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清前期山东区域商品市场格局的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别,在山东省内可以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区域商品市场。清朝初期,西部区域市场凭借其便利的河运优势,转运贸易较为兴盛。朝廷的海禁政策,使海运业务难以拓展,极大限制了东部区域的市场活动。而山东中部区域由于缺乏优势条件,商品市场步伐发展滞后。本文共分以下三个部分加以论述。
     一、清前期山东的区域商品市场格局正在处于变迁过程中。山东西部区域的转运市场由于受到地方官府的高关税以及河运优势减弱等因素的影响,渐渐地造成本区域内的转运市场经营状况较过去退步,而本区域内部的棉产地市场比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烟草产地市场也应运而生。在清前期逐步兴起的棉布、陶瓷、琉璃制品及丝织品手工业市场成为中部区域市场的一大亮点。康熙中叶海上航线的开通后,促进山东东部区域市场的发展,不但摆脱了昔日落后局面,还显示出欣欣向荣之势。
     二、清前期山东区域市场格局的变迁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西部棉烟产地市场在当地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既导致商品性农业生产趋势进一步加深,又引起棉烟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这样的新问题显现出来。中部市场繁荣后,当地民众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获得新的谋生方式,不必象过去那样完全依靠种植农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不均的矛盾。东部市场则融入沿海大市场网络,与江浙、闽粤及东北市场保持密切地交流联系,摆脱了原先封闭孤立的状态。
     三、清前期山东区域市场格局变迁的若干特点。第一,其市场格局整体上还需完善,市场上流通商品主要是农产品,自身手工业商品的供给不足。此外,一些偏僻地区的市场还很萧条。第二,官方政策、民间行为与区域市场的兴衰变化之间有较多的联系,官府倡商和民间开办义集等活动促使市场活跃起来,而牙行勒索等人为干扰则压制市场正常经营。第三,中东部区域民众在市场上的交流实践活动,引发民间思想意识出现变革,逐步抛弃崇本抑末的旧观念,以经商为业者大大增加。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ransport conditions and socio---economic levels, there are three regional commodity markets in the Shandong province, they are the western area , central area and eastern area. In the start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area took advantage of its convenient canal condition to develop its boom trade. Because of the banning sea navigation that government implemented,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do the sea transport business, which prevented the market of the eastern area greatly. And the central area was lack of the condition which was good to the market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s market backward. This paper included three parts.
     Firstl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commodity market was in the change procedure. The transferable transport market in the western area was affected by some factors, such as the high tariff which levied by the local officials as well as reduction of the river transport advantag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tton productive market was better than old conditions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tobacco productive market formed step by step. In the central area, the handicraft products markets that included the cotton cloth, ceramics, glasses and silk textiles became a highlight. After the open of the sea navigation route in the mid—term of KangXi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eastern regional market was promoted, which not only changed the past backward situation, but also showed the prosperous state.
     Secondl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change of regional market pattern in Shandong caused a series of effects. The western productive market of cotton and tobacco affected on the local social production and daily lives, which was bigger than ever. It not only made the trend of commercial agriculture production deepened, but also caused new contending for land problem which was between cash crops and food crops. When central market became prosperous, local people got new ways to make for living through the handicraft and business. They didn't depend on the agriculture entirely which was alike the past times, so that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uneven ratio between people and lands was alleviated in some degrees. The eastern area market integrated into the network of the costal markets, and it kept close relations with Jiangzhe, Minyue and North east area, which was from the former isolated states.
     Finall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change of regional markets pattern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some features. At first, its overall market pattern still needed perfect. Most of the circulation commodities were agriculture products, and there weren't adequate handicraft products that made in Shandong. The markets of some remote places were bad. Second, the official policy and civil behavior had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egional markets. The activities that included official advocate and civil establish Yiji made the markets actively, but the interference that caused by Yahang blackmailed repressed the normal market operations. Third,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area, people took part in market practice activities, so that the civil thoughts changed. People discarded the old ideas that worshiped agriculture and neglected business, and the businessmen increased greatly.
引文
① 赵漳主编,王玉茹、张东刚副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7页。
    ① 中共山东省委教研室主编:《山东省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页。
    ① 余明勤:《区域经济利益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② 嵇璜等编:《续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一》,考2931。
    ③ 顺治十七年修,康熙三十三年增修《登州府志》卷19,《艺文志》引明朝嘉靖时期方志。
    ① 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11,《市廛》。
    ② 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卷1,旧序,引康熙时期知州贺王昌序。
    ③ 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第11册,《疆域志·河渠》。
    ④ 《清圣祖实录》卷139,康熙二十八年二月,第520页。
    ① 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卷9,《关榷·税额》。
    ② 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第4册,《经济志》。
    ③ 转引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④ 魏源:《圣武记》卷8,《乾隆临清靖贼记》,《续修四库全书》第402册,第356页。
    ⑤ 舒赫德等撰:《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卷16,《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2册,第226页。
    ① 民国二十三年《临清县志》第4册,《经济志》。
    ② 道光九年《东阿县志》卷2,《镇集》。
    ③ 康熙九年修,乾隆三十二年增补《张秋志》卷1,《物产》。
    ④ 康熙九年修,乾隆三十二年增补《张秋志》卷2,《街市》。
    ① 嘉靖十二年《山东通志》卷8,《物产》。
    ② 康熙五十一年《高唐州志》,卷12,《诗纪》。
    ③ 光绪三十二年《高唐州志》卷3,《田赋考》,《酌定棉花经纪议》。
    ④ 乾隆六年《夏津县志》卷4,《食货志》。
    ⑤ 乾隆六年《夏津县志》卷3,《街市》。
    ⑥ 嘉庆三年《清平县志》卷8,《户书》。
    ⑦ 道光九年《东阿县志》卷2,《镇集》。
    ①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第282页。
    ② 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卷25,《物产》。
    ③ 乾隆四十三年《济宁直隶州志》卷32,《艺文志》。
    ④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6,《闸河日记》,转引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85页。
    ⑤ 康熙三十年《滋阳县志》卷3,《物产志》。
    ① 方苞:《方望溪(苞)先生全集》集外义卷1《奏折》,《请定经制札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514册,第1071页。
    ② 郝懿行:《征俗文》,《郝氏遗书本》卷1,转引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84页。
    ① 康熙二十四年《齐东县志》卷8,余为霖《游牧马处题辞》。
    ② 嘉庆八年《齐东县续志》卷5,周以勋《布市记》。
    ③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5辑,第32页。
    ④ 乾隆二十八年《蒲台县志》卷3,《物产》。
    ① 孙廷铨:《颜山杂记》卷4,《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第809页。
    ② 康熙九年《颜神镇志》卷2,《风俗》。
    ③ 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卷2,《街衢》。
    ④ 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卷1,《物产》,《颜山记》。
    ① 《清高宗实录》卷110,乾降五年二月,第236页。
    ② 孙廷铨:《颜山杂记》卷4,《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第815页。
    ③ 康熙九年《颜神镇志》卷2,《风俗》。
    ① 康熙三十四年《邹平县志》卷3,《风土》。
    ② 康熙三十四年《邹平县志》卷5,《乡序志》。
    ③ 道光二十年《济南府志》卷13,《物产风俗志》。
    ④ 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卷4,《物产》。
    ⑤ 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卷2,《乡村》。
    ① 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府志》卷2,《物产》。
    ② 乾隆三十九年《曲阜县志》卷38,《风俗》。
    ③ 乾隆二十九年《即墨县志》卷10,《艺文》,引自顺治时期进士黄贞麟《盐山行》。
    ① 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卷3,《食货志》。
    ② 同治三年《宁海州志》卷5,《风俗志·风俗考典》,引自康熙时期方志。
    ③ 康熙五十四年《日照县志》卷11,《文苑》。
    ④ 谢占壬:《古今海运异宜》,《清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23,《漕运下》,第1692页。
    ① 康熙五十四年《日照县志》卷5,《镇店》。
    ② 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卷3,《食货志·物产》。
    ③ 同治十年《黄县志》卷首,引自康熙时期知县李藩序。
    ④ 同治十二年《即墨县志》卷1,《风俗》,引自乾降时期方志。
    ⑤ 包世臣:《安吴四种》卷1,《中衢一勺》,《海运南漕议》,转引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86页。
    ⑥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9辑,第285页。
    ⑦ 英和:《筹漕运变通全局疏》,《清朝经世文编》卷48,《户政》23,《漕运下》,第1705页。
    ⑧ 钱泳:《履园丛话》丛话4,《水学·协济》,第108页。
    ① 《清宣宗实录》卷18,道光元年五月,第343页。
    ② 《清宣宗实录》卷79,道光五年二月,第271页。
    ①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0辑,第383页。
    ② 乾隆六年《夏津县志》卷2,《建置》。
    ③ 嘉庆三年《清平县志》卷8,《户书》。
    ① 乾隆四十三年《济宁直隶州志》卷3,引自康熙时期,臧咸《种蜀黍记》。
    ② 乾隆四十三年《济宁直隶州志》卷5,《物产》。
    ③ 嘉庆三年《清平县志》卷8,《户书》。
    ④ 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卷1,《劝捐义谷约》。
    ① 乾降六年《夏津县志》卷4,《食货志》。
    ② 《清高宗实录》卷409,乾隆十七年二月,第367页。
    ③ 乾隆四十三年《济宁直隶州志》卷2,《物产志》序。
    ① 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卷1,《舆地志》。
    ② 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卷4,《物产》。
    ③ 康熙九年《颜神镇志》卷2,《风俗》。
    ④ 康熙三十年《章丘县志》卷1,《风土》。
    ① 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卷6,《风俗志》。
    ② 《钞档》:道光四年九月初四日,延隆题本,转引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第455页。
    ① 道光二十年《荣城县志》卷1,《海运》。
    ② 蓝鼎元:《漕粮兼资海运疏》,《清朝经世文编》卷48,《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31册,第1689页。
    ③ 黄叔敬:《台海使槎录》卷2,《商贩》,《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第896页。
    ④ 乾隆二十九年《诸城县志》卷12,《方物考》。
    ⑤ 文庆等纂:《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27卷,《续修四库全书》第417册,第521页。
    ⑥ 道光十九年《蓬莱县志》卷5,《物产》。
    ⑦ 乾隆七年《昌邑县志》卷3,《田赋志》。
    ① 《清高宗实录》卷409,乾隆十七年二月,第367页。
    ② 昆岗等纂: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630,《兵部·绿营处分例》,《海禁二》,第13369页。
    ③ 《清宣宗实录》卷280,道光十六年三月,第319页。
    ④ 乾隆十九年修,光绪五年增修《柄霞县志》卷9,《艺文》。
    ⑤ 乾隆二十五年《沂州府志》卷4,《海志海贩》。
    ⑥ 道光二十年《荣城县志》卷1,《疆域·海运》。
    ① 乾隆《吴阊钱江会馆碑记》,转引《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19页。
    ② 孙廷铨:《颜山杂记》卷4,《物产》,《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第811页。
    ③ 道光二十年《济南府志》卷13,《物产风俗志》。
    ① 康熙十一年《高苑县志》卷2,《风俗》。
    ② 康熙十二年《莱芜县志》卷2,《市集》。
    ③ 雍正二年《齐河县志》卷2,《市衢志》。
    ④ 乾隆三十九年《齐河县志》卷2,《市集》。
    ① 道光十一年《冠县志》卷6,《宦绩》。
    ② 道光十一年《冠县志》卷3,《物产》。
    ③ 乾隆四十三年《济宁直隶州志》卷32,《艺文》。
    ④ 道光十九年《观城县志》卷1,《舆地志》。
    ① 嘉庆六年《长山县志》卷13,《风俗志》。
    ② 嘉庆六年《长山县志》卷7,《仕绩》。
    ③ 光绪三十三年《陵县乡土志》卷17,《金石志·神头镇课税碑》。
    ④ 道光二十五年《陵县志》卷17,《金石志》。
    ① 嘉庆十三年《禹城县志》卷4,《街市》。
    ② 嘉庆十三年《禹城县志》卷10,《艺文志》。
    ③ 吴梯:《谕除铁匠头积弊》,岱云编,卷1,转引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第444页。
    ① 叶梦珠:《阅世编》卷7,《食货二》,第63页。
    ② 《清世宗实录》卷156,雍正十三年五月,第906页。
    ③ 《清朝文献通考》卷27,《征榷考二》,考5094。
    ④ 乾隆四十四年《钦定盛京通志》卷9,《纶音》,《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1册,第143页。
    ⑤ 《清宣宗实录》卷280,道光十六年三月,第316页。
    ① 乾隆二十六年《掖县志》卷6,知县张恩勉《上观察赵公太守洪公饬禁贩粮出海书》。
    ① 康熙三十年《章丘县志》卷1,《风土》。
    ② 道光二十年《济南府志》卷13,《物产风俗志》。
    ③ 道光二十五年《陵县志》卷6,《疆域》。
    ④ 乾隆四十七年《泰安县志》卷2,《里社》。
    ⑤ 道光十九年《蓬莱县志》卷5,《食货志》。
    ⑥ 嘉庆十四年《寿光县志》卷6,《风俗》。
    ① 乾降七年《海阳县志》卷4,《海道》。
    ② 道光二十九年《平度州志》卷10,《风俗志》。
    ③ 光绪《文登县志》卷1,《风俗》,民国十一年刻本。
    ④ 光绪《文登县志》卷3,《赋役》,民国十一年刻本。
    ⑤ 道光二十五年刻本《胶州志》卷15,《风俗》。
    1.嵇璜等编:《续文献通考》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2.《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1987年。
    3.魏源:《圣武记》,《续修四库全书》第4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舒赫德、于敏中等撰:《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5.方苞:《方望溪(苞)先生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1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
    6.孙廷铨:《颜山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7.谢占壬:《占今海运异宜》,《清朝经世文编》卷4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31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
    8.英和:《筹漕运变通全局疏》,《清朝经世文编》卷4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3l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
    9.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
    10.徐宗干:《斯未信斋文编》,咸丰五年刻本。
    11.黄叔敬:《台海使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2.蓝鼎元:《漕粮兼资海运疏》,《清朝经世文编》卷4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31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
    13.昆岗等编: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光绪二十五年本。
    14.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5.嵇璜等编:《清朝文献通考》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
    16.阿桂等编:乾隆《钦定盛京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7.《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2年。
    18.《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79年。
    19.苏州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20.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l辑,三联书店,1957年。
    21.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l卷,中华书局,1984年。
    1.赵津主编,王玉茹、张东刚副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3.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5.景苏、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底社会性质》,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6.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7.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
    8.陈桦:《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9.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10.陈锋、张建民、任放:《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张研:《清代经济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12.吕静琳、郭松义:《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4卷,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
    1.李华:《清代山东商人述略》,载《平准学刊》1986年第三辑(下)。
    2.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3.许檀、经君健:《明清时期山东生产资料市场初探》,载叶显恩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
    4.许檀:《明清时期运河的商品流通》,载《历史档案》1992年第1期。
    5.许檀:《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6.许檀:《明清时期山东集市的发展》,载《清史论丛》1995年。
    7.庄维民:《论近代山东的市场经济》,载《齐鲁学刊》1987年第6期。
    8.刘强、刘正刚:《清代广东商人在山东的经济活动》,载《齐鲁学刊》2004年第5期。
    9.魏梦太:《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载《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
    10.陈丽娟、王光成:《明清时期山东农村集市中牙行》,载《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11.王云:《明清时期山东的山陕商人》,载《东岳论丛》2003年第2期。
    12.徐浩:《论清代华北乡村工商业扩张与局限》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13.陈冬生:《明清山东运河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述论》,载《东岳论丛》1998年第1期。
    14.陈冬生:《清代山东柞蚕的生产发展与传播推广》,载《古今农业》1994年第1期。
    15.李令福:《明清山东省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主要产区的变化》,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16.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载《清史论丛》第4辑,1982年。
    17.龚关:《明清时期华北市场的发展与制约》,载《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8.李靖莉:《唐宋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商品经济发展考论》,载《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
    19.邓亦兵:《清代前期沿海运输业的兴盛》,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0.杨强:《论明清环渤海区域的海洋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1.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