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进路研究(1848-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尝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考察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本人考察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发展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其全部思想形成史,是属于其思想形成史的一部分。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当然,在这个文化观念形成过程中,必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党内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思想的交缠、融合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文的要义主要:第一,哲学有现实性与可能性范畴。从现实性入手,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以实际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原理,以历史与逻辑的辩证关系为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观念形成、发展和成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来到中国,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地步,中国先进积极分子试图从西学“器、而后又西学制度、最后西学价值观等等,这就形成了很多“主义”涌进中国造就了条件,也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创造了文化条件。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并不是在中国文化界地位很高,经过了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论争,逐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地位。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很多知识分子从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这有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在中国革命发挥作用,并不是意味着它就能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恰恰付出了惨痛代价。这些代价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观念的诞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成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并在理论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并飞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的独立形态即“毛泽东思想。第二,从可能性角度入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观念产生何以可能?一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一种先进的文化,而且其具有世界性价值和民族化的必然性诉求;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在内容上有很多契合点;四是马克思主义以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能满足中国革命的需要;五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建立繁荣富强的国家的过程中形成的求解放、求自由、求民族独立的精神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第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观念的启示。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观念发生、发展和成熟的历史现实性和可能性分析,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很启发性的东西,如,文化自觉是中国获得革命胜利的文化动力,同样,也是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文化动力,今后,文化自觉仍然是我们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无形的力量。而让文化本身发展是让一个民族具有文化自觉能力的重要条件,文化发展本身的动力来源于多种文化矛盾的交织。
This paper tries to put "Marxism" as a kind of cultural concept to study it,evolution process and its rules. My study is no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cultural develop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lso is not all of its history ofthoughts, but belongs to the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s."Marxism" as a kind ofcultural concepts is how to form, evolve and develop. Of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thecultural concept formation, inevitably involve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ofMarxism, as well as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ll kinds of socialideological trend in modern China, thoughts of the Party’s Right and “Left”opportunism twist, mix together and struggle of all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The core of this paper mainly: firstly, the philosophy possibly has actuality andpossibility. From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istory, to put practice andunderstanding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for principle,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relations of history and logic methods, reveal "Marxism" cultural concept’s formation,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Marxism was able to come to China, because of OpiumWar, China fell into the half colonial semi-feudal country lag behind, China advancedactivists tried to study “apparatus, then the western system, finally, western valuesfrom western countries, etc. It has formed a lot of “doctrine” pours into China and hascreated conditions, also created conditions of Marxism into Chinese culture. Afterentering China, Marxism had not got a high statu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ircles, afterthe beginning of the20th century Chinese cultural argument, gradually raised thestatus of Marxism. Especially the failure of The1911Revolution and the victory of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Marxism in China.In this process, many intellectuals from democracy to Marxism in China hasexperienced a tough journey. Marxism came into China and has played an role in theChinese revolution, also it didn't mean that it can correctly guide the Chineserevolution victory, but paid a painful price. The price has given rise to the birth of “Marxism” cultural concept. To the succ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Mao Zedong from revolutionary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necessity of sinicization ofMarxism, and theoretically summarized the succes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and leap of Marxism in China's independent form of the theory of the" Mao Zedongthoughts. Secondly, from the possible perspective, why did the “Marxism” culturalideas come into being? The first one is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is inclusive and open. The second is because Marxism is a kind of advanced culture,and its cosmopolitan values and nationalization of necessity demands. The third isbecause Marxism and Chinese culture in content have a lot of integrating points. Thefourth is because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pursued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in themodern time, established a strong and prosperous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theformation of the liberation and freedom, independent spirit culture made it possible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rdly, the enlightenment research to the concept of“Marxism” culture. Through cultural concept “Marxism” occurrence, developmentand maturity of historical reality and possibility analysis, we can obtain somethingthat is very illuminating, such a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victory, similarly, we also mad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power. In the futur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still ournation’s the prosperity of the invisible power. And mak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eitself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bility, culturaldevelopment motivation comes from a variety of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interwoven initself.
引文
①《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972页。
    ①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8页。
    ①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②程明欣、原村:《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J】,载《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
    ③瞿秋白:《瞿秋白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页。
    ⑤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1994版,第1页。
    ①张静如、鲁振详:《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N】,载《人民日报》,1995年7月25日。
    ②卢培琪:《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贡献》,人民网,2003年12月24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①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页。
    ①魏源.《道光远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M】,中华书局,1965年,第765页。
    ①魏源:《海国图志》载《百卷本.自序》【M】,岳麓书社,2011年。
    ②魏源:《海国图志》载《筹海篇三.议战》【M】,岳麓书社,2011年。
    ①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欧罗巴洲总序》【M】,岳麓书社,2011年。
    ②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欧罗巴洲总序》【M】,岳麓书社,2011年。
    ③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欧罗巴洲总序》【M】,岳麓书社,2011年。
    ④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欧罗巴洲总序》【M】,岳麓书社,2011年。
    ⑤魏源.《海国图志》.《大西洋欧罗巴洲总序》【M】,岳麓书社,2011年。
    ①王韬.:《騪园文录外编.卷一,“重民下”》【M】,长洲王氏上海重排铅印本,1897年。
    ①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年,第72页。
    ②同上。
    ③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3页。
    ④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1984年,第540页。
    ⑤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8页。
    ①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0-301页。
    ②载泽:《凑请宣布立宪密折》【M】,见《辛亥革命》第4册。.
    ①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②耿云志:《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J】,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
    ①王辉:《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理论探略》【J】,载《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4页。
    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87年154页。
    ①陈独秀:《宪法与孔教》【J】,载《新青年》第6卷1号。
    ①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J】,载《新青年》第7卷5号。
    ②汪叔潜:《新旧问题》【J】,载《青年杂志》第1卷1号。
    ③易白沙:《孔子平议》【J】,载《青年杂志》第1卷6号。
    ④胡适:《易卜生主义》【J】,载《新青年》第4卷6号。
    ⑤易白沙:《诸子无鬼论》【J】,载《新青年》第5卷1号。
    ①钱玄同:《尝试集序》【J】,载《新青年》第4卷2号。
    ①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第319页。
    ②陈独秀:《亡国篇》上册【M】,三联书店,1984年第53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三联书店,1984年,第103页。
    ②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三联书店,1984年,第106。
    ③易白沙:《孔子评议》【J】,载《青年杂志》第1卷6号。
    ④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载《青年杂志》第1卷4号。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三联书店,1984年,第53页。
    ②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三联书店,1984年第109页。
    ③周作人:《蒙式教育法》【J】,载《语丝》1927年-10-22P154。
    ④陈独秀:《答常乃眞》【J】,载《新青年》第6卷1号。
    ①【日】内崎博士:东西两洋文化之比较观【J】,载《东方杂志》第18卷9号。
    ②胡愈之:泰戈尔与东西文化之批判【J】,载《东方杂志》第18卷17号。
    ①资料丛刊:《洋务运动》【M】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43页。
    ②《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6—167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M】,卷47。
    ④《康有为政论集》(上册)【M】,第294页。
    ⑤《严复集》【M】,中华书局,1986年,第43—45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J】,文华斋,1928年刻本.卷203。
    ①邓里予:《“社会主义”演说和“问题与主义”论战的缘起》【J】,载《近代史研究》1985年(6)。
    ②胡适:《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载《每周评论》,1919—7—20
    ③葛懋春.李兴之:《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215页。
    ①耿志云:《胡适论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75页。
    ②耿志云:《胡适论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P975—980页。
    ③耿志云:《胡适论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75—980页。
    ④《李大钊文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34、35—38页。
    ⑤《李大钊文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34、35—38页。
    ⑥耿志云:《胡适论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66页。
    ⑦耿志云:《胡适论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66页。
    ①胡适:《胡适精品集·问题与主义》【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356页。
    ①《李大钊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②胡适:《胡适精品集.问题与主义》【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357页。
    ③《李大钊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④胡适:《胡适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①张君励:《科学与人生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0页。
    ②张君励:《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39页。
    ①张君励:《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39页。
    ②张君励:《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39页。
    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M】,第129页。
    ④任叔永.:《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J】,载《科学与人生观》,第112页。
    ⑤张君励:《科学与人生观》【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39页。
    ⑥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7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2页。
    ②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54页。
    ①讲学社编辑:《罗素月刊》【J】,上海印书馆,1921年。
    ①张东荪: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J】,载《时事新报》.1920年11月6日。
    ②张东荪:答高践四书【J】,载《新青年》,.第8卷4号。
    ③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疑梁任公》【J】,载《新青年》,.第9卷1号。
    ④张东荪:《现在与将来》【M】载《改造》第3卷4号,1920年12月。
    ⑤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疑梁任公》【J】载《新青年》,.第9卷1号。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P96。
    ②李达:《李达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2-73页。
    ①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传入到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12页。
    ②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85页。
    ①王拭主编:《严复集》(1)【M】,中华书局,1986,第2页。
    ②王拭主编:《严复集》(1)【M】,中华书局,1986年,第35页。
    ①王栻主编:《严复集》(4)【M】,中华书局,1986年,第897页。
    ②王栻主编:《严复集》(4)【M】,华书局,1986年,第972页。
    ③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J】,载《独立评论》,1935—05—12。
    ①王栻:严复集【M】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29页。
    ①《孙中山选集》【M】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69页。
    ②《孙中山选集》【M】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4页。
    ③《孙中山选集》【M】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5页。
    ④《孙中山选集》【M】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5页。
    ①《孙中山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25页。
    ②《孙中山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26页。
    ③《孙中山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27页。
    ④《孙中山选集》【M】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27页。
    ①《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02页。
    ①《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25页。
    ②《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5页。
    ③《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7页。
    ①《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92页。
    ①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M】,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第2页。
    ②张太风.:《三民主义哲学》【M】,1943年,第151页。
    ①艾思奇:《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J】,载《中国文化》,1941年第3卷2.、3合刊。
    ①陈独秀:《警告青年》【M】,载《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第561页。
    ②陈独秀:《警告青年》【M】,载《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第37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5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西藏工作工作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②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19页。
    ③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68-2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①王锦贵:《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若干特点(上)》【J】,阴山学刊,2002年,第45页。
    ②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融通》【N】,载《光明日报》2009.11.21.007。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7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7页。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9页。
    ②王拭主编:《严复集(1)》【M】,中华书局,1986年,第2页。
    ③朱执信:《朱执信集》上册【M】,中华书局,1979年,第618—619页。
    ①孙中山:《大亚洲主义》【M】,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对762页。
    ①参见许门友:《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传播及其特点》【J】,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
    ②陈铨亚: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N】,载《光明日报》1987–09–6。
    ③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頡德之学说【J】,载《新民丛报》,1902年第18号。
    ①参见许门友: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传播及其特点【J】,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
    ②朱执信: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N】,载《民报》第5号.1903–02–15。
    ①李大钊文集编写组:《李大钊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9页。
    ②李大钊文集编写组:《李大钊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①《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777页。
    ②李大钊文集编写组:《李大钊文集》【M】第2,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③李大钊文集编写组:《李大钊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30页。
    ①李大钊文集编写组:《李大钊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②参见李维武:1919:李大钊的思想足迹【J】,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10–15。
    ①《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②《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页。
    ③《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
    ④《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6页。
    ①《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②《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③《陈独秀著作选编》【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P298页。
    ④《陈独秀著作选》【M】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⑤《陈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7页。
    ①《陈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88页。
    ②《陈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1页。
    ③《陈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74页。
    ①《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19—1949)》【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29页。
    ②彭大成:《中西冲突交融中的湖湘文化》(下卷)【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5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59-1360页。
    ①参见曹木清:《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的功过是非》【J】,载《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①中国革命博物馆编:《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②中国革命博物馆编:《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82页。
    ①《任弼时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3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1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1—942页。
    ①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载《中国共产党史选辑》第1辑。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
    ①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再思考》【J】,载《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7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9页。
    ①《李大钊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同时见程明欣、原村:《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J】,载《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
    ②谢建芬:《论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载《东岳论丛》2001年第5期。
    ③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新文化运动》【J】,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
    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2-28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0—30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5—31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3—31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296页。
    ①徐素华:《‘实践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载《理论视野》2007年第10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6-337页。
    ①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再思考》【J】,载《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①张富文:《季米特洛夫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J】,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1页。
    ①《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会低决议案》【Z】,第8-9页。
    ②索波列夫著、吴道弘译:《共产国际史纲》【M】,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1页。
    ③高宗禹译:《季米特洛夫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16页。
    ④高宗禹译:《季米特洛夫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62—163页。
    ⑤高宗禹译:《季米特洛夫选集》【M】,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32页。
    ①徐泽浩:《王稼祥年谱(1906—1974)》【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9页。
    ②武克全:《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季米特洛夫》【M】,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0—61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1991年。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②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第22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1991年版。
    ②张彦:《理论创新的典范—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外延》【J】,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0页。
    ①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29页。
    ②张君励:《致毛泽东先生一封公开信》【J】,载《再生》第10期,1938年12月16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4—66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3。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5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6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8。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1—61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3页。
    ①石仲泉: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J】,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P63。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7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7页。
    ①石仲泉:《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J】,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P64。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9页。
    ③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3页。
    ①《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6—69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8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①石仲泉:《七大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J】,载《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40页。
    ①石仲泉:《七大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J】,载《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②《王稼祥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4—350页。
    ①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1页。
    ①丁守和:《中国近代思潮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l、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毛泽东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毛泽东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毛泽东年谱》(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7.《孙中山文集》上、下卷,团结出版社,1997年。
    8.《李大钊文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
    9.《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陈独秀著作选》第1、2、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
    1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5.张静如:《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0年。
    16.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7.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18.丁俊萍、熊启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张之沧:《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张勇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晴至民国卷》上、下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高军:《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和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23.魏源:《海国图志》,中州出版社,1999年。
    24.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5.丁守和:《中国近代思潮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何一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7.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9.程为礼:《先知的足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路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0.郭德宏:《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31.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夏东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与历程研究》,2007。
    33.庄福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王继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与启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5.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36.荡军:《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37.高军,李慎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38.林街:《世纪抉择:中国命运大论战》,时事出版社1997年。
    39.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0.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7年。
    41.郑师渠:《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想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2.欧阳军喜:《历史与思想-中国现代史上的五四运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1.朱志敏:《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2期。
    2.吴忠良:《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国际因素》,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第9期。
    3.李方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潮互动》,载《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2期。
    4.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理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5.全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6.王锐生:《在“结合”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7.曹泳鑫、吴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构建范式》,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8..陈金龙:《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9.劳智洁:《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载《世纪桥》,2009第8期。
    10.王棉栋、刘长泽:《重温三代领导人文化建设思想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载《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第4期。
    11.俞良早:《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对列宁主义的认识》,载《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12.马龙闪:《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与十月革命》,载《历史教学》,2008年第2期、第4期。
    13.李庆:《胡适和问题与主义之争》,载《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14.丁伟志:《辨析国情、选择出路之争—对于“五四”过后发生的社会主义大辩论的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5.李妍:《浅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载《学术交流》,1995年第5期。
    16.胡军良:《朝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本身》,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7.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源流》,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6期。
    18.李建勇:《“源”与“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解读》,载《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2期。
    19.王世涛、陈玉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文化的双重透视》,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1期。
    20.葛荣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思考》,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3期。
    21.邱守娟:《从源头上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22.王先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个基本概念的解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
    23.何卓:《三民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经验教训》,载《学术交流》,1986年第1期。
    24.梁景和:《梁启超与社会主义学说》,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5.杨汉鹰:《梁启超介绍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儿个问题》,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2期。
    26.李田贵、赵学琳:《二十年代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第4期。
    27.李维意、杜萍:《论马克思实践的革命性》,载《求实》,2008年第3期。
    28.陶季邑:《辛亥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社会主义思想新沦》,载《求索》,1993年第4期。
    29.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是何以可能的》,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30.李喜所:《清末民初的留美学生》,载《史学月刊》,1982年第4期。
    31.李军林:《从“五W”模式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特点》,《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2.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3.王登成,撒承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及其中国化》,载《阴山学刊》,2000年第2期。
    34.陶季邑:《五四时期胡汉民对唯物史观的宣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35.罗珍:《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新评》,载《学术交流》,1997午第4期。
    36.吴艳东、李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湖北大学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7.赵行大:《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及其特点》,载《日本问题研究》,1995年第2期。
    38.刘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引进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载《河北学刊》,2001年第6期。
    39.宙石:《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l期。
    40.王明生:《“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l期。
    41.王鹏程:《“问题与主义”论争: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政治思想分野的缘起》,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2.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43.「日」石川祯浩:《魏金斯基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渠道》,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44.〔新加坡〕顾听:《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载《开放时代》,1999年第2期博士学位论文。
    45.冯蕙:《六届六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毛泽东邓小平理沦研究》,1999年第2期。
    46.徐向梅:《究竟什么是十月革命道路》,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47.胡为雄:《毛泽东修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法的文本分析》,载《理论视野》,2007年第11期。
    48.高其兴:《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载《福建党史月刊》,1990年第5期。
    49.王明生:《论十月革命前社会主义思想在华传播的特征》,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50.赵永忠:《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因素浅析》,载《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第2期。
    51.张永秀:《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历程》,载《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52.韩华:《梁启超与两次“社会主义”论争》,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3.王志刚:《“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载《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3期。
    54.朱晓鹏:《略论先秦辩证法思想的基本特征》,载《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55.宋志明:《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类型与核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56.张岱年:《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微》,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3期。
    57.陈桂香:《‘无助论’无政府主义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6年第2期。
    58.许门友:《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传播及其特点》,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5期。
    59.王雪:《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载《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
    60.李军林:《大众传媒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载《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
    61.魏波:《近代中国文化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62.王磊、王跃:《论五四时期的“主义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影响》,载《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0期。
    63.任平:《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与当代中国心现代性的建构》,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4.刘吕红、张英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认识框架、研究现状、理性判断》,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7期。
    65.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4月。
    66.胡波:《20世纪中国民本思想研究述评》,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
    67.王雨辰:《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与反思》,载《学术研究》,2010年第3期。
    68.王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载《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69.毕国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5期。
    70.张再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载《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71.沈渭滨:《‘民生主义’研究的历史回顾》,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72.史艺军、宋晓敏:《从文化视野看孙中山三民主义》,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3.朱琳、李彩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20世纪上半叶三民主义问题探析》,载《求索》,2009年第11期。
    74.蒋大椿:《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2期。
    75.陈前、吴敏先:《孙中山逝世后三民主义的变异与升华》,载《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76.陈方刘:《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研究综述》,载《理论视野》,2007年第12期。
    77.陶相根、郑继红:《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78.叶险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79.潘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嬗变过程中的现代性解读》,载《求索》,2010年第4期。
    80.孙亮:《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载《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81.危兆盖:《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载《光明日报》,200年5月10日第007版。
    82.陈曼娜:《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83.钟沛璋:《‘以俄为师’得失的探讨》,载《炎黄春秋》,2003年第2期。
    84.王浩然:《1912年—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85.黄广飞:《从‘西化’‘化’到‘中国化’》,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
    86.曹木清:《共产国际队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功过是非》,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87.秦宣:《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经验》,载《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88.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载《理论学刊》,2002年第4期。
    89.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因》,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90.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博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6月。
    91.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博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11月。
    92.刘招成:《<反对本本主义>接受史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93.周太山:《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载《求实》,2008年第4期。
    94.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5月。
    95.石仲泉:《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96.莫岳云、陈敏:《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载《学术研究》,2010年第10期。
    97.邱捷:《有关“以俄为师”的一些问题》,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98.权宗田、李映楠:《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特点及时代反思》,载《桂海论丛》,2005年第3期。
    99.金民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100.杨洪、赵喜军:《延安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101.李建勇:《渊源与变迁: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3月。
    102.胡为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须深入的五个方面》,载《毛泽东研究》,2009年第1期。
    103.雍涛:《<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104.张富文:《季米特洛夫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05.奚广庆:《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载《文史哲》,2000年第2期。
    106.凌海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座丰碑》,载《理论导刊》,2004年第3期。
    107.李恒瑞:《总体性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岭南学刊》,2011年第4期。
    108.邓剑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路径探论》,载《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
    109.张静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载《新视野》,2003年第6期。
    110.石仲泉:《七大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载《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