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乡城人口流动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ural-urban Mobility on Bearing Action
  • 作者:徐晓红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人口学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王化波
  • 学科代码:030302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连续多年实现了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人口分城乡来看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发展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质量,还是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维持在70%左右,这就决定了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仍然是农村人口问题。对于农村人口问题的解决,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作用为众多研究所认同,作为人力资本投资内容之一的人口流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其最基本的生育行为的影响自然不应被我们所忽视。充分利用中国现阶段最活跃的人口现象之一——大量由乡村向城镇的人口流动,抓住机遇,趋利避害,促进中国人口协调发展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这里有必要对乡城人口流动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做一分析。
    流动人口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乡经济的繁荣而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人口流动方式。这里所说的乡城人口流动,主要是指农业劳动力为获得较高报酬的工作,由农村流入到城市,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即在劳动力能够承受寻找工作成本(如在城市的吃、住、行等)的时间内,在城市能够找到高于农业工资水平的工作;并且这种城乡工资之间的差距足以使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愿意长期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下去;从而通过这种乡城流动使转移的劳动力及其家庭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与之相联系,其生活质量也能够得到显著改善,即所谓有效乡城人口流动。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了生育率决定变量(经济变量、社会变量)影响生育行为的历程。本文将从影响生育行为的根本变量——经济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乡城人口流动对生育行为影响。
    第一,乡城人口流动中经济变量变动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分析,主要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考察。如果把生育行为看作是理性人的一种经济行为,那么完成这一经济行为的最基本单位就是家庭。家庭不仅是消费单位,从孩子生产的角度来看又是生产单位。当家庭作为一个消费单位时,我们需要研究的便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上,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也是对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需求的进一步解释。需求是指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即需求是家庭根据其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所决定的计划的购买量。可见,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包括对孩子的需求主要由“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决定。由于消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于是欲望便具有了无限的特点,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显然,这种欲望的无限性并不可能带来消费的无限,支付能力对消费的限制将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家庭对某种商品的支付能力主要是由商品的价格及家庭收入水平决定。另外,当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时,我们需要研究的便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也是对决定价格的另一个因素——供给的进一步解释。如果家庭对于孩子的生产是一种理性行为,那么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考虑孩子生产的成本与效用之间的经济关系。不管家庭是作为理性的消费单位,还是生产单位,在市场存在的条件下,由于乡城流动人口子女的价格、成本、效用及家庭收入变量变动的影响,终将影响其生育行为,并且从长期来看,将使乡城流动人口的生育率下降。
    第二,乡城人口流动中社会变量变动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分析,主要是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考察。由于前面所提到过的影响孩子需求的“购买欲望”,主要由人们对孩子的偏好(嗜好或喜好)所决定,是影响生育行为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非经济因素。由于人们对孩子的偏好具有不断变化和相互依赖的特点,因此,乡城人口流动使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婚姻模式、家庭功能和家庭成员关系、地位等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自然会引起家庭(成员)生育偏好的改变。并且,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其活动总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在这个地域空间内,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生存与发展。这种由一定的地域关系而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社会学上所说的社区。由于生育行为在相同的社区内存在一定的趋同性,而不同社区内的生育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农村和城市社区之间的差异对生育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将影响从农村社区流入城市社区的人口的生育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使农村人口的生育行为逐渐趋同于流入地——城市社区人口的生育行为。
    总之,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乡村→城镇的人口流动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人口现象,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更是传统农业大国在经济社会急剧变革中出现的特有现象,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影响其人口发展。
Since1990s’,China’s total fertility rate has sustained a level below replacement rate for many years. The great achievement we have obtained in the field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population’s distribution is different in city and country.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opulation, there is a lag , not only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but also in the structure. At present, rural population takes a percentage around 70% of the total, and thus the tone of population problems in China is still determined by the rural area. Many researchers confirm that the active fun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area is to increase the manpower capital investment. We shouldn’t ignore the effect of mobility which is on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npower capital investment on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on the basic reproductive behavior. We must make full use of one of the active population phenomena-----a mass of mobility from rural to urban, we must get hold of the opportunity, take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 the harm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ural-urban mobility on reproductive behavior .
    Mobility is a kind of population phenomena which app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along with the prosperity of city and country’s economy. The so-called rural-urban mobility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labour force, in order to obtain a job with high salary, move from country to city, and in a short period which they can accept the cost of finding a job (such as eating, living, traveling and so on) they can find job with higher salary in city than that in country ,and the salary’s disparity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makes the labours like to work in city and to live in city chronically. Accordinglly, rural-urban mobility which can obviously raise the transfered labours and their family’s income. Related to this, their living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obviously. That is so called effective rural-urban mobility. This kind of mobility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accelerate the fertility rate decide the process of variable (economy variable, society variable) which influence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effect of rural-urban mobility on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from two aspects---economy factor and society factor, the radical variable effect on the reproductive behavior.
    Firstly, the analysis of how the change of economy variable takes effect on reproductive behavior. We study it in the aspect of microeconomics. If we take the bearing action as an economic action of rational people, then the basic unit to accomplish the economic action is family. Family is not only a consumption unit, but also a production unit in the aspect of children’s production. If we take family as a consumption unit, we need to study how the family distributes the limited income to the consumption of all kinds of goods and to realize the maximum of avail. That is to farther explain the demand which is one of the factors decide the price. Demand refers to a family in a special period in the per price level would and could purchase definite quantity. Demand is that a family according to its purchasing desire and purchasing ability to decide purchasing quantity they planned. It is obvious that people’s demand for a kind of goods, including the demand for children decided by their purchasing desire and purchasing ability. Because the final aim of consumption is to realize the maximum of satisfaction, desire has limitless trait. After a desire is satisfied, another desire will appear. You never feel being satisfied. Obviously, the limitless desire cannot bring the limitless consumption, the purchasing ability is the main factor to decide the limit of consumption. So, family’s purchasing ability is mainly decided by the price of goods and the family’s income. In additio
引文
[1]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4年. 第37页
    李竞能. 《当代西方人口学说》.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90页
    王平权 .《农村→城镇迁移人口行为对生育行为影响的几点认识》,《人口学刊》, 1996年第1期. 第38页
    个人特征(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如文化程度),生理要素(如生育力),人口学特征(如年龄)
    朱镜德.《有效乡-城迁移与经济发展》.《人口学刊》. 2002年第2期. 第13页
    同[2]
    蔡昉 .《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 农村人口问题及其治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第63页
    (美)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 ,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解释》,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5年. 第1版. 第7页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修订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年. 第8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97年.下册第25页
    同[8]
    韩明谟.《社会学家的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年. 第308页
    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43页
    贝克尔.《生育率的经济分析》,《控制人口与发展经济》.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年. 第179页
    同[13]
    梁鸿, 彭希哲, 戴星翼. 《生育行为的社区分析》. 吴忠, 詹长智, 曾毅. 《市场经济与人口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1版. 第315页
    王胜今.《人口社会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年. 第2版. 第185页
    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113-114页
    叶文振.《伦传统家庭模式对生育文化的制度影响》,《人口学刊》, 2002年第4期. 第30页
    引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1990年初来华学术报告:《社会流动与生育率》
    潘允康.《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质量》. 刘达临.《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第1版. 第85页
    同[21]
    同[19]
    李芹.《社会学概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1版. 第231页
    蔡昉.《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 农村人口问题及其治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第1版. 第61页
    李竞能.《当代西方人口学说》.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88页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4年. 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
    [1] 刘铮.《人口理论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2] 查瑞传.《人口学百年》. 北京出版社, 1999年
    [3] 吴忠观.《当代人口学科体系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配套规定》.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年
    [5] 蒋正华, 张羚广.《中国人口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
    [6] 王胜今, 景跃军.《中国农村生育行为研究》. 长春出版社, 1999年
    [7] 张纯元.《人口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8] 王胜今. 《人口社会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年.
    [9] 刘达临.《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10]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修订版).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年.
    [11] (美)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 ,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解释》,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5年.
    [12] 蔡昉.《2000年:中国人口问题报告 农村人口问题及其治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13] 马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4年.
    [14] 李竞能. 《当代西方人口学说》. 山西人民出版社
    [15] (美)明塞尔(Mincer)著. 张凤林译.《人力资本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
    [16]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年
    [17] 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8]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9] 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20] 李健民.《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生育决策的经济机制》. 吴忠, 詹长智, 曾毅. 《市场经济与人口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1] 朱农:《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城镇化的若干问题》吴忠, 詹长智, 曾毅. 《市场经济与人口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2] 丁金宏. 《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探析》. 吴忠, 詹长智, 曾毅. 《市场经济与人口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3] 董杰:《人口城市化有利于降低生育水平》,《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12月
    [24] 乌云赛音, 陈润田.《近年来我国农村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市场与人口分析》. 1997年第6期. 第55页
    [25] 方青, 张开宁, 王爱玲.《昆明市部分女性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和避孕状况调查》.《人口学刊》. 1997年第1期 . 第63页
    [26] 邵夏珍.《中国城乡家庭育前和育后生育意愿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 1999年第1期. 第20页
    [27] 徐辉.《江西省家庭规模、结构变化及其社会因果分析》.《人口学刊》. 1997年第2期. 第8页
    [28] 杨善麟.《农民生育行为受环境影响的分析及对策》.《人口研究》. 1997年第4期. 第76页
    [29] 赵景辉.《中国城市人口生育意愿》.《人口研究》. 1997年第3期. 第42页
    [30] 苏娜, 万小艳.《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变迁及其对婚姻家庭的影响》.《人口学刊》. 1998年第6期. 第50页
    [31] 赵细康.《生育率变动的综合分析》.《人口学刊》. 2002年第1期. 第13页
    [32] 王学思.《生育行为的经济学解释》.《人口学刊》. 2002年第4期. 第14页
    [33] 陈卫.《中国妇女婚姻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学刊》. 2002年第4期. 第3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