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发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先声,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间,赴俄取经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他们在社会主义苏俄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苏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外交等方面最新动态的“苏俄通讯”。这些通讯刊载于国内的相关报刊或出书,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期,中国也翻译了罗素、纪德、爱金生、秋田雨雀、斯诺等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
     20世纪上半叶的“苏俄通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传播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苏俄通讯”促进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对“苏俄通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结构上包括绪论、上编、下编三个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了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如“通讯”、“游记”、“驻外记者”、“苏俄通讯”及发表通讯的媒介等;厘清了研究的对象为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前的国内外“苏俄通讯”。分析了目前国内对“苏俄通讯”“总体不足、个别热点”的研究状况;阐明了选题的原创性、重要性和现实性;提出在系统地收集“苏俄通讯”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先从个案研究开始,再上升到对“苏俄通讯”的宏观研究,并采用整体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比较研究等方法。
     上编共分十章,属于总论部分。
     第一章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着重梳理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等4个历史阶段中外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传播情况,并对重要的通讯文献、重点作者及重要的刊发媒体作了介绍。
     第二章“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阐述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轨迹,并对中国“苏俄通讯”的作者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的统计,可以看出作者对苏俄的关注度。同时分析了国内发表“苏俄通讯”的媒介的运作情况及出版环境的嬗变。
     第三章“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论述了“苏俄通讯”时代性、政治性、整体性与倾向性的内容特色,分析了“苏俄通讯”的写作特色:在语言上新闻叙事语言、资料介绍语言与形象语言互补;在选材上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在论述方式上讲故事、善评论、互文式写作并举。
     第四章“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阐述了“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生成,强调一个完整的“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由“主干”文本及附属文本构成。介绍了“苏俄通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传播的三类传播路径,论述了“苏俄通讯”的传播效果取决于时代的需要程度、作者观察与思考的深入及作品价值的重要性,并论述了“苏俄通讯”所遵循的相关传播规律。
     第五章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分析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条件,归纳了作者们“行走苏俄”的原因。分别选取了“边境”、莫斯科、“离俄”等节点,剖析了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在分析友俄与仇俄的态度基础上,介绍了陈启修、戈公振、斯诺等观察苏俄的方法。
     第六章“解读苏俄”: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了“大”、“富”、“新”、“文”等几个关键词勾勒出苏俄新国家形象;说明了苏俄通过新宣传、新教育打造新人类;通过对莫斯科及红场等新空间的介绍,突出了苏俄政治空间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同时,带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口号的嵌入,强调苏俄力图塑造新话语的努力。
     第七章“解读苏俄”:日常社会生活探究。通过“街头”、“公园”、“剧院”、“单位”等框架,解读苏俄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社会生活,选取面包意象、红头巾意象作为苏俄民众生活的典型分析。论述了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突出集体生活,淡化私人家庭生活;突出革命生活,淡化宗教神圣生活;突出新式生活,淡化传统生活。
     第八章“解读苏俄”:另类镜像。分析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基本表现,剖析了媒介的阶级立场是负面宣传造成的主因,并介绍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一些手法。
     第九章“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及“苏俄通讯”与苏俄传统文化等3对重要议题的关系。
     第十章“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在分析中国学习吸纳苏俄经验的前提与基础上,从“苏俄通讯”角度解读苏俄经验“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化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等等,并阐述了苏俄经验“中国化”带来的重要启示。在分析苏俄经验“世界化”的历史前提与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解读苏俄经验的“世界化”的理论内涵与普遍意义。
     下编共分十章,属于分论部分。
     第十一章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赴苏采访的新闻记者——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前的思想状况与成因,概述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大体轮廓与基本议题,评价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价值,对两人通讯也作详细的比较。
     第十二章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中国早期两位无政府主义者抱朴、张民权20世纪20年代赴苏俄访问背景及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并对二者通讯作了细致的比较。
     第十三章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两位中共创始人的苏俄之行及“苏俄通讯”的基本内容,并对两人通讯作详细的比较。
     第十四章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1923年“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苏俄考察,论述了两位代表人物——蒋介石、沈玄庐的“苏俄通讯”主要内容及苏俄之行后两人提出的“中国策略”,并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
     第十五章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中国著名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徐志摩、胡适的苏俄之行,并在解读两人“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
     第十六章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在解读20世纪30年代胡愈之及林克多“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强调了两篇通讯观察视野及语言方式的差别。
     第十七章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两位新闻工作者——曹谷冰、戈公振的苏俄之行及两人的“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
     第十八章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丁文江、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其“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
     第十九章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两位文豪郭沫若与茅盾赴苏俄访问的经过,论述了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特别强调,两者皆指出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前途。
     第二十章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罗素《游俄之感想》、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介绍20世纪“10”至“40”年代的国外“苏俄通讯”基本内容与在中国传播情况。
The salvoes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1917were not only the herald of the world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but also brought Marxism to China. During the30years from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1919to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October1,1949, an endless stream of Chinese went to the Soviet Union to study and research. After they conducted field research in Socialist Soviet Union, they wrote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about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culture, history, geography, society, diplomacy and some other fields of the Soviet Union. These communications were published in domestic newspapers and caused a strong repercussion among the readers. Over the same period, some Chinese also translated the communications of some foreign authors including Russell, Gide, Atkinson, Ujaku Akita, Snow.
     As the news spreading tex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had a uniqu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 rich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meaning. It promoted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and socialism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inic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am. It also pushed Chinese revolution forward. Besides, it is instructive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urthermore, it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The text includes three parts in structure, namely, introduction, part1and part2.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several related concepts. Such as "communication","travels"," foreign correspondent","communication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media publishing communications. It also clarifies that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is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from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1919to October1,1949from home and abroad.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tudy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 terms of its general weakness and specific hotspot and illustrates the originality, importance and realism of the chosen topic. It proposes that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text information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systematically stari with the case study and then macro research on it by adopting methods including the overall research, historical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Part one includes ten chapters and belongs to the pandect.
     Chapter one is the overview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about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It combs the spread of literature about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d focuses on four historic stages from the "1920s","1930s""1940s". It introduces key documents, major writers and the important media publishing the communication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authors and the spread media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It elaborates the modern transitional track of Chinese writers of the communications and classifies Chinese authors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We can see the degree of concern the authors show for the Soviet Union by estimating the frequency these authors visited there. Meanwhile, it analyses the operations of domestic media and introduces the changes in the publishing environment.
     Chapter three is the specialty and perspective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It discusses the content features of the communications such as times, political nature, integrity and tendency. It introduces the writing perspective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in terms of language news-narrating language, material-introducing language and figurative language complement one another; in terms of material choosing, the cavalier perspective combines with the focus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ways of exposition, story-telling, commenting and intertextuality writing work together.
     Chapter fou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pread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Discuss the generation of the text spreading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Stress that a complete "Soviet communications" spreading text mainly consists of the "trunk" text and "subsidiary" text. Introduce the propagation paths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They are mass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self-communication. Explain that the communicating effect relies on the need of the times, the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authors and the value of the works. Discuss the rules the "Communications on the Soviet Union" follows in course of spreading.
     Chapter five is the multiple connotations of'Walks in the Soviet Union'by authors from home and abroad. It analyse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walks in the Soviet Union'embarked on by the Chinese authors of'communication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concludes the reasons that Chinese writers conducted the walks in the Soviet Union. It also selects nodes including "border","Moscow","away from Moscow" and analyzes the routes of writers from home and abroad who embarked on "walks in the Soviet Union". Besides, it explains the methodology of observing the Soviet Union by Chen Qixiu, Snow and Ge Gongz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Russian and con-Russia attitudes.
     Chapter six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do not expect a new voice in other nations. It introduces several key words including "big","rich","new" and "text" which capture the contour of the Soviet Union as a new nation and illustrates that the country cultivated new people through new publicity and new education. It highlights the change in political space and social system of the Soviet Un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space in Moscow and Red Square. Meanwhile, the incorporation of slogan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emphasizes the vigorous bid by the Soviet Union to shape the new speech styles.
     Chapter sev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inquiry of daily social life. Interpret the day-to-day social life of the Soviet people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the "street","park","theater","units". Select bread image, red scarf image typical of the lives of the Soviet people to analyze. It discus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ily social life of the Soviet people, namely, three "highlighting" and three "diluting highlighting the collective life, diluting private family life; highlighting revolutionary life, diluting religious life; highlighting new life, diluting traditional life.
     Chapter eigh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distinctive mirror image. Analyze the basic display of the negative publicity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Dissect that the main cause of negative publicity is the class stand of the media. It introduces several methods of the negative publicity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Chapter nine is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Russianization" of Marxism. It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ovie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oviet theory" and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Soviet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ussianization" of Marxism.
     Chapter ten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inicization"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Soviet experience. Interpret the concrete connot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the Soviet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connotations include economically practicing planned economy, politically pushing proletariat dictatorship, pushing forward socialist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i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spect, promote communist lifestyle in daily life. It also expounds important revelations drawn from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Soviet experience. Interpre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Soviet experie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premise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Soviet experience.
     Part two includes ten chapters and belongs to minor arguments.
     Chapter eleven comparison between Qu Qiubai's and Yu Songhua's "Soviet communications". It introduces the state of mind of them before they visite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auses of it. It sketched the general outline and fundamental issues of their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d evaluates the value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Besides, it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Chapter twelve comparison between Bao Pu's and Zhang Minquan'a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where the two early Chinese anarchists visite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ir "soviet communications". Besides, it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ommunications.
     Chapter thirteen comparison between Chen Duxiu's and Li Dazhao's "Soviet communications". Analyze the visit to the Soviet Union embarked on by the two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1920s-Chen Duxiu and Li Dazhao and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Besides, it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ommunications.
     Chapter fourteen comparison between Chiang Kai-shek's and Shen Xuanlu's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troduce the Soviet inspection of Dr. Sun yat-sen delegation in1923. Illustrate the main contents of "Soviet communications" of Chiang Kai-shek and Shen Xuanlu-two representative of Dr. Sun yat-sen delegation and the "China Strategy" proposed by them after their visit to the Soviet Union. Besides, it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ir communications.
     Chapter fifteen comparison between Xu Zhimo's and Hu Shi's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troduce the visit to the Soviet Union in the1920s embarked on by Xu Zhimo and Hu Shi-two famous Anglo-American liberal intellectuals in modern China.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f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Chapter sixteen coparison between Hu Yuzhi's and Lin Keduo's "Soviet communications",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f their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 the1930s. Emphasi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in terms of view and language style.
     Chapter seventeen comparison between Cao Gubing's and Ge Gongzhen's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troduce the visit to the Soviet Union embarked on by two journalists in the1930s--Cao Gubing and Ge Gongzhen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Chapter eighteen comparison between Ding Wenjiang's and Jang Tingfu's "Soviet communications". It details the visit to the Soviet Union embarked on by two liberal intellectuals in the1930s-Ding Wenjiang and Jang Tingfu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It also compares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Chapter nineteen comparison between Guo Moruo's and MaoDun's "Soviet communications". It provid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visits by Guo Moruo and Maodun, two literary masters of POC in the1940s and discuss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ir communications. It also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Maodun's and Guo Moruo's communications. It emphasizes that the two communications point out that socialism is the inevitable cause china will embark on.
     Chapter twenty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ed books on the "Soviet communications". Take Hong Fuli's "My life in New Russia", Russell's "Impression of the Soviet Tour", Weber's "A Glimpse of Life in Soviet Business" and Snow's "Soviet Travels in Wartime" as examples to introduce the basic contents and the spread of foreign "Soviet communications" in China from1910s to1940s.
引文
① 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②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③ 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 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① 1910年4月2日《大公报》。
    ② 丁淦林:《中国新闻史研究需要创新——从1956年的教学大纲草稿说起》,《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6页。
    ① 芮玛丽:《导言》,见柯文《历史三调·序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 陈晓兰:《徘徊十理论与现实之间——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苏游记中的苏联形象》,《兰州大学学报》第36卷第3期,2008年5月。
    ② 张庆桐《俄游述感》,前有《自叙》,正文84页,开本比大32开高一寸,黑色硬布面,四号铅字印,文言,没有标点。无出版处所,无出版年月。《后叙》末尾说“民国元年十月朔张庆桐序十北京”(“十月朔”即农离十月一日,公历为1912年11月9日),出版时间约为1912年末或1913年初。写书时间较早,因为《自叙》末尾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四月张庆桐志”,《后叙》开头说“此书藏之箧中几及七年矣”。书第26页后有铜版影印插页四,一为托翁全身像,作农民装束,坐在长木椅上:二三四为托翁与作者信的手迹,字清丽熟练,横行笔直,间有修改处,可见是原稿。韩文佑曾著《俄游述感及其著者张庆桐先生》,副题是“第一位和托尔斯泰通信的中国人”,刊于1946年4月北平《新生报·学术周刊》第三、四、五期(分上、中、下)。关于张庆桐的经历,据张中行考证,张庆桐生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1895年在江阴游学。次年到北京,考入同文馆学俄文。1897年丧母,曾请假半年南回。在馆,受到中国教习王季同、俄国教习柯壁确甫的教导,功课由坏转好。1898年,袁昶管理同文馆学务,1899年,保举成绩好的四人往俄国留学,期限6年,张庆桐考取。秋天由上海乘船赴俄。到俄国后,住当时的京城圣彼得堡,先在艺文学堂,后在某大学,共学习6年。其间曾到俄国内多处游历,并到过国外伦敦、巴黎等处。1906年回国,1907年他曾往海牙参加万国和平会议,1910年随载涛到日、美、奥、俄等八国考察陆军。1912年,在北京作《述感·后叙》(见张中行:《负喧续话》,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17页)。
    ③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洋东早期文稿》编辑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9页。
    ⑤ 毛洋东:《致周世钊信》,《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76页。
    ①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② 江亢虎:《新俄游记》“附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4页。
    ③ 朱家明:《“五四”时期中国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介绍及研究》,《苏联东欧问题》1987年第5期。
    ④ 1917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⑤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961-962页。
    ⑥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记》“自叙”,京城印书局1931年1月初版,第1页。
    ① 陶孟和:《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叙言一”,1920年4月15日晨报从书第一编出版。
    ② 兼生:《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叙言二”,1920年4月15日晨报从书第一编出版。
    ③ 王树翰:《李友兰(俄罗斯一瞥)序》,著者刊1924年1月版。
    ④ 沈玄庐早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小组的成员之一,也是党的早期农民运动领导者之一,后转为改良主义,并沉沦为反动的西山会议派,最后被开除出党。
    ① 江亢虎:《新俄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4页。
    ② 散木:《鲁迅与苏联》,《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2期。
    ① 凡:《莫斯科印象记:书报介绍》,《读书月刊》1932年第4期。
    ② 凡:《莫斯科印象记:书报介绍》,《读书月刊》1932年第4期。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① 吴秀明:《史料学: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2期。
    ① 金仲华讲:《苏联印象》,杨志刚录,《旅行杂志》1927年第25卷第4期。该通讯是作者去欧洲参加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途经苏俄的观感。
    ① 胡霖编著:《劳农俄国》,《学艺》(日本)1921年第3卷第1期。
    ② 《学艺》由丙辰学社1917年4月创刊于日本东京,1917年9月出版第2期,至1919年出版第4期,编为第1卷至第4卷,以后可能将此4期改为第1卷。1920年10月,建立学艺社上海事务所,并由东京改在上海出版,并将当年出版的《学艺》编为第2卷。
    ① 华驻俄使馆参赞:《谈旅俄印象》,《苏俄评论》1936年第10卷第9期。
    ①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7页。
    ② 茅盾:《一年的回顾》,《文学》1934年12月第3卷第6期。
    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会的决议》,《文学导报》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
    ② 茅盾:《所谓杂志年》,《文学》第3卷第2期,1934年8月1日。
    ③ 茅盾:《所谓杂志年》,《文学》第3卷第2期,1934年8月1日。
    ① 寒松:《莫斯科的现在和将来》,《宇宙风》1937年第36期。
    ① 白杨:《我的印象》,《中苏友好》1949年第1卷第3期。
    ① [英]兰姆塞:《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兼生译,晨报社丛书第一编,晨报出版社1920年5月初版。又见《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23页。
    ② 兼生:《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叙言二”,1920年4月15日作为晨报丛书第一编出版。兼生系中国无政府主义者黄凌霜的笔名。
    ① [英]罗素:《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李济民、杨文冕笔记,1920年11月3日《民国日报》。
    ① [英]韦伯:《苏联印象记》,邵宗汉译,生活书店1933年8月版,第72页。
    ② 韩滔曾作《莫斯科十年记》的“文摘”。见韩滔:《莫斯科十年记》,《芒种》1935年第2卷第3期。
    ③ 该“通讯”相同内容又刊发于《青年知识画报》1938年第2卷第12期,题名为《苏联旅行印象记》,无译者。按,《苏联旅行印象记》前有“按语”,对坎撒勒特(Victor Cazalet)作一简介:“英国牛津人,欧战时曾参加前线工作,战后出席凡尔赛和平会议,一九二六年充任国际贸易部秘书长,性嗜游历,足迹踏遍欧亚非三洲。此次周游苏联,以是有《苏联印象记》之作。文中对于苏联之民众生活、劳工状况,以及政治、宗教、教育、司法、军备、外交等,皆一概括之记述,并加以个别之一评论,读后可使吾人对于苏联内情,得一深刻之认识。”
    ④ [英]L.Haden Guest:《莫斯科的今昔》,遂之译,《中学生》1936年第70期。
    ① [英]HJ.Greenwall:《从莫斯科到基辅》,梅唯一译,《春秋》1943年第3期。
    ② [美]西奥多·德莱塞(兰散)(1871-1945)足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的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之一。俄国十月革命给德莱塞很大鼓舞,他的世界观和创作都发生显著的变化。1927年访苏后,著《德莱塞访苏印象记》(Dreiser Looks at Russia,1928)。
    ③ [美]H.F.Clark:《苏俄教育一瞥》,于化龙译,《教育杂志》1928年第20卷第11期,第19页。按,该文前有“按语”介绍:“本篇文字载在1928年9月份美国出版的《教育评论月刊》里,原著者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曾亲往俄国考察教育状况,历数月之久。”通讯标题如下:1.组织及行政概况;2.学生入学统计;3.教师的资格与待遇;4.教授法的一般;5.新实验的结果。对于苏俄教育所取得巨大的成就,持肯定态度。
    ① [美]勃阑夏:《苏俄印象记》,颖村译,《苏俄评论》1932年第2卷第5号第64页。
    ② 20世纪20年代“独白体”写作方式流行于世界文坛,勃喇夏在《苏俄印印象记》中使用了自问自答式“独白体”手法。
    ③ [美]勃阑夏:《苏俄印象记》,颖村译,《苏俄评论》1932年第2卷第5号,第64页。
    ④ [美]勃阑夏:《苏俄印象记》,颖村译,《苏俄评论》1932年第2卷第5号,第65页。
    ⑤ [美]勃阑夏:《苏俄印象记》,颖村译,《苏俄评论》1932年第2卷第5号,第64页。
    ⑥ [美]Frederick A. Van.Fleet:《一个美国人对苏俄近况的略述》,刘道南译,《东方杂志》1931年4月10日第28卷第7号,第52页。
    ① [美]Frederick A.Van.Fleet:《一个美国人对苏俄近况的略述》,刘道南译,《东方杂志》1931年4月10日第28卷第7号,第52页。
    ② [美]Frederick A.Van.Fleet:《一个美国人对苏俄近况的略述》,刘道南译,《东方杂志》1931年4月10日第28卷第7号,第53页。
    ③ [美]G Soul:《苏联游记》,郑家麟译,《科学时报》1936年第4期。
    ④ [美]佚名:《苏俄视察记》,昭曦译,《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
    ⑤ 1927年第99期《青年进步》。
    ⑥ 韬奋:《读“苏俄的真相”》,《生活(上海1925A)》1932年第7卷第14期。在书评中,邹韬奋提出:“他(艾迪)这本书最可使我们注意的是苏联领袖人物和党人的自我牺牲与民众奋斗的精神。”
    ⑦ 左企:《艾迪论苏俄》,《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按,艾迪的《今日之苏俄:我们能从它学得什么》分上、下编:上编“苏联的弊害”、评论暴力和强制、独断及反宗教等:下编“苏联的贡献”、评论无产阶级的社会、对罪犯的人道主义、消除失业及农业革命等。
    ① [美]路易·斐雪(Louis Fischer):《最近的苏俄:苏俄最近的曲线》,樊仲云译,《新生命》1930年第3卷第10期:《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南京)》1934年第10卷第1期:《今日的苏俄》,杨光正译,《国际周报(香港)》1940年第10、11期:《二十年来的苏俄》,王之道译,《国际周报(香港)》1940年第14、15期;《黑色的莫斯科》,日新译,《国际两周报》1943年第4卷第3、4期:《旅苏回忆录》,杨君立译,《国际(上海1938)》1944年第5卷第1期。
    ② 与随行记者怀特发表访苏通讯的周时,作为此次苏俄之行的“上宾”美国商会会长约翰斯吞也发表了自己的“苏俄通讯”——《苏联见闻录》(王孝风译刊于《文汇周报》第4卷第7、8期)。
    ③ [美]怀特:《苏联的真相》摘译者的说明,李百雷摘译,《民主与统一》1946年第3、4期。
    ① [美]爱金生:《一个美国记者的看法:苏联印象记》,国际宣传处译稿,《华声》半月刊1946年第1卷第1期。
    ① 欧阳云:《出使莫斯科记》,《战干》1944年第201期。
    ② 欧阳云:《出使莫斯科记》,《战干》1944年第201期。
    ③ [美]劳勃脱·克利孟:《莫斯科生活素描》,郁陀译,《旅行杂志》,1947年第21卷第6号。
    ① [日]鹤见祐辅:《莫斯科·柏林·罗马》,樊仲云译,见《苏俄访问记外三篇》,新生命出版社1934年1月再版。
    ② 莎人:《莫斯科柏柏林·罗马》,《清华周刊》1933年第3、4期。
    ③ 佐佐木克己是在苏德战争期间日本驻苏的大使馆工作人员。“通讯”内容包括序言、斯大林政权下的苏联民众、大东亚战争与苏联、第二战线、物资问题与重点主义、猛烈轰炸下的莫斯科等。
    ④ 烟中政春系前《朝日新闻》驻莫斯科支局长,苏德战争发生时,他适在职,故对苏德战争的情形十分熟悉。“通讯”目录如下:一、战时的苏联;二、转移的工厂;三、斯大林的特色。
    ① 大石:《罗曼·罗兰在苏联》,《杂文月刊》1935年第3期。
    ② 磷度:《罗曼·罗兰的苏联访问》,《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17期。
    ③ [法]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林伊文译,上海亚东图书馆1937年4月版。
    ④ [法]安德烈·纪德:《访苏归来》(序言—火盆上的得摩福翁),李玉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⑤ [法]安德烈·纪德:《访苏归来》,李玉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⑥ 罗曼·罗兰:《评纪德的苏联观》,《世界文化》1937年第1卷第9期。
    ① 通讯的“译者附识”称本文的作者大概是法国派驻苏俄的外交人员的笔名。不过从文字里面玩味起来,可以证明其确为女子。本文共六则,载在《巴黎杂志》第961期,1934年1月出版,总题《苏俄的写真》,惟每则不列分题,文末亦未载执笔年月,本译文系其第三则。
    ② [德]雷翁·傅克脱惠格:《莫斯科记》“作者前言”,吴大琨译,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11月版,第7页。
    ① 王宏维:《经济转型与社会价值规范调试》,《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② 施雪华:《论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③ 邴正:《从匮乏走向发展》,《哲学动态》,1995年第2期。
    ④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⑤ 参见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 汤一介:《中国社会的“启蒙”将如何进行下去》,《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② 胡伟希:《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哲学传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③ 周策纵:《五四运动》,坎布里奇(Cambridge,即剑桥——笔者注)1978年版,第211—214页。
    ① 相关文章见《悼萧三同志》、《朱总司令在延安》等。详见《萧三文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如1940年8月萧三与朱德同志谈话:“我们还继续谈了许多话。总司令几次问到苏联描写新生活的文学作品有些什么翻译成中文了的。”(《萧三文集》第3页)。
    ② 俞祖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世代与类型》,《新华文摘》2012年第13期,原载《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
    ③ 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① 窦其文:《毛洋东同志报刊活动简表》,《新闻研究资料》总第28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② 邹韬奋:《韬奋文集》卷l,卷首插页、卷首周恩来题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年版,第26页。
    ③ 邹韬奋:《韬奋文集》卷1,卷首插页、卷首周恩来题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年版,第26页。
    ④ 钱理群:《文学研究的承担——我所理解的学院派,或学术派》,http://www.sinoss.net/2009/0604/15409.html。参见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的东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 钱理群:《文学研究的承担——我所理解的学院派,或学术派》,http://www.sinoss.net/2009/0604/15409.html。
    ⑥ 张永禄:《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① 艾青:《艾青诗选·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月版。
    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738155.htm。
    ② 周晓虹:《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46页。
    ④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⑤ 潘英海:《文化合成理论在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研究中的应用》,见张江华、张佩国主编:《区域文化与地方社会》(“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①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6—7页。
    ① 萧三:《一点沉痛的回忆》,《解放日报》1943年2月6日,见《萧三文集》,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② 王政明:《萧三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版,第258-259页。
    ①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1页。
    ① 抱朴第二次仅在远东的海参崴工作,也算是重返苏俄。
    ② 曹谷冰第一次路经苏俄回国。第二次才是真正赴俄采访。
    ③ 邓颖超:《我在苏联》,《妇女生活(上海1935)》1940年第9卷第1期,第26页。
    ④ 全书材料始于1934年8月,止于1945年4月。1946年6月重庆商务印书馆、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9章,第5章名“苏联”,系1935年夏到1936年夏作者访俄之作,分为“莫斯科社会一瞥”、“工人生活与工厂”及“集体农场”三节,记事极生动有致。
    ⑤ 迪克译:《苏俄游记》,《消息月刊》1935年第8卷第9期。
    ⑥ 迪克译:《苏俄游记》,《消息月刊》1935年第8卷第9期。
    ⑦ 迪克译:《苏俄游记》,《消息月刊》1935年第8卷第9期。
    ① 迪克译:《苏俄游记》,《消息月刊》1935年第8卷第9期。
    ② 左企译:《艾迪论苏俄(书评)》,《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第170-171页。
    ③ 亢德:《鹤见佑辅眼中的莫斯科》,《申报月刊》1933年第8期。
    ④ 东辉:《H·G·韦尔斯在莫斯科》,《清华周刊》1934年第42卷第8期。
    ⑤ [美]裘丽亚·柏兰夏:《苏俄生活实纪》,周人译,《现实(上海1931)》1932年第1卷第11期。
    ① Ralysh A Reynolds:《今日的莫斯科(特稿)》,白樱译,《杂志》半月刊1939年第4卷第1期。
    ② Ralysh A Reynolds:《今日的莫斯科(特稿)》,白樱译,《杂志》半月刊1939年第4卷第1期。
    ③ [美]罗权思著:《旅苏印象记》,葛一虹译,《中苏文化》1944年第15卷第12期。
    ④ [美]罗权思著:《旅苏印象记》,葛一虹译,《中苏文化》1944年第15卷第12期。
    ⑤ 佚名:《苏联状况——英国记者重游苏联记》,《红旗》1930年第81期。
    ⑥ 佚名:《苏联状况——英国记者重游苏联记》,《红旗》1930年第81期。
    ⑦ 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著者原序,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2页。
    ① 》美]Louis Fischer:《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1934年第9卷第13期,第17页。
    ② [美]Louis Fischer:《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1934年第9卷第13期,第17-18页。
    ① [美]Louis Fischer:《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1934年第9卷第13期,第18页。
    ② [美]Louis Fischer:《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1934年第9卷第13期,第18页。
    ③ [美]Louis Fischer:《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1934年第9卷第13期,第30页。
    ④ [英]坎撒勒特(Victor Cazalet):《苏联印象记》,翼民译,《旅行杂志》1937年第11卷第11期。
    ① 张涛甫:《出版的品质》,《新华文摘》2012年第23期。
    ② 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③ [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240页。
    ① 1920年7月,《晨报副刊》由孙伏园主编时已声名渐起,与《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并称四大副刊。1921年10月12日,第7版副刊改为四版单张单独印行,始称《晨报副镌》。
    ① 茅盾:《一年的回顾》,《文学》第3卷第6期1934年12月1日。
    ① 《读书》1997年第9期,第29页。
    ② 沙汀:《辛垦书店》,《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1期。
    ③ 徐懋庸:《徐懋庸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4—65页。
    ④ 参见艾丹:《泰戈尔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的相关介绍,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⑤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6页。
    ⑥ 冯桂林:《我国职业分类展史》,《中国培训》1996年第1期。
    ①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② 萨空了:《北平小报之研究》,《实报增刊》(再版)“论著”部分,1929年11月,第38页。
    ③ 黄天鹏:《中国的新闻界之鸟瞰》,北京新闻学会《新闻学刊》1927年12月第1卷第4期,136页。
    ④ 徐懋庸:《徐懋庸回亿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① 尼姆·威尔斯:《活的中国·附录一:现代中国文学运动》,《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辑。
    ② 尼姆·威尔斯:《活的中国·附录一:现代中国文学运动》,《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辑。
    ③ 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03页。
    ④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月版,第26页。
    ⑤ [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9、112页。
    ①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23—524页。
    ②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1—172页。
    ③ 傅长禄:《中国现代文化史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①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05页。
    ②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2—458页。
    ③ 王政明:《萧三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版,第220页。
    ④ 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8—39页。
    ⑤ 秦弓:《抗战时期民国政府文艺政策的两面性》,《新华文摘》2013年第7期。
    ⑥ [德]雷翁·傅克脱惠格:《莫斯科记》,吴大琨译,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1页。
    ① 张水淇编著《苏俄见闻记》,《东方杂志》1933年第7卷第1号,第77页。
    ② 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樊仲云译,新生命书局1934年版,第8页。
    ③ 吴鼎昌:《<苏俄视察记>序二》,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出版1931年版,第2页。
    ① 胡永钦、狄睿勤、袁延恒:《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概述》,见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恩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1页。
    ② 瞿秋白:《饿乡记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③ [日]布施胜治:《对苏俄的再认识》,了修译,《国闻周报》第13卷第23期。
    ④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⑤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⑥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⑦ 陈达:《浪迹十年》,《近代中国史料汇刊绘编》第80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42页。
    ⑧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第12-13页。
    ①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第147页。
    ②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第183页。
    ① 蒋廷黻:《蒋廷黻文存》,傅国涌编,华龄出版礼2011年版,第171页。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③ 茅盾:《苏联见闻录》,开明书店(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从书第五编80卷)1948年版,第42页。
    ④ 蒋廷黻:《蒋廷黻文存》,傅国涌编,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⑤ 蒋廷黻:《蒋廷黻文存》,傅国涌编,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⑥ 应懿凝:《欧游日记》,中华书局1936年11月版,第131页。
    ⑦ 应懿凝:《欧游日记》,中华书局1936年11月版,第131页。
    ① 寒松:《莫斯科的现在和将来》,《宇宙风》1937年第36期。
    ② 茅盾:《苏联见闻录》,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34页。
    ③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部书馆2005年第5版,第1152页。
    ④ 孙文辉:《戏剧哲学——人类的群体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135页。
    ① 胡霖编著:《劳农俄国》,《学艺》(日本)1921年第3卷第1—6期。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101页。
    ③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2—343页。
    ④ [德]雷翁·傅克脱惠格:《美斯科记》“作者前言”,吴大琨译,生活书店1938年11月版,第1页。
    ⑤ [日]秋田雨雀:《新俄游记》序,(又名《青年苏维埃俄罗斯》)明月书局1930年版,第4页。
    ⑥ [美]Kelly:《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莫斯科》,钱振海译,《文摘》1937年第1卷第4期。
    ⑦ [美]Kelly:《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莫斯科》,钱振海译,《文摘》1937年第1卷第4期。
    ① [美]Kelly:《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莫斯科》,钱振海译,《文摘》1937年第1卷第4期。
    ②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55年10月版,第526页。
    ① 伍忠莲:《1920——1932年旅苏游记中的苏俄“话语”建构》,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② 表中的语言强弱程度,指作品中两种语言模式所占篇幅的大小。
    ① 《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② 赵义衡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③ 徐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Decolonization and nationalis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④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7页。
    ① 伍忠莲:《19201932年旅苏游记中的苏俄“话语”建构》,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② 洪惟杰编著:《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8页。
    ① [美]史坦倍克:《苏联行》,《文摘》1948年第13卷第8期。
    ① 陈达:《浪迹十年》“序”,《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汇编》第80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② [英]兰姆塞:《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引了”,1920年4月15日晨报从书第一编。
    ①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②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③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1—162页。
    ④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页。
    ⑤ 冯玉祥:《在莫斯科》,《冯玉祥自传》第一卷《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77页。
    ① 冯玉祥:《在莫斯科》,《冯玉祥自传》第一卷《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78页。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57—58页。
    ③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版,第339—340页。
    ④ 菖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⑤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2页。
    ① 陈达:《浪迹十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汇编》第80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第313页。
    ② 陈达:《浪迹十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汇编》第80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③ 陈达:《浪迹十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汇编》第80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19页。
    ④ 陈达:《浪迹十年》,《近代中国史料汇刊绘编》第80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页。
    ⑤ [比]樊维德(M Emile Vandervelde),比利时人,时任第二国际主席,曾任比利时外交部长。樊20多年来一直从事俄国政治研究,对于俄国革命以后的情形常常关注。他曾四次到苏俄,第一次在1914年6月,距欧战前数星期,当时俄国尚在专制时代。第二次在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为好奇心所冲动,遂往俄国前去观察。第三次在1922年,留俄6周。1930年,赴俄一周。见[比]樊维德:《对于苏俄之感想》,《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29期,1930年10月25日。
    ⑥ [比]樊维德:《对于苏俄之感想》,《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29期,1930年10月25日。
    ① 韩滔译:《莫斯科十年记》,《芒种》1935年第2卷第3期。
    ② 凡:《莫斯科印象记:书报介绍》,《读书月刊》1932年第4期。
    ③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1933年版,第26—27页。
    ④ 寒松:《莫斯科的现在和将来》,《宇宙风》1937年第36期。
    ⑤ 襄言译:《苏俄旅行记》,《现象(北平)》1934年第2期。
    ① 抱朴:《俄国革命之失败》“自序”,大同书局1927年版,第2页。
    ② 王洪涛:《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上海翻译》2010年第3期,第6-11页。
    ③ 王一川:《语言的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⑤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② [美]G.Soul:《苏联游记》,郑家麟译,《科学时报》1936年第4期。
    ① [美]克伯屈演讲:《我对于苏俄教育的观察》,《国闻周报》1929年第6卷第41期。
    ② [美]勃兰夏(Jnlia Blanshard):《苏俄印象记》,颖村译,《苏俄评论》1932年第2卷第5期。
    ① [美]劳勃脱·克利孟:《莫斯科生活素描》,郁陀译,《旅行杂志》1947年第21卷第6号。
    ② Maurice Hindus:《最近苏俄游记》,素琴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3、4、5、7、10、11、12期。按,中国作者徐芙华以《苏联见闻录》为题,翻译了Maurice Hindus的通讯,发表于《中国与苏俄》第3卷第3期。
    ① [美]William L·White:《战斗苏联访问记》,王可襄译,原著载《The Reader's Digest》1944年1月号,见《战斗中国》1945年第1卷第6、7、8、9、10、11期。
    ② 鲁迅:《译文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③ [德]雷翁·傅克脱惠格:《莫斯科记》,吴大琨译,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1页。
    ① [美]怀特著:《苏联访问记》,林天钊译,《学生杂志》1947年第24卷第5—6期,第59页。
    ② 李宽:《福礼门著“苏俄的工人”》,《清华周刊》1934年第40卷第11、12期。
    ③ 孙科:《苏联归来》序,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6月版。
    ① 胡政之:《<苏俄视察记>序三》,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5页。
    ② 据许敏在《上海通史·民国文化》中统计,1912年至1935年中,中国350家出版机构、团体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译著为13300多种,仅商务印书馆就占3350多种(见熊月之主编、许敏著《上海通史》第1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书中译迎米了它灿烂的黄金时代,译作层出不穷,1934年、1935年都有所谓的“翻译年”之称。
    ③ [英]葩勃曼(M.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第66页。
    ④ [美]Anna Louis Strong:《在苏俄农民疗养院中》,绪昌译,《时代青年》1933年第13期,第80页。
    ① Julia Blansbard:《介绍苏俄外长李维诺夫氏》,汤鸿痒译,《国际译报》第5卷第8期,第43页。
    ② 陈跃红:《文化壁垒、文化传统、文化阐释——关于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及其出路问题》,见乐黛云、勒·比松主编:《独角兽与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③ 张友松:《我的小说译作的经验与理解》,见郑振铎、傅东华编:《我与文学》,生活书店1934年版,第277—278页。
    ① 《教育杂志》第31卷第1号。
    ② 《教育杂志》第31卷第1号。
    ③ 《教育杂志》第31卷第1号。
    ④ 《教育杂志》第31卷第1号。
    ⑤ 《教育杂志》第31卷第1号。
    ⑥ 《教育杂志》第31卷第1号。
    ⑦ 凡:《莫斯科印象记“书报介绍”》,《读书月刊》1932年第4期,第8页。
    ① 凡:《莫斯科印象记“书报介绍”》,《读书月刊》1932年第4期,第8页。
    ② 凡:《莫斯科印象记“书报介绍”》,《读书月刊》1932年第4期,第8—9页。
    ③ 田心:《书评:史坦倍克的(苏联行>》,《世纪评论》1948年第4卷第4期。
    ④ 石榆:《读书顾问:苏俄视察记》,《文艺新闻》1932年第55期。
    ① 王楷园:《出使莫斯科记》,《今文月刊》1943年第2卷第8期
    ② 王孝风:《读(出使莫斯科记>和(欧洲人物>》,刊《国讯》1931年第349期。王孝风系陈翰伯笔名。陈翰伯(1914年3月14日-1988年8月26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苏州。中共党员,新闻家、编辑出版家、国际问题评论家,笔名梅碧华、王孝风等。青年时代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后参加一二·九运动,自此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党领导下在白区从事报纸新闻工作,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解放后曾任新华通讯社编委兼国际部主任、北京新闻学校副校长、中宣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主管理论刊物《学习》的编辑工作,后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人民出版社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
    ③ 耶戈:《(出使莫斯科记>和(天下一家)》,《自学》1944年第2卷第1期。耶戈系知名作家司马文森的笔名。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泉州东街人,中国著名作家。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经常以耶戈笔名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抨击时政的犀利短文和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
    ④ 其贞译:《读“奉使莫斯科”》,《常识》1944年第5期。该文有一节1944年11月17日所写的“译者语”:“《奉使莫斯科》早已风行海外,吾人尚未获寓目,兹得廿世纪杂志主编麦芝特(Dr Klaus Mehnert)此文,亟为译出,以飨读者。虽非全豹,亦见一斑。原文载该刊十一月号。”同见绮兰:《出使莫斯科记》,《现代周报》1945年第3卷第4期,也是对麦芝特书评的翻译之作。
    ⑤ 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页。
    ⑥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5月版,第34页。
    ① 王印川:《<苏俄视察记>序一》,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4-5页。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1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① 洪惟杰编著:《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② 洪惟杰编著:《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③ 洪惟杰编著:《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④ 洪惟杰编著:《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⑤ 天津《大公报》第1版,1932年2月13日。
    ① [日]秋田雨雀:《新俄游记》译者序,明月书局1930年版,第7页。
    ② 萧三译,见1934年7月5日《真理报》。
    ① 陈启修:《苏联事情之研究与对苏联政策之研究》,《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① 华德博士:《新俄对共产主义的试验——和我个人的感想》,《晨报副刊》1925年特刊4号。
    ②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36年第1卷。
    ③ [比](M Emile Vandervelde)樊维德:《对于苏俄之感想》,《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0年10月25日,第29期。
    ④ 邵力子:《苏联归来》序,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6月版,第3页。
    ① 邵力子:《苏联归来》序,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6月版,第11页。
    ②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受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趴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http://baike.baidu.com/view/598323.htm。
    ③ [英]坎撒勒特(VictorCazalet):《苏联印象记》,翼民译,《旅行杂志》1937年第11卷第1l期。
    ④ 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48.htm。
    ① 洪惟杰:《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② 冯玉祥:《在莫斯科》见《冯玉祥自传》第一卷《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85页。
    ③ 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④ 戴季陶:《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乱源》,1919年9月《建设》第1卷第2号,第362页。
    ① 吴鼎昌:《<苏俄视察记>序二》,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1页。
    ② 转引王文军:《论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的主体特质》,《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③ 张水淇编著:《苏俄见闻记》,1933年《旅行杂志》第7卷第2期,第55页。
    ④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记》“自叙”,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初版,第1页。
    ⑤ 曹聚仁:《从莫斯科归来》“介绍文”,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2页。
    ① 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② 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65.htm。
    ① 剑三:《新俄国游记》“书报批评”,《晨光》第1卷第1期,1921年6月1日。
    ②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第3页。
    ③ 费孝通、夏衍等:《胡愈之印象记》增补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41页。
    ④ 费孝通、夏衍等:《胡愈之印象记》增补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19—320页。
    ⑤ 张民权:《旅俄通信》,1921年10月8日《晨报》。
    ⑥ [美]怀特:《苏联访问记》,林天钊译,1947年《学生杂志》第24卷第3—4期,第59页。
    ⑦ [德]雷翁·傅克脱惠格:《莫斯科记》“作者前言”,吴大琨译,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6页。
    ① 严绍燙:《文化传递的基本形态》,《在北大听座》第13辑,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9月版,第608页。
    ①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著者原序”,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页。
    ② 陈启修讲,马志振记:《苏俄的现状》,《京报副刊》1925年第286—314期。
    ③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513页。
    ①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见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第22课,第128页。
    ②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2页。
    ② 周海波:《观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华书局2008年5月版,第148页。
    ③ 周佛海:《实行社会主义与发展实业》,《新青年》8卷5号,1921年1月。
    ④ 毛洋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69页。
    ⑤ 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71页。
    ⑥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与政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87页。
    ① 顾毅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1937年《史地杂志》创刊号。
    ② 《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从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9-131页。
    ③ 《对于俄罗斯劳农政府通告的舆论》,《新青年》第7卷第6号,1920年5月。
    ④ 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3月4—7日。
    ⑤ 王惟英、何雨农:《中大十周年纪念公民常识测验》,《晨报副镌》182-184号,1923年7月15-17日。
    ⑥ 佚名:《莫斯科寄来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10月9日。
    ①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苗力田编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③ 苗力田编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① 陈启修讲:《苏俄的现状》,马志振记,《京报副刊》1925年第286—314期。
    ② 剑三:《(新俄国游记》书报批评》,《晨光》第1卷第1期,1921年6月1日。
    ③ 李永军:《刘镜人与十月革命消息的传播》,http://blog.lcxw.cn/s1136.html。
    ④ 丁汉民:《新俄罗斯与考查记》“自叙”,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初版,第1页。
    ⑤ 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1日。
    ⑤ 胡汉民:《胡汉民留别苏俄》,《工人之路》特号,1926年第292期。
    ① 蒋光慈:《西来意》第5节,1924年11月21日上海《国民日报》副刊《觉悟》。维它系瞿秋白的笔名。
    ② 瞿秋白:《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和他们对十俄国的期望》,《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公报报》第1期,1921年2月27日。
    ③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2页。
    ④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12页。
    ①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16-17页。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17页。
    ③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1934年第133号。
    ④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1934年第133号。
    ⑤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1934年第133号。
    ①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出版社1955年10月版,第4页。
    ②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出版社1955年10月版,第218页。
    ③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出版社1955年10月版,第219—220页。
    ④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出版社1955年10月版,第220页。
    ⑤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出版社1955年10月版,第221页。
    ⑥ 邹韬奋:《(不爱江山爱美人)编者按》,1931年11月14日。见《韬奋全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8页。
    ⑦ 炳然:《到苏联来(苏联通讯)》,《新生周刊》1934年第1卷第43期,第874页。
    ①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267页。
    ②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7页。
    ③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43页。
    ④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150页。
    ⑤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49页。
    ⑥ [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期。
    ① [英]戴莱菲:《苏俄小遊记》,忙曎译,《论语》1937年第107期。
    ② K K译:《美国教授团之苏联访问》,《国际译报》1933年第5卷第2期,第75页。
    ③ 倚人:《苏俄的人与狗》(莫斯科通信),《礼拜六》1932年第482期。
    ④ [英]戴莱菲:《苏俄小遊记》,忙曎译,《论语》1937年第107期。
    ① [美]史坦倍克:《苏联行》,《文摘》1948年第13卷第6期。
    ② [俄]弗谢沃洛德·巴洛诺:《西方的俄国观》,刘文飞译,《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第148页。
    ③ [俄]弗谢沃洛德·巴洛诺:《西方的俄国观》,刘文飞译,《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第144—145页。
    ④ [日]秋田雨雀:《新俄游记》序,明月书局1930年版,第3页。
    ⑤ [印1]R.Tagore:《太(泰)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合刊。
    ① [印]R.Tagore:《太(泰)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合刊。
    ② [英]萧伯纳:《萧伯呐(纳)赤俄旅行记》,马星野译,《申报月刊》1932年第1卷第6期。
    ③ [英]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第90页。
    ④ [英]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第90页。
    ⑤ [美]裘丽亚·柏兰夏:《苏俄生活实纪》,周人译,《现实》1932年第1卷第11期。
    ⑥ [美]Kelly:《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莫斯科》,钱振海译,《文摘》1937年第1卷第4期。
    ⑦ [美]HIRSCh博士:《苏联见闻》,徐咏平译,《中苏文化杂志》1938年第1卷第6—7期,第59页。
    ① 抟丹译:《显微镜下的赤俄》,《光明之路》1931年第2卷第1期。
    ② 抟丹译:《显微镜下的赤俄》,《光明之路》1931年第2卷第1期。
    ③ [美]Lindesay Parrott:《驻苏俄通讯员的回忆》,石家驹译,《报人世界》1936年第6期。
    ④ [美]Lindesay Parrott:《驻苏俄通讯员的回忆》,石家驹译,《报人世界》1936年第6期。
    ⑤ 关于节点的概念,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7398.htm。
    ① 红色丝绸之路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中东铁路来往于中国和苏俄之间最早形成的一条交通路线。1903年7月通车的中东铁路由哈尔滨至西部满洲里出境,赴赤塔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另一线路是往东赴绥芬河出境。而内陆是哈尔滨至旅(顺)大(连)的南线。从1920年起,在这条“红色丝绸之路”往返的有瞿秋白、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张国焘、王荷波、刘清杨、周恩来、李立三、刘少奇等。通过中东铁路来往于苏俄的这条红色之路,不仅拓宽了马列主义传播的渠道,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 1932年春,吴蔼宸应聘新疆省政府顾问。这一年,迪化(今乌鲁木齐)发生回汉民族仇杀事件,吴蔼宸奉令独任汉族代表,他一面与回、维、哈、满、蒙各族代表紧急谈判,一面联合各团体,开办慈善会,设立粥厂、救护医院,拯救难民,为平定事件及善后事奔走呼号,终于化十戈为玉帛。刚处理完民族纠纷,国民政府外交部又电令他为外交部新疆特派员,随同外交部长罗文十巡视塔城、伊犁。之后,转赴苏联莫斯科,参加新(疆)苏(联)商务会议。翌年,返京述职。这次公出,吴蔼宸著有《新疆记游》一书,记其观感。
    ③ 胡政之:《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序三》,见胡玫、王瑾:《回忆胡政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7页。
    ③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4页。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2页。
    ① 应懿凝:《欧游日报》,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11月版,第129负。
    ②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3页。
    ③ 炳然:《到苏联来(苏联通讯)》,《新生周刊》1934年第1卷第43期,第874页。
    ④ [英]萧伯纳:《赤俄旅行记》,马星野译,《申报月刊》1932年第1卷第6期。
    ⑤ [英]萧伯纳:《赤俄旅行记》,马星野译,《申报月刊》1932年第1卷第6期。
    ① [英]萧伯纳:《赤俄旅行记》,马星野译,《申报月刊》1932年第1卷第6期。
    ② [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期。
    ③ [美]HIRSCH博士:《苏联见闻》,徐咏平译,《中苏文化杂志》1938年第1卷第6-7期,第60页。
    ④ 类似东线赴俄的介绍,参见《某君之游俄杂感》第二章“入俄途径与护照”,《晨报》1922年1月21日-2月8日。
    ① 参见[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袁广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 江亢虎演讲,杨楷笔记:《游俄杂谈》,《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3期,第84页。
    ②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③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④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⑤ 详见本文后所列举的“参考文献”部分。
    ① 茅盾:《苏联见闻记》序,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5—6页。
    ① T.L:《莫斯科记游》,《东方杂志》1937年第7号。
    ② T.L:《莫斯科记游》,《东方杂志》1937年第7号。
    ③ T.L:《莫斯科记游》,《东方杂志》1937年第7号。
    ① [英]维锣尔:《苏俄侦察记》,朱瓶园译,申听禅校,《宪兵杂志》,1934年第1卷第9、10、11期,第13、14页。
    ② [英]维锣尔:《苏俄侦察记》,朱瓻园译,申听禅校,《宪兵杂志》,1934年第1卷第9、10、11期,第14页。
    ③ 莫里斯·哈布亚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④ 徐庆誉:《我之苏俄观察》,《青年进步》1926年第98期。
    ① 徐庆誉:《我之苏俄观察》,《青年进步》1926年第98期。
    ② 亮庑:《赤俄通讯》,《黎明》(1925年)1926年第2卷第23期。
    ① 陈启修:《苏联事情之研究与对苏联政策之研究》,《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② 陈启修:《苏联事情之研究与对苏联政策之研究》,《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③ 陈启修:《苏联事情之研究与对苏联政策之研究》,《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④ 陈启修:《苏联事情之研究与对苏联政策之研究》,《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⑤ 陈启修:《苏联事情之研究与对苏联政策之研究》,《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⑥ 陈启修讲,马志振记:《苏俄的现状》,《京报副刊》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⑦ 陈启修讲,马志振记:《苏俄的现状》,《京报副刊》1925年第2卷第45期。
    ⑧ 陈启修讲,马志振记:《苏俄的现状》,《京报副刊》1925年第286—314期。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苏)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② 天我:《莫斯科见闻记》,1921年10月4日《晨报》。天我是江亢虎的笔名。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② 王印川:《<苏俄视察记>序一》,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1页。
    ③ 王印川:《<苏俄视察记>序一》,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1—2页。
    ④ 吴鼎昌:《<苏俄视察记>序二》,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5页。
    ⑤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2页。
    ⑥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贝。
    ② [德]雷翁·傅克脱惠格:《莫斯科记》“作者前言”,吴大琨译,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版,第4贝。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④ 戈宝权:《写在<从东北到庶(苏)联>新版的卷首》,见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页。
    ⑤ 戈宝权:《写在<戈公振年谱>的卷首》,见洪惟杰:《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①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版,第1页。
    ②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版,第1页。
    ③ [英]詹森著:《保健事业在苏联》,宾符译,《中苏文化》1948年第19卷第11—12期,第17页。
    ④ 梧君:《苏俄漫谈》,《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第191页。
    ① 梧君:《苏俄漫谈》,《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第191页。
    ① 转引齐世荣:《谈小说的史料价值》,《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第57页。
    ② 尼尔·弗格森:《罗斯柴尔德家族》第1部《金钱的先知》,顾锦生译,中信出版2009年版,第43页。
    ① [英]兰姆塞:《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引了”,1920年4月15日作为晨报从书第一编出版,第1
    ② 昭曦译:《苏俄视察记》,《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第23页。
    ③ 米立根(Milligan.F.S):《新俄成人教育的鸟瞰》,郑冠兆译,《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6期
    ④ [印]R.Tagore:《太(泰)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
    ⑤ 尚愈译:《战后的苏联印象》,《新风周刊》1946年第1卷第6期。
    ⑥ 尚愈译:《战后的苏联印象》,《新风周刊》1946年第1卷第6期。
    ⑦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25—26页。
    ① 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米》“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1页。
    ③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6页。
    ④ 曹聚仁:《从莫斯科归来》“介绍文”,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1页。
    ⑤ 未明译:《关于苏俄底(的)两封通信》,《国际译报(上海)》1932年第7期。
    ⑥ 未明译:《关于苏俄底(的)两封通信》,《国际译报(上海)》1932年第7期。
    ⑦ 未鬃:《从莫斯科到大连》,《珊瑚》1933年第2卷第1-6期。
    ① 李海晨:《苏俄一瞥》,《地理教育》1936年第1卷第3期,第22页。
    ② [美]裘丽亚·柏兰夏:《苏俄生活实纪》,周人译,《现实(上海1931)》1932年第1卷第11期。
    ③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46页。
    ④ 陈以德:《莫斯科印象记之读后记》,《中国新书月报》1932年第2卷第8期。
    ⑤ 《陈轸去楚之秦》,《战国策·秦策一》。
    ⑥ 毛泽东:《毛洋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33页。
    ① http://baike.baidu.com/view/429109.htm。
    ②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55年10月版,第217页。
    ③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55年10月版,第217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⑤ Chamberlin.W.H:《苏俄真面目》,陶永训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2卷第27—28期。
    ⑥ [英]葩勃曼(M. 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
    ⑦ [英]葩勃曼(M. 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
    ⑧ [英]葩勃曼(M. 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
    ① [英]葩勃曼(M. 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页。
    ④ 上述介绍参见梅春才:《简析俄罗斯历史上的三次现代化过程》,《吉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 列宁:《关十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制,1960年4月第1版,第141页。
    ② 列宁:《从农奴历来的旧制度到创造新制度》,《列宁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制,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76页。
    ③ 列宁:《伟大的创举》,《列宁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8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⑤ 约翰伏理斯(lohn R. Varis):《苏俄一瞥》,文藻译,《兴华》1926年第23卷第29期。
    ① 蒋廷黻:《蒋廷黻文存》,傅国涌编,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②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第47页。
    ③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65页。
    ④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65页。
    ① 冯玉祥:《冯玉祥自传》第1卷《我的生活》第三十四章/在莫斯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年第1版,第384页。
    ② 邹华义选编:《韬奋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原载1936年1月25日《大众生活》第1卷,第11期。
    ③ Alexander Granach:《莫斯科观剧记》,刘龙光译,《国际间》1941年第4卷第5期。
    ④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64页。
    ① 董渭川:《莫斯科观剧记》,《随笔小品》1936年7月9日,第68贝。
    ②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64页。
    ③ 陈启修:《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伯韬笔述,《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④ 列宁:《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400页。
    ⑤ [印]泰戈尔:《太(泰)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文化月刊》1934年第1卷第8期。
    ⑥ [英]詹森:《新民主的苏维埃教育》,宾符译,《中苏文化》1948年第19卷第7—8期。
    ⑦ [英]詹森:《新民主的苏维埃教育》,宾符译,《中苏文化》1948年第19卷第7—8期。
    ①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② 冰清:《社会主义竞赛的洪潮》,《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3号。
    ③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16页。
    ④ [印]泰戈尔:《太(泰)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文化月刊》1934年第1卷第8期。
    ⑤ Reed,J:《苏俄革命的回忆》,张祖翼译,《青年进步》1930年第135期,第95页。
    ⑥ Reed,J:《苏俄革命的回忆》,张祖翼译,《青年进步》1930年第135期,第95页。
    ⑦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35—36页。
    ① [日]佐佐木克已:《从战时苏联归来》,李洪译,《国际两周报》1942年第3卷第15期。
    ② 米立根(Milligan.F.S):《新俄成人教育的鸟瞰》,陆冠兆译,《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6期。
    ③ Edward W.Soja:《第三空间——去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曹卫东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④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⑤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⑥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1957年第1版1965年第3次印刷本,第303页。
    ①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99页。
    ②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③ 耿波:《都市扩张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重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④ 冰清:《赤都的新景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5号。
    ① 冰清:《赤都的新景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5号。
    ② 佑申:《赤都莫斯科之改建观》,《苏俄评论》1937年第11卷第4期。
    ③ [比]樊维德(M Emile Vandervelde),比利时人,时任第二国际主席,曾任比利时外交部长。樊20多年来一直从事俄国政治研究,对于俄国革命以后的情形常常关注。他曾四次到苏俄,第一次,在1914年6月,趴欧战前数星期,当时俄国尚在专制时代。第二次在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为好奇心所冲动,遂往俄国前去观察。第三次,1922年,留俄6周。1930年,赴俄一周。见樊维德:《对于苏俄之感想》,原刊十《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29期,1930年10月25日。
    ④ [比]樊维德:《对于苏俄之感想》,《国立浙江大学校刊》第29期,1930年10月25日。
    ⑤ 伊琴编译:《莫斯科杂忆》,《翻译杂志》1943年第5期,第68页。
    ① [英]L.Haden GueSt:《莫斯科的今昔》,遂之译,《中学生》1936年第70期。
    ② [英]L.Haden Guest:《十六年前后之莫斯科——一九二○年与一九三六年之两种不同现象》,陈义伯译,《世界文化》1936年第1卷第1-12期。
    ③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6页。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0页。
    ⑤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序,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vii页。
    ① 竹君:《山中一夜》,《新中华报》(延安)1939年7月21日。
    ② 舒湮:《战斗中的陕北》附录《延安行》,见《延安文艺从书·诗歌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38页
    ③ 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8页。
    ④ 米歇·福柯·惠比诺:《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3-14页。
    ⑤ H.J.Greenwall:《从莫斯科到基辅》,梅唯一译,《春秋》1943年第3期。
    ⑥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初版本,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转引《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集报告文学集(芦焚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11页。
    ⑦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页。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1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5—77页。
    ②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55年10月版,第271页。
    ①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55年10月版,第271-272页。
    ② 邹韬奋:《韬奋文集》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55年10月版,第271
    ③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初版本,1936年7月生活书店。转引《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集报告文学集(芦焚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15页。
    ④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① 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58、160页。转引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264页。
    ② 列宁:《论策略书》,《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25页。
    ③ 瞿秋白:《饿乡记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22页。
    ④ 瞿秋白:《饿乡记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⑤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版,第136页。
    ⑥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版,第143页。
    ①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5页
    ②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版,第54页。
    ③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版,第54页。
    ④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版,第252页。
    ⑤ 吴蔼宸:《新疆纪游——附苏联游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0页。
    ⑥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大光书局1935年版,第245—246页
    ⑦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⑧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①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贝。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③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⑤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页。
    ⑥ [日]丸山政男:《苏俄风景》,韦诚译,《国民文学》1934年第1卷第3期。
    ⑦ 王逢壬:《莫斯科一瞥》,《旅行杂志》1932年第7号。
    ⑧ 托夫:《苏联五一节的回忆》,《红旗》1929年年第15—23期。
    ① 托夫:《苏联五一节的回忆》,《红旗》1929年年第15—23期。
    ② 托夫:《苏联五一节的回忆》,《红旗》1929年年第15—23期。
    ③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86页。
    ⑤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⑥ Y.K.Koga:《苏俄琐谈》,华康译,《求实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
    ⑦ [美]裘丽亚·柏兰夏:《苏俄生活实纪》,周人译,《现实(上海1931)》1932年第1卷第11期。
    ① [美]Anna Louise Stronq:《苏京印象记》,方舟译,《国讯旬刊》1942年第267期。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③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4页。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33贞。
    ⑤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⑥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⑦ 戈宝权:《伟大的十月节(苏联通信)》,《生活星期刊》1936年第1卷第28号。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② 恽代英:《恽代英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9页。
    ③ Ralysh A Reynolds:《今日的莫斯科(特稿)》,白樱译,《杂志半月刊》1939年第4卷第1期。
    ①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0页。
    ② 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③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2页。
    ④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8页。
    ①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②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③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出版部1931年9月初版,第1—7页。
    ④ 张水淇编著:《苏俄见闻记》,《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2号,第55页
    ⑤ 张水淇编著:《苏俄见闻记》,《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1号,第77页。
    ① 寒松:《莫斯科的外观》,《世界知识》1936年年第4卷第4期,第180页。
    ② Maurice Hindus:《莫斯科见闻录》徐芙华译,《中国与苏俄》1934年第3期。
    ③ 某中立国人士:《战时莫斯科印象》,荀达译,《杂志》1944年第12卷第6期,第82页。
    ④ [美]怀特:《苏联访问记》,林天钊译,《学生杂志》1947年第24卷3、4期合刊,第66—67页。
    ① 子冈:《莫斯科所见》,《观察》1949年第6卷第2期。
    ② 曹树铭:《莫斯科文化公园的回忆》,《中苏文化》1937年第2卷第7期,第18页
    ① 曹树铭:《莫斯科文化公园的回忆》,《中苏文化》1937年第2卷第7期,第25页。
    ② 东辉:《G.H韦尔斯在莫斯科》“引言”,《清华周刊》1934年第42卷第8期。
    ③ 青山:《苏俄工人生活之一瞥》,《中国青年周刊(赤都通讯)》1927年第6卷第126-150期,第259页。
    ④ [英]E. Hofmaier《苏联通讯:漫谈苏联的职工会与职工的假期生活》,慕虹译,《职业生活》1939年第2卷第4期。
    ⑤ [英]E.Hofmaier《苏联通讯:漫谈苏联的职工会与职工的假期生活》,慕虹译,《职业生活》1939年第2卷第4期。
    ① 董渭川:《莫斯科观剧记》,《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20期。
    ②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15页。
    ③ AB:《苏俄人民观剧热》,《国际译报》1933年第5卷第1期,第104页
    ④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16页。
    ①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17页。
    ② AB:《苏俄人民观剧热》,《国际译报》1933年第5卷第1期,第104页。
    ③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17页。
    ④ 董渭川:《莫斯科观剧记》,《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20期。
    ⑤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41页。
    ⑥ [美]Anna Louise Strong:《苏京印象记》,方舟译,《国讯旬刊》1942年第267期。
    ① [美]Anna Louise Strong:《苏京印象记》,方舟译,《国讯旬刊》1942年第267期。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6页
    ③ [美]罗权思:《旅苏印象记》,葛一虹译,《中苏文化》1944年第15卷第12期,第44页。
    ④ 门中:《一个华侨关于苏俄经济建设的通信》,《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期,第198页
    ⑤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95页
    ①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40页。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41页。
    ③ 胡铭:《从莫斯科袭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9页。
    ④ 寒松:《莫斯科的外观》,《世界知识》1936年第4卷第4期,第181页。
    ⑤ C.H.Zmlth:《今日之苏俄生活》,杨墨逸译,《循环》1931年第1卷第18期,第306负。
    ① 寒松:《莫斯科的外观》,《世界知识》1936年年第4卷第4期,第180页。
    ② [美]Anna Louise Strong:《苏京印象记》,方舟译,《国讯旬刊》1942年第267期。
    ③ 胡铭:《从莫斯科袭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59页
    ④ T.L.:《莫斯科记游》,《东方杂志》1937年第34卷第7号,第60贝
    ⑤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93页。
    ①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l月第2版,第178页
    ② C.H.Zmlth:《今日之苏俄生活》,杨墨逸译,《循环》1931年第1卷第18期,第305页。
    ③ [英]马利司原:《译从:旅俄杂记》,血泪译,《民报》1908年第22期,第17页。
    ④ 徐江萍:《苏俄的妇女生活》,《自由言论》1934年第1卷第23期,第16页。
    ③ C.H.Zmlth:《今日之苏俄生活》,杨墨逸译,《循环》1931年第1卷第18期,第305页。
    ① 蒋廷黻:《蒋廷黻文存》,傅国涌编,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②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初版本,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又见芦焚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集报告文学集(芦焚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页。
    ① [美]G.Soul:《苏联游记》,郑家麟译,《科学时报》1936年第4期。
    ②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2-33页。
    ③ 张水淇:《苏俄见闻记》,《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1号。
    ④ 王捷三:《苏联闻见录(二续完)》,《经世》1937年第1卷第9、11期。
    ① 王捷三:《苏联闻见录(二续完)》,《经世》1937年第1卷第9、1l期。
    ② Maurice Hindus:《最近苏俄游记》,素琴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
    ③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36页。
    ④ C.H.Zmlth:《今日之苏俄生活》,杨墨逸译,《循环》1931年第1卷第18期,第305页。
    ⑤ 耿济之讲,君实笔记:《苏俄的现状》,《我们的园地:文学期刊》1929年创刊号,第17页。
    ⑥ 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32页。
    ① 王逍:《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兴衰之历史演变》,《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1期。参见廖大伟主编:《近代人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336页。
    ②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40—341页。
    ③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53贝。
    ④ 青山:《苏俄工人生活之一瞥》,《中国青年周刊(赤都通讯)》1927年第6卷第126-150期。
    ⑤ Ohn R.Varis:《苏俄一瞥》,文藻译,《兴华》1926年第23卷第29期,第13页。
    ⑥ 昭曦译:《苏俄视察记》,《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第26页。
    ① 于炳然:《莫斯科杂缀》,参见陶亢德主编:《苏联见闻》,广州宇宙风行社1937年7月版,第37页.
    ② 于炳然:《莫斯科杂缀》,参见陶亢德主编:《苏联见闻》,广州宇宙风行社1937年7月版,第38页.
    ③ 于炳然:《莫斯科杂缀》,参见陶亢德主编:《苏联见闻》,广州宇宙风行社1937年7月版,第42页.
    ① 陈启修:《俄国学者的生活及其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36年第1卷第1—12期。
    ②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③ [日]丸山政男:《苏俄风景》,韦诚译,《国民文学》1934年第1卷第3期。
    ①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附刊》第3版,1924年8月27日。
    ②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附刊》第3版,1924年8月29日。
    ③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1-152页。
    ④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2页。
    ⑤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2-153页。
    ⑥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3页。
    ⑦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4页。
    ① 亢德:《鹤见佑辅眼中的莫斯科》,《申报月刊》1933年第8期。
    ② 亢德:《鹤见佑辅眼中的莫斯科》,《申报月刊》1933年第8期。
    ③ 亢德:《鹤见佑辅眼中的莫斯科》,《申报月刊》1933年第8期。
    ④ 顾毅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第60页。
    ⑤ 顾榖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第60页。
    ① [美]Louis Fischer:《黑色的莫斯科》,日新译,《国际两周报》1943年第4卷第3、4期。
    ② 顾榖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第61页。
    ③ 顾毅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第61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201页。
    ⑤ [印]泰戈尔:《太(泰)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文化月刊》1934年第1卷第8期,第166页。
    ① [美]莫里斯·高登(Morris Gardin):《赤俄游记——地狱的天堂》“译者附志”,张天化译,《中央》半月刊第17期,第57页。
    ② [美]莫里斯·高登(Morris Gardin):《赤俄游记——地狱的天堂》,张天化译,《中央》半月刊1928年第19期,第47页。
    ③ [美]莫里斯·高登(Morris Gardin):《赤俄游记——地狱的天堂》,张天化译,《中央》半月刊1928年第19期,第50页。
    ④ [美]莫里斯·高登(Morris Gardin):《赤俄游记——地狱的天堂》,张天化译,《中央》半月刊1928年第19期,第53页。
    ⑤ [美]莫里斯·高登(Morris Gardin):《赤俄游记——地狱的天堂》,张天化译,《中央》半月刊1928年第19期,第49页。
    ⑥ [美]莫里斯·高登(Morris Gardin):《赤俄游记——地狱的天堂》,张天化译,《中央》半月刊1928年第19期,第49页。
    ① [美]Sherwoo Deddy:《艾迪论苏俄》,左企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第171页。
    ② [美]Sherwoo Deddy:《艾迪论苏俄》,左企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第172页。
    ③ 冰清:《社会主义竞赛的洪潮》,《莫斯科通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3号。
    ④ 奎武:《苏俄的残暴》,《感化》1929年第33期。
    ① 可正:《苏俄的新闻事业近况》(苏俄通信),《华年》1933年第2卷第25期,第493页。
    ② [英]维锣尔:《苏俄侦察记》,朱瓻园译,申听禅校,《宪兵杂志》1933年第1卷第3期。
    ③ [英]维锣尔:《苏俄侦察记》,朱瓻园译,申听禅校,《宪兵杂志》1933年第1卷第3期。
    ④ [美]William L.White:《战斗苏联访问记》,王可襄译,《战斗中国》1945年第1卷第6期,第28页。
    ①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55页。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70页。
    ③ 吴蔼宸:《新疆纪游——附苏联游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80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177-178页。
    ⑤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17页。
    ⑥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175-182页。
    ⑦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155页。
    ⑧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4页。
    ⑨ 门中:《一个华侨关于苏俄经济建设的通信》,《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期,第193页。
    ⑩ 门中:《一个华侨关于苏俄经济建设的通信》,《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期,第199页。
    ① 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
    ②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2页。
    ③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3页。
    ④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5页。
    ⑤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4页。
    ① Chamberlin.W.H:《苏俄真面目》,陶永训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2卷,第27—28期。
    ② [英]葩勃曼(M.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第86页。
    ③ [英]葩勃曼(M.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第86页。
    ④ [美]爱金生:《居留苏联的一年》,仲愫译,《文化先锋》1947年第7卷第9—10期。
    ⑤ Chamberlin.W.H.:《苏俄真面目》,陶永训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2卷,第27—28期。
    ⑤ 昭曦译:《苏俄视察记》,《众志月刊》,第1卷第6期,第22页。
    ① [英]葩勃曼(M.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第67页。
    ② [英]葩勃曼(M.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第67页。
    ③ 昭曦译:《苏俄视察记》,《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第25页。
    ④ [英]葩勃曼(M.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第67页。
    ⑤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4页。
    ①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与的音译。根据捷尔任斯基的建议,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12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12月20日,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12月28日,契卡号召各级地方苏维埃成立肃反委员会。1918年苏维埃政府在运输部门、军队和边境地区成立专门的肃反机构,拥有很大权力。1922年2月6日,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契卡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后来被克格勃所取代。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页。
    ③ 石榆:《苏俄视察记》,《文艺新闻》1932年第55期。
    ④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页。
    ① 米克:《论反讽》,周发祥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② 余岱宗:《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反讽修辞》,《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③ [美]史坦倍克:《苏联行》,《文摘》1948年第13卷第8期。
    ④ [美]史坦倍克:《苏联行》,《文摘》1948年第13卷第8期。
    ① [美]怀特:《苏联访问记》,林天钊译,《学生杂志》1947年第24卷,第77页。
    ② Joesten, J:《重游苏俄记》,杨光政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48期,第17页。
    ③ Joesten, J:《重游苏俄记》,杨光政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48期,第18页。
    ④ Joesten, J:《重游苏俄记》,杨光政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48期,第18页。
    ⑤ 田心:《书评:史坦倍克的(苏联行)》,《世纪评论》1948年第4卷第4期。史坦倍克《苏联行》由贾开基、蒋学模合译,1948年文摘出版社发行。
    ① 田心:《书评:史坦倍克的(苏联行>》,《世纪评论》1948年第4卷第4期。
    ② [英]坎撒勒特(VictorCazalet):《苏联印象记》,翼民译,《旅行杂志》1937年第11卷第11期。
    ③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① 会大由德士博士口述:《苏俄现状之观察》,《兴华》1935年第32卷,第42期。
    ② 金大贝德士博士口述:《苏俄现状之观察》,《兴华》1935年第32卷第42期。
    ③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55页。
    ① 东辉:《H.G韦尔斯在莫斯科》,《清华周刊》1934年42卷,第8期。
    ①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82页。
    ② 梧君:《苏俄漫谈》,《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第193页。
    ③ 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④ 申作霖:《旅俄二十年的感想》,《中外评论》1929年第28期。
    ⑤ 申作霖:《旅俄二十年的感想》,《中外评论》1929年第28期。
    ⑥ [英]兰姆塞:《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引子”,1920年4月15 日晨报丛书第一编,第4页。
    ⑦ 陶孟和:《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叙言一”,1920年4月15日晨报从书第一编出版。
    ① [英]兰姆塞:《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引子”,1920年4月15日晨报从书第一编,第4页。
    ②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③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④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①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239—240页。
    ③ 吴蔼宸:《新疆纪游——附苏联游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79页。
    ④ 吴蔼宸:《新疆纪游——附苏联游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80页。
    ⑤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⑥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① 徐庆誉:《我之苏俄观察》,《青年进步》1926年第98期。
    ② 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167页。
    ③ 竞东:《两个五年计划的面面观》(苏俄通信),《读书杂志》1933年第3卷第7期。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159—164页。
    ⑤ Peter Francis:《苏俄的前程》,原名‘'I Worked in a Soviet Factory",梅芳译,《青年文会》1939年第1卷第12期。
    ⑥ Peter Francis:《苏俄的前程》,原名"I Worked in a Soviet Factory",梅芳译,《青年文会》1939年第1卷第12期。
    ① [日]布施胜治:《俄罗斯之夜》,陶秉珍译,原载日本东京出版的《女性杂志》第4卷第3号,第40页。
    ②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③ 竞东:《两个五年计划的面面观》(苏俄通信),《读书杂志》1933年第3卷第7期。
    ④ [美]J.E.Davis:《我所见到的苏联》,沈锜译,《时与潮》1942年第13卷第3期,第29页。
    ⑤ [美]J.E.Davis:《我所见到的苏联》,沈锜译,《时与潮》1942年第13卷第3期,第29页。
    ⑥ 昭曦译:《苏俄视察记》,《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
    ① 亮庑:《赤俄通讯》,《黎明》(1925年)1926年第2卷第23期。
    ② 佚名:《苏俄之现状》,《外交评论》1930年第3期。
    ③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1924年3月11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④ (Milligan.F.S)米立根:《新俄成人教育的鸟瞰》,郑冠兆译,《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6期。
    ① [日]布施胜治:《对苏俄的再认识》,子修译,《国闻周报》第13卷第23期。
    ② [日]布施胜治:《俄罗斯之夜》,陶秉珍译,原载日本东京出版的《女性杂志》第4卷第3号,第320页。
    ③ 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第232页。
    ④ 曹英译:《苏联的青年(苏联通讯)》,《新东方》1936年第1卷第5期。
    ⑤ 列宁:《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400页。
    ⑥ 列宁:《关十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401页。
    ① [英]葩勃曼(M.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
    ② 应懿凝:《欧游日记》,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11月版,第135页。
    ③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④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⑤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① 《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②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94页。
    ③ 秋田雨雀:《新俄游记》译者序,上海明月书局1930年8月初版,第7—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①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200页。
    ② 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游俄琐记》,京城印书局1931年3月版,第363-364页。
    ③ [美]Louin Fisher:《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南京)》1934年第10卷第1期。
    ④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⑤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101页。
    ① [日]布施胜治;《史(斯)太(大)林治下的苏俄》,杜又陵译,《北强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②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③ 陈启修:《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伯韬笔述《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④ [日]布施胜治:《史(斯)太(大)林治下的苏俄》,杜又陵译,《北强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① [日]布施胜治:《史(斯)太(大)林治下的苏俄》,杜又陵译,《北强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② [美]佚名:《苏俄视察记》,昭曦译,《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
    ③ [美]佚名:《苏俄视察记》,昭曦译,《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
    ④ 列宁:《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41页。
    ⑤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572页。
    ⑥ [美]裘丽亚·柏兰夏:《苏俄生活实纪》,周人译,《现实(上海1931)》1932年第1卷第11期。
    ① 列宁:《宁可少些,也要好些》,《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711页。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1984年版,第57页。
    ③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86页。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⑤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42页。
    ① 韩滔:《莫斯科十年记》,《芒种》1935年第2卷第3期。
    ② 茅盾:《苏联见闻录》,开明书店(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从书第五编80卷)1948年版,第129页。
    ③ 列宁:《论合作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687页。
    ④ 陈启修讲,魏建功记:《俄国学者的生活及其他——在本学门茶话会演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36年第1卷第1-12期。
    ⑤ 陈启修讲,魏建功记:《俄国学者的生活及其他——在本学门茶话会演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36年第1卷第1—12期。
    ① 斯大林:《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斯大林选集》下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495页。
    ② Maurice Hindus:《莫斯科见闻录》,徐芙华译,《中国与苏俄》1934年第3期。
    ③ 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第25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⑥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501页。
    ⑦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505页。
    ① A. Minard著:《世界经济的乐观和悲观》,瀛洲译,《东方杂志》,第29卷第8号,1932年12月16日。
    ② 王祖绳:《国际关系史》第5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③ 苏联科学院主编、吉林师范大学《世界通史》翻译组译:《世界通史》第9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00页。
    ④ 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① 林精华:《俄罗斯问题的中国表述——关于20世纪中国对苏俄认知的研究》,《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5期。
    ② [美]赛珍珠(Pearl S.Buck):《赛珍珠论苏联》,周桐译,《时与潮》1947年新28卷第3期。
    ③ 《印]泰戈尔:《太(泰)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文化月刊》1934年第1卷第8期,第166页。
    ④ 马克思:《致维·伊·查苏利奇》(1881年3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6月第1版,第160页。
    ① 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690页。
    ② 沈泽民:《布兰兑斯的俄国印象记》,《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专辑,1921年9月,第4页。
    ① 沈洋民:《布兰兑斯的俄国印象记》,《小说月报》第12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专辑,1921年9月,第5页。
    ② 安德烈·纪德:《访苏归来》,李玉民译,广两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③ 邓季雨:《苏俄的现势》,《新亚细亚》1933年第5卷第1—2期,第127页。邓季雨(1899-?)江苏阜宁人,成都中央军校上校政治教官,中华民国中央政治大学教授。
    ④ 邓季雨:《苏俄的现势》,《新亚细亚》1933年第5卷第1—2期,第127页。
    ①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6页。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先词”,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4页。
    ③ 吴鼎昌《<苏俄视察记>序二》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第3、4页。
    ④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第33页。
    ① 彭启福:《淦释学的起源:神话与科学》,《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②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78页。
    ③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17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7页。
    ②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季刊第3册,1918年7月。
    ③ 瞿秋白:《俄国无产阶级之社会观·译者序》,《瞿秋白文集8》(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④ 陈启修:《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伯韬笔述,《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① 瞿秋白:《俄国无产阶级之社会观·译者序》,《瞿秋白文集8》(政治理论编)1998年版,第153页。
    ②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③ 瞿秋白:《俄都记闻》“前言”,《晨报》1921年8月31日。
    ① 影生:《答——“留俄学生归国谈”质疑》,《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2年6月5日。
    ② 李友兰:《新俄罗斯游记》(《俄罗斯一瞥》)“自序”,著者刊1924年1月版。
    ③ [日]秋田雨雀:《新俄游记》,又名《青年苏维埃俄罗斯》,明月书局1930年版。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序,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5页。
    ⑤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⑥ 邹韬奋:《韬奋文选》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90页。
    ⑦ 张水淇编著:《苏俄见闻记》,《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4号,第69页。
    ⑧ 张水淇编著:《苏俄见闻记》,《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4号,第72页。
    ⑨ 引语中“蒋作宾”(1884—1941年),字雨岩,湖北应城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曾任国民政府驻澳德公使。
    ⑩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239页。
    ① 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1936年.
    ② 曹聚仁:《从莫斯科归来》“介绍文”,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1-2页
    ③ 韬奋:《读“苏俄视察记”》,《生活》1931年第6卷第41期。
    ④ 夏远生:《湖南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活动》,《湖南日报》2011年4月20日。据该文介绍,1920年毛洋东领导湖南自治运动,但自治运动失败,他转向俄国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列主义寻找中国人民的出路,开始踏踏实实地研究中国的问题,并和彭璜、何叔衡、易礼容邀集教育界、新闻界进步人士,发起成立长沙文化书社,介绍和推销中外最新书报杂志,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发起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以研究关于俄罗斯的一切事情为宗旨。1920年9月5日,他在湖南《大公报》上撰文指出,列宁以百万党员,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俄国革命的成功,全在于有主义、有时机、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他认为,要在中国从事于根本改造之计划和组织,须建立一个改造的基础,这就是要建立一个如蔡和森所主张的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共产党。
    ① 详见[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以及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金光耀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 吴蔼宸:《新疆纪游——附苏联游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93灭。
    ③ 王印川编:《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序,天津大公报社承印股印行1932年版,第1页。
    ① Ratcliffe.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② 丁文江:《实行统制经济的条件》,《独立评论》1934年第108期。
    ③ 欧阳哲生:《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2页。
    ④ 陈启修讲,伯韬笔述:《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① 祝敏:《苏联工人生活》(赤都通讯),《工人之路特号》第447期。
    ②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225页。
    ③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225—226页。
    ④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226页。
    ⑤ 梧君:《苏俄漫谈》,《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第192页。
    ⑥ 梧君:《苏俄漫谈》,《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第192页。
    ⑦ 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91页。
    ① 董渭川:《苏联民众政治教育师范学院访问记》,《中华教育界》1935年23卷第10期。
    ② 董渭川:《在苏联所看见的几种儿童教育设施》,《中华教育界》1936年24卷第6期。
    ③ [美]史(斯)诺:《我亲眼看到的苏联女游击队员和前线的一切》,美国新闻处译,原文载1943年5月29日《星期六晚报》。见《文汇周报》第14期,同时发《改进》该年第6期,名为《我亲眼看到的》。
    ④ [美]克伯屈讲,张嘉栋笔记:《我对于苏俄教育的观察》,邱大年口译,《国闻周报》1929年第6卷第41期。
    ⑤ [美]克伯屈讲,张嘉栋笔记:《我对于苏俄教育的观察》,邱大年口译,《国闻周报》1929年第6卷第41期。
    ⑥ [美]克伯屈讲,张嘉栋笔记:《我对于苏俄教育的观察》,邱大年口译,《国闻周报》1929年第6卷第41期。
    ① 亚勒:《国际问题——苏联工友生活之特点》,《红旗》1929年第15—23期,第44页。
    ② 亚勒:《国际问题——苏联工友生活之特点》,《红旗》1929年第15—23期,第44—45页。
    ③ 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692页。
    ④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25—26页。
    ①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附刊》1924年9月8日,第3版。
    ② 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③ 《生活周刊》第7卷第26期,1932年7月2日。
    ④ 邹韬奋:《萍踪通讯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54页。
    ⑤ 邹韬奋:《萍踪通讯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154页。
    ⑥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7页。
    ① 王捷三:《苏联闻见录(二续完)》,《经世》1937年第l卷第9、11期。
    ② 王捷三:《苏联闻见录(二续完)》,《经世》1937年第1卷第9、11期。
    ③ 顾榖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
    ④ 青山:《苏俄工人生活之一瞥》,《中国青年周刊(赤都通讯)》1927年第6卷第126-150期,第262页。
    ⑤ 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江汉论坛》2011年第4期。
    ⑥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7页。
    ① 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422464.html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版,第26页。
    ③ 马鹤天:《苏联考察记(上篇)》,《国民外交杂志》1934年第5卷第1、2期合刊。
    ④ 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这是1941年9月13日在延安对中央妇委和中国中央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的讲话。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毛洋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21-2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②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8页。
    ③ [美]William L.White:《战斗苏联访问记》,王可襄译,原著载《The Reader's Digest》 1945年1月号,后刊《战斗中国》,1945年第1卷第6、7、8、9、10、11期。上述引用系《战斗苏联访问记的》的“编者志”。
    ④ 日新:《劳农俄国的解剖》,《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11号。
    ⑤ 瞿秋白:《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序》,见《俄国文学史与其他》中《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⑥ 戈宝权:《中外文学因缘》,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① 冯玉祥:《在莫斯科》,《冯玉祥自传》第一卷《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388页。
    ② 王印川(1878-1939)民国政要。字月波,清光绪举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苹命前结业归国。民国成立后,历任国会众议院议员、统一党理事、《国权报》主笔、众议院秘书长、参政院参政、总统府顾问、河南省省长。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任赴苏谈判代表团秘书长,谈判结束后留苏考察。1934年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37年离职后闲居。1939年在天津病逝。著有《苏俄考察记》、《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等。
    ③ 王印川编:《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天津大公报社承印股印行1932年版,第1页。
    ④ 王印川编:《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天津大公报社承印股印行1932年版,第1页。
    ⑤ 王印川编:《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天津大公报社承印股印行1932年版,第1页。
    ⑥ 王印川编:《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天津大公报社承印股印行1932年版,第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
    ② 冰清:《苏联和平外交的胜利(莫斯科通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号。
    ③ 竞东:《两个五年计划的面面观》(苏俄通信),《读书杂志》1933年第3卷第7期。
    ④ 冰清:《苏联和平外交的胜利(莫斯科通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号。
    ① 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第15686号)十1920年6月10日报道了列宁同布施胜治的谈话。6月26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出版的社会革命党报纸《意志报》曾加以援引。列宁同布施胜治的谈话记录最初用俄文发表于1924年莫斯科出版的文集《列宁与东方》,后来编入了《列宁全集》俄文第1版,第124页。
    ②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24页。
    ③ 顾毅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
    ④ 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⑤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69页。
    ①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69页。
    ② 梧君:《苏俄漫谈》,《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第192页。
    ③ 杨丽娟:《世界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命题》,《理论月刊》2010年第12期。
    ④ 陈启修讲,伯韬笔述:《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①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著者原序”,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
    ②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著者原序”,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
    ③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著者原序”,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
    ④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36页。
    ⑤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37页。
    ①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37页。
    ②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38页。
    ③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40页。
    ④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95页。
    ⑤ 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① [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
    ② [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期。
    ③ [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期。
    ④ [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期。
    ⑤ [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期。
    ⑥ [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期。
    ① 顾毅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636页。
    ① 顾榖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
    ② 顾榖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
    ③ 顾榖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
    ① 黄炎培:《新闻界之释迦牟尼——俞颂华先生》,见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页。
    ① 瞿秋白:《瞿秋白文集》(4卷本,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981页。
    ②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2页。
    ③ 瞿秋白:《新俄国游记》(饿乡纪程),商务印书馆(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从书》第五编第80辑)1922年版,第28—29页。
    ④ 瞿秋白:《新俄国游记》(饿乡纪程),商务印书馆(上海书店影印《民国从书》第五编第80辑)1922年版,第1-3页。
    ① 陶孟和:《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叙言一”,1920年4月15日作为晨报从书第一编出版。
    ② 王印川:《<苏俄视察记>序一》,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1页。
    ③ 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共同启事:吾国报纸,向无特派员在外,探取各国真情者,是以欧美关于新闻殊多简略之外。国人对于世界大势,亦每因研究困难,愈趋隔阂淡漠,此诚我报界之一大缺点也。吾两报有鉴于此,用特合筹经费遴选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冀稍尽吾侪之天职,以开新闻之新纪元焉。兹将已派定出发之各路特派员姓名列左。(略)
    ④ 据蓝鸿文考证:瞿秋白发表在《晨报》上的通讯,赴俄途中写的,一般注明“俄国特派员通讯”;到莫斯科后写的,一般注明“莫斯科特派员通讯”或“莫斯科通讯”。在注明“俄国特派员通讯”或“莫斯科特派员通讯”时,署名瞿秋白,或秋白;在注明“莫斯科通讯”时,一般在瞿秋白前冠以“特派员”称号。发表在《时事新报》上的通讯,赴苏途中写的,标名地名,如“哈尔滨特别通讯”,“赤塔通讯”,署名秋白;到莫斯科后写的,则注明“赤俄通讯”,署名瞿秋白。见蓝鸿文:《关于瞿秋白赴俄采访的几个史实》,《蓝鸿文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2-363页。
    ① 耿济之后来也在苏俄住了六七年了,对十苏俄情况比较熟悉。回国后,耿济之曾作过有关苏俄话题的演讲。他提出:“自我国与苏俄绝交后,关于苏俄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谈及了。我以为这是一个畸形的变态。以前对十苏俄颂扬得那般的狂热,经了这次的变动,如今竞是这样的冷静,这真是难以言说的变形。”见耿济之讲,君实笔记:《苏俄的现状》,《我们的园地:文学期刊》1929年创刊号。
    ② 瞿秋白:《瞿秋白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① 俞颂华:《十二年前旅游苏俄的回想》,原载1933年申报月刊社从书《苏联研究》。见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5页。
    ① 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11月。
    ② 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11月。
    ③ 俞颂华:《十二年前旅游苏俄的回想》,原载1933年申报月刊社从书《苏联研究》。见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9—250页。
    ④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0页。
    ① 本简表与下述瞿秋白独立采访简表,皆根据刘小中、丁言模:《瞿秋白年谱详编》相关章节绘制。《瞿秋白年谱详编》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
    ② 文中谈到:我既挣扎着起来,跟着我的“阴影”,舍弃了黑甜乡里的“美食甘寝,想必大家都以为我是疯子了·我不会忘记你们,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我现在挣扎起来,我往饿乡去了!表达瞿秋白坚决要去苏俄的决心。
    ①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②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② 瞿秋白:《赤俄之第四年》,1922年8月16日—18日《晨报》。
    ① 上述通讯内容表述参考刘小中、丁言模:《瞿秋白年谱详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4—85页。
    ② 1922年5月24—25日《晨报》。
    ③ 瞿秋白:《全俄共产党第十一次大会》,1922年8月29日《晨报》。
    ④ 瞿秋白:《全俄共产党第十一次大会》,1922年8月29日《晨报》。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8页。
    ②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5页。
    ③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9—60页。
    ④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1-42页。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2—43贝。
    ②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3页。
    ③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6页。
    ④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7页。
    ⑤ 转引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11月。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8—49页。
    ② 转引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11月。
    ③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0—71页
    ④ 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11月。
    ⑤ 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11月。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7-18页。
    ② 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11月,
    ③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25页。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0页。
    ②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1页。
    ③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3页。
    ④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4—55页。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5页。
    ②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7页。
    ③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9页。
    ④ 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1983年11月《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5页。
    ②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5页。
    ③ 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1983年11月,《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
    ④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9—80页。
    ⑤ 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新观察》1955年第12期。
    ① 瞿秋白纪念馆编:《瞿秋白研究》第8期,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转引余玉花:《瞿秋白思想评传》,北大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页。
    ② 茅盾:《纪念秋白同志,学习秋白同志》,1955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③ 曹靖华:《罗汉岭前吊秋白》,《忆秋白》。参见刘小中、丁言模:《瞿秋白年谱详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④ 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编:《瞿秋白对毛洋东思想形成的重要贞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⑤ 陈铁健:《瞿秋白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① 胡愈之:《俞颂华文集》“代序”,葛思恩、俞湘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页。
    ② 余玉花:《瞿秋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③ 瞿秋白:《瞿秋白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④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⑤ 剑三:《新俄国游记》“书报批评”,《晨光》第1卷第1期,1921年6月1日。
    ⑥ 剑三:《新俄国游记》“书报批评”,《晨光》第1卷第1期,1921年6月1日。
    ① 剑三:《新俄国游记》“书报批评”,《晨光》第1卷第1期,1921年6月1日。
    ② 马淑德、姜红:《罗亦农旅俄大事记》,《党的文献》1991年第5期。
    ③ 方汉奇:《俞颂华先生二三事》,《方汉奇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页。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3—244页。
    ②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52页。
    ① 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54
    ② 见蓝鸿文:《关于瞿秋白赴苏俄采访的几个史实》,《蓝鸿文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页.
    ①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② 黄炎培:《新闻界之释迦牟尼——俞颂华》,见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4页。
    ① 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索抱朴,少私寡欲”。见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编:《道德经》,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版,第18页。
    ②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附刊》第3版,1924年8月27日。
    ③ 刘小中、丁言模编著:《瞿秋白年谱详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
    ① 盛成:《盛成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页。
    ②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史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148页。
    ③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8日。
    ④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镌》1924年8月26日、28日。
    ① 崔醒吾:《张民权是否到莫斯科》,《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21年10月24日。
    ② 江亢虎:《新俄游记》,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60页。
    ③ 张民权:《俄国近状及到俄国去的旅程》,《晨报》1921年10月8日。
    ①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8月27日。
    ② 笔者在写作本章有关抱朴访俄经历的内容时,参阅了无锡市史志办公室郁有满先生发来的电子稿《无锡籍早期共产党员秦抱朴的历史考索——以留俄经历为主线》,刊于《无锡市中共党史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汇编》(2008年12月3日),特此向郁先生表示感谢。
    ③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2版,1924年9月2日。
    ④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9月2日。
    ① http://baike.baidu.com/view/928438.htm。
    ②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8月26日。
    ③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8月26日。
    ④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8月29日。
    ⑤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8月29日。
    ⑥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8月29日。
    ⑦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8月29日。
    ⑧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9月4日。
    ① 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第3版,1924年9月4日。
    ② 张民权:《旅俄通信》,即《俄国近况及到俄国去的旅程》,《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9月23日。
    ③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7日。
    ①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7日。
    ②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8日。
    ③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9日。
    ④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7日。
    ⑤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7日。
    ⑥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8日。
    ⑦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8日。
    ⑧ 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8日。
    ① 张墨池:《俄国西伯利亚革命前后的观察》,《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9月。
    ② 张扬、曹凯:《中国历史上还有十四个“共产党”》,《文史博览》2011年第6期。
    ②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269页。
    ①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第269页。
    ① 郁有满:《无锡籍早期共产党员秦抱朴的历史考索——以留俄经历为主线》,见《无锡市中共党史学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汇编》(2008年12月3日)。
    ② 瞿秋白:《一份公开的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11月20日。瞿秋白在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上看到抱朴的文章,该文对苏联和中东路等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引起瞿秋白的注意,便写此公开信反驳。
    ① 许建平:《货币化场景——酒宴——在明清小说中的叙事功能》,《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① 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7页。
    ① 本章所介绍上述两件报告内容,均参见李颖:《陈独秀赴俄出席共产国际四大解析》,《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① 本图表所列示的内容,皆引自《苏俄六周》一文。见《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4—546页。
    ① 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1924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② 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1924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③ 张同乐、苏文殊:《论孙中山与苏俄关系》,《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党与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④ 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1924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⑤ 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01页。
    ⑥ 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版,第301页。
    ① 陈启修:《俄国学者的生活及其他——在本学门茶话会演说》,魏建功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36年第1卷第1—12期。
    ② 引自《青春》一文,原载1916年9月1日《新青年》2卷1号,第6—7页。
    ③ 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1924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④ 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1924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⑤ 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1924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① 李大钊:《上海的童工问题》,1924年第4期《中国工人》杂志。
    ② 李大钊:《上海的童工问题》,1924年第4期《中国工人》杂志。
    ③ 李大钊:《上海的童工问题》,1924年第4期《中国工大》杂志。
    ④ 李大钊:《中国的事迹与本团的训练》,《李大钊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⑤ 朱成甲:《李大钊的早期哲学思想——泛青春论》,《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① 陶毅(1896-1931),女,湖南湘潭人。长沙周南女校毕业,新民学会会员,当时在周南女校任教。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页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洋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466—467页。
    ② 董宝瑞:《李大钊的苏联之行》下,《党史博采》2001年第1期,第15页。
    ③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163页。
    ④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页。
    ①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页。
    ② 《农村自治——在学术研究会讲演》(1922年10月13日),《章士钊全集》第4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③ 《注重农村生活——章行严在甲种农业学校讲演》(1922年10月14日),《章士钊全集》第4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④ 《农国辨》(1923年11月1、2日),《章士钊全集》第4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⑤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页。
    ⑥ 1924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
    ① 《苏俄民众对中国革命的同情》的艺术手法,参见蓝鸿文:《一道靓丽的风景——老一辈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选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137-138页。
    ① 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1日。
    ② 参见《十月革命与李大钊》,《北京档案史料》1989年3月。
    ③ 林家有、周兴樑:《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67页。
    ① 刘红:《蒋介石大传》(上),团结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第90页。
    ② 蒋介石:《游俄报告书》。http://r.book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661/3035487.html。
    ③ 1923年5月,由柳亚子、叶楚伧、胡朴安、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等人发起,10月14日在上海成立了新南杜,柳亚子任社长。《新南杜成立布告》说:“新南杜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有社员230人,出过一期《新南杜社刊》。后来,由于柳亚了投身改造国民党的工作,丢失领导中坚,新南杜成立一年左右,即无形停顿了。
    ①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②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③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④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⑤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⑥ 沈玄庐:《最近的新俄罗斯》,《新南社》第1期,1924年。
    ① 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5日。
    ② 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3日。
    ④ 《孙中山致加拉罕函》,1923年9月17日。引自《蒋介石全传》,第48页。
    ① 《孙中山致加拉罕函》,1923年9月17日,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从书》第2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版,第273页。
    ② 蒋介石:《我的游俄观感》,见《苏俄在中国》,http://r.book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661/3035487.html。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④ [日]古屋奎工:《蒋总统秘录》,中央日报社1974年版,第122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137-138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41页。
    ③ 蒋介石:《我的游俄观感》,见《苏俄在中国》,http://r.book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661/3035487.html。
    ④ 蒋介石:《我的游俄观感》,见《苏俄在中国》,http://r.book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661/3035487.html。
    ⑤ 蒋介石:《我的游俄观感》,见《苏俄在中国》,http://r.book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661/3035487.html。
    ⑥ 蒋介石:《我的游俄观感》,见《苏俄在中国》,http://r.book118.com/files/article/html/44/44661/3035487.html。
    ⑦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①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②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③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③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①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②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③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④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⑤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⑥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⑦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①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②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③ 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5日。
    ④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⑤ 见上海《世纪》杂志2007年第2—3期。
    ① 鲍罗廷同瞿秋白的谈话记录,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
    ② 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1日。
    ③ 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1日。
    ④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① 蒋介石:《十一月七日苏俄革命纪念在汕头东征军总指挥部宴会上演说》,《政治周报》第4期,1925年11月。其观点摘录于1929年7月17日《红旗》(周三)第二版,题为《蒋介石论苏俄(一)》,文字加框,以示重要。
    ① 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第7编,龙门书店1936年再版,第28页。转引刘红:《蒋介石大传》(上),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② 张瑛:《蒋介石“清党”内幕》,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③ 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之蒋介石先生》第7编,龙门书店1936年再版,第28页。转引刘红:《蒋介石大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④ 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①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1页。
    ②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6页。
    ③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0-141页。
    ①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0-141页。
    ②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5页。
    ③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4页。
    ④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4页。
    ⑤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4页。
    ⑥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6页。
    ①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4页。
    ② [日]秋出雨雀:《新俄游记》(原名《青年苏维埃俄罗斯》),文莎诃译,上海明月书局1930年8月初版,第3页。
    ③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8页。
    ④ [日]秋田雨雀:《新俄游记》(原名《青年苏维埃俄罗斯》),文莎诃译,上海明月书局1930年8月初版,第3页。
    ⑤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9页。
    ⑥ 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7月版,第9页。
    ①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84—185页。
    ②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89页。
    ③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7—148页。
    ④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48页。
    ⑤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0页。
    ⑥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05页。
    ⑦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04页。
    ⑧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10页。
    ⑨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10页。
    ①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8—129页。
    ②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7744_20830.html。
    ② 徐志摩:《列宁忌日——谈革命》,见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2、359页。
    ① 《晨报馆烈焰冲腾》,《顺天时报》第7版,1925年12月4日。
    ② 张慰慈,江苏吴江人。字祖训,早年留学美国。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先驱者,在现代政治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著作:《英国选举制度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市政制度》(东亚图书馆1925年)、《政治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30年)、《政治制度说》(神州国光社1930年)、《政治概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
    ③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卷,第49页。
    ④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卷,第50-51页。
    ①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卷,第50—51页。
    ② 张慰慈:《阿玛那—一个试验共产制度的社会》,《晨报副刊》1925年10月29日。
    ③ 张慰慈:《我也来谈谈苏俄》,《晨报副刊》1925年11月12日。
    ① 青山:《苏俄工人生活之一瞥》,《中国青年周刊(赤都通讯)》1927年第6卷第126-150期,第258—259页。
    ②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卷,第52—54页。
    ③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卷,第54页。
    ① 刘湛恩(1895—1938),湖北阳新人。1918年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执教,曾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教育总干事,1928年起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主席。1938年南京伪维新政府成立,拒绝出任教育部部长,同年4月7日在上海遭日伪暴徒狙击殉难。http://baike.baidu.com/view/400625.htm。
    ② 胡适:《漫游的感想》,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0页。
    ① 钱端升:《钱端升致胡适(1926年11月4日)》,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06、409页。
    ② 任鸿隽:《任鸿隽致胡适(1926年12月8日)》,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1-412页。
    ③ 陈濑渝:《胡适与蒋介石:文化异同与思想纠葛》,《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第60页。
    ④ 小道:《胡适抨击苏俄》,1947年《大地周报》第80期。
    ① 徐志摩:《落叶》,见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2页。
    ② 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新青年》第3卷第4号,1917年6月1日。
    ③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胡适文存·三》,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页。
    ① 1932年新月书店出版罗隆基《政治论文》中的《论中国的共产》中,罗隆基说道:“我们相信民主政治的人,很诚意的(地)认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不能把中国的政治引上常轨,共产党一旦得势,政治上‘党治’的方式,自然是一丘之貉。在我们爱护自由、崇敬平等、坚信民主政治的人,对国、共两党的党治最好是一视同仁,无所偏爱。然而今日的中国,在今日无和平、无秩序、无安全的国家,有政府总比无政府聊胜一着。”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③ 茅盾:《徐志摩论》,《现代》第2卷第4期,1933年2月。
    ①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①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3页。
    ② 胡铭:《从莫斯科归米》,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4页。
    ③ 胡铭:《从莫斯科归来》,群众出版社1933年1月版,第34页。
    ④ 华德博士:《新俄对共产主义的试验——和我个人的感想》,《晨报副刊》1925年特刊4。
    ⑤ 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第65页。
    ⑥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转引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第66页。
    ⑦ 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第65页。
    ①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06页。
    ② 徐志摩:《自剖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08页。
    ③ 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第60页。
    ① 于友:《重读<莫斯科印象记>——纪念名记者胡愈之100周年诞辰》,《传媒观察》1996年第8期。
    ②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116/635.html
    ①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11页。
    ② 昭曦译:《苏俄视察记》,《众志月刊》第1卷第6期,第23页。
    ③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序”,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序”,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
    ①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35—36页。
    ② 寒松:《苏联通讯:莫斯科的外观》1936年《世界知识》第4卷。
    ③ 寒松:《苏联通讯:莫斯科的外观》1936年《世界知识》第4卷。
    ④ 青山:《苏俄工人生活之一瞥》,《中国青年周刊(赤都通讯)》1927年第6卷第126—150期。
    ⑤ 青山:《苏俄工人生活之一瞥》,《中国青年周刊(赤都通讯)》1927年第6卷第126—150期。
    ⑥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6页。
    ①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97页。
    ②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37页。
    ③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03-104页。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29-30页。
    ⑤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78页。
    ⑥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33页。
    ⑦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16页。
    ⑧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17页。
    ① 陈以德:《莫斯科印象记之读后记》,《中国新书月报》1932年第2卷第8期。
    ② 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③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序”,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
    ④ 赵家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编》,中华书局2008年7月版,第180-181页。
    ⑤ 费孝通、夏衍等:《胡愈之印象记》增补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41贝。
    ② 陈以德:《莫斯科印象记之读后记》,《中国新书月报》1932年第2卷第8期。
    ① 楼亦斗:《李文益与(苏联闻见录)》,《浙江档案》2008年第10期。
    ① http://www.tzdsw.net.cn/newsinfo.asp?ID=423
    ② 张羽、铁风编:《曹靖华书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第123页。
    ①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
    ② 鲁迅:《鲁迅日记》(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l版,第779页。
    ③ 鲁迅:《鲁迅日记》(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779页。
    ④ 鲁迅:《鲁迅日记》(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780页。
    ⑤ 鲁迅:《鲁迅日记》(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780页。
    ⑥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
    ⑦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
    ⑧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
    ①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
    ② 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大光书局1935年11月2版。
    ①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182贝。
    ②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182-183页。
    ③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183页。
    ④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168页
    ⑤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323页。
    ① 赵家璧:《编辑忆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8月版,第38—39页。
    ② 胡愈之:《罗索的新俄观》,《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9、20号;化鲁:《赤俄的禁书》,《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14号。化鲁是胡愈之的笔名。
    ③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3页。
    ④ 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序”,新生命书店1932年版,第151页。
    ①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第2版),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②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③ 胡伟希:《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哲学传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75页。
    ④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12-13页
    ①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288页
    ② 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大光书局1935年11月第2版,第233页。
    ③ 陈以德:《莫斯科印象记之读后记》,《中国新书月报》1932年第2卷第8期。
    ① 邹淑琴:《鲁迅的图像性叙述实践——以<出关)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4期。
    ① 一苇:《列宁逝世》,1924年1月24日《大公报》。
    ② 蔡运升(1879-1959年),字品山,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人。1929年7月10日“中东路事件”爆发后,中苏战事不断,中方全线失利。为此,张学良急电蔡运升到奉天,派其与苏议和。11月下旬至12月初,蔡运升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在双城子(乌苏里斯克)谈判,拟定在伯力正式开会商议,最后再到莫斯科开会议定。经张学良电请南京国民政府,蔡运升被派为伯力会议中国代表。12月11日,赴伯力(哈巴罗夫斯克)与苏方会谈。12月22日,蔡运升代表中华民国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又称《和平议定书》)。次日,中苏双方撤兵,两国战争停止。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467.htm。
    ③ 张季鸾:《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1931年6月4日《大公报》。
    ① 邹韬奋:《读“苏俄视察记”》,《生活》1931年第6卷第41期。
    ② 曹谷冰在中国从事报业近30年,终于在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胜关头,毅然作出了抉择。上海解放前夕,坚持留在上海,直到解放。解放后,曹谷冰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与关怀,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第三、第四届委员。建国初期,曾两次上书毛主席,就财政经济问题陈述自己的意见。毛主席两次亲笔复信,充分肯定了曹谷冰的建议。十年动乱期间,曹谷冰受到冲击。他利用精通德语的一技之长,从1963年起,曾多次校译《共产党宣言》。曹谷冰的校译稿中的修改意见,大部分为中共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所采用。1977年2月4日,曹谷冰逝世。
    ③ 这次考察另有报刊所载:“中苏会议全权代表莫德惠氏,十本月十八日偕同委员秘书多人,赴考罗姆那Kolomna参观集体农场,记者从焉。考罗姆那农场,即属第三种,乃集体农场之最进步者也。”见曹谷冰:《苏俄集体农场参观记》,《农业周报》1931年第1卷第12期。
    ①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7页。
    ③ 胡玫、王瑾编:《回忆胡政之》“附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①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③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①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页。
    ②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5页。
    ③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⑤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1页。
    ⑥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⑦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⑧ 按:作者石榆在一篇“读后感”中,对曹谷冰所曝光苏俄的“阴暗面”进行“驳斥”。石榆认为:它们是“著者满含着刺探的猎犬心情为苏俄伟大的建设所打碎后而造出些不满和骗人的话。”反映了石榆对苏俄支持与维护。参见石榆:《读书顾问:苏俄视察记》,《文艺新闻》1932年第55期。
    ① 方汉奇:《戈公振年谱》“序”,见洪惟杰:《戈公振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负。
    ② 戈宝权:《写在<从东北到庶(苏)联>新版的卷首》,见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8—79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③ 陈世雄:《从苏联的大风格到中国的“大制作”》,《艺苑》2011年第2期。
    ④ 陈世雄:《从苏联的大风格到中国的“大制作”》,《艺苑》2011年第2期。
    ⑤ 陈世雄:《从苏联的大风格到中国的“大制作”》,《艺苑》2011年第2期。
    ① 《劳动英雄及模范生产者大会昨天隆重开幕》,《解放日报》(延安)1943年11月27日。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④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9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6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224页。
    ④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⑤ 小山:《中国戏剧社莫斯科(苏联通信)》,《世界知识》1935年第2卷第5期。
    ① 梅兰芳致周作民函(1935年4月13日,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264—1—4日)。
    ② 胡蝶:《胡蝶回忆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64-165页。
    ③ 胡蝶:《胡蝶回忆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④ 相关文章见宗笑我:《梅兰芳在苏联演剧之后》,《人生旬刊》1935年第1卷第3期。
    ① 胡玫、王瑾编:《回忆胡政之》“附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② 吴鼎昌:《<苏俄视察记>序二》,见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天津大公报社1931年版,第2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② G.M.Hopkins:《peems and prose》,NewYork.Everyman's1995年版,第174页。参见申丹:《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③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④ 曹谷冰:《苏俄视察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219页。
    ⑤ 《马浪荡》为苏剧剧目。该戏最早以坐唱形式出现于清末,仅十出,故又名《马浪荡十弃行》。20世纪30年代前后,该戏在沪家喻户晓,人伯常把无固定职业的男子称为“马浪荡”。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④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⑤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51页。
    ⑥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⑦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80页。
    ⑧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80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④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⑤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⑥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9页。
    ⑦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页。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8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8页。
    ① http://blog.sina.com.cn/s/blog 654e8b360100hc54.html。
    ④ [英]巴斯佛尔:《苏俄的现状》,平群译,《中国国际联同志会月刊》第1卷第4期,第11页。
    ⑤ [英]巴斯佛尔:《苏俄的现状》,平群译,《中国国际联同志会月刊》第1卷第4期,第11页。
    ⑥ [英]巴斯佛尔:《苏俄的现状》,平群译,《中国国际联同志会月刊》第1卷第4期,第12页。
    ① [英]巴斯佛尔:《苏俄的现状》,平群译,《中国国际联同志会月刊》第1卷第4期,第14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负。“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语出孔子《论语》。庶人者,老百姓也。这句话的大概总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好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不议论了。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十身也,不必为已。”语出《礼记》。前一句意思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①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80页。
    ②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③ 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苏)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① 欧阳哲生:《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按:除了胡适、丁文江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了之外,无政府主义者江亢虎也曾作环球之游,并作“苏俄通讯”。他曾说:“十三年前,余环游地球一周,需护照者只美俄二国。”见江亢虎演讲、杨楷笔记:《游俄杂谈》,发表于《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3期,第84页。
    ②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130页。
    ① 政治心理应是政治意识感情阶段的综合存在形式,它可包含情感、动机、信念、愿望、倾向、意志等概念。参见孙正甲:《政治文化》,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② 本图据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中《苏俄旅行记》(1934—1935)制作。《丁文江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① 丁文江的《苏俄旅行记》这写到这儿,下半部没有来得及写,他就英年早逝了。后20天的旅行经历,据胡适推测,他应当参观了东奈治流域的煤铁厂和德涅勃河上的大水电厂,然后经基辅出境到波兰,结束40天的苏俄之游。
    ② 仲揆:《一个月在苏俄的所见所闻》,《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第299页。
    ③ 仲揆:《一个月在苏俄的所见所闻》,《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第299页。
    ④ 仲揆:《一个月在苏俄的所见所闻》,《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第300页。
    ① 欧阳哲生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5页。
    ② 欧阳哲生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155页。
    ③ 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36195.htm。
    ④ 金敏:《丁文江的苏联之行》,《民国春秋》1998年第2期。
    ⑤ 丁文江:《评论共产主义并忠告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21日《独立评论》51号。
    ⑥ 丁文江:《评论共产主义并忠告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21日《独立评论》51号。
    ⑦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
    ①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②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贝。
    ③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④ 欧阳哲生:《科学与政治:丁文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⑤ 上海市档案馆译:《颜惠庆日记》第二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页。
    ⑥ 丁文治译:《苏俄五年计划的结算》,1936年5月14日《独立评论》第50号。该译稿在曾在《独立评论》作为《苏俄旅行记》(1934—1935年)的“附录”发表。
    ① 吕一民:《良知与担当:20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新华文摘》2013年第1期,第106页。
    ②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第133号,1934年12月30日。
    ③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第133号,1934年12月30日。
    ④ 丁文江:《再论民治与独裁》,《独立评论》第137号,1935年。
    ⑤ 翁文灏:《追忆丁在君》,《地质论评》第11卷第1-2期,1946年。
    ⑥ 《洞溯吟》是翁文灏撰写的自传性诗稿,于1953年1月8日完稿。全稿共七律58首,手稿由翁文灏的儿子翁心鹤珍藏。翁心鹤曾将诗稿复印件赠给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李旭旦。1985年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主编的《文教资料简报》第2期刊登了该诗。
    ① 1934年8月,他奉蒋介石之命赴苏联考察,以蒋介石“极为信赖”的私人代表身份与苏联当局接洽会谈。10月16日,负责中国和远东事务的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科夫会见了他。这次会谈,对中苏复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很有意义。他向蒋介石“提出详细报告,并建议仔细开创将来的局面”。蒋介石由此知道了苏联当局的态度,很快采取措施,实施联苏对日方针。蒋介石对他的莫斯科之行十分满意.复电“甚表嘉许”。详见蒋廷黻口述,谢钟琏译:《蒋廷黻回忆录》第十章《赴俄考察与欧洲之旅》,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6页。
    ②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① 廖人伟主编:《近代人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78页。
    ② 廖大伟主编:《近代人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79页。
    ③ 廖大伟主编:《近代人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83页。
    ④ 廖大伟主编:《近代人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80页。
    ⑤ 钱昌照:《钱昌照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① 西门宗华:《南俄考察回忆记》,《东方杂志》1943年第39卷第17号。
    ② 西门宗华:《南俄考察回忆记》,《东方杂志》1943年第39卷第17号。
    ③ 西门宗华:《南俄考察回忆记》,《东方杂志》1943年第39卷第17号。
    ④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页。
    ⑤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页。
    ①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页。
    ②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页。
    ③ Ralysh A Reynolds:《今日的莫斯科(特稿)》,白樱译,《杂志半月刊》1939年第4卷第1期。
    ④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①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②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③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④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⑤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⑥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页。
    ① 蒋廷黻:《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世纪评论》第1卷第17期,1947年4月26日。见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② 君素:《一九二九年中国关于社会科学的翻译界》,《新思潮》1930年1月第2、3期合刊。
    ③ 段可情:《要做文学家是不容易的》,见郑振铎、傅东华编:《我与文学》,生活书店1934年版。
    ④ 1932年5月22日,《独立评论》创刊于北平。胡适任主编。主要编辑人有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等10余人。该刊头两年的经费由独立评论社社员自行集资。经过努力,《独立评论》从最初每期印刷2000册,逐步增至14000册,发行至全国各地乃至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该刊具有自由主义倾向,赞成西方民主政治,反对独裁专制和文化复古主义。1936年底,因著论反对日本策划“华北政权特殊化”,一度被迫停刊。1937年4月复刊。同年7月18日终刊。共出244期。
    ⑤ 冯健主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① 蒋廷黻:《再论近百年的外交》,重庆《新经济》第1卷第7期,1939年2月16日,第180页。
    ② 王思睿:《丁文江的政治改革思想》,《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③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贝。
    ④ 丁文江:《再论民治与独裁》,1935年1月27日《独立评论》第137号。
    ①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灭。
    ②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页。
    ③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④ 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华龄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页。
    ⑤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⑥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① “普罗文学”即无产阶级大众的文学。“普罗”是法语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意思为无产阶级的。“普罗文学”虽然源自法国,却是在苏联繁荣起来的,并增添丰富了“大众”的含义。普罗文学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受到普列汉若夫、老舍等作家推崇,左联也宣传他的政治功能,并使之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学。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91942.html。
    ②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③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7页。
    ①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①《苏联五十天》俄译本由罗果夫(B.H.Porob)翻译,1947年上海时代出版社出版。译者在前言中说明,译本将原作第一部分(七月九日至二十六日)由重庆经印度、伊朗抵达莫斯科途中的日记删去,并经作者同意,压缩了苏联读者熟知部分的内容。
    ②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7页。
    ③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7页。
    ④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
    ⑤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⑥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①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2页。
    ②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9页
    ③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9页。
    ④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2页。
    ⑤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页。
    ① 子冈,又名彭子冈,原名彭雪珍(1914-1988)江苏吴县人,女,早年曾入北平中国大学学习,1938年任上海《妇女生活》编辑。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任《大公报》和《进步日报》记者,积极讴歌抗日救亡,所写文章笔锋犀利、爱憎分明、敢于触及现实。著有《苏匈短简》,主要报刊文章收入《子冈作品选》。
    ② 子冈:《莫斯科所见》,《观察》1949年第6卷第2期,第23页。
    ③ 子冈:《莫斯科所见》,《观察》1949年第6卷第2期,第24页。
    ④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8页。
    ①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5页。
    ②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1页。
    ③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5—356页。
    ① [美]依尔芬浪格迈(Irving Langmuic):《苏联之行》,徐家斌译,《科学时代》1946年第10期。第28页。
    ② [美]依尔芬浪格迈(Irving Langmuic):《苏联之行》,徐家斌译,《科学时代》1946年第10期,第28页。
    ③ [美]依尔芬浪格迈(Irving Langmuic):《苏联之行》,徐家斌译,《科学时代》1946年第10期,第28页。
    ④ [美]依尔芬浪格迈(Irving Langmuic):《苏联之行》,徐家斌译,《科学时代》1946年第10期,第28页。
    ① 上述对茅盾活动的概述,参考丁尔纲《茅盾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相关章节。
    ② 茅盾:《苏联见闻记》,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79页。
    ① 茅盾:《苏联见闻记》,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114-115页。
    ② 茅盾:《苏联见闻记》,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150页。
    ① 转见李吉伟:《茅盾眼中的苏联》。http://blog.sina.com.cn/s/blog 4eab063701008p9a.html。
    ②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6页。
    ①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88页
    ②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37页。
    ③ 茅盾:《苏联见闻录》“序”,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5页。
    ④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115页。
    ⑤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115页。
    ⑥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32页。
    ①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32页。
    ② [美]怀特:《苏联访问记》,林天钊译,《学生杂志》1947年第24卷第3、4期。
    ③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43页。
    ④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150页。
    ⑤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49页。
    ⑥ 克拉斯诺夫:《莫斯科博物馆巡礼》,茆之译,《时代》1949年第9卷第11期。
    ⑦ 《茅盾在莫斯科发表旅苏观感》(塔斯社莫斯科一月十八日电),《新闻类编》第1569期,1947年。
    ⑧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79页。
    ⑨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81页。
    ① 丁尔纲:《茅盾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563页。
    ①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页。
    ②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6页。
    ③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149页。
    ④ 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4月初版,第149页。
    ⑤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7页。
    ①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
    ②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6页。
    ③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6页。
    ④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6页。
    ⑤ 郭沫若:《苏联纪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6页。
    ① [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大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266页。
    ② [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大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
    ① 陶孟和:《一九一九旅俄六周见闻记》“叙言一”。见[英]兰姆塞(Arthur Rzusome):《(一九一九年)旅俄六周见闻记》,兼生译,上海:晨报出版,1920年。
    ①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5页。
    ②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6页。
    ①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7页。
    ②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22页。
    ③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22页。
    ④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7页。
    ⑤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9页。
    ⑥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7页。
    ⑦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7页。
    ⑧ [美]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第8卷第1号,第17页。
    ① 基尔特礼会主义,又叫行会主义。产生於西元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费边社会主义(FabianSocialism)之外,介乎社会主义与T团主义(Syndicalism)之间的一种调和理论,改良主义的一种,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却不消除的根本制度,反对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其代表人物有彭迪(A.J.Penty)、霍布生(S.G.Hobson)、柯尔(G.D.H.Cole)。
    ② 艾丹:《泰戈尔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9-42页。
    ①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2页。
    ②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2页。
    ③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2页。
    ④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2页。
    ⑤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7页
    ⑥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3页。
    ⑦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3页。
    ⑧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7页。
    ①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7页。
    ②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4页。
    ③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5页。
    ④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12页。
    ⑤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13页。
    ⑥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3页。
    ⑦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9页。
    ⑧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9页。
    ⑨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10页。
    ⑩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5页。
    ①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17页。
    ②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6页。
    ③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17页。
    ④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17贝。
    ⑤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6页。
    ⑥ [英]罗素:《游俄之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0月第8卷第2号,第21页。
    ① 《罗素致柯莉》(1920年10月18日),转引自冯崇文:《罗索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01页。
    ② 蒋梦麟:《西潮》,辽宁教育出版社1977年版,第114页。
    ③ 袁纲等编:《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04页。
    ④ 愈之:《罗素的新俄观》,《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9、20号。
    ⑤ 1920年10月1日《晨报》第3版。
    ①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序”,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②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序”,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③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序”,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①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780页。
    ② [英]兰姆塞:《一九一九年旅俄六周见闻记》,兼生译,1920年4月15日晨报从书第一编出版。
    ③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① [英]韦们:《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l卷第2期。
    ②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③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④ [美]史(斯诺)诺:《苏联纪行》,李育中译,1945年《文艺生活》第3期,第37页。
    ⑤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①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②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③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④ [英]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卷第2期。
    ⑤ [英]韦伯:《苏俄的现状》,平群译,《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
    ① [英]韦伯:《苏俄的现状》,平群译,《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月刊》1936年第1卷第4期。
    ② 未明译:《关于苏俄底两封通信》,《国际译报(上海)》1932年第7期。
    ③ T.L:《莫斯科记游》,《东方杂志》1937年第7号。
    ① [美]史(斯)诺:《苏联纪行》,李育中译,《文艺生活》1945年第3期。
    ②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43—144页。
    ③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43—144页。
    ① [美]史(斯)诺:《我亲眼看到的苏联女游击队员和前线的一切》,美国新闻处译,原文载1943年5月29日“星期六晚邮报”,后译作见《文汇周报》第14期。同时刊发《改进》第6期,名为《我亲眼看到的》。
    ② [美]史(斯)诺:《苏联纪行》,李育中译,《文艺生活》1945年第3期,第30页。
    ③ [美]史(斯)(斯)诺:《生产之战在苏联》,美国新闻处译,《文萃》第11、12期。同见《改进》第7卷第1期。
    ④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46页。
    ⑤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46页。
    ⑥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46页。
    ①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46—147页。
    ②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47页。
    ③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45页。
    ④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01-102贝。
    ⑤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佩承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47页。
    ①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佩承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72页。
    ②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佩承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60页。
    ③ [美]史(斯)诺:《战时苏联游记》,孙佩承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版,第158页。
    ④ 由之:《介绍“战时苏联游记”》,《时代学生》1945年第1卷第1期。
    ⑤ 由之:《介绍“战时苏联游记”》,《时代学生》1945年第1卷第1期。
    (1)瞿秋白:《新俄国游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2)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
    (3)俞颂华:《赤俄见闻录》见葛思恩、俞湘文编:《俞颂华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4)俞颂华:《游记第二集》,北京:晨报社,晨报丛书第二十一种,1922年
    (5)澹庐:《俄国旅程琐记》,载《国外游记汇刊》,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26年
    (6)李霁初:《游记第一集·游俄国见闻纪实》,上海:晨报丛书,1922年
    (7)朱枕薪:《劳农俄国之考察》,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8)李友兰:《新俄罗斯游记》,著者刊,1924年
    (9)抱朴:《赤俄游记》,上海:北新书局,1926年
    (10)张民权:《旅俄日记》,民国史料笔记丛刊,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
    (11)江亢虎:《新俄回想录》,北京:军学编辑局,1925年
    (12)江亢虎:《新俄回想录》,上海:护宪社发行,1926年
    (13)江亢虎:《新俄回想录》,上海:卿云图书公司,1926年
    (14)江亢虎:《江亢虎新俄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15)天我(江亢虎):《旅俄通信》载《国外游记汇刊》,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26年
    (16)胡适:《欧游道中寄书》,欧阳哲生、耿云志编:《胡适书信集》(1907-193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陈独秀:《苏俄六周》,《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翼中:《苏俄现状一瞥》,广东:广东各部队编遣特派员办事处、国民革命军讨逆军第八路总指挥部政治训练处发行,1927年
    (19)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自剖》(游俄辑第三),上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又见《自剖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
    (20)冯玉祥:《在莫斯科》,《冯玉祥自传》第一卷《我的生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21)毛以亨:《俄蒙回忆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22)陈达:《浪迹十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八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23)蒋介石:《苏俄在中国》,台北: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1956年
    (1)瞿秋白:《哈尔滨四日之闻见》,《晨报》1920年10月30—31日
    (2)瞿秋白:《谢军大败后之东俄情形》,《晨报》1920年11月3日
    (3)瞿秋白:《哈埠见闻中之珲春事件》,《晨报》1920年11月4日
    (4)瞿秋白:《俄国远东之统一问题》,《晨报》1920年11月13日、14日
    (5)瞿秋白:《哈尔滨之劳工大学》,《晨报》1920年11月17日,《时事新报》1920年11月20日
    (6)瞿秋白:《远东统一之将来》,《晨报》1920年11月19日
    (7)瞿秋白:《赤塔统一会议与右党》,《晨报》1920年11月20日、21日,《时事新报》1920年11月23日、25日
    (8)瞿秋白、李仲武:《欧俄最近实况谈》,《晨报》1920年11月22日
    (9)瞿秋白、俞颂华:《两个有党派关系的俄人》、《对于俄国外交内政矛盾的意见》,《时事新报》1920年11月25日、26日
    (10)瞿秋白、俞颂华:《访问俄国工党联合会会长》,《时事新报》1920年11月29、30日;《晨报》1920年11月30日、12月1日、2日
    (11)瞿秋白:《远东统一与日俄商务》,《晨报》1920年12月4日
    (12)瞿秋白:《北大三青年赴俄之旅况》,《时事新报》1920年12月11日,《晨报》1920年12月14日
    (13)瞿秋白:《欧俄归客谈——中国军事代表团张斯麐及华工总会会长刘绍周之谈话》,《晨报》1920年12月19、21日
    (14)瞿秋白:《旅俄华侨问题》,《晨报》1921年1月14日
    (15)瞿秋白:《东俄之近况与华俄》,《晨报》1921年1月16日、18日
    (16)瞿秋白:《访远东交通总长及食粮总长》,《时事新报》1921年1月21日
    (17)瞿秋白:《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和他们对于俄国的期望》,《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公报》第1期1921年2月27日
    (18)瞿秋白:《共产主义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晨报》1921年6月22日—9月23日
    (19)瞿秋白:《莫斯科之中俄外交》,《晨报》1921年7月19日、20日
    (20)瞿秋白:《莫斯科之耶稣复活节及五一节》,《晨报》1921年5月24日、25日,《时事新报》9月1日
    (21)瞿秋白:《俄都记闻》,《晨报》1921年8月31日、9月1日
    (22)瞿秋白:《苏维埃俄罗斯之经济问题》,《晨报》1921年9月24日、29日、10月26日、27日、28日、29日,11月1-6日
    (23)瞿秋白:《哈尔滨俄国工人实况》,《时事新报》1921年12月11日
    (24)瞿秋白:《赤都第四年》,《晨报》1922年8月16日-18日
    (25)瞿秋白:《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晨报》1922年8月19日-20日,22日—23日
    (26)瞿秋白:《一九二二年之西欧与苏维埃俄罗斯—俄国经济改造之新气象》,《晨报》1922年8月26日
    (27)瞿秋白:《全俄共产党员第十一次大会》,《晨报》1922年8月29日
    (28)瞿秋白:《莫斯科传来日诺亚会议情形》,《晨报》1922年7月24—26日
    (29)瞿秋白:《日诺亚会议后之中俄外交》,《时事新报》1922年8月12日,《晨报》8月15日
    (30)瞿秋白:《苏维埃俄罗斯之立法》,《时事新报》1922年8月17日
    (31)瞿秋白:《世界劳工之统一战线与莫斯科》,《时事新报》1922年8月18日
    (32)瞿秋白:《反对社会革命的社会革命党》,《晨报》1922年8月24日、25日
    (33)瞿秋白:《智识阶级与劳工国家》,《时事新报》1922年8月29日,《晨报》1922年9月1日、2日
    (34)瞿秋白:《海牙会议与俄国》,《时事新报》1922年9月6日,《晨报》1922年9月9日
    (35)瞿秋白:《苏维埃俄国之劳工保险法》,《时事新报》1922年11月14日,《晨报》1922年11月18—19日
    (36)瞿秋白:《劳农俄国之国内商业》,《时事新报》1922年9月19日、21日,《晨报》1922年9月22日、25日
    (37)瞿秋白:《海牙会议之俄罗斯》,《时事新报》1922年10月4日,《晨报》1922年10月7日
    (38)瞿秋白:《苏俄一九二二年之丰收》,《时事新报》1922年10月7—8日
    (39)瞿秋白:《新经济政策之因 旧政治思想之果》,《时事新报》1922年10月10—11日、18日-20日,《晨报》1922年10月13日、17日、21日、23日、24日
    (40)瞿秋白:《赤俄之归途》,《晨报副刊》1923年1月30日、31日
    (41)俞颂华:《南满中东道上见闻记》,《时事新报》1920年10月31日
    (42)俞颂华、瞿秋白:《俄工党会长对中国之陈情》,《晨报》1920年12月7日
    (43)俞颂华:《赤军占领赤塔与日本外交》,《时事新报》1920年11月3日
    (44)俞颂华:《日本北进政策变化之蠡测》,《时事新报》1920年11月9日
    (45)俞颂华、瞿秋白:《哈埠工会联合会会长访问记》,《晨报》1920年12月8—9日
    (46)俞颂华:《哈尔滨俄侨之舆论》,《晨报》1920年12月10日、11日
    (47)俞颂华:《哈满道上之感想》,《时事新报》1920年12月21日
    (48)俞颂华:《中俄国交问题》,《时事新报》1920年12月23日
    (49)俞颂华:《赤塔之景况——远东俄民对中国之态度》,《时事新报》1921年1月17日
    (50)俞颂华:《与两个俄国人的谈话》,《晨报》1921年6月20日
    (51)俞颂华:《对于远东俄国之杂感》,《时事新报》1921年1月20日
    (52)俞颂华:《旅俄之感想与见闻》,《晨报》1921年7月9日—9月5日
    (53)俞颂华:《俄国旅程琐记》,《晨报》1921年9月6日-15日
    (54)李仲武:《莫斯科二月见闻录》,《晨报》1921年6月24日—28日
    (55)张民权:《俄国近况及到俄国去的旅程》,《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9月23日
    (56)张民权:《旅俄通信》,《晨报》1921年10月7日-9日
    (57)张墨池:《俄国西伯利亚革命前后的观察》,《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9月27日-29日
    (58)影生:《答——留俄学生归国谈质疑》见《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2年6月5日
    (59)胡霖:《劳农俄国》,《学艺》1921年第3卷第1、2、3、4、5、6期
    (60)胡霖:《劳农俄国之经济组织及其现状》,《学艺》(日本)1923年第4卷第8、9、10号
    (61)天我(江亢虎):《莫斯科见闻记》,《晨报》1921年10月4日
    (62)江亢虎:《游俄杂谈》,杨楷笔记,《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3期
    (63)《某君之游俄杂感》,《晨报》1922年1月21日-2月8日
    (64)影生:《答——“留俄学生归国谈”质疑》,《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2年6月5日
    (65)林可彝:《俄国为何改行新经济政策》,《东方杂志》1922年8月10日第19卷第15号
    (66)佚名:《莫斯科寄来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10月9日
    (67)抱朴:《赤俄游记》,《晨报副刊》1924年8月23日-9月8日
    (68)沈玄庐:《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2月11日-15日
    (69)沈玄庐:《留别留俄同志的一封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月1日
    (70)沈玄庐:《最近的新俄罗斯——从莫斯科寄回的四封信》,《新南社》第1期,1924 年5月
    (71)仲揆:《一个月在苏俄的所见所闻》,《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72)李大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5年11月20日
    (73)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晨报副刊》1925年6—9期
    (74)陈启修:《北大教授陈启修的游俄报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11日
    (75)陈启修:《新俄戏剧界的近讯》,《晨报副刊》1924年第53期
    (76)陈启修:《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伯韬笔述,《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77)陈启修:《苏联事情之研究与对苏联政策之研究》,《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5期
    (78)陈启修:《苏俄的现状》,马志振记,《京报副刊》1925年第286—314期
    (79)陈启修:《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伯韬笔述,《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80)蒋介石:《我的游俄观感》,台湾“国史馆”见http:y/www.21ccom.net/articles/wztj/2011/0511/35211.html
    (81)蒋介石:《蒋介石论苏俄(一)(二)》,《红旗》1929年第31期
    (82)金仲华:《苏联印象》,杨志刚记,《旅行杂志》1927年第25卷第4期
    (83)青山:《苏俄工人生活之一瞥》,《中国青年周刊》1927年第6卷第126-150期
    (84)质朴:《关于莫斯科的一封通信》,《革命评论》1928年第2期
    (85)聂光墀:《华特博士演讲苏俄现状记》,《南洋周刊》1925年第6卷第11期
    (86)申作霖:《旅俄二十年的感想》,《中外评论》1929年第28期
    (87)亮庑(芜):《赤俄通讯》,《黎明》(1925年)1926年第2卷第23期
    (88)徐庆誉:《我之苏俄观察》,《青年进步》1926年第98期
    (89)彭昭贤:《旅俄华侨归国代表彭昭贤先生来信》,《晨报副刊》1926年3月1日
    (90)MA:《旅俄归客谈》,《北方杂志》1925年第1卷第2期
    (91)皆平:《苏俄科学者的生活近况》,《学生杂志》1926年第13卷第3期
    (92)泽民:《莫斯科通信》,《文学周报》1926年第205期
    (93)圣举:《苏俄农工的现况》,《新生命》1928年第1卷第8期
    (94)张祖翼:《目击下苏俄农民的写真》,《青年进步》1929年第128期
    (95)耿济之:《苏俄的现状》,君实笔记,《我们的园地:文学期刊》1929年创刊号
    (96)奎武:《苏俄的残暴》,《感化》1929年第33期
    (97)佚名:《苏联航空现状》,《世界周报》1929年第1卷第11期
    (98)李霁初:《苏维托共和国各方面的观察》,《东方杂志》(2卷6号)
    (1)曹谷冰:《苏俄视察记》,长沙:湖南出版社,1984年
    (2)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邹韬奋:《萍踪寄语》,《韬奋文集》第二卷,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4)蔡运辰:《旅俄日记·俄京旅话》,天津:大公报社出版,1933年
    (5)王月波(王印川):《苏联五年计划奋斗成功史》,天津:天津大公报社承印,1932年
    (6)丁汉民:《新俄罗斯考查纪》,北京:京城印书局,1931年
    (7)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上海:新生命书店,1931年
    (8)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9)林克多:《苏联闻见录》,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
    (10)胡铭:《从莫斯科归来》,北平:群众出版社,1933年
    (11)陆宁甫:《莫斯科观感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
    (12)应懿凝:《欧游日记》,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13)吴蔼宸:《新疆纪游:附苏联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4)董渭川:《欧洲民众教育概观》,北京:中华书局,1937年
    (15)盘斗寅:《俄游记要》,(出版地不详),1937年
    (16)陶亢德编:《苏联见闻》,上海:宇宙风社,1937年
    (17)陈祖东:《苏联纪行》,重庆:正中书局,1939年
    (18)丁文江:《赤俄旅行记》,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第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19)丁文江:《赤俄旅行记》,《独立评论》(影印本)101—175号,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20)蒋廷黻:《欧游随笔》,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北京:华龄出版社,2011年
    (21)蒋廷黻:《欧游随笔》,《独立评论》(影印本)123—139期,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1)董渭川:《苏联民众政治教育师范院访问记》,《中华教育界》1935年第23卷第10期
    (2)董渭川:《莫斯科观剧记》,《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20期
    (3)董渭川:《在苏联所看到的几种儿童教育设施》,《中华教育界》1936年第24卷第6期
    (4)公振:《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通讯)》,《生活(上海1925A)》1933年第8卷第32、33期
    (5)公振:《庶联访问纪(苏联通讯):从日内瓦到莫斯科》,《生活(上海1925A)》1933年第8卷第30期
    (6)公振:《我对于观察庶联的态度(苏联通讯)》,《生活(上海1925A)》1933年第8卷第31期
    (7)公振:《十五年美术展览会(苏联通讯)》,《生活(上海1925A)》1933年第8卷第41期
    (8)戈公振:《第七次庶联的大选<庶联访问记>》,《世界知识》1935年第2卷第3期
    (9)戈公振:《最近苏联人民生活之一斑(苏联通信)》,《申报月刊》1935年第4卷第10号
    (10)戈公振、戈宝权合著:《梅兰芳在苏联》,《国闻周报》1935年第12卷第22期
    (11)戈宝权:《高尔基的逝世与葬礼》,《文学》1936年第7卷第1-6期
    (12)戈宝权:《伟大的十月节(苏联通信)》,《生活星期刊》1936年第1卷第28期
    (13)戈宝权:《苏联的新闻事业》,《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14)戈宝权:《苏联的新闻事业》,《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15)戈宝权:《从苏联儿童谈到中国儿童》,《全民周刊》1938年1卷第17期
    (16)戈宝权:《苏联各共和国的大选》,《新学识》1938年第3卷第3期
    (17)戈宝权:《高尔基与中国》,《文艺新闻》1939年第7期
    (18)戈宝权:《苏联女作家》,《妇女生活》1939年第8卷第2期
    (19)戈宝权:《苏联妇女在政治上的地位》,《妇女生活》1939年第7卷第1期
    (20)林克多:《苏联农村的现状》,《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第7号
    (21)林克多:《苏联闻见录》,柳水编,《读者月刊》1933年第1卷第1期
    (22)林克多:《苏联农业的政策与现状》,《新中华》1933年第1卷第9期
    (23)林克多:《苏联农村的现状》,《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第7期
    (24)冰清:《莫斯科通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3号
    (25)冰清:《赤都的新景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5号
    (26)冰清:《苏联和平外交的胜利》,《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号
    (27)冰清:《莫斯科通信》,《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3号
    (28)冰清:《苏联和平外交的胜利(莫斯科通讯)》,《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号
    (29)炳然:《到苏联来(苏联通讯)》,《新生周刊》1934年第1卷第43期
    (30)于炳然:《莫斯科的儿童宫》,《文摘》1937年第1卷第3期
    (31)于炳然:《莫斯科的儿童宫》,《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32)寒松:《莫斯科的夏天》,《申报每周增刊》1936年第1卷第37期
    (33)寒松:《莫斯科的华侨》,《申报每周增刊》1937年第2卷第4期
    (34)寒松:《莫斯科的现在和将来》,《宇宙风》1937年第36期
    (35)佚名:《苏联状况:重游苏联记》,《红旗》1930年第81期
    (36)佚名:《海外通讯:苏俄之现状》,《外交评论》1930年第3期
    (37)明诚:《海外通讯:苏俄之现状》,《外交评论》1930年第3期
    (38)吴藻奇:《对于苏俄的两个见解》,《新社会杂志》1931年第1卷第2期
    (39)正吕:《苏俄新青年访问记》,《十日》1931年第2卷第25期
    (40)李九思:《劳农俄国军制之大观》,《军事杂志》1931年第37期
    (41)佚名:《苏俄集产农场参观记》,《农业周报》1931年第1卷第12期
    (42)胡铭:《从莫斯科归来》,《涛声》1931年第14、15、16、17、18期
    (43)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国闻周报》1932年第9卷第6、7、8、9期
    (44)未明:《关于苏俄底两封通信》,《国际译报(上海1932)》1932年第7期
    (45)王逢壬:《莫斯科一瞥》,《旅行杂志》1932年第7号
    (46)倚人:《苏俄的人与狗》(莫斯科通信),《礼拜六》1932年第482期
    (47)祖玉:《苏俄五谷丰登》(莫斯科通信),《礼拜六》1932年第462期
    (48)爱而:《苏联教育的新转变(苏联通讯)》,《生活(上海1925A)》1933年第8卷第44期
    (49)化民:《苏俄国营机关裁员之实况》,《苏俄评论》1933年第5卷第1期
    (50)张水淇:《苏俄见闻记》,《旅行杂志》1933年第7卷第1、2、4号
    (51)胡适:《欧游道中寄书》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2)都佩:《苏俄的工人生活近况(苏俄通讯)》,《生活(上海1925A)》1933年第8卷第1期
    (53)萧吉珊:《一月来之侨情:旅苏华侨一瞥》,《时事月报》1933年第8卷第6期
    (54)张镇山:《旅苏途中》,《生路(上海1932)》1933年第42期
    (55)可正:《苏俄新闻事业近况(苏俄通信)》,《华年》1933年第2卷第25期
    (56)竞东:《两个五年计划的面面观:苏俄通信》,《读书杂志》1933年第3卷第7期
    (57)叶灵凤:《莫斯科的戏剧节》,《现代》1933年第1—3期
    (58)未鬃:《从莫斯科到大连》,《珊瑚》1933年第2卷第1—6期
    (59)奇伟:《后高加索游记》,《苏俄评论》1933年第五卷第3期
    (60)邓季雨:《苏俄的现势》,《新亚细亚》1933年第5卷第1-2期
    (61)门中:《一个华侨关于苏俄经济建设的通信》,《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1期
    (62)钟筠:《苏俄写真》,《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2期
    (63)AB:《苏俄人民观剧热》,《国际译报》1933年第5卷第1期,
    (64)马鹤天:《苏联考察记》,《国民外交杂志(1933年)》1934年第5卷第1、2、3期
    (65)叶如:《在莫斯科的十字街头》,《新生》1934年第1卷第1-50期
    (66)张曲江:《莫斯科的婚姻登记所》,《人言周刊》1934年第26—50期下册
    (67)闲六:《苏俄儿童教育一班》,《行健月刊》1934年第5卷第4期
    (68)太阳:《莫斯科游记》,《四十年代(北平)》1934年第4卷第1期
    (69)青竹:《苏俄妇女生活之一般》,《进展月刊》1934年第3卷第11-12期
    (70)孟千:《莫斯科民众生活的变态(莫斯科通讯)》,《礼拜六》1934年第555期
    (71)沈午:《旅苏五片断》,《学校生活》1934年第79期
    (72)士勤:《游莫斯科地道记》,《新中华》1935年第3卷第17期
    (73)宜巽:《莫斯科的卖淫妇》(莫斯科通信)》,《礼拜六》1935年第606期
    (74)马寅初:《苏俄经济生活之鸟瞰》,《银行周报》1935年第19卷第29期
    (75)路君:《最近的苏俄:教育与运动》,《新人周刊》1935年第1卷第34期
    (76)悲涛:《回忆旅苏的一夕》,《妇女月报》1935年第1卷第1—2期
    (77)狐骛:《进苏归来》,《乐闻》1935年第1卷第7期
    (78)许逸之:《苏联的新生产革命(苏联通讯):斯泰哈诺夫运动》,《通俗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工程半月刊》1935年第2卷第10期
    (79)杨公怀:《苏联农工的现状(苏联通讯)》,《国讯》1935年第87期
    (80)小山:《中国戏剧在莫斯科——苏联通信》,《世界知识》1935年第2卷第5期
    (81)《周剑云胡蝶在苏俄(莫斯科通信)》,《明星》1935年第1卷第4期
    (82)陈启修:《俄国学者的生活及其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36年第1卷第1-12期
    (83)《苏联劳动者之文化生活(莫斯科通讯)》,《文化批判》1936年第3卷第4期
    (84)东辉:《H.G.韦尔斯在莫斯科》,《清华周刊》1934年第42卷第8期
    (85)士勤:《高尔基逝世(莫斯科通讯)》,《新中华》(1933年)1936年第4卷第15期
    (86)白罗:《莫斯科地下铁道(国际通讯)》,《客观》1936年第1卷第11期
    (87)梦雯:《苏联的报纸(莫斯科通信)》,《礼拜六》1936年第649期
    (88)李海晨:《苏俄一瞥》,《地理教育》1936年第1卷第3期
    (89)渔夫:《旅俄见闻录》,《国际汇刊》1936年第3卷第10期
    (90)胡济邦:《来雁集:新世界巡礼》,《妇女生活(上海1935)》1936年第3卷第1、3期
    (91)华驻俄使馆参赞:《谈旅俄印象》,《苏俄评论》1936年第10卷第9期
    (92)《伊里奇逝世后的苏联(苏联通讯)》,《通俗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工程半月刊》1936年第4卷第2期
    (93)胡寒江:《莫斯科的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1期
    (94)T.L.:《莫斯科记游》,《东方杂志》1937年第34卷第7号
    (95)鸿一:《莫斯科的儿童宫》,《实报》1937年第2卷第12期
    (96)顾榖宜:《留学苏俄时之见闻》,《史地杂志》1937年创刊号
    (97)一民:《中日战争下的苏联远东红军(莫斯科通讯)》,《文化批判》1937年第4卷第4期
    (98)蒋廷黻:《苏联现状》,《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99)忙蜂:《苏俄小遊记》,《论语》1937年第109期
    (100)来雁集:《苏联的主妇(苏联通讯)》,《妇女生活(上海1935)》1937年第3卷第12期
    (101)曹树铭:《莫斯科文化公园的回忆》,《中苏文化》1937年第2卷第7期
    (102)佑申:《赤都莫斯科之改建观》,《苏俄评论》1937年第11卷第4期
    (103)贾茗:《莫斯科的咖啡店》,《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104)木人:《九年来的苏联》,《战士》1937年第23期
    (105)王捷三:《苏联闻见录》,《经世》1937年第1卷第9、10、11期
    (106)水轩:《苏联人民的集体娱乐》,《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107)笑天:《苏联的休养所的生活》,《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108)翼名:《莫斯科的咖啡店》,《宇宙风》1937年第34期
    (109)士型:《最年青的国会——莫斯科通讯》,《世界展望》1938年第1期
    (110)陈祖德:《苏联纪行》,《中央日报》《平民》副刊1938年9月19日-12月
    (111)张百强:《苏联战时经济体制之建立(莫斯科通讯)》,《财政评论》1939年第1卷第5期
    (112)安唐:《旅苏谈片》,《杂志半月刊》1939年第4卷第1、2、3、4、5、6期
    (113)安唐:《旅苏外史》,《中行杂志》1939年第1卷第1、2、3、4期
    (114)安唐.《蒋经国在苏联》,《现实》1939年第7期
    (115)季雨:《忆莫斯科》,《黄埔》1939年第9期
    (116)明之:《莫斯科艺术剧院》,《文艺新闻》(1939年)1939年第5期
    (1)戈宝权:《苏联讲话》,延安:解放社,1940年
    (2)王觉源:《二十年来的苏联》,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
    (3)邵力子:《苏联归来》,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发行,1943年
    (4)茅盾:《苏联见闻录》,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5)茅盾:《苏联见闻录》,中苏文化协会编评委员会编,上海:开明书店发行,1949年
    (6)茅盾:《杂谈苏联》,上海:致用书店,1949年
    (7)茅盾:《茅盾游苏日记》,桐乡市档案局(馆)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8)郭沫若:《苏联纪行》,上海:上海中外出版社印行,1946年
    (9)郭沫若:《苏联纪行》,山东:山东新华书店,1946年
    (10)郭沫若:《苏联纪行》,南京:中苏文化协会研究委员会,1946年
    (11)郭沫若:《苏联纪行》,裕民印刷厂,1946年
    (12)郭沫若:《苏联纪行》,山东:太岳新华书店,1946年
    (13)陈祖东:《苏联纪行》,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
    (14)戈宝权等编:《访苏心潮》,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1)胡济邦:《苏联人民对中国艺展之批评(莫斯科通讯)》,《中苏文化》1940年第4卷第6期
    (2)胡济邦:《备受苏联人民欢迎之中国艺展(莫斯科通讯)》,《中苏文化》1940年第4卷第6期
    (3)胡济邦:《苏联通讯:斯大林格勒的复兴运动》,《中苏文化杂志》1943年第14卷第1-2期
    (4)胡济邦:《苏联通讯:解围前的列宁城》,《中苏文化杂志》1943年第13卷第1-2期
    (5)胡济邦:《苏联通讯:战时恩格斯集体农场参观记》,《中苏文化杂志》1943年第13卷第9-10期
    (6)胡济邦:《苏联通讯: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中苏文化杂志》1945年第16卷第8期
    (7)邵力子:《从苏联归来(特稿)》,耿光纪录,《改进》1943年第6卷第11-12期
    (8)邵力子:《宗教问题在苏联》,《伊斯兰青年》1943年第3卷第3期
    (9)邵力子:《战时与战后的苏联》,《中苏文化》1943年第2期
    (10)邵力子:《认识苏联》,《中苏文化》1944年第15卷第5期
    (11)郭沫若:《苏联纪行》,《时代》1945年第5卷第19、23、24、25期
    (12)茅盾:《茅盾谈苏联印象》,《新华文摘》1946年第2卷第5期
    (13)茅盾:《苏联行》,《现代文摘月刊》1947年第1、6期
    (14)茅盾:《旅苏信扎》,《评论报》1947年第15期
    (15)茅盾:《茅盾在莫斯科发表旅苏观感》,《新闻类编》1947年第1569期
    (16)茅盾:《“苏联见闻录”序》,《开明(上海1928)》1948年第4期
    (17)茅盾:《谣言和事实:“苏联见闻录”序》,《国讯》1948年第457期
    (18)戈宝权:《苏联北极探险记》,《杂志半月刊》1940年第6卷第3期
    (19)戈宝权:《回忆高尔基》,《中苏文化》1941年第8卷第6期
    (20)戈宝权:《鲁迅作品在苏联》,《时代》1946年第42期
    (21)戈宝权:《我见到了高尔基》,《时代》1946年第23期
    (22)戈宝权:《忆莫斯科艺术剧院》,《时代》1948年第8卷第42期
    (23)西门宗华:《南俄考察回忆记》,《东方杂志》1943年第39卷第17号
    (24)西门宗华:《苏联集体农场之生产与分配》,《福建农业》1943年第1-3期
    (25)西门宗华:《苏联集体农场法释义》,《地政通讯》1948年第第3卷第4-10期
    (26)何瑞瑶:《使苏归来的杨耿光》(听讲小记之一),《宇宙风:乙刊》1941年第54期
    (27)何瑞瑶:《蒋经国在苏联》,《新闻天地》1946年第10期
    (28)邓颍超:《我在苏联》,《妇女生活(上海1935)》1940年第9卷第1、2、3期
    (29)WV:《从苏联归来(重庆通讯)》,《上海妇女》1940年第4卷第4期
    (30)老圃:《参观苏联农展》,《全民抗战》1940年第143期
    (31)梅霭:《莫斯科真相(特稿)》,《杂志半月刊》1940年第6卷第4期
    (32)张百强:《苏联抗战经济的实力(莫斯科通讯)》,《财政评论》1941年第6卷第2期
    (33)佚名:《苏联之现状:莫斯科闹市》,《经纶月刊》1941年第1卷第4期
    (34)萧三:《鲁迅在苏联》,《学习半月刊》1941年第5卷第2期
    (35)月村:《显微镜下的苏俄》,《新东方杂志》1941年第3卷第1期
    (36)安唐:《蒋经国的旅苏生活》,《读者文摘》1941年第2期
    (37)亦光:《苏联的战时教育现状》,《新东方杂志》1942年第5卷第2期
    (38)《战时欧洲见闻录:苏联妇女在军火厂中》,《杂志》1943年第10卷第5期
    (39)《莫斯科的拿破伦:莫斯科的大火:[照片]》,《三六九画报》1943年第19卷第4期
    (40)白水:《外国记者在莫斯科(莫斯科通讯)》,《新闻战线》1944年第4卷第3-4期
    (41)达:《今日的莫斯科》,《国际时事研究》1944年第4期
    (42)郑央:《在苏联的见闻》,《国讯》1944年第367期
    (43)进仁:《今日的莫斯科》,《旅行杂志》1944年第18卷第11期
    (44)苹薤:《莫斯科儿童剧场》,《文艺春秋丛刊》1945年第3期
    (45)《五一劳动节在莫斯科》,《时代》1945年第2期
    (46)叶明:《从苏联归来》,《常识》1945年第15—16期
    (47)伯华:《风雪纷纷过伯城:苏联通讯》,《通讯半月刊》1945年第1卷第1-6期
    (48)天行:《莫斯科观剧记》,《宇宙(上海)1946年第5期
    (49)陈钟浩:《莫斯科外长会议的主题》,《自由(上海)》1947年第1卷第1期
    (50)吴清友:《战后的苏联》,《新中华(1933年)》1947年第5卷第8期
    (51)P.K:《在莫斯科理发》,《文摘》1947年第11卷第10期
    (52)郁陀:《莫斯科生活素描》,《旅行杂志》1947年第21卷第6期
    (53)德润:《旅苏随感》,《伉俪月刊》1948年第3卷第4期
    (54)《礼拜天在莫斯科:莫斯科公园、莫斯科博物馆》,《友谊》1948年第3卷第4期
    (55)公度:《冯玉祥之死(莫斯科通讯)》,《自由与进步》1948年第1卷第9期
    (56)马思聪:《游苏联印象》,《中苏友好》1949年第1卷第3期
    (57)白杨:《我的印象》,《中苏友好》1949年第1卷第3期
    (58)白杨:《白杨回上海谈:在苏联见闻》,《青青电影》1949年第17卷第24期
    (59)李汇川:《苏联与欧观感》,《中国青年(1949年)》1949年第16期
    (60)张凡:《莫斯科游记》,《中国青年》(1948年)1949年第4、6、7期
    (61)阮章竞:《访列宁旧居(莫斯科回忆)》,《中国青年》1949年第26期
    (62)兆丰:《文化,苏联人民生活的一部份(莫斯科回忆)》,《中国青年》(1949年)1949年第27期
    (63)子冈:《莫斯科所见》,《观察》1949年第6卷第2期
    (64)《挪威青年谈苏联》,《时代杂志》1949年第9卷第15期
    (1)[英]兰姆塞(Arthur Rzusome):《(一九一九年)旅俄六周见闻记》,兼生译,上海:晨报出版,1920年
    (2)[英]窝尔忒:《俄罗斯一瞥》,郑次川译,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3)[英]亚那特(R. P. Arnot):《苏俄十年来之外交》,胡庆育译,出版地不详,1929年
    (4)[英]英国教育视察团:《苏俄的活教育》,上海:华通书局,1929年
    (5)(英)亨利·努尔·巴拉尔斯福特(H.N. Brailsford):《苏俄政治之现况》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
    (6)[美]高登·莫里斯:《赤俄游记》(又名《地域的天堂》),张天化译,上海:民智书局版,1928年
    (7)[美]欣都士:《动荡中的新俄农村》,李伟森译,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
    (8)[美]美国工人代表苏俄调查团:《十年来之俄罗斯》,李伟森译,上海:上海乐山书店印行,1929年
    (9)[美]斯密司:《苏俄的妇女问题》,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10)[美]泽息卡·斯密司(Smith Jessica):《苏俄的妇女》,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
    (11)[美]德兰散(T. Dreiser):《目睹的苏俄》,虚白译,上海:真善美书店,1929年
    (12)[日]川上俊彦:《新俄罗斯》,王辑唐译,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13)[日]增田正雄:《赤俄印象记》,如囚译,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
    (14)[日]布施胜治:《苏俄的东方政策》,半粟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7年
    (15)[日]布施胜治:《苏俄之赤化运动》,冷石泽,出版地不详,1927年
    (16)[瑞士]沙若理:《赤俄之观察》,广学会译,上海:护宪社,1926年
    (17)[德]瓦尔特·本雅明(Benjamin, Walter):《莫斯科日记》,潘小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1)[英]马利司原:《译丛:旅俄杂记》,血泪译,《民报》1908年第22期
    (2)[英]罗素:《游俄感想》,沈雁冰译,《新青年》1920年11月1日第8卷第3号
    (3)[英]罗素:《布尔什维克与世界政治》,李济民、杨文冕笔记,《民国日报》1920年11月3日
    (4)[英]罗素:《一九二O年之俄国苏维埃政府》,刘麟生译,《改造》(三卷二号).
    (5)[英]威廉氏(R, Wili-iams):《俄罗斯的我观》,《新青年》1920年11月1日第8卷第3号
    (6)[美]洪福利(Wilfred-K. Humphries):《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李汉俊译,《新青年》1920年9月1日第8卷第1号
    (7)[美]德兰散(T.Dreiser):《旅俄杂感》,虚白译,《真美善》1929年第4卷第4期
    (8)[美]高登·莫里斯:《赤俄游记——地狱的天堂》,张天化译,《中央半月刊》1928年第17、18、19、20、21、22、23、24期
    (9)[美]克伯屈(演讲):《我对于苏俄教育的观察》,邱大年(口译),张嘉栋(笔记),《国闻周报》1929年第6卷第41期
    (10)[美]克伯屈:《苏俄教育之观察》,《兴华》1929年第26卷第41期
    (11)[美]艾迪(Eddy,S.):《苏俄之观察与感想》,哲衡译,《青年进步》1927年第99期
    (12)[美]艾迪(Eddy,S.):《苏俄现状》,汝觉译,《晨报副刊:国际》1926年第63期
    (13)[美]亨利江伯林(William Heury Chamberlin):《苏俄农民问题之谜》,鲍幼申译,《感化》1929年第17期
    (14)[美]华德博士:《讲演:苏俄伟大之实验》,李佐璜、陈振鹭、左之瑛笔记,《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5年第3卷第31期
    (15)[美]华德博士:《新俄对共产主义的试验和我个人的感想》,张维周、许兴凯先生笔记,陈国梁先生译,《晨报副刊》1925年特刊4
    (16)[美]H.F.Clark:《苏俄教育一瞥》,于化龙译,《教育杂志》(1909年)1928年第20卷第11期
    (17)[日]秋田雨雀:《苏俄劳动者的生活》,杨浴泉译,《北新》1929年第3卷第22期
    (18)[日]秋田雨雀:《新俄文坛生活之断片》,金溟若译, 《引擎》1929年第1期
    (19)[日]增田正雄:《赤俄印象记》,如囚译,《京报副刊》1925年第195—224期
    (20)[日]布施胜治:《劳农俄国之一瞥》,《晨报》1920年9月2日——1921年3月1日
    (21)[日]布施胜治:《苏联的内政与外交》,《晨报副刊》1925年第50期
    (22)[日]布施胜治:《俄罗斯之夜》,《贡献》1928年第2卷第7期
    (23)[日]布施胜治:《苏俄是赤呢,还是白呢?》,《晨报副镌》1925年第50期
    (24)[日]布施胜治:《劳农政府之经济政策》,王兆枬译,《时事月刊》1921年第1卷第4期
    (25)[日]布施胜治:《劳农俄国的新政策》,朔一译,《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第7号
    (26)[苏]高尔基:《莫斯科印象记》,沈端先译,《新流月报》1929年第4期
    (27)Flcehin, S.:《赤俄的囚徒》,抱扑译,《民钟》1924年第9期
    (28)Iohn R Varis:《苏俄一瞥》,文藻译,《兴华》1926年第23卷第29期
    (29)Raunds,O. M:《世界教育新潮:苏俄之新教育》,朱然藜译,《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1期
    (30)Scott Nearing:《苏俄之教育》,许崇清译,《学艺》1927年第8卷第9、10期,第9卷1、2、3、4、5期
    (31)Lucy L. W. Wilson:《新俄之新学校》,李仁民译,《教育杂志》(1909年)1929年第21卷第1期
    (32)Crnst Peipms:《赤俄的实业现状》,史纲译,《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第7号
    (33)樊仲云译:《苏俄近况》,《东方杂志》1925年第22卷第24号
    (34)景尼编译:《苏俄现形记》,《晨报副刊》1925年3月2、3、4日
    (35)兆译:《苏联教育概况之面面观》,《新民》半月刊1929年第1期
    (36)Dauao:《赤俄的罪恶》,《青旗》1929年第7期
    (37)日新译:《劳农俄国的解剖》,《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11号
    (1)[英]韦伯:《苏联印象记》,邵宗汉译,上海:生活出版社,1933年
    (2)[英]亨保罗(Paul Haensel):《苏俄最近实况》,李百强译,上海:新声通讯社出 版部,1932年
    (3)[英]威克斯铁(A.Wicksteed):《莫斯科十年记》,杨懿熙译,上海:商务印书出版,1934年
    (4)[美]斯特龙(A. L. Strong):《苏联农民与妇女》,叶鸿译,上海:秋阳书店,1930年
    (5)[美]艾迪:《苏俄的真相》,上海:青年协会书报部译,1931年
    (6)[美]司各脱尼林(Scott Near ing):《苏俄之教育》,许崇清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7)[美]哈珀:《苏联公民教育》,马复、曹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8)[美]S.Weinberg:《一个美国工人在苏联》,胡依凡译,上海:天马书店,1937年
    (9)[美]威廉斯(A. R. Williams):《苏联国际生活》,吴道存译,汉口:黎明书局,1938年
    (10)[美]辛梓:《苏俄的生活》(原名《红色的面包》,陈维姜译,上海:长城书局,1936年
    (11)[法]纪德:《访苏归来》,李玉民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法]安得烈·纪德(Andre Gide):《为我的<从苏联归来>答客难》,伊林文译,上海:亚东图书馆,1938年
    (13)[日]秋田雨雀:《新俄游记》(又名《青年苏维埃俄罗斯》)文莎诃译,上海:明月书局,1930年
    (14)[日]鹤见佑辅:《莫斯科·柏林·罗马》,又名《苏俄访问记外三篇》,樊仲云译,上海:新生命出版社,1934年
    (15)[印]泰戈尔:《俄罗斯书简》,董友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德]雷翁.傅克脱惠格:《莫斯科记》,吴大琨译,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
    (17)权作:《苏俄时人评传》,杨历樵节译,上海:三江书店发行,1938年
    (18)韩希诚编译:《苏俄一瞥》,苏俄研究丛书社,1931年
    (19)陈彬和编译:《苏联现状论》,上海:申报出版,1933年
    (1)[美]Edgar S.Furniss:《苏俄现状之一瞥》,廖石峰译,《新声》1930年第8期
    (2)[美]德兰散(Dreiser, T.):《译著:苏俄今日的妇女》,画灼译,《劳大周刊》1930年第4卷第6期
    (3)[美]F. A. Van Fleet:《一个美国人对苏俄近况的略述》,《东方杂志》1931年第28卷第7期
    (4)[美]洽利斯:《苏俄农民之生活》,叶琦译,《黄埔月刊》1931年第1卷第12期
    (5)[美]裘丽亚·柏兰夏:《苏俄生活实纪》,周人译,《现实(上海1931)》1932年第1卷第11期
    (6)[美]勃(柏)兰夏:《苏俄印象记》,颖村译《苏俄评论》1932年第2卷第5期
    (7)[美]勃(柏)兰夏:《苏俄印象记(续)》,邓季雨译,《苏俄评论》1932年第3卷第1期
    (8)[美]艾迪:《苏俄之观察与感想》,哲衡译,《青年进步》1927年第99期
    (9)[美]艾迪:《艾迪论苏俄》,左企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
    (10)[美]Lindesay Parrott:《驻苏俄通讯员的回忆》,石家驹译,《报人世界》1936年第6期
    (11)[美]Anna Louis Strong:《在苏俄农民疗养院中》,绪昌译,《时代青年》1933年第13期
    (12)[美]Anna Louis Strong:《我之苏联观》,望成译,《选萃》1939年第1卷第3期
    (13)[美]Anna Louis Strong:《苏京印象记(莫斯科通讯)》,方舟译,《国讯旬刊》1942年第267期
    (14)[美]White, W.C.:《苏俄学生生活》,心一译,《现代中学生》1930年第1卷第6期
    (15)[美]White, W.C.:《苏俄的学生生活写真》,明耀五译,《现代学生(上海1930)》1930年第1卷第2期
    (16)[美]Kelly:《一个美国人眼中的莫斯科》,钱振海译,《文摘》1937年第1卷第4期
    (17)[美]金大贝德士博士:《苏俄现状之观察》,《兴华》1935年第32卷第42期
    (18)[美]佚名:《苏俄视察记》,昭曦译,《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
    (19)[美]Anna Lousie Strong:《我之苏联观》,望成译,《选萃》1939年第1卷第3期
    (20)[美]G.Soul:《苏联游记》,郑家麟译,《科学时报》1936年第4期
    (21)[美]路易·斐雪(Louin Fisher):《苏俄印象记》,李文显译,《国际周报(南京)》1934年第10卷第1期
    (22)[美]路易·斐雪(Lonis Fischer):《最近的苏俄:苏俄最近的曲线》,樊仲云译,《新生命》1930年第3卷第10期
    (23)[美]White, W.C:《苏俄学生生活》,心一译,《现代中学生》1930年第1卷第6期
    (24)[美]Parrott, L:《驻苏俄通讯员的回忆》,石家驹译,《报人世界》1936年第6期
    (25)[美]F.A. Van Fleet:《一个美国人对苏俄近况的略述》,刘道南译,《东方杂志》1931年4月10日第28卷第7期
    (26)[美]Peter Francis:《苏俄的前程》,梅芳译,《青年文会》1939年第1卷第12期
    (27)[英]戴莱菲:《苏俄小遊记》,忙曙译,《论语》1937年第107期
    (28)[英]坎撒勒特:《苏联旅行印象记》,《青年知识画报》1938年第2卷第12期
    (29)[英]坎撒勒特(VictorCazalet):《苏联印象记》,翼民译,《旅行杂志》1937年第11卷第11期
    (30)[英]E. Hofmaier:《苏联通讯:漫谈苏联的职工会与职工的假期生活》,慕虹译,《职业生活》1939年第2卷第4期
    (31)[英]葩勃曼(M. Farbma):《新俄国家主义的复活》,化鲁译,《东方杂志》1930年第27卷第4号
    (32)[英]Spaule, H.:《少年苏俄的学校生活》,子鱼泽,《教育旬刊》1934年第1卷创刊号
    (33)[英]韦布:《苏联之现状及其将来》,陈石孚译,《时事类编》1936年第4卷第14期
    (34)[英]韦白氏:《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安毅译,《中国与苏俄》1933年第2期
    (35)[英]罗素:《罗素论苏俄新教育》,傅继良译,《师大月刊》1933年第8期
    (36)[英]萧伯纳:《萧伯纳赤俄旅行记》,马星野译,《申报月刊》1932年第1卷第6期
    (37)[英]E. Hofmaier:《苏联通讯:漫谈苏联的职工会与职工的假期生活》,慕虹译,《职业生活》1939年第2卷第4期
    (38)[英]L. Haden Guest:《十六年前后之莫斯科》,陈义伯译,《世界文化》1936年第1卷第1—12期
    (39)[英]L. Haden Guest:《莫斯科的今昔》,遂之译,《中学生》1936年第70期
    (40)[德]雷翁·傅克脱惠格:《莫斯科记》,吴大琨译,汉口:生活书店1938年
    (41)[日]藏原惟人:《苏俄旅行记》,杨骚译,《小国际》1933年第20期
    (42)[日]平平亮:《劳农俄国之考察》,《东三省官银号经济月刊》1930年第2卷第7期
    (43)[日]鹤见祐辅:《苏俄访问记》,吴越生译,《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10、15、16期
    (44)[日]布施胜治:《最近的苏俄》,《社会与教育》1933年第6卷第26期
    (45)[日]丸山政男:《苏俄风景》,韦诚译,《国民文学》1934年第1卷第3期
    (46)[日]布施胜治:《转换期的苏维埃外交》,茅生译,《北平周报》1935年第117期
    (47)[日]布施胜治:《史太林治下的苏俄》,杜又陵译,《北强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48)[日]布施胜治:《苏联五年计划再检讨》,杨辔六译,《宇宙(香港)》1935年第3卷第10期
    (49)[日]布施胜治:《外论介绍:对苏俄的再认识》,子修编,《国闻周报》1936年第13卷第23期
    (50)[日]秋田雨雀:《高尔基之死》,雨田译,1936年第1卷第5期
    (51)[日]秦彦三郎:《苏俄之现状》,张希为译,《国论》1936年第2卷第3期
    (52)[日]冈崎次郎:《苏联农业现状》,林君译,《新农村》1936年第29期
    (53)[日]秋田雨雀:《“五一”在莫斯科》,龙生译,《民族战线》1937年第3卷第3期
    (54)[法]罗曼罗兰:《罗曼罗兰论纪德的苏联观》,何军、常吾合译,《文摘》1937年第1卷第4期
    (55)[法]罗曼罗兰:《评纪德的苏联观》,《世界文化》1937年年第1卷第9期
    (56)[法]金艾玛:《苏俄写的片断》,李青压译,《矛盾月刊》1934年第3卷第1、2期
    (57)[法]无名氏(法国工人):《苏联生活片断》,《国际言论》1937年第3集
    (58)[法]纪德(Andre Gide):《从苏俄归来》,袁承斌译,《新北辰》1937年第3卷第3期
    (59)[印]泰戈尔:《太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文化月刊》1934年第1卷第8期
    (60)[印]R. Tagore:《太戈尔论苏俄》,缪庆邦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0-11期
    (61)[比]樊德维:《对于苏俄之感想》,《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0年10月25日第29期
    (62)Maurice Hindus:《莫斯科见闻录》,徐芙华译,《中国与苏俄》1934年第3期
    (63)Hindus, M:《苏俄女儿素描》,《现代父母》1933年第1卷第3期
    (64)Ralysh A Reynolds:《今日的莫斯科(特稿)》,白樱译,《杂志》半月刊1939年第4卷第1期
    (65)Ralph A Reynolds:《莫斯科的转变》,敏中译,《西风副刊》1939年第9期
    (66)Barkman:《苏俄革命之一瞥》,徐安琳译,《清心钟》1926年秋第1期
    (67)C. H. ZMlth:《今日之苏俄生活》,杨墨逸译,《循环》1931年第1卷第18期
    (68)HIRSCh博士:《苏联见闻》,徐咏平译,《中苏文化杂志》1938年第1卷第6-7期
    (69)Williams:《苏联风土记》,仲子译,《中国公论》1937年第1卷第1、2、3期
    (70)鲍德女士:《莫斯科之秋》,沈浩译,《现代小说》1940年第2期
    (71)Allue Monkhouse:《莫斯科之昨日与今日》,若英译,《大学》1934年第6期
    (72)Conus, D. E.:《苏俄的儿童诊察所》,黄养愚译,《现代父母》1935年第3卷第5期
    (73)Charques, R. D.:《今日的苏俄教育》,谭以理译,《陕西教育月刊(西安1927)》1936年第2卷第1期
    (74)Walker, M. E.:《现代苏俄妇女的劳作》,顾小楚译,《晨光周刊》1934年第3卷第25期
    (75)Zacharoff, L. Magruder, P.M.:《苏俄航空之现状》,柳原译,《空军》1937年第238期
    (76)Reed, J.:《苏俄革命的回忆》,张祖翼译,《青年进步》1930年第135期
    (77)Y. K. Koga:《苏俄琐谈》,华康译,《求实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
    (78)Kolmanov, G. Altman, S.:《苏俄的工厂生活》,慎卿译,《青年文会》1939年第1卷第11期
    (79)Ratcliffe, S.K.:《苏俄最近的景象》,薛冰译,《青年进步》1932年第150期
    (80)Banerjee, N.N.:《今日之苏俄》,于卓译,《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
    (81)米立根(MilliganF. S):《新俄成人教育的鸟瞰》,郑冠兆译,《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6期
    (82)爱德加:《苏俄的今昔》,雪芳译,《新社会》1932年第2卷第10期
    (83)H. G. W.Woodheal:《苏俄之谜》,《新世纪》1939年第10期
    (84)M·沙菲尔:《苏联少数民族的现状》,《新闻类编》1947年第1614期
    (85)高克已:《苏联机械工业现状》,寒辉译,《黄埔月刊》1932年第2卷第5期
    (86)Duranty.W.:《苏联红军之现状》,信义译,《再生》1935年第2卷第4期第3卷第9期
    (87)Webb, S:《苏俄之经济生活》,叶祥法译,《国际周报(南京)》1932年第2卷第8期
    (88)费契:《苏联通讯:苏联的儿童及其他》,顾光译,《新社会》1935年第8卷第5期
    (89)Kerensky, A:《十字路上的苏俄》,余愚译,《宇宙(香港)》1936年第4卷第2期
    (90)鲍克怀:《苏俄边鄙之一日》,抱寒译,《申报月刊》1932年第1卷第6期
    (91)Zelitch, J:《参观苏俄刑事法庭记》,陈味根译,《法律评论(北京)》1934年第11卷第34期
    (92)欧郭德:《苏俄之经济危机》,蔚青译,《新社会》1932年第2卷第10期
    (93)P.A.Markov:《苏俄革命后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王木之译,《舞台艺术》1935年创刊号
    (94)AlhertC. Cinkecitch:《苏俄教育工具人员的训练》,《苏俄评论》1933年第4卷第6期
    (95)Maurice Hindus:《最近苏俄游记》,素琴译,《国际译报》1934年第6卷第1、3、4、5、7、10、11、12期
    (96)Greene, M. T.:《在莫斯科之感触》,湛恩译,《民众生活》1930年第1卷第9期
    (97)Bantock, R.:《在莫斯科》,庚邨译,《清华副刊》1933年第39卷第2期
    (98)Headley, I.T.:《莫斯科的大火》,凌玲译,《社会周报(北平)》1935年第3卷第8、9期
    (99)N.Volkov(维特):《莫斯科剧院鸟瞰(续)》,《戏剧时代》1937年第1卷第3期
    (100)RalyshA.Reynolds:《今日的莫斯科》,白樱译,《杂志》1939年第4卷第1期
    (101)S. R.Aelln:《苏联游记》,高诚(节译),《新世纪》1939年第3期
    (102)Reynods, R.:《莫斯科的转变》,敏中译,《西风副刊》1939年第9期
    (103)思若:《苏俄印象记》,《中外问题》1938年第18卷第5期
    (104)赵尔谦译:《从苏俄归来(Retour de I'U. R. S. S.)》,《新北辰》1937年第3卷第6期
    (105)廸克译:《苏俄游记》,《消息月刊》1935年第8卷第9期
    (106)曹英译:《苏联的青年(苏联通讯)》,《新东方》1936年第1卷第5期
    (107)照松译:《在苏联的德国农民》,《北调》1935年第2卷第2期
    (108)红夷译:《苏联通讯:苏联的娘子军》,《绸缪月刊》1937年第3卷第6期
    (109)高云山译:《苏联赤军之现状》,《外交月报》1936年第9卷第4期
    (110)铮铮译:《莫斯科的戏剧一瞥》,《大陆》1932年第2期
    (111)小青译:《苏联新妇女之现状(莫斯科通讯)》,《新大声杂志》1934年第1卷第2期
    (112)徐鸿驭译:《苏饿印象记》,《行健月刊》1934年第4卷第4期
    (113)襄言译:《杂碎:苏俄旅行记》,《现象(北平)》1934年第2期
    (114)侯枫译:《莫斯科电影学校参观记》,《绸缪月刊》1936年第2卷第11期
    (115)沈端先译:《从莫斯科到上海》,《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8号
    (116)铁峰译:《莫斯科人民私生活的断片》,《文化艺术月刊》1934年第50期
    (117)昭曦译:《苏俄视察记》,《众志月刊》1934年第1卷第6期(译自美国本年份《国民杂志》
    (118)云尘译:《一个苏俄人民生活近况的报告》,《北辰杂志》1933年第5卷第18期
    (119)莎人译:《莫斯科·柏林·罗马》,《清华周刊》1933年第3—4期
    (120)平群:《苏俄的现状》,《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月刊》1936年第1卷第1期
    (1)[美]卡德威尔(E. Cal dwell):《莫斯科日记》,邓莲溪译,重庆:时兴潮社,1943年
    (2)[美]戴维斯:《出使莫斯科记》,梁纯夫译,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3年
    (3)[美]辛都斯(Hindus, M. G.):《苏联的新面目》,上海:时与潮社,1945年
    (4)[美]史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上海:中外出版社,1945年
    (5)[美]史诺:《战时苏联游记》,孙承佩译,佳木斯(黑龙江):东北书店,1947年
    (6)[美]史坦倍克:《苏联行》,贾开基、蒋学模译,上海:文摘出版社,1948年
    (7)[英]詹森:《战后苏联印象记》,宾符译,上海:世界知识社,1948年
    (8)[美]约斯腾(J. Joesten):《苏联需要什么》,葛一虹译,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5年
    (9)[美]弥特尔敦(Drew Middleton):《苏联见闻记》,美国新闻处编译,南京:美国新闻处,1948年
    (10)艾金逊(O.T.Atkinson):《莫斯科和我》,陈澄之译,上海:中央日报社出版委员会,1948年
    (11)[英]亨利·卡特(H. Carter):《苏俄的新剧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
    (12)[英]多布(Maurice Herber Dobb):《苏联的人民和生活》,重庆:中外出版社,1944年
    (1)[英]詹森:《介绍战战后苏联空前名著<战后苏联印象记>》,《世界知识》1948年第18卷第5期
    (2)[英]詹森:《新民主的苏维埃教育》,《中苏文化》1948年第19卷第7—8期
    (3)[英]詹森:《保健事业在苏联》,《中苏文化》1948年第19卷第11—12期
    (4)[英]詹森:《我从来不曾像现在那样乐观》,《时代》1949年第9卷第3期
    (5)[英]赫胥黎:《一个英国科学家的苏联印象记》,阎人俊译,《大学月刊》1945第4卷第7—8期
    (6)[英]Pearl Bander:《苏联妇女生活面而观》,KY译,《书报精华》1946年第16期
    (7)[英]H. J. Greenwall:《从莫斯科到基辅》,梅唯一译,《春秋》1943年第3期
    (8)[英]尤华:《莫斯科印象》,仲文译,《自由天地》1947年第2卷第2期
    (9)《英国人眼中的苏联》,《外事评论》1945年第2期
    (10)[美]劳勃脱·克利孟:《莫斯科生活素描》,郁陀译,《旅行杂志》1947年第21卷第6号
    (11)[美]派克尔:《莫斯科的情调》,酒仁译,《文汇周报》1943年第1卷第2期
    (12)[美]Sterger, A. F:《美国作家在苏联》,沈吟译,《西书精华》1940年第3期
    (13)[美]Sternberg, A. F:《战后的苏联》,郭志嵩译,《时与潮》1945年第24卷第2期
    (14)[美]史诺:《苏联的战时生产》,《改进》1943年第7卷第1-2期
    (15)[美]史诺:《我亲眼看到的》,《改进》1943年第7卷第6期
    (16)[美]史诺:《我亲眼看到的苏联女游击队员与战时前线》,《文汇周报》1943年第1卷第14期
    (17)[美]史诺:《论苏联中央政治局》,闻运译,《大中国》1947年第4—5期
    (18)[美]史诺:《苏联记行》,李育中译,《文艺生活》1945年第3期
    (19)[美]约翰斯敦(美国总商会会长):《苏联见闻录》,王孝风译,《文汇周报》1945年第4卷第7-8期
    (20)[美]约翰斯顿:《苏联见闻录之四:苏联的领袖们》,丁洛译,《联合周报》1945 年第3卷第3、4、6期
    (21)[美]Anna Louise Strong:《苏京印象记》,方舟译,《国讯旬刊》1942年第267期
    (22)[美]W. L. White:《苏联见闻录》,张逸人译,《知识》1945年第11期
    (23)[美]William L. White:《战时苏联的一瞥》,东郊译,《海王》1944年第17卷第1-36期
    (24)[美]William L. White:《战斗苏联访问记》,王可襄译,《战斗中国》1945年第1卷第6、7、8、9、10、11期
    (25)[美]怀特:《苏联访问记(二)》,林天钊译,《学生杂志》1947年第24卷第5-6期
    (26)[美]怀德(William L. White):《怀德苏联观感录经济部份》,《新世界》1945年第4、5期
    (27)[美]怀特:《怀特苏联的真相(上)》,李百雷摘译,《民主与统一》1946年年第3、4期
    (28)[美]Drew Middleton:《苏联新印象》,于友译,《世界知识》1946年第14卷第5期
    (29)[美]White, W:《苏联归来》,王钧译,《宇宙文摘》1947年第1卷第7/8期
    (30)[美]路易·斐雪(Louin Fisher):《今日的苏俄》,杨光正译,《国际周报(香港)》1940年第10、11期
    (31)[美]路易·斐雪(Louin Fisher):《二十年来的苏俄》,王之道译,《国际周报(香港)》1940年第14、15期
    (32)[美]路易·斐雪(Louin Fisher):《黑色的莫斯科》,日新译,《国际两周报》1943年第4卷第3、4期;
    (33)[美]路易·斐雪(Louin Fisher):《旅苏回忆录》,杨君立译,《国际(上海1938)》1944年第5卷第1期
    (34)[美]依尔芬浪格迈:《苏联之行》,徐家斌译,《科学时代》1946年第10期(应邀参加苏联科学院建立二百周年大会的美科学家)
    (35)[美]史坦倍克:《苏联行》,《文摘》1948年第13卷第6、8期
    (36)[美]无名氏:《透视苏联》,隐民译,《文化先锋》1947年第7卷第2—3期
    (37)[美]布卡尔作:《我对于苏联的印象》,光君译,《友谊》1949年第5卷第6期
    (38)[美]华莱士:《苏联亚洲纪行》,金仲华译,《世界知识》1946年第14卷第6、7、8、10、18期
    (39)[美]威尔基:《我对苏联的观感》,《改进》1943年第7卷第3期
    (40)[美]赛珍珠:《赛珍珠论苏联》,周桐译,《时与潮》1947年新28卷第3期
    (41)[美]伊里莎伯.伊甘:《一个美国女子透视苏联生活印象[上下篇)》,黑衢译,《旅行杂志》1947年第21卷第8、9号
    (42)[美]爱金生:《苏联印象记》,《华声半月刊》1946年第1卷第1期
    (43)[美]爱金生:《留居苏联的一年》,仲愫译,《文化先锋》1947年第7卷第9—10期
    (44)[美]J.E.Davis:《我所见到的苏联》,沈锜译,《时与潮》1942年第13卷第3期
    (45)[美]约翰.斯特罗姆:《在苏联旅行》,伍墨衢译,《旅行杂志》1947年第21卷第4、5期
    (46)[日]佐佐木克已:《从战时苏联归来》,李淇译,《国际两周报》1942年第3卷第15期
    (47)[日]渡边特派员:《莫斯科巡礼》,李琪译,《国际两周报》1942年第3卷第20期
    (48)[日]布施胜治:《苏联抗战的前途》,《国际两周报》1942第3卷第17期
    (49)[日]布施胜治:《烟幕后的苏联实力》,《国际两周报》1943年第4卷第3期
    (50)[日]茂森唯士:《苏联之现状:近代苏联之特色》,孙锐初译,《经纶月刊》1941年第1卷第4期
    (51)[日]马场秀夫:《苏联现状》,汪吉人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2卷第13期
    (52)[苏]克拉斯诺夫:《莫斯科博物馆巡礼》,茆之译,《时代》1949年第9卷第11期
    (53)spencer Williams:《苏俄之“谜”》,陇西译,《中报周刊》1940年第13期
    (54)EvgueniMar:《莫斯科儿童的生活》,黎瑞臣译,《国际间》1940年第1卷第6期
    (55)A. komarovsky:《莫斯科--伏尔加运河》,陈正祥、马大任合译,《中苏文化》1940年第7卷第2期
    (56)Edward James:《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杨彦岐译,《天下事》1940年第1卷第3—6期
    (57)John Kujala:《苏俄牢狱三年记》,仰周译,《中报周刊》1940年第16期
    (58)A. Sokolov:Schuman, F. L.:《莫斯科的阴谋》,方达译,《国际周报(香港)》1940年第7期
    (59)Granach, A.:《莫斯科观剧记》,刘龙光译,《国际间》1941年第4卷第5期
    (60)Kiralfy, A:《苏联的难题》,马宪章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2卷第5期
    (61)Alice Leone Moats:《空袭下的莫斯科》,吴铁声译,《国际间》1941年第4卷第8期
    (62)Alice Leone Moats:《莫斯科战时景象》,吴铁声译,《国际间》1941年第5期
    (63)Alice Leone Moats:《开战时莫斯科的情况》,莫支译,《读者文摘》1941年第2期
    (64)Alice Leone Moats:《开战时莫斯科情况》,《读者文摘》1941年第2期
    (65)Al exander Granach:《莫斯科观剧记》,刘龙光译,《国际间》1941年第4卷第5期
    (66)Chamberlin, W. H.:《苏俄真面目》,陶永训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2卷第27-28期
    (67)Gedye, G. E. R.:《闲话苏俄》,宗可喜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43期
    (68)Joesten, J.:《重游苏俄记》,杨光政译,《国际周报(香港)》1941年第48期
    (69)何钦明译:《谜之国苏联见闻记》,《妇女杂志(北京)》1941年第2卷第12期
    (70)Sutzberger, C. L.:《战时莫斯科景象》,汪宇平译,《时与潮》1942年第11卷第1期
    (71)妲姬杨娜.戴丝:《战时的莫斯科》,《时代杂志》1943年第3卷第3期
    (72)Parker, R.:《莫斯科的情绪》,西夷译,《时与潮》1943年第16卷第6期
    (73)伊琴译:《莫斯科杂忆》,《翻译杂志》1943年第1卷第5期
    (74)某中立国人士:《战时莫斯科印象》,荀达译,《杂志》1944年第12卷第6期
    (75)文诺库罗夫:《苏联通讯:苏联的五月》,郑央译,《国讯》1944年第369期
    (76)Werth, A.:《由莫斯科归来》,叶理孚译,《时与潮》1944年第20卷第3期
    (77)Stephen King-Hall:《苏俄的现状及其展望》,《战斗中国》1945年第1卷第8—9期
    (78)雷诺斯特(Reynolds, Q.):《访问战时苏联家庭》,桑肇译,《西风(上海)》1945年第74期
    (79)Parker,J:《苏联见闻记》,《时与潮》1945年第24卷第4期
    (80)陈迎译:《莫斯科出使记摘要》,《中国公论》1945年第12卷第4期
    (81)尚愈译:《战后的苏联印象》,《新风周刊》1946年第1卷第6期(译自《纽约时报》)
    (82)危之译:《对苏联第四次五年计划之若干观察》,《新中华(1933年)》1946年第4卷第23期
    (83)米哈伊洛夫:《莫斯科(下)》,梁香译,《时代杂志》1947年第7卷第18期
    (84)葛林卡:《漫游莫斯科》,《时代》1947年第18期
    (85)Kirkpatrick, H.:《莫斯科印象》,秋云节译,《自由丛刊》1947年第3期
    (86)林宁译:《认识苏联》,《清议》1947年第1卷第3期
    (87)Parker, R.:《莫斯科在稳健前进:莫斯科通讯》,云宾译,《自由丛刊》1948年第15期
    (88)徐克刚译:《莫斯科杂志一瞥》,《中苏文化》1949年第20卷第7期
    (89)(N.Romova)罗莫娃:《莫斯科中央百货商店速写》,林秀译,《时代》1949年第9卷第15期
    (1)(清)图理深:《异域录》(171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清)曾纪泽:《使西日记》(1878—1886),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3)(清)张庆桐:《俄游述感》(1899—1910),中华民国元年自刊
    (4)(清)志刚:《初使泰西记》(1868一187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5)(清)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北京:广智书局,1907年
    (6)李达编译:《劳农俄国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26年
    (7)王昌祉编著:《苏维埃俄罗斯之观察》,上海:圣教杂志社,1926年
    (8)庐建波:《失败了的俄国革命》,上海:出版合作社,1927年
    (9)世界室主人(张君劢的笔名):《苏俄评论》,上海:新月书店,1929年
    (10)高晶齐:《苏俄党争之解剖》,上海:新生命,1929年
    (11)岳渔:《苏联发展之新阶级》,世界科学研究学会,1930年
    (12)赤俄研究丛书社:《苏俄的东方侵略》,上海:光陆印书社,1931年
    (13)杨暦樵:《苏俄外交秘幕》,天津:大公报社,1932年
    (14)张毓宾:《苏俄积极建设论》,北平:震东印书馆,1933年
    (15)钱啸秋:《苏联的新妇女》,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2年
    (16)储寒:《苏联的机构》,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2年
    (17)张任远:《苏联的教育》,上海:申报出版,1933年
    (18)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北京:再生杂志社,1933年
    (19)樊英:《苏联妇女的生活》,上海:申报出版,1933年
    (20)沈天泽:《苏联底现势》,成都:个人刊,1936年
    (21)胡庆育:《苏联政府与政治》,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
    (22)李立侠:《苏联政治组织纲要》,上海: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
    (23)李炳焕、沈麐:《苏联计划经济问题》,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年
    (24)杨剑秀:《苏联的文化》,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年
    (25)沈志远:《苏联的政治》,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年
    (26)张若谷:《新都巡礼》(又名《游欧猎奇印象》),景山出版社,1936年
    (27)张庆泰:《苏联政治讲话》,香港:华南图书社,1937年
    (28)沈志达、张仲实编著:《二十年的苏俄》,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
    (29)姚任编:《苏联现状之一瞥》,长春:满州国通信社,1937年
    (30)王达夫:《苏联二十年》,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7年
    (31)申城生:《苏联对华政策的将来》,[出版地不详]:大陆社出版,1937年
    (32)郑虚舟:《苏联新宪法》,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
    (33)郑学稼:《苏联党争》,上海:真理出版社,1937年
    (34)张家驹编译:《苏联党狱之真相》,上海:亚东图书馆,1937年
    (35)西门宗华:《苏联建国史》,重庆:商务出版社,1942年
    (36)西门宗华:《苏联经济发展》,重庆:中华书局,1944年
    (37)邵力子:《苏联外交政策之研究》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训练班编,1943年
    (38)邵力子:《苏联政党之研究》,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训练班编,1943年
    (39)吴清友:《苏联论》,上海:一般书店,1938年
    (40)胡愈之编:《苏俄革命与中国抗战》,上海:生活书店,1938年
    (41)公直:《苏联建国史》,上海:世界书局,1940年
    (42)吴克坚、潘梓年等:《苏联之成败与中国抗战》,香港:创造文粹社,1941年
    (43)余长河:《苏联劳动政策》,重庆:中华书局,1944年
    (44)沈子洋:《苏联的集体农场》,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年
    (45)杨幼炯:《苏联建国史》,上海:正中书局1946年
    (46)张一凡:《苏联的计划配给》,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
    (47)杨元、修之:《汪汉国游苏联》,广州:南方通俗出版社,1953年
    (48)马方孩述、汪圻记:《一个矿工的苏联游记》,张家口:察哈尔人民出版社,1952年
    (49)李顺达述、朱先立记:《一个农民的苏联游记》,张家口:察哈尔人民出版社,1952年
    (50)刘白羽:《莫斯科访问记》,上海:海燕出版社,1951年
    (51)左林:《在幸福的国家里:访苏游记》,北京:青年出版社,1952年
    (52)艾芜:《欧行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
    (53)[英]H.N.B RAILSFORD:《苏俄政治之现状》,胡庆育译,上海:太平洋书局,1929年
    (54)[英]克罗守:《苏联科学》,包玉珂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
    (55)[英]斯隆(Pat Sloan):《苏联的民主》,韬奋译,重庆:生活书店,1939年
    (56)[英]多布(Maurice Dobb):《苏联经济新论》,梁纯夫译,重庆:生活书店,1940年
    (57)[德]这哈都拔(Gerhard Dobbert):《苏联经济论》,杨华日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58)[德]柯勃(L. V. Koerber)编著:《苏联监狱》,费祖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59)[美]司各托尼林:《苏俄之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60)[美]司各特·尼林、杰克·哈定:《苏联的经济组织》,汉钟译,上海:大东书局,1929年
    (61)[美]罗伯·丹恩:《苏联劳动组合》,熊之孚译,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
    (62)[美]普赖斯(George Price):《苏联劳动之保护》,游宇译,上海:民声书局,1929年
    (63)[美]威尔逊(Lucy L. W. Wilson):《苏俄新学校》,易鸿译,上海:联合书店, 1930年
    (64)[美]佛里门(J. Freeman):《苏联的音乐》,周扬译,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2年
    (65)[美]胡佛(C. B. Hoover)]:《苏俄经济生活》,刘炳蔡、赵演译,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
    (66)[美]诺利斯霍顿(N. Houghton):《苏联演剧方法论》,贺孟斧泽,重庆: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
    (67)[美]柏克曼:《苏俄革命惨史》,巴金等译,上海:上海自由书店,1938年
    (68)[美]赫尔殊(A. Hirsch):《工业化之苏俄》,张泽垚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年
    (69)[美]费希尔(Louis Fisher):《苏联内幕》,杨君立译,上海:新生命社,1942年
    (70)[美]卡尔(W. Kerr):《苏联的军队》,关梦觉译,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5年
    (71)[美]辛都斯(Hindus, M. G.):《苏联的新面目》,魏敬译,重庆:时兴潮社,1945年
    (72)[美]葛德石(G. Gressey):《苏联国力的基础》,王勤堉译,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
    (73)[美]葛德石:《苏联力量的基础》,程鸿 叶立群译 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
    (74)[美]赫里脱摩尔(Harrietl. Moore):《苏联的远东关系》,曹未风节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
    (75)[美]伊尔(Edward Mead Earle):《苏联共产党的战略理论》,邵鼎勋译,南京:社会公论社,1948年
    (76)[日]山川均:《苏俄之现势》,汪允揆译,上海:南强出版社,1929年
    (77)[日]山川均:《苏俄之现势》,温盛光译,上海:启智书局,1929年
    (78)[日]大竹博吉:《苏俄宪法与妇女》,陆宗黄译,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
    (79)[日]尾濑敬止:《苏俄新艺术概观》,雷通群译,上海:新宇宙书店,1930年
    (80)[日]仲宗根源和:《苏俄新教育之研究》,金溟若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年
    (81)[日]山下德治:《苏俄新兴教育》,朱一民译,上海:黎明书局,1932年
    (82)[日]桥木胜彦、加田哲二:《苏联经济概论》,徐渊若译,上海:申报出版,1934年
    (83)[日]平竹傅三:《苏联经济地理》,陈此生、廖璧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84)科诺黎(Violet Conolly):《苏俄之东方经济政策》,宦乡译,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85)派维尔(L A. Pavl);《苏联合作事业》,达辛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86)威廉:《苏联社会生活》,蒋学楷译,汉口:黎明书局,1938年
    (1)胡适:《沁园春·新俄万岁》,《新青年》第3卷第4号1917年6月1日
    (2)无名:《劳农政府治下的俄国》(一),《晨报》1919年4月10日
    (3)《世界大势:劳农治制之俄国》,《兵事杂志》1920年第74期
    (4)周佛海:《实行社会主义与发展实业》,《新青年》第8卷第5号1921年1月
    (5)崔醒吾:《张民权是否到莫斯科》,《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21年10月24日
    (6)谢立民:《谢民立先生来函》,《学艺》1921年第3卷第5期
    (7)吉生:《劳农俄国的劳动妇女》,《共产党》1921年第4期
    (8)剑三(王统照):《新俄国游记》,《晨光》杂志1922年第1卷第3期
    (9)抱朴:《新俄教育现状》,《教育杂志》(1909年)1923年第15卷第12期
    (10)抱朴:《赤俄与反帝国主义:答陈启修先生》,《晨报副刊》1925年11月9日
    (11)郭鲍懿:《欧美漫游录》,《妇女杂志》1924年第10卷第1期
    (12)李醴泉(白)、曾琦:《通讯:国家主义与苏俄》,《醒狮》1925年第54期
    (13)张慰慈:《阿玛那——一个试验共产制度的社会》,《晨报副刊》1925年10月29日
    (14)张慰慈:《我也来谈谈苏俄》,《晨报副刊》1925年11月12日
    (15)鲁智:《最近苏俄情况》,《晨报副刊》1925年第1253、1254、1256、1257、1258期
    (16)愈之:《罗素的新俄观》,《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9、20号
    (17)蒋光赤:《抱朴与反革命》,《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9月27日
    (18)李春蕃:《1924年的俄罗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12月10-13日
    (19)瞿秋白:《一份公开的信》,《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3年11月20日
    (20)黎訚:《劳农俄国之教育概观》,《教育杂志》(1909年)1923年第15卷第3期
    (21)无怀:《答抱朴先生》,《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4年3月3日。
    (22)编辑者言:《“劳农俄国之实地观察”一文》,《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36期
    (23)胡咏高:《苏俄最近之经济状态》,《学林》1925年第1卷第11期
    (24)艮生:《时评:基督教,冯玉祥,苏俄》,《醒狮》1925年第64期
    (25)化鲁:《赤俄的禁书》,《东方杂志》1926年第23卷第14号
    (26)幼雄:《劳农俄国之新政府》,《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9号
    (27)胡焕庸:《新俄之田制》,《史学与地学》1927年第3期
    (28)章渊若:《苏俄政制底观察》,《社会科学杂志(上海)》1928年创刊号
    (29)鲍静安:《今日之苏俄》,《世界周报》1929年第1卷第7期
    (30)亚勒:《国际问题—苏联工友生活之特点》,《红旗》1929年第15—23期
    (31)陆国香:《一九二九年苏俄劳工状况》,《国立劳动大学月刊》1929年第1卷第2期
    (32)吕一声:《最近一年之苏俄》,《时事年刊》1930年第1期
    (33)王之屏:《苏俄党治之今昔观(7)》,《东北大学周刊》1930年第101—102期
    (34)刘镇中、吕一声:《一月来之苏俄(六篇)》,《时事月报》1930年第2卷
    (35)张季鸾:《读日俄工业参观记感言》,《大公报》1931年6月4日
    (36)韬奋:《读“苏俄视察记”》,《生活(上海1925A)》1931年第6卷第41期
    (37)韬奋:《读“苏俄的真相”》,《生活(上海1925A)》1932年第7卷第14期
    (38)王孝风:《读<出使莫斯科记)和<欧洲人物)》,《国讯》1931年第349期
    (39)凡:《(莫斯科印象记>书报介绍》,《读书月刊》1932年第4期
    (40)周汇潇:《旅俄侨胞的职业概况》,《华联旬刊》1932年第2卷第9期
    (41)陈以德:《莫斯科印象记之读后记》,《中国新书月报》1932年第2卷第8期
    (42)凝冰:《两月来之苏俄》,《苏俄评论》1932年第2卷第2-3期、1932年第3卷第5-6期
    (43)石榆:《读书顾问:苏俄视察记》,《文艺新闻》1932年第55期
    (44)凌昌言:《萧伯纳在莫斯科》,《现代(上海1932)》1932年第1卷第3期
    (45)石珠:《苏联妇女之现状》,《上海法学院季刊》1933年创刊号
    (46)茅盾:《徐志摩论》,《现代》1933年第2卷第4期
    (47)宗海:《苏俄计划经济之进展》,《苏俄评论》1933年第5卷第1期
    (48)郭家伟:《苏俄与中国》,《国民外交杂志(1933年)》1933年第3卷第1期
    (49)黄芝冈:《送梅郎赴苏俄》,《太白》1934年第2卷第1—12期
    (50)赵简子:《苏俄农业之现势》,《民族(上海)》1934年第2卷第11期
    (51)徐江萍:《苏俄的妇女生活》,《自由言论》1934年第1卷第23期
    (52)李宽:《福礼门著“苏俄的工人”》,《清华周刊》1934年第40卷第11、12期
    (53)宗笑我:《梅兰芳在苏联演剧之后》,《人生旬刊》1935年第1卷第3期
    (54)一军录:《蒋介石目中之孙科苏联)》,《民心》(半月刊)1935年第13期
    (55)于苇:《苏联远东区建设的现状》,《新中华》1935年第3卷第23期
    (56)秋:《访问苏联之伯纳萧》,《读书杂志》1931年第1卷第6期
    (57)张东荪:《莫斯科印象记等三则》,《再生》1932年第1期
    (58)亢德:《鹤见佑辅眼中的莫斯科》,《申报月刊》1933年第8期
    (59)《闻人在苏俄》,《良友画报》1933年第77期
    (60)野正:《纪德从苏联归来》,《初阳:文艺月刊》1937年第2卷第1期
    (61)金星:《苏联现状剖析》,《近代杂志》1938年第1卷第5期
    (62)磷度:《罗曼罗兰的苏联访问》,《时事类编》1935年第3卷第17期
    (63)大石:《罗曼罗兰在苏联》,《杂文月刊》1935年第3期
    (64)韩滔:《莫斯科十年记》,《芒种》1935年第2卷第3期
    (65)穆:《银坛观感录:苏俄影片》,《联华画报》1936年第7卷11期
    (66)姚赛瑛:《妇女地位在苏俄》(附照片),《妇人画报》1936年第38期
    (67)琪恩:《苏俄妇女在法律上的新地位》,《妇人画报》1936年第42期
    (68)高觉:《莫斯科告警》,《更生(上海1939)》1941年第12卷第9期
    (69)丁文江:《再论民主与独裁》,《独立评论》1935年第137号
    (70)凌云:《苏俄学前教育的实施》,《学校生活》1936年第141期
    (71)岂方:《苏联教育现状》,《国际汇刊》1936年第4卷第8期
    (72)张剑萍:《苏联合作事业之面面观》,《农村合作月报》1936年第2卷第2期
    (73)赵毓麟:《苏联与外蒙关系之面面观》,《新中华》1936年第4卷第8期
    (74)德舆:《苏联报纸业的现状》,《苏俄评论》1936年第10卷第6期
    (75)名忠:《苏联军事教育电影现状》,《文化新闻》1936年第4期
    (76)张白冈:《苏联集体农场及其现状》,《农村合作月报》1936年第2卷第2期
    (77)原江:《纪德的<从苏联回来>》,《月报》1937年第1卷第4期
    (78)杜重远:《盛督办的游苏印象》,《全民抗战》1939年第53、54、55期
    (79)陈维震:《谈“莫斯科记”后》,《中学生》1940年第27期
    (80)景亮:《莫斯科会议的透视》,《更生》1941年第12卷第6-8期
    (81)孙铮:《苏联战时体制之面面观》,《经纶月刊》1941年第1卷第6期
    (82)王楷园:《出使莫斯科记》,《今文月刊》1943年第2卷第8期
    (83)慕如:《出使莫斯科记》,《图书印刷月报》1943年第1卷第2期
    (84)欧阳云:《出使莫斯科记》,《战斡》1943年第201期
    (85)耶戈:《<出使莫斯科记>和<天下一家>》,《自学》1944年第2卷第1期
    (86)由之:《介绍“战时苏联游记”》,《时代学生》1945年第1卷第1期
    (87)绮兰:《出使莫斯科记》,《现代周报》1945年第3卷第4期
    (88)芹君:《郭沫若先生旅苏观感记》,《民众周刊(上海1945)》1945年第1卷第6期
    (89)《从重庆到莫斯科》,《自由世界》1945年第1卷第4期
    (90)钟永:《苏联文化面面观》,《书报精华》1946年第21期
    (91)翁文灏:《追忆丁在君》,《地质评论》1946年第11卷第1-2期
    (92)韩文佑:《俄游述感及其著者张庆桐先生——第一位和托尔斯泰通信的中国人》,《新生报》1946年4月16日、23日、30日
    (93)一珠:《茅盾夫妇谈苏联怎麽会没有妇女问题》,《现代妇女》1947年第9卷第2期
    (94)胡适:《胡适抨击苏俄》,《大地周报》1947年第80期
    (95)宾符:《华盛顿与莫斯科》,《时与文》1948年第3卷第8期
    (96)胡丰尔:《莫斯科生活》,《西北经济》1948年第2卷第1期
    (97)曾纪煜:《苏联政治国防的面面观》《台湾训练》1947年第5卷第2期
    (98)区海:《批评与介绍:“苏联见闻录”》,《读书与出版》1948年复3第5期
    (99)田心:《关于史坦倍克的<苏联行)》,《世纪评论》1948年第4卷第4期
    (100)[法]纪德:《一个宣言》,魏蟠译,《杂文月刊》1935年第3期
    (101)[美]Barkman:《苏俄革命之一瞥》,徐安琳译,《清心钟》1926年秋第1期
    (102)[美]Gudovic, G. M.:《苏俄放逐地的生活》,鲁智译,《民钟》1927年第2卷第6、7期
    (103)[美]哈德曼:《罗素论苏维埃俄罗斯》,雁冰译,《新青年》第8卷第3号
    (104)[美]《纽约Soviet Russia周报》:《批评罗素论苏维埃俄罗斯》,震瀛译,《新青年》第8卷第4号
    (105)[美](纽约Soviet Russia周报):《罗素——一个失望的游客》,袁振芸译,《新青年》第8卷第4号
    (106)[美]M·勒内:《苏联及其将来(特稿)》,郑庭椿译,《改进》1943年第6卷第11-12期
    (107)[日]山川菊荣:《劳农俄国的结婚制度》,李达译,《新青年》八卷六号
    (108)[日]山川菊荣:《劳农俄国的儿童解放》,存统译,《妇女杂志(上海)》,1923年第9卷第6期
    (109)[日]广岗光治:《劳农俄国的经济难》,《东方杂志》1929年第26卷第7号
    (110)[日]山村房次:《纪德和苏联》,须旅泽,《世界知识》1937年第6卷第4期
    (111)夏梯门:《罗素与苏维埃俄罗斯(答罗素游俄之感想)》,榿萨译,《晨报》1920年10月28日--11月3日
    (112)Kokovtzoff, G.:《赤俄的劳动秘密》,卜少夫译,《青年与战争》1933年第4期
    (113)朱瓻园译:《论说:苏俄侦察记》,《宪兵杂志》1933年第1卷第4、5、6、8、10期
    (114)Denny, H:《外论介绍:苏俄青年的军训》,季廉编,《国闻周报》1936年第13卷第19期
    (115)V.N.罗果夫:《鲁迅在苏联》,《时代》1941年第14期
    (116)其贞译:《读“奉使莫斯科”》,《常识》1944年第5期
    (117)于友译:《战后的苏联》,《文汇周报》1945年第8—9期
    (118)逸萌译:《自由主义者看苏联》,《新中华(1933年)》1946年第4卷第24期
    (119)凝译:《你了解苏联的人民吗?》,《雄风》1946年第1卷第3期
    (1)斯密斯(General Walter B. Smith):《莫斯科的使命》,王云五译,台北:华国出版,1950年
    (2)陈鲁慎:《苏俄极权之剖视》,[出版地不详]:陈炳堃,1952年
    (3)罗勃·诺斯:《莫斯科与中共》,之圣译,香港:亚洲出版社,1956年
    (4)邱忆编:《(苏俄在中国)的研读》,台南:人文出版社,1957年
    (5)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6)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室编:《中
    (7)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北京:中华书局,1973-1988年
    (8)黎东方:《蒋介石序传》,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9)鲁迅:《鲁迅日记》(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10)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冯玉祥:《我的生活》下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徐懋庸:《徐懋庸回忆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3)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室编:《邹韬奋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
    (14)史习坤编:《瞿秋白研究资料》,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982年
    (15)蒋光赤:《蒋光赤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6)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辑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7)萧三:《萧三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
    (18)缪祐孙:《俄游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八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19)赵家璧:《编辑忆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
    (20)李大钊:《李大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1)《李大钊年谱》编写组:《李大钊年谱》,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22)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谢钟琏译,台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
    (23)邹韬奋:《萍踪通讯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篇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2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7)胡蝶:《胡蝶回忆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28)陈铁健编:《瞿秋白研究文集》,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29)瞿秋白纪念馆编:《瞿秋白研究》5,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
    (30)《为苏俄而战的中国志愿军》,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31)胡愈之:《我的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32)洪惟杰:《戈公振年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33)尚允康:《曹靖华传:一代宗师》,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34)曹靖华:《曹靖华书信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35)杨奎松,董士伟:《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6)傅长禄:《中国现代文化史略》,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
    (37)夏晓虹:《觉世与传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段昌国:《蒋中正先生与“苏俄在中国”: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俄意识为中心探讨》,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1年
    (39)张羽、铁风编:《曹靖华书信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0)孙正甲:《政治文化》,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年
    (41)戈宝权:《中外文学因缘》,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年
    (42)陈玉堂编著:《中国近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43)钱理群:《丰富的痛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44)徐为名编:《中国近代人物别名词典》,长春:沈阳出版社,1993年
    (45)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6)朱敏彦主编:《中共党史人物别名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47)向青、石志夫、刘德喜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48)李德勤:《中国区域文化》,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年
    (49)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
    (50)王政明:《萧三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
    (51)费孝通、夏衍等:《胡愈之印象记》,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
    (52)胡适:《胡适文存·三》,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53)瞿秋白:《瞿秋白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54)雷启立编:《丁文江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55)丁景唐,丁言模编:《瞿秋白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56)吴十洲:《民国人物绰号杂谭》,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57)丁尔纲:《茅盾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58)丁言模:《曹靖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59)钟桂松:《茅盾传--坎坷与辉煌》,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60)陈挥:《邹韬奋:大众文化的先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61)邹韬奋:《经历》,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62)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63)王一川:《语言的乌托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64)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北京:世界 知识出版社,2000年
    (65)余玉花:《瞿秋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66)邹韬奋:《韬奋政论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67)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68)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9)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
    (70)黄利群:《中国人留学苏俄百年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71)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72)邹华义选编:《韬奋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73)会安平:《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二十一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4)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3》,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75)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76)韬奋纪念馆编:《邹韬奋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7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8)李学通:《翁文灏年谱》,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79)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
    (80)刘林元、周显信:《瞿秋白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81)鲁迅:《鲁迅全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82)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1、2、3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83)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84)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5卷),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85)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86)张中行:《负暄三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87)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上、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88)方汉奇:《方汉奇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89)李秀云:《<大公报>专刊研究:1927-1937》,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90)钱理群:《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91)方汉奇:《方汉奇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92)董渭川:《董渭川教育文存》(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文库),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93)李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94)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5)刘小中、丁言模:《瞿秋白年谱详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96)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97)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第2版》,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98)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99)蓝鸿文:《一道靓丽的风景:老一辈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选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0)蓝鸿文:《蓝鸿文自选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1)赵家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篇》,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02)胡玫、王瑾编:《回忆胡政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3)胡伟希:《中国近现代思想与哲学传统》,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4)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5)存光编:《无政府主义批判:克鲁泡特金在中国》,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
    (106)何云庵:《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19-192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07)艾丹:《泰戈尔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8)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9)龚育之、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0)张江华、张佩国主编:《区域文化与地方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
    (111)傅国涌编:《蒋廷黻文存》,北京:华龄出版社,2011年
    (112)盛成:《盛成回忆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113)[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
    (114)[瑞士]鲍亨斯基:《苏俄辩证唯物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115)[英]马修斯(M.Matthews):《苏俄的阶级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16)[俄]爱伦堡:《爱伦堡政论通讯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
    (117)[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
    (118)[俄]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六卷:书信),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2年
    (119)[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120)[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1912-1949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21)[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
    (123)莫里斯.哈布亚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4)[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25)[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年
    (126)[美]萧邦奇:《血路--革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7)[丹]布兰兑斯:《俄国印象记》,伦敦:英国伦敦瓦尔特.司各特公司出版,1889年
    (1)郑振铎:《记瞿秋白同志早年的二三事》,《新观察》1955年第12期
    (2)葛思恩、俞湘文:《十月革命后俞颂华在苏俄的采访》,《新闻研究资料》第22辑,1983年
    (3)马淑德、姜红:《罗亦农旅俄大事记》,《党的文献》1991年第5期
    (4)沈谦芳:《邹韬奋与中国共产党》,《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
    (5)程明欣:《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
    (6)冯桂林:《我国职业分类发展史》,《中国培训》1996年第1期
    (7)于友:《重读<莫斯科印象记>——纪念名记者胡愈之100周年诞辰》,《传媒观察》1996年第8期
    (8)张之华:《纵笔写寰宇丹心系祖国——邹韬奋与<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1期
    (9)田海林、马树华:《<独立评论>与抗日救亡》,《民国档案》2000年第4期
    (10)张允熠:《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11)陈增辉:《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2)董宝瑞:《李大钊的苏联之行》,《党史博览》2001年第1期
    (13)王兆胜:《论20世纪中国记游散文》,《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武菁:《(独立评论)的抗日主张》,《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
    (15)欧阳军喜:《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
    (16)孔寒冰:《苏联模式在中国是如何被强化的?》,《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4期
    (17)徐希军:《陈独秀、胡适对苏俄评判之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8)张太原:《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9)周重礼、潘美娥:《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革命的“洋学府”》,《湖南档案》2002年第11期
    (20)骆晓会:《论瞿秋白的苏俄情结》,《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21)贾晓慧:《从20世纪30年代学界论争--析<大公报)思想倾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2)张太原:《从边缘到中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3)孙石月:《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里的中国女留学生》,《史料荟萃》2003年第6期
    (24)建林:《1923年蒋介石访苏记事》,《档案天地》2004年第l期
    (25)王素莉:《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6期
    (26)谷小水:《丁文江与独裁民主论战》,《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7)尤小立:《从著作和回忆录看蒋廷黻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8)张玉龙:《关于抗战前蒋廷黻秘密访苏的探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9)张玉龙:《蒋廷黻研究述评》,《云梦学刊》2004年第3期
    (30)阎铭:《翻译家柯柏年的革命之路》,《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0月1日
    (31)任骏:《抗战前蒋廷黻的内政外交主张简述》,《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
    (32)尤小立:《从著作和回忆录看蒋廷黻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3)张玉龙:《关于抗战前蒋廷黻秘密访苏的探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34)王思睿:《丁文江的政治改革思想》,《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35)金焕玲:《丁文江、蒋廷黻“新专制主义思想”浅析——兼论20世纪30年代“民 主与独裁”论战》,《石家庄学院党报》2005年第1期
    (36)蒋含平:《平民与知识分子双重视角下的海外世界——论邹韬奋海外通讯的特色及历史地位》,《新闻大学》2005年夏季刊
    (37)陶水木:《1923年沈定一访俄文献述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期
    (38)蔡波:《为学为官两喟然——读(蒋廷黻回忆录>》,《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2期
    (39)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第6期
    (40)鞠健、邵海军:《论瞿秋白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宣传及意义》,《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1)王文军:《论20世纪30年代报告文学的主体特质》,《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2)刘少虎:《近代中国海外游记研究综述》,《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43)敖光旭:《国家主义与联俄与仇俄之争——五卅运动中北方知识界对俄态度之解析》,《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44)郑大华、谭庆辉:《201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
    (45)郑晓兰:《徘徊于理论与现实之间——20世纪20年代中国旅苏游记中的苏联形象》,《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5期
    (46)朱平:《晚清域外游记中的观念演变》,《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
    (47)苏明:《质疑与消解:从<欧游漫录)看徐志摩苏俄观之演变》,《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8)欧阳哲生:《丁文江的”苏俄经验”与思想调整》,《福建论坛》2008年第10期
    (49)欧阳哲生:《丁文江的苏俄经验》,《粤海风》2008年第5期
    (50)楼亦斗:《李文益与<苏联闻见录)》,《浙江档案》2008年第10期
    (51)梅春才:《简析俄罗斯历史上的三次现代化过程》,《吉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2)田刚:《关于萧三“莫斯科来信”的几点辩证》,《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
    (53)李彦林:《海外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第1期
    (54)刘书旺:《揭开解散左联之谜的一把钥匙——萧三“莫斯科”来信的来龙去脉》,《湘潮》2009
    (55)亢西民:《欧洲游历小说空间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6)周尚文:《意识形态堤坝的崩溃与苏联解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7)阎国栋:《沟通中俄文化的先驱:张庆桐生平事迹补苴》,《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2期
    (58)崔永江:《瞿秋白早期马克思主义观》,《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 4期
    (59)林精华:《俄罗斯问题的中国表述——关于20世纪中国对苏俄认知的研究》,《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5期;
    (60)陈晓兰:《两个苏联——20世纪30年代旅苏游记中的苏联形象》,《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
    (61)代静:《从游记的角度论苏俄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文史博览》2010年4期
    (62)冯峰:《从“旅俄游记”看1930年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态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0年第4期
    (63)李跃力:《论1930年代革命文学的“资本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4)石源华:《蒋介石与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世界知识》2010年第7期
    (65)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66)夏远生:《湖南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活动》,《湖南日报》2011年4月20日
    (67)吴德兴:《沈玄庐的蜕变》,《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年第1期
    (68)齐世荣:《谈小说的史料价值》,《新华文摘》2011年第1期
    (69)张扬、曹凯:《中国历史上还有十四个“共产党”》,《文史博览》2011年第6期
    (70)郑焱、杨庆武:《30年来中国近代旅游史研究述评》,《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71)陈濑渝:《胡适与蒋介石:文化异同与思想纠葛》,《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
    (72)汪信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
    (73)陈世雄:《从苏联的大风格到中国的“大制作”》,《新华文摘》2011年第16期
    (74)邹淑琴:《鲁迅的图像性叙述实践--以<出关>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4期
    (75)耿波:《都市扩张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审美重构》,《中国政治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76)骆晓会:《近代中国知识界视野和观念中的苏联经济体制》,《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77)张玉龙:《蒋廷黻与南京国民政府联苏制日外交》,《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8)杨波:《晚清域外游记研究著作述评》,《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
    (79)李斌:《“苏俄”、共产国际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废约政策》,《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3期
    (80)胡旭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苏俄共产党》,《党史文苑》2012年第1期
    (81)胡云霞:《维经斯基初次使华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3期
    (82)严靖:《论<从苏联归来》在1930年代中国的译介与影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83)严靖:《文本旅行中的情知纠结——谈戴望舒译纪德<从苏联回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
    (84)张家康:《联俄联共:蒋介石鲜为人知的另面历史》,《党史博采(纪实)》2012年第3期
    (85)张家康:《蒋介石的一段联俄联共岁月》,《文史精华》2012年第4期
    (86)汤一介:《中国社会的“启蒙”将如何进行下去》,《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87)吴秀明:《史料学: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2年第2期
    (88)俞祖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世代与类型》,《东岳论丛》2012年第3期
    (89)周宁:《跨文化形象学:问题与方法原困境》,《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90)陆扬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及其核心要素》,《新华文摘》2012年第8期
    (91)汪信砚:《西学东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华文摘》2012年第21期
    (92)[俄]弗谢沃洛德.巴洛诺,刘文飞译:《西方的俄国观》,《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1期
    (93)于沛:《20世纪历史学的特点》,《新华文摘》2013年第3期
    (94)魏宏运:《1948年12月国共争夺知识分子的搏斗》,《新华文摘》2013年第5期
    (95)秦弓:《抗战时期民国政府文艺政策的两面性》,《新华文摘》2013年第7期
    (1)李岚:《行旅体验与文化想象——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游记视角》,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苏丽丽:《江亢虎早期思想与实践之探析》,厦门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3)任俊经:《瞿秋白游记中的苏俄形象研究》,山西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4)代静:《乌托邦的建构与消解——瞿秋白、本雅明、纪德苏俄游记的比较研究》,中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5)邓静:《关于苏联的感受与叙述——以中国现代游记为考察对象》,西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6)孙旭:《1920年代中国人的苏俄认识研究——以中国人的赴苏俄记录为中心》,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7)张亮亮:《瞿秋白的苏俄观》,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8)朱芳:《胡愈之早期对外报道思想研究》,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9)王大千:《胡愈之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0)余婷婷:《1912-1932年中国游记研究》,华侨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尚贺兵:《知识界的苏俄观(1917-1926)》,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2)张英:《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3)卢培栋:《1917—1921年苏俄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4)李玉奎:《苏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河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5)玉永珠:《联俄与仇俄:192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苏俄态度的分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2年硕士论文
    (16)欧阳明:《苏俄采访对瞿秋白人生观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7)伍忠莲:《19201932年旅苏游记中的苏俄“话语”建构》,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8)朱静宇:《试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俄罗斯情结”》,苏州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1)Meisner, Maurice, Li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Cambridge, Mass.1967;
    (2)North, Robert C. Moscow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2nded., Stsnford,1963;
    (3)Hung-Yok Ip."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A New Interpretation", Modern China, Vol.20, No.1(Jan.,1994), pp.34-63.
    (4)Arif Dirlik."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volution in Early Chinese Marxist" The China Quarterly, No.58(Apr.-Jun.,1974), pp.286-309.
    (5)Klaus H.Pringsheim.'The Fuction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s (1920-1949)",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Oct-Dec.,1962), pp.75-91.
    (6)Joseph R.Levenson."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by Maurice Meisne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3, No.2(Dec.,1967), pp.566-567.
    (7)Suzanne P.Ogden."The Sage in the Inkpot:Bertrand Russell and China's Soci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1920s", Modern Asian Studies,Vol.16, No.4(1982),pp.529-600.
    (8)G. M. Hopkins:《peems and prose》, NewYork. Everyman's,1995, pp.174.
    (9)Victor Vinogradov. A Reader on the History of the USSR(1917-1937). Moscow:Pogress Publisher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