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书·地理志》新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漢书》是一部重要的古代典籍,以前的学者多利用传世文献来研究《漢书》。《<漢书·地理志>新證》以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古文字材料来检验《漢书·地理志》。《<漢书·地理志>新證》一方面要验證其正確,另一方面订正其訛误。
     本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是“绪論”,含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历代《漢书》研究的基本状況。第二部分简述了《漢书·地理志》的内容、相关研究以及利用出土文献作地名研究的情況。第三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初步构想。
     第二章主要根據出土古文字材料对《漢书·地理志》中的京兆尹等十三个郡县进行新證,订正訛误。
     第三章是论文小结。
Han Shu is an important ancient book, preceding scholar mostly researched Han Shu by 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 Han Shu·Geography New-Prove" is a research way of inspecting Han Shu·Geography making use of unearthed archeology material. "Han Shu·Geography New-Prove" inspects Han Shu·Geography by paleography material such as oracle bon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bamboo and silk. "Han Shu·Geography New-Prove" corrects the error of Han Shu·Geography on one hand and proves the rightness of Han Shu·Geography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includes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including 3 sections. In section 1,it is summarized the outline of brief research history on the Han Shu. In section 2,it is summarized the contents and brief research history of Han Shu·Geography, and it is also summarized the brief research history of place names by making use of unearthed archeology material.In section 3,it is introduced the original inspiration of this research subjec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new-proves by paleography form of a word and points out some errors of Han Shu·Geograph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ummary of the paper.
引文
①周洪才:《雁代<汉书>研究述略》,齊鲁学刊,1987年第3期。本节主要参考孩文而编写。
    ②史念海:《班固封於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論装》1989年第3期。
    ①刘釗:《古文字横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9页。
    ②何琳倦:《戟国古文字典》,上册,中华害局,1998年9月第1版,第530页。
    ①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齊鲁书社,1989年7月第1版,第668页。
    ①颇颉刚著:《州舆嶽的演变》,《中国现代学術经典—顧颉刚卷》,到萝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②高师第:《<禹贡>著成时代考》,《<禹贡>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①李畏傅遗著,陈代光整理,《禹贡释地》,中州书畫社,1982年。
    ①冯华:《雨雅新證》,首都师大博士学位論文,2006年,指导教师:黄天榭。
    ①裘锡圭:《赞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9页。
    ①裘锡尘:《(?)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①饶宗頤、李均明著:《新莽简辑證》,補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后面引用该书内容不再另注。
    ①汤馀惠主编,徐在国、吴良宝编纂,《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①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南郊秦墓》第719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②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滅表撰異》(中),第8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①黄德宽:《说“也”》,《第三届国隙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输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
    ②黄盛璋:《秦兵器分国、断代舆有关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
    ①《陕西韓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考古舆文物》,2007年第2、6期。
    ①黄锡全:《先秦货幣研究》,中国钱币业叢画甲獯本之九,中华害局,2001年6月第1版。
    ①、高亨:《古字通假舍典》,齊鲁画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01页。
    ①何琳儀:《古币叢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75页。
    ②吕文郁著:《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51-52页。
    ①《商代地理概論》,鄭杰祥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92页。
    ①《古文字输集》,裘锡圭著,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430页。
    ①吴振武:《古璽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90年。
    ①《古文字論集》,裘锡圭著,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434页。
    ①《古文字論集》,裘锡圭著,中苹害局,1992年8月第1版,第440页
    ①何琳儀:《余亡布幤考—兼述三孔布地名,》《古幣叢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45页。
    ①沈建華:《清华楚简“武王八年伐(?)”芻議》,《考古舆文物》2010年第2期,第102页。
    ①《商代地理概输》,郑杰祥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53页。
    ①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吴良宝:《平肩空首布“軹”字考》,《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
    ①何琳倦:《戟国文字通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①吴振武:《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①《周代南士历史地理舆文化》,徐少华著,武漢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第200页
    ①《平顶山市西高皇鱼塘捞出的一批应国铜器》,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
    ①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先秦屋史地理专号,商务出版社,2003年4月。
    段玉裁(清)著:《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齊鲁害社,1989。
    何琳儀著:《战国古文字典--戟国文字声系》,中华书局,2004。
    刘釗、洪飏、张新俊编著:《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李守奎编著:《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1-5)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權摹補:《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
    汤余惠主编:《戟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徐在国编著:《戟国文字論著目缘索引》,腺装害局,2006。
    张亚初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
    张愁容、张仲立编著:《青铜器論文索引(1983-2001)》,香港明石文化国隙出版有限公司,2005。
    班固(漢)撰、颜师古(唐)注:《漢书》(全十二册),中华害局,1962。
    高师第著:《禹贡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胡渭(清)著:《禹贡錐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酈道元(北魏)著、陈橘驛校證:《水经注校證》,中苹害局,2007。
    瞿林束主编:《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叢害—漢书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譚其驤主编:《中国历史地国集》(1—8),中国地国出版社,1996。
    王先谦(清)著:《漢害补注》(全十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王国维著:《观堂集林》(上、下),中华害局,1959。
    杨榭连著:《漢害窥管》(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杨竟著:《戟国史》(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周振鹤著:《西漢政匾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周振鹤编著:《漢害地理志匪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隙直著:《漢书新证》,中苹书局,2008。
    傅嘉儀编著:《秦封泥彙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7。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總编辑:《甲骨文合集》(全13册),中华害局,1979—1983。
    郭沫若著:《雨周金文辞大系国錄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高明编著:《古陶文彙编》,中华书局,1990。
    黄锡全著:《先秦货幣研究》,中华书局,2001。
    羅福颐编:《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
    羅福颐主编:《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文物出版社,1987。
    刘雨、盧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缘》,中华书局,2002。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减戰国楚竹害(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裘锡圭著:《古文字输集》,中苹害局,1992。
    裘锡圭著:《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号宗颐、李均明著:《新莽简辑證》,香港: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
    孫慰祖主编:《古封泥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孫慰祖、徐谷富编著:《秦漢金文匯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汤馀惠著:《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天津市歷史博物馆编:《天津雁史博物馆藏中国歷代货幣·第一卷·先秦部分》,天津杨柳青书社出版,1990。
    汪慶正主编:《中国歷代货幣大系·1·先秦货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吴良宝著:《戟国楚简地名辑證》,武漢大学出版社,2010。
    吴良宝著:《中国束周时期金属货幣研究》,社舍科学文獻犬出版社,2005。
    于省吾著:《雙劍移群经、褚子新證》,上海害店出版社,1999。
    袁仲一、刘钰编著:《秦陶文新编》(上、下),文物出版社,2009。
    周曉陸、路東之编著:《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補本,中华书局,2007。
    鐘柏生等编著:《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台北:藝文印书馆,2006。
    朱力偉著:《東周與秦兵器铭文中所见的地名》,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論文,指导教师:吴振武、吴良宝,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