》, 《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2[法]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 《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
    1张金鹏、李永松等: 《少数民族社区社会建设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张文宏、阮丹青: 《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费孝通: 《乡土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28页。
    1[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 《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页。
    2《青海省海东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县情》,第2页,内部资料。
    1李飞虎: 《浅析农村扶贫中以人为本的内源发展》,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费孝通: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18-219页。
    2刘敏: 《山村社会——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动力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1页。
    1邱洪艳: 《论少数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第29页。
    1[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编译: 《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页。
    2王希恩: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1王希恩: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1凯蒂·加德纳等著: 《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1钱宁: 《农村发展中的新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的视角》, 《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
    2杨文炯等: 《现代化视界下的西部大开发——一种另类现代性的探讨》,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赵利生: 《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1]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9年。
    [2]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
    [3]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青海土族社会历史调查(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
    [6]李志农等:《土族——青海互助县大庄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7]互助土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局:《互助扶贫开发信息》,第18期,2010年9月2日(内部资料)。
    [8]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9]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赵利生:《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9年。
    [11]丁元竹:《社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蔡宏进:《社区原理》,三民书局出版社,民国八十五年。
    [13]黎熙元等:《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年。
    [14]凯蒂·加德纳等著,张有春译:《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罗康隆等:《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16]周大鸣、刘志扬等:《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周大鸣、秦红增等:《参与式社会评估:在倾听中求得决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杨小柳:《参与式行动——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
    [19]陈庆德:《发展人类学引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出版社,1985年。
    [21]陆学艺等主编:《内发的村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2]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民 族出版社,2009年。
    [23]吴一文:《文化多样性与乡村建设》,民族出版社,2008年。
    [24]李静等:《交往与流动话语中的村落社会变迁——新坪社区藏族农民工流动的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5]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6]刘敏:《山村社会——西北黄土高原山村社会发展动力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江波:《社区的历程——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本土经验》,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美]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孙发平:《青海省扶贫开发思路、目标及对策》,《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1月。
    [2]杨文炯等:《现代化视界下的西部大开发——一种另类现代性的探讨》,《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陈成文:《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农村扶贫》,《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4]张利洁:《东乡族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
    [5]罗遐:《1980年代以来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综述》,《学术界》,2007年总第127期。
    [6]来仪:《“参与式”农村扶贫模式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实施及非经济性因素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7]李晓明:《我国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带及传递的基本特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6期。
    [8]方劲:《民族社区发展中的消费文化与新贫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杨小柳:《发展研究:人类学的历程》,《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0]钱宁:《对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思考》,《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11]张金鹏:《对民族地区乡村民族社区发展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年第1期。
    [12]高永久等:《民族社区研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2月总第220期。
    [13]高永久等:《试析民族社区的内涵》,《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4]张金鹏:《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社会建设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15]李林凤:《多元文化下的民族社会工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2期。
    [16]段继业:《宗教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功能》,《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7]周大鸣:《应用人类学与中国实践》,《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8]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19]江波:《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甘肃西部裕固族村落的人类学考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20]石英、江波等:《质性社会学的特征及其发展策略》,《中国民族学(第六辑)》,2010年。
    [21]赵利生:《二源动力聚合转换机制述论》,《科学经济社会》,2003年第2期。
    [22]刘海珍等:《社区参与研究综述》,《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3]赵曦:《中国西部农村的反贫困治理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4]李庆真:《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村社区内发动力研究——一个来自皖北村庄的实地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25]龙世华:《跳出富饶的贫困——人力资本在四川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内源式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26]钱宁: 《文化建设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内源发展》,《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7]储东涛等:《推行内源发展战略激活内生增长动力》,《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