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古代中华国际法的历史和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前近代中国国际法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前近代中国国际法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着重探讨了古代中国国际法上的外交法、贸易法及其接受万国公法后产生的影响等中国国际法史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问题。
     古代中国国际法这一思想资源,对于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研究意义。以美国为中心的近现代国际法逐渐偏离了其原本的意义,西方国家往往借助自身主导的近现代国际法体系侵害其他国家的基本权利,损害了国际法本身具有的正义价值。而古代中国国际法存在外交法、贸易法、战争法、条约法等许多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内容,能否为新的国际法体系的形成提供贡献思想资源。本文从国际习惯法有关法律原则这一理论问题入手,研究古代中国国际法的各种法律行为的历史和古代中国国际法是否形成国家习惯法等的问题,勾勒出古代中国国际法的发展轨迹。本文采用历史探究和比较法的逻辑方法进行研究,客观分析关于古代中国国际法的形成,探讨古代中国国际法对当前国际法带来的各种影响。
     第一章评述了中国国际法与国际习惯法的关系。第一节介绍国际法渊源的概念和中华国际法的意义。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1、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白承认之规条者。2、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3、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4、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国际法渊源当中,国际习惯法是一个核心的内容。虽然前近代中国国际法没明文规定相关内容,但通过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各种国际习惯法。第二节介绍了国际习惯法的概念及其成立要件。为了形成国际习惯法需充足两个要素,其一是国际惯行(物质要素),其二是法律确信(心理要素)。主要介绍各种国外学者的看法和国际法院的案例。第三节介绍了中华思想概念及其性质。主要介绍韩国学者对中华秩序的看法。证明中华秩序比近代欧洲国际秩序优秀内容。
     第二章论述了前近代中华外交法的内容。第一节介绍前近代中华外交法的特点。通过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中华独特的外交法内容和形成过程。中华外交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朝贡·册封制度维持中华外交制度。中原强国受到周边弱小国的朝贡,强国给朝贡国册封,中原强国与周边弱小国之间形成外交关系。朝贡制度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成立的概念,通过几千年的历史,维持中华体系最核心的外交制度。朝贡制度本身具有很长的历史,也可构成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习惯法。第二节主要研究中华国际法体系上的外交机关和外交官的概念。自春秋时期起,就出现了会盟制度,中华国际法体系独特的外交机关形成及其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外交制度发展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外交制度的发展,朝鲜与日本之间出现了通信使概念。古代中华国际法秩序的外交法内容与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内容非常相似,不可否定中华秩序上的外交习惯影响到西方外交制度的可能性。第三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华地区的战争法内容,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习惯。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争习惯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自春秋战国时期起许多战争有关习惯形成起来。与现代战争法比较方式,找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习惯的优点。还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法给现代战争法带来的影响。第四节主要研究中华国际法秩序上的漂流民和外交文件问题。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形成了漂流民和外交文件有关制度,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有关制度发展起来了,文章重点介绍了宋朝、明朝和清朝漂流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制度的特点。同时比较分析了中华秩序上的固有习惯与1910年缔结的《救助公约》,两个制度的内容非常相似,证明中华国际秩序习惯的先进性。
     第三章评述了前近代中华贸易法的内容。第一节介绍朝贡贸易制度有关的历史事例的方式,研究朝贡贸易制度。还介绍了勘合贸易、八包贸易等多样的贸易方式。第二节主要研究市舶司有关制度。公元714年唐王朝设置了市舶司制度,主要是为了控制对外贸易关系而创设的。市舶司制度执行对外国商人有利的政策,导致了引诱外国商人投资的效果。虽然市舶司制度与1937年缔结的《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内容不尽相同,但其设立目的和产生的效果却是一样。
     第四章论证万国公法导入和中华国际法体系的崩溃。第一节主要介绍万国公法的导入过程及其内容。万国公法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一本书,第一次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概念。由于万国公法的导入,第一次出现了主权国家的概念,原来的垂直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变成横向和平等的国际关系。第二节主要研究万国公法给朝鲜带来的影响。将朝鲜的万国公法接受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还介绍了朝鲜与西方国家和中国维持的两载体制论。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re-modern poor-law inChina to reflect upon the growth process of its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 through theoreticalanalysis and case study method. The study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diplomatic and trade law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law as an effort to complement onthe academic field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law.
     The first chapter is on the evaluatio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law and common law in China. It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law concept and thesignificance of neutralized international law. According to ICJ Regulation Article38, it isdefined as,“The Court, whose function is to decide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suchdisputes as are submitted to it, shall apply: 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whether general orparticular, establishing rules expressly recognized by the contesting states; b. internationalcustom, as evidence of a general practice accepted as law; c.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recognized by civilized nations; d.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59, judicial decisionsand the teachings of the most highly qualified publicists of the various nations, as subsidiarymean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ules of law.”
     Common law is the main content in the origin of international law. Although it is notspecifically defined in the pre-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it has been uniquely formulatedthroughout the China’s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Secondly, this chapter covers the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common law and the conditions for its establishment. There are twoconditions to be met for international common law to be established. First one is‘international practice (material factor)’ and the second one is ‘confidence in law legislation (psychological factor).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to introduce the international cases and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scholars. Thirdly, this chapter also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Sinocentris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views of Korean scholars are mainly covered whilefocusing on its advantages to pre-modern European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the diplomatic law of pre-modern China. The first part on thispaper previously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plomatic law. Through many historicalcases, the context and structural process of Chinese diplomatic law was accounted for. The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iplomatic law is that the system is maintained through tributeand ‘installation system’. Diplomatic relations are formed as stronger countries receivetribute from neighboring weaker countries while granting their rights to rule. Tribute systemhas been the approved system since the era of ‘Chun-Choo Whole Country’, and it serves asthe crucial diplomatic system to maintain the Chinese system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hasbeen proved that such tribute-installation system has been maintained and developedthroughout many eras, eventually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common law.
     Diplomatic institutions and diplomats in the system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law are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as well.‘Covenant System (Hui-Meng System)’ has beenestablished after the era of ‘Chun-Choo Whole Country’ and diplomatic agencies have beenformed and developed.The development of diplomatic system in China led to the growth of diplomatic system inneighboring countries. Chosun and Japan at that time had their diplomatic relations via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purpose and activities of diplomat stipulated in the diplomaticpledge and law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law is very similar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fute the factthat it had some impacts on western diplomatic system. Thirdly, this chapter touches uponvagabonds and diplomatic document problems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This system hasalso been established since the era of ‘Chun-Choo Whole Country’ and it has been fixated asa custom for a long time. The policy measures for vagabonds in Song/Ming/Ching dynastyare studied along with their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conducted on the China’s own custom with salvage agreement in1910.(CONVENTION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OF LAW RELATING TO ASSISTANCEAND SALVAGE AT SEA, BRUSSELS,23SEPTEMBER1910) It is a custom that has beenpractic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it is easy to notice its greatness when comparing itwith current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trade law of pre-modern China. The first part of this chapterintroduces many historical cases, along with various trade methods like interlocking,‘Babao’trade methods to examine tribute trade system. Second part is on the study of governmentalauthorities for overseas trade. The ‘governmental offices for overseas trade system(市舶使)’was made to control and handle the diplomatic trade relations since AD714. This system ispracticed to the advantage of foreign traders, thereby induc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This system is not entirely the same as what is regul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the Simplification and Harmonization of Customs Procedures (1937). But its purpose andeffect is the similar.
     The fourth chapter is on the adoption of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of international law system in pre-modern China.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content of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It is translated by an American missionary, HenryWheaton in1864, and it systemically illustrated Western modern law concepts to China. Theinception of ‘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led to the birth of sovereign state concept. Theinternational relation has changed from vertical, unequal order to more horizontal and equalone. The second part studies on its influence of Chosun dynasty with3parts analysis foracceptance process. Also,‘Dual system theory’ is introduced for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Chosun dynasty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order between its modern relations with westerncountries.
引文
1[韩]李春植著:《中华思想的理解》,新书圆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2[韩]李春植著:《中华思想的理解》,新书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3[韩]李春植著:《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4[韩]李春植著:《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1[韩]金翰奎:《以四夷概念来分析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釜山女大论文集,1981年版、第245页。
    2[韩]李春植:《中国古代朝贡的性质》,中国学论集,1986年版,第41页。
    1[韩]权善弘:《东亚国际社会的思想问题》,国际问题论集,1989年版,第218页。
    2[韩]李春植:《东亚国际社会的形成及其朝贡外交》,东亚政治思想史,2006年,第193页。
    1[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2[韩]李春植:《中华思想的理解》,新书圆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1[韩]李三星:《东亚战争和和平》,韩吉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2[韩]李三星:《东亚战争和和平》,韩吉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3[韩]郑容和:《以周边国家看法解释朝贡体系》,唱非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4[韩]金翰奎:《天下国家》,松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5[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1[韩]李三星:《东亚战争和和平》,韩吉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1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29页。
    2周鲠生著:《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周鲠生著:《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1[韩]李春植:《中华思想的理解》,新书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2[韩]权善弘:《儒教文明区的国际关系思想》,国际问题论集,1998年版第9期,第222页。
    1[日]西岛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东アヅ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99页。
    2[韩]李春植:《中华思想的理解》,新书圆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3[日]西岛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东アヅ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6页。
    1[韩]李三星:《东亚战争和和平》,韩吉社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2[韩]李春植:《中华思想的理解》,新书圆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1张友渔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764页。
    2张中秋:《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3王立民:《古代东方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4张中秋:《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5张中秋:《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页。
    1[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2赵建文主编:《国际法新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3张文清编著:《国际法总论》,中国人们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4慕亚平等:《当代国际法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5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6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7李家善:《国际法史新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1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2周鲠生著:《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修订版,第8页。
    3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4[韩]李丙朝:《国际法新讲》,一潮阁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5周鲠生著:《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修订版,第10页。
    1奥本海著:《奥本海国际法》(中译本),第1卷,第1分册,岑德彰译,商务印书馆,第15页。
    2[韩]李丙朝、李仲范:《国际法新讲》,一朝阁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1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2[韩]李丙朝、李仲范:《国际法新讲》,一朝阁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3[韩]李丙朝、李仲范:《国际法新讲》,一朝阁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1P.C.I.J,SeriesB,No.14,1927,p.114。
    2周鲠生著:《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修订版,第11页。
    1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401页。
    2李浩培:《条约,非条约和准条约》,载于《中国国际法年刊》1987年,第28页。
    3万鄂湘等著,《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奥本海著:《奥本海国际法》(中译本),第1卷,第1分册,岑德彰译,商务印书馆,第19页。
    5万鄂湘等,《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6万鄂湘等,《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1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1姜世波著:《习惯规则的形成机制及其查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页。
    2I.C.J Reports1969, p.3at p.44.
    3P.C.I.J Series B, No.141927, p.114.
    1姜世波:《习惯规则的形成机制及其查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4页。
    2I.C.J. Reports1969, p.3at p.43“Although the passage of only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s not necessarily, or of itself, a bar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rule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3[韩]朴基甲:《形成领空主权原则及其现代意义》,安岩法学,1993年版,第606~610页。
    4I.C.J. Reports1960,p.6at p.40
    5C. Parry, The Sources and Evidences of International Law(1965),p.60; G.Fitzmaurice,”The Law and Procedure of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1951-54: General Principles and sources ofLaw”,30Br. Y. Int. L.(1953), p.30.
    6I.C.J Reports1951, p.116at p.138.
    7I.C.J Reports1969, p.3at p.43.
    3[美]达马托著:《国际法中习惯的概念》,姜世波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1[韩]金奭贤:《检讨持续反对者的规则》,国际法学会论集第48卷第3号,2003年版,第72页。
    2Ian Brownlie,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3rd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79), p.10
    3I.C.J Reports1951, p.131.
    1[韩]金奭贤:《检讨持续反对者的规则》,国际法学会论集第48卷第3号,2003年版,第82页。
    2[韩]金奭贤:《检讨持续反对者的规则》,国际法学会论集第48卷第3号,2003年版,第97页。
    1[1950]2Y.B Int’l L. Comm’n26. UN Doc. A/CN.4/SER.A/1950/Add.1.
    2Fr. v. Turk.,1927P.C.I.J.(ser.A) No.10, p.44.
    3I.C.J Reports1974, p.79.
    1M.Sorenson,Manual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London:Macmillian),1968, p.134.
    2T.Gihl,“The Legal Character and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Law”,ed by F.Schmidt, Scandinavian Studies in Law, vol.1(Stockholm Almquist),1957, p.53and p.84.
    3H.Kelsen,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2nded.)trans.by R.W Tucker(NewYork:Holt),1966,p.313
    4[韩]卢永暾:《研究国际习惯法的成立》,仁川法学论集,1996年,第10页。
    5A.D’ Amato. Op. cit. supra note8. p.17.
    6[韩]卢永暾:《研究国际习惯法的成立》,仁川法学论集,1996年,第13页。
    7[韩]朴培根:《国际习惯法的变更》,国际法学会论,1998年第43卷第1号,第102页。
    1DJ.Harris, op. cit. supra note16. P.65.
    2[韩]郑京秀:《研究现代国家习惯法的形成》,高丽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157页。
    3P.C.I.J Series A,No.10,1927, p.27
    4P.C.I.J Series A,No.10,1930, p.12-13
    1[韩]郑京秀:《研究现代国家习惯法的形成》,高丽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165页。
    2I.C.J. Reports1969, p.3at p.38.
    3[韩]郑京秀:《研究现代国家习惯法的形成》,高丽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167页。
    4I.C.J. Reports1970, p.3at p.302.
    1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Institute at its Cairo session,62.A.I.D.I, p.287
    1[韩]金洪哲:《外交制度史》,民音社1984年版。
    2[韩]金翰桂:《儒教文明地区之国际关系思想》,国际问题论集1998年第9期。
    1[韩]权善弘:《东亚国际社会的外交制度》,国际问题论丛,1992年版,第92页。
    2[韩]权善弘:《东亚国际社会的外交制度》,国际问题论丛1992年版,第94页。
    1[韩]金洪哲:《外交制度史》,民音社1985年版,第34页。
    1[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2[韩]沈基铁:《韩国词典》,三兴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3[韩]宋基豪:《渤海政权的属性》,韩国文化史学会2004年版,第176页。
    4《大清会典》,18181年版。
    1[韩]Choi,zong-hui:《朝鲜的对外政策》,集文堂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2[韩]金洋基:《朝贡的经济意义》,三知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3[韩]全海宗:《韩中朝贡关系概观》,一潮阁出版社,1970年版,第56页。
    1刘信君:《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藩属国朝贡制度之比较》,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韩]宋基毫:《渤海政权的属性》,韩国文化史学会,2004年,第177页。
    3[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1[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2蒋廷发:《中国和欧洲扩展》,政治学,第2卷,第5期,第17页。
    1[韩]李春植:《形成东亚国际社会和朝贡外交》,韩国东洋政治思想史学会,2006年,第195页。
    2[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3[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1史记,吴太伯世家,第1462页。
    2[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3[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1[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2[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1[韩]李春著:《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2[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3[韩]全海宗:《研究韩中关系史》,一潮阁出版社,1970年版,第140页。
    1[韩]呂浩桂:《研究高句丽与慕容燕的朝贡、册封关系》,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版,第48页。
    2[韩]呂浩桂:《研究高句丽与慕容燕的朝贡、册封关系》,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版,第25页。
    3[韩]林基欢:《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韩中朝贡、册封性质》,韩国古代史研究,2002年,第22页。
    4[韩]林基欢:《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韩中朝贡、册封性质》,韩国古代史研究,2002年,第28页。
    5[韩]林基欢:《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韩中朝贡、册封性质》,韩国古代史研究,2002年,第30页。
    1[韩]呂浩桂:《罗唐交涉史的朝贡和册封》,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版,第234页。
    2李云泉:《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东方论坛,2002年第6期,第79页。
    3[韩]全德营:《罗唐交涉史当中朝贡和册封》,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版,第248~250页。
    1[韩]全海宗:《研究韩中关系史》,一潮阁出版社,1970年版,第142页。
    1[韩]金成根:《研究朝、清外交关系的变化》,江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0页。
    2[韩]金成根:《研究朝、清外交关系的变化》,江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3页。
    3《大明会典》卷105,礼部63,朝贡1。
    1[韩]金成根:《研究朝、清外交关系的变化》,江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6页。
    2[韩]蒋非非:《韩中关系史》,蕃右出版社,2005年,第482页。
    3[韩]蒋非非:《韩中关系史》,蕃右出版社,2005年,第484页。
    1[韩]金成根:《研究朝、清外交关系的变化》,江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67页。
    2莫金山:《春秋列国盟会之演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第14页。
    1[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1[韩]权善弘:《东亚国际社会的思想问题》,国际问题论集,1989年版,第200页。
    2[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1[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9页。
    2[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页。
    1陈雇远:《中国国际法溯源》,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256页。
    2《老子》第18章。
    3王玮:《中国历代外交问题》,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1James Legge:《The book of poetry》,p.261。
    1Roswell S.Britton,”Chinese Interstate Intercourse before700B.C.”,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29,p.621。
    1[韩]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1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2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3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4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1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1《长编》卷102,天圣二年三月已丑。
    2费衮《梁溪漫志》卷2《外夷使入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
    3《宋史、礼二十二》卷119“诸国朝贡”。
    4《宋史、外国三》卷487,“高丽”。
    5《长编》卷247,熙宁六年十月壬辰。
    6《长编》卷278,熙宁九年十月丙申。
    7《宋会要》职官三六之四九。
    8《宋会要》蕃夷四之四六。
    1王玮:《中国历代外交问题》,泰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1《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三十九,《礼部、主客清吏司》。
    2《大清会典》(光绪朝)卷三十九,《礼部、主客清吏司》。
    1夏武封:《朝鲜时代的通信使外交和礼仪问题》,朝鲜时代史学报第58编,2011年版,第79页。
    1《增正交邻志》卷5《信行各年例》。
    2夏武封:《朝鲜时代的通信使外交和礼仪问题》,朝鲜时代史学报第58编,2011年版,第75页。
    1[韩]金京绿:《朝鲜时代使行的使行记录》,韩国文化第38编,2006年版,第197页。
    1[韩]金京绿:《朝鲜时代的接待使行和迎接都监》,韩国学报第117编,2004年版,第78页。
    2《大清会典事例》卷514礼部朝贡从人。
    3《大明会典》卷105礼部63朝贡一朝鲜。
    1[韩]金京绿:《朝鲜初期通事的活动内容及其地位变化》,韩国学报第101编,2000年版,第59页。
    2[韩]《太宗实录》卷10,太宗5年8月。
    3[韩]金京绿:《朝鲜初期通事的活动内容及其地位变化》,韩国学报第101编,2000年版,第67页。
    1周鲠生:《国际法大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2周鲠生:《国际法大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22~123页。
    3周鲠生:《国际法大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1李双元,黄惠康:《国际法》,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3~594页。
    2丛文胜:《战争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李双元,黄惠康:《国际法》,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9页。
    1《论语、颜渊》卷六颜渊第十二。
    2《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3高尚刚:《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第38页。
    4孙祚民:《孔子对战争的态度》,光明日报,1962年2月23日第4版。
    5柯远扬:《试论孔子的军事思想》,孔子研究,1990年第1期,第7页。
    1《左传》鲁阳公29年。
    2《左传》鲁成公13年。
    3《左传》鲁阳公4年。
    4《左传》鲁阳公11年。
    1《左传》鲁阳公24年。
    2《左传》鲁宣公12年。
    1《左传》鲁宣公2年。
    2《左传》鲁成公6年。
    3《左传》鲁成公9年。
    4《左传》鲁成公16年。
    1《左传》鲁阳公9年、10年、11年。
    2《左传》鲁宣公12年。
    1《关于战争开始的公约》,1907年10月18日海牙第三公约。
    1裵淑姬:《宋代漂流民的发生和送还》,中国史研究第65编,2010年,第67页。
    2[韩]《高丽史》。
    1《长编》卷97,天禧5年条。
    2《长编》卷47,真宗咸平3年10月庆午。
    3《宋史》卷167,《职官》7。
    4《宋史》卷487,《列传》246,《外国》3,《高丽》。
    5《宋会要辑稿》,《职官》44-8,哲宗元符2年(1099年)5月12日户部。
    6《长编》卷302,神宗,元农3年。
    7裵淑姬:《宋代漂流民的发生和送还》,中国史研究第65编,2010年,第83页。
    1《长编》卷97,天禧,5年条。
    2梅应发,《四明续志》卷8,第434页。
    3[韩]《朝鲜实录》,太宗6年。
    4[韩]《世宗实录》,“遗人潜夺解送中国者专以事大之诚也”。
    1[韩]Kim, Kang il《The system for assistance for accidents and rescue of drifters in pre-modern korea》,东北亚历史财团,2010年,第11页。
    1[韩]《朝鲜中宗实录》卷39年。
    2[韩]《朝鲜太宗实录》卷3。
    3《漂海录》卷闰正月21日。
    4《漂海录》卷1,2月4日。
    1《漂海录》卷3,4月21日。
    1[日]池内敏:《近世日本和朝鲜漂流民》,临川书店,1998年版,第14页。
    1[韩]《朝鲜王朝实录》卷6。
    2[韩]《朝鲜王朝实录》卷8。
    1[韩]《朝鲜王朝实录》卷8。
    1[韩]《朝鲜王朝实录》卷9。
    1[韩]《朝鲜王朝实录》卷10。
    1[韩]李勋:《以漂流解释朝鲜后期的韩日关系》,载韩国史研究,2003年,第282页。
    1[韩]郑成一:《以漂流民送还体制解释近现代韩日关系》,载韩日关系史研究第17集,2000年,第76页。
    1[韩]郑成一:《以漂流民送还体制解释近现代韩日关系》,载韩日关系史研究第17集,2000年,第82页。
    2[韩]李勋:《以漂流解释朝鲜后期的韩日关系》,载韩国史研究,2003年,第290页。
    1[韩]郑成一:《以漂流民送还体制解释近现代韩日关系》,载韩日关系史研究第17集,2000年,第84页。
    2[韩]郑敏:《海防考上中国漂船处理问题》,韩国学论集第45编,2009年版,第164页。
    1[韩]郑敏:《海防考上中国漂船处理问题》,韩国学论集第45编,2009年版,第164页。
    2[韩]郑敏:《海防考上中国漂船处理问题》,韩国学论集第45编,2009年版,第170页。
    1[韩]《世宗实录》,世宗14年1月4日,甲子条。
    2[韩]《仁祖实录》,卷1,仁祖2年11月。
    7[韩]郑惠仲:《清代时期的朝鲜人和清人的犯越特点》,明清史研究第26编,2004年版,第72页。
    1[韩]李华:《清朝入关后朝鲜人的越境问题》,韩国学报,2003年版,第130页。
    2[韩]《同文汇考》,别编卷3,955~956页。
    3[韩]《同文汇考》,别编卷3,957~964页。
    4[韩]郑惠仲:《清代时期的朝鲜人和清人的犯越特点》,明清史研究第26编,2004年版,第78页。
    5[韩]李华:《清朝入关后朝鲜人的越境问题》,韩国学报,2003年版,第135页。
    1沈木珠:《海上救助公约的重大发展及其影响》,现代法学,2004年版第26卷第5期,第182页。
    1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24页。
    1漆侠:《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版第3期,第8页。
    2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42页。
    3曹家齐:《从宋金国力对比看绍兴和义的签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3页。
    4赵永春:《关于宋金关系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1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1[韩]金顺子:《高丽、朝鲜与明朝有关的外交文件的整理》,韩国中世史研究第28卷,2008年版,第558页。
    2[韩]金京绿:《朝鲜后期的事大文件的种类和性格》,韩国文化第35编,2005年版,第185页。
    3[韩]金京绿:《朝鲜后期的事大文件的种类和性格》,韩国文化第35编,2005年版,第188页。
    1[韩]金京绿:《朝鲜后期的事大文件的种类和性格》,韩国文化第35编,2005年版,第191页。
    1[韩]金顺子:《高丽、朝鲜与明朝有关的外交文件的整理》,韩国中世史研究第28卷,2008年版,第558页。
    2[韩]金京绿:《朝鲜初期吏文的编纂和对明外交文件的性质》,韩国文化第35编,2005年版,第234页。
    1[韩]金京绿:《朝鲜初期的对明外交和外交程序》,韩国学报,2000年版,第180页。
    1[韩]金京绿:《朝鲜后期的事大文件的种类和性格》,韩国文化第35编,2005年版,第190页。
    1[韩]金泰明:《研究朝贡贸易体制》,韩国传统商学研究第14编第2号,2000年,第21页。
    1[韩]《高丽卷》卷9。
    2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3[韩]《高丽卷》卷9。
    1马彦丽:《明清朝贡制度之比较》,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4卷第4期,第44页。
    1[韩]金新:《研究古代贸易的特点》,经营史学,1996年,第13页。
    2[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の国际的契机──朝贡贸易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东京大学出版会,1990年,第102页。
    3[韩]尹载云:《新罗时期的贸易机构和政策》,先史和古代,2002年,第263页。
    1[韩]尹载云:《考察9世纪末的新罗私贸易》,史业第45遍,2000年,第28页。
    2[韩]金泰明:《研究朝贡贸易体制》,韩国传统商学研究第14编第2号,2000年,第11页。
    3[韩]金泰明:《研究朝贡贸易体制》,韩国传统商学研究第14编第2号,2000年,第12页。
    1[韩]金泰明:《研究朝贡贸易体制》,韩国传统商学研究第14编第2号,2000年,第33页。
    1时晓红:《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文史哲,2002年第4期,第142页。
    2李银,张增强:《论明朝勘合贸易的性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9卷第1期,第59页。
    1吕铁贞:《晚晴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7页。
    2[韩]李原根:《研究中国宋代时代的市舶司制度》,海运物流研究,2005年,第169页。
    3[韩]全永燮:《10~13世纪东亚交易政策变化及海商政策》,历史和世界,2009年,第13页。
    1[韩]李原根:《研究中国宋代时代的市舶司制度》,海运物流研究,2005年,第173页。
    3[韩]李原根:《研究中国宋代时代的市舶司制度》,海运物流研究,2005年,第174页。
    4[韩]李原根:《研究中国宋代时代的市舶司制度》,海运物流研究,2005年,第174页。
    5[韩]李原根:《研究中国宋代时代的市舶司制度》,海运物流研究,2005年,第176页。
    1夏秀瑖,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4页。
    2《皇宋中与两朝经政》卷20。
    3[韩]李原根:《研究中国宋代时代的市舶司制度》,海运物流研究,2005年,第176页。
    1《宋会要辑稿》蕃夷7之50。
    2《宋会要辑稿》蕃夷7之51。
    3《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3。
    1赵维田:《世贸组织的法律制度》,吉林人们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何勤华:《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邓正来:《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3程鹏:《西方国际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版第5期,第107页。
    4周鲠生:《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1[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61~62页。
    2何勤华:《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3杨泽伟:《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123页。
    4邓正来:《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1《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版,第44页。
    3杨泽伟:《近代国际法输入中国及其影响》,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124页。
    1[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2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3《海国图志》,卷八十三。第21页。
    4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341页。
    1[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1[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2[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3[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4[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1杨泽伟:《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中州学刊,1996年62期,第135页。
    2田涛:《丁韪良于万国公法》,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版第5期,第109页。
    1何勤华:《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万国公法》,卷三,页六B、页七A。
    1[韩]李跟贯:《对朝日修好条规的再评价》,首尔国际法研究,2004年第11卷1号,第70页。
    2[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1[韩]金世民:《19世纪末对万国公法的认识和政策》,韩国史学会,1999年版,第1016页。
    2[韩]金世民:《19世纪末对万国公法的认识和政策》,韩国史学会,1999年版,第1019页。
    3[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4[韩]金龙九:《朝鲜接受和适用万国公法》,首尔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99年版,第6~7页。
    1[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2[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1[韩]郑容和:《俞吉浚的两载体制论》,国际政治论集,1998年第37集3号,第299页。
    2[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1[韩]郑容和:《俞吉浚的两载体制论》,国际政治论集,1998年第37集3号,第305页。
    2[韩]金龙九:《朝鲜接受和适用万国公法内容》,首尔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99年,第8页。
    3[韩]郑容和:《俞吉浚的两载体制论》,国际政治论集,1998年第37集3号,第308页。
    4[韩]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5[韩]金龙九:《朝鲜接受和适用万国公法内容》,首尔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99年,第11页。
    1[韩]金龙九:《朝鲜接受和适用万国公法内容》,首尔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99年,第21页。
    (1)周鲠生:《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孙玉荣:《古代中国国际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4)刘达人:《国际法发达史》、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5)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6)张景恩:《国际法与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李家善:《国际法学史新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8)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9)涂亚杰、《中国外交事例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88年版。
    (10)付百臣:《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吉林人们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2)徐万民:《中韩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3)戚其章:《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2011年版。
    (16)黄德明:《现代外交特权与豁免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万鄂湘等4人:《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9)罗国强:《国际法本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0)王铁崖等:《奥本海国际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1)邵津等:《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新生:《习惯性规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韦志明:《习惯权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姜世波:《习惯国际法的司法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夏秀瑖,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何勤华:《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邓正来:《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李家善:《古中国有无国际法问题》、海南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2)李云泉:《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东风论坛、2002年第6期。
    (3)马渤:《有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5月第57期第3期。
    (4)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5)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
    (6)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7)杨军:《中国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3月第2期。
    (8)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4期。
    (9)王大虎:《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研究回顾》、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1卷第1期。
    (10)庄国土:《略论朝贡制度的虚幻:以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朝贡关系为例》、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3期。
    (11)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2)赵永春:《关于宋金关系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
    (13)漆侠:《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版第3期。
    (14)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15)曹家齐:《从宋金国力对比看绍兴和义的签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6)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17)范锐:《东南亚国家与朝贡体系》、东南亚之窗、2008年第3期。
    (18)罗国强:《论自然法的否定之否定与国际法的构成》、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
    (19)罗国强:《从战争与和平法看“和平崛起”的国际法基础》、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6期。
    (20)喻锋、黄德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关联性剖析》、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8期。
    (21)王艳丽:《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际法原则的发展》、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9月第9卷第3期。
    (22)黄德明:《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法的影响》、江汉论坛、2000年第6期。
    (23)胡城军:《国际法渊源问题探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4)杨泽伟:《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法学、2000年第6期。
    (25)张文彬:《国际法:西方传统与中国特色》、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2期。
    (26)韩德培、罗楚湘、车英:《李大钊的国际法思想》、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27)赵建文:《国际法与国际社会》、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28)梁西:《论国际法的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29)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30)徐乃斌:《刍论国际法的渊源》、理论导刊、2009年第1期。
    (31)王强:《古代中国是否存在国际法的探讨及其评析》、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月第1卷第4期。
    (32)朱景文:《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33)丁明方:《国际法渊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求索、2008年第4期。
    (34)吕世忠:《略论春秋列国外交的特点》、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
    (35)杨泽伟:《论国际法的政治基础》、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6)杨泽伟:《论罗马法与国际法的发展》、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37)李璞、王林敏:《论齐法家思想中国际法萌芽》、管子学刊,2006年第4期。
    (38)孙玉荣:《论中国古代国际法之存在》、法学杂志、1995年第4期。
    (39)赵彦昌、王忠宝:《论春秋时期之存在国际法》、黑龙江史志、2009年2期。
    (36)周峤:《论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的萌芽》、法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40)陈智勇:《试析春秋盟誓对春秋时人的影响及时人对盟誓与盟主的评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2期。
    (41)桑东辉:《也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否为主权国家》、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42)胥宏祥:《中国古代国际法存在探析》、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0期。
    (43)叶自成:《中国外交的起源》、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1期。
    (44)叶自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研究的几点想法》、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
    (45)叶自成、庞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及其与西方的比较》、中国外交与国际战略、2005年第1期。
    (46)辛万翔、曾向红:《春秋战国时期存在“国际法”吗?》、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47)李衡眉、周兴:《春秋战国国际法述略》、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48)刘正民:《春秋外交简论》、荆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49)杨恕、王欢:《春秋时期诸侯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吗?》、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12月、第15卷第4期。
    (50)陈琪、黄宇兴:《春秋时期的国家间干涉》、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1期。
    (51)王日华:《春秋时期的国家间干涉及其合法性》、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1期。
    (52)邹磊:《“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
    (53)何勤华:《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54)张用心:《万国公法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报、2005年第42卷第3期。
    (55)成晓军、张卫波:《郭篙熹与国际公法》、历史教学1999年第6期。
    (15)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2011年版。
    (16)黄德明:《现代外交特权与豁免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万鄂湘等4人:《国际条约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林学忠:《从万国公法到公法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9)罗国强:《国际法本体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0)王铁崖等:《奥本海国际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1)邵津等:《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新生:《习惯性规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韦志明:《习惯权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姜世波:《习惯国际法的司法确定》、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李浩培:《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吴晓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微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夏秀瑖,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何勤华:《万国公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邓正来:《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李家善:《古中国有无国际法问题》、海南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2)李云泉:《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东风论坛、2002年第6期。
    (3)马渤:《有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5月第57期第3期。3期。
    (75)何芳川:《古代来华使节考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2卷第3期。
    (76)朱荫贵:《朝贡贸易体系与亚洲经济圈》、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77)权赫秀:《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研究评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9月、第15卷第3期。
    (78)王大虎:《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研究回顾》、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1卷第1期。
    (79)何新华、王小红:《1840—1860年间清政府三种外交体系分析》、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80)孙力舟:《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两极格局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
    (81)熊义民:《略论先秦畿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3期。
    (82)伍庆玲:《朝贡贸易制度论》、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4期。
    (83)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第1期。
    (84)吴智刚:《从东亚朝贡秩序到近代国际秩序的转变》、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19卷第6期。
    (85)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
    (86)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26卷。
    (87)李扬帆:《晚翁对外关系月开究若干问题再甩考》、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
    (88)范锐:《东南亚国家与朝贡体系》、东南亚之窗、2008年第3期。
    (89)张蕴岭:《如何认识东盟》、当代亚太、2006年第7期。
    (90)茹莹、宫玉振:《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5卷第2期。
    (91)刘信君:《中朝与中国和东南亚藩属国朝贡制度之比较》、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92)李宝俊、刘波:《朝贡-册封秩序论析》、外交评论2011年第2期。
    (93)小泉顺子:《“朝贡”与“条约”之间X》、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94)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35卷。
    (95)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学术研究、2008年第8期。
    (96)黎虎:《汉唐外交管理体制的演进及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97)王丽庆:《略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7月、第20卷第7期。
    (98)徐静:《我国国际惯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1卷第2期。
    (99)严存生:《自然法、万民法、世界法》、现代法学、2003年6月第25卷第3期。
    (100)周方银:《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国际政治科学、2011年第1期。
    (101)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
    (102)马勇:《宗藩体制解体与东北亚乱局》、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
    (103)丁明方:《国际法渊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求索、2008年第4期。
    (104)胥宏祥:《中国古代国际法存在探析》、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0期。
    (105)徐康明:《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刍义》、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0卷第5期。
    (106)李学勤:《论遂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107)余甬帆:《《万国公法》的译入对中华法系的影响:补充抑或是瓦解?》、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0卷第5期。
    (108)李云泉:《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东方论坛、2002年第6期。
    (109)李道刚:《古典国际法的耶伊儒法理基础之比较》、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5卷第4期。
    (110)李银,张增强:《论明朝勘合贸易的性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年第9卷第1期。
    (111)时晓红:《明代的中日勘合贸易与倭寇》,文史哲,2002年第4期。
    (1)蒋菲菲等:《韩中关系史》、凡友出版社、2005年版。
    (2)李丙朝《国际法新讲》,一潮阁出版社,2003年版。
    (3)李春植:《中华思想的理解》,新书圆出版社,2002年版。
    (4)西岛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东アヅ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李三星:《东亚战争和和平》,韩吉社出版社,2009年版。
    (6)李春植:《事大主义》,高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金翰奎:《天下国家》、松树出版社,2005年版。
    (8)金洪哲:《外交制度史》、民音社1984年版。
    (9)沈基铁:《韩国词典》、三兴出版社、1987年版。
    (10)全海宗:《研究韩中关系史》,一潮阁出版社,1970年版。
    (11)金洋基:《朝贡的经济意义》,三知院出版社,1987年版。
    (12)池内敏:《近世日本和朝鲜漂流民》,临川书店,1998年版。
    (13)金龙九:《万国公法》,小花出版社,2008年版。
    (1)李文周:《春秋战国时代上儒教之礼的形成过程》、儒教思想研究、1997年第9期。
    (2)金龙九:《朝鲜接受和适用万国公法》,首尔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99年版。
    (3)宋基豪:《渤海政权的属性》,韩国文化史学会,2004年版。
    (4)李勋:《以漂流解释朝鲜后期的韩日关系》,韩国史研究,2003年。
    (5)郑容和:《俞吉浚的两载体制论》,国际政治论集,1998年第37集3号。
    (6)郑成一:《以漂流民送还体制解释近现代韩日关系》,韩日关系史研究第17集,2000年
    (7)朴基甲:《形成领空主权原则及其现代意义》,安岩法学,1993年版。
    (8)林基欢:《研究南北朝时期的韩中朝贡、册封性质》,韩国古代史研究,2002年。
    (9)全德营:《罗唐交涉史当中朝贡和册封》,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版。
    (10)金成根:《研究朝、清外交关系的变化》,江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1)呂浩桂:《研究高句丽与慕容燕的朝贡、册封关系》,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年。
    (12)]金奭贤:《检讨持续反对者的规则》,国际法学会论集第48卷第3号,2003年版。
    (13)卢永暾:《研究国际习惯法的成立》,仁川法学论集,1996年版。
    (14)郑京秀:《研究现代国家习惯法的形成》,高丽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15)夏武封:《朝鲜时代的通信使外交和礼仪问题》,朝鲜时代史学报第58编,2011年。
    (16)李春植:《中国古代朝贡的性质》,中国学论集,1986年版。
    (17)郑敏:《海防考上中国漂船处理问题》,韩国学论集第45编,2009年版。
    (18)李华:《清朝入关后朝鲜人的越境问题》,韩国学报,2003年版。
    (19)金顺子:《高丽、朝鲜与明朝有关的外交文件的整理》,韩国中世史研究第28卷,2008年。
    (20)郑惠仲:《清代时期的朝鲜人和清人的犯越特点》,明清史研究第26编,2004年。
    (21)金成奎:《The Changed International in the Northern Song Era》、历史学报,第185期。
    (22) Kim,Weeyun:《The Case Study on the Tribute System of the Central PlainDynasties》、高句丽研究、2004年第18期。
    (23)金钟完:《高句丽的朝贡和册封性格》、高句丽研究、2004年第18期。
    (24) Yeo,Ho-Kyu:《Eastern Policies of the Chinese Sui and Tang dynasties,mirrored inthe Exchanges of Appointment Titles and the Respons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历史和现实、2006年第61期。
    (25)朴成柱:《A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 of Tributary and Investiture Relationshipbetween Kory-Ming Dynasty in the Ending Era of the Kory Dynasty》、庆州史学、2004年第23期。
    (26)古畑彻:《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bute and Vassal system between Wa andChina from the Ist to the7th Centuries》、高句丽-渤海研究、2004年第18期。
    (27)权善弘:《东亚洲国际社会的思想问题》、国际问题论集、1989年第2期。
    (28)权善弘:《东亚洲国际社会的外交制度》、国际问题论集、1992年第4期。
    (29)权善弘:《儒家国家的国际关系思想》、国际问题论集、1997年第9期。
    (30)权善弘:《朝鲜时代对四大字小的认识》、国际问题论集、1999年第11期。
    (31)权善弘:《儒教国家的国际关系-以册封制度为中心》、韩国政治外交史论集、2010年第31期。
    (32)权善弘:《儒教文明地区的国际关系思想》、韩国政治外交史论集、1997年第9期。
    (33) Choi, Yeon Sik:《Changes of Tribute System and Development of ‘Serving theGreat’Ideology in Chos n Dynasty》、韩国政治学报、2007年第41期。
    (34)李基东:《Korea and the East-Asian World from the9th to the12th Century》、史学研究、2007年第88期。
    (35)金成奎:《The Establishment of Contributory Ceremony(賓禮) and itsSignificance in the East Asia during the Song Dynasty》、东亚史学会,第72期。
    (36) Han,Moon-jong:《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King's Envoys of Chosonand Japan in the Early Choson Dynasty》、韩日关系史研究、2004年第21期。
    (37)郑容和:《The Concept and Conditions of Autonomous Diplomacy in TransitionPeriod: Theoretical Review of Korean Diplomacy to Ching China During the late19thCentury》、韩国国际政治学会、2003年第43期。
    (38)金暻绿:《朝鲜初期对明外交和外交程序》、首尔研究、2000年第44期。
    (39)金翰桂:《儒教文明地区之国际关系思想》、国际问题论集、1998年第9期。
    (40) Kim,Eun-Sook:《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East Asia during the7thCentury。 From the Founding of Sui(隋) to the Fall of Baekje(百濟)、韩日关系史学研究、2007年第26期。
    (41) Kim, Youngmin:《Political Thought in “Autumn in the Han Palace”》、亚细亚研究、2008年第51期。
    (42)郑容和:《Changing Process of Sino-centric Ideas in the late19th CenturyKorea》、韩国国际政治学会、2004年第44期。
    (43) Hyon Geun Chang:《Korea A Reconstruction of Sino-centric order and aConfucian State Building: the thought of Wijong Choksa in Choi Ik-Hyonand Yu In-Seok》、韩国政治思想学会、2003年第9期。
    (44)李春植:《A Study on the Birth of and Ideology of Chinese World Order》、中国学论总、1998年第11期。
    (45) Namkung, Gon:《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East Asian Order》、韩国国际政治学会、2003年、第43期。
    (46)诸成鎬:《古代中国之国际法》、首尔大学法学研究所、1982年第23期。
    (47) Baek,Bongjong:《比较中国式世界秩序和西方近代国际秩序》、韩国东北亚学会、2000年第16期。
    (48) Hong,Wan-Suk:《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Northeast Asian InternationalSystem》、国际地区研究、2006年第10卷第2期。
    (49)李跟贯:《对朝日修好条规的再评价》,首尔国际法研究,2004年第11卷1号。
    (50)金世民:《19世纪末对万国公法的认识和政策》,韩国史学会,1999年版。
    (51) Yoon,Young-In:《Tributes Investitures, and Treaties in East Asian MultistateSystem from the10th to the13th century》、东亚史学会、2007年第101期。
    (52) Kim,Youngmin:《Political Thought in “Autumn in the Han Palace”》、亚细亚研究、2008年第51期。
    (53)金世民:《19世纪末对万国公法的认识及政策》、史学研究、1999年第58期。
    (54) Koo, Sun-Hee:《Character of the traditional tributary relation between Korea andChin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19thcentury》、史学研究、2005年第80期。
    (55)金世民:《19世纪末对万国公法的认识及政策》、史学研究、1999年第58期。
    (56)李泰鎭:《Chosun Korea’s Adop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ts Struggle to CastOff Traditional Relations with China in the1880s>:、历史学报、2004年第181期。
    (57) Sang-Myon Rhee:《Conflicts of Sovereignty Theories over Korea during theOpen-Door Period》:、首尔大学法学、2006年第47期。
    (58) Oh,Young-sob:《The Recep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inModern Korea》:东方学志、2004年第124期。
    (59) Hyun-Chul Kim:《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Perception of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Order in the Modern Korean Intellectuals》、韩国政治研究、2005年第14期。
    (60)金世民:《Gaehwapa's Understand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end of19thcentury》、江原史学、2000年第15期。
    (61) Kim,Soo-am:《1870年朝鲜之对日观》、韩国政治外交史论集、2003年第25期。
    (62) Park,Pae-Keun:《吸纳国际法时朝鲜之国际法上地位》、首尔国际法研究、2004年第11期。
    (63) Lee,Keun-Gwan:《The Academic Legacy of Prof. Lee Han-Key Revisited-WithParticular Reference to his Work on the Recep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East Asia-》、2005年第12期。
    (64) Shinohara, Hirokata:《Goguryeo'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Recognition of theInternational Order Encompassing Northern Yan-Focusing on its relations with theNorthern Wei and Song Dynasties-》、韩国史学报、2009年第36期。
    (65)金京绿:《朝鲜时代使行的使行记录》,韩国文化第38编,2006年版。
    (66)金京绿:《朝鲜时代的接待使行和迎接都监》,韩国学报第117编,2004年版。
    (67)金京绿:《朝鲜初期通事的活动内容及其地位变化》,韩国学报第101编,2000年版。
    (68)金京绿:《朝鲜后期的事大文件的种类和性格》,韩国文化第35编,2005年版。
    (69)金京绿:《朝鲜初期吏文的编纂和对明外交文件的性质》,韩国文化第35编,2005年。
    (70)金泰明:《研究朝贡贸易体制》,韩国传统商学研究第14编第2号,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