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列宁和平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社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战争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一直缠绕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它摧毁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使世界陷入巨大的灾难中。直至今天,世界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人民都在期盼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种种原因,战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阿拉伯半岛地区动荡不断,非洲国家连年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依然不止,全球核裁军前途未卜等等,这给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摆脱战争,带领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则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列宁作为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做了科学的分析并结合本国具体发展状况,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对和平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天我们分析列宁和平思想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世界和平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列宁和平思想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发展状况以及革命前辈们对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的阐述入手,积极探求列宁和平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指出列宁和平思想是通过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在具体考察了世界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革命前辈的理论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则主要阐述了列宁和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列宁看来,和平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阶级利益的不同,和平有不同性质之分——帝国主义的和平与社会主义的和平。他指出,帝国主义的和平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和平,只有社会主义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永恒的和平,由此,他向我们发出呼吁,要正确对待两种性质和两种形态的和平。在此基础上,列宁对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劳动人民如何寻求和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发动和组织群众反对战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他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取得了巨大是胜利。当然列宁对和平的看法不是僵化的、教条的,而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0世纪初,世界局势进入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够和平共处的时期,列宁敏锐地觉察到这一变化,准确地抓住了这一转变,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世界和平,就要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道路,进而阐明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概括了列宁和平思想所体现的原则,这对我们当前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重点阐述了列宁和平思想的重大意义。我从两个角度对列宁和平思想的意义进行了阐述,一是理论角度,列宁和平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我们当前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实践角度,列宁和平思想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如此复杂动荡的国际社会中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以及维护良好的国际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因此,加强对列宁和平思想在当前的世界形势下是非常必要的。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世界和谐发展的道路,应该加大对列宁和平思想的研究,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和平理论。
Peac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ity.Peace is a prerequisite of human survival, but also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However, since the war islike a nightmare, has been wrapp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It destroyedthe achievements of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men, and plunged the world into a huge disaster.Eventoday,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are getting closer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are looking forward to pea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context .for various reasons, the war factor is still active on the world stage.Region of theArabian Peninsula turbulence constantly African countries years of war, rampant terrorism, theproliferat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s still more than the uncertain future of globalnuclear disarmament, and so on.These are serious threats to peace and development to the peopleof the world.In this historical backdrop, how to get rid of war, to lea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toward peace has become the major historical issues of Marxism researchers.Lenin,as anexcellent 20th centur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used othe scientific worldoutlook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and made scientific analysis on the situation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era,he opened mind and proposed their own insights to the problems of peace.Ouranalysis of Lenin the concept of pea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ur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nd road.
     I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Lenin Peace ideological analysis.Starting from the late19th century early 20th century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imperialism and revolutionarypredecessors, the problem of world peace and war,Actively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Lenin Peace thinking, so that the Lenin Peace ideological imperialistanalysis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proletariat and the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the revolutionary predecessors theory, in the specificanalysison the basis, it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esecond part is mainly of Lenin and ideas.Lenin believed that peace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for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Depending on the class interests, peace points ofthe different nature of imperialist peace is temporary, unstable peace.Only peace of socialism isthe real, eternal peace.As a result, he appealed to us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wo different forms of peace. On this basis, Lenin, the proletariat of the world and the vast majority of working peoplehow to seek a peaceful overthrow of the imperialist countries were actively explored:mobilizingand organizing the masses against the war,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o establish a socialistcountry.He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achieved a great victory. The view of peace is not a rigid,dogmatic,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Early 20th century, the worldsituation into a period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can Leninkeenly aware of this shift, and to seize this issue, noting that in the context of a new era of worldpeace the road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to go socialist and capitalist countries, stating the specificcontent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and a wide range of practiceand achieved positive results.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principles embodiedin the Lenin Peace thinking. This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ur current relations withcapitalist countries.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 thinking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LeninPeace.From two perspectiv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enin Peace thinking.Firstly, the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e Lenin Peace idea i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Marxismpeac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ur the Marxism peace theory;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LeninPeace thought for our socialist country in today so complex and volatil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to fight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of international order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Therefore, the strengtheningof Lenin the concept of peace is necessary in the current world situation.To build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th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hould intensifyresearch on the ideas of Lenin Peace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Marxist theory the concept ofpeace and construction.
引文
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页。
    2曹泳鑫:《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苏]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苏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曾经是列宁的亲密战友,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对二十世纪的苏联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苏]普·凯尔任采夫著:《列宁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7页。
    3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9、331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1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6页。
    《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2《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3《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3页。
    5《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6《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7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1页。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2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385页。
    3《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1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4页。
    1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辽宁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2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1卷,复旦大学经济系和外文系俄语教研组部分教员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18页。
    3[苏]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2卷,李延栋等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885页。
    4[苏]鲍尼波诺马廖夫等:《苏联共产党历史》,莫斯科外文书籍出版社(中文版) 1960年版,第200页。
    赵士国:《沙皇制度的崩溃与列宁的选择》,《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37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页。
    1萨那等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1《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284页。
    1[苏]尼·瓦连廷诺夫:《列宁谈车尔尼雪夫斯基》,见《马列著作研究资料》,第13辑,第120页
    2[苏]卢那察尔斯基:《论俄罗斯的古典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6页。
    3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2页。
    3张翼星、贺翠香、陈岸英著:《读懂列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2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第313期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1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6月,第66—87页
    1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6月,第161—21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2[美]阿尔伯特·里斯·威廉斯:《论列宁和十月革命》,叶冬心译,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55页
    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2《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5页。
    3[苏]П·沃洛布耶夫:《俄罗斯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1917年》,莫斯科1964年俄文版,第227页4[苏]约·连茨:《第二国际的兴亡》,汉堡——柏林1930年版,第91页。
    1《回忆列宁》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47—648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398页。
    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7页
    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页。
    2《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342页
    3《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页。
    4《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1《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页
    1李爱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页
    1《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3《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4李爱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1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6月,第84页
    1《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2《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所:《列宁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6页2《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1《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4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页。
    3《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4《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页。
    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1李爱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2页
    2《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1邢广程主编:《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2《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1《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167页
    2《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3《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4《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9页。
    1李爱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406页
    2[苏]阿赫塔姆祥主编:《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商务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3《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0页,。
    1《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页
    3《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4《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8页
    1《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页。
    3《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页。
    4《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页。
    5《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7页。
    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0页。
    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7—658页
    1《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2《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页。
    3《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页。
    4《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
    5《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
    1《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
    2《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3《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页。
    4《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页。
    5《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1页。
    1《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2《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3《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
    4《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5《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9页。
    1《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538页
    2《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3《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页。
    4《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0页。
    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1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3页。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1《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1《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1《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页。
    2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6月,第247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3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6月,第250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2-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列宁选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研究所.列宁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曹泳鑫.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辽宁:辽宁出版社,1986.
    [4]萨那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张翼星、贺翠香、陈岸英.读懂列宁[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6]李爱华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邢广程等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8]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陈德兴.列宁传[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11]俞良早.列宁主义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12]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丛凤辉等.和平与发展[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5.
    [14]李巨廉.战争与和平——时代主旋律的变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5]康绍邦、宫力等.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16]田光、王涌芬等.苏联学者关于和平经济竞赛问题论著选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17]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苏]普·凯尔任采夫.列宁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19]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1卷[M].(复旦大学经济系和外文系俄语教研组部分教员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
    [20][苏]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2卷[M].(李延栋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21][苏]鲍尼波诺马廖夫等.苏联共产党历史[M].前苏联:莫斯科外文书籍出版社(中文版),1960.
    [22][苏]尼·瓦连廷诺夫.列宁谈车尔尼雪夫斯基[M].见《马列著作研究资料》,第13辑.
    [23][苏]卢那察尔斯基.论俄罗斯的古典作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4][苏]П·沃洛布耶夫.俄罗斯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1917年[M].莫斯科1964年俄.
    [25][苏]约·连茨.第二国际的兴亡[M].汉堡——柏林1930.
    [26][苏]阿赫塔姆等: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
    [27][苏]列·达·托洛茨基.论列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2.
    [28][苏]彼·尼·波斯别洛夫主编(彭卓吾等译).苏联共产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9][苏]弗·维·亚历山大罗夫著(郑异凡译).列宁和共产国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和策略制定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
    [30][苏]克尔日扎诺夫斯基著(泽湘译).伟大的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1][苏]斯大林.论列宁[M].大连:大连苏中友好协会,1946.
    [32][苏]斯大林.斯大林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论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3][苏]维克托利·尼古拉耶维奇·舒里根(泽湘译).难忘的会见[M].北京:三联书店,1961.
    [34][苏]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杨树人译).列宁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5][苏]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论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6][苏]克涅采夫等.回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7][苏]费·谢·巴普洛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翻译组译).列宁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而斗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8][苏]布鲁也维奇(冯连附译).列宁的一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9][美]路易斯·费希尔(彭卓吾译).列宁的一生[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0][美]阿尔伯特·里斯·威廉斯(叶冬心译).论列宁和十月革命[M].北京:三联书店,1962.
    [4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3][德]康德.永久和平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313.
    [2]李爱华.冷战后时代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疏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6期.
    [3]李爱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体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5期.
    [4]赵士国.沙皇制度的崩溃与列宁的选择[J].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5]王俊文.论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观[J].学术论坛,2007年12期.
    [6]李玉君.对列宁外交思想的历史考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7]刘秀红.列宁和平共处外交政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9期.
    [8]宋才发.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J].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3期.
    [9]高中伟、杨绍武.和平共处外交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再到“和平崛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1期.
    [10]薛绍斌.论列宁的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外交实践[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6年3期.
    [11]毛锐.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4期.
    [12]李玮.浅析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发展[J].平原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3]邓如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思想探析[J].理论探讨,2006年1期.
    [14]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12期.
    [15]赖光宝、王晓刚.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16]苑秀丽.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2期.
    [17]陶季邑.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三题[J].马克思在主义研究,2009年8期.
    [18]王昌英.“和平共处”:从策略到策略与战略的统一——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的当代解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3期.
    [19]王彦敏.列宁的《和平法令》与威尔逊的“十四点”[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7期.
    [20]郭继文、庄仕文.从列宁的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3期.
    [21]徐蓝.从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6期.
    [22]郭媛.从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到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J].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6期.
    [23]管文虎、介健美、申小蓉.“一国两制”对列宁国际战略理论的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4期.
    [24]马巍、李兴刚.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J].思想战线,2007年1期.
    [25]苑秀丽.列宁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思想及现代意蕴[J].东岳论丛,2007年6期.
    [26]张琼琼.论列宁“两制关系”思想及现实意义[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27]钱海燕、张晓忠.试论列宁世界历史视野下的两制全球联系的思想[J].商业经济,2008年2期.
    [28]陈海燕.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4期.
    [29]王进芬.列宁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主张[J].学术论坛,2008年11期.
    [30]左凤荣.评列宁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3期.
    [31]靳辉明、罗文东.《帝国主义论》与现时代——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J].中华魂,2010年5期.
    [32]张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的创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33]吴波.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沉思——兼论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4期.
    [34]周太山.十月革命后列宁妥协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2期.
    [35]刘从德、何火萍.承继与延展:列宁的“均势”理论及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4期.
    [36]彭本奇.论列宁的时代观与现时代[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
    [37]郑汉华.弘扬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由布列斯特和约所想到的[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9期.
    [38]王杰法.“一国两制”战略构想是对马列主义的创新和发展[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期.
    [39]林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40]裴云涌、杨福宝.和平共处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实践与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期.
    [41]蔡双全、贺祥林.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渊源与现实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4期.
    [42]肖浩辉.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期.
    [43]廖逊.为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J].新东方,2006年12期.
    [44]阎学通.和平的性质[J].世界经济政治,2002年8期.
    [45]汪维余、李桂玲、胡松.人类对和平的永恒的追求[J].学术论坛,2009年5期.
    [1]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张晓忠.列宁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联系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邓莉.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曾益武.论列宁的和平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赵玉旺.苏波战争与列宁的世界革命战略[D].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张玥.论列宁的国际政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陈睿哲.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贾凌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视域[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9]钟海.列宁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张永成.论列宁的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张丽丽.关于列宁利用和发展国际资本主义思想之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陈永东.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及其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王红岩.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历史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王艳红.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渐进发展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5]俞敏.苏俄经济社会政策与列宁的科学价值观[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刘霏.论国内关于列宁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王千慧.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比较[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戴平辉.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马丽颖.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0]周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继承和提升[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1]王力军.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2]陈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改变”的源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魏振香.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