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关于农民权利保护的问题在学界已经展开了深入且广泛的研究,党和国家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也日益重视,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的保障日益提高。但是,作为农民最基本也是日益显得最重要的权利之一的生态环境权益还很少有理论研究。在日趋复杂的权利现象和利益关系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其中最重要的农民环境权益问题,常常在各种制度和政策的遮蔽下被人们忽视。环境状况统计结果和大量的新闻事例表明,在我国城市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却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由于环境因素而导致贫困,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影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生态”难民,他们已经构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环境弱势群体。
     本论文针对当今存在的这一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以环境法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分析环境弱势群体的诸多的不利环境生活因素以及环境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来构建环境弱势群体的环境保护机制,从环境救济、环境补偿以及环境安全等几个方面着手,力求能够妥善的解决环境弱势群体环境保护不利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以期改变农民的环境弱势群体地位,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
While vigorously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oday,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started an in-depth and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issue of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farmers,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the fanner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all other rights are increasing. However,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the most basic rights and increasingly seem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of farmers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more in theoretical circles.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rights phenomenon and interests relationship, we find that the protection problem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especial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farmers, often being ignored under the shelter of variety of systems and policie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esults and a large number of news reports show that rural environment has been deteriorating, while urban environment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more and more farmers turn to poverty du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rural people's life and health has been affected, and even the "ecological" refugees are appeared in individual districts, they are the environmental vulnerable groups in a real sense.
     In my dissert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social reality problem which is current exist and can not be avoided, the author used Environmental Law,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arried out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al vulnerable groups. 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build 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s, through analyses environmental vulnerable groups numerous adver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the form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vulnerable groups, which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relief,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so on, to strive to make a perfect solutions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vulnerable groups, with a view to changing their environmental vulnerable groups status, to realize the country'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引文
[1]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载《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
    [2]马晶:《农民环境利益问题的法学分析》,载《当代法学》2005年第2期。
    [1]参见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第1条。
    [1]李克荣、于彦梅:《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保护》,http://www.riel.whu.edu.cn,2007年10月访问。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http://www.people.com.cn,2007年3月访问。
    [3]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2期。
    [1]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载《江西能源》2006年第2期。
    [2]薛文森、刘霞:《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
    [1]于华江、于志娜:《农村环境侵权行为问题探究》,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陆新元:《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载《环境保护》2004年第5期。
    [1]郭书田、刘纯彬等:《失衡的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3页。
    [2]刘祖云、刘敏:《农民:一个典型的结构性弱势群体》,载《学习论坛》2005年第6期。
    [3]冯韵东:《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法制探究》,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李叶欣、张兰:《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载《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2期。
    [1]刘明建:《一些农民缘何充当污染企业的“帮手”》,载《农民日报》2007年11月16。
    [1]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载《农村环境与发展》2004年第9期。
    [2]张晓文:《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http://www.51gy.org,2008年2月9日访问。
    [3]李克荣、于彦梅:《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保护》,http://www.riel.whu.edu.cn,2007年10月11日访问。
    [4]李叶欣、张兰:《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载《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2期。
    [1]张灵辉:《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http://www.51gy.org,2008年2月9日访问。
    [2]徐丽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的保护》,载《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
    [1]詹花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载《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2期。
    [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53页。
    [1]刘云升、任广浩:《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1]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页。
    [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境保护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2]薛文森:《我国环境安全问题研究》,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四册)。
    [3]张炳淳:《论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安全的法律保护》,载《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国家环境保护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页。
    [2]参见联合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原则3。
    [3]陈泉生:《论环境法理论基础的建立》,http://www.netlawcn.com,2007年10月11日访问。
    [4]叶文虎、栾胜皋:《论可持续的衡量与指标体系》,载《世界环境》1996年第1期。
    [1]张建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载《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吕忠梅:《环境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1]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1]于剑华、杨华:《环境纠纷处理问题的法律探索-第三界环境纠纷处理中日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张明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6期。
    [3]李艳芳:《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2]姜涟:《梁从诫:公众应成为环保诉讼的主体》,载《绿叶》2005年第3期。
    [1]吕忠梅:《环境泫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1]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2]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2期。
    [1]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D06年第2期。
    [1]陈德敏、董正爱:《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法律机制构建的思考》,http://www.riel.whu.edu.cn,2007年6月10日访问。
    [1]龚袭、李希昆:《论西部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http://www.riel.whu.edu.cn,2007年9月12日访问。
    [2]刘佳:《生态环境补偿的法律机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年4月。
    [3]龚袭、李希昆:《论西部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http://www.riel.whu.edu.cn,2007年9月12日访问。
    [1]乐小芳、栾胜基、万劲波:《论我国环境政策的创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2004年。
    [2]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页。
    [1]周生贤:《我国环境安全状况》,载《工人日报》2006年2月15日。
    [1]王晓敏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分析》,载《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第5期。
    [2]于维英:《建立公共安全预警机制》,载《现代职业安全》2005年第8期。
    [3]唐仙丽、杨宇静:《论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立法的完善》,载《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参见《开封市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严利、张凤麟:《关于建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制体系的设想》,载《资源与产业》2D07年第1期。
    [1]参见《南昌市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周文君:《农民环境权及其法律保护》,载《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第8期。
    [1]冯韵东:《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法制探究》,载《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阳相翼:《农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载《长白学刊》2008年第1期。
    [3][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21页。
    [1]李克荣、于彦梅:《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保护》,http://www.riel.whu.edu.cn,2007年10月11日访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1]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常纪文.市场经济与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和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07-9-12.
    [4]黄锡生,关慧.试论对环境弱势群体的生态补偿[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2).
    [5]乐小芳,栾胜基,万劲波.论我国环境政策的创新[J].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www.whu.edu.cn,2007-10-3.
    [6]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环境法学文库》,2005.
    [7]李克荣,于彦梅.环境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保护[J],2007-7-16.
    [8]李淑文.论环境公平[J].学术交流,2006,(11).
    [9]刘春腊,刘沛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及其提升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0]刘云升,任广浩.农民权利及其法律保障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3).
    [1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3]吕忠梅.环境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4.
    [14]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5]宋文新.维护弱势群体的资源与环境权益[J].长白学刊,2006,(2).
    [16]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17]王树义主编.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第一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2003.
    [18]伍慧玲.论农民的生态权与生态农村建设[J].甘肃农业,2006,(3).
    [19]谢甲锋.浅谈环境法视野下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J],2006,(8).
    [20]徐丽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的保护[J].农业考古,2006,(3).
    [21]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J].中国法学,2004,(2).
    [22]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3]徐晓云.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24]严利,张凤麟.关于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制体系的设想[J].资源与产业,2007,(1).
    [25]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26]姚雅丹,陈金元.农村环境侵权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与法,2006,(9).
    [27]张明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J].法学论坛,2005,(6).
    [28]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9]张玉飞,于彦梅.关注环境资源权益的弱势群体--农民环境权保护[J],环境科学,2006(4).
    [30]张玉林,顾金土.谁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论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http://www.usc.cuhk.edu.hk/wk.asp,2007-6-18.
    [31]郑少华主编.生态主义法哲学[M].法律出版社,2002.
    [32]周珂.生态环境法论[M].法律出版社,2001.
    [33]周文君.农民环境权及其法律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6,(8).
    [3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法制创新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前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11-6.
    [3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等译,辽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6]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5).
    [3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8][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9][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M].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商务印书馆,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