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社会工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同群体的利益加速分化,系统性矛盾盘根错节,社会风险日益凸显。尤其是在目前中国改革攻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造成能源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生态环境的难以为继,而且还引发社会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民生问题突出、贪污腐败蔓延、社会道德滑坡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规避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践难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改造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形式,社会工程逐步进入学界研究视野。然而,能否直接应用改造自然世界的方法来处理人类社会关系问题,这也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文章着眼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出发,围绕回答社会工程为何、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意义何在等基础理论问题,对社会工程的理论内涵、本质特征、社会工程的理论来源、社会工程的哲学论证及社会工程当代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
     首先,文章研究提出,社会工程是一种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有效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形式。社会工程主要集工程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于一体,综合运用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将人们在工程实践中的目标性、系统性、设计性及可操控性等基本原则应用于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抽象理论原则和具体实践工作之间架起一座社会工程的桥梁,通过社会实践模式的科学设计和有效运行来规范社会中各类主体的行为,科学化解各类复杂矛盾和现实问题,从而推动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文章着眼于唯物史观理论视域,为社会工程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文章研究认为,唯物史观为社会工程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唯物史观理论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工程思想。唯物史观在社会工程存在的逻辑前提、社会工程研究的理论空间、社会工程实践的理论支撑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关系的生产、社会有机体理论、历史发展合力理论、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等理论中都蕴涵了丰富的社会工程思想。
     另外,文章还着力从社会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论证社会工程的哲学基础。社会工程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形式,其本质属性是实践性,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工程范式是唯物史观实践形式向工程模式转变的认识论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认识论价值。不仅如此,从社会方法论和社会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工程既是一种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系统理论方法,又是追求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是重要实践载体,对推动自由民主与社会和谐的终极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最后,文章还积极探讨社会工程的当代意义问题,提出社会工程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社会工程既是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推动改革攻坚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载体,也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和必然选择。同时,文章还提出,社会工程在推进改革攻坚发展的实践中,不仅拓宽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而且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实践内容,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最新表达形式。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groups become divided quickly, and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and conflicts are twisted together, so that we are facing a more and more serious society full of social risks. Especially at such a crucial stage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high speed of economy has not only caused energy and resources exhausted and the eco-environment unsustainable, but also brought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a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lag,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un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 some serious livelihood issues, the overspreading official corruption and moral decline. Thus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and an urgent practical difficulty as how to avoid social risks, resolve actual social conflicts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Therefore, social engineering, as a theoretical method and practical conduct which aims to reform social relations, coordinate the social interests and conflicts,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gradually comes into the view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However, whether can we directly use such a natural engineering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of human society has become a very hot issue of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bate. Under such a situation,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an eye to Karl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so as to answer the basic theoretical questions as what is social engineering, and why is to be, how is it to act and where is its significance.
     First of all,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social engineering is a very effective theoretical method and practical conduct to deal with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Social engineering has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atic method of thinking, engineering method of thinking and dialectical method of thinking into its own methodology, and synthetically applies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to the social practice as of adjusting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human being, nature and the society, by using the principle of engineering targeting, designing, and systematical conducting. As a result, it builds a social engineering bridge which connects the abstract theory and the concrete act, then to norm the social behaviors through the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and effectively operating of the social practice mode, and so as to resolve the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Secondly, it penetrates into the theory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to explore the Marxis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ocia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it says that the theory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provides broad theoretical space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gineering, and contains a wealth of social engineering thoughts. For more exactly,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provides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gineering in its logical premise of existence, its theoretical research space and practical theory support on the one hand, and there are rich social engineering thoughts in the its theory of social relation production, the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resultant force, 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future society and the evolution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s well.
     Thirdly, it tries to justify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 engineering 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ontology, social epistemology, social methodology and social axiology. It says that social engineering is practical in nature ontologically, which is as a practical conduct to reform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social engineering paradigm is a significant epistem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the form of practice to engineering. And moreover, social engineering is a systematical theory and method to handle the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and an important practical carrier to purse social fairness and social justice methodologically, which is also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ush forward the ultimate value of freedom, democracy and social harmony in an axiological way.
     And lastly,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social engineering, and raises that social engineering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meaning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romoting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explicitly, social engineering is a significant theory support and practice carrier to carry ou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social management level and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lso pushes forward that social engineering not only broadens the view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nd enriches its practical substance in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thus becomes to be the new form of Marx's historical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
    ③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2年11月19日发布.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① 钱学森,吴义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6.
    ① 钱学森,吴义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6.
    ①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① 屈曼.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工程高层论坛”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0(1):93-96.
    ②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有着远大未来的新哲学[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
    ③ 黄顺基.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6-72.
    ① 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35-41.
    ②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0(8):30-35.
    ③ 张雷声.社会工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8):26-30.
    ④ 李永胜.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78.
    ①Celia Lessa Kerstentzky. Hayek and Popper on ignorance and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07(3):33-53.
    ①Jen Schneider. Engineering and values of social justice[J]. Engineering Studies, Vol.2, No.1, April 2010,1-4.
    ②Dean Nieusma and Donna Riley.Designs on development:engineering,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justice[J].Engineering Studies,Vol.2,No.1, April 2010,29-59.
    ①Sarah Bell. Engineers. Society and Sustainability:Synthesis Lectures on Engineers[J].Technology and Society, July 2011.P109.
    ②David Norman Smith, etl. Mapping the Great Recession:A Reader's Guide to the First Crisis of 21st Century Capitalism[J]. 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33. No.4. December 2011.
    ③David W. Lovell. Marx's Utopian Legacy. The European Legacy,2004,Vol.9, No.5,629-640.
    ④Ernst Bloch. The Spirit of Utop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245.
    ⑤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礼,1998年8月.
    ①G.A. Cohen,'Back to socialist basics', New Left Review,207,1994, pp.3-16.
    ②David W. Lovell. Marx's Utopian Legacy. The European Legacy,2004,Vol.9, No.5,629-640.
    ③David Leopold. Socialism and (the rejection of) utopia,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October 2007,12(3), p233.
    ④D. Leopold,'The structure of Marx and Engels' considered account of utopian socialism',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26,2005, pp.443-466.
    ⑤avid Leopold. Socialism and (the rejection of) utopia,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October 2007,12(3), p230.
    ⑥Krl Kautsky, " Utopian Socialism," in Twentie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Utopia.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 W. Nelson[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68,15.
    ①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M]. Oxford:Blackwell,1974. P26.
    ① 张铃,陈凡.西方“工程”概念的历史演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5):48.
    ② 蔡乾和.什么是工程:一种演化论的观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7.
    ③ 张铃.西方工程哲学思想的逻辑演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4):43.
    ④ 田鹏颖.略论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范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4):66.
    ① 王宏波.社会工程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及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0(8):23.
    ② 王宏波,周永红.社会工程是新兴的综合性知识应用活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2.
    ③ 蔡乾和.什么是工程:一种演化论的观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8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193.
    ③ 朱京.论工程的社会性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② 田鹏颖.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4.
    ③ 杨建科,王宏波.社会工程与工程的社会决策[J].科学学研究,2009(5):693.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① 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
    ① 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②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7月.
    ③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④ 钱学森,乌家培.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J].经济管理.1979(1):5-9.
    ⑤ 钱学森.关于在国民经济中运用“社会工程”方法的设想和建议.经济学动态,1989年第9期.
    ⑥ 钱学森,乌家培.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J].经济管理,1979(1):5-9.
    ① 黄顺基.社会工程是社会改革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技术[J].教学与研究,2010(8):17.
    ② 黄顺基.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06(3):9.
    ③ 王宏波,杨建科,周永红.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36.
    ④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① 田鹏颖.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
    ② 卡尔·波普尔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楫、邱仁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1.
    ③ 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0.
    ④ 戴维·米勒编.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M].张之沧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37.
    ① 维基百科礼会工程定义.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engineering_(political_science)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① 陈其荣,曹志平.科学基础方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99.
    ① 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②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7月.
    ③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④ 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5.
    ① 政治工程界定.来源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itical_engineering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8.
    ③ 王宏波,张厚奎.社会工程学及其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47-49.
    ① 田鹏颖.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丁程哲学[J].哲学动态,2008(7):4549.
    ② 李伯聪,海蒂.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5):48-52.
    ③ 王宏波.杨建科,周永红.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35.
    ④ 张雷声.社会工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8):2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②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0(8):34.
    ① 王洪波.社会工程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
    ② 杨博文.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37.
    ① 田鹏颖.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工程哲学[J].哲学动态,2008(7):49.
    ① 詹姆斯·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P117-118.
    ② 詹姆斯·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P11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28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6.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5.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7.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604.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4.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593.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8.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529.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f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16.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8.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545.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0.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9.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66-467.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72.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79.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81.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①Mark Coeckelbergh. Engineering Good:How Engineering Metaphor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Life and Change Society[J]. Sci Eng Ethics (2010) 16:371-385.
    ② 沈珠江.工程哲学就是发展哲学:一个工程师眼中的工程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6.
    ① 谢立中.社会的复杂性:社会学家的视野[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14.
    ② 李永胜.关于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哲学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6(2):43.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545.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① 朱葆伟,李继宗.交往·主体间性·客观性[J].哲学研究,1992(2):19.
    ① 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46.
    ② 马丁·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49.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①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33.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③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7-8.
    ① 田鹏颖.马克思与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533.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0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⑦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0(8):31.
    ① 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3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② 田鹏颖.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7.
    ① 田鹏颖.马克思与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5-276.
    ② 徐长福.思维方式:僭越与划界—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批判[J].学海,2001(1):8.
    ③ 田鹏颖.社会T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
    ②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1.
    ③ 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8.
    ④ 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78.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9.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
    ①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1.
    ① 利奥塔著.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3.
    ② 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
    ③ 王武龙译.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26.
    ④ 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P57.
    ①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7778.
    ① 刘再复,李泽厚.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J].华文文学,2010(4):62.
    ② 刘家俊.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显现的建设性思维[J].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6):56.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0.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1-672.
    ① 俞吾金.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康德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及其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① 田鹏颖.马克思与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1.
    ① 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
    ② R.K.默顿著.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
    ① 李永胜.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8.
    ① 王宏波.社会工程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及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0(8):24.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604.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4.
    ③ 杨博文等.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3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② 钱学森,乌家培.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J].经济管理,1979(1):5-9.
    ③ 钱学森,吴义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6.
    ④ 杨博文等.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38.
    ① 黄顺基.社会工程是社会改革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技术[J].教学与研究,2010(8):16.
    ① G.尼科利斯,L.普利高津著.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徐锡申等译,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4.
    ② 杨博文等.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53-54.
    ① 杨博文等.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59.
    ① 杨博文等.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60.
    ② 徐长福.思维方式:僭越与划界—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批判[J].学海,2001(1):8.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① 王洪波.社会工程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
    ① 参见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定义.来源http://www.iso.org/iso/home/standards.htm
    ②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标准化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263.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2.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9.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1-102.
    ④ 王宏波.社会工程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
    ① 田鹏颖.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1.
    ①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5.
    ②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7.
    ③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6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7.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0.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
    ② 詹姆斯·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
    ②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
    ①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7.
    ②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18.
    ③ E.卡西尔著.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1.
    ④ 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2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④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6.
    ① 詹姆斯·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7-118.
    ② 詹姆斯·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6.
    ① 詹姆斯·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7.
    ② 詹姆斯·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0-61.
    ③ 高云红等.基于嵌入性的社会工程——对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的一种理解[J].工程研究.2012(1):81.
    ④ 詹姆斯·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75-476.
    ① 齐格蒙特·鲍曼著.现代性与矛盾性[M].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5-56.
    ② 齐格蒙特·鲍曼著.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51.
    ③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著.科学的反革命[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05.
    ④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著.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6-97.
    ① 卡尔·波普尔著.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83.
    ② 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07.
    ③ 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13-314.
    ①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1.
    ② 钱学森,乌家培.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J].经济管理,1979(1):5-9.
    ③ 王宏波,杨建科,周永红.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36.
    ④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① 郑中玉,王雅林.工具性和反思性社会工程学:试论社会工程学的知识分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2):6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① 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62.
    ② 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4-195.
    ③ 皮埃尔·布尔迪厄著.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M].陈圣生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① 皮埃尔·布迪厄等著.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9.
    ②郑中玉,王雅林.工具性和反思性社会工程学:试论社会工程学的知识分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2):68.
    ①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55.
    ② 柏拉图著.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56.
    ③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3.
    ④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
    ①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
    ②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
    ③ 何建华.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J].学术月刊,2004(10):33.
    ④ 张小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95.
    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1-712.
    ① 参见词典网(http://www.cidianwang.com/?m=0&q=%D5%FD%D2%E5&v=2&t=1)及说文解字在线(http://www.shuowen.org/view.php?id=8361)
    ②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3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③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77.
    ①Mark Coeckelbergh. Engineering Good:How Engineering Metaphor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Life and Change Society[J]. Sci Eng Ethics (2010) 16:371-385.
    ① 桑德尔著.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0.
    ②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③ 桑德尔著.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0.
    ① Jen Schneider. Engineering and values of social justice, Engineering Studies, Vol.2, No.1, April 2010:1-4.
    ②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1.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
    ②Jen Schneider. Engineering and values of social justice, Engineering Studies, Vol.2, No.1, April 2010:1-4.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6.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5.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54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0.
    ③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26.
    ① 詹姆斯·斯科特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① 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7.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0.
    ③ 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6.
    ① 李克强.改革攻坚期再深的水也得趟来源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7/c164113-20816644.html
    ② 李志昌 重大改革应走“自上而下”的路径[N]北京日报,2011年1月24日
    ① 胡鞍钢.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J].人民论坛,2011(3):28-29.
    ② 邹东涛.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N].北京日报,2011年1月24日.
    ③ 迟福林.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J].当代经济,2011(1):6.
    ① 高尚全.家强改革顶层设计[J].改革与开放,2011年(7):7-8.
    ② 牟传珩.社会变革从不需要顶层设计.来源: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34773.aspx
    ③ 肖国元.倡导顶层设计是向计划经济倒退.来源: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hinainnovntions.org/Item/34770.aspx
    ④ 寥保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5月4日.
    ① 陈云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44.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7.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8.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⑤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1981)159号文)http://law.51labour.com/lawshow-15952.html
    ⑥ 叶如贤等.“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89.
    ① 叶如贤等.“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88-95.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② 徐湘林.“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2(3):43-46.
    ① 聂辉华.中国改革:从摸石头过河到架桥过河[J],炎黄春秋,2011(11):23,
    ① 姜庆湘.一个粗糙的总体改革方案也比“摸着石头过河”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3):11-12.
    ② 吴敬琏.西部开发不能刮风、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J].政策与管理,2000(4):17.
    ③ 魏加宁.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J].中国改革,200(8):18-20.
    ④ 具体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8/09/content_3330641.htm
    ⑤ 王曦,舒元.“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反思[J].世界经济,2011(11):3-27.
    ⑥鲍丹.既要摸着石头也要顶层设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N].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0日.文献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220/c1001-19953635.html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506.
    ②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0(8):31.
    ① 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的中介环节[J].思想理论研究,2012(10):37.
    ② 钱学森,吴义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6.
    ① 黄顺基.社会工程是社会改革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技术[J].教学与研究,2010(8):14.
    ②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0.
    ③ 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N].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1/c_114223419.htm
    ①Niels Hermes and Wiemer Salverda, eds. State, Society and Development:Lessons for Africa? [R]. CDS Research Report,1999(7):2-17.
    ② 张慧君,景维民.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2009(10):9-15.
    ① 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31.
    ② 田鹏颖.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从社会工程哲学的视角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1):25.
    ③Alistair S. Duff. Social Engineer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5(21):67-71.
    ④Mark Coeckelbergh. Engineering Good:How Engineering Metaphor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Life and Change Society[J]. Sci Eng Ethics (2010) 16:371-385.
    ① 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38.
    ②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来源新华网http://www.xi.xui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③ 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0.
    ④ 钱学森,吴义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52-53.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③ 张奎良.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J].哲学研究,2011(2):23.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7-388.
    ① 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的中介环节[J].思想理论研究,2012年第10期,,P38.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282.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① 卡尔·波普尔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13-314.
    ①David Norman Smith, etl. Mapping the Great Recession:A Reader's Guide to the First Crisis of 21st Century Capitalism[J]. 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33, No.4, December 2011.
    ②http://www.nytimes.com/2009/04/01/opinion/01stiglitz.html?scp_1&sq_stiglitz%20ersatz%20capitalism&st_cse, retrieved on August 24,2010.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2002年、2004年、2008年版.
    [3]列宁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4]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7]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8]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9]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10]田鹏颖.社会技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11]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12]田鹏颖.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13]田鹏颖.马克思与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14]王宏波.社会工程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
    [15]王宏波.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16]王连成.工程系统论[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年8月.
    [1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6月.
    [18]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19]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2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
    [21]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7月.
    [2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23]李伯聪等.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24]李伯聪等.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25]杨博文等.社会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5月.
    [26]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7]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28]王成斌,刘兆世.钱学森总体设计部思想初探[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年11月.
    [29]邓正来.哈耶克社会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30]林德山.渐进的社会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4月.
    [31]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32]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
    [33]王凤才,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20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34]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5]黄顺基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36]徐家良.公共政策分析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37]张彭松.乌托邦语境下的现代性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38][美]罗斯科·庞德著,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4月.
    [39][美)R.N.伯尔基著,伍庆等译.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40](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扬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8月.
    [4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等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42][英)G.A.科恩著,段忠桥译.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43][法]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0月.
    [44](英)齐格蒙·鲍曼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45](英)齐格蒙·鲍曼,杨渝东,史建华译.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
    [46](英)齐格蒙·鲍曼,邵迎生译.现代性与矛盾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47](美)詹姆斯·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
    [48](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冯克利,胡晋华译.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
    [49](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冯克利译.科学的反革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2月.
    [50](英)卡尔·波普尔著,陆衡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
    [51][英)卡尔·波普尔著,郑一明等译.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
    [52][英]卡尔·波普尔,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6月.
    [53][英]卡尔·波普尔著,杜汝楫、邱仁宗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54][英]卡尔·波普尔著,王凌霄译.二十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尔访谈演讲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年1月.
    [55][英)哈耶克著,王明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56][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
    [57][美]查尔斯·E·哈里斯等著,丛杭青等译.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58][美]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
    [59](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L海:L海三联书社,2011年1月.
    [60][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译.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12月.
    [6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62](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
    [63](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
    [64](法)利奥塔著,谈瀛洲译.后现代性与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65](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
    [66](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67](美)R.K.默顿著,鲁旭东、林聚任译.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68](比)G.尼科利斯,L.普利高津著,徐锡申等译.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2月.
    [69](德)E.卡西尔著,顾伟铭等译.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70](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
    [7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等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月.
    [7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
    [73](美)桑德尔著,万俊人等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
    [1]黄顺基.社会工程是社会改革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技术[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8期,P13-17.
    [2]黄顺基.社会工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P66-72.
    [3]黄顺基.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工程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P1-11.
    [4]黄顺基.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P1-10.
    [5]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P35-41.
    [6]王宏波,周永红.社会工程是新兴的综合性知识应用活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P62.
    [7]杨建科,王宏波.社会工程与工程的社会决策[J].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5期,P692-698.
    [8]杨建科,王宏波.论自然工程与社会丁程的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期,P57-61.
    [9]王宏波,张厚奎.社会工程学及其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6期,P47-49.
    [10]王宏波,张厚奎.社会工程学及其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6期,P47-49.
    [11]王宏波.社会工程的概念与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期,P 45-52.
    [12]王宏波.社会工程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及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8期,P21-25.
    [13]王宏波等.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的中介环节[J].思想理论研究,2012年第10期,P37-42.
    [14]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历史科学”概念的启示[J].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P17-22
    [15]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马克思实践观的方法论转向[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8期,P30-35.
    [16]赵晖,田鹏颖.从社会批判转向社会建构—关于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对话[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7]田鹏颖.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工程哲学[J].哲学动态,2008年第7期,P45-49.
    [18]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转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P13-17.
    [19]田鹏颖.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维—从社会工程哲学的视角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第11期,P21-26.
    [20]田鹏颖.从社会技术到社会工程:关于构建“社会工程哲学”的初步设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P1-4.
    [21]田鹏颖.略论社会工程哲学的基本范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4期,P66-95.
    [22]田鹏颖.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P65-70.
    [23]田鹏颖.原亚纳.真、善、美:考量社会工程的三重维度[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P17-19.
    [24]田鹏颖,李勋琼.社会工程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物质承担者[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P49-52.
    [25]李伯聪.社会工程哲学中的三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8期,P17-21.
    [26]李伯聪,海蒂.社会工程哲学和社会知识的几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5期,P48-52.
    [27]张雷声.社会工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8期,P26-30.
    [28]李永胜.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P74-78.
    [29]李永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工程[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P20-25.
    [30]吴虹.马克思主义社会工程思想及其中国化实践[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P79-84.
    [31]刘波,王力立,彭瑾.社会工程研究与网络治理的理论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P79-84.
    [32]杨硕,白洪涛.社会工程创新的基本维度[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P470-473.
    [33]王强.社会工程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求实,2011年第5期,P27-33.
    [34]周永红.论社会工程规律的特点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11月(增刊),P84-88.
    [35]郑中玉,王雅林.工具性和反思性社会工程学:试论社会工程学的知识分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2期,P64-71.
    [36]杨建科.社会模式的选择与设计[J].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P44-48.
    [37]张传亮.和谐社会构建路径的主体性阐释[J].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P12-14
    [38]黄毅峰.通往政治稳定之路:政治冲突调控机制建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5期,P16-21.
    [39]李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构论[J].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P8-11.
    [40]汪志明.试论解放思想社会工程的社会建构[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P67-71.
    [41]马俊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及其当代意义[J].唯实,2011年第11期,P28-33.
    [42]肖兴燕,张绪清.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P46-46.
    [43]王继,王浩斌.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0期,P45-51.
    [44]向德平,程玲.社会建设的理论辨析与路径探索:近年来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综述[J].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2期,P13-19.
    [45]张云飞.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自觉[J].理论学刊,2010年第8期,P57-62.
    [46]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P1-9.
    [47]胡文.论建构主义在社会工程中的理论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P19-20.
    [48]安维复.社会建构主义的分析工具及其对社会工程研究的意义[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P12-19.
    [49]王延娟,安维复.社会建构主义:建设性的辩证法[J].吉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P74-79.
    [50]晏如松,张红.技术的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P33-36.
    [51]高晓林,韩平.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总结:对“摸着石头过河”的重新理解和解构[J].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10期,P55-58.
    [52]马波.论“摸着石头过河”思想在中国特色道路中的价值[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P10-13.
    [53]魏大明.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探讨[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6期,P42-44.
    [54]魏加宁.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J].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P18-20.
    [55]叶如贤,黎玉琴.“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P88-95.
    [56]王曦,舒元.“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反思[J].世界经济,2011年第11期,P3-27.
    [57]徐湘林.“摸着石头过河”与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P43-46.
    [58]蔡国江.“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的内涵和意义[J].党的文献,2006年第5期,P65.
    [59]吴敬琏.西部开发不能刮风、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J].政策与管理,2000年,第4期,P17.
    [60]吴敬琏.30年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和出路[J].中国商界,2008年第12期.P22-24.
    [61]任继祥,罗盛希.论科学顶见与“摸着石头过河”[J].学术交流,1988年第4期,P91-94.
    [62]姜庆湘.一个粗糙的总体改革方案也比“摸着石头过河”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7年第3期,P11-12.
    [63]迟福林.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J].当代经济,2011年第1期.P6.
    [64]高尚全.加强改革顶层设计[J].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7期.P7-8.
    [65]胡鞍钢.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J].人民论坛,2012年第3期,P28-29.
    [66]邹东涛.改革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N].北京日报,2011年1月24日.
    [67]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人民论坛,2011年第1期,P32-33.
    [68]陈建兵.中国模式与社会工程研究的兴起[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P84-88.
    [69]秦溪.论社会工程设计的整体性思维方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P12-14.
    [70]钱学森,乌家培.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J].经济管理,1979年01期,P5-9.
    [71]吴莹.钱学森社会工程思想新探索[D].沈阳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72]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建构[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
    [73]谢龙彪.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74]闵乐晓.走出乌托邦困境:从现代性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乌托邦主义的审视[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75]屈旻.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工程高层论坛”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P93-96.
    [76]聂辉华.中国改革:从摸石头过河到架桥过河[J].炎黄春秋,2011年第11期,P21-24.
    [77]高云红等.基于嵌入性的社会工程:对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的一种理解[J].工程研究,2012年第1期,P76-84.
    [78]钱学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设计部[J].中国大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P10-22.
    [80]钱学森.关于在国民经济中运用“社会工程”方法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学动态,1989年第9期.
    [81]黄顺基.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重要意义[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P1-10.
    [82]陈海平,刘保春.“开放社会”的偏见—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评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P36-39.
    [83]温顺生.从波普尔的诘难看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J].唯实,2009年第2期,P36-40.
    [84]陈庆超.卡尔·波普尔的反乌托邦思想批判[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P75-80.
    [85]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年9月27日.
    [86]钱学森,乌家培.组织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社会工程[J].经济管理,1979年第1期,P5-9.
    [87]钱学森,吴义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P16.
    [88]钱学森.关于在国民经济中运用“社会工程”方法的设想和建议[J].经济学动态,1989年第9期.
    [89]钱学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设计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P10-22.
    [90]钱学森.用科学方法绘制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蓝图[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1年第2期,P5.
    [91]蔡乾和.什么是工程:一种演化论的观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P8388.
    [92]沈珠江.工程哲学就是发展哲学:一个工程师眼中的工程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P115-119.
    [93]谢立中.社会的复杂性:社会学家的视野[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4期,P14-18.
    [94]李永胜.关于社会系统复杂性的哲学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P43-47.
    [95]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P32-38.
    [96]朱葆伟,李继宗.交往·主体间性·客观性[J].哲学研究,1992年第2期,P19-28.
    [97]徐长福.思维方式:僭越与划界—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批判[J].学海,2001年第1期,P5-15.
    [98]张奎良.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J].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P22-27
    [99]刘家俊.试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显现的建设性思维[J].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P56-61.
    [100]王武龙译.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101]俞吾金.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康德对“两种实践”的区分及其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P16-23.
    [102]刘再复,李泽厚.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J].华文文学,2010年第4期.P58-62.
    [103]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价值和共同形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104]朱京.论工程的社会性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05]郑中玉,王雅林.工具性和反思性社会工程学:试论社会工程学的知识分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12期.
    [106]何建华.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J].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
    [107]顾速.当代西方正义理论[J].哲学动态,1994年第6期.
    [108]张小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09]张旭昆.民主概念的再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10]田鹏颖.社会工程视域下“社会关系生产”的新形态[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1]David Schweickart. Market Socialism:A Defense,'in Bertell Ollman (ed.), Market Socialism:The Debate Among Socialists,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8,p11.
    [2]Carl Mitcham.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Philosophy and Engineering[M]. 1994.
    [3]Louis L. Bucciarelli. Engineering Philosophy[M]. Delft University Press,2003.P7.
    [4]Walter G.Vincenti. 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M]. 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90.
    [5]Immanuel Wallerstein."Ecology and Capitalist Costs of Production,"in Walter L. Goldfrank,
    [6]David Goodman, and Andrew Szasz (eds.), Ecology and the World-System, Westport[M].CT: Greenwood Press,1999:25.
    [7]Ernst Bloch. The Spirit of Utopia[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8]Graham Harrison. Neoliberal Africa:The Impact of Global Social Engineering, Zed Books,April,15,2010.
    [1]Carl Mitcham. A historico-ethical perspectiv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4from use and convenience to policy engagement. Engineering Studies,Vol.1, No.1, March 2009,35-53.
    [2]Carl Mitcham:The Importance of Philosophy to Engineering [J].Technos,1998(17).
    [3]Wm.A.Wulf. Engineering Ethics and Society[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4,VOL.26:385-390.
    [4]Natasha Mccarthy. What Use is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2007,Vol.32 (4):320-325.
    [5]Alistair S. Duff. Social Engineer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5(21): 67-71.
    [6]Thomas D. Taverney, James D. Rendleman. Engineering Global Leadership[J]. Astropolitics, 2011(9),119-139.
    [7]Jen Schneider.Engineering and values of social justice[J].Engineering Studies, Vol.2,No.1, April 2010,1-4.
    [8]Murphy, John W. Applied SocioLogy, Social Engineering, and Human national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 Social Welfare.Marl981, Vol.8 Issue 1,p10.
    [9]Mark Coeckelbergh. Engineering Good:How Engineering Metaphor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Life and Change Society[J]. Sci Eng Ethics (2010) 16:371-385.
    [10]Dean Nieusma and Donna Riley.Designs on development:engineering,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justice[J].Engineering Studies, Vol.2,No.1, April 2010,29-59.
    [11]Sarah Bell. Engineers, Society and Sustainability:Synthesis Lectures on Engineers[J].Technology and Society, July 2011, P109.
    [12]John Steen.Actor-network-theory and the dilemma of the resource concep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6),324-331.
    [13]David Norman Smith, etl. Mapping the Great Recession:A Reader's Guide to the First Crisis of 21st Century Capitalism[J]. 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33, No.4, December 2011.
    [14]David Leopold. Socialism and (the rejection of) utopia,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October 2007,12(3),219-237.
    [15]D. Leopold,'The structure of Marx and Engels'considered account of utopian socialism',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26,2005, pp.443-466.
    [16]David W. Lovell. Marx's Utopian Legacy. The European Legacy,2004,Vol.9, No.5,629-640.
    [17]Ruth Kinna. Politics, ideology and utopia:a defence of eutopian worlds[J].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October,2011.16(3),279-294.
    [18]Bertellman. Marx's Vision of Communism:A Reconstruction. Critique 8, (1977):7.
    [19]G.A. Cohen,'Back to socialist basics', New Left Review,207,1994, pp.3-16.
    [20]Nouriel Roubini. Public Losses for Private Gain:The Effective Nationalization of Huge Sectors of the Economy Means U.S. Taxpayers Are Picking Up the Tab for Failing Banks[N].The Guardian,Sept.18,2008.
    [21]AdityaJohri. Global,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Engineering Studies, Vol.3, No.2, August 2011,71-77.
    [22]Wesley Shrum. Negotiating neutrality in controversy:engineering studies after Hurricane Katrina.Engineering Studies, Vol.2, No.2, August 2010,109-124.
    [23]Costas Panayotakis.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Economic Democracy:Reflections on Today's Crisis and Tomorrow'sPossibilities.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VOL.21(4),DECEMBER 2010,7-33.
    [24]David Norman Smith, etl. Mapping the Great Recession:A Reader's Guide to the First Crisis of 21st Century Capitalism. New Political Science,Volume 33, Number 4, December 2011.
    [25]A.JamesGregor. Fascism, Marxism and Some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Classification. Totalitarian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Religions,2002(3:2),61-82.
    [26]Thomas D. Taverney,James D. Rendleman. Engineering Global Leadership.Astropolitics, 2011(9),119-139.
    [27]Sarah Bell.Engineers, Society, and Sustainability:Synthesis Lectures on Engineers, Technology and Society, July 2011,109 pages.
    [28]Ruth Kinna. Politics, ideology and outopia:a defence of eutopian worlds.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October 2011),16(3),279-294.
    [29]Costas Panayotakis.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Economic Democracy:Reflections on Today's Crisis and Tomorrow's Possibilities. Capitalism Nature Socialism, DEC.2010 (4),7-33.
    [30]David Schweickart,'Market Socialism:A Defense,'in Bertell Ollman (ed.), Market Socialism:The Debate Among Socialists,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8, p.11.
    [31]Alvin M. Weinberg. Can Technology replace social engineering,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December,1966.P4-8
    [32]Brad Allenby, Cynthia Folsom Murphy, etl.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ustain Sci (2009) 4:7-15.
    [33]Sunny Y. Auyang. Knowledge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ynthese (2009) 168:319-331.
    [34]Jonathan Daniel, James Vandersteen.Humanitarian Engineering in th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August 2008.
    [35]Celia Lessa Kerstenetzky. Hayek and Popper on ignorance andintervention,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07),3:1,33-53.
    [36]Dick Pels.Socialism between fact and value:From Tony Blair to Hendrik de Man and back.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2002,7:3,281-299.
    [37]Antonio Callari and David F. Ruccio. Rethinking Socialism:Community, Democracy, and Social Agency. Rethinking Marxism,Vol.22,No.3, JULY,2010.403-419.
    [38]Abdallah M. Hasna. Sustainability classifications in engineering:discipline and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ngineering, Vol.3, No.4, December 2010,258-276.
    [39]Steve Rayner. Uncomfortable knowledg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gnorance in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discourses. Economy and Society,Vol.41,No.1, Feb.2012,107-125.
    [40]Fred Eidlin.Popper's social-democratic politics and free-market liberalism. Critical Review,2005, Vol.17,No.1-2,25-48.
    [41]Friedman Jeffrey. Popper, Wwber, and Hayek:The Epistemology and Polotics of Ignorance.Critical Review,2005,17,1/2.P1-58.
    [42]Celia Lessa Kerstentzky. Hayek and Popper on ignorance and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007),3:1,33-53.
    [43]Sarah Hogan. Spatial Dreams, Social Plans:Early English Utopias and the Capitalist Imperialist Imaginary.2010.
    [44]Kaplan, Morton A. What's Wrong With Social Engineering? World & I.Jan2000, Vol.15 Issue 1, p14.
    [45]Chase, Alston. Clinton administration is pushing grand-scale soci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guise of ecosystems. Enterprise/Salt Lake City; 2/13/95, Vol.24 Issue 33,p17.
    [46]Tomba, Luigi. Creating an Urban Middle Class:Social Engineering in Beijing. China Journal. Jan2004, Issue 51, p1.
    [47]Telzrow, Michael E.Socialism's Broken Promises.The New American. Jan 5,2009; 25,p1.
    [48]Briant, Thomas A.,Cunniffe, Amy Jensen.Stop social engineering and unconscionable tax increases. Hill,9/19/2007, Vol.14 Issue 107,p32.
    [49]Mathoney,Daniel J. The Conservative Critique of Social Engineering. American Enterprise; Sep/Oct98, Vol.9 Issue 5, p43.
    [50]Mathoney,Daniel J. Engineering social justice. ENR:Engineering News-Record.06/22/98, Vol. 240 Issue 25,p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