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共青团微博发展的策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兼具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的微博改变了我国信息传播格局和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促进了人们信息表达、交流沟通、社交联络和思维习惯的重要转变。尤其是对作为微博主要用户群体的广大青年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深刻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共青团肩负着引导青年的光荣使命,共青团微博也成为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新媒体平台。
     本论文以共青团微博为研究对象,分成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围绕微博、政务微博及共青团微博的研究文献综述,简要介绍本论文研究涉及的政治学、传播学中关于政治传播、公共治理、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等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并就本论文的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做了阐释。
     第一章,共青团微博的含义及其传播特征。首先就共青团微博的含义进行界定,并将其分为共青团机构微博、共青团工作微博和共青团个人微博三类,而后运用微博节点传播路径具体分析了共青团微博的传播模式,指出其传播特征主要体现为传播主体的特殊性、传播议题的多样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其与个人微博(包括草根微博和名人微博)、(其他)政府(部门)微博、外国政府机构在华开设微博、企业等组织形式的微博等其他类型的微博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二章,共青团微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首先分析指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的大众化以及政务微博的大发展是共青团微博兴起的背景,而后梳理和回顾了共青团微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方式,从规模、影响力和覆盖面等方面对其发展现状做了深入分析,并以@王郁松的典型个案作进一步说明,比较系统地勾勒和描述了共青团微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共青团微博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基于前文的分析,指出共青团微博存在着定位不清、互动不足、联动不够、机制不全、思想引导功能体现不充分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现存问题的成因,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共青团对新媒介认识的局限、议程设置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管理制度上的欠缺。
     第四章,共青团微博的发展对策。在综合分析共青团微博存在的优势及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定位、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培训、推动全团“用博”,丰富内容、打造品牌效应,培养意见领袖、占领舆论高地等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最后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指出共青团微博虽然有了一定影响力,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取得更大发展,从研究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The Weibo, which combines media and social nature, brought change to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in China and people's way of accessing to information, and promoted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of people's information expression, communication, social contacts and way of thinking. As the major Weibo users, Weibo has had profound and wide influence among young people, changing their way of thinking, living and behaving. China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houlders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guiding young people and therefor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ibo becomes the new media platform of guiding and serving young people.
     This paper will elaborate in five chapters with CYL Weibo as the research target.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comb up and list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outcomes on Weibo at home and abroad, Government Weibo and CYL Weibo, briefly introduce the theories lik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genda setting, applic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some other relevant theories in politics and communications and explain the plan, structure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paper.
     Chapter one is overview of CYL Weibo. It will define the CYL Weibo, categorize into CYL institution weibo, CYL work weibo and CYL personal weibo, and analyze CYL Weibo's communication pattern through weibo's specific communication features. The paper will put forward that the communication feature of CYL Weibo includes specified communicator, diversified topics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viewers and carry out comparative study with other personal weibo (include grassroots weibo and celebrity weibo), other governmental weibo, weibo by foreign governmental agencies at China, and corporate weibo.
     Chapter two is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YL Weibo. First of all, the paper will point out that the background of CYL weibo is the popularized digital reading and governmental weibo in the time of media development. Then, the paper will comb up and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YL Weibo from scratch. Based on that, the paper will deeply analyze the scale, influence and coverage of CYL Weibo through methods like statistics and case studies with Wang Yusong's weibo as one case and therefore portrait and 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YL Weibo.
     Chapter three is current problem of CYL Weibo and their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chapters,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e problems like unclear self-orientation, insufficient interaction, rigid linguistic style, lack of coordination and mechanism, and functional shortage in terms of mind guiding.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believe the main causes are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new media, lack of ability in agenda setting and short of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Chapter four i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YL Weibo.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YL Weibo's advantag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such as to identify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YL weibo and improve management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encourage the whole CYL system to open weibo accounts; to enrich content supply and build brands; and to cultivate opinion leaders and occupy the media high ground.
     The last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 paper will point out that although the CYL Weibo has had certain influence,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from research to application and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due to various constrains.
引文
① 见匡文波《新媒体概论》P1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② 见曹劲松《政府机构微博与官民交流创新》,《现代传播》2011年第5期
    ③ 见《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新华出版社2011年11月,P28
    ① [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P12
    ② 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 参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7月17日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 转引自邹建华著《微博时代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P2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9月
    ① 鲁炜《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见2013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② 参见201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① 邵培仁,《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 布莱恩·麦克奈尔,《政治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214
    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84
    ②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P299
    ② 参见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
    ③ 参见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2009年12月28日,见人民网-传媒频道
    ① 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年5月14日发表的《2012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
    ② 参见谢耕耘、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③ 参见《南方传媒研究》2009年第21期
    ① 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6期
    ② 白靖利,《微博的多级传播模式分析》,《现代试听》2011年第2期
    ③ 参见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P165
    ④ 参见顾珊珊《公安微博的特征及其运营策略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3月
    ① 参见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革命》,《南方传媒研究》第21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② 引自方兴东《微博时代的传播机制变革与网络治理模式》,见熊澄宇,金兼斌主编《新媒体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P72
    ① 参见2012年12月28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② 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P13
    ① 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P13-P14
    ① 参见《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美]马克·格兰诺维特著,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P13
    ② 参见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P15-P18
    ①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P133--134
    ①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P5
    ② 徐家林《网络政治舆论的极端情绪化与民众的政治认同》,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3期
    ① 参见陈联俊《网络社会“微博”舆论场域的生成与引导》,《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② 参见2013年9月2日《北京青年报》
    ① 参见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P44
    ① 参见2013年1月15日李源潮在团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② 参见2013年6月21日李源潮在共青团十七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① 参见2011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② 见Angus Campbell,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1960.p121
    ① 参见石国亮《国外政党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② 孙景峰:《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群众基础的构建》,《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① [美]威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P55-86页
    ① 陈立强、罗红辉《互联网微博的话语机制及传播信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① 参见纪珊珊《传播学视野下的微博研究》,2011年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① 转引自陈娟《微博暗战与政治趋向》,《人民论坛》,2010年第34期
    ② 万建辉.《名人及媒介人士掌握媒介话语权》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1-08-31/content_3659353.html.
    ③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P59.
    ① 参见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② 匡文波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P178--180
    ③ 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P82-83
    ① 董小菲,王言浩:《纯粹微博传播中的议程设置----以“kindle fire”遭投诉为例》,《东南传媒》2012年第3期。
    ① [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P7--12
    ② 参见《陕西新媒体与青年发展蓝皮书》,红旗出版社,P49
    ① 参见杭璐《我国明星微博的传播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① 参见顾珊珊《公安微博的特征及其运营策略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3月
    ① 参见2012年11月2日《南方都市报》
    ② 参见汪永涛《团干部微博影响力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9期P51
    ① 参见周鸿铎《传播学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7月P12--23
    ② Wellman Barry, " Little Boxes, Glocalization and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 http://www.chass.utoronto.ca/-wellman/publications/littleboxes/littlebox,PDF
    ③ 参见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P7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① 参见2013年8月25日《北京晨报》
    ② 引自2013年8月25日《北京晨报》《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记者刘洋
    ③ 参见王蒙2013年9月24日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说给青年同行》
    ① 参见《2013年上半年度腾讯政务微博报告》、《2013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
    ① 参见《光明日报》2013年1月30日
    ② 参见汪永涛《团干部微博影响力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9期P49
    (?) 《2011年第3季度网络舆情报告》,沈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2011年12月。
    ①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喻国明,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4页。
    ② 里德定律(Reed's law),互联网的价值绝大部分来自它作为群体构建的工具的作用,这一观察以戴维·里德(David Reed)的名字命名。
    ③ 《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美国,马克·格兰诺维特著,罗家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第13页。
    ①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喻国明,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P234页。
    ② 《共青团微博——激起爱心潮涌》,中国青年报,2012年8月18日,02版。
    ① 邹建华:《微博时代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9月
    ② 曹林:《不与流行为伍》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P100
    ① 参见人民日报:《官员“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2011年6月16日
    ① 参见窦含章、李未柠主编:《政府如何开微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8月
    ② 参见新华网:《中国共青团团员达到8990.6万名》,2013年5月3日
    ③ 参见中国青年报:《肩负起带领全团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重任——李源潮在共青团十七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3年6月24日
    ① 参见陈欣《从微博评论活动看信息的集群与分裂效应》,《新闻研究导刊》2013年第2期
    ② 殷俊、孟育耀:《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发展趋势》,人民网《今传媒》,2010年6月13日
    ① 参见中国青年网:《陆昊同志在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月10日
    ① 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P290
    ① 尹韵公《当前网络发展的新特点》,《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1期
    ② 参见任贤良《统筹两个舆论场,凝聚社会正能量》,《红旗文稿》2013年第4期
    ③ 参见张劲《试析网络舆论中的理性“发声”》,《新闻战线》2013年第6期
    [1]闫健编《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2]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王浦劬等著《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4]张晓峰,赵泓燕著《政治传播研究—理论、形态、载体、符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5]谢岳著《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6]骆正林著《媒介素养与政治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7]孔洪刚著《政治传播:中国镜像与他国镜鉴》法律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8]张昆著《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9]张昆著《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10]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11]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著《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谭昆智,林炜双,杨丹丹,马璟熙编著《传播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13]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学导向与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14]王文科主编《传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3版
    [16]匡文波著《新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周鸿铎主编《传播学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19]廖永亮著《舆论调控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0]王天意著《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蔡文之著《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胡泳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曹劲松著《政府网络传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4]周志平著《微博舆论影响力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25]邓建国著《强大的弱连接:中国Web2.0网络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关系研究》复 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26]吴曼芳著《媒介的政府规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27]雷建军著《视频互动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刘津著《博客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蔡静著《流言:阴影中的社会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30]高平平、黄富峰著《传播与道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陈堂发著《为何?何为?—论当代中国媒介权限》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32]叶皓著《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3]蔡文之著《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4]崔蕴芳著《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35]高明勇主编《微博问政的30堂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36]周滨主编《“微博问政”与舆情应对》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37]党生翠著《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38]朱海松著《微博的碎片化传播—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5月第1版
    [39]窦含章,李未拧主编《政府如何开微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40]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最新报告(2008)》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殷晓蓉主编《新闻传播学术精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徐剑、蒋宏编《中国新闻传播学高影响论文评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杜俊飞主编《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44]《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200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45]李豫琦 张小平 白敏主编《陕西新媒体与青年发展蓝皮书》红旗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46]熊澄宇,金兼斌主编《新媒体研究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47]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第一辑(2007)、第二辑(2008)、第三辑(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
    [48]程曼丽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三辑、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49]曹林著《不与流行为伍》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50]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著《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新华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51]邹建华著《微博时代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
    [52]郗杰英 刘俊彦主编《共青团工作12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53]刘俊彦主编《共青团基本理论与工作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54]吕福春著《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变迁为个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55]马灿著《社会工作方法与共青团工作》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56]张华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57]王向阳编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58]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崔丽娟,才源源著《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诠释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60]宋元林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61](美)麦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一虚拟现实的形而上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6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4]英)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65]美)谢尔·以色列著任文科译《微博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66](法)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6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第3版
    [68](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7月第1版
    [69](美)W.兰斯·本奈特,罗伯特.M.恩特曼主编董关鹏译《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新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70](英国)麦克奈尔著 殷祺译《政治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1](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72](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73]Dhiraj Murthy.Twitter:soc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Twitter age. Polity.2013
    [74]John H. Parmelee, Shannon L. Bichard.Politics and the Twitter revolution:how tweets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leaders and the public. Lexington Books.2011
    [75]William A. Babcock. Media accountability:who will watch the watchdog in the Twitter age?.Routledge.2011
    [76]Laura Fitton, Michael E. Gruen, Leslie Poston. Twitter For Dummies. Wiley Publishing.2010
    [77]Colin Wilkinson.Twitter and Microblogging:Instant Communication with 140 Characters Or Less.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2011
    [78]Claire Di az-Ortiz.Twitter for good:change the world one tweet at a time. Jossey-Bass.2011
    [79]Paul McFedries.Twitter Tips, Tricks, and Tweets.Wiley.2009
    [80]Steve Weber. Twitter Marketing:Promote Yourself and Your Business on Earth's Hottest Social Network. Weber Books.2012
    [81]Julio Ojeda-Zapata.Twitter Means Business:How Microblogging Can Help Or Hurt Your Company. Happy About.2008
    [82]Thomas Gibbons. Free speech in the newmedia.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9
    [83]Pauline Hope Cheong, Judith N. Martin, Leah P. Macfadyen.Newmedia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dentity, community, and politics. Peter Lang.2012
    [84]Sidney I. Dobrin.Ecology, writing theory, and newmedia:writing ecology. Routledge. 2012
    [85]Sandra C. Duhe.Newmedia and public relations. Peter Lang.2012
    [86]Eugene Loos, Leslie Haddon, Enid Mante-Meijer. Generational use of newmedi a. Ashgate.2012
    [87]Eugenia Siapera.Understanding newmedia. SAGE Publications Ltd.2011
    [88]Richard Davis, Diana Owen. New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89]David W. Park, Nicholas W. Jankowski, Steve Jones. The long history of newmedi a: technology, historiography, and contextualizing newness. Peter Lang.2011
    [90]Valerie Alia.The newmedia nation:indigenous peoples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Berghann Books.2010
    [91]Natalie Fenton. Newmedia, old news:journalism&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 SAGE.2010
    [92]Andrea L. Press, Bruce A. Williams. The newmedia environment:an introduction. Wiley-Blackwell.2010
    [93]Andrew Burn.Making newmedia:creative production and digital literacies. Peter Lang.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