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廷式词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廷式是晚清词坛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从他的只字片语的词话以及词集序言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了解其词学思想和立场。第一部分概要介绍文廷式其人其事以及其词学思想。创新式地以文氏之最重要的三重身份解读其人其事以及其词学思想,以这一全新的立场发掘不同角度的文廷式以及《云起轩词》。第二部分集中阐述文廷式之“词史”概念。追溯“词史”,其形成背景和理论渊源错综复杂。作为晚清重臣和有志之士,文廷式在词作中自然地注入词史观念,并自觉地达到以词存史的目的。第三部分探讨文廷式的“词心”品质。首先是其家国之忧,包括两个方面:忧国之心和社会忧患意识。其次是人生失意之叹,词人踌躇满志,一心报国。却屡被黝落,心态自然难以平静,表现在词中就是屡屡感叹怀才不遇。其三是豁达超脱的心境,面对不公正的待遇,词人放荡不羁,雄心未减,体现了对人格本色的追求。总之,文廷式的词学思想和其词作都不愧为晚清词坛上一层绚丽的晚霞,成为清词最后的辉煌。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i-Poet in late Qing dynasty, we can also come to understand the Ci-Poetry clearly, only though the preamble of Yun Qixuan Ci-Poetry and some words else. In the first part, we introduce something about Wen Tingshi, such as his growth experience and bureaucratic experience. And we also expound the Ci-Poetry of him generally.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we innovatively interpretative the first part us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three status of Wen Tingshi. In the second part, we concentrated explain the obvious quality of history for his Ci-Poetry. It is hard to say clearly about the thoretical sources. As one of the most eventful officials in late Qing dynasty, Wen Tingshi infiltrates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o his Yun Qixuan Ci-Poetry in a natural way and conscious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sseting the history though his Ci. The third section explores Wen Tingshi feelings in his ci. Firstly, the sense of apprehension, he worries about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He also expressed his frustration. after deposed, his mentality is not quiet, in the face of unfair treatment.In the other hand, he is optimistic. Thought he is forced to lose his job and be away from Beijing, he never gives up his dream, and he believes oneday it is his chance. In a word, the Ci-Poetry and Ci of Wen Tingshi can be a splendid sunset, being glorious denouement in late Qing dynasty,.
引文
①叶恭绰著;姜纬堂选编:《遐庵小品》,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69页谈及清词“虽当时所作,是否能悉加所论,仍是问题。但途往既开,大家可以竞驰。这实是词的中兴、光大时代。”。
    ②钱仲联著,《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页也有龙榆生以为“文廷式、郑之焯、王鹏远、况同颐才被称为“清季四大词人”。本人以为前者之说更合理,学界也一直沿用前者之说。
    ③《词学》编辑委员会编辑:《词学》,第5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14页
    ④刘梦芙:《文廷式<云起轩词钞>的艺术成就》,晋阳学刊,1997年,第五期,第92页
    ⑤胡先骕:《评文芸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学衡》杂志1924年3月,第27期,第1页
    ⑥文廷式等著:《文廷式四种》,台湾广文书局,1970年10月初版,第138页
    ①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上海古籍出版社,《龙榆生词学论文集》1977年版
    ②苏利海:《“郁勃楚艳”的<云起轩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1卷第6期,第100页
    ①钱仲联:《文芸阁文氏年谱补正》,台湾广文书局,1970年10月初版,第58页
    ②汪叔子:《文廷式与孙中山》,《赣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期,第48页
    ③汪叔子编,文廷式著:《畅志诗》,《文廷式集下》,中华书局,1993.01,第1265页
    ④可参陈三立《萍乡文氏四世修族谱序》及钱仲联《文芸阁文氏年谱
    ⑤《辞海》商务出版社1979年版
    ⑥胡明:《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文学遗产,1998年,第2页
    ①可参陈三立《萍乡文氏四世修族谱序》及钱仲联《文芸阁文氏年谱
    ②苑书义,潘振平主编;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4卷,中华书局,第147页
    ①文廷式:《浩山集》题句,见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32页
    ②沈曾植:《清翰林院侍读士文君云阁墓表》,赵铁寒,《文云阁文氏全集传记部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131页
    ③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下》,中华书局,1993年1月,第772页
    ④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上,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第167页
    ①周秋生:《文廷式与古典目录学》,津图学刊,1985年,第3期②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下,中华书局,1993年.01月,第832页
    ②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下,中华书局,1993年.01月,第832页
    ①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广陵古籍刻印社,1979年重修增刻本
    ①钱仲联:《梦苕庵论集.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北京:中华书局,第389页
    ①陈声聪:《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0页
    ②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三,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本,第231页
    ③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48页
    ④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92页
    ⑤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5页
    ①刘梦芙:《近现代诗词论丛》,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②钱仲联:《梦苕庵论集.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北京:中华书局,第389页
    ①可参见陈三立:《萍乡文氏四世修族谱序》及钱仲联《文芸阁文氏年谱
    ①《清史稿》卷四八十二列传,儒林三,第269页
    ②可参谭献:《词话丛编》第二十二册,1934年唐氏铅印本《谭仲修文氏复堂词话》,第15页
    ③周笃文主编:《中外文化辞典》,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11月,第871页
    ④王飓:《词坛异军文廷式》《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⑤王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1993年,第1438页
    ⑥同上
    ①钱仲联:《文芸阁文氏年谱》,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一号,第12页
    ②钱仲联:《文芸阁文氏年谱》,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一号,第12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二卷,中华图书馆上海书局,1910年版,第9页
    ②黄遵宪:《杂感》,选自姜葆天,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第3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490页
    ③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下》,中华书局,1993年,第1457-1458页
    ①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四库全书本
    ②张惠言:《词选序》,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7页
    ③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30页
    ①谢章挺:《赌棋山庄集。词话续编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南昌:陈氏弢盒,清光绪10年(1884),第2156页
    ②同上
    ③同上
    ①可参许宗元:《中国词史》,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12月出版
    ①文廷式:《湘行日记》1888年4月3日记,见《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22页
    ②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92页
    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页
    ①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二》,选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版,第1151页
    ①林枚仪:《文廷式甲午后词作探微》,《词学》第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8页
    ②汪叔子编,文廷式著:《文廷式集》下,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32页
    ①钱仲联:《清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2年1月版,第456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页
    ①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6、3537页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411页
    ②霍松林主编:《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第529页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第4407页
    ④陈匪石:《声执》卷上,《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0页
    ①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380页
    ②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04页
    ③该节对陈华庚的论文《云起轩词研究》多有参考
    ④胡先骕:《评文芸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学衡》,1924年第27期
    ①程继红:《“稼轩风”中的明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第106页
    ①文廷式:《纯常枝子语》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17页
    ②隗瀛涛主编;何一民等撰稿:《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35页
    ①杨晓明主编:《四书五经》现代版,巴蜀书社,1996年,第153页
    [1]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普书社,1989年版
    [2]龙榆生:《词曲概论》,北京出版社,2004版
    [3]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
    [5]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版
    [6]缪俄、叶嘉莹:《词学古今谈》,岳麓书社,1993年2月版
    [7]缪钱、叶嘉莹:《灵黔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8]陈沉:《诗比兴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9]陈澄:《东塾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461),文海出版社
    [10]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11]陈声聪:《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12]陈维藉:《湖海楼文集》,乾隆乙卯本清·
    [13]萧玉铨撰:《木夭清课》,(养拙山庄试帖),清光绪年间刻本。
    [14]《词学》第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15]《词学》第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版
    [16]《词学》第十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17]《词学季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5年12月版
    [18]皮述平:《晚清词学的思想与方法》,学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9]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825),文海出版社
    [20]钱谦益:《收斋有学集(一)》,四部丛刊初编集部(272),上海书店影印本
    [21]钱仲联:《梦蓉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
    [22]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岳麓书社,1992年7月版。
    [23]舒仁庆主编:《人文萍乡》,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4]文廷式:、《闻尘偶记》,青鹤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四期,(1932年11月15日-1933年1月)
    [25]文廷式著,龙榆生校辑:《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同声月刊,1943年1月,第二卷第十二号
    [26]文廷式著,龙榆生校辑:《云起轩词补遗》,同声月刊,1943年1月第二卷第十二号
    [27]文廷式著,赵铁寒编:《文芸阁(廷式)先生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131-140),文海出版社,1975年4月影印本
    [28]文廷式:《纯常子枝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文海出版社
    [29]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广陵古籍刻印社,1979年重刻增刻本
    [30]文廷式:《云起轩词》,陈乃乾《清名家词》第十册,上海书店,1982年12月版
    [31]文廷式:《文道希先生遗诗》,《续修四库全书》,第15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32]文廷式:《云起杆词钞》,《续修四库全书》,第17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33]文廷式著,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中华书局,1993年1月版
    [34]叶恭绰:《全清词钞》,中华书局,1982年版
    [35]叶恭绰:《广筐中词》,1935年番禺叶氏遐庵丛书铅印本
    [36]叶恭绰:《遐庵词赞稿》,1954年,石印本
    [37]谢章挺:《赌棋山庄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141-150),文海出版社
    [38]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9]严迪昌:《近现代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12月版
    [40]严迪昌:《近代词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版
    [41]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42]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齐鲁书社,2005年1月版
    [43]文廷式等著:《文廷式四种》,台湾广文书局,1970年10月初版
    [44]苑书义,潘振平主编;清史编委会编:《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4卷,中华书局
    [45]沈曾植:《清翰林院侍读士文君云阁墓表》,赵铁寒,《文云阁文氏全集传记部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46]陈声聪:《填词要略及词评四篇》,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47]刘梦芙:《近现代诗词论丛》,学苑出版社,2007年
    [48]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二卷,中华图书馆上海书局,1910年版
    [49]谭献:《秋梦庵词钞序》《续修四库全书》,17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50]汪瑔:《秋梦庵词钞序》《续修四库全书》,17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51]李之仪:《跋吴思道小词》,《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四库全书本
    [52]张惠言:《词选序》,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17页
    [53]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55]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
    [56]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版
    [57]陈匪石:《声执》卷上,《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58]隗瀛涛主编;何一民等撰稿:《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1]曾文斌:《枉道漏天容补石,谁知沧海竟横流一一文廷式近体诗中忧时伤乱诗试探(上篇)》,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2]曾文斌:《枉道漏天容矛防,谁知沦海竟横流一一文廷式近体诗中忧时伤乱诗试探(下篇)》,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刘梦芙:《文廷式<云起轩词钞>的艺术成就》,晋阳学刊,1997年,第五期
    [4]胡先骕:《评文芸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学衡》杂志1924年3月,第27期
    [5]苏利海:《“郁勃楚艳”的<云起轩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1卷第6期
    [6]汪叔子:《文廷式与孙中山》,《赣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期
    [7]周秋生:《文廷式与古典目录学》,津图学刊,1985年,第3期
    [8]王飓:《词坛异军文廷式》《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9]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见《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版
    [10]程继红:《“稼轩风”中的明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11]周友田:《文廷式书法初探》,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2]朱丽霞、孟虹:《晚清芸阁词对稼杆词的接受》,中国韵文学刊,第19卷第1期
    [13]张求会:《文廷式戊戌脱险研究综论》,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4]赵伯陶:《文廷式及其<云起轩词>当议》,江淮论坛,1989年1期
    [15]张修龄、马卫中:《论文廷式诗的时代性与时代的局限性》,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16]谢景芳:《文廷式变法思想评析》,求是学刊,1987年第4期
    [17]徐志平:《文廷式<云起轩词>初探》,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18]张丽春:《文廷式抗战思想评析》,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9]汪叔子:《文廷式传略》,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5期
    [20]王水根:《瞻仰文廷式墓》,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21]王淦:《云起轩词手稿玻》,同声月刊,1943年1月第二卷第十二号
    [22]文廷式:《纯常子词话》,词学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23]文廷式:《云起轩词钞序》,同声月刊,1943年1月第二卷第十二号
    [24]肖自力:《论文廷式的中西文化比较观》,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25]唐圭璋:《朱祖谋治词经历及其影响》,《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
    [26]汪曾武:《萍乡文道希学士事略》,词学季刊,1934年10月第二卷第一号
    [27]史广超:《<纯常子枝语>所云<知过轩随录>考》,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
    [28]谭小军、文玉红:《文廷式的史学著作及其史学思想》,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29]钱仲联:《文廷式著作表》,《明清诗研究丛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2年3月版
    [30][日]神田喜一郎著,刘美松译注:《内藤湖南先生与文廷式》,江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31]钱仲联:《文芸阁先生年谱》,同声月刊第二卷十一号(1942年12月)、二卷十二号(1943年1月)
    [32]钱仲联:《文芸阁先生年谱续》,同声月刊,1943年1月第二卷第十二号
    [33]钱仲联:《文芸阁先生年谱补正》,同声月刊,1942年3月第三卷第一号
    [34]卢前:《饮红蓉论清词百家<望江南>》,陈乃乾,《清名家词》,第十册,上海书店,1982年12月版
    [35]莫立民:《文廷式词风论说》,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36]祁冰:《文廷式变法思想评述》,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37]刘方:《翁(同舒)、文(廷式)交谊与其政治背景》,史学月刊,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38]刘梦芙:《文廷式<云起轩词>的艺术成就》,晋阳学刊,1997年第5期
    [39]龙榆生:《文芸阁先生词话,》同声月刊,1943年1月第二卷第十二号
    [40]龙偷生:《云起轩词评校补编》,同声月刊,1942年3月第三卷第一号
    [41]胡先骗:《评文芸阁<云起杆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学衡,1924年3月第27期
    [42]黄敏、李苹茂:《论文廷式对苏辛的接受》,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43]黄敏、郑昌员、谢精兵:《论文廷式的词学思想及其创作》,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五期
    [44]梁鼎芬:《雁来红词录》,词学季刊,1935年4月第二卷第三号
    [45]林枚仪:《文廷式甲午后词作探微》,词学第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宾长初:《文廷式政治身份辫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29卷第3期
    [47]陈郑炎:《论云起轩词》,邦炎,叶嘉莹,《清词名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1996年版
    [48]陈菲:《罗霄山诗魂一一文廷式评传》,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49]陈良运、郭家俊、汪叔子:《江南才子文廷式》,江西日报,1983年9月25日
    [50]陈三立:《萍乡文氏四修族谱序》,赵铁寒编《文芸阁(廷式)先生全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131),文海出版社,1975年4月影印本
    [51]陈雪萍:《文廷式“差能学苏”阐释》,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52]陈雪萍:《文廷式词的苏辛风格与思想底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1期
    [53]戴建行、黄承德:《浅议文廷式资料室建设及其资料工作》,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54]高洪年:《文廷式一篇佚文之发现及其意义》,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55]杨柏岭《正变说与晚清词家的词学史观念》,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56]杨柏岭:《比兴与晚清词学思想的构建》,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37卷第3期
    [57]胡明:《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文学遗产,1998年
    [58]叶嘉莹:《论清代词史观念的形成》,河北学刊,2003年7月第23卷第4期
    [59]林枚仪:《论晚清四大家在词学上的贡献》,词学第九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60]龙沐勋:《论常州词派》,同声月刊,1941年9月一卷十号
    [61]觉谛山人:《清词坛点将录》,同声月刊,1941年8月一卷九号
    [62]彭玉平:《端木深与晚清词学》,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3]史全生:《论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历史档案,1998年第3期
    [64]陈水云:《清代的“词史”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54卷第5期
    [65]陈铭:《近代词论个性的迷失与重构》,浙江学刊,199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