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江泽民同志自1989年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价值目标、选择路径、方针和原则、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精辟的、科学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系统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概括和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础、内容体系、理论特色及历史地位。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从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尤其是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研究现状出发,在总结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机遇。重点讨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推动与影响、加入WTO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考验与影响、对外开放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借鉴和冲突、现代科技发展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冲击和促进等五个问题。
     第二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重点考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三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对于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从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定位、价值目标、指导方针、基本原则、主要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梳理。
     第四章,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特色。重点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鲜明时代性、继承发展性、开拓创新性、科学系统性、思维开放性、实践指导性。
     结束语,总结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基本经验: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文本的统一、坚持民族特色和放眼世界的统一。
Ideology Construction is Jiang Zemin's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y.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the core of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Jiang Zemin not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y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ideology. Since 1989, Comrade Jiang Zemin as party general secretary, in light of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building's status and role of ideology, value targets, select the path,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roach has made many brilliant scientific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important thesis, in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a rich, systematic ideological building theory, and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s Ideology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Jiang Zemin's theor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 complete scientific system. This article seek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accurate summary and summary of Jiang Zemin's theory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ntent,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ory. Text by the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of three parts. Following major elements:
     Introduction, mainly from abroad, especially on the ideology of Jiang Zemin's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status quo of, at the conclusion of many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 Jiang Zemin put forward this the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irst chapter, Jiang Zemin era ideology generated fate of building theory. Focus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our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impact of WTO accession on China's test of ideology and influence, opening up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 learn from our ideology and conflict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on the impact of ideology and the promotion of five issue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ources of Jiang Zemin's theory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Jiang Zemin's theory of ide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Chapter III, Jiang Zemin,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ory. Jiang Zemin's theor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from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the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oals,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ive main ways to sort out.
     Chapter IV,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 Zemin's theor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Jiang Zemin's theory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re summarized, a distinct time, succession development, pioneering innovation, scientific systematic, open mind, practice guidance.
     In conclusion, summed up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Jiang Zemin's theory of the basic experience: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unity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Jiang Zemin's theory of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unity of the text to the people, Jiang Zemin insisted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ories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outlook unit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5页。
    1黄平芳,李宪伦,梓署钦: 《两个学科诞生及其意识形态学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证明》,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7期第2页。
    1毛泽东: 《毛泽东的五篇哲学著作:实践论》[M].人民出版社.1970版,第30页。
    2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2【美】布鲁斯·拉两特等:《世界政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02页。
    1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2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3宋惠昌等:《政治哲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4[波兰]M·杜勃罗西乐斯基:《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载《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5[美]迈·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年版,第104页。
    6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5页。
    1任晓等:《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
    2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3[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8页。
    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页。
    5[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6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1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2滕祥志:《诺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2期。
    1[美]西·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昭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92页。
    2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3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5页。
    4本书作者为宋惠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本书作者为俞吾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本书作者为姚大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本书作者为郑永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本书作者为郑永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本书作者为胡龙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本书作者为朱兆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本书由焦锦淼主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本书作者为刘建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10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1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2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刑思:《意识形态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II》,1987年版,第105页。
    3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14页。
    4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1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5页。
    1郭文亮主编:《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2【美】I.克拉莫尼克等著章必功译:《意识形态的时代近代政治思想简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3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题建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4郭文亮主编:《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7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
    1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2郭文亮主编:《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3《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3郭文亮主编:《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2郭文亮主编:《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3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4-515页。
    1孙建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略论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2海舟:《时代发展与中国国际战略》,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3期。
    3熊乐兰:《论江泽民的对外战略与策略思想》,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1傅菊辉,杨晓虎:《论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国际关系伦理思想》,载《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
    2佘信红:《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载《唯实》,2007年第4期。
    3岳长龄:《两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载《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6期。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3【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芬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326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2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2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834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4页。
    1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98—99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梁涌:《论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贡献》,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4期。
    2夏东伟:《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89页。
    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3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1郭文亮主编:《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柴毅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1郭文亮主编:《加入WT0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2郭文亮主编:《加入WT0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余信红:《江泽民先进文化思想研究》,载《唯实》,2007年第4期。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4《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1宋晓明、刘蔚:《追寻1978—中国改革开放纪元访谈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2马尔库赛:《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页。
    3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7页。
    5《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3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35页。
    1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288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236页。
    2杨海英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竞争潮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349页。
    1农华两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3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农华两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3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1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3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1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3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1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1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赵继伟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1农华两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2李延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1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5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11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2杨海英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3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217页。
    4[苏]密·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岑鼎山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1冷兆松:《国有企业改革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
    2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260页。
    3马坚:《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一》,载于《真理的追求》,1996年第6期。
    4【苏】密·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岑鼎山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5【苏】密·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岑鼎山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1[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43-844页。
    2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217页。
    3傅涛:巫春庚:《从苏东剧变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载《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2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周新城:《从苏联演变看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载《理论学习》,2000年第8期。
    2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林炎志:《关于苏东剧变十年来的一些反思》,载《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2周新城:《苏东剧变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危害》,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1刘起军著:《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2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2《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37页。
    3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475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1崔常发,徐明善,方永刚著:《江泽民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何怀远:《论江泽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思想》,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5期,第9-12页。
    2江金权著:《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2李振城:《无硝烟的战争——“和平演变”与对策》,大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3[俄]B.A.利西奇金π.A.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00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7页。
    2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1中国社科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5,第29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179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1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页。
    4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1崔常发,徐明善,方永刚著:《江泽民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1崔常发,徐明善,方永刚著:《江泽民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1崔常发,徐明善,方永刚著:《江泽民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2钟添生、邓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月。
    1李朝祥、潘鸣:《国家意识形态合法化下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理论月刊》,2006年第11期。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5自刘烨:《迈向现代国家: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295页。
    1何怀远:《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杰出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233页。
    2江泽民:《在听取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汇报时的讲话》,2000年8月26日,《论科学技术》,第223—224页。
    3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页。
    1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2农华西等著:《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1何怀远:《论江泽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思想》,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5期,第9-12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页。
    4崔常发,徐明善,方永刚著:《江泽民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1481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
    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19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页。
    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1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224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2王乐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求是》,2005年第2期。
    1谢武军著:《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初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1段晓元:《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三大战略》,《求索》,2006年10月。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1杨立英,曾盛聪著:《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2杨立英,曾盛聪著:《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1谢武军著:《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初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2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53-654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1《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2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7页。
    3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230页。
    1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2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358页。
    3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4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05页。
    1杨立英,曾盛聪著:《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2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2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2页。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
    2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2沈志华:《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人民日报》,2004年06月28日第九版。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1《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
    2陆仁权、杨宝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6月。
    1江泽民:《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载《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第2083页。
    2江泽民:《为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载《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江泽民:《为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载《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4江泽民:《为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载《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1页。
    1江泽民:《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2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载《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127页。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175页。
    1中国社科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322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6页。
    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2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3刘世刚:《论江泽民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7期。
    4江泽民:《在吉林考察时的讲话》,载《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5江泽民:《同出席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解放军代表团一起审议报告时的讲话》,载《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1江泽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8-1709页。
    2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3江泽民:《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大力加强军队的精神文明建设》,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1页。
    4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54页。
    5江泽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2-1193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52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3《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05页。
    4江泽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3页。
    1江泽民: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第20次会议纪要上的重要批示[1999年12月31日],载《人民日报》,2000年1月5日,第1版。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4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一321页。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2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313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3页。
    1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321页。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3-1644页.
    3《十五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十五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2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3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10.25。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2《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5页。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197页。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4页。
    2张才国著:《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242页。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新华网,2004年3月月20日。
    2王永贵等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4页。
    1《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新华网,2001年8月1O日。
    2《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新华网,2001年8月10日。
    3《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新华网,2001年8月10日。
    1《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2002年4月28日】,新华网,2002年4月29日。
    2《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2002年4月28日】,新华网,2002年4月29日。
    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4语出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2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4肖浩辉著:《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1夏东伟:《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史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汇编》,第433页。
    3洪光东:《近年来关于市场经济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述评》,《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9月。
    4《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1罗文东:《探索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0日。
    2展明锋、赵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兼论毛泽东、邓小平意识形 态理论之比较》,《理论月刊》,2002年6月。
    1高祖林:《邓小平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286页。
    1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2江金权著:《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1《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2《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3《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1《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431—1432页。
    1江泽民:《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116—117页。
    1江金权著:《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1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286页。
    2李君如:《学习<江泽民文选>的现实意义》,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3期。
    1方章东:《江泽民同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方法论创新》,《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5月。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32页。
    1《创新的理论成果科学的实践指南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2张国祚:《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儿个问题》,《求是》,2006年10月。
    1李英田:《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思考》,《理论探讨》,2007年1月。
    1. 《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2卷是1994年第二版,3卷1993年版。
    2.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5. 《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列宁选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42,47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 《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 《毛泽东文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柴毅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富清:《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13.陈晓明,周宏,孙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4. 陈亚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语境》,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15.陈子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支撑:江泽民政治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崔常发,徐明善,方永刚:《江泽民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高文武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重印年版。
    19. 郭文亮:《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胡元梓等:《全球化与中国》,北京:中央译出版社,1998年版。
    22.黄辉:《法律意识形态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季广茂:《意识形态》,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江金权:《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7.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8.靳玉乐:《江泽民教育论述思想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29.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李胜清:《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文艺的实践论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1.李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2.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33.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刘起军:《江泽民执政安全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6.刘世军等:《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刘镇江:《江泽民伦理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8.马荣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9.马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探讨》,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40.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1.孟庆顺等:《全球化时代世界意识形态流派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2.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3.农华西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4.钱胜:《江泽民经济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46.任岳鹏:《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视域下的“法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7.荣长海等:《江泽民战略思想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8.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9.宋惠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50.宋士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跟踪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孙士聪:《影响与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2.唐少杰:《哲学中革命变革的实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53.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汪新等:《江泽民治党治国方略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55.王安平等:《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王传寿:《江泽民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7.王东:《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 王东等:《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0.王绍臣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
    61.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2.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3.吴江:《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研究儒家学说述评》,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 肖光荣:《执政之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思想比较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 肖浩辉:《继承与创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6.谢武军:《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初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67.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8.阎治民:《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9.杨德山:《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
    71.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3.杨生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4.叶启绩, 谭毅等:《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互动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5.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6.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央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7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8.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北京:中央译出版社,2007年版。
    79.张骥等:《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0.张秀强:《<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1.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版。
    82.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3.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读本》,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8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创新的理论成果科学的实践指南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同志重要论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上中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7. 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98. 中国社科院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9. 中国社科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民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1.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2.朱旭东:《全球化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3.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敖带芽:《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载《攀登》,2010年第1期。
    2. 曹长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曹玉霞:《苏联解体,西方如是说》,载《理论观察》,2001年第1期。
    4. 曹展明:《试论意识形态建设的国家安全意义》,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5.陈伟红:《浅谈苏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训》,载《今日东欧中亚》,1998年第2期。
    6.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7.邓一鸣:《试论江泽民的发展观》,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2期。
    8. 范秋迎:《江泽民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态度及启示》,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9. 范秋迎:姜海燕:《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性嬗变与创造性重构》,载《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0.傅菊辉,杨晓虎:《论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国际关系伦理思想》,载《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
    11.傅涛,巫春庚:《从苏东剧变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载《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2.韩振峰:《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辩证性》,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7期。
    13.何怀远:《论江泽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思想》,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2年第5期。
    14.何一:《“后发”语境与世界历史观——论江泽民“世界史观”的特点》,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
    15.洪光东:《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路》,载《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
    16.胡伯项:贾凌昌:《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3期。
    17.黄清吉:《儒学国家意识形态化的成因探析》,载《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8.江泽民:《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2002年4月28日],新华网,2002年4月29日。
    19.江泽民:《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的讲话》[2001年8月7日],新华网,2001年8月10日。
    20.蒋淑晴:《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科学阐释》,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
    21.蒋新卫:《从话语权视角思考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战略》,载《新疆社科论坛》,2010年第6期。
    22.雷祖军:《论意识形态教育和知识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统一》,载《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23.类延旭:蒋耘中;覃川:《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路径探析》,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24.李才‘义:《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6期。
    25.李春梅:《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因素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6.李合亮:《论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载《石油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7.李会明:《江泽民国际关系思想之阐释》,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8.李慧:《“普世价值”争论背景下的意识形态斗争刍议》,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9.李娇萍:《试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载《理论导刊》,2004年第10期。
    30.李尚志:《论新时期我党意识形态执政资源建设》,载《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3期。
    31.李淑珍:《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8期。
    32.李新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指南》,载《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
    33.李延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34.李艳辉:《从对外关系新特征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2期。
    35.李英田:《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载《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1期。
    36.梁玉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策略选择》,载《新疆社科论坛》,2010年第6期。
    37.林彬:《略论美国的非正式意识形态》,载《唯实》,2006年第11期。
    38.林红:《多元文化交汇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探析》,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
    39.林炎志:《关于苏东剧变十年来的一些反思》,载《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
    40.刘富生:《坚持总体性意识形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载《求实》,2005年第1期。
    41.刘国辉:《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42.刘金祥:《从“三个代表”看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载《党政论坛》,2003年11月号
    43.刘景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虚假意识形态批判》,载《求索》,2005年第1月期。
    44.刘景良:《在政治性和非政治性的统一中理解意识形态》,载《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5.刘世刚:《论江泽民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7期。
    46.刘友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意识形态一元化之辨——兼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7.刘宇泓:周启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载《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年第3期。
    48.卢永欣、吴林:《论毛泽东的“文化——意识形态”观》,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9.马根生等:《新时期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地位》,载《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年第8期。
    50.马坚:《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苏联演变及其教训的思考之一》,载于《真理的追求》,1996年第6期。
    51.马星光:《论三代领导集体的文化自觉与意识形态建设》,载《中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52.马振清:《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53.孟浩明:《高度认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载《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5期。
    54.孟浩明:《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55.倪文:《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要》,载《学习导报》,2002年第10期。
    56.彭庆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载《求是》,2004年第1期。
    57.钱海源:《帝国主义的战略阴谋:在中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载《当代思潮》,2000年第1期。
    58.邱清华:《浅析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基于社会阶层利益过度分化的维度》,载《党史文苑》,2010年第24期。
    59.全家悦:《构建学习型政党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载《理论学习》,2010年第3期。
    60.任晓等:《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
    61.任振宇:《“三个代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可贵品格》,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5期
    62.佘海舟:《时代发展与中国国际战略》,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3期。
    63.石云霞:周太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研究》,载《学术论坛》, 2010年第3期。
    64.舒畅:陈红军:《社会分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载《学习月刊》,2010年第6期。
    65.隋成竹:奉茂春:《教训与启示:苏联意识形态演变中的民主社会主义因素》,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66.孙嘉明:《全球化发展趋势》,载《复旦学报》,1996年第6期。
    67.孙建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略论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68.孙津:《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9.陶季邑:《论江泽民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思想》,载《暨南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70.滕祥志:《诺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2期。
    71.万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与发展》,载《党史文苑》,2010年第6期。
    72.王安:《论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1期。
    73.王翠芳:《刍议当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现代化走向》,载《北京教育》,2006年第3期。
    圉.王桂兰:《论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理念更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固.王浩斌:《构建学习型政党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载《实事求是》,2010年第2期。
    76.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载《文史哲》,1994年第6期。
    77.王万征:《对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思考》,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78.王晓丽:《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念发展及合法性探析》,载《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9.王亚玲:《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6期。
    80.王永贵:《全球化的意识形态性:解读全球化性质的重要视角》,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81.王真:《邓小平意识形态观及其时代价值》,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 11期。
    82.邬思源,陈锡喜:《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载《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
    83.吴波、沈宗武:《在“澄清一个假材料的真相”的背后》,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84.吴家骥,鲁彩荣:《意识形态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
    85.吴可佳:《新时期大众传媒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挑战》,载《学理论》,2010年第2期。
    86. 吴兆雪,叶政:《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载《理论建设》,2004年第4期。
    87.夏建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8. 肖飞,申群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矛盾及其应对》,载《求索》,2004年第3期。
    89.刑贲思:《意识形态论》,载《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90.熊乐兰:《论江泽民的对外战略与策略思想》,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第。
    91.徐冠华:《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科技思想》,载《求是》,2006年第17期。
    92.徐海波:《国家理论、意识形态与“构建和谐社会”》,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93.徐毅:《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新特点与对策分析》,载《理论界》,2007年第7期。
    94.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5.姚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注重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3期。
    96.叶启绩:《文化市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载《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97. 叶志坚:《论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论原则》,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98.殷晓元:《我党意识形态建设三大战略》,载《求索》,2006年第10期。
    99.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0.袁三标:《试论多元文化语境中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建构》,载《天府新论》,2010 年第2期。
    101.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载《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6期。
    102.曾令辉;黄果心;丁莉:《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认同》,载《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103.詹小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载《求索》,2004不第5期。
    104.张国启;王秀敏:《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自洽性特征及其现实方式》,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5期。
    105.张九海:《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探析》,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06.张俊国:《意识形态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O期。
    107.张书林:《论江泽民的发展观》,载《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6期。
    108.张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109.张秀琴:《论意识形态的功能》,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10.张耀灿:《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11 1.赵勇,陈锡喜:《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112.周成海:《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载《理论与当代》,2009年第1期。
    113.周宏:《20世纪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4.周连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分化与整合一一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途径》,载《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115.周新城:《从苏联演变看必须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载《理论学习》,2000年第8期。
    116.周新城:《苏东剧变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危害》,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17.朱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若干思考》,载《前沿论坛》,2005年第9期。
    118.邹放鸣:《邓小平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 [澳大利亚]文森特: 《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波兰]M·杜勃罗西乐斯基:《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载《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3. [德]贝克·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4. [德】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李黎,郭官义译,北京:中央译出版社,2000年版。
    5. [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那滨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6.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力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 【德]卡尔·曼海姆: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 [德]卡尔·曼海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北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0.【俄]谢·卡拉一穆尔扎:《论意识操纵》,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法]路易·迪蒙: 《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谷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法]莫罩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3.【美]I.克拉莫尼克等: 《意识形态的时代近代政治思想简史》,章必功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布鲁斯·拉西特等:《世界政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5.[美]丹尼尔·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 年版。
    17.[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9.[美]雷迅马: 《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牛可译,北京:中央译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利昂·P.巴拉达特张慧芝, 张露璐译: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版。
    21.[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2.[美]罗伯特·鲍柯克等:《宗教与意识形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美]迈·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年版。
    2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西·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昭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芬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方杰译: 《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苏]梁赞诺夫: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夏凡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苏]密·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岑鼎山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30.[英]安东尼·史密斯: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