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在古代社会生产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即建立在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的观念体系,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同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的适应和结合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稳定的生存能力。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及来自于内部和外部新的异质文化的冲击,传统农业文化开始了向现代文化的嬗变和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文化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历史性转折,现代文化体系正在形成和建立。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建构中,古老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投射出其智慧之光。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展开论述。
     第一章 导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进展;研究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开辟的一个领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研究积累和成果。而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变迁和转型研究,则是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以先前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借鉴当代文化哲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以历史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关系中分析考察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基本思想及其流变和转型过程。本研究对于深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类型和特征的理解,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具体内容和轨迹,正确评价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所涵盖具体内容,转型的阶段及其在现代文化形成和建构中的作用方面做了新的探索,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 文化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本章内容是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前提,主要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文化概念、文化类型、文化转型及其评判标准,进而对中国农业文化进行界说。
     本研究使用的是通常所说的狭义文化概念,即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和创造的观念体系。根据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思想内容和所产生的社会功能等的不同,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文化转型是一种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和过渡。在关于文化转型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评判文化转型的四个标准:一是原文
    
    化类型所依托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是否有了重大或实质性的变化:二是是否有新型文化
    观念的出现并对原文化形成了冲击;三是新型文化观念是否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
    持;四是大众文化观念是否改变。依这四个标准来判断文化是否转型以及转型的程度。
     文章中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概念主要是以其所依托的经济或生产基础来界定的,
    是指形成或建立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的观念体系。
     第三章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农业文化体系。本章主要论述中国传统农
    业文化的依托和基础及其所涵盖的具体内容。
     论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转型,首先涉及到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具体内容的了解
    和整体性把握。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特点,决定了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必然
    选择;以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古代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就
    是在这种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在文章中,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
    中所包含的哲学理念、政治法律思想、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心态等与当时经济、政治
    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具体内容,这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尚不多见。
     第四章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近代擅变。本章主要论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这一段历史时期传统农业文化的失稳、变迁和转型情况。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风雷激变的时代,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深刻变
    化以及西方工业文化的传入和挑战,使原来高度稳定的传统农业文化失去了自身的平
    衡,处于失稳和解体状态,由此启动了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脚步。在这一时期所出现的
    多元文化模式的设计和多次的文化论争,其实质都是在探索区别于传统农业文化的文
    化类型。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都对文化模式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这个
    时期,由于中国农业社会或乡土社会的基础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传统农业文
    化的一些基本规范在社会中仍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转型的步履缓慢。
     第五章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转型。本章分析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传统
    农业文化转型的过程、阶段和特点,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
    传统农业文化经历了两个不同的转型期或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文革期间,是中国传统农业文
    化的曲折转型期。新中国建立了全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提出了新的文化观念和主张,
    这必然会对传统农业文化形成了冲击并促使其转变。但是,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
    只关注了体制和观念的变革,忽视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以直到70年代中期之
    前,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农业国,传统农业文化由于缺少根本性的经
    济内驱力而得以存留,甚至以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China was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e dominated the ancient social and production system.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refers to the ideological system based on an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As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 al Chinese culture, this system maintains highly steady vitality in the adapt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ancient Chinese economy and politics.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changes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impact of new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otic cultur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began changing and transiting towards modern civilization. This historical transition has been achieved by now,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system is under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However, ancient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s gleaming once more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whole passage includes 6 par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ells the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rain of thought, method and the originality of the passage.
    Study on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s a study field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re have appeared some study accumulation and achievement. Study on the change and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topic. Started by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guided by Marxistic materialism, drawing on the theoretic view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and based on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investigation material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ormation, basic ideology and transition process of in the integration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t has certain theoret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ype 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recognizing the main contents and path of the change of Chinese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 and in appraising the position and valu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passage makes new exploits in the appraising criteria of civilization transition,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periods of
    
    
    
    transition and its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comes up with some new views.
    Chapter!.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is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and preface of the study. It analyzes the concept, type s, transi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its appraising standards in a common sense, then discusses further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his study adopts the cultural concept in the narrow sense, that is, the ideological system formed and created in human's living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asis, ideological contents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culture falls into different types. Cultural transition is a change and transition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On the problem, this passage proposes 4 criteria to evaluate cultural transition in theory for the first time: 1. Whether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asis of the old culture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or substantial change: 2. Whether there has appeared new culture and it has compact on the old one; 3. Whether the new culture is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4. Whether the public cultural ideology has altered. These four standards will distinguish whether the culture has been conversed and its transition degree.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mainly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economy or production, refers to the ideological system formed or established on the ancient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Chapter 3.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farming economy. This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reliance and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its coverage.
    The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
    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6.《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8.《周易通义》.李镜池著,中华书局1981年
    9.《老子注》王弼《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
    10.《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11.《荀子简释》,梁启雄著,中华书局1983年
    12.《孟子正义》,焦循著,中华书局1957年版
    13.《管子校正》戴望著《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
    14.《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5.《吕氏春秋》,高诱著《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
    16.《淮南子二十一卷》,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影抄北宋本
    17.《齐民要术》,贾思勰著,缪不愉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
    18.《农书》王桢著,农业出版社1963年版
    19.《农政全书校注》石声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0.《秦晋农言》,王毓瑚整理,中华书局1957年
    2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
    22.《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23.《陈敷农书校注》,万国鼎,农业出版社1965年
    24.邹德秀《中国农业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5.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精装合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26.邹德秀《绿色的哲理》,农业出版社1990年
    27.龚书铎总编《中国社会通史》先秦——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8.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9.杨青时《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30.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3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冯天瑜等《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东方智慧的历史启迪》,人民出版社1999年
    34.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5.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钟祥才《中国农业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37.郑学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38.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
    39.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40.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4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42.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1998年
    43.樊志民《秦农业历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7年
    44.李泽厚《中国古代史想史论》,人民出版社社1986年。《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国现代思想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45.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46.陈安仁《中国文化演化史观》,上海书店1992年
    47.沙莲香等《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48.袁方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49.陆震《中国传统社会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50.彭明、程(肃欠)注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1.施正康、陈达凯《衍续与嬗代——中国传统价值观漫论》,文汇出版社2000年
    52.萧国亮《皇权与中国经济》,新华出版社1991年
    53.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
    54.岳庆平《中国的家与国》,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55.邹广文《文化哲学的当代视野》,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
    56.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57.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8.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
    5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
    60.刘登阁、周云芳《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61.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62.郑杭生主编《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63.张雨林等《从传统农村向社会主义现代农村的转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64.邹德秀《500年科技文明与人文思潮》,科学出版社2002年
    6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66.杂春生《中国改革开放史》,红旗出版社1998年
    67.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
    68.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年
    69.王玉波、瞿明安《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京华出版社1997年
    70.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71.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
    72.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3.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会编《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年
    7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
    75.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76.石培华等著《历史与国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77.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
    78.(英)伯兰特·罗素《中西文化比较》,台湾水牛出版社民国73年
    79.(英)伯兰特·罗素《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1996年
    80.(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81.(美)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8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
    83.(美)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8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85.(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三联书店1993年
    86.(德)奥斯特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2001年
    87.(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88.(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9年
    8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
    90.(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91.(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1800年至今的历史回顾》,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92.(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9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94.(美)托马斯·哈定等著《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95.(美)L.J 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商务印书馆1984年
    9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97.沈大德、吴迁嘉《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社会科学研究1992(1)
    98.范海玲《乡土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1)
    99.周运清《中国农耕经济变革与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推进》,社会科学研究1995(5)
    100.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2)
    101.赵鸣歧《裂变与未定调的整合——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历程述评》,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1)
    102.王沪宁《创造性再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地位》,复旦学报1991(3)
    103.易钢《农业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6)
    104.陈一放《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社会科学研究1998(3)
    105.乐黛云《文化转型与文化冲突》,民族艺术1998(2)
    106.潘世东、邱紫华《中国文化终极指向之文化哲学溯源》,唐都学刊2000(2)
    107.张立文《中国文化现状与未来的思考》,现代哲学1998(1)
    108.韩俊《我国工农业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1993(4)
    109.卢中锋《论清末的文化转型》,《哲学研究》1998(1)
    
    
    110.李刚《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广西师池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111.江涛《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文化价值体系调适的理性思考》,新东方1999(3)
    112.郑杭生、郭星华《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社会学研究1995(5)
    113.陈立旭《论文化的超越性功能》,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14.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2)
    115.王玉波《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研究》,社会学研究1995(4)
    116.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5(2)
    117.俞吾金《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出路》,浙江学刊2000(5)
    118.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2(2)
    119.杨春贵《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00(1)
    120.宋素琴《毛泽东文化观的哲学思考》,益阳师专学院1998(2)
    121.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新视野2002(6)
    122.钱逊《和——万物各得其所》,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5)
    123.邴正《当代文化发展的十大趋势》,天津社会科学1994(1)
    124.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125.苏贤贵《生态危机与西方价值观的转变》,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1)
    126.任永堂《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求是学刊1995(2)
    127.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128.赵彤《创新与中国的新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