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毛泽东伟人品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代主流性格心理学和哲学人学视域中,人的品格只能被合理地解释为历史的。品格是现实的人所担负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产物,尤其是作为对人所担负的现实生产关系反映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价值取向的自我塑造的应然结果,其本质是蕴含逻辑力量和历史张力的主体性的外在呈显。品格是外在情境的规范创制和主体内在优化重构回应的产物和表现,是作为客体的人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和自我确立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从一般意义上讲,品格就是主体人的创造活动与客体人的自我价值评价的统一。总之,由遗传素质所决定的自然生理过程以及由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所构成的社会化过程,构成人类全部心理品格发展的总过程。其中,人的社会化过程对品格特征形成起决定作用。
     伟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身努力和历史选择,完成常人所不能完成的、足以引起一系列社会变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公众人物。伟人品格,即荷马和柏拉图笔下所谓“优秀的”品格。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伟人之一,毛泽东在当时社会历史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自觉的过程中,塑造了个性鲜明、影响深远、极具时代烙印的伟大品格。本文尝试构建了品格形成的三阶段模型,通过对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毛泽东的品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其伟人品格萌芽、磨砺、成型的渐进式过程,指出了其伟人品格集中体现在豪迈乐观的自强无畏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求同存异的博大胸襟、高尚的自律内省境界和强烈的忧国爱民意识。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伟人品格内在的“质”的抽象性分析,认为其伟人品格本质上就是一种革命品格,革命性是毛泽东伟人品格的基本特质。毛泽东伟人品格的革命特质主要表现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品格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品格的相辅相成。革命的现实主义体现在“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真务实作风,革命的浪漫主义体现于“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豪迈无畏气魄。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是毛泽东伟人品格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唯物辩证法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统一,体现了“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追求与客观性存在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的承认英雄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任何英雄人物都有自己的品格特点,所以,任何历史时代都会打上自己时代英雄人物思想和品格特点的印记。伟人品格作用的发挥必然要以人的言行实践和思想理论为载体,毛泽东伟人品格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本文通过毛泽东治党理政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实践经历,分析论述了毛泽东伟人品格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民众意识的觉醒与民族精神的重塑、新中国外交空间的拓展与大国地位的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文的理论意义、特色或者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力图以“微观视域”呈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问题。我们清楚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微观的,毛泽东伟人品格之于毛泽东思想是微观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微观因素对于宏观层面事实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解释这些微观影响,如何在理论研究领域范畴化这些微观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代性“宏大叙事”所常常忽略的。
     毋庸置疑,深入而系统研究毛泽东伟人品格的形成、特质及其影响,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在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挖掘毛泽东伟人品格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品格和国民性格的现代化、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mainstream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the character can only be explained for history. Character which constitutes human nature is a part of the natural result of self-shaping in "all social relations", namely ethical relation, moral rel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nature of character is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the subject's regulation creation and optimization reconfiguration in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 It is also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object person in the self cognition, self improvement and self establishing. In a general sense, character is the unity of creation activity of the subject person and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the object person.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natural physiological process decided by the genetic predisposition and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consisted of the life and education conditions are the macro process that constitutes the whol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 development.Among them, the socialization process determines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A great man is a public figure who can complete mission impossible which will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changes and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rough his own effort. As one of the three great men in the20th century China, Mao Zedong built a distinctive great character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his time and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in the process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struct three stage models of character formation,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adolescence, youth, adult period of Mao Zedong's character formation, analyzing the progressive process of its great character bud, sharpen, molding, and points out its great character embodied in the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nation and people, the breadth of mind in the concept of "agreeing to differ", the practical sty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e gracious self-discipline, the heroic optimism and fearlessness, the strong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faith are all is great character.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re of Mao's great character, that is revolution is the basic trait of Mao's great character. The trait of revolution was reflected in the revolutionary realism and romanticism."Seeking truth from facts","handling affairs in compliance with objective laws","No investigation, no say (no right to speak)" were the down-to-earth style of work in the revolutionary realism."Counting the mighty as no more than muck","all reactionaries are paper tigers" were his heroicness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The revolutionary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are the basics of Mao's character. They are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the realism and the romanticism. It also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subjective pursuit and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cognizes the heroe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bjectively, the hero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any historical era have their own era hero thought and character features. The role of great character as the carrier which is bound to the people's practice and theory, the great influence of Mao's great character of modern China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In this thesis, according to the political practice of Mao Zedong and the pratical experienc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alyz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mportant effect on Mao's great character in Chines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ublic awareness and reshaping the national spirit, the new Chinese diplomacy space expansion and to establish status as a great powe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so on.
     In theory, 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innovations of this thesis are trying to "micro perspective" in the problem of the Marx doctrine in China. We know that Mao Zedong Thought in China of the Marx doctrine is the micro, Mao Zedong Thought is a great character to microcosmic, but, undeniably, these factor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acro levels.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modern grand narrative" often ignore that how to explain these micro influence and how these microscopic effects in the category theory research field.
     There is no reason to doubt that a thorough and in-depth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traits and influence of Mao's character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positive role he played in push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ciety. It's also significant for exploring the value of times of Mao's character, push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us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ing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引文
①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①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76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51
    ① 周一平.建国50年来毛泽东研究的发展[J].探索与争鸣,1999,9:28
    ② 张晶.2003年以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J].广东党史,2009,3:61
    ③ 王毅.近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2,3:114
    ④ 详见陈勇.毛泽东理论品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5-10
    ① 王先俊.论周恩来的伟人品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405-410
    ② 张旺清.论邓小平的伟人品质[J].探求,1997,5:20-22
    ③ 孙占元.邓小平的伟人品格与思想贡献[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①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84—485.关于台湾毛泽东研究的历史进程、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具体可参见萧延中的《“毛泽东研究在台湾”掠影》一文,《党的文献》2006年6期。
    ②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84
    ① 贾金玲.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理论成果概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1,4:66-70
    ② 爱泼斯坦.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① [韩]李旻泰.韩国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87-91
    ②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24-225
    ①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
    ② [美]奥尔波特.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M].1937:48
    ①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7.
    ② 孔子《论语·雍也》
    ③ 孔子《论语·里仁》
    ④ 孟子《孟子·离娄下》
    ⑤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15.
    ⑥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65.
    ①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2
    ② 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科伦理学[Ml.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1-32
    ③ 在品格的形成过程中,自制与养成好的习惯是坚实的基础。而这两点其实与风俗习惯、性格、伦理关系等密切相关。以此也可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品格对后世的影响。参阅[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徐静波等译:《品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④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56
    ⑤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l.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6
    ⑥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9
    ⑦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①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1-92、255
    ① Marvin W. Berkowitz, The Sci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William Damon(ed.)Bring in a New Era in Character Education,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2002, P.47.
    ② 陈村富,庞学铨,王晓朝等编写.古希腊名著精要[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73
    ② D. Hunter, The Death of Character——Moral Education in an Age Without Good Evil Basic Books.2000, P.16.
    ① 《王文成公全书·语录》。
    ① 相关论述可参阅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7。
    ① 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M].北京:沧海丛书社.1932
    ② 参阅段华明.邓小平的品格和风范[N].广州日报,2004-8-24.
    ① 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论家、历史学家。他的思想不仅对英国,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政治家,卡莱尔对英国不平等社会的批判引起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恩格斯于1844年完成的《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过去与现在”》一文与卡莱尔《过去与现在》虽然在解放工人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无论是其出发点还是批判对象都具有一致性。参阅恩格斯:《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过去与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972:630-641
    ② 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88:1-2
    ③ 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11:47
    ④ 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88:73
    ⑤ 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88:83
    ⑥ 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88:223、32.
    ① 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88:4-5.
    ② 托马斯·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1988:5.
    ③ 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40.
    ①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4
    ③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31
    ④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1
    ①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8
    ② 列宁.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⑤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⑥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8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①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0-65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6-507
    ③ 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① 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88-389
    ①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07
    ②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07
    ①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33
    ② 《荀子》
    ①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07
    ② 毕桂发.毛泽东与影响他的历史人物[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293
    ②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0-21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230-231
    ① 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5:360
    ② 毛泽东.一切人——给萧子升的题词(1917)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70
    ① [美]施拉姆.毛泽东传记[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70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646
    ① 主要包括《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湖南建设问题条件商榷》、《湖南人民的自决》、《复曾毅书——对于“湖南改造”之主张》等。
    ② 包括《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打破没有基础的大中国,建设许多的中国从湖南做起》、《绝对赞成“湖南门罗主义”》、《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湖南自治运动”应该发起了》、《释疑》、《再说“促进的运动”》、《“湘人治湘”与“湘人自治”》、《“全自治”与“半自治”》、《湖南自治运动请愿书》等。
    ③ 《请愿书》要求采取“民治主义,及社会主义,以解决政治上及经济上之特别难点,而免日后再有流血革命之惨”。
    ②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44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① 王树山,王健夫.毛泽东书信赏析[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34
    ① 胡长水,李瑗.毛泽东之路横空出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05
    ② 胡长水,李瑗.毛泽东之路横空出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05
    ① 贤云清,胜宇志,庄秦尹.毛泽东联语浅释[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9:18
    ②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59
    ③ 谭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41
    ① 肖劲光.肖劲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325
    ③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纪念周恩来总理文物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107
    ④ 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
    ①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讲话提纲,1953年9月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5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338-342
    ① 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78-183
    ② [印尼]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著.我的历程[M].周高塔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281
    ③ 张占斌,宋一夫.中国:毛泽东热[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323
    ① 金冲击.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917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① 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9-240
    ①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一词。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58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7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④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① 刘峰,路杰.跟毛泽东学领导[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590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591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204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28
    ③ 汪涛.青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教育评论,2013,2:133
    ④ 赵爽,贾友军.毛泽东自律人格的突出特征及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05,7:25-26
    ①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69
    ① 逄先知,金冲击.毛泽东传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07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② 革命浪漫主义本是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在此借用以描述毛泽东的品格特质。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70
    ①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82
    ②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93
    ③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226
    ④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59
    ⑤ 胡为雄.毛洋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256
    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70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292
    ② 汪涛.青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及其当代教育意义[M].教育评论,2013,2:133
    ③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32
    ④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73
    ⑤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70
    ⑥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246
    ①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② 汪涛.青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及其当代教育意义[M].教育评论,2013,2:133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6
    ① 龚育之.陆定一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执着追求[J].炎黄春秋,2006,7:7-8
    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毛泽东也曾“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N].人民日报,2011-05-09
    ③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0
    ④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25
    ①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99
    ② 胡为雄.毛泽东诗词鉴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157
    ③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出了个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8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① 肖劲光.肖劲光回忆录[M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98
    ② 郭明兰.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探微[J].工会论坛,2002,2:114-115
    ③ 费虹寰.毛泽东的科学预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98
    ① 毛泽东.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N].人民日报,1949年12月4日
    ②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①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2-393
    ① [美]埃德加·斯诺.早年毛泽东[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29
    ②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6-37
    ① 竞鸿,吴华.毛泽东生平实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372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93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487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41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7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76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5:587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1
    ④ 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67
    ① [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回忆毛主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395
    ① 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0:113
    ①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5
    ② 黎永泰.毛泽东与美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636
    ① 巨人中的巨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42
    ② R·特里尔.毛泽东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516
    ③ 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356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2卷)[M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6-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军事文集(1-7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9]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1]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9]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3]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 社,1986.
    [2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6]人民出版社编: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报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
    [28]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9]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论文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0]薄一波.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1][俄]普列汉洛夫著,王荫庭译.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0.
    [32]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3][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4][英]马丁·霍利斯著,李述一,李连先译.人的模式[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35][英]波普尔著,杜汝楫,邱仁宗译.历时决定论的贫困[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9.
    [36][英]卡莱尔著,何欣译.英雄与英雄崇拜[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7][美]胡克著,王清彬等译.历史中的英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8][俄]安德烈耶娃著,李翼鹏译.西方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9][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徐静波,朱莉莉译.品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逢先知.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李君如.细说毛泽东[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6]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7]李锐.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8]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9]李锐.毛泽东的早年和晚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0]李银桥.走向神坛的毛泽东[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2]郑德荣.毛泽东思想史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13]戴木才.毛泽东人格[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14]高菊村.青年毛泽东[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15]何显明.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16]胡为雄.毛泽东思想研究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7]黎永泰.中西文化与毛泽东早期思想[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18]黎永泰.毛泽东与大革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19]李伟.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0]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1]林克.历史的真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2]刘景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3]马玉卿,张万禄.毛泽东的成长道路[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4]莫志斌.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5]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6]彭先国.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湖湘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7]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8]孙其明.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9]唐得阳.毛泽东的伟人气质[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30]涂大杭.毛泽东思维方式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1]王永盛,张伟.毛泽东的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32]汪澎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
    [33]汪澎白,张慎恒.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4]吴元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5]《新湘评论》编辑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36]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37]杨春贵.毛泽东的哲学活动-回忆与述评[M].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
    [38]余飘.中外著名人士谈毛泽东[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39]张如心.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M].山西:太岳新华书店,1949.
    [40]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1-6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41]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2]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台北:新星出版社,2006.
    [43]周一平.毛泽东生平研究史[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
    [44]姜汉斌.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45]庞松.毛泽东之路[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46]高凯.毛泽东大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7]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48]柯延.毛泽东生平全一记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9]刘海藩.毛泽东思想纵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0]竹内实.毛泽东传记三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51]张蔚萍.毛泽东思想政治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3.
    [52]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53]何显明.毛泽东的心路历程[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54]权延赤.走下神坛的毛泽东[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55]王永盛,张伟主编.毛泽东的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56]张静如.毛泽东研究全书[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
    [57]梁星亮.毛泽东和他的时代[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58]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9]邓力群主编.伟人毛泽东丛书:伟人的一生[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0]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1]武斌.现代西方人格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2]李江涛,朱秉衡.人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5]秦启文,姚景照.角色与品格[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66]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7]罗家伦.中国人的品格[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68]孙占元.邓小平的伟人品格与思想贡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9]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70][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庞小龙译.品格的力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71][美]亚瑟·亨·史密斯著,乐爱国,张华玉译.中国人的性格[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72][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著,刘维宁等译.中国人征服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73][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毛泽东[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74][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75][美]埃德加·斯诺录,汪衡译.毛泽东自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76][美]尼姆·威尔斯著,陶宜,徐复译.续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77][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78][美]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9][美]罗斯·特利尔,曾胡译.毛泽东的后半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80][美]罗斯·特利尔,何宇光,刘加英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1][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2][英]菲力普·肖特著,全小秋等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毛泽东.有困难、有办法、有希望[N].人民日报,1949-12-4:(1).
    [2]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3-12-27:(1).
    [3]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12-19:(1).
    [4]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7:(1).
    [5]《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N].人民日报,2011-04-28.
    [1]陈勇.毛泽东理论品格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董俊光.毛泽东精神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3]刘慧.毛泽东的人生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刘华清.十年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评述[J].湖南社会科学,2003(6).
    [2]黄克诚.如何评价毛泽东,我想了三天三夜[J].作家文摘,2008-2-26.
    [3]钱其琛.1980年,邓小平首次公开评价毛泽东[J].党的建设,2007(4).
    [4]逄先知.按照历史决议的精神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6).
    [5]金冲及.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5(4).
    [6]李捷.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创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4).
    [7]龚育之.陆定一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执着追求[J].炎黄春秋,2006(7).
    [8]马敏.论孙中山文人品质[J].历史研究.1986.(6).
    [9]杨奎松.独特性格的影响—毛泽东与苏联党的矛盾原因揭秘[J].党史纵横.2001(8).
    [10]陈答才.论周恩来精神的当代价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1]施如铁.面向新世纪的品格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9(1).
    [12]许全兴.“毛泽东精神”研究四题[J].毛泽东研究,2009(1).
    [13]段元满,周纪青.为人民服务在毛泽东人生价值观中的地位[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1).
    [14]胡长明.论毛氏家族人文历史对毛泽东的影响[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2).
    [15]高菊村,胡长明.浅析毛泽东关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论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2).
    [16]王毅.近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12(3).
    [17]贾金玲.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理论成果概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1(4).
    [18]江琼.简析毛泽东性格中的传统与反传统关系[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3).
    [19]夏佑新.论家族传统精神和湖湘文化对毛泽东成长的影响[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3).
    [20]赵维江.积极抗争,豁达大度—毛泽东对待冤屈的态度[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2).
    [21]姜长青.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3).
    [22]李佑新.毛泽东思维结构的意志维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5).
    [23]刘利华.《<伦理学原理>批注》在毛泽东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J].毛泽东思想论坛,1996(4).
    [24]许全兴.毛泽东论意志[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3).
    [25]宋俭,孙康,丁俊萍.毛泽东精神刍议[J].中共党史研究,2005(2).
    [26]宇文利.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刍议[J].理论学刊,2012(8).
    [27]王建新.论毛泽东早期思想的转型[J].理论学刊,2005(5).
    [28]林祖泉.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6).
    [29]郭艳.毛泽东思想对理论创新的指导意义[J].理论创新,2006(8).
    [30]刘里立.论青年毛泽东精神之个人作用价值观[J].岭南学刊,2005(3).
    [31]许全兴.毛泽东精神永存[J].学习论坛,2003(12).
    [32]陈志杰.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特殊文化心理论析[J].学术论坛,2001(11).
    [33]演克武,韩鹏杰.从认识论透视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J].学术论坛,2003(4).
    [34]郭明兰.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探微[J].工会论坛,2004(2).
    [35]陈爱玉.毛泽东同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异同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
    [36]曾长秋.海外毛泽东思想研究综述[J].党史天地,1995(12).
    [37]赵晖.论毛泽东的民族自信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2).
    [38]周一平.建国50年来毛泽东研究的发展[J].探索与争鸣,1999(9).
    [39]刘胜梅.基于道德品格之争的品格构建及其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0]孟静雅.毛泽东的人格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6(9).
    [41]尚庆飞.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三种理论立场的反思与考察[J].东岳论丛,2009(2).
    [42]王福民.论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内在逻辑[J].哲学研究,2011(5).
    [43]楚全.德里克评毛泽东的发展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
    [44]杨建党.毛泽东诗词与人格魅力[J].广西大学学报,2005(4).
    [45]陈剑.毛泽东实践的历史哲学意义[J].探索,2002(4).
    [46]唐振南.毛泽东的精神风范与人格魅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7]尚庆飞.毛泽东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8]宋俭,孙康,丁俊萍.毛泽东精神:一个研究的新视域[J].江汉论坛,2005(1).
    [49]汪涛.青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教育评论,2013(2).
    [50]张晶.2003年以来国内毛泽东研究述评[J].广东党史,2009(3).
    [51]罗敏中.湖湘文化与毛泽东的大无畏精神[J].湖湘论坛,1998(1).
    [52]王先俊.论周恩来的伟人品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3).
    [53]张旺清.论邓小平的伟人品质[J].探求,1997(5).
    [54]赵爽,贾友军.毛泽东自律人格的突出特征及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05(7).
    [55]郑艳凤.关于毛泽东精神研究中两个问题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2008(4).
    [56]颜翔林.理论的品格[J].学术月刊,2012(6).
    [57]沈楠.近年来“毛泽东精神”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8]陈金龙,晨风.青年毛泽东与民族忧患意识[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59]李邦红.论毛泽东成功个性品格形成的人文因素[J].世纪桥,2007(8).
    [60]邹笃锋.试论毛泽东的伟人品格[J].胜利论坛,1993(4).
    [61]冯笑.毛泽东成功之个性因素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62]范富仁.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转变过程探析[J].唯实,2002(2).
    [63]窦胜功.湖湘文化与毛泽东独特的伟人个性品质[J].沈阳大学学报,2007(1).
    [64]范云生.论毛泽东同志伟大品格的感染力[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2).
    [65]米华.梁启超新民学说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J].船山学刊,2001(1).
    [66][韩]李旻泰.韩国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