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乡结合部”:当代中国新生代导演影像中的精神空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聚焦“城乡结合部”县域特殊空间、及其在此空间中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电影作品,形成了一种中国当代电影史上对动态中的城镇、县城、县级地市这类物理性界域的一种日益自觉的、带有现场感的“空间”审视。有别于一般既定的分类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电影,这些影片中充满内在张力的“县城—城镇—城乡结合部—空间”不仅是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场所,同时亦与剧变中的人互为建构、相辅相成,或者“城乡结合部”本身就是人的生存形式及其自身属性。“城乡结合部”的县域空间和其中的人呈现为既诗意又残酷的生命存在。这种对“特殊空间”的深度自觉,引出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在电影创作中不断发展、延续至今;其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是当代电影研究中一个有待探讨的命题。本论文立足于电影纪实美学的相关理论,从空间自觉、空间生产的视角,追朔90年代至今一群自觉聚焦“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的中国新生代导演,如何在他们的主要电影作品中对此特殊空间进行影像表达,探讨其中两种较为凸显的审美特征及其内在关联:“诗意”与“残酷”的辨证互动、及其社会内涵和可能有的文化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本论文对新生代导演创作生态环境的两大要素,即资本要素与转型中的中国电影生产体制,有一定程度的涉及。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至第五章,这四章的结构安排,一方面可从历时性角度看作是对中国县城影像发展脉络的探寻,基本上是以电影创作发展的大致顺序探讨:从“‘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的审美自觉”、“个人情感记忆空间”的现实与理想的交织、“独立制片争相把县域空间的影像表征视为一种先锋的创作要素与话语权利、”“‘县域空间’与‘命题作文’的对话”。另一方面,本论文的结构安排也可视为从共时性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影像表征的各异形态所作的审美分析与初步梳理。每一章各自代表了一个导演群体对“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的富有侧重性的空间构建与话语表达。
     在审美层面上大有差异的90年代后出现的新生代导演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视野投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十余年来在社会改革与变迁中最有矛盾张力的“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以诗意和残忍交融变奏的审美方式呈现出中国基层社会中物理的空间变迁与想象的县城人的精神空间历变,及其相互的关联。在具体可感的影像中,新生代导演以纪实美学的手法触及到了中国当下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最有活力的生命向往,凸现基层社会中一度被遮蔽的个体经验,捕捉县域实在的空间质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纪实美学的创作理念和技巧,使得“城乡结合部”县域空间及其中的人深刻联结、相互交融。这背后支撑的是他们的社会关切、精英意识和电影美学理想。
Since1990s, numerous films characterized by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city, town, county, county-level city and prefecture-level city have appeared in Chinese film creation. Such creation tendency continues to exist up to now through various film aesthetic forms. However, in previous times, there were few Chinese films for spatial representation and production concerning "rural-urban continuums" such as towns. This is not just the issue concerning whether "town space" was presented and whether town environment could become the context and living space of protagonists' activities, but that town space was never represented with so rich sense of space. Meanwhile, regardless considering from the space expression of Chinese film aesthetics or from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reality, county images should not equate with "urban films" without differentiation. Hence,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film documentary aesthe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discourse production of county space brought by films produced by Chinese dire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since1990s from a perspective of space production. In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also gives considera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eated by dire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the film production of capital element and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is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sixth chapter.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the five chapters is as follows:on the one hand, from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it can be regarded as an explor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 Chinese county images--the paper conducts its discussion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order of film creation development:from "the discovery of county space", the reminiscence trend concentrating on "memory space of personal emotion", the observation of realistic questions such as "peasant-workers" and "vulnerable groups","independent filmmaking strives to regard th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county space as a advanced creation element and discourse right" to "county space is used as the material of'proposition composition'to represent" in recent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the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this paper can be viewed as the aesthetic conclusion and theory arrangement for different forms of county space image representation. Each chapter stands for one distinctive space construction and discourse expression of a specific directing group:the changing hometown space, nostalgic collectivism space, film media space of personal emotion memory, cold bottom space--the "sub level", the broken and torn county region space locating in the edge of rural and urban places and county space rich in sense of place and power structure prominence.
     The directors focus on the county space in the over30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market-oriented economy when the impacts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the fiercest, and present the visible spatial changes and invisible spiritual space variation of county people in Chinese grass-root society in the form of images. In the specific visible images, dire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contact the sharpest social contradiction in current China by means of documentary aesthetics, highlight the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in the grass-root society which is always shaded, and capture the concrete spatial texture of county space. In this process, they adopt creative concepts and skills of documentary aesthetics to profoundly combine the county space with people inside rather than separate people from the space. As for the film itself, it will be perfect to apply documentary aesthetical skills like a full-length shot for the content presentation of county space. It is because only a full-length shot can completely display the texture and true feeling of county space. In fact, a full-length shot can only be fully played in Chinese county space. It is also a powerful discourse resistance to the Chinese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with "sense of counterfeit" in the dual levels of film contents and film forms.
引文
① 对于中国影人的代际命名,本文认同国内外通用的数字编码命名,尤其是在海外学界, The Sixth Generation Director的命名己成共识。但是对于国内研究者而言,多采用“新生代”(The New Generation)一词命名“第五代”导演之后出现的中国庞大纷繁的新的电影导演,它不仅包括典型的“第六代”群体,还包括其后出现的诸多新锐导演和年轻导演。但是,本文研究的电影范畴主要涉及到整个“第五代”之后的“第六代”以及第六代之后的其他“新生代”导演,因此对本文而言,“第六代”和“新生代”的命名同时有效,而在不同章节的讨论中略有侧重。
    ①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页。
    ②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诺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4页。
    ① [美]大卫·波德莱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彭吉象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②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③ 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第18-24页。
    ④ 参见陈林侠、周露霞:《‘全球本土化’与中国电影资本重组中的三种‘跨地性”叙述》,载《戏剧》2011年第1期,第139-148页。张英进:《全球化中国的电影与多地性》,《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第74-79 页。
    ① 韩晓:《古代小说的空间转换与形式修辞》,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28-129页。
    ①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trans.Jay Miskowiec, in Diacritics, Vol.16, No.1,1986. p22-27.
    ① [法]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① [法]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 转引自刘思佳:《开拓电影空间的可能性》,载《现代传播》,2010年第6期,第162-163页。
    ① [法]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载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 Gregory Flaxman,ed.The Brain is the screen:Deleuze and the Philosophy of Cinema,P11转引赵晓姗《电影可能是什么?——德勒兹电影哲学思想初探》,《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0期。
    ① 贾樟柯:《寻找电影之美:贾樟柯十年电影之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80-84页。
    ② 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③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① Zhang Zhen:Teahouse,Shadowplay,Bricolage:Laborer's Love and the Question of Early Chinese Cinema,Ed.Zhang Yingjin 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1922-1943.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39.
    ① 陈晓云:《城市空间的多重演说: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视觉建构与文化想象》,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第40-44页。
    ① 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412页。
    ② 这部分作品主要包括:章明的《巫山云雨》、何建军的《邮差》、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王全安的《月蚀》、路学长的《长大成人》(路学长)、阿年的《呼我》、张元的《儿子》、吕乐的《赵先生》、宁瀛的《民警故事》、王光利的《横竖横》。
    ① 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① 费孝通:《费孝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② 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③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6页。
    ④ 申端锋:《从大都市到小县城:80后农民工返乡的一个路径》,《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3期,第128页到132页。
    ① 王超:《退回到自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05页。
    ② 路璐:《去蔽与显现: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底层空间建构》,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7-74页。
    ① 访谈《把贾樟柯彻底搞清楚》,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1969/
    ① 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包卫红译,《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第46页。
    ① 张旭东:《消逝的诗学:贾樟柯的电影》,王钦译,载《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1期,第54页。
    ① 林旭东、张亚璇、顾铮:《贾樟柯电影:小武》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①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92-293页。
    ① [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① 金丹元、孙晓东:《传统意识与现代性之纠缠》,载《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
    ① 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76页。
    ① 章明:《误读<秘语17小时>——章明访谈》,《现代艺术》2002年第1期。
    ① 焦勇勤:《幽灵与惩戒:从电影<青红>的空间叙事谈起》,《电影文学》,2008年第7期。
    ①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299页。
    ②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①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②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 Jen Harvie:Theatre and the city, Palgrave Macmillan, P40-44.
    ① 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5页。
    ② 孙孟晋:《贾樟柯访谈文》,载《艺术世界》,2004年第12期。
    ③ 林旭东、张亚璇、顾铮编:《贾樟柯电影:小武》,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① 章明:《关于他们,关于生存,关于梦》,《现代艺术》2001年第3期。
    ① [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第57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① 白睿文著,连城译,《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① 王小鲁著:《大屠杀前夜的电影理论:本雅明论电影》,《电影与时代病:独立电影文化评价与见证》,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 李红秀:《新时期的影像阐释与小说传播》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① 李红秀:《新时期的影像阐释与小说传播》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② 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① 2008年数据来自上海市文广局网站资料《2008年度上海电影概况》。
    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icles/2007/02/16/20070913144431120333.html
    ① 吕新雨:《从彼岸开始:新纪录运动在中国》,《天涯》,2002年第3期,第58-72页。
    ① 贾樟柯,吴冠平:《<世界>的角落》,《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① 张果、章明:《找到一种电影方法:导演章明访谈》,《音乐与表演》,2002年第2期,第53页。
    ① [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①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② 章明:《致友人的一封信》,《当代电影》,1996年第4期。
    ① [美]大卫波德维尔著,张锦译,《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②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转引自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3-83页。
    ③ [美]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看电影的艺术》,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页。
    ① [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① [苏]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②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70页。
    ① 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① [法]蒂费纳·萨莫瓦纳:《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69页。
    ② 苏七七:《河流与潮汐》,《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
    ① 导演顾长卫:《我不需要某个电影节来肯定》,http://news.163.com/06/0125/17/28B16HCB0001122D.html,登陆时间2013年2月10日。
    ②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P 40.
    ① [美]马尔库塞、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① [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 陈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第5-31页。
    ①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的“社会组织民俗”,指的是“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以推动群体世界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参见: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可见“社会组织民俗”是与社会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甚至是社会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作用于大众日常行为模式、支配并形成一段时期内稳固的社会秩序和固定的。
    ② Chris Berry,'Jia Zhangke and the Temporality of postsocialist Chinese cinema:In the Now (and then)', Olivia Khoo and Sean Metzger, ed. Futures of Chinese cinema:Technologies and Temporalities in Chinese Screen Cultures (Chicago:intellect bristol), P115.
    ① 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年版。
    ② [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③ 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
    ④ [美]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155页。
    ① 邵培仁、杨丽萍:《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① 邵培仁、杨丽萍:《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5月刊
    ② 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③ Cui Shuqin, Negotiating In-Between:On New-generation Filmmaking and Jia Zhangke's film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18 no.2, Autumn 2006.pp.98-130.
    ①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② 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36页。
    ① 张慧瑜:《中产阶级的浮现与中国电影体制的转型:以一个“80后”的观影经验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6期。
    ② 余纪:《基层电影市场透视:以重庆为例》,载《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
    ① [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许琦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②李宏宇:《中国电影:第三次集体怀旧》,广州《南方周末》,2009年9月15日。
    ① 洪治纲:《底层写作仅仅体现了道德化的文学立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5期,第33页。
    ① 王超:《真正地面对真正》,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367页。
    ①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13页。
    ① 王志敏著,《电影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② 徐然:《被称中国近期最好电影<盲井>展示无法直视的真实》,《艺术评论》2004年第12期,第37页。
    ③ 王超:《退回到自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82页。
    ①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① [美]路易斯 贾内梯著,焦雄屏译,《认识电影》,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3页。
    ① [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认识电影》,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04-105页。
    ① 韩琛:《时代的盲井与草根的命运》,《天涯》,2007年第1期。
    ①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① [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8页。
    ① 李扬:《从“盲井”爬回地上》,《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5日。
    ① 王超:《退回到自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3页。
    ① 王超《退回到自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0页。
    ①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页。
    ②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① 王超《退回到自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页。
    ② 王超《退回到自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010年版,第294页。
    ① 白洁:《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6期。
    ① 张慧瑜《遮蔽与突显:“农民工”在大众传媒中的位置》,http://www.culstudies.com。
    ① [美]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② [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 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① 新世纪“第六代”同样有向主流价值和市场面向回归的痕迹,以张元的《绿茶》、王小帅的《左右》等片为代表。
    ① 1994年2月,鹿特丹电影节举办了中国电影专题展映。一个月后,3月12日,广电部下发《关于不得支持、协助张元等8人拍摄影视片及后期加工的通知》,处罚名单包括:田壮壮、张元、王小帅、吴文光、何建军、宁岱,其中,“《我毕业了》一片主创人员待查后通报”。当时张元正在筹拍的电影《一地鸡毛》由此中止,他的妻子宁岱拍摄了关于这一场停机事件的纪录片《停机》,之后,广电部公布了对《蓝风筝》、《北京杂种》、《流浪北京》、《我毕业了》、《停机》、《冬春的日子》、《悬恋》七部有违规行为的影片导演的禁令。詹庆生、尹鸿: 《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② 参见Cui Shuqin, Working from the Margins:Urban Cinema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Sheldon H. Lu and Emilie Yueh-Yuyeh eds, Chinese-language Film:Hi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 P96 Paul G. Pickowicz, Velvet Prison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Filmmaking, in Deborah S. Davis, Richard Kraus, Barry Naughton, and Elizabeth J. Perry eds, 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206
    ③ McGrath, Jason, The Independent Cinema of Jia Zhangke:From Postsocialist Realism to a Transnational Aesthetic, in The Urban Generation:Chinese Cinema and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P82-114
    ① 语出刘佳茵于2012年11月在布朗大学与笔者的一次交流中。
    ② 在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授予刘佳茵《牛皮》奖项的颁奖词中,明确指出本片最打动人的是其在电影语言方便的探索,而整个电影节讨论其影片主要围绕的是该片的宽银幕和画幅比的独特选择。
    ① 新纪录运动的开山之作《流浪北京》,讲述的就是改革之初一群漂在北京的艺术家脱离安稳的体制内生活,对艺术与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
    ① Donald, SH, Landscapes of class in contemporaiy Chinese film:from Yellow Earth to Still Life, in J. Malpas eds, The Place of Landscape, MIT Press,2011, P227-244
    ① 有关跨地性、在地性理论的电影研究参见张英进教授的相关论著,他强调具体地点的独特性、情感依附性,以及地点的多元并置、流动、认同与互动连接。并强调电影的跨地性亦在于电影生产、消费中的多元合作促动,强调电影实践与内容表达中跨地性关联的重要性和多地性发展的不均衡状态。这事实上也是对全球化时代本地性存在重要性的侧面表述,但论著者强调流动性和跨地性语境中本土性。笔者在本文中强调在地性于后六代电影的重要地位,这鲜明地构成后六代独立影像风格的核心本质,甚或对流动的跨地性日常经验持否定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作者的跨地性视野乃至电影实践的跨地性合作与流通实际发生并存在。
    ①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 杨弋枢、应亮:《不只是区域电影:青年导演应亮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76-82页。
    ② 同上。
    ① 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地标性摩天建筑。在这里成为居民公寓小区的名字。
    ② 隐约断续的广告词:占地800亩,独具匠心的板型设计,将给您带来别墅式的享受对人的体贴关爱,对人格的塑造,对人居空间的拓展,幸福生活在不经意间流淌。太阳新城,我心中的太阳。联系热线.
    ③ 参见:崔辰、应亮:《传统电影就让它们过去吧:应亮访谈》,《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第58-62页。
    ① 借用《树》片中三愣对树调侃性评价:你这人格咋这么不稳定啊!
    ② “因为东北下雪的风景以及空间的通透感正好与主题特别贴近。雪能够掩盖很多现实,最后现实被一层一层地剥离开,有一种残酷诗意的感觉.”郝建、韩杰、游飞:《新作评议:》,《当代电影》,2011年第12期,第29-36页。
    ① Henry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1991, P70
    ② 《专访<树先生>韩杰:每个人可能都有妄想症》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1/11/03/1474469.html
    ① Wenfei Winnie Wang, C. Cindy Fan,"Migrant workers'Integration in Urban China:Experiences in Employmen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12, P53, 731-749.
    ① 孙立平:《失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26页,2004年版。转引自:陆学艺,宋国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2009年10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 Yan Haiping, Inhabiting the City:Tropes of "Hom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in China Review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pring 2013
    ①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第6-14页。
    ① 《小县城“命题电影”:专卖风土人情》,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2/08/11178599_0.shtml
    ① 丁宁:《对话:中国新生代影像》,《电影艺术》,2003年第1期。
    ② 费孝通著,《学术自述与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4--35页。
    ①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② 《专访章明导演:看山已是山》,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75ba9b0100tih9.html
    ① 欧阳江河主编,《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① 林旭东、张亚璇、顾铮编,《贾樟柯电影:站台》,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
    1.[美]爱德华·苏贾著,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诺斯特著,刘云舟译:《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1987年版。
    4.[法]安德烈·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2005年版。
    5.[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重构中国电影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10年版。
    8.[德]本雅明著,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9.[德]本雅明著,张旭东、王斑译:《启迪》,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10.[德]本雅明著,许琦玲、林志明译:《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英]布兰斯顿:《电影与文化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英文影印本),2006年版。
    13.白睿文著,连城译:《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匈]巴拉兹·贝拉著,安利译:《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大卫·波德莱尔,克里斯汀·汤普森著,彭吉象等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大卫·波德维尔著,张锦译:《电影诗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英]戴维·弗里斯比著,,卢晖临等译:《现代性的碎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8.[法]德波著,王昭凤译:《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法]蒂费纳·萨莫瓦纳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法]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法]福柯著,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97年版。
    22.[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4.[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转引自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5.[英]海默尔著,王志宏译:《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6.[美]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卡林内斯库,顾爱彬等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29.[美]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法]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1.[法]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第57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路易斯·贾内梯著,焦雄屏译:《认识电影》,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34.[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5.[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6.[法]马塞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37.[美]马尔库塞、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38.[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9.[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0.[美]斯坦利·卡维尔,齐宇等译:《看见的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
    41.[美]约瑟夫·弗兰克等著,秦林芳编译:《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2.[美]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张菁、郭侃俊译:《看电影的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44.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利: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7.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导演档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48.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费孝通:《费孝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
    51.费孝通著,《学术自述与反思》,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52.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3.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4.路璐:《去蔽与显现: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底层空间建构》,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
    55.李红秀:《新时期的影像阐释与小说传播》,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林旭东、张亚璇、顾铮:《贾樟柯电影:小武》,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
    57.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8.林旭东、张亚璇、顾铮编:《贾樟柯电影:小武》,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3年版。
    59.林旭东、张亚璇、顾铮编,《贾樟柯电影:站台》,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
    60.罗岗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1.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63.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欧阳江河主编:《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孙立平:《失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6.王超:《退回到自由》,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7.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王小鲁:《大屠杀前夜的电影理论:本雅明论电影》,《电影与时代病:独立电影文化评价与见证》,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69.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0.王志敏著,《电影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2.钟敬文著,《民俗学概论》,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3.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74.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5.白洁:《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书写与讨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第6期。
    76.陈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
    77.陈林侠、周露霞:《‘全球本土化’与中国电影资本重组中的三种‘跨地性’叙述》,《戏剧》,2011年第1期。
    78.陈晓云:《电影城市:当代中国电影的城市想象》,《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
    79.陈晓云:《城市空间的多重演说: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视觉建构与文化想象》,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6期。
    80.崔辰、应亮:《传统电影就让它们过去吧:应亮访谈》,《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
    81.丁宁:《对话:中国新生代影像》,《电影艺术》,2003年第1期。
    82.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83.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84.韩琛:《时代的盲井与草根的命运》,《天涯》,2007年第1期。
    85.韩晓:《古代小说的空间转换与形式修辞》,《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6.洪治纲:《底层写作仅仅体现了道德化的文学立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5期。
    87.贾樟柯:《寻找电影之美:贾樟柯十年电影之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88.贾樟柯,吴冠平:《<世界>的角落》,《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89.焦勇勤:《幽灵与惩戒:从电影<青红>的空间叙事谈起》,《电影文学》,2008年第7期。
    90.金丹元、孙晓东:《传统意识与现代性之纠缠》,载《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
    91.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
    92.李宏宇:《中国电影:第三次集体怀旧》,载广州《南方周末》,2009年9月 15日。
    93.李扬:《从“盲井”爬回地上》,《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25日。
    94.刘思佳:《开拓电影空间的可能性》,《现代传播》,2010年第6期。
    9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96.陆学艺,宋国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97.吕新雨:《从彼岸开始:新纪录运动在中国》,《天涯》,2002年第3期。
    98.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包卫红译:《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
    99.申端锋:《从大都市到小县城:80后农民工返乡的一个路径》,《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3期。
    100.孙孟晋:《贾樟柯访谈文》,《艺术世界》,2004年第12期。
    101.苏七七:《河流与潮汐》,《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
    102.邵培仁、杨丽萍:《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03.徐然:《被称中国近期最好电影<盲井>展示无法直视的真实》,《艺术评论》2004年第12期,第37页。
    104.杨弋枢、应亮:《不只是区域电影:青年导演应亮访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05.余纪:《基层电影市场透视:以重庆为例》,《电影艺术》,2008年第6期。
    106.张慧瑜:《中产阶级的浮现与中国电影体制的转型:以一个“80后”的观影经验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6期。
    107.张英进:《全球化中国的电影与多地性》,《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
    108.张旭东,王钦译:《消逝的诗学:贾樟柯的电影》,《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1期。
    109.詹庆生、尹鸿: 仲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文艺争鸣》2007 年第5期。
    110.张果、章明:《找到一种电影方法:导演章明访谈》,《音乐与表演》,2002年第2期。
    111.章明:《误读(秘语17小时>——章明访谈》,《现代艺术》,2002年第1期。
    112.章明:《关于他们,关于生存,关于梦》,《现代艺术》,2001年第3期。
    113.章明:《致友人的一封信》,《当代电影》,1996年第4期。
    114. Gregory Flaxman, ed. The Brain is the screen:Deleuze and the Philosophy of Cinema, P11.转引赵晓姗《电影可能是什么?——德勒兹电影哲学思想初探》,《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0期。
    115.Chris Berry,'Jia Zhangke and the Temporality of postsocialist Chinese cinema:In the Now (and then)', Olivia Khoo and Sean Metzger, ed. Futures of Chinese cinema:Technologies and Temporalities in Chinese Screen Cultures (Chicago:intellect bristol), P115
    116. Cui Shuqin, Negotiating In-Between:On New-generation Filmmaking and Jia Zhangke's film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18 no.2, Autumn 2006. P98-130.
    117.Cui Shuqin, Working from the Margins:Urban Cinema and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Sheldon H. Lu and Emilie Yueh-Yuyeh eds, Chinese-language Film:Hi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 P96
    118.Donald, SH, Landscapes of clas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from Yellow Earth to Still Life, in J. Malpas eds, The Place of Landscape, MIT Press,2011, P227-244
    119. FOUCAULT, MICHEL. Of Other Spaces, trans. Jay Miskowiec, in Diacritics, Vol.16, No.1,1986. P22-27.
    120. Jen Harvie:Theatre and the city, Palgrave Macmillan, P40-44
    121. McGrath, Jason, The Independent Cinema of Jia Zhangke:From Postsocialist Realism to a Transnational Aesthetic, in The Urban Generation:Chinese Cinema and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P82-114
    122.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P40
    123. Paul G. Pickowicz, Velvet Prison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Filmmaking, in Deborah S. Davis, Richard Kraus, Barry Naughton, and Elizabeth J. Perry eds, 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206
    124. Wenfei Winnie Wang, C. Cindy Fan, "Migrant workers'Integration in Urban China:Experiences in Employmen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12, P53,731-749,
    125. Yan Haiping, Inhabiting the City:Tropes of "Hom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in China Review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pring 2013
    126. Zhang Zhen:Teahouse, Shadowplay, Bricolage:Laborer's Love and the Question of Early Chinese Cinema, Ed. Zhang Yingjin 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1922-194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39 127.访谈《把贾樟柯彻底搞清楚》,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1969/ 128.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站 http://www.chinasarft.gov.cn/articles/2007/02/16/20070913144431120333. html
    129.《专访章明导演:看山已是山》,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75ba9b0100tih9.html
    130.导演顾长卫:《我不需要某个电影节来肯定》,http://news.163.com/06/0125/17/28816HCB0001122D.html,登陆时间2013年2月10日。
    131.《小县城“命题电影”:专卖风土人情》,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12/08/11178599_0.shtml
    132.《专访<树先生>韩杰:每个人可能都有妄想症》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1/11/03/1474469.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