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用证从产生以来,由于其很好地解决了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风险分担问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被誉为国际贸易的“血液”。信用证除了具备良好的国际结算功能外,同时也有很强的融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提单为主要单据进行质押的进口押汇等。
     本文以UCP600和我国与信用证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主要分析研究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所涉及的一般法律问题,分析进口押汇项下银行对单据享有的权利性质、采取的审核单据标准、面临的信用证欺诈以及存在的法律风险,提出借鉴引进信托收据和让与担保制度,完善我国的进口押汇制度,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维护开证银行的担保权益。
     第一章分析了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所涉及的一般法律问题。第一节分析了银行界和学术界关于进口押汇的各种学说,分析了进口押汇的法律特征,并对进口押汇和出口押汇进行比较。第二节分析了信用证和进口押汇的法律关系。信用证的当事人基本上分为申请人、开证行及受益人三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为合同关系,相互承担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第三节分析了进口押汇是提单和信用证的结合,分析了提单和跟单信用证的发展历史,进口押汇这种融资方式则适应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得到了普遍推广
     第二章分析了进口押汇中银行对单据享有的权利性质。第一节分析了银行对单据享有所有权、质押权、抵押权等多种学说,从法律的实施结果进行比较,进而论证银行拥有的是质押权。第二节分析了提单的性质。进口押汇,主要是以提单作为质押的单据。所以认清提单的功能和性质,可以从提单的角度来解读进口押汇。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提单是具有物权效力和债权效力的一种有价证券,进而解释了提单为什么可以质押,同时还说明并不是所有提单都可以质押。
     第三章分析了在进口押汇中银行审理单据的不同标准。第一节分析了信用证的性质。信用证本质上是一合同,是承诺承付相符的交单的合同。信用证的性质决定了银行的审单标准。银行的审单标准反映了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审理单据是押汇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事先防范风险,避免银行的不必要损失。第二节分析比较银行在审单过程中遵循的不同标准,有镜像标准、实质相符、严格相符等,UCP600确立了表面相符、不得矛盾的原则,扩大了银行审单的自主裁量权。第三节总结了如何审核进口押汇项下的提单。
     第四章研究了进口押汇的信用证欺诈法律问题。信用证欺诈有多种类型,进口押汇项下的信用证欺诈主要是伪造、变造单据,是出口商对进口商的欺诈,还有进口商、出口商合谋对开证银行的欺诈。信用证欺诈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信用证的基本原则,银行处理的只是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而与基础合同无关。银行不介入基础贸易合同,不对单据的真实性负责,这种银行免责机制为信用证交易中的单据欺诈提供便利。一味坚持独立原则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显失公平,“欺诈例外原则”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方。
     第五章分析如何构建我国进口押汇的担保制度。对于进口押汇中银行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的困境,分析了信托收据和让与担保两种制度。第一节分析了进口押汇的法律困境。第二节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了英国的信托收据制度,指出我国进口押汇存在的法律障碍和风险。第三节分析大陆法系国家德国和日本的让与担保制度,以期借鉴不同法律制度之下的担保机制来构建我国关于进口押汇的法律制度。围绕进口押汇业务的实务操作和司法实践现状,分析国内银行实务操作在现行《担保法》与《信托法》法律框架下的障碍与困境,结合相关案例的判决结果,总结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与分析现行的法律制度的缺陷。
     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的信用证进口押汇制度应借鉴信托收据和让与担保两种法律制度,尽可能完善我国的进口押汇业务,以期合理保护并平衡押汇银行、进口商以及第三人之间的合法权益。
The documentary credit is known as "the living bloo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ince its generation, which not only solves the risk of sharing between buyers and seller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ddition to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instrument, the documentary credit has strong financing capabilities as well, manifested as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pledged with the bill of lading.
     Based on UCP600and China's exist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bout the Documentary credit, the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general legal issues involved in the Documentary credit, and analyses the nature of the rights enjoyed by the banks under the documentary credit, the standard of examination of the bills, the facing credit fraud and the existing legal risks, and propos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rust receipt and the guarantee system, and perfects the system of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promot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finance business, maintains the security interest of the issuing bank.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general legal issues involved in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under the credit.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various theories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and academia on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further analyzes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and comparatively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utward bill and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the documentary credit and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The parties of the documentary credit are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he applicant, the issuing bank and the beneficia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is a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mutually assumes different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ection Ⅲ analyzes that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bill of lading and the documentary credit, and analyze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bill of lading and the documentary credit, and concludes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is the history produ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nature of the rights of the documents enjoyed by bank in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a variety of theories of ownership, pledge and mortgage of the documents obtained by bank, the theory of pledge is more convincing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Section Ⅱ analyzes the nature of the bill of lading.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is mainly based on the pledge of the bill of lad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bill of lading may interpret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bill of lading.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e bill of lading is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bined with real right and obligatory right, and then explains why the bill of lading may be pledged, also indicates that not all the bill of lading may be pledged.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how to examine the docum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pledge of the documentary bill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nature of the documentary credit. The documentary credit is a contract in essence and commits to honor a complying presentation. The nature of the documentary credit determines the bank's examination standards. Examination standards reflect the principle o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documentary credit. The examination of document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pledge of the document, not only preventing risk but also avoiding the unnecessary loss. The bank generally abides by the principle of mirror image, substantial compliance and strict compliance. UCP600sets new rules about " on the face" and "not conflict." The new rules enlarge the bank right to examine the documents. Section Ⅲ summarizes how to examine the bill of lading under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legal issues of credit fraud in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credit fraud, including forged or altered documents which mean that exporter frauds importer, as well as the collusion between importer and exporter frauds the issuing bank. The credit fraud arises mainly due to the principle of independence of the documentary credit. The principle of independenc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documentary credit; the bank examines the documents only required by the documentary credit, regardless of the underlying contract. The bank does not intervene in the underlying trade contract,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documents. The non-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facilitates document fraud in the credit transactions. Blindl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independence is contrary to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the fairness, The principle of fraud exception becomes a good way to re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how to establish China pledge institution of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Facing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bank rights cannot be adequately protec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ward bill,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two systems about trust receipt and alienation guarantee.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legal predicament of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Section Ⅱ investigates and analyses the British trust receip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legal risks about China's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Section Ⅲ analyses the alienation guarantee system of continental law, such as Germany and Japan, to explore useful lessons for China's guarante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from the different legal guarantee systems. Arou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about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analyses the obstacles and dilemmas of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domestic banks under the legal framework of the current guarantee law and trust law in China, combined with a related case verdict, summarizes judicial practice problems, explores the deeper reasons and the crux.
     The final conclusion: the system of trust receipt and alienation guarantee must be established to reasonably perfect the system of inward documentary bill in China, and reasonably protect and balance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among honoring bank, importer, and the third party.
引文
1 杨良宜著:《信用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4页。
    2 金赛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130-131页。
    3 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1页。
    4 载于《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5期。
    5 参见刘宽:《信用证议付与我国出口押汇之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6 何波:《论信用证押汇的法律问题》,载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3期。
    7 张锦源:《信用证贸易纠纷》,台北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出版,第441页。
    8 参见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国际结算及相关业务操作手册》。
    9 参见1999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出口押汇暂行办法》。
    10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1年第1期,第47页。
    11 载于《法学》2005年第10期。
    12 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3 载于《海商法年刊》1999年第10卷。
    14 载于《对外经贸实务》2002年第11期。
    15 对外贸易大学,法律硕士学位论文,法律硕士专业,2002年。
    16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国际法学专业,2009年。
    17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法律硕士专业,2010年。
    18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法律硕士专业,2007年。
    19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国际金融法专业,2008年。
    20 郭瑜著:《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1 参见张特生:《海商法事务问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69页。
    22 杜涛著:《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23 谢怀栻著:《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4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 载于《现代法学》2001年第8期。
    27 载于《法学论坛》2009年第5期。
    28 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29 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0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1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4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5 载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6 载于《金融投资》2006年9月。
    37 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国际法学,2008年。
    3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9 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月(上)。
    40 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10月。
    41 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5月。
    42 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27期。
    43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4 (英)施米托夫著:《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法律与实务》,赵秀文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页。
    45 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1版,见第66-67页。转引自金赛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18页。
    46 秦宏昌:《出口押汇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47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36页。
    48 何家宝:《论提单质押、进口押汇和信托收据》,载于《法学》2005年第10期。
    49 宋毅英编著:《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信用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50 参见《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基本规定》,中银[1998]165号文件。
    51 参见《中国农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农银发[2009]28号文件。
    52 参见《中国工商银行进口押汇业务管理办法(修订)》,工银发[2005]84号文件。
    53 李金著:《国际贸易融资法律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54 王丽丽主编:《银行业国际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55 李金泽著:《国际贸易融资法律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56 王艳冰:《信用证交易中信托收据下进口押汇的法律性质》,载于《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7 张庆:《浅析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58 张麒麟著:《银行进出口贸易融资》,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9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l版,第244页。
    60 徐静超:《信用证项下议付与出口押汇比较研究》,载于《经济与法》,2008年第6期。
    61 参见1990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出口押汇暂行办法》
    62 何波:《论信用证押汇的法律问题》,载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3期。
    63 参见郭宝合:《信用证融资法律问题研究》,博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第56页。
    64 韩龙主编:《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65 也有人认为申请人不是信用证的当事人,因为信用证—经开立,便独立于开证申请书和基础合同。所以,究其实申请人并没有参与信用证安排开证行与受益人的承诺和兑用过程,也不承担信用证安排下的责任。参见林建煌著:《品读UCP6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但是,通常情况下,无申请人,即无信用证,故申请人应为信用证的当事人。
    66 参见UCP600第2条,英文原文为Issuing bank means the bank that issues a credit at the request of an applicant or on its own behalf.
    67 参见UCP600第2条,英文原文为Beneficiary means the party in whose favor a credit is issued.
    68 参见UCP600第2条,英文原文为Advising bank means the bank that advises the credit at the request of the issuing bank.
    69 参见UCP600第2条,英文原文为Means the bank adds its confirmation to a credit upon the issuing bank's authorization or request.
    70 英文原文为Negotiation means the purchase by the nominated bank of drafts (drawn on a bank other than the nominated bank) and/or documents under a complying presentation by advancing or agreeing to advance funds to the beneficiary on or before the banking day on which reimbursement is due to the nominated bank.
    72 进口押汇的流程:(1)进出口双方签订贸易合同,规定以信用证结算;(2)进口商向开证行提交开证申请;(3)开证行同意进口商的开证申请;(4)开证行对外开立信用证;(5)通知行将信用证通知出口商;(6)出口商出货;(7)出口商向银行提交单据;(8)交单行向开证行寄单;(9)开证行向进口商提示单据;(10)开证行与进口商签订进口押汇合同,办理押汇手续;(11)开证行向交单行付款(注意:形式上是进口商付款);(12)进口商销售货物后归还押汇款项。
    73 黄亚英、李薇薇:《论国际信用证交易中准据法的确定》,载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74 江平主编:《中国物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508页。
    75 郭瑜著:《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76 杨良宜著:《信用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46页。
    77 杨良宜著:《信用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1-22页。
    78 英文原文为Bill of loading, means a document which evidences a contract of carriage by sea and the taking over or loading of the goods by the carrier, and by which the carrier undertakes to deliver the goods against surrender of the document. A provision in the document that the goods are to be delivered to the order of the document. A provision in the document that the goods are to be delivered to the order of a named person, or to order, or to bearer, constitutes such an undertaking.
    79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46页。
    80 傅廷中:《<鹿特丹规则>视角下提单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第21卷第2期,2010年6月。
    81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82 王岚:《关于提单质押问题的思考》,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1999》,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第351页。
    8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二审再审经济纠纷案件案例选编》,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520页。
    84 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85 金赛波编著:《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86 李宪普、周天林:《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的法律研究》,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87 Lloyd法官在The Future Express (1992) 2 Lloyd's Rep79 的判决,转引自杨良宜:《提单及其付运单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88 参见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94页。
    89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95页。
    90 杨良宜著:《国际货物买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
    91 司玉琢著:《海商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92 Charles Debattisla. Sale of Goods by Sea. London: Butterworth,1990.16.
    93 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付运单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94 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付运单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95 邢海宝:《论提单物权效力》,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96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79页。
    97 (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98 (英)大卫.沙逊著:《CIF和FOB合同》,郭国主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99 虽然法律规定如此,提单转让视同货物转让,占有提单等同于占有货物,但货物所有权转让远远比此复杂。
    100 参见张特生:《海商法事务问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69页。
    101 参见胡正良、曹冲:《对提单的物权凭证功能的再思考》,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页。
    102 吴焕宁主编:《海商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103 姚洪秀,王千华:《浅论海运提单所证明的权利属性》,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9页。
    104 参见司玉琢、初北平:《论无单放货引起提单物权性的争论》,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05 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106 司玉琢著:《海商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107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1年第1期,第47页。
    108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4年第4期,第155页。
    109 广州海事法院编著:《海事审判实务》,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110 苏世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所有权转移问题研究》,载于《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111 司玉琢主编:《海商法专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39-240页。
    112 苏世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所有权转移问题研究》,载于《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113 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付运单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114 英文原文为Where, when a person becomes the lawful holder of a bill of lading, possession of the bill no longer gives a right (as against the carrier) to possession of the goods to which the bill relates, that person shall not have any rights transferred to him by virtue of subsection (1) above unless he becomes the holder of the bill.
    115 司玉琢、李志文主编:《中国海商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116 王文宇著:《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117 杜涛著:《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287页。
    118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7/2003/12/zh7715175634151213002236778_77897.htm.
    119 转引自郭瑜著:《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120 杜涛著:《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121 林强:《论提单债权效力的渊源》,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19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122 杨仁寿:《海商法论》,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6年版。
    123 郭瑜著:《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124 施天涛主编:《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29页。
    125 谢怀栻著:《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126 司玉琢、李志文主编:《中国海商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127 参见司玉琢、初北平:《论无单放货引起提单物权性的争论》,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2005年版,第2-3页。
    128 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129 司玉琢著:《海商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权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130 江平主编:《中国物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509页。
    131 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6页。
    132 转引自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133 江平主编:《中国物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508页。
    134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47页。
    135 转引自苏世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所有权转移问题研究》,载于《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In civil law too, there are documents corresponding to documents of title. "Wertpapiere" in German law, "titres" in French law, "titofi di credito" in Italian law, "yuka Shoken" in Japanese law, etc.. Can be defined as "documents of value" which embody certain rights. — caslav Pejovic-Documents of Title in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Present Status and Possible Future D-ecdons. Journal of Business Law2001.463.
    136 苏世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所有权转移问题研究》,载于《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137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46页。
    138 史尚宽:《有价证券之研究》,载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下)》,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366页。
    139 参见谢怀拭著:《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140 陈芳、郑景元:《论提单的法律性质》,载于《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41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47页。
    142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47页。
    143 梁彗星著:《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144 司玉琢著:《海商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145 参见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46 李金泽主编:《UCP600适用与信用证法律风险防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147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148UCP600,《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2007年修订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英文原文为Credit means any arrangement, however named or described, that is irrevocable and thereby constitutes a definite undertaking of the issuing bank to honor a complying presentation.
    149 李军:《法的功能、作用和价值比较研究》,http://ettc.sysu.edu.cn/2005wlkc/fali/lunwen/03-2.htm.
    150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00页。
    151 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9页。
    152 参见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0-532页。
    153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99页。
    154 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155 参见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7页。
    156 参见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157 林建煌著:《品读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05页。
    158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159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160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161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270页。
    162 转引自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163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164 参见陈若鸿编译:《英国货物买卖法:判例与评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88-290页。
    165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06-207页。
    166 英文原文为The issuing bank must examine a presentation to determine, on the basis of the documents alone, whether or not the documents appear on their face to constitute a complying presentation.
    167 中国国际商会(ICC)出版物680号:《UCP600评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168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02页。
    169 中国国际商会(ICC)出版物680号:《UCP600评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第38页。
    170 英文原文Data in a document, when read in context with the credit, the document itself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anking practice, need not be identical to, but must not conflict with, data in that document, any other stipulated document or the credit.
    171 英文原文A goods description in the bill of lading may be shown in general terms not in conflict with that stated in the credit.
    172 李金泽主编:《UCP600适用与信用证法律风险防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173 杨良宜著:《信用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174 英文原文为By advising the credit or amendment, the advising bank signifies that it has satisfied itself as to the apparent authenticity of the credit or amendment and that the advice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terms and condition of the credit or amendment received.
    175 林建煌著:《品读UCP6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176 英文原文为A bank assumes no liability o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sequences arising out of delay, loss in transit, mutilation or other errors arising in the transmission of any messages or delivery of letters or documents, when such messages, letters or documents are transmitted or sen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stated in the credit, or when the bank may have taken the initiative in the delivery service in the absence of such instructions in the credit.
    177 英文原文为A bank assumes no liability or responsibility for errors in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and may transmit credit terms without translating them.
    178 陈芳、郑景元:《论提单的法律性质》,载于《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79 周清华:《论跟单信用证项下提单质押》,载于《当代法学》,2001年第8期。
    180 参见《海牙规则》第3条第3款的规定。
    181 参见《汉堡规则》第15条第3款。
    182 http://www.foblc.com/guojimaoyi/Back_Date_BL.html.
    183 http://baike. baidu. com/view/105878. htm.
    184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903.htm.
    185 http://www.hudong.com/wiki/
    186 http://class.wtojob.com/class10017_41742.shtml.
    187 http://baike.baidu.com/view/665828.htm.
    188 英文原文为A transport document must not indicate that the goods are or will be loaded on deck. A clause on a transport document stating that the goods may be loaded on deck is acceptable,
    189 参见黄汉文:《信用证项下提单质押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190 英文原文为ⅰ A transport document may indicate that the goods will or may be transshipped provided that the entire carriage is covered by one and the same transport document, ⅱ A transport document indicating that transshipment will or may take place is acceptable, even if the credit prohibits transshipment.
    191 英文原文为ⅰ A bill of lading may indicate that the goods will or may be transshipped provided that the entire carriage is covered by one and the same bill of lading. ⅱ A bill of lading indicating that transshipment will or may take place is acceptable, even if the credit prohibits transshipment, if the goods have been shipped in a container, trailer or LASH barge as evidenced by the bill of lading.
    192 http://baike.baidu.com/view/70842.htm.
    193 参见《布莱克法学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西方出版社1979年第5版,第594页。
    194 郭瑜著:《国际货物买卖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195 谈晓颖:《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探析》,载于《理论界》,2007年第8期。
    196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页。
    197 徐冬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载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198 金赛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8页。
    199 金赛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页。
    200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下编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79页。
    201 参见金赛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7-568页。
    202 李金泽主编:《UCP与信用证法律风险防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203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353页。
    204 张德新、袁玲:《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对第三方的适用与豁免》,载于《经营与管理》,2008年第9期。
    205 [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03页。
    206 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354页。
    207 美国《统一商法典信用证篇》第5-109(b),王江雨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208 李金泽主编:《UCP600适用与信用证法律风险防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209 张建伟:《信用证欺诈例外之一:适用与滥用的利益平衡问题》,《金融法制—银行信用证法律实务》,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59-60页。
    210 赵彦波:《论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第9期。
    211 转引自金赛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页。
    212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167页。
    213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171页。
    214 参见陆忠行:《银行放单之后——进口押汇及担保法律问题》,载于《金融法制》,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55-56页。
    215 张磊:《进口押汇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http://www.ccmt.org.cn/showexplore.phpid=837.
    216 金赛波:《信托收据:法律和实务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752bd0102dqxf.html.
    217 沈达明编著:《美国银行业务法》,对外贸易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218 博参见《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基本规范》2000年。
    219 沈达明编著:《美国银行业务法》,对外贸易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220 郭双焦:《信托收据和进口押汇风险及其防范》,载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21 参见赵建平:《押汇问题法律研究》,硕士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22 参见张文晋:《信用证下进口押汇法律问研究》,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年。
    223 Mark Hapgood QC, Paget's Law of Banking, Eleventh edition, Butterworths,1996. See 564.
    224 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25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52条。
    226 See Douglas. J. Whaley, 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Commercial Law, Beijing, 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See 817.
    227 何美欢著:《香港担保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2页。
    228 黄成:《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的法律分析》,北大法律网,法学在线。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Html/Article 29614.shtml.
    229 中国建设银行网站,http://www.ccb.com/cn/corporate/intemational/lctrloan.html.
    230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4庭,《妥善审理信用证案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法院审理信用证案件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人民法院报》,2009年5月28日。
    231 张磊:《进口押汇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http://ww.ccmt.org.cn/showexplore.php?id=837.
    232 马俊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与现实思考》,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版,第90页。
    233 王建源:《让与担保制度研究》,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46页。
    234 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3页。
    235 参见李蓉:《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与让与担保制度取舍》,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36 郭明瑞著:《担保法原理与实务》,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237 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238 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3-424页。
    239 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240 王闯著:《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页。
    241 董国强、唐丽英:《进口押汇中的担保法律问题研究》,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242 参见曹海瑶:《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第23页。
    243 李国安主编:《国际融资担保的创新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67-68页。
    244 王建源:《让与担保制度研究》,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52页。
    245 http://news.9ask.cn/zwzt/wuquanfa/wqfzswd/201205/1688460.shtml.
    246 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42页。
    247 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32页。
    248 日本的方式称作“让与担保设定合同”,参见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249 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43页。
    250 沈达明著:《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303页。
    251 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75页。
    252 王泽鉴:《动产担保制度与经济发展—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制定施行30年的经验》,载于《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253 参见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52-954页。
    254 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02页。
    255 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02页。
    256 金塞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65页。
    257 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258 沈达明著:《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259 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页。
    260 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84页。
    261 王闯著:《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262 王闯著:《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7-78页。
    263 王闯著:《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6页。
    264 参见王闯著:《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99页。
    265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76页。
    266 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19-421页。
    267 参见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3页。
    268 参见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3页。
    269 参见麻丽娜:《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第38页。
    270 参见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89页。
    271 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72 何怀宏著:《公平的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273 [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版,第2页。
    274 [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版,第3页。
    275 多种不同的约定影响着所有权的转移,比如所有权保留,所有权在卖方未获支付前属于受益人卖方;货物越过船舷后即转移买方;卖方只要货交承运人即转移货物所有权给买方:货物—经特定化或拨归,货物所有权即转移至卖方,等等。
    [1]杨良宜著:《信用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金赛波、李健著:《信用证法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柳澜:《论跟单信用证的法律性质》,硕士论文,清华大学,2005年。
    [4]尚福俊:《略论我国商业银行出口押汇业务及其风险与防范》,载于《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5期。
    [5]刘宽:《信用证议付与我国出口押汇之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9年。
    [6]何波:《论信用证押汇的法律问题》,载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3期。
    [7]张锦源著:《信用证贸易纠纷》,台北中国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
    [8]中国农业银行2005年《国际结算及相关业务操作手册》
    [9]1999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出口押汇暂行办法》
    [10]《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1年第1期。
    [11]何家宝:《论提单质押、进口押汇和信托收据》,载于《法学》,2005年第10期。
    [12]刘听:《论信用证业务中开证行对提单的权利》,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3]张贤伟:《跟单信用证条件下提单担保物权性质》,载于《海商法年刊》,1999年第10卷。
    [14]邓旭:《跟单信用证下银行享有的提单质押权》,载于《对外经贸实务》,2002年第11期。
    [15]刘云飞:《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及信托收据的法律性质研究》,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对外贸易大学,法律硕士专业,2002年。
    [16]曹海瑶:《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复旦大学,法律硕士专业,2010年。
    [17]钟鸣:《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吉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2007年。
    [18]郭宝合:《信用证融资法律问题研究》,博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法专业,2008年。
    [19]郭瑜著:《提单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张特生:《海商法事务问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21]杜涛著:《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谢怀栻著:《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3]周清华:《论跟单信用证项下提单质押》,载于《当代法学》,2001年第8期。
    [24]王文军:《提单之物权效力辩》,载于《法学论坛》,2009年第5期。
    [25]武翠:《提单债权性质之解析》,载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26]黄汉文:《信用证项下提单质押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27]李金泽主编:《UCP600与信用证法律风险防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8]徐冬根著:《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国际商会出版物680号:《UCP600评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0]国际商会出版物681号:《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实务》,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31]张素珍:《新审单标准对信用证运用的影响》,载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2]崔起凡:《信用证开证行审单相关义务探析》,载于《金融投资》,2006年9月。
    [33]梁胜:《UCP银行审单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学,2008年。
    [34]金赛波:《跟单信用证严格相符原则》,博士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5]林娜:《信用证欺诈例外研究》,载于《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月(上)。
    [36]陈耀辉:《信用证欺诈及其例外原则》,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10月。
    [37]毛毅坚、宫保华:《论信用证欺诈若干法律问题的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5月。
    [38]赵延波:《论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27期。
    [39]董向东:《提单欺诈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40](英)施米托夫著:《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法律与实务》,赵秀文译,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1]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第1版。
    [42]秦宏昌:《出口押汇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期。
    [43]何家宝:《论提单质押、进口押汇和信托收据》,载于《法学》,2005年第10期。
    [44]宋毅英编著:《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信用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45]《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基本规定》,中银[1998]165号文件。
    [46]《中国农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农银发[2009]28号文件。
    [47]《中国工商银行进口押汇业务管理办法(修订)》,工银发[2005]84号文件。
    [48]李金泽:《国际贸易融资法律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49]王丽丽主编:《银行业国际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0]王艳冰:《信用证交易中信托收据下进口押汇的法律性质》,载于《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1]张庆:《浅析信用证进口押汇业务》,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52]张麒麟著:《银行进出口贸易融资》,金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3]徐静超:《信用证项下议付与出口押汇比较研究》,载于《经济与法》,2008年第6期。
    [54]1990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出口押汇暂行办法》。
    [55]尚福俊:《略论我国商业银行出口押汇业务及其风险与防范》,载于《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第5期。
    [56]何波:《论信用证押汇的法律问题》,载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3期。
    [57]韩龙主编:《国际金融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8]黄亚英、李薇薇:《论国际信用证交易中准据法的确定》,载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59]傅廷中:《<鹿特丹规则>视角下提单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第21卷第2期,2010年6月。
    [60]江平主编:《中国物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61][美]理查德·谢弗、贝弗利·厄尔、菲利伯多·阿哥斯蒂著:《国际商法》,邹建华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2]王岚:《关于提单质押问题的思考》,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1999》,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6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二审再审经济纠纷案件案例选编》,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
    [64]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65]金赛波编著:《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李宪普、周天林:《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与信托收据的法律研究》,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67]Lloyd法官在The Future Express (1992) 2 Lloyd's Rep79的判决。
    [68]Charles Debattisla. Sale of Goods by Sea. London: Butterworth,1990.16.
    [69]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付运单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邢海宝:《论提单物权效力》,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1](英)施米托夫著:《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72](英)大卫.沙逊著:《CIF和FOB合同》,郭国主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73]参见胡正良、曹冲:《对提单的物权凭证功能的再思考》,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4]吴焕宁主编:《海商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5]姚洪秀、王千华:《浅论海运提单所证明的权利属性》,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6]参见司玉琢、初北平:《论无单放货引起提单物权性的争论》,载于《中国海商法年刊》,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78]司玉琢著:《海商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4年第4期。
    [80]广州海事法院编著《海事审判实务》,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81]苏世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所有权转移问题研究》,载于《江淮论坛》,2007年第5期。
    [82]司玉琢:《海商法专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83]司玉琢、李志文主编:《中国海商法基本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4]王文宇著:《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7/2003/12/zh77151756341512130022367 78_77897.htm.
    [86]林强:《论提单债权效力的渊源》,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总第19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87]杨仁寿:《海商法论》,台湾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86年版。
    [88]施天涛主编:《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9]杨良宜著:《提单及其他付运单证》(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史尚宽:《有价证券之研究》,载于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下)》,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
    [91]陈芳、郑景元:《论提单的法律性质》,载于《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92]梁彗星著:《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3]李军:《法的功能、作用和价值比较研究》http://ettc.sysu.edu.cn/2005wlkc/fali/lunwen/03-2.htm.
    [94]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5]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96]林建煌著:《品读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97]陈若鸿编译:《英国货物买卖法:判例与评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
    [98]《海牙规则》。
    [99]《汉堡规则》
    [100]http://www.foblc.com/guojimaoyi/Back-Date-BL.html.
    [101]http://baike.baidu.com/view/105878.htm.
    [102]http://baike.baidu.com/view/105903.htm.
    [103]http://www.hudong.com/wiki/.
    [104]http://class.wtojob.com/class10017_41742.shtml.
    [105]http://baike.baidu.com/view/665828.htm.
    [106]黄汉文:《信用证项下提单质押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107]《布莱克法学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西方出版社1979年第5版。
    [108]郭瑜著:《国际货物买卖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109]谈晓颖:《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探析》,载于《理论界》,2007年第8期。
    [110]徐冬根:《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载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111]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下编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2]张德新、袁玲:《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对第三方的适用与豁免》,载于《经营与管理》,2008年第9期。
    [113]王江雨译:美国《统一商法典》(信用证篇),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14]张建伟:《信用证欺诈例外之一:适用与滥用的利益平衡问题》,《金融法制—银行信用证法律实务》,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15]赵彦波:《论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第9期。
    [116]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
    [117]陆忠行:《银行放单之后——进口押汇及担保法律问题》,载于《金融法制》,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18]张磊:《进口押汇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http://www.ccmt.org.cn/showexplore.phpid=837.
    [119]金赛波:《信托收据:法律和实务问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752bd0102dqxf.html。
    [120]沈达明编著:《美国银行业务法》,对外贸易出版社1995年版。
    [121]《中国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基本规范》2000年。
    [122]郭双焦:《信托收据和进口押汇风险及其防范》,载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23]赵建平:《押汇问题法律研究》,硕士论文,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124]张文晋:《信用证下进口押汇法律问研究》,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年。
    [125]Mark Hapgood QC, Paget's Law of Banking, Eleventh edition, Butterworths, 1996.
    [126]方嘉麟著:《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7]Douglas. J. Whaley, 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Commercial Law, Beijing, 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128]何美欢著:《香港担保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9]黄成:《信用证项下进口押汇的法律分析》,北大法律网,法学在线。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Html/Article_29614.shtml.
    [130]中国建设银行网站,http://www.ccb.com/cn/corporate/international/lctrloan.html.
    [13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4庭,《妥善审理信用证案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法院审理信用证案件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人民法院报》,2009年5月28日。
    [132]马俊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与现实思考》,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版。
    [133]王建源:《让与担保制度研究》,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0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34]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5]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36]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7]李蓉:《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与让与担保制度取舍》,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38]郭明瑞著:《担保法原理与实务》,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
    [139]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0]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1]王闯著:《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2]董国强、唐丽英:《进口押汇中的担保法律问题研究》,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143]李国安主编:《国际融资担保的创新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4]http://news.9ask. cn/zwzt/wuquanfa/wqfzswd/201205/1688460. shtml.
    [145]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46]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7]沈达明著:《法国、德国担保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48]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49]王泽鉴:《动产担保制度与经济发展—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制定施行30年的经验》,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50]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1]何怀宏著:《公平的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2][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