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了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能否抓住大国崛起的重要契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与经济的制高点,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而高等工程教育作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根基,更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正以不可预期的速度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产业的转型,也推动着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中国,跨国公司、大规模国企在全球各地开展研发、市场运作、销售、采购、服务等业务,急需大量全球化的优秀人才,这为我国的工程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中所凸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使中国面临着向服务型和知识密集型以及创新型产业转型的压力,这是对中国过去以培养工艺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工程教育的巨大挑战。我国的工程教育能否在历史的转折点,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决定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表现。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德国和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借鉴之处。第二,对我国工业化崛起阶段、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现阶段的工程教育现状进行阐述,从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以及教师工程能力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针对问题,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工程教育的影响,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优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With the explos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are brought out. As an important promotive chance of a power, developing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grading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would decide the future of country.
     Though, as the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faces a new challeng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kes the influence on modern society speeding up unexpectedly. The growth of the strategic new industry promotes the glob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pushes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for researching, marketing, selling, purchasing, serving business and so on in all parts of the worl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large scal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rgently need numerous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s. It bring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but simultaneously, the problems are following.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makes China face the pressure of reforming the industries into service-oriented, knowledge-intensive and creative-oriented ones. This is a huge challenge for the past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ich mainly aimed at training techniques and skill oriented talent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above, this article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in ou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m training aims, majors, curriculum setting, practice and engineering abilities of teacher. With the demand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offers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ou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Standing in the historic turning point, whether our engineering education learns foreign experience, takes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will determine the raise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引文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与进展[EB/QL].中国黑龙江信息网,2010.9.17http://www.hljic.gov.cn/zylm/zt/zczd/t20100917_519274.htm
    [2]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EB/QL]. http://baike.baidu.com/view/4030204.html?fromTaglist
    [3]邹晓东等.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战略、模式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1,25,245
    [4]李晓强.工程教育再造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位论文,2008
    [5]钟秉林.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第1期
    [6]陶爱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09
    [7]邹彩屏.高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界定与培养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06
    [8]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23
    [9]黄勇.战略新兴产业的中国“豹变”可能[J].中国科技财富,2010年13期
    [10]张维,王孙禺,江丕权.工程教育与工业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252,254
    [11]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1
    [12]立英.关于我国农业为工业积累的时间界定[J].生产力研究,2004年11期
    [13]李涛.关于建国初期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综合述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14]雷庆.多样化是工程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王亚杰,张海英.现实与未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与探索[C].高等教育出版社社,2005:30
    [15]黎琳.中国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研究——基于要素分析的视角[D].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8
    [16]陈劲,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颜永廷.德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8期
    [18]刘敏.当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评述[D].南京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7
    [19]雍浩,支希哲.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3期2009年9月1
    [20]赵春利.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年6期
    [21]刘鹰.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 文,2006
    [22]赵红亚.试析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4期
    [23]缪慧民.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6
    [24]朱高峰.专家学者纵论:中国工程教育如何逆势而上[N].科学时报2007年6月21日
    [25]杨金土.以史为鉴谈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5期
    [26]吴启迪.中国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清华大学成立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上的讲话[EB/QL].人民网.(2009年1月15日)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
    [27]沈士团.面向21世纪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雷庆.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O:6
    [28]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2008(1)21-27
    [29]吴伟伟.高等工程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6月第25卷第3期
    [30]郭建如.我国高校博士教育扩散、博士质量分布与质量保障:制度主义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2期
    [31]韩映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与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3期
    [32]李或宏等.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机制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年2期
    [33]刘菁.工科本科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刘吉臻.从行业需求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35]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32-36.
    [36]郭必裕.对“学科”与“专业”建设两张皮问题的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23-26
    [37]张彦通,李纪安.面向工程实践,正确认识高等工程人才的素质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增刊
    [38]于倩,俞信.重点理工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模式的思考.王亚杰,张海英.现实与未来——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与探索[C].高等教育出版社社,2005:84
    [39]杨卫,顾秉林.关于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的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年第4期
    [40]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12,239-241
    [41]杨柳,胡志刚.面向CDIO的“操作系统”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年第 14期
    [42]林海斌.CDIO理论基础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年13期
    [43]Ronald E Barr, Davor Juricic. the Engineering Design Graphics(EDG) Curriculum Modernization Project-A White Paper Summary//Proceeding Of the NSF Symposium On Modernization Of the Engineering Design Graphics Curriculum. Austin Texas USA, August 5-7,1990.
    [44]陈洁.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高职软件专业中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1期
    [45]唐奇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以CDIO方式为例[D].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位论文,2008
    [46]李发宗.汽车服务工程专业CDIO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l期
    [47]傅静.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9
    [48]Huang Yuyu. Teach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Toward the 21th Century//Proceeding 2nd China-Japan Joint Conference on Graphics Education.Beiji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1995:31-33
    [49]杨玉强.综合型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3期
    [50]叶伟巍,孔寒冰.基于CDIO理念的产学合作工程教育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5
    [51]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0-2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