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内舆论与中国公众外交:“国家—社会”的研究视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国家—社会”的互动为分析框架,从国内舆论对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外交决策、执行机构对国内舆论的引导两条线索出发,分析了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制度的转型。
     导论部分主要是提出研究问题。首先,明确界定了本文涉及到的两个核心概念:国内舆论和公众外交。然后,对国内外学术界在国内舆论与中国外交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在把握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难点,并确立了“国家—社会”互动的研究路径,为随后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国家—社会”关系研究路径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舆论—外交”研究的理论分野,继而创建了“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分析模式。第二、三章重点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用“国家—社会”互动模式分析中国外交。第二章着重研究“国家—社会”框架下的社会部分,也就是其中的国内舆论因素。这一章内容涉及中国国内舆论作用的历史发展、总体特点,影响外交决策的主要途径,及其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从“社会”的维度探讨了“良性互动模式”的一方面内容。第三章着重研究中国公众外交开展状况。在回顾公众外交的理论归属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公众外交的实践状况,并对公众外交未来的开展提出政策建议。这是从“国家”的维度探讨了“良性互动模式”的另一方面内容。第四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2001年至2008年间中国对日政策为出发点,对“国家—社会”研究路径下的中国舆论与外交关系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了舆论在中国对日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了政府如何开展公众外交化解国内舆论的负面效应。结论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外交进步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为此,中国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性渠道,使社会因素在参与外交政策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推进中国外交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国内舆论引导方式,趋利避害,服务于中国整体外交的开展。
The dissertation is basically a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the framework of“state–society relations”. Based on the study, my research purpose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measur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to guide the trend of public opin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presents the problems and defines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paper—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diplomacy. Then, the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in the field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establishes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methodology of the paper.
     Chapter One establishes a research model of“states–society relations”fo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gards public opinion–foreign policy relations as the sub-field of the model.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effect of public opinion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Chapter Two elaborat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foreign policy, such as its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nnels to influenc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roles it play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making. This part constitutes the society approach of the research model.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other part of the model—public diplomacy, in terms of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oots,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chapter, the paper puts up with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hinese public diplomacy. Chapter Four takes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China’s Japan policy as a case study, and analyzes the public opinion–foreign policy rela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state–society relations”that is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chapter.
     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effects of societal forces, such as public opinion, on the formulation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stitutional channel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absorb the bright factors of the societal forces. Furthermor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pe with the diversified societal forces so as to ser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引文
2参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3牛军:“世界的中国: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5页。
    4 Alastair Iain Johnston, Robert S. 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405-406.
    5【美】费正清、【英】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5页。
    6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理论趋势及方法辨析》,《世界政治与经济》2006年第8期,第16页。
    7外交部“公众开放日”从2003年9月开始到2007年为止,外交部举行过13次公众开放日。
    8外交部从2004年开始开放了解放初至1960年的外交档案。目前,已经开放的档案有4万多份。
    9 Peter Hays Gries,“Popular Nationalism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 China’s New Nationalism: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pp.34-116.
    10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11喻国明:《中国民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12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论舆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1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14徐向红:《现代舆论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5页。
    15郭可:《当代对外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1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17赵启正:“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http://www.rjh.com.cn/docpage/c885/200601/0117_885_5035.htm
    18【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19陈力丹:《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20韩召颖:《美国公众外交与美国对外政策》,《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4期,第29—32页
    21 911事件”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了公众外交的重要性。近年来,他们逐步加大了对公众外交投入。2005年美国的公众外交投入达到5亿美元,是“911事件”前的5倍。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相继成立了多个与公众外交相关的部门。比如,“白宫信息联合中心”(White House Coalition Information Center),全球宣传办公室(Offic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全球外交办公室(Office of Global Diplomacy)等。奥巴马总统上任后立刻启动了一项针对多部门联动的公众外交计划,他提议在阿拉伯世界各主要城市开展“美国之间”活动,提供新的英语培训项目,提供免费的网络连接和维护项目,促进各国人民同美国人民的直接交流。用奥巴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展开公众外交行动,重塑美国道德威信”。
    22沈国放语,引自王海涓《中国外交揭开神秘盖头》,《北京晚报》,2004年3月20日。
    23齐前进:《公众外交: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世界知识》2003年第15期,第59页。
    24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5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189页。
    26参见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心态、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27主题讨论:《社会变迁与中国外交》,《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9页。
    28郝雨凡、林甦:《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33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肖欢:《媒体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兼评中美关系中的媒体因素》,《国际论坛》2000年第5期;徐小红:《西方国家新闻媒体同外交决策的关系》,《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媒体的背后是民众,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主要载体。
    34此外还有贾宝林:《网络民意与政府决策》,《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文章分析了网络舆论的构成及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35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6赵可金:《美国公众外交的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86-92页。
    37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众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第22-27页。
    38王瑞彬:《美国公众外交研究引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9唐小松:《中国公众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建构》,《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第42-46页。
    40刘炳香:《公众外交: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1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42比较有代表性的如Walter Lippmann,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25. Gabriel Almond,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Foreign Policy,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96. Bernard C. Kohen,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V.O.Key,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iplomacy, Alfred. A. Knopf, 1961. Ole R. Holsti,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43除了对美国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其它“民主国家”。参见:Thomas Risse-Kappen,“Public Opinion, Domestic Structure, and Foreign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World Politics 43, no. 4 (July 1991): 479-512; Joel E Brooks,“The Opinion-Policy Nexus in Germany,”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4, no. 4 (Winter 1990): pp.509-529.
    44参见James D. Fearon,“Signaling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Tying Hands Versus Sinking Cost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1, no. 1 (1997): 68-90; Edward Mansfield, Helen V. Milner, and B. Peter Rosendorff,“Why Democracies Cooperate More: Electoral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6, no 2 (Summer 2002): pp.477-513.
    45 Gerald Segal, ed.,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Reform, London and New York: 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Ltd, 1990.
    46 Michael D. Swaine with Donald P. Henry,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Santa Monica: RandCooperation, 1995.
    47 David Lampton, eds,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1978-20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8 Alastair Iain Johnston,“Chinese Middle Class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scent Liberaliz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179, 2004.
    49参见Alastair Iain Johnston, Robert S. 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340-377.
    50该书的中文版已经出版(美)唐(Tang, W.F)著,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51参见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2 Lee, M.: Broadcasting to China: a‘surrogate’challenge to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in: Intermedia; 21(3) June: 8-10, 1993. Pocha, J.; Ha Jin: The rising soft power of India and China, New Pespectives Quarterly, 20(1) winter: 4-13, 2003 Hooghe, I. D’: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Melissen (ed.):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Basingstoke [etc.]: Palgrave Macmillan: 88-105. 2005. Hooghe, I. D': The rise of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The Hague: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lingendael”, July, 2007. Hooghe, I. D': Into high gear: China's public diplomacy,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 3(1): 37-61, 2008. Kurlantzick, J., China’s charm: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soft powe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06. Kurlantzick, J.: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3如:Jozef Batora: Public Diplomac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States: Norway and Canada,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lingendael”, 2005.
    57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于《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58肯尼思?沃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提出了国际关系学着分析有关战争根源及和平条件的“三个意象理论”,即从人性善恶出发分析战争根源的第一意象(the firest image),从国内政治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国际问题的第二意象(the second image),以及从国际体系出发解释战争根源的第三意象( the third image)。
    59【美】西达?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0-32页
    60 Peter Alexis Gourevitch,“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2, No.4, (Autumn 1978), pp.881-912.
    61这里“政府”与“国家”具有相同的指向。参见:Migdal, Joel S., Strong Sorieties and Weak States: States-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62参见Andrew Cortell and James Davis,“How Do Internatinal Institutions Matter: The Domestic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Rules and Norms,”p455.转引自【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主编的《国际化与国内政治》一书的导读部分。
    63 Thomas Risse Kappen(ed.),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23-25.
    64里斯—卡彭分析了国际行为体政策对于不同国内结构的国家影响的程度。Thomas Risse Kappen(ed.),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p28.
    65 Stanislav Ossowski: On the Peculiarity of the Social Science. Warsaw, 1962, p. 86.转引自,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第6期,第71页。
    66 Harald Muller and Thomas Risse-Kappen,“From The Outside In And From The Inside Out”, in The Limits of State Autonomy: Social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 Formulation, edited by David Skimore and Valerie M. Hundson, Westview Press, 1993, p.34.
    67 David Skimore and Valerie M. Hundson, The Limits of State Autonomy: Social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 Formulation, pp.7-15.
    68 David Skimore and Valerie M. Hundson, The Limits of State Autonomy: Social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 Formulation, p.5.
    69记者出身的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最早发表了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开创了研究美国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关系的先河。他在这一时期的著作如《自由和新闻》(Freedom and News),《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和《幻影股的民众》(The Phantom Public)成为这一领域的开山之作,直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此同时,1937年著名的杂志《公众舆论季刊》( Public Opinion Quartly)创刊,也为学者们发表舆论对于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影响方面研究成果提供了平台。
    70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5th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Knopf, p.147.
    71 Walter Lippman, Essays in the Public Philosophy, (Boston: Little, Brown, 1995), p.20.转引自王鸣鸣:“公众舆论与美国对外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第77页。
    72【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73 Gerard Herberichs,“On Theories of Public Opinion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0, no.4 (1966-1967), p.626.
    74 Gabriel A. Almond: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 1966. James Rosenau,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an Operational Formul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75“阿尔蒙德—李普曼共识”是指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学者对公众舆论的性质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达成的共识。即,公众舆论往往是无知、轻率、非理性的;缺乏系统和连贯性;对外交政策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影响有限。公众舆论的介入会使决策无密可保、久拖不决、僵化教条。
    76 Caspary, W.R.,“The Mood Theory: a study of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4, pp. 536-547.
    77例如:Bennett, S.E.“Attitude Structures and Foreign Policy Opinion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55, pp. 732-743. Graham, T.W,“the Pattern and Importance of Public Knowledge in the Nuclear Age.”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2, pp. 319-334. Russet, B, Controlling the Swor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8 Page, B.I and Shapiro, R.Y,“Effect of Public Opinion on Poli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7, p.182
    79 Ibid, p.180.
    80 Monroe, A.D.“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Policy,”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2, p.6.
    81例如:Powlick, P.J,“The Attitudinal Bases for Responsiveness to Public Opinion Amo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Official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1991, 35. Hinckley, R.H. People, Polls, and Policymakers: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82 Risse-Kappen, T.“Public Opinion, Domestic Structure, and Foreign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World Politics, 1991, 43, p.510.
    
    83 Bernard C. Cohen,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84苏长和:《中国外交能力分析—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视角》,《外交评论》2008年第4期,第10页。
    85 David M. Lampton,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p.308.
    86邓正来教授对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深入探讨。参见: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于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4页。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类似于“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
    8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645-646页。
    88参见Guobin Yang,“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China Quarterly 181 (March 2005): pp.46-66; Yuen Yuen Tang,“When Peasants Sue En Masse: Large-scale Collective ALL Suits in Rural China,”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 no. 1 (March 2005): pp.24-49; Elizabeth J. Perry and Mark Selden, eds. Chinese Society: 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Kevin J. O’Brien,“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China Journal No. 48 (July 2002): pp.139-154; Johan Lagerkvist,“The Ris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 no. 2 (March 2005): pp. 119-130.
    89林语堂著,刘小磊译:《中国新闻舆论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90杨光斌、李月军等著:《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91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99-890页。
    92李良栋:《误区与超越——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5页。
    93 Quansheng Zhao,“Domestic Factor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rom Vertical to Horizontal Authoritarianism,”The Annu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519, January, pp. 76-159.
    94也有学者把精英定义为核心决策团体的成员,包括国家领导人、与外交决策有关各部门的领导等。因此在这里使用的是“次精英”(subelite)的概念。本文分析中国国内舆论时就分为精英舆论和大众舆论两个层面,不把决策者包含在内。
    95杨光斌、李月军等著:《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96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与1995年5月联合主办的“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中国青年报》1995年7月14日第8版。
    97参见《中国青年报》,1997年3月18日。
    98 Joseph Fewsmith and Stanly Rosen, The Domestic Contex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oes“Public Opinion”Matter?,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David Lampton, ed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63.
    99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178页。
    100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101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02 Joseph Fewsmith and Stanly Rosen, The Domestic Contex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oes“Public Opinion”Matter?,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David Lampton, ed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53.
    103赵全胜:《知识分子和外交思想库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载于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65页。
    104参见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default.htm
    105蔡拓:《和谐世界标示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理论参考》2007年第5期,第55页。
    106《中南海传出的讯息》,《环球》,2007年第20期。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0/17/content_6890640.htm
    107 Peter Hays Gries,“Popular Nationalism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China’s New Nationalism, pp.34-116.
    108时殷弘:“公众舆论上扬与精英舆论下落的中国”,《看世界》,2005年2月8日。http://cul.book.sina.com.cn/p/2005-02-18/111403.html
    109 Joseph Fewsmith and Stanly Rosen, The Domestic Context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oes“Public Opinion”Matter?,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1978-2000, David Lampton, ed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62.
    110王缉思、谢淑丽:《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环球时报》,2004年1月16日。
    111参见“星岛环球民意中心”,http://www.stnn.cc/vote/default.html
    112 Susan L.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77.
    113 Thomas J. Christensen,“Tracking China’s Security Relations: Causes for Optimism and Pessimism,”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winter 2002, No 1, p.1.
    114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产阶层政治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115 Alastair Iain Johnston,“Chinese Middle Class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scent Liberaliz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September 2004, No.179, pp. 603-628.
    116《网络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同情加沙认为以色列太狠》,《环球时报》,2009年1月8日。
    117【日】加藤嘉一:《日本人看‘和服母女’事件》,《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第22期。
     118 Peter Gries, Chinese Nationalism: Challenging the State, Current History, September 2005, p.252.
    119参见季卫东,武文洁:《户外和网络广告——中国广告业的晨星》,摩根斯坦利2006年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6/09/content_4670940.htm
    120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21比如:“在毛泽东时代,大众媒体是党的工具的附属物,负责宣传党的思想,推进党的意识形态链条,并实现其政策”。Leonard L. Chu,“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China,”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ed. Paul S. N. Lee, New York, Hampton Press, 1997, p.90.“大众媒体称为服务于党的政策的忠实的眼睛、耳朵和喉舌,塑造公众舆论。”Junhao Ho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in China: 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ociety, and Media Since the Reform, Westport, Praeger Press, 1998, p.43.
    122 Lowell Dittmer,“The Politics of Publicity in Reform China,”in Chin-chuan Lee (ed.), China’s Media, Media’s China, Boudler and Oxford: Western Press, 1994, p.90.
    123 Yuezhi Zhao,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Between the Party Line and the Bottom Line,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8, p.49.
    124 Yuezhi Zhao,“From Commercialization to Conglomer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ress within the Orbit of the Party Stat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rch 2000, p.3.
    125“进一步规范党政部门报刊征订工作”,《人民日报》,2004年7月26日,第二版。
    126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第47-48页。
    
    127王雪:《网络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访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中国传媒科技》2004年第7期。
    128《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1月,第11页。
     129《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1月,第34页。
    130季明、李舒:《草根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策源地》,《瞭望》2009年第3期。
    131【美】唐文方(Tang, W.F)著,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85页。
    132《外交部长李肇星与公众网上交流》,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56830.htm
    133袁小红:《试析公众舆论的表现形式》,《理论探索》2006年第5期,第128页。
    134有关国际问题的民意调查也非常普遍。国际上很多大型的舆论调查机构都会定期发布关于世界各国政治和国际热点问题的舆论调查报告。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美国的盖洛普民意测验机构(Gallup Organization)、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等。以皮尤研究中心为例,从2002年起该中心开始实施“皮尤全球态度计划”(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根据这一计划,每年该中心都会在世界范围内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民意调查。内容涉及美国外交政策、美国国家形象、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崛起、伊朗问题、中东问题等不同热点专题。参见皮尤网站:www.pewglobal.org
    135 Stanley Rosen,“Public Opinion and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 Vol.23, No.2/3(Summer-Autumn 1989), pp.70-153.
    136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零点研究集团。到2004年为止,零点每周向全球八个语种的媒体至少提供2-3项有关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商业发展的独立研究结果。各类中国媒体上能够看到的独立民意测验结果80%来自零点研究集团。详细内容请见:《中国公共政策及政府表现评估领域的零点经验》。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网站http://www.wiapp.com
    137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38《中国人如何看中美关系》,《环球时报》2005年3月2日。
    139王帆:《了解世界,中国做的还不够》,《环球时报》,2007年11月21日。
    140《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谈中西民众情绪对立问题》,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b/zwjg/zwbd/zybd/t431617.htm
    141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42例如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各地民众自发组织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根据法国学者Dominique Reynié统计,在2003年1月3日至4月12日间,全球约有3600万人参与约3千场反战游行,其规模又以2003年2月15日的联合反战行动为最大。据BBC估计,在2月15日的全球反战行动中有超过60个国家,共约600至1000万人参与其中,其它方面的估计则达800万至3000万人之间,甚至在南极的科学家也参与到了反战游行之中。游行直接影响许多国家的决策。例如加拿大就随即决定不派兵至伊拉克。
    143参见:Perry Elizabeth J, Challeng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 Social Protest and State Power in China. Armonk, N. Y, M.E Sharpe, 2002,. Tanner, Murray Scot,“China Rethinks Unres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7 (3), 2004, pp.56-137. Peter Hays Gries,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44参见:Chang, Gordon G. "China in Revolt - the Chinese People Are Protesting as Never before; but Where Are They Headed, and on What Timetable?" Commentary. 122(5) 2006. p.31. Waldron, Arthur. "A Regime in Crisis," Weekly Standard, May 24, 1999.
    145参见:Allison, Graham T. "Conceptual Models an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3(3), 1969, pp.689-718. Nathan, Andrew J.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53), 1973, p.34.
    146 Kevin J. O’Brien, ed. Popular Protest i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47李洪山:《当代中国的“反美主义”:历史、文化渊源及影响》,载于郝雨凡、林甦主编:《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148 David Lampton, eds,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1978-20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4.
    149【美】希尔斯曼著,曹大鹏译,《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3页。
    150【美】卡尔·多伊奇著:《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4-169页。
    151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152按照胡伟教授的界定,第二圈的决策参与者主要是各民主党派和带有官方色彩的群众性组织。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界定已经不太完整,随着政府过程中咨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专家学者、思想库成员等专门领域的专家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起到了决策参与者的作用。在决策圈的第三层,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逐渐成长起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5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第98页。
     156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158数据来自2008年6月份发布的“皮尤24国舆论调查报告”,题为“Global Economic Gloom—China and India Notable Exceptions”。http://www.pewgloble.org/
    159数据来自2008年6月份发布的“皮尤24国舆论调查报告”,题为“Global Economic Gloom—China and India Notable Exceptions”。http://www.pewglobal.org/
    160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161数据来源于“星岛环球网——环球民意调查中心”,“菲律宾强占黄岩岛调查”和“菲律宾强占南海岛屿调查。http://www.stnn.cc/vote/
    16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
    163王逸舟:《国际关系与国内体制—评“民主和平论”》,《欧洲》,1995年第6期。
    164对“逆向公众舆论”的分析参见孙红:《试析国际关系中的逆向公众舆论》,《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63-69页。
     165【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6【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3页。
    167苏长和:《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第2页。
    168【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169【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13页。
    170【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共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17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8页。
    17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173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45.
    17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篔兰统霭婕?团,2005年版,第82页。
    175【美】斯坦利·霍夫曼:《美国社会科学:国际关系学(1977)》,载于詹姆斯·德·代元主编,秦治来译:《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176赵可金:《论现代外交的民主化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期,第29-33页。
    179郭可:《当代对外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71页。
    180袁明:《培育国际问题研究的精英舆论》,《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第14-16页。
    181舆论领袖,也叫“意见领袖”,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在1948年发表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是传播学的经典概念之一,其含意是指那些较多的接触大众传媒及并将从中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社会成员的中介者。大众传播往往是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受众,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其内容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由大众传媒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他们传向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大众传播—舆论领袖—一般受众”。于是产生了“两极传播”(two steps flow of communication)的概念。舆论领袖既是受众中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影响一部分受众。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其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传统舆论领袖具有这么几个特征:(1)消息比较灵通;(2)分析能力比较强;(3),具有人格魅力。从传播模式来看,舆论领袖也充当了信息把关人。
    182【印度】基尚·拉纳:《双边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183胡锦涛:《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2日。
    184王逸舟:《中国外交新高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185“李肇星在2004年3月6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40306b/zhibo.htm
    186王冲:《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杨洁篪阐述中国外交新理念》,《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20日。
    187《李肇星:外交部是全国人民的外交部—外交部公众开放日“首次走进非洲”》,人民网2005年8月15日报道,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614273.html
    188刘云山:《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06年6月30日。
    193张智修:《中国力推公众外交》,《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3月30日,http://www.sina.com.cn
     194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120页。
    195参见:“2009年温总理中外记者见面会”,人民网,http://lianghui2009.people.com.cn/GB/145762/8955403.html
    196 http://www.apn.ru/publications/article21113.htm
    197《效仿罗斯福“炉边谈话”奥巴马“网聊安民”创造历史》,环球在线,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9-03/27/content_7621001.htm
    198《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gdft/
    199《人大代表赞扬政府亲民建议温总理开博客听民意》,http://www.cnhubei.com/200602/ca1020275.htm
     200外交部新闻司公众外交处副处长卫真在“2005年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的发言,http://egov.yadoor.net/
    201《李肇星谈2003年中国外交》,http://bbs.fmprc.gov.cn/fangtan/20031223/wz.htm
    202详细内容请见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
    203外交部新闻司宋荣华参赞语,葛军:《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外交》,《世界知识》2005年第10期。
    204比如吴建民著:《外交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钱其琛著:《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杨公素著:《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205《中国外交档案解密过程揭密》,《新京报》,2006年5月18日。http://news.sina.com.cn/c/2006-05-18/00298952840s.shtml
    206《奥巴马重视“群众来信”,借以“醒脑”》,新华每日电讯,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rdx/2009-03/20/content_11039361.htm
    207《乡村教师建言外交部长:12个字解决朝核问题》,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08/10/000839834.shtml
    208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209《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外交部长杨洁篪记者招待会》,http://news.qq.com/zt/2009/fbh/waijiaobu.htm
    
    210杨光斌、李月军等著:《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211参见国家图书馆网站:http://www.nlc.gov.cn/old2008/service/lecture/jiangzuo/index.htm
     214《刘建超称接任者马朝旭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新浪嘉宾访谈,2009年1月5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14450/64342/8679280.html
    215中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中有许多人对此深有感悟。具体内容参见:王逸舟:《中国外交新高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216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217李智:《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218赵可金:《公众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页。
    219《理性看待民间意见领袖》,《瞭望》,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4/20/content_11219374.htm
    
    220吴建民:《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想法》,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381583.html
    221唐小松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讲座时提出的观点。
    225参见王恬:《理性客观是媒体的责任》,《中国的“厌日”与日本的“厌中”》,有限会社JCC,2005年版,第150—152页。
    226李希光:“《环球时报》的议程设置”,在“环球时报现象”研讨会上的发言,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3/2978344.html
    227“Eyes on the World, Future in Hand: Horizon 2006 Chinese Opinion Polls,”Horizon Research Consultancy Group, http://www.mansfieldfdn.org/polls/poll-06-19.htm
    228数据来自于严怡宁:《中国国家利益视角中的日本——环球时报如何报道日本》,《全球传媒报告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123页
    229严怡宁:《中国国家利益视角中的日本——环球时报如何报道日本》,《全球传媒报告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6页。
    230 Shirk, Susan L.“Changing Media, Changing Foreign Policy in China.”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1, 2007, p.52.
    231严怡宁:《中国国家利益视角中的日本——环球时报如何报道日本》,《全球传媒报告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232《2001年赵薇“日本军旗装”事件》,http://news.rednet.cn/c/2008/08/14/1574383.htm
    233《珠海一日本旅游团国耻日寻欢声称来华只为买春》,《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26日。http://news.sina.com.cn/s/2003-09-26/0351820418s.shtml
    234《日本客珠海买春续:社会震怒广东领导要求严查》,《中国青年报》,2003年9月28日。http://news.sina.com.cn/s/2003-09-28/03471829615.shtml
    235 Peter Hays Gries,“Tears of Rage: Chinese Nationalist Reactions to the Belgrade Embassy Bombing,”The China Journal 46 (2001): pp.25-45.
    236韩轩:《网络民族主义发轫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9月19日,http://www.chinanews.com.cn/n/2003-09-19/26/348494.html
    237 http://www.china918.net/918jn/918gkx.htm
    238 http://news.sohu.com/s2005/rwlaowu.shtml
    239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9月18日。
    240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国际先驱导报》的文章,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2003年9月18日,韩轩:《网络民族主义发轫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9月19日。《南风窗》,杨锦麟:《中国正在兴起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2003年10月6日。在此之后,学者们还从学理层次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了探讨,参见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245“Eyes on the World, Future in Hand: Horizon 2006 Chinese Opinion Polls,”Horizon Research Consultancy Group, http://www.mansfieldfdn.org/polls/poll-06-19.htm
    246《第四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显示:两国关系明显改善》,《中国青年报》,2008年9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9/09/content_9866694.htm
    247数据来源于“第三次中日联合舆论调查(中国部分)”,第三届“北京—东京论坛”。《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07zrlt.html
    248“Dong-A Ilbo Opinion Poll: Special Research on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Japan and Other Nations,”conducted with Asahi Shimbun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released April 26, 2005, http://www.mansfieldfdn.org/polls/poll-05-3.htm
    249 1984年首次建立起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受害者,继此馆之后,1987年在北京建立了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1992年9月18日在沈阳建立了历史博物馆。1982、1987和1995年播出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250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第19页。
    251中国人民大学于1994年10月和1997年5月进行的一系列民意调查评估了显示:从1994-1997年,认为与日关系是“重要的”或“非常重要的”的回答比率出现了下降,为13.3%,认为与日关系“好”或“非常好”的回答比率下降为26.4%,认为他们“喜欢”日本的回答比率下降为17.3%。尽管人际间的
    253数据来源于中国社科院2002年、2004年、2006年进行的三次中日舆论调查。
    254“Publics of Asian Powers Hold Negative Views of One Another:China's Neighbors Worry About Its Growing Military Strength”,Pew Global Attitude Project, 2006. http://pewglobal.org/reports/display.php?ReportID=255
    255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何方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194页。
    256冯昭奎:《对日关系的艰难求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第2页。
    257如唐世平:《再论中国的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叶自成:《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258冯昭奎:《对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1期。
    259杨伯江:《以理性思维谋求中日关系的跨世纪发展》,《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9期。
    263刘柠:《“对日新思维”流变一周年》,《南风窗》,2004年第4期,第17—18页。
    264孙亚菲:《对日需不需要“新思维”?》,《南方周末》,2003年6月12日。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0/1913189.html
    265刘柠:《京沪高铁遭遇民意门槛》,《南风窗》,2003年8月16日,http://news.sina.com.cn/c/2003-08-16/14521556454.html
    266冯昭奎:《对日关系的艰难求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第3页
    267陈锋:《加强中日关系研究,促进中日和平友好》,《21世纪的中国和日本》一书代前言,第4页。
    268王少普:《坚持从战略全局把握和处理中日关系》,同上,第24—25页。
    269张沱生:《关于21世纪中日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几点思考》,同上,第45页。
    270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冈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次中日安全与合作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中日双方的近3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271参见张勇:《中日安全与合作研讨会纪要》,《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第6—7页。
    273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9月18日。
    274冯昭奎:《对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再思考》,《日本研究》2006年第2期,第4页。
     275闵大洪:《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凤凰网,2004年12月7日。http://news.ifeng.com/phoenixtv/72628283539193856/20041217/470239.shtml
    276 2005年3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xwfw/fyrth/1032/t188843.htm
    277“公安部就京沪等地发生涉日游行示威活动表态”,2005年4月21日,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1/17385714946s.shtml
    278“外交部谈北京等地抗议示威活动:日本应该反省”,人民网,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2/23186366346.shtml
    279“唐家璇会见日本外长町村信孝”,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9/15596432396.shtml
    
    280《温家宝会见国际媒体记者》,《人民日报》,2005年4月13日。
    281《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eng/zxxx/t199318.htm
    282冯昭奎:《对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再思考》,《日本学刊》2006年第2期,第4页。
    283对“双层博弈”理论的分析参见Robert D.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 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No.3.1988.
    284比如:刘江永:《盲目抵制日货的三大危害》,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0/14445703399s.shtml林昶:《中国领导人一贯倡导中日友好》,http://news.sina.com.cn/c/2005-04-20/15306443059.shtml
    285宣讲团成员既是日本问题专家,又是著名外交官。李肇星外长在首都向3500多党政干部、各届群众进行宣讲;在天津,由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向2000多干部师生宣讲;在上海,由中国前驻日本大使杨振亚向1100多师生进行宣讲;在广州,由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日本大使徐敦信向6000多高校学生进行宣讲。
    286刘志明:“the Image of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in Chinese TV’, the 16th JAMCO Onlin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http://www.jamco.or.jp/2006_symposium/en/002/index.html
    287《中日关系又一村》,《南风窗》,2007年4月1日,第28-41页。
    288《冰雪消融春意渐浓—记温家宝“融冰之旅”》,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15/content_5978481.htm
    291【英】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292王逸舟:《中国外交新高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295【英】克里斯托弗·希尔著,唐小松、陈寒溪译:《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44页。著名学者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都在不同场合支持这种提法。
    298皮尤研究中心,“Global Public Opinion in the Bush Years(2001—2008)”, December, 2008. http://www.pewglobal.org/
    301 Willy Lam,“Beijing’s Energy Obsession”, Wall Street Journal, April 2, 2004.
    302皮尤研究中心:“The Chinese Celebrate Their Roaring Economy, as They Struggle with its Cost”, July, 2008. http://www.pewglobal.org/
    303国外媒体对此有很多评论:香港《亚洲周刊》在3月18日的报道中称,《中国不高兴》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南沙群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俄罗斯军舰击沉中国货轮问题、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圆明园兽首问题,这些都激起了中国民众反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3月20日的《时代》周刊将《中国不高兴》定义为“这是继1996年不满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影响的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并对其背后的中国民族主义力量表示了担忧,“如果民族情绪不加以适当制止,它可能会推动北京方面采取好战孤立主义路线。”
    304具体内容参见:宋晓军等著:《中国不高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305邱震海:《如何看“中国不高兴”的情绪》,《联合早报》,2009年3月31日。
    306参见《求是》杂志2008年第1期。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美】特里·N·克拉克编,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美】德·代元主编,秦治来译:《国际关系理论批判》,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著,时殷弘、周桂银、石斌译:《武力与治国方略—我们时代的外交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卡尔·多伊奇著:《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尼克松:《角斗场上——尼克松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美】唐文方(Tang, W.F)著,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共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西达?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希尔斯曼著,曹大鹏译,《美国是如何治理的》,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美】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印度】基尚·拉纳:《双边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爱德华·卡尔著,秦亚青译:《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英】克里斯托弗·希尔著,唐小松,陈寒溪译:《变化中的对外政策政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英】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力丹:《舆论—感受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邓正来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可:《当代对外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郝雨凡,林甦:《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李良栋:《误区与超越——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李希光,周庆安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智:《国际政治传播:控制与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廖永亮:《舆论调控学》,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刘建明:《基础舆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建明:《新闻发布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建明:《舆论传播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志明主编:《中国的“厌日”与日本的“厌中”》,有限会社JCC,2005年版。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论舆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全球传媒报告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晓军等著:《中国不高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王逸舟:《中国外交新高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徐向红:《现代舆论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杨光斌,李月军等著:《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喻国明:《中国民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产阶层政治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何方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日】加藤嘉一:《日本人看‘和服母女’事件》,载《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第22期。
    蔡拓:《和谐世界标示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载《理论参考》,2007年第5期。
    冯昭奎:《对日关系的艰难求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
    冯昭奎:《对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再思考》,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2期。
    葛军:《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外交》,《世界知识》,2005年第10期。
    韩轩:《网络民族主义发轫,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9月19日。
    韩召颖:《美国公众外交与美国对外政策》,载《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4期。
    江忆恩:“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理论趋势及方法辨析”,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6年第8期。
    蒋昌建,沈逸:《大众传媒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蒋立峰:《培育两国人民的亲近感对巩固中日友好的根基意义重大》,载《日本学刊》,2006年第6期。
    蒋立峰:《中国民众对日本不亲近感显著增强》,载《日本学刊》,2004年第6期。
    蒋立峰:《中国民众对日本很少有亲近感》,载《日本学刊》,2002年第6期。
    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9月18日。
    刘柠:《“对日新思维”流变一周年》,载《南风窗》,2004年第4期。
    刘云山:《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载《人民日报》,2006年6月30日
    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载《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牛军:《世界的中国: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时殷弘、宋德星:《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心态、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苏长和:《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苏长和:《中国外交能力分析—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视角》,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4期。
    孙哲:《中国外交思想库:参与决策的角色分析》,载《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唐世平:《再论中国的大战略》,载《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第6期
    唐小松,《中国公众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建构》,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
    王冲:《外交部“公众开放日”,杨洁篪阐述中国外交新理念》,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20日。
    王帆:《了解世界,中国做的还不够》,载《环球时报》,2007年11月21日。
    王缉思、谢淑丽:《公众舆论与中国外交》,载《环球时报》,2004年1月16日。
    王鸣鸣:《公众舆论与美国对外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王逸舟:《国际关系与国内体制—评“民主和平论”》,载《欧洲》,1995年第6期。
    王逸舟:《市民社会与中国外交》,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文绪:《中国需要更多的鹰派人物》,《环球时报》,2009年3月20日。
    肖欢:《媒体在美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兼评中美关系中的媒体因素》,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5期。
    徐小红:《西方国家新闻媒体同外交决策的关系》,载《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杨伯江:《以理性思维谋求中日关系的跨世纪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9期。
    叶自成:《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关于中国外交战略的几点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袁明:《培育国际问题研究的精英舆论》,载《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1期
    袁小红:《试析公众舆论的表现形式》,载《理论探索》,2006年第5期。
    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的流派评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
    张智修:《中国力推公众外交》,《瞭望东方周刊》,2004年3月30日。
    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赵可金:《论现代外交的民主化趋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期
    覃柳:《舆论、传媒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罗曦:《美国国内公众舆论与外交决策互动研究—案例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田建明:《21世纪中国公众外交战略研究》,吉林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李仲天:《全球传播语境中的国际舆论调控》,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Almond, Gabriel A.,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Foreign Policy,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s, 1996.
    Evans, Peter B, Harold K. Jacobson and Robert D Putnam, 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Fiske, Susan T, Shelley E. Taylor, Social Cognition.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91.
    Foyle, Douglas C., Counting the Public In: Presidents,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Gries, Peter Hays,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Holsti Ole R.,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 1996.
    Johnston, Alastair Iain and Robert S. Ross, 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Key, V.O., Public Opinion and American Diplomacy, Alfred. A. Knopf, 1961.
    Kohen, Bernard C., 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Kusnitz, Leonard A.,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Westport, Connecticut·London, England: Green Press, 1984.
    Lampton, David M., eds,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1978-200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Lampton, David M.,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Lippmann, Walter,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25.
    Midgal, Joel S, State in Society: 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Each Ot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age, B.I and Shapiro, R.Y, The Rational Public,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Rosenau, James N.,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1.
    Rosenau, James N.(ed.), Linkage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9.
    Shirk, Susan L,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Skimore, David and Valerie M. Hundson, The Limits of State Autonomy: Social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 Formulation, Westview Press, 1993.
    Sobel, Richard,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on Us Foreign policy since Vietnam: constructing the Coloss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Thomas, Risse Kappen(ed.), 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Batora, Jozef: Public Diplomacy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States: Norway and Canada, Netherland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lingendael”, 2005
    Christensen, Thomas J.,“Tracking China’s Security Relations: Causes for Optimism and Pessimism,”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winter 2002, No 1
    Hachigian, Nina, China’s Cyber Strategy, Foreign Affairs, Mar/Apr 2001.
    Johnston, Alastair Iain,“Chinese Middle Class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scent Liberaliz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79.( September 2004).
    Medeiros, Evan and Fravel, Taylor,“China’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ov/Dec 2003.
    Quansheng Zhao,“Domestic Factor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From Vertical to Horizontal Authoritarianism,”The Annu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519, January.
    Reilly, James M.,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in China’s Japan Policy, PH.D. Dissertation, 2008.
    Risse-Kappen, T.“Public Opinion, Domestic Structure, and Foreign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World Politics, 1991
    Rosenau, James N.,“Pre-theories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Approaches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dited by Farrell, R. Barry. Evanston, 1966.
    Shirk, Susan L.“Changing Media, Changing Foreign Policy in China.”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1, 2007.
    Swaine, Michael D. and Henry Donald P.,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Santa Monica: Rand Cooperation,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
    新浪网:http://www.sina.com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
    布鲁金斯学会:http://www.brookings.edu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http://www.cfr.org
    兰德公司网站:http://www.rand.org
    星岛环球网:http://www.stnn.cc/vote/
    盖洛普国际:http://www.gallup-international.com/
    皮尤研究中心:http://pewresearch.org/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
    零点指标数据网:http://www.horizonkey.com/index.asp
    中国知网:http://www.edu.cnki.net/index.htm
    英文期刊检索网:EBSCO—Academic Search Premier
    1、中文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等
    2、中文期刊:《求是》、《国际政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人大复印资料)、《南风窗》、《瞭望》、《世界知识》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