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是中国未来二十年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治理水平决定着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的繁荣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今后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在中国,长期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中心的权力主导型治理格局,这就决定了城市治理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首要任务是府际权力的适当转移与合理配置。因此,城市治理研究不宜一味强调“没有政府的多中心治理”,而应该立足国情,重视府际关系与城市治理内在互动机理的研究。
     本文采用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城市治理研究聚焦于政府间关系,从城市治理的视角探索政府间关系的新思路、新途径。研究对府际互动和城市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揭示了政府间关系运行的基本理论范式,分析了中国城市府际关系的演变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考察了中国城市府际关系变革的实践,总结了世界各国城市府际关系调整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最后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了完善府际关系、创新中国城市体制的建议,并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研究表明,一方面,府际关系的调整、完善是政府自身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政府自身的治理转型决定了城市治理的方式、深度和成效,中国的城市治理必须首先解决各级政府间权力的合理配置问题;另一方面,城市治理的理念又为中国调整传统的政府间关系模式、创新城市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因此,优化城市府际关系、促进城市发展,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城市政府再造工程,科学划分城市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职能,合理配置政府间的权力,创新城市宏观管理体制,使城市政府的责权利有机统一,从而依托政府的自身转型推进城市有限自治,促进城市治理的转型和发展,激发城市治理多元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实现城市的善治。
Urbanization is the major engin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the next two decades. The level of urban governance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cities in the global urban system in the future. In China, the long-established government-led governance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that primary task is the inter-government transfer and configuration of power. Thus, urban governance research should not be blindly emphasized "no government, multi-center governance", but should be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emphasizes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the study of mechanism of the inner interaction of urban governance.
     This dissertation employ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governance theory, focusing 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to explore the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the relations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is an in-depth ex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governmental interaction and the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ir internal mechanism, to reveal the basic paradigm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hip. I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auses of examined problem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relations practice, and the summary of the basic rules and experience of the city government around the world. Finally, it gives the proposal to improve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s and innovation and China's urban system, and China's urban governanc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as predict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adjustment of government relations and improvement are the core and key to the government's own transform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determines the way of urban governance, depth and effectiveness. China's urban governance must first resolve the question of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powers between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urban governance in China provides new ideas and path for China to adjust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system. Therefore, optimizing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s, promoting urban development, city governments'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re-engineering, the scientific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functions of city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authority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nnovative urban macro-management system are necessary, so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s of city governments becomes an organic unity. Thus government's self-transformation can promote self-government of the city, and stimulate th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of diverse subjects, and ultimately realize the city's good governance.
引文
1徐凌,陈翔论.美国府际治理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M].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09(2):35-38。 该文认为,府际治理是指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治理网络,由府际关系与治理理念在行政改革的进程中相互融合而成的。
    2[加]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J].国际社会科学,2002(1)
    3 Robert Agranoff. Direction in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Adminitration,1988,11
    4 Richard H. Leach(e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the 1980s[M]. New York:M. Dekker,1983.
    5 Christine I. Wallich. Fiscal Decertralization: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ussia [R]. 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2
    6 Robert Agranoff. Juan Antonio Ramos Gallarin. Toward Federal Democracy in Spain:An Examin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Philadephia:Publics,1997
    7 Richard Simeon. Recent Trends in Federalism an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Canada, Round Table,2000, Vol.354,Issue 1.
    8 Martin painter. Public Sector Reform, In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Australian Federalism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8, Vol.57, Issue 3.
    9 Laurence J. O' Tool (ed.). American Inergovernental Relations:Foundations,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M]. Washington, D. C.:Congressional Quarterly,2000
    10 Remgopal Agarwala. China:Reforming In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R]. Wasington, D.C.:World Bank,1992
    11 Susan H. Furman. Clinton's Education Policy an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1990s [J]. The Journal of Federalism 24,1994
    12 Deil S Wright."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 in Jay M Shafritz, Albert C Hyder, Classic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rcourt Brue college Publishers,2000
    13 Brosio, Giorgio. Reform: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0, vol.23(213)
    14 MartinLaffin, AlysThomas and Adrin Webb.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fter Devolution:The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M]. political Quarterly,2000, Vol.71(2)
    15 Richard Simeon. Recent Trends in Federalism and Inr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Canada:Lessons for the UK[M]. Round Table,2000, Vol.71(2)
    16 Robert Agranoff, Juan Antonio Ramos Gallarin. Toward Federal Democracy in Spain:an Examin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M], Publius, Philadephia,1997
    17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
    18主要有: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府际关系[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19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1)
    20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I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2熊文铡.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宪政研究[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4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5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6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王绍光.分权的底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28李军鹏.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政区竞争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29冯元兴.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C].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1)
    30周业安等 地方政府竞争模式[J].管理世界,2002(12)
    3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建设出版社,2001.
    32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3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城市规划2000(6):16-21 需要说明的是,将Governance翻译为管治,参照的是香港学者的译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治理。
    34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
    35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0(9):7-10
    36顾朝林、沈建法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5-18
    37吴理财.政府间分权与治理[J].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38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2
    42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45-148
    43 Deil S Wright."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 in Jay M Shafritz, Albert C Hyder, Classic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rcourt Brue college Publishers,1996,578—594
    44克莱德·F.施奈德.1935--1936年的乡村和城镇政府.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37.31
    45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5
    46 W. Anderso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eview[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0,3
    47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3
    48严强、张风阳、温晋锋等.宏观政治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5
    49[美]保罗·R.多梅尔.政府间的关系,载理查德宾厄姆主编《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51-159
    50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9-24
    5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1-19
    5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4-145
    53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4-52
    54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9
    55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2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96
    57[美]古得瑙.政治与行政[M].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8--34,70
    58 M.Hebbert and H.Machin.(eds.).Regionalisation in France.Italy.and Spain [M]. 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84:66—76
    59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62-63
    60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98-136
    61[日]松村岐夫.地方自治[M].孙新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2-3
    62 Bulpitt. J.Walking back to happiness? Conservative Party governments and elected local authorities in the 1980's in C. Crouch and Marquand(eds.) [M]. The new centralism Oxford:Political Quarterly
    63 L.J Sharp,eds. Decentralist Trend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M]. London:Sage Publication,1979:231
    64孙中山.孙中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03
    65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64-71
    66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6
    67E·奥斯特罗姆.L·施罗德.S·温.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03-204
    68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1-52
    69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上)[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9:68
    70G.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向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8
    71林德布鲁姆.市场体制的秘密[M],耿修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4
    72盖瑞·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王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9
    73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0
    74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72--74
    75 G. Myrdal.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London:Duckworth,1957:25
    76周业安、赵晓勇.地方政府间竞争模式[J].北京:管理世界,2002(12)
    77[美国]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马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7-19
    78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7
    7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M],林远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14
    80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1-92
    81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92
    8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3李军杰.地方政府为什么热衷经营土地[].北京: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5月30日
    84马克思.H.布瓦索.信息空间:人事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山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54
    8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86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9
    87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4-181
    88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71-75
    89朱光磊.政治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
    9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4
    91余晖.防范半城市化陷阱[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8月24日
    92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
    93李义平.当前制度框架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分析[J].北京:当代经济科学,2004(9)
    94 Qian. Yingyi and Barry R. Weiggast,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Policy Reform,1996(1):149-185
    95 OECD. Managing aross levels of Government-country Case Study. http://www. Oecd.org,2001.
    96 OECD. Managing aross levels of Government- country Case Study. http://www.Oecd.org,2001.
    97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99
    98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5
    99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100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72
    101 E.奥斯特罗姆.L.斯罗德.S.温.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书店,2000:203--204
    102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69--95迈克尔·麦金尼斯在该书中认为,城市治理的独立主体要素包括个人、商业组织、公民组织、政党组织、利益集团、政府组织等。
    103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04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理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76
    105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4-20
    106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55--256
    107张文礼.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J].北京:开发研究,2008(1)
    108杨洪、黄玲娟、何俊阳.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12):79-84
    109门岿.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M].天津:学苑出版社,1990:1581
    110孙关龙.试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的规律及其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1990(1):74-80
    111华东师范大学等.中国经济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87-192
    112赵命柱.曹夫平.浅谈我国古代政区休制[J].文史研究,1991(1):26-34
    113谭其骥.中国历代政区概述[J].文史知识,1987(8):15-27
    114赵命柱.曹夫平.浅谈我国古代政区体制[J].文史研究,1991(1):26-34
    115许正文.明清时期行政区划[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6):31
    116陈桥驿.读《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的两篇书评[J].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80(4)
    117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24
    118陈桥驿.读《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的两篇书评[J].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80(4)
    119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287-288
    120王培利.从“分割”到“自治’——天津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简论[J],历史教学2007(11):74-75.
    121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258
    122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328
    123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649-653
    124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419-432
    125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319-323
    126《乌青镇志》[M]卷五十五,乡村,(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27《乌青镇志》[M]卷五十五,乡村,(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28《乌青镇志》[M]卷一,沿革,(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29《白蒲镇志》[M]卷一,疆界,南通市图书馆翻印,清道光二十一年本
    13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31靳润成.从城镇分割到城市自治——论中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的重要标志[J].天津示范大学学报,1998(4):58
    132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8-92
    133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8-92
    134董霖.《《中国政府政制概说暨法规选录》[M].上海:世界书局:1941:15-54
    135张新光.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7(1):46
    136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邹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2-35
    137孙继中.中国大陆地级市发展之探讨[D].台湾逢甲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24-45
    138靳润成.从城镇分割到城市自治——论中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的重要标志[J].天津师大学报,1998(4): 63
    139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81
    140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88
    14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376
    142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7
    143陈剩勇,张丙宣.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5-15
    144陈小京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47-181
    145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28-229
    146陈潮、陈洪玲.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155
    147宪法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313
    148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4
    149马力宏.论政府管理中的条块关系[J].政治学研究.1998(4):68-74
    150陈剩勇,张丙宣.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5-15
    151杨志勇,杨之刚.中国财政体制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28
    152杨志勇,杨之刚.中国财政体制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2-33
    153陈振明.公务员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124
    154陈剩勇,张丙宣.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5-15
    155根据统计年鉴。各类统计年鉴等工具书和党政文件不——予以注释。
    156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8-290
    157陈剩勇,张丙宣.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5-15
    158笔者注:其中,为促进三峡水库的建设,计划单列市重庆1998年彻底从四川省分离出来,升格为中央直辖市。
    159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8-50 全国较大的市共有18个,除15个地级市外,还有大连、青岛、宁波三个副省级市。批准的时间:宁波1988年,淄博、邯郸、本溪1992年,徐州、苏州1993年,其它城市均在1984年。
    160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4-72周黎安认为,行政事务逐级“转包”的过程就是政府职责和职权的向下转移过程,中央以下每一级“承包方”必须向作为“发包方”的上级政府负责,而每一次发包方都有义务监督所有后续的承包方的职责。
    161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1-205
    162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7-211
    163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24-227
    164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2-81
    165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9—101
    166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0 湖州目前实施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GDP指标被代之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进步状况四个新指标。
    167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238
    168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2-104
    169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6-241
    170参考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171曾伟、罗辉.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46
    172陈剩勇、杨馥源.建国60年来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J].社会科学(上海),2009(8)
    173姚洁.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探讨[J].东岳论丛,2006(5):179-181
    174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67-282
    175张占斌.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析中国政府层级改革两思路[J].学习时报.2005年8月4日第一版
    176陈达云、邓速.以省管县体制构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77欧阳日辉.中国现行五级政府层级及其弊端[EB/OL]. http://blog.163.com/yezhipeng942956057/blog/static/1 01026950200982484035196/
    178许峰.取消地级市入视野“省直管县”将有试点.南方周末.2005年9月15日第四版
    17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关于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及其对策思考[M].国研报告,2004(3)
    180李兆清.地级市将被撤销中国“市管县”体制面临大手术[J].财经时报.2003-10-27
    181冯俏彬.当前我国政府层级改革的困难与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5(1):37-42
    18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8准五级存在设地区行政公署的区域,为中央、省(自治区)、行署、县、乡;四级存在海南省,为中央、省、县、乡
    183田穗生等.行政区划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4
    184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4-52
    185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0
    186朱光磊,张志红等.“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2
    187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1.
    188周振超.打破职责同构:条块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9):103-106.
    189周振超.打破职责同构:条块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9):103-106
    190刘洪涛.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力场分析——基于武汉市成立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执法局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3-7
    191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4--97
    192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69-270
    193刘锡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与创新[D].太原:江西财经大学,2004
    194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97-103
    195魏后凯.从重复建设到有序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0-42
    196唐丽萍.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97汪洪涛.产业同构倾向严重长三角产业群竞争力难提高[EB/OL]. http://cn.chinagate.cn/opinions/2006-08/07/content 2352527.htm,中国发展门户网,2006.08.07
    198谢晓波.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国转型经济为背景的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99李龙.以错位发展破解产业同[J/OL].http://www.cs. com. cn/pl/03/200902/t20090226_1770685.htm,中国证券报,2009.02.26
    200胡梅娟,张洪河.专家认为京津冀不存在严重产业同构[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11/28/content_5401285.htm新华网,2006.11.28
    201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8-169
    202王冰等.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渊源与对策取向[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2002(1)
    203王枫云.地方市场封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武汉:江汉论坛,2002(6)
    204周立群、江霈.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J].江海学刊,2009(1)
    205郭泽保.府际关系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5):4145
    206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5-36。此外,马祖琦在《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许正文在《论我国地域型政区与城市型政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0)中亦有论述。
    207杨长明.城市管理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J].广州:开放时代.2000(12):32-35
    208陈剩勇,杨馥源.建国60年来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J].社会科学,2009(8)
    209马彦琳.城乡分治与城乡合治——中国大陆城市型政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3):54-58.
    210陈剩勇,杨馥源.建国60年来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J].社会科学(上海),2009(8)
    211王超敏,司晓悦.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对现行“市管县”、“整县改市(区)”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6):48
    212石超艺.我国县级市前景试析[J].江汉论坛,2006(5):92-95
    213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体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214王超敏,司晓悦.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对现行“市管县”、“整县改市(区)”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6):48.
    215张义文,张素娟,赵英良.对城市化“整县改市”模式的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35-37
    216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安徽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财会,2003(8):10-14
    217齐义虎.对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J].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定名.2003(5):2-9
    218刘君德.当代行政区划改革展望——中国直辖市制度辨析与思考[J].江汉论坛,2006(5):86-88
    219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http://www.china-region.com/News/HTML/2 0050617000000_3997.htm
    220常黎.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7(5):48-49
    221徐伟中.关于温州市乡镇行政区域调整的思考[J].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定名.2004(1):8-10
    222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10):20-22
    223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中国“行政区经济”的案例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15-19
    224张紧跟.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行政区刘改革: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珠江经济,2007(8):10-17
    225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中国“行政区经济”的案例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15-19
    226李金龙.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环境的系统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1):88-92
    227黄建红,李金龙.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行政区划改革[J].行政论坛,2008(5):52-54
    22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9
    229关晓丽、刘威.道德与文明[J].2009(2)
    230程之胜.法治政府建设与公民社会培育[J],法制与社会.2008(29)
    231夏义坤.论第三部门与我国政府行政关系.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2002(2)
    232夏义坤.论第三部门与我国政府行政关系.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2002(2)
    233秦平.独立性,行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法制日报.2004年4月29日.第8版
    234程之胜.法治政府建设与公民社会培育[J].法制与社会.2008(29)
    23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58
    236周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府际关系:一种法律的途径.[D].复旦大学,2004
    23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81
    238[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2:135--137
    239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M].行政论坛.2003(3)
    240胡鞍钢.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董辅扔.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79
    241程香丽.论现阶段我国府际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法制的视角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6-120
    2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05
    243白洁、王湘江.联合国报告说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EB/OL]. http://www. chinanews. com. cn/gn/news/2010/03-26/2191087. shtml,中国新闻网站,2010.03.26
    244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与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508-514
    245具体参见: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与发展[M].政治学研究,2003(4):75-84.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6):53-65
    246石忆邵.市场、企业与城镇的协同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53-154
    247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10
    248陈国权,李院林.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J].江海学刊.2004(5):92-98
    249陈剩勇等.长江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基于政府磋商机制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4):24-34
    250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12):52-61
    251岑云杰.数字见证慈溪撤县设市20年精彩演绎[J].杭州:浙江统计,2009(9)
    254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62-164。
    255王克群.浙江“强县扩权”夺取“百强县”三连冠[J].北京:今日中国论坛,2005(11)
    256岑剑国.未来五年慈溪经济社会发展思路[J].杭州:浙江经济,2007(4)
    257孙海鸣,赵晓雷.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258 2208年9月1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上界定了长三角地区的新的地理范围,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曾无缘进入长三角经济区域版图的”苏北”、”浙南”的一些城市被正式纳入了长三角版图,长三角经济圈从16市扩容至2省1市
    259张祥建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6)
    260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中国长三角产业地图2006-2007,2009年12月
    261王枫云著.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区的实证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57
    262王士兰.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上海城市规划,2005(3)
    263张灏瀚.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目标定为与战略重点[J].南京:江海学刊,2004(1)
    264王枫云著.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区的实证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0
    265马学新.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带建设的制度创新[J].北京:新视野,2003(2)
    266王枫云著.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区的实证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4-65
    267徐康宁等.长三角城市区:形成、竞争与合作[J].北京: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8)
    268姜帆等.三长角地区解决同构竞争沪放弃低端制造业争夺[EB/D1]. http://wwwl.china.com.cn/chinese/zhu anti/lskx/1033051.htm,2005.11.12
    269王扩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昆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70夏永祥,成涛林.关于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思考[M].北京: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2003(9)
    271孟召宜.苏常锡地区产业结构及其调整[J].北京: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2)
    272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23
    273冯亦珍,慎海雄.《长三角上演机场建设大战,机场密度超美国》, 《新华网》,2009.10.10。
    274杨健.长三角机场纷纷扩建[N].上海:解放日报,2007.05.01
    275茅伯科.长三角港口的竞争与合作[J].上海: 水运管理,2005(2)
    276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课题组.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工作重点[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07(5)
    277陈英旭.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资源问题及对策[J].北京:环保技术,2006(3)
    278沈立江,葛立成.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78
    279李荣.长三角区域合作将探索设立区域行业协会等新机制[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 scenter/2009-04/10/content_11163669.htm,2009.12.25
    280姜帆、徐寿松、裘立华.三长角地区解决同构竞争沪放弃低端制造业争夺[EB/D1]. http://wwwl.china.co m.cn/chinese/zhuanti/lskx/1033051.htm,2005.11.12
    281董晖.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将于十一五期末建成[N].上海:文汇报,2005.11.03.
    282万建民、王建国.长三角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N].北京:经济日报,2005.10.25.
    283张勇、吴越人.长三角大通关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N].杭州:浙江日报,2005.12.08
    285李光茹,叶国标.苏浙沪合力打造信用体系为长三角强身健体[EB/OL], http://www.gov.cn/jrzg/2005-12/0 6/content_119334.htm,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12.06
    286王枫云.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区的实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6
    287于涛方、李娜.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J].南宁:规划师,2005(21)
    288王枫云.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区的实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19
    289马学新: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带建设的制度创新[J].北京: 新视野,2003(2)
    290赵崇生.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J].北京: 宏观经济管理,2007(6)
    291褚京卫胡晓立.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讨会简述[N].杭州:浙江日报,2007.12.13
    292钮怿.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在沪考察[N].上海:文汇报,2009.05.19
    293姚玉芳.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问题与方向探讨[J].上海:上海综合经济,2004(1)
    29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2008.09.16
    295许群徐寿松陶维洲.长三角改革试验田”会推进哪些重大改革?[N].北京:中国证券报,2008.09.12
    296孔令舒.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N].杭州:《浙江日报》,2009.11.28
    297和苗.吉利与福特签署沃尔沃最终股权收购协议[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318/28/content_13265548.htm,新华网,2010.03.28
    298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45
    299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0-59
    Paul Godt. Police-Making in France:From De Gaulle to Millerrand. London:Printer Publishers.1989:43
    301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108-130
    302[日]明海正泰.观察地方自治的视点[M].日本:有斐阁,1991:82
    303 R.A.W. Rhodes. Control and Power in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 Hampshire, England: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86:36—166
    304胡康大.欧盟主要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9
    305徐有守.美国合作联邦主义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63
    306[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25
    307[美]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833
    308罗致渊.地方自治的理论体系[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57
    309[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62-464
    310[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5
    311苏鹏飞.从伯克利市宪章看美国的地方自治制度[J].美国研究,1999(3)
    312谢庆奎、杨宏山.府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61--72
    313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7
    314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7--136
    314[美].约翰·奈斯比特. 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就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1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61
    317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38-246
    318 Richard W. Tresch. Public Finance. 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1981:574-576
    319 George Stigler. Tenable Range of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in Federal Expenditure Policy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 Washington, D.C.:Joint Economic Committee,1957:213-219
    320 Geoffery Brennan and James M. Buchannan. 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82—146
    321谢庆奎、杨宏山.府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79-82
    322林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82--84
    323 Scott Greer. Governing the Metropolis. 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62:52
    324孙群郎. 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J].美国研究,1999(3)
    325韩学峰.西方国家地方自治比较[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3(5)
    326姚士谋.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
    327黄骊.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6—-17
    328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J].哲学研究.2000(10):17.
    329毛寿龙,李梅,陈幽乱.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
    33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8-10.
    331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201-202.
    332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209-211.
    333谢庆奎,杨宏山.府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201-205.
    334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342-343
    335笔者注:国内也有学者,如汪伟全认为府际管理是是关于协调与管理政府间关系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详见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J].南京社会科学,2005(9).)但笔者认为,这种概念更适宜将它划归到府际治理这一范畴,因此在后文一律相应地用府际治理概念代替。
    336谢庆奎,杨宏山.府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219
    337徐凌.陈翔.论美国府际治理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9
    338赵永茂等.府际关系[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237-373
    339陈剩勇,杨馥源.建国60年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J].社会科学.2009(8):19-28
    340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J].南京社会科学,2005(9)
    341 E.S.萨瓦斯.民营化和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42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著.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2
    343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344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
    345 League of Voters of Los Angeles. Neighborhood Councils in the City of LDs Angeles:An O on Report.In LDs Angeles, November 2000
    346张韶华.行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J].南方金融.2005(4):22-24
    347金太军,赵晖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8
    348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27
    349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3
    350厉以宁,秦宛顺.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52.
    35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72
    353姜士林.世界宪法全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1-86
    354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M].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121-243
    355参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八条(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356刘义胜.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财政体制制约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6-90
    357赵福军,王逸辉.政府行为、财政体制变迁方式与中国县乡财政困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358沈荣华.推进政府层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思路[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5):1-5
    359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67
    360魏星河,刘堂山.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划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4):15-18
    361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62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63王立国.改革现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7(7)
    364昝新改.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6(6)
    364帕金.宏观经济学[M].张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66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05-127
    367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101
    368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4
    369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4
    370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9-232
    371华伟.城市与市制[J].中国方域.1999(3):12
    372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62
    373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72
    374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73.
    375华林甫.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148-155
    377王子新,樊中江.河北旅游节庆发展浅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26-129
    378毛广雄.大都市区化: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J].城市问题.2009(6):15-20
    379薛刚凌.行政法治道路探寻[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94-312
    380寇铁军,周波.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治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8(5):67-72
    381蔡英辉.法治视阈下的中国横向地方政府府际争议及其消解方略[J].资料通讯.2007(5):22-24.
    382冯望,温彬彬.长江三角洲地区横向府际关系——从法律视角提出的要求[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5):51-58.
    383吕育诚.地方政府管理学[J].元照出版公司,2001:217-218
    384刘君毅.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初探——对美国制度的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111-115
    385陶希东.转型期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重建策略研究——组织体制与政策保障[J].城市规划,2007(9)9-16
    386[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87
    387周刚志.论地方自治:我国地方负债的宪政之解.载廖益新等编.财税法要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
    388 Bomwan Kearney.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econd Edition.1993
    389郑贤君.地方自治学说评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90[美]理查德D.宾厄姆等.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74-75.
    391王仕军.中国城市增量自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4-27.
    392[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306
    393仕军.中国城市增量自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4-27
    394[英]詹宁斯.法与宪法[M].龚祥瑞、侯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106
    395[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自由与社群[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26
    396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秋季卷):176
    397伍俊斌.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9(9):22-26
    398汪晖,陈燕谷主.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75
    399仕军.中国城市增量自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24-27
    400[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之比较,自由与社群[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4].[加]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J].国际社会科学,2002(1)
    [5].[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就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美]保罗·R.多梅尔.政府间的关系,载理查德宾厄姆主编: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9].[美]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M],朱曾汶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美]古得瑙.政治与行政[M].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3].[美]理查德D.宾厄姆等.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美]萨瓦斯.民营化和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著.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美国]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马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8].[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9].[日]松村岐夫.地方自治[M].孙新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20].[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1].[英]詹宁斯.法与宪法[M].龚祥瑞、侯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22].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安徽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财会,2003(8)
    [23].奥斯特罗姆·L.施罗德·S.温.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4].白洁、王湘江.联合国报告说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3/26/content_13248056.htm.,新华网站,2010.03.26
    [25].白洁、王湘江.联合国报告说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3-26/2191087.shtml,中国新闻网站,2010.03.26
    [26].白蒲镇志[M],卷一,疆界,南通市图书馆翻印,清道光二十一年本
    [27].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上)[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9.
    [28].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9].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1].蔡英辉.法治视阈下的中国横向地方政府府际争议及其消解方略[J].资料通讯,2007(5)
    [32].蔡玉高.长三角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资源实现跨区域共享[EB/OL]. http://w ww.gov.cn/jrzg/2005-12/05/content_118282.htm,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1 2.05
    [33].岑剑国.未来五年慈溪经济社会发展思路[J].杭州:浙江经济,2007(4)
    [34].岑云杰.数字见证慈溪撤县设市20年精彩演绎[J].杭州:浙江统计,2009(9)
    [35].常黎.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7(5)
    [36].陈潮、陈洪玲.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
    [37].陈达云、邓速.以省管县体制构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8].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238
    [39].陈国权,李院林.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J].江海学刊,2004(5):92-98
    [40].陈桥驿.读《中国王朝时代晚期的城市》的两篇书评[J].杭州:杭州大学学报,1980(4)
    [4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缘起与发展[M].政治学研究,2003(4):75-84.
    [42].陈剩勇,张丙宣.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5)
    [43].陈剩勇、杨馥源.建国60年来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J].社会科学(上海),2009(8)
    [44].陈剩勇等.长江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基于政府磋商机制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4)
    [45].陈小京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46].陈英旭.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资源问题及对策[J].北京:环保技术,2006(3)
    [4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8].陈振明.公务员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9].程香丽.论现阶段我国府际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法制的视角分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0].程之胜.法治政府建设与公民社会培育[J],法制与社会.2008(29)
    [51].程之胜.法治政府建设与公民社会培育[J].法制与社会.2008(29)
    [52].褚京卫胡晓立.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讨会简述[N].杭州:浙江日报,2007.12.13
    [53].戴均良.关于近年来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变更的研究.http://www.china-region.com/News/HTML/20050617000000_3997.htm
    [54].丹尼尔·J·伊拉扎.联邦主义探索[M].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
    [55].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6].董晖.长三角“三小时都市圈”将于十一五期末建成[N].上海:文汇报,2005.11.03.
    [57].董霖.《中国政府政制概说暨法规选录》[M].上海:世界书局:1941.
    [58].方雷.重构中央与地方关系新契机[EB/OL].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 m1/2010-02/21/content 468780.htm,人民论坛,2010年第6期
    [59].冯俏彬.当前我国政府层级改革的困难与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5(1)
    [60].冯望,温彬彬.长江三角洲地区横向府际关系——从法律视角提出的要求[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5)
    [61].冯元兴.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C].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1)
    [62].盖瑞·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王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3].顾朝林、沈建法等.城市管治—概念·理论·方法·实证[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4].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0(9)
    [65].郭泽保.府际关系视域下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合作[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8(5)
    [66].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课题组.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工作重点[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07(5)
    [6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关于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及其对策思考[M].国研报告,2004(3)
    [68].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9].韩学峰.西方国家地方自治比较[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3(5)
    [70].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1].和苗.吉利与福特签署沃尔沃最终股权收购协议[EB/OL]. http://News.xinhua net.com/fortune/2010-0318/28/content_13265548.htm,新华网,2010.03.28
    [72].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2-23
    [73].胡鞍钢.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董辅扔.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74].胡康大.欧盟主要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5].胡梅娟,张洪河.专家认为京津冀不存在严重产业同构[EB/OL].http://news.xi nhuanet.com/mrdx/2006-11/28/content_5401285.htm,新华网,2006.11.28
    [76].华东师范大学等.中国经济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77].华林甫.中国“直辖市”通名改革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78].华伟.城市与市制[J].中国方域,1999(3)
    [79].黄建红,李金龙.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行政区划改革[J].行政论坛,2008(5)
    [80].黄骊.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1].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82].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向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08
    [83].姜帆、徐寿松、裘立华.三长角地区解决同构竞争沪放弃低端制造业争夺[EB/D1]. http://www1.china.com.cn/chinese/zhuanti/lskx/1033051.htm,2005.1 1.12
    [84].姜帆等.三长角地区解决同构竞争沪放弃低端制造业争夺[EB/D1]. http://ww w1.china.com.cn/chinese/zhuanti/lskx/1033051.htm,2005.11.12
    [85].姜士林.世界宪法全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
    [86].金太军,赵晖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7].金太军.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博弈分析.中 国社会科学,2007(6)
    [88].靳润成.从城镇分割到城市自治——论中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的重要标志[J].天津师大学报,1998(4)
    [89].孔令舒.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苏州举行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N].杭州:《浙江日报》,2009.11.28
    [90].寇铁军,周波.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的法治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8(5)
    [91].李光茹,叶国标.苏浙沪合力打造信用体系为长三角强身健体[EB/OL], http: //www.gov.cn/jrzg/2005-12/06/content_119334.htm,中国政府门户网站,2005.12.06
    [92].李金龙.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环境的系统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1)
    [93].李军杰.地方政府为什么热衷经营土地[].北京: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5月30日
    [94].李军鹏.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政区竞争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95].李龙.以错位发展破解产业同[J/OL].http://www.cs.com.cn/pl/03/200902/t20090 226_1770685.htm,中国证券报,2009.02.26
    [96].李荣.长三角区域合作将探索设立区域行业协会等新机制[EB/OL]新华网, h 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10/content_11163669.htm,2009. 12.25
    [97].李义平.当前制度框架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分析[J].北京:当代经济科学,2004(9)
    [98].李兆清.地级市将被撤销中国“市管县”体制面临大手术[J].财经时报,2003-10-27
    [99].厉以宁,秦宛顺.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0].林德布鲁姆.市场体制的秘密[M],耿修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01].林玲.城市化与经济发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10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03].刘洪涛.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力场分析——基于武汉市成立城 市管理局、城市管理执法局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
    [104].刘君德,靳润成,周克瑜.中国政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
    [105].刘君德,汪宇明.制度与创新——中国城市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6].刘君德.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中国“行政区经济”的案例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107].刘君德.当代行政区划改革展望——中国直辖市制度辨析与思考[J].江汉论坛,2006(5)
    [108].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10)
    [109].刘君毅.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制化初探——对美国制度的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110].刘锡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基础与创新[D].太原:江西财经大学,2004
    [111].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5
    [112].刘义胜.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财政体制制约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6-90
    [113].陆大道.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几个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05(4)
    [114].吕育诚.地方政府管理学[J].元照出版公司,2001。
    [115].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116].罗致渊.地方自治的理论体系[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0。
    [117].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18].马克思·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354
    [1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0].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M],林远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1].马力宏.论政府管理中的条块关系[J].政治学研究,1998(4)
    [122].马学新: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都市带建设的制度创新[J].北京:新视野,2003(2)
    [123].马彦琳.城乡分治与城乡合治——中国大陆城市型政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24].马运瑞.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125].马祖琦.大都市政区: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兼论上海直辖市政区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126].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理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27].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8].毛广雄.大都市区化: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J].城市问题,2009(6)
    [129].毛其智.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EB/OL]. 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 fzzl/52877.html,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03.05
    [130].毛寿龙,李梅,陈幽乱.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1].茅伯科.长三角港口的竞争与合作[J].水运管理,2005(2)
    [132].门岿.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M].天津:学苑出版社,1990.
    [133].孟召宜.苏常锡地区产业结构及其调整[J].北京: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2)
    [134].钮怿.致公党中央调研组在沪考察[N].上海:文汇报,2009.05.19
    [135].欧阳日辉.中国现行五级政府层级及其弊端[EB/OL]. http://blog.163.com/y ezhipeng942956057/blog/static/101026950200982484035196/
    [136].帕金.宏观经济学[M].张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137].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138].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9].齐义虎.对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思考[J].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定名.2003(5)
    [140].秦平.独立性,行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法制日报.2004年4月29日.第8版
    [141].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142].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3].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44].沈立江,葛立成.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45].沈荣华.推进政府层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思路[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46].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7].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8].石超艺.我国县级市前景试析[J].江汉论坛,2006(5)
    [149].石忆邵.市场、企业与城镇的协同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50].仕军.中国城市增量自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151].苏鹏飞.从伯克利市宪章看美国的地方自治制度[J].美国研究,1999(3)
    [152].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3].孙关龙.试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变化的规律及其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1990(1)
    [154].孙海鸣,赵晓雷.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55].孙继中.中国大陆地级市发展之探讨[D].台湾逢甲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6].孙群郎. 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J].美国研究,1999(3)
    [157].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58].孙学玉,伍开昌.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以市管县体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159].孙中山.孙中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60].谭其骥.中国历代政区概述[J].文史知识,1987(8)
    [161].唐丽萍.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7
    [162].陶希东.转型期跨省都市圈政府间关系重建策略研究——组织体制与政策保障[J].城市规划,2007(9)
    [163].田穗生等.行政区划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4].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65].万建民、王建国.长三角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N].北京:经济日报,2005.10.25.
    [166].汪洪涛.产业同构倾向严重长三角产业群竞争力难提高[EB/OL]. http://cn.ch inagate.cn/opinions/2006-08/07/content_2352527.htm,中国发展门户网,2006.08.07
    [167].汪晖,陈燕谷主.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8].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J].南京社会科学,2005(9)
    [169].王冰等.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渊源与对策取向[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2002(1)
    [170].王超敏,司晓悦.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对现行“市管县”、“整县改市(区)”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6)
    [171].王枫云.地方市场封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武汉:江汉论坛,2002(6)
    [172].王枫云.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区的实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73].王枫云著.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区的实证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74].王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管理世界,1996(4)
    [175].王克群.浙江“强县扩权”夺取“百强县”三连冠[J].北京:今日中国论坛,2005(11)
    [176].王扩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昆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177].王立国.改革现行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7(7)
    [178].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79].王培利.从“分割”到“自治’,—天津城市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简论[J],历史 教学2007(11)
    [180].王绍光.分权的底线[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181].王士兰.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上海城市规划,2005(3)
    [182].王仕军.中国城市增量自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
    [183].王兴伦.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84].王子新,樊中江.河北旅游节庆发展浅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85].魏后凯.从重复建设到有序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86].魏星河,刘堂山.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财权与事权的合理划分[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87].乌青镇志[M],卷五十五,乡村,(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88].乌青镇志[M],卷一,沿革,(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189].吴理财.政府间分权与治理[J].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190].伍俊斌.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9(9)
    [191].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秋季卷):176
    [192].夏义坤.论第三部门与我国政府行政关系.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2002(2)
    [193].夏永祥,成涛林.关于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思考[M].北京: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2003(9)
    [194].宪法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95].谢庆奎,杨宏山.府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196].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197].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1)
    [198].谢晓波.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国转型经济为背景的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99].辛向阳.大国诸侯——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之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00].熊文铡.大国地方:中国中央与地方宪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1].徐康宁等.长三角城市区:形成、竞争与合作[J].北京: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5(8)
    [202].徐凌.陈翔.论美国府际治理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03].徐凌,陈翔论.美国府际治理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M].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09(2)
    [204].徐伟中.关于温州市乡镇行政区域调整的思考[J].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定名.2004(1)
    [205].徐有守.美国合作联邦主义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
    [206].许峰.取消地级市入视野“省直管县”将有试点.南方周末.2005年9月15日第四版
    [207].许群徐寿松陶维洲.长三角改革试验田”会推进哪些重大改革?[N].北京:中国证券报,2008.09.12
    [208].许正文.论我国地域型政区与城市型政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10)
    [209].许正文.明清时期行政区划[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6)
    [210].薛刚凌.行政法治道路探寻[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11].严强、张风阳、温晋锋等.宏观政治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2].杨长明.城市管理体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J].广州:开放时代,2000(12)
    [213].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4].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15].杨洪、黄玲娟、何俊阳.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12)
    [216].杨建荣.论中国崛起世界级大城市的条件和构想[J].财经研究,1995(6)
    [217].杨健.长三角机场纷纷扩建[N].上海:解放日报,2007.05.01
    [218].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19].杨志勇,杨之刚.中国财政体制3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20].姚洁.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探讨[J].东岳论丛,2006(5)
    [221].姚士谋.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3
    [222].姚玉芳.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问题与方向探讨[J].上海:上海综合经济,2004(1)
    [223].于涛方、李娜.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整合研究[J].南宁:规划师,2005(21)
    [224].余晖.防范半城市化陷阱[N].第一财经日报,2008.8.24
    [225].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J].哲学研究.2000(10)
    [22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27].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92
    [228].昝新改.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6(6)
    [229].曾伟、罗辉.地方政府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0].张灏瀚.长江三角洲发展的目标定为与战略重点[J].南京:江海学刊,2004(1)
    [231].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2].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33].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城市规划2000(6):16-21.
    [23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35].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36].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67
    [237].张韶华.行政分权、财政联邦主义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J].南方金融.2005(4)
    [238].张文礼.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J].北京:开发研究,2008(1)
    [239].张祥建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6)
    [240].张新光.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7(1)
    [241].张义文,张素娟,赵英良.对城市化“整县改市”模式的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35-37
    [242].张勇、吴越人.长三角大通关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N].杭州:浙江日报,20 05.12.08
    [243].张占斌.强县扩权与省直管县:析中国政府层级改革两思路[J].学习时报.2005年8月4日,第一版
    [244].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45].赵崇生.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J].北京: 宏观经济管理,2007(6)
    [246].赵福军,王逸辉.政府行为、财政体制变迁方式与中国县乡财政困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247].赵命柱.曹夫平.浅谈我国古代政区休制[J].文史研究,1991(1)
    [248].赵全军.中央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M].行政论坛.2003(3)
    [249].赵永茂、孙同文、江大树.府际关系[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250].赵永茂等.府际关系[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
    [251].郑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略(1912--1949)[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52].郑贤君.地方自治学说评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25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55].周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府际关系:一种法律的途径.[D].复旦大学,2004.
    [256].周刚志.论地方自治:我国地方负债的宪政之解.载廖益新等编.财税法要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57].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58].周立群、江霈.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J].江海学刊,2009(1)
    [259].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0].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61].周业安、赵晓勇.地方政府间竞争模式[J].北京:管理世界,2002(12)
    [262].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263].周振超.打破职责同构:条块关系变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5(9)
    [264].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5].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邹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66].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67].朱光磊,张志红等.“职责同构”批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2
    [268].朱光磊.政治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69].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Agarwala, R., China:Reforming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2.
    [2]. Agranoff, R., Juan Antonio Ramos Gallarin. Toward Federal Democracy in Spain: an Examination of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Publius, Philadephia,1997.
    [3]. Agranoff, R., Direction in 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tration,1988,11.
    [4]. Anderson, W.,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eview[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0.
    [5]. Bom wan Kearney.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econd Edition.1993.
    [6].Brennan, G., and James M. Buchannan. 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7].Brosio, Giorgio. Reform: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0,23(213)
    [8].Christine, I. Wallich. Fiscal Decertralization: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ussia, Washington, D.C.:World Bank,1992.
    [9].Furman, Susan H., Clinton's Education Policy an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1990s. The Journal of Federalism,1994.
    [10].Godt, P., Police-Making in France:From De Gaulle to Millerrand. London: Printer Publishers,1989.
    [11].Greer, S., Governing the Metropolis. 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1962.
    [12].Hebbert, M., and H.Machin,(eds.),Regionalisation in France,Italy,and Spain. 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84.
    [13].Laffin, M., AlysThomas and Adrin Webb.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fter Devolution:The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 political Quarterly,2000,71(2)
    [14].Leach, Richard H., (e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the 1980s. New York: M. Dekker,1983.
    [15].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London: Duckworth,1957:25
    [16].O'Tool, Laurence, J. (ed.). American Inergovernental Relations:Foundations, Perspectives and Issues. Washington, D. C.:Congressional Quarterly,2000
    [17].OECD. Managing aross levels of Government-country Case Study. http://www. Oecd.org,2001.
    [18].Painter, M., Public Sector Reform,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Australian Federalism.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8, 57(3).
    [19].Qian, Yingyi and Barry R. Weiggast, "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Policy Reform,1996(1):149-185
    [20].Rhodes, R., Control and Power in 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 Hampshire, England: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1986.
    [21].Sharp, L.J., eds. Decentralist Trend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1979.
    [22].Simeon, R., Recent Trends in Federalism an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Canada, Round Table,2000,354(1).
    [23].Stigler G., Tenable Range of Func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in Federal Expenditure Policy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 Washington, D.C.:Joint Economic Committee,1957.
    [24].Tresch, Richard W., Public Finance. Business Publications, Inc.,1981.
    [25].Wright, Deil S., Understanding Intergovernment Relation, in Jay M Shafritz, Albert C. Hyder. Classic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rcourt Brue college Publishers,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