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北地区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明末清初开始,朝鲜人为求生计不断犯越到中国东北地区。1910年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朝鲜人更是大量迁入东北,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的聚居区。他们在东北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压迫和剥削,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尽管如此,在朝鲜民族主义者的带领下,他们建立了垦民会等具有民族自治团体性质的各种团体,进行自发的政治、经济斗争,形成了以延边地区为中心的朝鲜人社会。此外,他们还开设近代学校,进行反日民族教育,建立民族主义团体和武装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争取朝鲜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但是,由于民族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等原因,他们所领导开展的反日运动未能取得广大朝鲜人民的支持逐渐走向衰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其影响日益扩大。1926年5月16日,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以下简称为朝共满洲总局)在珠河县一面坡正式成立。从此,在朝共满洲总局的带领下,朝鲜人革命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反日斗争蓬勃开展。但是,由于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大部分成员是农民或小资产阶级出身,加之多数领导人原是民族主义团体的骨干,因而未能将朝鲜共产党组织发展为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如此,他们在斗争方略上还坚持“朝鲜革命延长论”(或朝鲜延长论),严重脱离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宗旨以及东北朝鲜人社会的实际。加之朝共满洲总局内部派别林立,分歧矛盾重重,最终被共产国际强行解散。之后,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协助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朝鲜共产主义者抛弃了“朝鲜革命延长论”,直接投入到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洪流,间接支援朝鲜的独立和解放,亦即朝鲜共产主义者开始肩负起“双重使命”的重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朝鲜共产主义者为了履行“双重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中国各族人民一道,建立抗日游击队和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武装斗争。不久,东北各地抗日游击队先后整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其中,第二军的绝大多数是朝鲜人。在粉碎日伪“讨伐”的残酷斗争中,许多朝鲜人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其间,虽然由于在东满地区党和军队中错误地开展反“民生团”斗争中,致使诸多朝鲜人领导干部和战士被错杀,但朝鲜共产主义者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转战于白山黑土之间,沉重地打击了中朝两国的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为中国反日武装斗争的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力地支援了朝鲜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东北人民革命军各部队中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同中国各族指战员一起,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酷暑、严寒,与前堵后截的日伪“讨伐队”展开激烈的游击战,坚持抗日武装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革命史诗。期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曾建议朝鲜共产主义者单独建立韩国民族党和韩国民族革命军,但他们始终从东北抗日战争的大局出发,主张建立更为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祖国光复会”。此后,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国内进军作战”,给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的殖民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推动了朝鲜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进一步扩大,东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大部分东北抗日联军队伍被迫转移到苏联沿海州地区进行军政训练。尽管如此,朝鲜共产主义者始终坚持首先完成中国革命,继而开展朝鲜革命的理念,不时地派遣小分队返回东北,开展各种形式的武装侦察和袭击活动,忠实地践行其“双重使命”。
     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苏联野营的大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陆续返回祖国,投入到消灭日伪残余势力、建立政党新政权的艰巨工作中,一部分则回到东北继续开展革命工作。此外,朝鲜义勇军也从延安等地开赴东北地区,在朝鲜人聚居区开展了扩军、政权建设等工作。之后,各部队的朝鲜人积极参加到四保临江战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和解放长春的战斗中。与此同时,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回国后,在建设新政权的同时,积极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中国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放东北后,部分朝鲜共产主义者选择留在中国,继续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最后打到海南岛和广西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8年9月9日,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在朝鲜北部(38线以北)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2年9月3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在延边成立了朝鲜民族自治区。至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双重使命”最终完成。
From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Koreans have constantly moved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for survival. After Korea became the colony of Japan in1910,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immigrated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many regional communities. They have suffered huge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by the Imperialism and Feudality. Even so,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Korean nationalists, there were various national autonomy Kenmin organizations垦民会set up to process the spontaneous polity and economic conflict, and also a Korean society which was centered by Yanbian region in China were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y not only found modern shools to process the Anti Japan N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ationalist groups and armies to achiev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Nationalist classes, their Anti Japanese movement were unable to get a broad public supports and became lose its power.
     After the victory of Russian October Revolution, Marxism began to spread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nd had broad influence. In May16,1926, the Korean Communist Manchuria Administration (朝鲜共产党满州总局) was formally found in Yimianpo, Zhuhe County(一面坡,珠河县). Form then 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Korean Communist Manchuria Administration, there were many Korean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to against Japan. However, since most members of Korean communists were farmers or the petty-bourgeois (小资产主义) and most leaders originally were the mainstay of the nationalistic organization, they failed to develop the Korean Communist Party to be worthy of political party of the proletariat (无产阶级政党). Moreover, because they adhered to the "Korean Revolution Extension Theory"(朝鲜革命延长论)(or Korean Extension Theory) as their battle strategy, there was a serious depart from the purpose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and Korean social reality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In addition, the Korean Communist Manchuria Administration was forcibly disbanded by the inner conflicts. After that,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orean Communists gradu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Communist Party. From then on, Korean communists gave up the Korean Revolution Extension Theory, and directly involved to the Chinese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 revolution. It indirectly supported Korean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Korean Communists began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Dual Mission"(双重使命).
     After "9.18" Incident in1931,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dual mission", Korean communists from the northeast established Anti-Japanese guerrillas(游击战)and the anti-Japanese guerrilla bases(游击根据地)to carry out the anti-Japanese military battle. Later,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guerrilla has been reorganized to be Northeastern People's Revolutionary(东北人民革命军).Among them, Koreans were the majority of the second military. There were many outstanding Koreans lost their lives throughout the cruel anti-Japanese "crusade"(讨伐)battle.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Korean leaders and soldiers were killed through the anti-民生团battle in the eastern Manchuria area, the Korean Communists constantly adhered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fight with the Japanese invaders. They has made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anti-Japanese battle, and also a strong support to Korean Independence and national revolution.
     After the "Northern China Incident"(华北事变)in1935, Korean and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Northeast People's Revolution Military had intense anti-Japanese guerrillas with a great splendor of the revolutionary epic. During that period, the Chinese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arty(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sugges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Korean National Party and Korean National Revolutionary, but they still advocated the creation of widespread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The Restoration Society祖国光复会". The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 Community Party, Korean Communists carried out "Domestic Enter Combat国内进军作战”to give a heavy blow to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independence and national liberation of Korea.
     After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in1941, the aggression of Japanese imperialists to China has been expanded and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battle was under increasingly serious situation. Most of the Northeast Anti-Japanese Unions were forced to move to Soviet Union for military training. Even so, Korean communists constantly adhered to the comple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arried out various armed reconnaissance武装侦察to take responsibility of "dual mission".
     On the eve of the victory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and world Anti-Fascist War, most Korean Communists at Soviet Union campus returned to their motherland to destroy Japanese remnants, and part of them were back to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o implement revolutionary mission. Later, Koreans from various military participated in the four insurance Linjiang battle四保临江战斗; summer, fall, winter offensive and the Changchun liberation battle. At the same time, after returning to their motherland, some Korean Communists built new regime and supported Chinese revolution battle. They had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liberation of Northeast. After the liberation, some Korean Communists chose to stay in China to follo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participated in Liaoshen battle, Pingjin battle, Dujiang battle, and fought to Hainan Island and Guangxi Province at last. In September9,1948, Korean Communists found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headed by Kim Ⅱ-Sung in North Korea (the North of38lines).In September3,1952,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Regional National Autonomy outline(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 up Korean Ethnic Autonomous Region in Yanbian.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Korean Communists have accomplished the "double mission".
引文
1《会典事例》,卷六二八,页一;卷七七四,页一。转引自张存武《清、韩陆防政策及其实施——清季中韩界务纠纷的再解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中朝边界研究文集》,1998年,第637页。“三政”,即田政、军政和还谷政策。
    3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解禁实际上从1857年开始。当年,御史吴焯秦请开垦黑龙江呼兰以北蒙古尔山地方荒原100万垧。转引自杨昭全、金春善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4朴昌昱教授将朝鲜移民的东北迁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世纪中叶到清政府的开禁之前,属于犯禁迁入时期:第二阶段是开禁时期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属于自由迁入时期;第三阶段是自“九一八”事变到日本的投降止,属于强行迁入时期。参见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27页。
    5转引自杨昭全、金春善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6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页。7李树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59、62页。
    8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9《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延边朝鲜族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42页。
    10沈慧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M],延边大学出版社、首尔大学出版部,1994年,第44页。
    11同上,第47页。
    12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M],中华书局,2009年,第247页。
    13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14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移民史》[M],中华书局,2009年,第250页。
    15笔者注:1930年辽宁省的朝鲜移民人数是笔者从当年东北地区朝鲜移民总数中减去延边、吉林省其他地区和黑龙江省朝鲜移民人数得来的数据。
    16徐基述主编:《黑龙江朝鲜人》[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5-36页。
    17黄龙国:《朝鲜革命斗争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18关于朝鲜移民的强行潜入阶段,朴昌昱教授将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九一八”事变至1936年的强制移民准备时期:第二阶段是自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0年的“集团移民”时期:第三阶段是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至1945年日本投降前的“开拓移民”时期。参见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8-29页。
    19徐基述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41页。
    20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21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8页。
    22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23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8页。
    24沈惠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M],延边大学出版社、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94年,第39页。
    28伪‘满州国’民政部总务司调查科编:《在满朝鲜人事情》,1933,第5-6页。
    29在满日本帝国大使馆编纂:《在满朝鲜人概况》,昭和9年,第58页。
    30沈茹秋:《延边调查实录》(1931年),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31‘满洲国’军政部顾问部:《满洲共产匪の研究》第一辑(1936),1969年,第545-546页。
    32《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报告》,1930年1月30日。中央挡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合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以下简称《东北文件汇集》),(甲4),1989年,第395
    页33朝鲜总督府编:《最近に於ける朝鲜治安状况》,1966年,第290页。
    34同上。当时,朝鲜人集聚区的人口状况是:长白2450名,临江11290名,集安10278名,恒仁7634,宽甸7803名,丹东1417名。
    35沈惠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M],延边大学出版社、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94年,第46页。
    36同上。
    37同上。
    38同上。
    42徐基述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5-36页。
    43沈惠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M],延边大学出版社、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94年,第49页。
    44同上。
    45同上,第53页。
    46同上。
    50孙春日著:《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51同上,第333页。
    52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90页。
    53权立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2)》[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8页。
    54高永一著:《中国朝鲜族通史修改版(近代-1952年)-中朝韩关系史》,白岩出版社,2009年,第455-456页。
    55杨昭全、金春善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
    56千敬化著:《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以日帝下满洲、俄领、中国本土、美洲地域为中心》,白山出版社,1994年,第141-142页。
    57高永一著:《中国朝鲜族通史修改版(近代-1952年)-中朝韩关系史》,白岩出版社,2009年,第456页。
    58大侏教系韩国罗喆于1909年1月5日创建于首尔济洞,信奉檀君为始祖,并以“排日兴韩”为传教内容。其后在首尔等地设立南道支司、北道支司。1910年10月传入东北,在延边地区和龙县三道沟成立支司。由于日帝禁止大倧教在韩国之传教,1914年5月13日,罗喆将总本司迁至中国东北延边和龙县青波湖。大倧教除了进行“排日兴韩”为内容的宗教活动外,积极从事民族教育广设学校,而影响日益扩大。
    59朴州信著:《间岛韩人的民族教育运动史》,亚细亚文化社,2000年,第259页。
    60朝鲜总督府:《国境地方视察复命书》,大正4年(1915年)4月。
    61杨昭全、金春善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
    62金东和:《延边青年运动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63同上。
    64《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0页。
    68朴奎灿主编:《中国朝鲜族教育史》[M],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2页。
    66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省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67徐纮一:《20世纪头20年北间岛的民族主义教育运动》,《白山学报》第30、31期合集,1985年,第227页。
    68金正明著:《朝鲜独立运动》,东京原书房,1967年,第284-286页。
    69朴州信著:《间岛韩人的民族教育运动史》,亚细亚文化社,2000年,第297页。
    70杨昭全著:《中国境内韩国反日独立运动史》卷1,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页。
    71朴文一:《1906—1919年间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72朴昌昱:《龙井的明东——中国朝鲜族近代文化发祥地》,一松亭[J]第5期,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
    73杨昭全、金春善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7页。
    74四方子:《北间岛其过去和现在》,《独立新闻》,1920年1月10日。
    75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民族独立运动史3—3·1运动》,时事文化社,1988年,第422页。
    76朴昌昱等著:《再论间岛国民会》,《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44页。牺牲者有孔德洽、玄凤律、金承禄、金奉均、张学观、金钟默、李尧燮、金炳荣、朴尚镇、蔡昌宪、朴文浩、崔益善、郑时益、玄相鲁、金兴植、李裕周、车正龙等17名(参照尹炳爽著:《间岛历史研究》,国学资料院,2003年,第65页。),另有两名家中死亡者姓名不详。
    77杨昭全、金春善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7-138页。
    78安将元著:《关于龙井3·13反日运动》,《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79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3,1968年,第146-152页。
    80朴烜著:《满洲韩人民族运动史研究》,一潮阁,1991年,第63-64页。
    81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资料集》第10卷[Z],1973年,第59页。
    82同上。
    83作者注:现安图县明月沟。
    84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7,三铃书房,1977年,第98页。
    85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资料集》10,1976年,第293、303页。
    861919年2月18日成立。
    87安武,毕业于汉城教练官养成所,曾任咸镜北道镜城镇卫队本部教官、茂山中队教官。1907年镇卫队被迫解散后,先后担任咸一学校和普成学校体育教员。1910年日韩合并以后,来到和龙县开美洞从事教育活动。大韩国民会成立以后,立即加入国民会,国民会成立国民会军以后担任了司令官。(参照《抗日国民会军》,1974年,第63-99页。)
    88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8,三铃书房,1977年,第435-436页。
    89同上。
    90同上,第91页。
    91军务都督府主要干部有总裁:崔振东;顾问:金星极;参谋长:朴英、崔精化;总务:朴施源;募捐队长:崔泰汝;经理局长:崔钟夏;通信局长:崔宽汝;财务局长:李绫;军医:吴环默:地方局长:朱元德;募捐队长:金永熙、崔文武、李寅树、朴龙健;中队长:崔凤世、金万顺;小队长:李东春。(参照国家报勳处:《北间岛地区独立军团名簿》,《海外韩国独立运动史料》(XX)中国篇5,1997年,第238-239页。)
    92尹炳爽等著:《再发掘韩国独立运动史》1,韩国日报社,1989年,第157页。
    93《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94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会编:《韩民族的独立运动史》,韩书堂,1990年,第174-175页。
    95蔡根植:《韩国独立运动秘史》,大韩民国公报处,1956年,第52页。
    96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7)[M].三铃书房,1977年,第289页。
    97慎庸厦著:《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第393页。
    98慎庸厦著:《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第393-394页。
    99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7,三铃书房,1977年,第368-369页。
    100同上,第391—392页。
    101李盛焕著:《近代东亚政治力学》,锦正社,1991年,第183页。
    102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8,三铃书房,1977年,第608页。
    103李盛焕著:《近代东亚政治力学》,锦正社,1991年,第178页。
    104同上,第178-179页。
    105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3,《资料篇》,第632页。
    106因为大韩国民会是以基督教信徒为主,而大韩军政署是以大倧教信徒为主,因此两者很难走到一起。
    107第1大队,由大韩独立军部分队员及义军团混合大队编成,许根任队长,基地设在延吉县志仁乡依兰沟九丹沟;第2大队,由大韩独立军部分队员及义军团混合大队编成,方雨龙任队长,基地设在延吉县崇礼乡庙沟(明月沟);第3大队,由军务都督府编成,崔振东任队长,基地设在汪清县春华乡草帽顶子(凤梧洞草坪洞);第四大队,由新民团2个中队编成,金星任队长,基地设在汪清县春华乡石岘;别动队,由大韩独立军炮手队2个中队编成,洪范图任队长,基地设在延吉县崇礼乡老头沟。(参照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7,三铃书房,1997年,第361-362页。)
    108杨昭全等著:《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9页。
    109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关于“不逞鲜人”根据地的转移》,《独立运动史资料集》10,1976年,第135-136页。
    110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关于“不逞鲜人”根据地及其组织》,《独立运动史资料集》10,1976年,第145-149页。
    111《吉长日报》,1920年9月16日。
    112朴美玉:《浅析珲春事件》,韩俊光、金元石主编:《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Ⅱ,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375页。
    113《吉长日报》,1920年9月16日。
    114珲春方面:10月2日下午2时,日军驻朝鲜第19师团长遵照日军驻朝鲜军司令官的训令,抽调庆源守备队将校以下80名前往珲春,与此同时,庆源宪兵部队长以下8名也在宪兵司令官的允许下一同前往,于当日下午7时30分到达珲春;10月3日上午8时30分,安部少佐奉第19师团长命令,率领1个步兵中队、一个机关枪小队于当日下午4时到达珲春。10月5日,第19师团长决定从会宁增派2个步兵中队、1个工兵中队,限期步兵第76联队编成1个步兵大队,同时增派骑兵、炮兵各1个中队。间岛方面:10月6日上午9时,第19师团长先后接受到在间岛朝鲜总督府警视平松、代理间岛总领事坍舆三吉关于间岛形式危急请求派兵的报告,应允。
    115“庚申惨案”专指1920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日军对延边地区朝鲜族反日团体进行“讨伐”时,在延边地区肆意屠杀朝鲜族民众的血腥惨案。
    116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0193页。
    117“庚申惨案”专指1920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日军对延边地区朝鲜族反日团体进行“讨伐”时,在延边地区肆意屠杀朝鲜族民众的血腥惨案。
    118《独立新闻》,87号,1920年12月18日,《关于西北间岛同胞现状的血报》。
    119朴殷植著:《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汉城新闻社出版局,1946年版,第208-216页。
    120中华民国档案:《五县华人垦民被日军烧杀受损状况》,吉林省延吉道尹公署公文,1921年5月5日。
    1211921年6月28日至29日,集结在苏联沿海州自由市的朝鲜人各反日武装部队,围绕统一后的指挥权问题引发的流血事件。
    122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4,1968年,第777-778页。
    123统义府自成立伊始就存在以全德元为中心的复辟派与以梁起铎为中心的共和派的对立。1922年10月,全德元下属部队在宽甸县袭击梁起铎一行,杀害金昌义(统义府宣传部长),殴打梁起铎、玄正卿等共和派主要领导人。此后,统义府复辟派与共和派的对立更为严重。1923年1月,终于在红庙子地区发生两派的大规模流血事件。以全德元为首的复辟主义势力遂于1923年2月在桓仁县大荒沟建立义军府。
    124参议府不断向朝鲜派遣武装部队,袭击日本帝国主义国境守备队和殖民机关,并处决亲日分子。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将参议府视为眼中钉,为消灭参议府武装部队,派大量密探寻找参议府的踪迹。1925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得知参议府干部为首的5个中队在集安县古马岭召开军事会议,特派密探李竹坡带领楚山警察队围攻会场,参议府干部和队员虽然抗击,但仍有数十名战士壮烈牺牲,部队遭受严重损失。
    125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4,1969年,第757页。
    126指用筹集的公农收益资金购买的农具借给农民,剩余资金低息贷给农民。公农制随着“农村公会通则”的实施,为朝鲜人农民经济的安定与发展有一定贡献。
    127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民族独立运动史》4,1969年,第254页。
    128致力于朝鲜人的文化、产业发展,维持治安;为实现朝鲜人社会的团结和自治而努力;为实现韩中两民族的革命的联合而努力。
    129《东亚日报》,1927年12月3日。
    130《朝鲜族简史》编纂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9-100页。
    131《东亚日报》,1928年1月12日。
    132革新议会成立于1928年12月,是由正义府一部分势力、新民府军政派和参议府的主要人物联合成立的团体。
    13331925年5月,共产国际指示召开结成联合战线运动。1927年4月15日,在吉林省新安屯召开正义府第一次代表大会,标志着民族唯一党运动在东北地区的正式开展。会后,成立唯一党运动筹备机构时事研究会,这是在东北建立唯一党的最初实践。1928年9月,在吉林省新安屯召开三府联合会议,分裂为民族唯一党组织同盟和民族唯一党在满促进会。
    134金春善著:《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135玄圭焕著:《韩国流移民史》(上),语文阁,1967年,第486页。
    136农民用共同生产、共同贩卖的方法,减少中间商人剥削的一种方式。
    138参照朴昌昱《论国民会——以1919-1920年国民会的历史作用为主》,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139《朝鲜日报》,1928年3月31日。
    140金春善著:《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0-261页。
    141乡约是地方政府在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乡里有乡约,由几名正副会长组成,下设几个社,社里有社长,设下有村,村里有甲长。甲长、社长、乡会长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政府负责管理户口,征收各种苛捐杂税。乡约的会长一般由当地的地主豪绅担任,部分朝鲜人聚居区的甲长、社长、乡会长由归化入籍的朝鲜人地主担任。
    142按照国民政府的现行法令和其它规章指导新华民,使之享有同等的公权;劝导新华民改良原有的风俗习惯;组织巡回讲演,启发民智,使新华民懂得有关法律和规章的常识;讲解三民主义;疏通官民之间的感情,使新旧华民和睦相处:向官府报告人民的隐匿事实,消除官民间的隔阂:维护延边的主权:本会会员决不加入朝鲜人民会,不借用日本的金钱。
    143金春善著:《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7-268页。
    144朝鲜总督府警务局统计表。
    145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146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5-16页。
    147《东部吉林省经济事情》,东亚经济调查局:《经济资料》第14卷第2号,1928年,第6页。
    148天野元之助:《略论在间岛的朝鲜人问题》,中日文化协会,1931年,第50-53页。
    149吉林省档案馆:《吉林东省东南路呈报韩人入籍并调查及善后方法》,1857卷34号。
    150《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8页。
    151黄龙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560-561页。
    152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153同上,第59-60页。
    154当时农村的基层官吏,乡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长,派头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155笔者说明:他们已经加入了中国籍。
    156延边自治州档案馆:《延吉县延吉府文集》卷28,1913年2月26日成立垦民会《请原书》。
    157同上。
    158延边档案馆:1913年12月30日垦民总会会长金跃渊的《报告》;中华民国2年4月1日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训令第53号。
    159中华民国档案没有珲春县成立垦民会分会的记载。由此可知,垦民会只有延吉、和龙、汪清县设了分会。因为,当时,珲春地区的韩朝鲜人与龙井和局子街的朝鲜人不同,与朝鲜及沿海州地区往来频繁。“间珲地区”这样的名称,在言及这一现象时不能通用。
    160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21,近代》[M],探求堂,1978年,第130-133页。
    161《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延边朝鲜族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162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8、31-32页。
    163《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延边朝鲜族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164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165《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页。
    166孙春日著:《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167《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延边朝鲜族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25页。
    168《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M],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169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不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170孙春日著:《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4-135页。
    171同上,第226页。
    172黄龙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81页。
    173孙春日著:《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
    174权立、金成镐:《延边地区朝鲜民族抗日斗争特殊性研究》2002年,《国史馆论丛》第100辑,第129页。
    175同上。
    176沈惠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M],延边大学出版社、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94年,第44页。
    177日本间岛领事馆:《在满朝鲜人概况》,日本间岛领事馆调查资料,第63-93页。
    178黄龙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179权立、金成镐:《延边地区朝鲜民族抗日斗争特殊性研究》(1)2002,《国史馆论丛》第100辑,第127-131页。
    180同上。
    181同上。
    182同上,第129-133页。
    184最先在国际社会提出“民族自决权”概念的是列宁.1916年3月,列宁发表“社会主义与民族自决权”一文,指出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被压迫民族应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中解放出来.1918年1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美国总统威尔逮在国会两院发表了“十四点和平纳领”的演说,提出“民族自决权”概念,称民族自决应是重新划分“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奥突曼帝国和保加利亚)领土的依据.1919年1月,威尔逊在巴黎和会,在最后关头放弃了他的原则.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只讲人民自决,前途之权利,不谈政治分离权.而列宁的“民族自决”,“撤了政治自决,即国家独立,建立民族国家以外,不能有什么别的意义.”
    85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86“苏维埃”一词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187李东辉等来到中国后,先后会见了当时日本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早期共产主义者大杉荣、近藤荣藏和高津正道等人,讨论了在东方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
    188高峻石:《朝鲜革命运动史》第1卷《日本的侵略与民族解放斗争》,日本社会评论社,1983年,第3442页。
    189同上,第28-29页。
    190朴昌昱:《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革命活动》,朴昌显著:《中国朝鲜族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191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第2卷,清溪研究所,1986年,第350-362页。
    192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篇Ⅰ)》,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79年,第18页。
    193<金灿预审终结决定>,高等法院检事局思想部,《思想月报》第2卷第2号,1932年5月,第488页。
    194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篇Ⅰ)》,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79年,第20页。
    195张锡兴:《朝鲜共产党临时上海部的统一战线和6·10万岁运动》,《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于松赵东杰先生停年纪念论丛Ⅱ)》,那南出版社,1997年,第749-756页。
    196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篇Ⅰ)》,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79年,第20页。
    197栀村秀树、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474页。
    198<金灿预审终结决定>,高等法院检事局思想部,《思想月报》第2卷第2号,1932年5月,第488-489页。
    199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篇Ⅱ)》,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79年,第381页。
    200张锡兴:《朝鲜共产党临时上海部的统一战线和6·10万岁运动》,《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于松赵东杰先生停年纪念论丛Ⅱ)》,那南出版,1997年,第748、756页。
    201栀村秀树、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74-76页。
    202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篇Ⅱ)》,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79年,第99页。
    203同上,第105页。
    204崔正植:《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组织过程研究》,高丽大学校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7页。
    205棍村秀树、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73-74页。
    203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篇Ⅱ)》,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79年,第108页。
    207同上,第98页。
    208同上,第108页。
    209<金灿预审终结决定>,高等法院检事局思想部,《思想月报》第2卷第2号,1932年5月,第489-490页。
    210<朝鲜共产主义运动之发展(上)>,高等法院检事局思想部,《思想月报》,第3卷第2号,第17页。
    211金昌顺、金俊烨等:《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第四卷,新兴印刷株式会社,1978年,第291-292页。
    212京城地方法院检事局:《崔元泽等第一次间岛共产党事件没收文书译文集》,第85-87页。
    213栀村秀树、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535页。
    214金俊烨、金昌顺著《韩人共产主义运动史》第四卷,新兴印刷株式会社,1978年,第364页。
    215金俊烨、金昌顺著《韩人共产主义运动史》第四卷,新兴印刷株式会社,1978年,第373页。
    216京城地方法院检事局:《崔元泽等第一次间岛共产党事件没收文书译文集》,第66页。
    217《高丽共产青年会满洲总局东满道干部会员检举始末》,第5页。
    218京城地方法院检事局:《崔元泽等第一次间岛共产党事件没收文书译文集》,第66页。
    219金俊烨、金昌顺著《韩人共产主义运动史》第四卷,新兴印刷株式会社,1978年,第378页。
    220栀村秀树、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439-440页。
    221朴昌昱:《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革命活动》,朴昌昱著:《中国朝鲜族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6-246页。
    222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
    223同上,第243页。
    224同上,第242-243页。
    225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
    226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218页。
    227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228李铸等译:《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55页。
    229《中共满洲省委于1929年转致中共中央的报告》,转引自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230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53页。
    231杨昭全等著:《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7页。
    232同上。
    233《中共满洲省委转抄哈尔滨市委对韩国党的报告》1929年9月24日,转引自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4页。
    234《满洲韩国民族问题决议案》,1930年5月26日,转引自杨昭全等著:《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235《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报告》,1930年月30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395页。
    236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237《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0年7月1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58页。
    238朴昌昱:《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革命活动》,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54页。
    239《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报告》,1930年5月30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393页。
    240《延边特支致省委的报告》,1930年5月8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3),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249页。
    241《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0年7月1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60页。
    242《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0年7月1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58页。
    243《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解散宣言》,1930年3月20日,延边档案馆档案:朝共卷,第16号。
    244同上。
    248同上。
    249同上。
    250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第四卷,新兴印刷株式会社,1978年,第388-392页。
    25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1922年7月,《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45页
    252《东三省实情的分析》,《向导周报》第52-54期,《黑龙江党史资料》(4),1985年,第8-13页。
    253《中国共产党对于诗句的主张》1922年7月,《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09页。
    254《陈为人关于中共满洲省临委工作情况给中央的报告》1927年12月22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213页。
    255《我们在东北的政纲》1927年12月1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1988年,第174页。
    256《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1927年12月1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下),2000年,第883-884页。
    257《中共满洲省临委告满洲朝鲜农民书》,《满洲的朝鲜农民问题》1928年4月15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9-10页。
    258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259《中共中央给满洲省委指示信》,1930年6月29日。杨昭全等编:《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743-748页。
    260《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0年7月1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58-62页。
    261《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0年7月1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58-62页。
    262《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廖如愿关于巡视东满吉敦沿线各县的工作报告》,1930年9月20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200-201页。
    263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4页。
    264同上,第106页。
    265同上,第115页。
    266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7-118页。
    267《延边特支5月工作(给省委)的报告》,1930年5月8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3),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249-253页。268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554页
    269同上,第587588页。
    270金正明著:《朝鲜独立运动》5,原书房,1968年,第633页。
    271金正明著:《朝鲜独立运动》5,原书房,1968年,第633页。
    272金俊烨等著:《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清溪研究所,1986年,第430-431页。
    273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623-624页。
    274杨昭全等著:《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7页。
    275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42页。
    276《满洲延边(特支)报告——目前延边的情况及“五三十”暴动原定计划》,1930年6月1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3),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256-257页。
    277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9,三铃书房,1977年,第626页。
    278《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满洲政治经济状况及几项具体工作问题》,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甲8),黑龙江出版总社,1989年,第38页。
    279《中共北满特委8月份总报告》,1930年9月9日,满洲省委第1031-5号。
    280朴昌昱:《敦化和额穆地区的朝鲜族人民与“八一”吉敦暴动》,《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4页。
    281《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675页。
    282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80页。
    283金基凤、方永春编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284吉林铁路局编:《在间岛的朝鲜人概况》,1932年,第81-82页。
    285同上,第14页。
    286满铁产业调查部编:《满铁农业移民概况》,1939年,第88页。
    287吉林铁路局编:《在间岛的朝鲜人概况(1936年)》,第107页
    288李鸿文主编:《东北抗日斗争史论丛》,1983年,第45页。
    289同上。
    2901932年9月救国军队伍发展到五、六万人,这是救国军抗日武装斗争的鼎盛时期。1933年12月,东满和吉东地区举旗抗日一年多的救国军严重受挫,除部分队伍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合作坚持战斗外,基本上被瓦解,救国军的武装抗日以失败告终。抗日救国军独自进行的最有名的战役为1932年3月的“镜泊湖连环战役”。
    291崔圣春:《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3-115页。
    292《反对日本侵占满洲》,《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29-1936)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67页。
    29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由于工农红军冲破第三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步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29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共中央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295《中共满洲省委给东满特委的指示信》1933年1月1日,《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下,1999年,第1008页。
    296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83页。
    297同上,第84页。
    298李鸿文:《论中共中央“北方会议”和“一·二六”指示信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东北抗日斗争史论从》,1983年,第20页。
    299中共东满特委:《中共东满特委报告东字第二十六号---关于18、19日两日奉天、长春等事件及工作布置》(1931年9月30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74页。
    300同上。
    301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9页。
    302《中共东满特委为年关斗争告中韩民众书》,1932年1月7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303同上。
    304中共东满特委:《中共东满特委为年关斗争告中韩民众书》,1932年1月7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78页。
    305《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编:《延边朝鲜族史》(上),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7页。
    306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307《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编:《延边朝鲜族史》(上),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308李光仁:《朝鲜族抗日人物志》(4),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页。
    309《满洲团省委小贺巡视南满工作报告——关于南满政治经济状况、革命形势及今后的意见、办法等》,1931年11月17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9),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260页。
    310李光仁:《朝鲜族抗日人物志》(4),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页。
    311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3页。
    312同上。
    3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45年,第138页、243页。
    315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8)《东北抗联若干资料》,1981年,第14页。
    316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上)[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
    317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28页。
    318同上,第38页。
    319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6-277页。
    320《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编:《延边朝鲜族史》(上),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
    321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
    322《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编:《延边朝鲜族史》(上),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
    323同上,第191页。
    324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9页。
    325《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326李铸等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6页。
    327李铸等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2年。第58页。
    328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1页。
    320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上),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2页。
    330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21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3页。
    332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333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92-194页。
    334中共东满特委:《苏维埃建设工作大纲》(1933年1月),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83页。
    335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0)[M],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年,第367页。
    336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95-196页。
    337金昌国:《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史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1页。
    338同上,第103页。
    339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1-82页。
    340满洲铁路总局编:《京图线及背后的经济事情》,1935年,第206页。
    341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9页。
    343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91-293页。
    344金昌国:《东北抗日根据地史研究》[M],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2页。
    345《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告群众书》,1999年,第1090页。
    346《中共东满特委给吉东局及省委的报告(省字第三号)》(1934年12月31日),1999年,第326页。
    347《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巡视员(吴)致东满特委的信》1935年2月10日,1999年,第1218页。
    348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族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7-208页。
    349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1976年9月。
    350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354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6页。
    355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238页。
    356同上,第181页。
    357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6页。
    359同上,第308页。
    360《中共东满特委报告东字第二十六号》1931年9月30日,1999年,第74页。
    361《满洲共产匪研究》,康德三年,军政部顾问部,第202-203页。
    362满洲省委文件:《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纲领(草案)》,转引金哲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族自治政策的历史考》,崔洪彬主编:《朝鲜族研究论从》,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9页。
    363金哲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族自治政策的历史考》,崔洪彬主编:《朝鲜族研究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7-99页。
    364《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56页。
    365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86页。
    366《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56页。
    367同上,第356页。
    368《东北抗日斗争的形势与各抗日部队的发展及其组织概况——关于东满人民革命军、义勇军概况、土地和政权等问题》(1935年1月),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 [M],1999年,第635页。
    369《中共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的报告》,1935年2月,《文件汇集》(甲30),1989年,第215页。
    370《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53页。
    371林春秋:《回忆抗日武装斗争时期》,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60年,第63-64页。
    372《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373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374《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60页。
    375同上,第361页。
    376同上,第362页。
    377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88页。
    378同上,第289-290页。
    379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3页。
    380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776页。
    381《在间岛武装兵共匪势力的展望》,《满洲评论》第8卷第7号,1935年2月。
    382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23324页。
    383李光仁:《朝鲜族抗日人物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384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7页。
    385同上。
    386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
    387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7页。
    388同上,第303页。
    389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391朴斗荣曾经当过日本陆军炮兵大佐。
    392《间岛新报》,昭和7年(1932年)2月17日,第3版。
    393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394同上,第57页。
    395同上,第63页。
    396《中共东满特委报告东字第26号——关于18、19两日奉天、长春等事件及工作布置》(1931年9月30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1999年,第74-75页。
    397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30,三铃书房,1977年,第156页。
    398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30,三铃书房,1977年,第151-152页。
    399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65-66页。
    00崔圣春:《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401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存档资料《两条战线》第13期。
    402金成镐:《东满抗日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10-111页。
    403同上。
    404同上。
    405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8页。
    406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407同上,第115页。
    408同上,第119页。
    409《中共满洲省委为反民生团斗争给东满特委与人民革命军及全体同志信》(1934年10月1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下,1999年,第1153-1162页。
    410《团满洲省委特派员巡视东满工作的报告——东满目前的形势及今后的工作计划、意见》(1934年12月4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下),1999年,第1180页
    411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9页。
    412同上,第130-145页。
    413崔圣春主编:《延边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
    414《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897年,第675页。关于在东满地区反“民生团”斗争中被捕、被害的人数问题,当年的部分领导干部或部分党的文件都有不同的说法,还有日伪的统计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准确地掌握被害人数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仅据中共延边州委审干办公室于1984年核实的资料证明,被捕的干部和群众达497人,已经查到被害的人达367人。其中40多名是县级以上干部。参见崔圣春主编:《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
    415中共延边州委党史资料征集室:《关于东满地区开展反“民生团”斗争的特制报告》,1984年8月,第18页。
    416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20页。
    417《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满洲政治经济状况及几项具体工作问题》,1931年4月24日。满洲省委第1008-1号。
    418《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东满打赌报告——关于群众斗争、党的组织状况及宣传等问题(1931年)》。满洲省委第1009-133号。
    429《中共东满团特委工作报告——目前一般状况,接收中央路线前后的情形(1993年10月25日)》。满洲省委第1030-1号。
    420《中共东满特委报告(之八)——东满一般情况的报告(1935.12.20)》满洲省委第1030-367号。
    421崔圣春主编:《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3页。
    422《延边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第2期,第10页。
    423《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接受中央1月26日来信(1933年5月15日)》
    424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史》,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399页。
    425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61页。
    426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
    427《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428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47页。
    429《延吉、汪清、珲春、和龙中韩游击队与汪清反日别动队告反日士兵书》,《文件汇集》(甲44),1990年,第1-5页。
    430李铸等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2年。
    431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57页。
    432同上。
    433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下,1999年,第1285页。
    434《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675页。
    435中共延边州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室:《关于东满特委开展“反民生团斗争”情况的专题报告》(1984年8月),第18页。
    436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9页。
    437权立、金成镐:《延边地域朝鲜民族抗日斗争特殊性研究》,2002年,《国史馆论丛》100辑,第127-131页。
    438《中共满洲省委、团省委关于组织问题给东满党团特委的信》1932年12月11日,同上,第1144页。
    439《团省委特派员钟关于东满反日斗争情况的报告》,1934年12月4日,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第1337页。
    440《中共满洲省委、团省委关于组织问题给东满党团特委的信》,1932年12月日,同上,第1337页。
    441同上,第1313页。
    442《中共满洲省委给东满特委的信》,1934年2月10日,同上,第1151页。
    443中共党史事件人物编写组:《中共党史事件人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94页。
    444杨松,即吴平,当时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
    445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研究所编:《东北抗日斗争史论丛》第1辑,第94页。
    449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37页。
    450朴昌昱:《试论朝鲜族的迁入及其历史上限问题》,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一),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451朴昌昱:《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第109页。
    452权立:《试论朝鲜族人民对抗战的贡献》,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一),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8-109页。
    453《访问周保中同志谈话记录整理(1959年12月28日—29日)》,转引自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第422页。
    54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5(1930年5月-1930年10月),第97页
    4555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8(1931年4月-1931年7月),第137页。
    456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9(1931年3月-1941年4月),第291页。
    457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7(1933年12月-1934年2月),第18页。
    458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8(1936年3月-1938年10月),1990年,第10页。
    459军政部顾问部:《满洲共产匪の研究》第一辑,第126页。
    460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甲28)[M],黑龙江出版总社,1990年,第10页。
    461同上。
    462《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358页。
    463霍辽原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464霍辽原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465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466同上,第265页。
    467同上,第264页。
    468关于《祖国光复会十大纲领》的发表时间另一说为1936年6月10日。
    469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史》[M],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467页。
    470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30,三铃书房,1977年,第265页。
    471同上,第265-280页。
    472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86页。
    473《周保中日记》(1936年12月14日),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0),1989年,第235页。
    474《中共吉东省委给南满省委、道南特委、二军党委、二军二师党委的信》(1937年5月25日),参见中央、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8),黑龙江出版总社,1989年,第142页。
    475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6)(1940年1月-1940年9月),第297页。
    476朴达:《曙光》2,民青出版社,1963年,第393页。
    477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30,三铃书房,1977年,第302-304页。
    478同上,第259-260页。
    479辛珠柏:《满洲地域很民族运动史》,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460-461页。
    480朴达因病延期执行,后1945年8月在西大门监狱被释放。
    481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30,三铃书房,1977年版,第265-266页
    482全勇:《山河呼啸:东北抗联征战实录》,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79-181页
    483通话日报,2011年5月24日
    484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77页。
    485同上,第276页。
    4861939年10月1日至5日第一路军的主要领导人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领导人会议,决定为了保存实力,避免遭到歼灭性打击,将第1路军各部化整为零,编成多股小部队,进行分散活动。
    487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4页。
    488全勇-->东北抗联征战实录-->第十六章www.my285.com/js/dbkl/017.htm 2007-8-21。
    489笔者注:《苏联远东边疆区、远东军与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第三路军合作提纲》的主要内容有:1、抗联应详细快速的提供日本关东军之一切军事情报;2、抗联应提供州哦东北境内满洲国政府所有军事政治经济情报;3、苏联公民在中国东北如遇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无端侵害的情况下,抗联应予以营救;4、如遇关东军挑衅进攻SL事件,抗联有义务在敌后发起袭扰作战:5、苏联远东边疆区政府党委对抗联给予武器,药品,服装支援;6、苏联远东边疆区政府及党委将为抗联培训无线电人员,培训抗联开车,驾驶坦克,空降等技能;7、苏联远东军定期在中国东北边境提供物资办法(附件1);8、抗联因战斗失利退入苏联境内或因派人培训而过境办法细则(附件2):至于与抗联一路军合作提纲则比照此提纲由抗联一路军领导在合适的时间内批准生效。
    490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5页。
    491同上。492在苏联秘密整训的东北抗联--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dangshi.people.com.cn/GB/ 85039/8752329.html 2009-8-4。
    493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6页。
    494在苏联秘密整训的东北抗联--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dangshi. people.com.cn/GB/ 85039/8752329.html 2009-8-4.据满洲省委第1043-1号资料1941年7月22日周保中日记,当时,教导旅的抗日联军有622名,其中包括在辽河反正的救国军71人。
    495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2页。
    496《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组织史资料(1923-198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2-103页。
    497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经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15-316页。
    498同上,第316页。
    499辛珠柏:《满洲地域韩民族运动史》[M],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496页。
    500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6-337页。
    501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19页。
    502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
    503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3页。
    504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
    505辛珠柏:《满洲地区韩人的民族运动史》[M],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495页。
    506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3页。
    507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9页。
    508杨昭全等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4页。
    509《东北抗联1942年派遣人员、野营留守人员及在东北工作人员名单(1942)》,满洲省委第1065-57号。
    510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中)[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0页。
    511同上,第340-343页。
    512《抗联游击部队非常时期计划表》(1942年6月15日),满洲省委第1064-79号。
    514《金善的笔记》,转引自辛珠柏:《满洲地区韩人的民族运动史》[M],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498-499页。
    515辛珠柏:《满洲地区韩人的民族运动史》[M],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第490页。
    516《新中国资料集成》第1卷,(东京)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昭和38年,第101-112页。
    517《朱德元帅丰碑永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文献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3页。
    518韩俊光、姚作起编著:《解放战争时期的东满根据地》,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7-548页。
    519同上,第551页。
    520同上,第556页。
    521按照《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国民党军队为确立对东北的主权进驻东北。但是,前苏联拒绝通过大连港运输军队,从而为国民党军队进驻东北造成了莫大的障碍。《中国白书》,第203页。
    522香岛明雄,《中国外交史研究:1937-1946》,东京:世界思想社,1990年,第160页。
    23同上,第161-162页。
    524同上,第162页。
    525韩俊光、姚作起编著:《解放战争时期的东满根据地》,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26、556页。
    52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编:《方文录选编》(周报中同志专辑),第175页。
    527《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第479页。
    528乔树贵:《在艰苦的年代里》,《延边历史研究》,1986年,第83页。
    529根据李锺爽著《北韩——中国关系》(1945-2000),中心,2001年,第35-37页内容编制。
    530和田春树著、李锺爽译:《金日成和满洲抗日战争》,第296-297页。
    531杨昭全著:《金日成传》,香港亚洲出版社,2010年,第406页。
    532《解放日报》(延安),1945-08-12。
    5331942年12月1日,朝鲜共产主义者在太行山根据地建立了以武亭为校长、金学武为教务主任的华北朝鲜青年革命学校,1943年12月改成华北朝鲜革命军事学校,1943年在罗家坪创办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培 养了许多朝鲜人政治、军事人才。
    34崔海岩,解放日报》(1945.8.15),18。
    535崔海岩,《解放日报》(1945.8.15),21。
    5361945年11月,朝鲜独立同盟南满工作委员会在沈阳宣告成立。(?)、(?),《南满地区东北朝鲜人民主联盟》,《胜利》,第115页。
    537《解放后4年间国内的重要日子》,《北韩关系史料集》Ⅶ,国史编纂委员会,1989年,第582页。
    538《延边日报》,1948年9月21日。
    539《民主日报》,1948年10月26日。
    540《延边日报》,1948年10月4日。
    541《延边日报》,1948年10月8日。
    542《延边日报》,1948年10月27日。
    543《延边日报》,1948年11月2日。
    544《延边日报》,1948年11月7日。
    545《延边日报》,1948年11月13日。
    546《延边日报》,1948年12月1日。
    547《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编: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8页
    548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533页。
    549《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编: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329页
    550《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杨昭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1页
    551《中国朝鲜族历史足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朝鲜族历史足迹》(胜利)[M],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8283页。
    552《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杨昭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7页
    553《延边日报》,2010年4月7日
    554高永一:中国朝鲜族通史,<韩国>图书出版白岩,2007年,第446页
    555高永一:中国朝鲜族通史,<韩国>图书出版白岩,2007年,第446-447页
    556高永一:中国朝鲜族通史,<韩国>图书出版白岩,2007年,第436页
    5571945年9月25日成立。
    558杨昭全:《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52-453页
    559同上,第471页。
    560高永一:中国朝鲜族通史,<韩国>图书出版白岩,2007年,第439页
    561高永一:中国朝鲜族通史,<韩国>图书出版白岩,2007年,第439-440页
    562杨昭全:《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8页
    563高永一:中国朝鲜族通史,<韩国>图书出版白岩,2007年,第442页-443页
    564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56页。
    565《延边朝鲜族史》编写组编: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4页
    566林昌培主编:《朝鲜义勇军第七支队》[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567张洪舜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四十七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95页。
    568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84页。
    569这支队伍是由进驻东北的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南下支队的3000余名指战员,在北满地区五常、尚志、方正、延寿、汤原等地剿匪斗争中,接纳五常朝鲜义勇军大队的300余名指战员、方正县南天门沟有120余名朝鲜人指战员等许多朝鲜青年扩大发展起来的部队。
    570这支队伍是以吉北军分区所属一团为基础,合并舒兰和永吉县保安团重新组建,后来又合并包括榆树县保安团和蛟河朝鲜义勇队300余名指战员在内的松江支队和舒兰、永吉、榆树县保安团中的朝鲜人指战员形成的部队。
    571东满独立师是合并原吉林军区警备第1旅1团(朝鲜义勇军五支队干部于1946年2月在龙井合并朝鲜义勇军两个中队和吉林军区警备营而组成,在“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斗中,吸收在桦甸县参军的朝鲜青年扩编而成,其中,第1、第3营全部由朝鲜人指战员组成。)、警备第2旅4团(以原冀中军区八路军第五支队为基础,收编鞍山朝鲜营和吉东地区朝鲜青年而组成的部队,后改称东满独立师二团。)警备第24旅第7团(以吉氏大队为基础的警备第70、72团而组成的队伍)
    572崔厚泽:《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85页。
    574《东北朝鲜族各种统计表》1950年统计,援引《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6页。
    575同上。
    576《延边地委重要文件汇编》,援引《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6页。
    577姚作起:《延边土育英才》[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578《人民日报》,1950-11-13。
    579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3页。
    580同上,第627页。
    581同上,第625页。
    582同上,第625页。
    583同上,第627页。
    584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27页。
    585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27页。
    586同上,第627—628页。
    587张维权:《珲春军工生产基地》,《延边历史研究》第3辑,延边历史研究所,1988年,第194页。
    588姚光:《解放战争时期朝鲜人民对我国的支持》,韩俊光、金元石主编:《中国朝鲜放历史研究论丛Ⅱ》,第56-57页。
    589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29页。
    590同上。
    591同上。
    592张维权:《珲春军工生产基地》,《延边历史研究》第3辑,延边历史研究所,1988年,第193-194页。
    593同上,第200页。
    594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29页。
    595同上,第633页。
    596ISNK,no.30(1947.2.15),第5页,与此类似的情报参照ISNK,no.60(1947.5.31),第14页。
    597蒋泽民:《东北战场的重要桥梁——回忆图们办事处》,《闪光的青春》,第235页,该办事处于1948年春中断。
    598姚光:《解放战争时期朝鲜人民对我国的支持》,韩俊光、金元石主编:《中国朝鲜放历史研究论丛》Ⅱ,第57页。
    599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3页。该书的作者回忆国共内战时期,在满洲见过金日成。最近朝鲜文献有金日成在丹东见过辽东军区司令员(?),(?)<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作用>,(‘迈向新千年的朝鲜族的现况与未来’延边大学建立50周年纪念学术大会,1999.7.22-23)13页。
    600《解放后4年间国内外重要日志》,第612页。
    601崔海岩,上书,第64页。
    602《解放后10年日志:1945-1955》,(平壤)朝鲜中央通信社,1955年,第38页。
    603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0页。
    604同上,第629-630页。
    605同上,第630页。
    606同上,第630页。
    607当时珲春有第6、7、8、9兵器厂。在这个工厂工作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是从沈阳、鞍山、本溪、抚顺等地带来的日本人。张维权:《珲春军工生产基地》,《延边历史研究》第3辑,延边历史研究所,1988年,第200页;全信子:《珲春第七兵工厂的青年军工战士们》,《闪光的青春》,第230页。例如第7兵工厂485名职工中有229名日本劳动者,朝鲜劳动者有140名,汉族劳动者有116名。朝鲜劳动者当中有关内人, 从李红光支队中选拔的人,本地人等。(?):《珲春兵工厂》,《胜利》,第459页。
    608张维权:《珲春军工生产基地》,《延边历史研究》第3辑,延边历史研究所,1988年,第200页。
    609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32页。
    610《解放后4年间国内外重要日志》,第783页。
    611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30-631页。
    612王一知:《“八一五”前后的东北抗日联军》,《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1页。
    613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8年,第629页。
    614《东三省实情分析》,《向导周报》第52-54期。《黑龙江党史资料》第4辑,1985年,第8-13页。
    615《我们在东北的政纲》,1927年12月1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第174页。
    616《满洲的朝鲜农民问题》,1928年4月25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第17页。
    617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87页。
    618《中共满洲省区委政治党务报告——关于满洲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党的工作情况》,1928.2.12,《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第324页。619《中共吉长县委新决议案》,1928年2月12日,《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第340页。
    620《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告群众书》,延边州中共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下,1999年,第1090页。
    62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166页。
    622《满洲共产匪研究》,康德三年,军政部顾问部,第202-203页。
    623满洲省委文件:《东北人民革命政府纲领(草案)》,转引金哲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族自治政策的历史考》,崔洪彬主编《朝鲜族研究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9页。
    624《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巡视员(吴)致东满特委的信》,延边州中共党史研究室:《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编》下,1999年,第1207页。
    625《毛泽东选集》第3卷,1979年,第985页。
    626杨昭全、金春善编:《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2007年,第546页。
    627中共延边地委:《关于延边民族问题》,延边朝鲜民族问题草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局,中共延边吉东吉敦地委,延边专员公署重要文件汇编,1985年5月,第387页。
    628中共延边地委:《关于延边民族问题》(1948年8月15日)。
    629刘俊秀:《关于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48年12月9日。
    630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M],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584页。
    631同上。
    632《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81页。
    633《朝鲜族简史》编写组编:《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4页。634同上,第184页。
    635同上,第184页。
    636徐基述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黑龙江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637朴奎灿主编:《中国朝鲜族教育史》[M],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0-231页。
    638同上,第16页。
    639徐基述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黑龙江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11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196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1979
    [3]朴昌昱主编《朝鲜族革命烈士传》1-3,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1986、1992
    [4]李鸿文主编《东北抗日斗争史论丛》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83
    [5]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研究所编,《东北抗日斗争史论丛》3,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85
    [6]金东和《延边青年运动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
    [7]高永一著《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教育人民出版社,1986
    [8]徐基述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8
    [9]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10]韩俊光主编《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
    [11]洪学智著《抗美援朝战争回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
    [12]朴奎灿主编《中国朝鲜族教育史》,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
    [13]韩俊光、姚作起编《解放战争时期的东满根据地》,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14]韩俊光、金元石主编《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2,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2
    [15]蒋颂贤主编《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6]金昌国著《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史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1992
    [17]权立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纪念延边历史研究研究所成立30周年论文集》2,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
    [18]沈惠淑著《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延边大学出版社、首尔大学出版部,1994
    [19]朴昌昱著《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20]崔洪彬主编《朝鲜族研究论丛》4,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21]李鸿文著《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2]权立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3,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
    [23]林昌培主编《朝鲜义勇军第七支队》,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24]杨昭全著《中国境内韩国反日独立运动史》卷1,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5]崔厚泽著《英明的政策辉煌的历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
    [26]崔圣春主编《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
    [27]高永一著《中国朝鲜民族史研究》,学研文化社,2000
    [28]金龟春、姜龙范主编《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9]郭红婴、姜晓嗣主编,《吉林地方党史研究文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0]金春善著《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1]孙春日著《解放前东北朝鲜人土地关系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2]姚作起著《延边土育英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3]孙春日等编《中国朝鲜人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
    [34]王东福著《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35]孙春日著《“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36]张洪舜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47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
    [37]金成镐著《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
    [38]霍辽原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39]杨昭全、车哲九、金春善、金哲洙、安华春著《中国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0]高永一著《中国朝鲜族通史修改版(近代-1952年)-中朝韩关系史》,白岩出版社,2009
    [41]金春善主编《中国朝鲜族通史》上、中、下,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
    [42]金春善主编《延边朝鲜族史》上,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
    [43]杨昭全著《金日成传》,香港亚洲出版社,2010
    [44]朴殷植著《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汉城新闻社出版局,1946
    [45]崔衡宇著《海外朝鲜革命运动小事(第1.2辑)》,东方文化社,1946
    [46]金台俊著《近代朝鲜革命运动史》,解放新闻社,1946
    [47]玄圭焕著《韩国流移民史》(上),汉城语文阁,1967
    [48]秋宪树著《资料韩国独立运动》,延世大学出版部,1971
    [49]李命英著《金日成列传》,新文化社,1974
    [50]李命英著《在满韩人共产主义运动史》,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975
    [51]李起夏著《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1,韩国国土统一院,1976
    [52]金俊烨、金昌顺著《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篇Ⅰ、Ⅱ)》,高丽大学校亚细亚问题研究所,1979
    [53]韩昌洙著《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指阳社,1984
    [54]许东粲著《金日成评传-虚构与实像》,北韩研究所,1985
    [55]慎庸厦著《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
    [56]金俊烨、金昌顺著《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第2、4卷,青溪出版社,1986、1988
    [57]尹炳爽等著《再发掘韩国独立运动史》1,韩国日报社,1989
    [58]林隐《金日成正传》,沃村文化社,1989
    [59]李盛焕著《近代东亚政治力学》,锦正社,1991
    [60]朴垣著《满洲韩人民族运动史研究》,一潮阁,1991
    [61]赵东杰著《韩国民族主义发展及独立运动史研究》,知识产业社,1993
    [62]千敬化著《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以日帝下满洲、俄领、中国本土美洲地域为中心》,白山出版社,1994
    [63]朴烜著《满洲韩人民族运动史研究》,一潮阁,1995
    [64]尹辉铎著《日帝下‘满洲国’研究-抗日武装斗争与治安肃正工作》,一潮阁,1996
    [65]朴宣泠著《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66]黄珉湖著《在满韩人社会与民族运动》,国学资料院,1998
    [67]潘炳律著《诚斎李东辉一代记》,凡宇社,1998
    [68]辛珠柏著《满洲地区韩人民族运动史(1921—1945)》,亚细亚文化社,1999
    [69]朴州信著《间岛韩人的民族教育运动史》,亚细亚文化社,2000
    [70]韩相祷著《韩国独立运动与国际环境》,韩蔚学术社,2000
    [71]廉仁镐著《朝鲜义勇军的独立运动》,我你出版社,2001
    [72]李贤周《韩国社会主义势力的形成(1919—1923)》,一潮阁,2003
    [73]张世胤著《中国东北地区民族运动和韩国现代史》,明智社,2005
    [74]辛珠柏著《中国地区民族运动史(1920—30年代)》,鲜仁图书出版,2005
    [75]黄珉湖著《日帝统治下满洲地区韩人社会的动向与民族运动》,新书院,2005
    [76]廉仁镐著《满洲朝鲜人的‘祖国’与战争》,历史批评社,2010
    [77]金正明著《朝鲜独立运动》2、5(明治百年史丛书),原书房,1967年,1968
    [78]佐佐木春隆著《韩国独立运动研究》,国书刊行会,1985
    [79]香岛明雄《中国外交史研究,1937-1946》,世界思想社,1990
    [80]金赞汀著《抗日游击队的悲剧》,东亚日报社,1992
    [81]和田春树著《金日成与满洲抗日战争》,创作与批评社,1992
    [82]高崎宗《中国朝鲜移民历史、生活、文化、民族教育》,明石书房,1996
    [83]姜在彦著《金日成神话的历史考证》,明石书店,1997
    [84]鹤嵨雪岭著《中国朝鲜族研究》,关西大学出版部,1997
    [85]李罗英《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58
    [86]林春秋《回忆抗日武装斗争时期》,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60
    [87]崔贤《在革命之路》,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62
    [88]朴英淳《延吉炸弹》,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62
    [89]朴达《曙光》2,民青出版社,1963
    [90]宋志永著《东满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反日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1932—1935年)》,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63
    [91]金日成《与世纪同行》(1—8卷),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91—1998
    注:本篇中引述者《文件汇集》为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
    黑龙江省档案馆合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
    [9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史研究所编《东北抗日斗争史论丛》第1辑
    [93]《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历史资料》第8辑
    [94]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存档资料,《两条战线》第13期
    [95]延边自治州档案馆,《延吉县延吉府文集》卷28
    [96]《东三省实情分析》,《向导周报》第52—54期
    [97]吉林省档案馆,吉林东省《东南路呈报韩人入籍并调查及善后方法》1857卷34号
    [9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编《方文录选编》,周报中同志专辑
    [99]权立、金成镐《延边地区朝鲜民族抗日斗争特殊性研究》(1)—以延边地区社会的特殊性和朝鲜人问题为中心,国史馆论丛第100辑
    [100]《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东满打赌报告—关于群众斗争、党的组织状况及 宣传等问题(1931)》,满洲省委第1009-133号
    [101]《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满洲政治经济状况及几项具体工作问题(1931.4.24)》,满洲省委第1008-1号
    [102]《中共东满特委报告(之八)-东满一般情况的报告(1935.12.20)》,满洲省委第1030-367号
    [103]《东北抗联1942年派遣人员、野营留守人员及在东北工作人员名单(1942)》,满洲省委第1065-57号
    [104]《抗联游击部队非常时期计划表(1942年6月15日)》,满洲省委第1064-79号
    [105]《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执行反帝统一战线与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决议—接受中央1月26日来信(1933.5.15)》
    [106]延边档案馆,垦民总会会长金跃渊的《报告》,1913
    [107]《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训令第53号》,1913年(中华民国2年)
    [108]中华民国档案,《五县华人垦民被日军烧杀受损状况》,吉林省延吉道尹公署公文,1921
    [109]东亚经济调查局,《东部吉林省经济事情》,《经济资料》第14卷,1928
    [110]中共延边地委,《关于延边民族问题》,(1948年8月15日)
    [111]刘俊秀,《关于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48年12月9日)
    [112]《东北朝鲜族各种统计表》,1950
    [11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局,中共延边吉东吉敦地委,《延边专员公署重要文件汇编》,1985
    [114]《黑龙江党史资料》第4辑,1985
    [115]《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3年),《文件汇集》甲5,1988
    [116]《我们在东北的政纲》(1927.12.1),《文件汇集》甲1
    [117]《中共满洲省区委政治党务报告—关于满洲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党的工作情况》(1928.2.12),《文件汇集》甲1
    [118]《满洲的朝鲜农民问题》(1928.4.25),《文件汇集》甲2
    [119]《中共吉长县委新决议案》(1928.2.1),《文件汇集》甲2
    [120]《文件汇集》甲8,(1931年4月-1931年7月)
    [121]《文件汇集》甲29,(1931年3月-1941年4月)
    [122]中共东满特委军事委员会,《东满游击队工作大纲》(1931.2.15、17),同上
    [123]中共东满特委,《中共东满特委为年关斗争告中韩民众书》(1932.1.7),同上
    [124]中共东满特委,《苏维埃建设工作大纲》(1933.1),同上
    [125]杨波,《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关于<中共东满特委、团东满特委工作报告>—目前一般状况,接收中央路线前后的情形》(1933.10.25),同上
    [126]《文件汇集》甲17,(1933年12月-1934年2月)
    [127]《中共东满特委给吉东局及省委的报告(省字第三号)》(1934.12.31),同上
    [128]《文件汇集》甲28,(1936年3月-1938年10月)
    [129]《文件汇集》甲26,(1940年1月-1940年9月)
    [130]《文件汇集》甲30,1988
    [131]《周保中日记》(1936.12.14),《文件汇集》甲40,1989
    [132]《中共吉东省委给南满省委、道南特委、二军党委、二军二师党委的信》(1937.5.25),《文件汇集》甲28,1989
    [133]《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八一’反战运动节工作计划》(1933),《文件汇集》甲17,1989
    [144]《中共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的报告》(1935.2),《文件汇集》甲30,1989
    [145]《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报告》(1930.1.30),《文件汇集》甲4,1989
    [146]《文件汇集》甲28,1990
    [147]《延吉、汪清、珲春、和龙中韩游击队与汪清反日别动队告反日士兵书》(1933.3),《文件汇集》甲44,1990
    [148]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49]杨昭全、李铁环等,《关于在满高丽人问题之居住决议案》,《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150]《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1933
    [151]满州国民政部总务司调查科编,《在满朝鲜人事情》,1933
    [152]《访问周保中同志谈话记录整理(1959.12.28—29)》,《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2006
    [153]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1976
    [15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5,人民出版社,1979
    [155]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8),《东北抗联若干资料》,1981
    [156]李铸等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2
    [157]《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编写组编《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58]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
    [159]中共延边州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室,《关于东满地区开展反“民生团”斗争的特制报告》,1984
    [160]廖盖隆主编《中共党史文摘年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161]《延边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第2期
    [162]《朱德元帅丰碑永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文献资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63]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64]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吉林党史资料》4,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6
    [165]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编《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敌后游击战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66]霍燎原、于文藻、吕永华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67]延边历史研究所编《延边历史研究》1,延边大学出版社,1986
    [168]沈茹秋《延边调查实录》(1931年),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
    [169]《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70]中共龙井县委党史办,《延吉县抗日游击队的战斗业绩简述》,《延边党史资料通讯》1,1987
    [171]中共延边州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汪清县游击队的建立发展和反日斗争》,《延边党史资料通讯》1,1987
    [172]文虎甲,《汪清县游击队的建立发展和反日斗争》,《延边党史资料通讯》1,1987
    [173]延边历史研究所编《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1,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
    [174]张哲根,《东满抗日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延边党史资料通讯》2,中共延边州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9
    [175]朴石均,《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概述》,《延边党史资料通讯》2,中共延边 州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9
    [176]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民族史硕士论文集》1,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177]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178]《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1991
    [179]《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组织史资料(1923—1987)》,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80]中国朝鲜族历史足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朝鲜族历史足迹编》(胜利),民族出版社,1992
    [181]杨昭全著《朝鲜三一运动史稿》(长白丛书研究系列之二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82]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省东北抗日联军研究会编《韩光党史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83]中共东满特委,《中共东满特委报告东字第二十六号-关于18、19日两日奉天、长春等事件及工作布置》(1931.9.30),中共延边州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2000年
    [184]《朝鲜族简史》编写组编《朝鲜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
    [185]孙春日著《中国朝鲜族移民史》,中华书局,2009
    [186]延边大学民族历史研究所、延边大学古籍研究所编《中国朝鲜族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
    [187]《朝鲜总督府警务局统计表》
    [188]朝鲜总督府,《国境地方视察复命书》,大正4年(1915年)
    [189]蔡根植,《韩国独立运动秘史》,大韩民国公报处,1956
    [190]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3,《资料篇》,1968
    [191]《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史》,亚细亚文化社,1972
    [192]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阵中日记》(1920年),《独立运动史资料集》第10卷,1973
    [193]《抗日国民会军》,1974
    [194]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资料集》10,独立有功者事业基金运用委员会,1976
    [195]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关于“不逞鲜人”根据地的转移》,《独立运动史资料集》10,1976
    [196]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21,近代》,探求堂,1978
    [197]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民族独立运动史3—3.1运动》,时事文化社,1988
    [198]高丽书林,《间岛地区韩人民族斗争史》1-4卷,1989
    [199]《解放后4年间国内的重要日子》,《北韩关系史料集Ⅶ》,国史编纂委员会,1989
    [200]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会编《韩民族的独立运动史》,韩书堂,1990
    [201]韩国历史研究会编《日帝下社会运动史资料丛书》1-12,高丽书林,1992
    [202]韩国独立运动有功者协会,《中国东北地区韩国独立运动史》,集文堂,1997
    [203]国家报勋处,《北间岛地区独立军团名簿》,《海外韩国独立运动史料》(XX)中国篇5,1997
    [204]尹炳爽著《间岛历史研究》,国学资料院,2003
    [205]军政部顾问部,《满洲共产匪の研究》第一辑
    [206]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三铃书房
    [207]延吉连络班,《间岛地方朝鲜人共产运动》,1929
    [208]在满日本帝国大使馆编纂、外务省,《在满朝鲜人概况》,1934
    [209]满洲铁路总局编《京图线及背后的经济事情》,1935
    [210]朝鲜总督府警务局,《最近に於ける朝鲜治安状况》,1936
    [211]满洲国军政部顾问部,《满洲共产匪の研究》,1936
    [212]朝鲜总督府,《施政三十年史》,1940
    [213]关东军宪兵队司令部,《满洲共产主义运动概史》,1940
    [214]关东军司令部,《满洲抗日概况》,1940
    [215]《新中国资料集成》第1卷,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昭和38年(1963年)
    [216]村田阳一译,《共产国际资料集》4,东京大月书店,1981
    [217]《解放后4年间国内外重要日志》
    [218]《金东明通讯文》,《崔元泽等第一次间岛共产党事件押收文书译文錣(未完结)》
    [219]《金灿预审终结决定》,高等法院检事局思想部,《思想月报》第2卷
    [220]《朝鲜共产主义运动之发展(上)》,高等法院检事局思想部,《思想月报》,第3卷
    [221]《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的报告》,1930
    [222]《有关朝鲜—中共间的经济协定的美军情报报告》,1947
    [223]朝鲜历史编撰委员会编《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1949
    [224]《解放后10年日志,1945—1955》,朝鲜中央通信社,1955
    [225]《抗日游击队员们的回忆录》1—12,,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57—1969
    [226]事迹地调查团,《抗日武装斗争事迹地调查》,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62
    [227]《朝鲜全史》15—22,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8
    [228]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朝鲜近代革命运动史》,1988
    [229]朝鲜中央党研究所,《金日成主席革命历史资料集》(1912.4—1926.6),平壤外文出版社,1991
    (一)中国
    [230]杨松,《论东北人民反日统一战线》(1935.11.2),《共产国际》(1—2),莫斯科,1936
    [231]蒋泽民,《东北战场的重要桥梁—回忆图们办事处》,《闪光的青春》,1983
    [232]李鸿文,《论中共中央“北方会议”和“一·二六”批示信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东北抗日斗争史论丛》,1983
    [233]霍燎原,《简述东满抗日游击队的建立与斗争》,《党史研究》2,1984
    [234]朱建华,《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与丧失》,《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5
    [235]徐统一,《20世纪头20年北间岛的民族主义教育运动》,《白山学报》第30、31期合集,1985
    [236]金万锡,《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延边史志》2,延边史志委,1986
    [237]朴昌昱,《中国朝鲜人的历史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1986
    [238]乔树贵,《在艰苦的年代里》,《延边历史研究》,1986
    [239]朴昌昱,《试论朝鲜人的迁入及其历史上限问题》,《朝鲜族研究论丛》Ⅰ,1987
    [240]权立,《试论朝鲜族人民对抗战的贡献》,《朝鲜族研究论丛》Ⅰ,1987
    [241]汪寿山,《和龙县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吉林党史资料》4,1987
    [242]金昌国,《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探讨》,《吉林党史资料》3,1987
    [243]李光仁,《关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建制考》,《延边历史研究》 第3辑,延边历史研究所,1988
    [244]黄龙国,《关于东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建设的几个问题》,《延边大学学报》3,1988
    [245]文虎甲,《汪清县游击队的建立发展及其反日斗争》,《延边历史研究》3,延边历史研究所,1988
    [246]王一知,《‘八一五’前后的东北抗日联军》,《辽沈决战》上,人民出版社,1988
    [247]丁雪松、倪振、齐光,《回忆东北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局驻北朝鲜办事处》,《辽沈决战》上,人民出版社,1988
    [248]张维权,《珲春军工生产基地》,《延边历史研究》第3辑,1988
    [249]权立,《论朝鲜族人民对于抗战的贡献及其特点》,《第二次朝鲜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9
    [250]朴文一,《1906—1919年间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
    [251]朴美玉,《浅析珲春事件》,韩俊光、金元石主编《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Ⅱ,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2
    [252]姚光,《解放战争时期朝鲜人民对我国的支持》,韩俊光、金元石主编,《中国朝鲜放历史研究论丛Ⅱ》,1992
    [253]金哲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朝鲜族自治政策的历史考》,崔洪彬主编《朝鲜族研究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254]权立,《居住在中国的朝鲜人历史的特点》,《韩国近现代史论丛》,1995
    [255]张存武,《清、韩陆防政策及其实施—清季中韩界务纠纷的再解释》,《中朝边界研究文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98
    [256]安将元,《关于龙井3·13反日运动》,《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
    [257]朴昌昱等,《再论间岛国民会》,《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
    [258]金成镐,《关于“朝鲜人民革命军”说的浅理解》,“第176回月坛发表会”,2001
    [259]朴今海,《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进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朝鲜族地区的实践》,《民族研究》,2001
    [260]蒋立文,《东北朝鲜族十四年抗日斗争述论》,《长白学刊》第一期,2002
    [261]朴昌昱,《龙井的明东—中国朝鲜人近代文化发祥地》,《一松亭》第5期,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
    [262]金春善,《试论东北地区朝共党人转入中共组织及其影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期,2003
    [263]金元石,《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3卷,第4期,2003
    [264]刘洁,《“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反日斗争的特点》,《东北亚论坛》第一期,2003
    [265]衣保中、房国凤,《论清政府对延边朝鲜族移民政策的演变》,《东北亚论坛》第14卷,第6期,2005
    [266]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族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8
    [267]杨文娟,《论东北朝鲜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4期,2008
    [268]全信子,《珲春第七兵工厂的青年军工战士们》,《闪光的青春》
    [269]崔刚、张永信,《南满地区东北朝鲜人民主联盟》,《胜利》,1945
    [270]李曦载,《日帝下韩国共产主义运动考》,《光州开放大学论文集》3,1986
    [271]徐大肃,《金日成的抗日斗争,事实与夸张》,《新东亚》4,1989
    [272]许东粲,《在满韩人祖国光复会宣言和纲领的形成经纬》,《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下,探求堂,1989
    [273]李钟爽,《北韩指导集团与抗日武装斗争》,《解放前后史的认识》5,韩吉社,1989
    [274]李钟爽,《金日成研究的焦点-资料解释和金日成的实体论证》,《社会与思想》12,1989
    [275]金昌顺,《满洲抗日联军研究》,《国史馆论丛》11,国史编纂委员会,1990
    [276]李俊植,《抗日武装斗争与建党运动:朝鲜民族解放运动同盟为中心》,《日帝下社会主义运动史》,韩吉社,1991
    [277]辛珠柏,《1932-36年时期在间岛地区发生的‘反民生团斗争’研究》,《成大史林》9,成大史学会,1993
    [278]朴贤玉,《在满抗日武装斗争中妇女解放政策与农民女性》,《亚细亚文化》,翰林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1993
    [279]辛珠柏,《1930年代在满抗日武装斗争》,《韩国史》16,韩吉社,1993
    [280]白东铉,《‘韩人祖国光复会’运动研究》,高丽大学大学院硕士论文,1993
    [281]黄珉湖,《关于1930年在满韩人社会主义者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历史学 报》141,1994
    [282]辛珠柏,《1935~38年时期在满韩人民族运动的新探索—东南满地区为中心》,《韩国史研究》84,1994
    [283]李德一,《民生团事件对东北抗日联军二军的影响》,《韩国史研究》91,1995
    [284]池树杰,《1930年代初朝鲜民族主义与马列主义—以满洲(同胞)问题的认识为中心》,《人文科学研究》创刊号,东德女大人文科学研究所,1995
    [285]朴容玉,《1930年代在满抗日女战士研究》,《教育研究》29,诚信女大教育问题研究所,1995
    [286]辛珠柏,《193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研究—1929—1930年代前半期党再建运动为中心》,《国史馆论业》64,国史编纂委员会,1995
    [287]李德一,《对东北抗日联军成立背景的研究》,《崇实史学》9,1996
    [288]船桥半三郎,《鲜人共产党员の间岛に於ける大暴动》,《满蒙事情》,1930年6月号
    [289]船桥半三郎,《间岛暴动事件と鲜地共产党共同合作》,《满蒙事情》,1930年7月号
    [290]船桥半三郎,《间岛共产党暴动事件后闻》,《满蒙事情》,1930年8月号
    [291]天野元之助,《略论在间岛的朝鲜人问题》,《间岛朝鲜人在条约上的权利》,中日文化协会,1931
    [292]《在间岛武装兵共匪势力的展望》,《满洲评论》第8卷第7号,1935
    [293]佐佐木太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考察—1930年代以‘满洲’为中心》,《月刊亚细亚非洲研究》7,1983
    [294]金森襄作,《关于在满洲地区朝共与中共的合并和间岛五卅暴动》,《19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1984
    [295]和田春榭,《金日成と满洲抗日武装斗争》,《思想》,1985年7、9月号
    [297]和田春树著,《金日成和满洲抗日战争》,李钟奭译,首尔创作批评社,1992
    [298]铎木昌之,《满洲、朝鲜革命的连系—满洲抗日斗争与朝鲜解放后的革命》,《近代日本と植民地》6,东京岩波书店,1993
    [299](?),《珲春兵工厂》,《胜利》,1945
    [300](?)、(?),《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地区革命运动的作用》,《‘迈向新千年的朝鲜族的现况与未来’延边大学建立50周年纪念学术大会》,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